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_黄自然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取得了成功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反传统性、包容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交流的加剧、文化互动的融合、消费主义的倡导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从而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群体。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 全球化的交流加剧全球化交流的加剧,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这种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网络流行语。

3. 文化互动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从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个方面的混搭,为网络流行语带来了越来越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融合之下,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

4. 消费主义的倡导消费主义的倡导,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广告、营销、明星代言等形式的大众娱乐产业,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这种创作方式不断地吸纳、包容各种创新思维,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到个人转播、平台传播和传统媒体等多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个人转播个人转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本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应用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应用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应用摘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之一。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下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流行时尚性、简约新颖性、短暂易逝性等特征。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可以如此盛行除了其本身语言魅力和互联网的环境以外,还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原因。

[1]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交、沟通的重要一部分。

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原理,对其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媒体如何运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加观众参与度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互联网文化;传播机制;发展趋势;融合应用一、网络流行语现象概述(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点:1.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用、转载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通常以独特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境而赢得大众的喜爱和使用。

2.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短小精悍、幽默诙谐、易于传播和接受,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娱乐性和社交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愈加频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但是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替代的过程,不断有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出现,同时旧的网络流行语逐渐消失。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和来源1.来自于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是新闻事件。

这些些事件经过新闻媒体曝光后,当事者的言论和陈述引发网友激烈讨论仑,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2.来自于大众媒介,包括电影、电视剧电电视节目、音乐、广告等。

这类网络行语有些是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如电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你怎么看”、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躺着着也中枪”等。

如今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目广受欢迎,参与者的一些另类、有趣的言言语也受到网友的追捧,成为网络流行行语。

比如,“ we are 伐木累”出自户外竞技节目《奔跑吧,兄弟》。

网络流行语还有一部分来自流行歌曲。

如“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出自蔡依林林《布拉格广场》的一句歌词。

最新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与扩散特征-精品

最新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与扩散特征-精品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与扩散特征网络流行语大多数用来调侃社会生活,由于近几年网络环境的整顿,其主要功能为娱乐,已较少涉及话题,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网络流行语形成动机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2014年11月初,一则名为《一百块钱都不给我-小红帽》的视频在新浪微博走红,视频中男子夸张的言辞引起了众网友的围观,使得该视频当天就成为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

围绕该视频,众网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了“一百块钱都不给我体”,引起了网民的集体狂欢。

一、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大多是单独地截取某段话语中的一部分并脱离当时语境由网民赋予其独特意义,其内容大多以社会生活为主,不同于官方媒体的宏大叙事,是对主流和的解构,可视为一种亚文化。

其形成和传播主要以网络为平台,扩散速度极快,有时数小时内就可以成为流行语,并蔓延至线下,甚至影响主流话语。

例如,《人民日报》对“正能量”、“给力”等网络热词的运用。

网络流行语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其生存时间不长,就像缤纷多样的大众文化一样,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词所代替。

网络流行语大多数用来调侃社会生活,由于近几年网络环境的整顿,其主要功能为娱乐,已较少涉及政治话题。

其用户群体主要为经常上网的青年网民,他们乐于接受并热衷传播新事物,关注自身生活质量,同时具有很强的娱乐精神。

在日常的交谈过程中加上特定的网络流行语可以起到释放工作生活压力、活跃谈话气氛、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等作用。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类别不一而足,其偶发性很强,很难被操作,即使像“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和“现在问题来了”这样涉及蓝翔技校品牌的流行语也是由于蓝翔多年的广告投入和“蓝翔校长跨省打人”这样的新闻触发的,而不是蓝翔技校的有意为之。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媒体总结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是截取其他人话语的一部分。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

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

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网络词汇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词汇,在网络时代,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对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一、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1. 网络互动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强,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互动,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评论、转发等。

在这种互动中产生了很多新词汇,比如“打call”、“互捞”等。

这些词汇通常是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境创造的,具有新颖性和个性化。

2. 网络文化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这种文化中,很多网络词汇通过玩梗、梗改、段子等方式产生,并且在网络中广泛传播。

比如“开车”,原意是指开车出行,但在网络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代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需求来追求某种目标。

这些新意义的词汇也使得网络语言更加生动和有趣。

3. 跨界影响网络上的词汇产生机制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大众传媒、明星的言行、热门话题等都对网络词汇的产生起到了影响。

这种跨界的影响使得网络词汇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二、网络词汇的传播影响1. 语言的变革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对语言的变革有着明显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词汇补充了传统语言的不足,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网络词汇的传播速度快,使得它们迅速融入到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变革。

网络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通过网络词汇,人们可以了解当下的热点话题、社会现象和文化趋势。

比如“佛系”、“996”等词语,都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态度,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网络词汇的传播往往伴随着社交的影响。

人们在社交平台上使用网络词汇进行交流,不仅增加了交流的乐趣,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社交网络。

网络词汇也可以在社交中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使得人际交往更加轻松和愉快。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如“网红”、“抖音”、“咕值”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与传播影响,既是网络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表现。

一、产生机制1. 社会语境与时代背景。

网络词汇的产生是受到社会语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

网络词汇的产生与这种变革是密不可分的。

2. 用户需求与交流方式。

网络词汇的产生与使用者的需求和交流方式有关。

网络词汇通常是由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工作、娱乐等场景中提出的。

随着网络社交和移动支付等应用的普及,用户的交流方式不断变化,网络词汇也随之产生不同的形式。

3. 筛选与缩略。

网络词汇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信息的筛选与缩略。

网络世界信息量庞大,人们需要快速获取信息并进行传播。

网络词汇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信息,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

网络词汇的浏览和传播速度都较快,迅速地在网络中传播扩散。

二、传播影响1. 丰富网络语言表达方式。

网络词汇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在网络和移动通信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些网络词汇可以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增加了网络交流的乐趣和便捷性。

2. 推广网络文化与品牌形象。

网络词汇的传播不仅可以带来人们的共鸣,也可以推广网络文化和品牌形象。

类似于早期社交网络的“人人网”,在其推广过程中,突出了“人人网”这个品牌形象,使其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和普及。

3. 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网络词汇的传播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人们最近出现的对“咕值”的讲解与传播,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表示态度和价值观的标志。

通过网络词汇传播,可以让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和认识社会现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 破坏传统语言表达方式和规范。

在网络世界中,网络词汇的使用可能会破坏传统语言表达方式和规范。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网络词汇是指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一批新词语,特指网络语言中使用的特殊词汇,如“沙雕”、“梗”、“财富自由”等。

网络词汇产生机制主要包括社交化、创造性和传播性三个方面。

社交化是网络词汇产生的重要机制。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社交交流,其中包括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形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体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方便。

社交化的特点使得网络词汇在社交网络中迅速传播,形成共享的语言符号。

创造性也是网络词汇产生的重要机制。

网络词汇的创造主要源于用户在网络平台上的创造性表达。

互联网为个体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和表达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创造新词,满足个性化的表达需求。

通过创造性的行为,个体可以利用网络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和态度,从而塑造个体形象和群体认同感。

传播性也是网络词汇产生的重要机制。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和高度连通性的特点,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上热门的话题、词汇往往通过用户的分享、转发和评论迅速传播开来。

传播性的特点使得网络词汇能够快速扩散,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语言现象。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词汇的产生丰富了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对语言的规范和束缚。

网络词汇富于创造性和幽默感,充满活力和活力,深受年轻人群体的喜爱。

网络词汇的传播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

通过网络词汇,信息可以快速传播和传递,社会舆论也更加活跃和多元化。

网络词汇也反映出社会的文化趋势和特点。

网络词汇往往反映了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和流行文化,成为了了解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向的一种重要途径。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交化、创造性和传播性是其主要的产生机制。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网络流行语身体化现象和原因解读及思考-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网络流行语身体化现象和原因解读及思考-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网络流行语身体化现象和原因解读及思考-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社会(cybersociety)里一种通行的言语表达单位,其既具有构词上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被注入了极强的价值承载和时代意蕴。

因此,将网络流行语作为探究青年亚文化的工具,不仅可以捕捉到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前沿现象,而且也能够将语言范畴嵌入到一个较为明朗的社会脉络中进行全局性的把握。

近年来,屌丝、蛋疼、高帅富、白富美、黑木耳等网络新词推陈出新,其共同点皆在于将群体的边界划分和情感传递置于身体的话语表达之中,这种流行语的身体化激活了我们的社会学之思:一是在文明化进程(civilizing process)的大背景中,被抑制的直观身体表述如何在公共空间得以复活;二是在新技术条件下,青年网民何以将身体和语言进行拼贴,进而通过互构的方式带动了群体亚文化的更新;三是身体化的流行语潜匿着怎样的行为谋划与权力格局。

简言之,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对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现象给予清晰地概念界定与特征的收敛,回答何为的疑问,并做相应的原因探析和身体学的解剖,回应为何之困题。

一、理论工具:网络空间、身体与语言网络、身体与语言之间的复合结构在社会理论的褶皱之中隐而不显,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身体被标记为前现代的望载体而藏匿在理性化的大叙事格局之下。

但随着高度现代性社会的来临,社会生活的意义逐步地趋向私人化,个体的身份建塑从总体所规定的范域中出走并开始独自探索自我的价值;宗教信仰、传统伦理和精神共同体的集体式衰微,使得身体凸显为一类可被调动的资源,社会成员也因此更倾向于将身体作为自我身份与认同的构成性要素,身体成为了一种现代世界中极具反思性的自我建构.社会现实的发展必然会促动学术范式的变革,它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从身体与语言的关系层面来看,身体虽然作为语言生成与发展的肉身承载,却在传统西方灵肉分离的二元论中被贬抑为短暂而感性的客体,语言被视为内省化的经验表达和理性意识,先在性地超越了身体,身体的延续和不朽需要凭借立言的加持才能达致永恒。

2011年网络流行体举隅

2011年网络流行体举隅

2011年网络流行体举隅作者:黄自然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04期网络流行体特指在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各类BBS、微博及网络文学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情感、气氛的网络语言形式。

2011年网络流行体呈现出频繁爆发的态势,自年初以来,先后走红的网络流行体有见与不见体(1月)、淘宝体(1月)、丹丹体(1月)、咆哮体(3月)、宝黛体(4月)、遇见体(4月)、挺住体(5月)、私奔体(5月)、有种体(6月)、波波体(6月)、决定体(6月)、大概体(7月)、高铁体(7月)、蓝精灵体(8月)、Hold住体(8月)、TVB体(8月)、海底捞体(8月)、轻度体(9月)、撑腰体(10月)、秋裤体(10月)、怨妇体(10月)、青年体(10月)、陆川体(11月)、王家卫体(11月)、本山体(11月)、唤醒体(12月)、方阵体(12月)、李宇春体(12月)等30多种。

网络流行体最初在网络上流行,其实质是一种“句式仿写”,因饱含新鲜、时尚、娱乐的因素而备受网友追捧。

下面我们从触发来源的角度对今年流行的网络语体进行大致梳理,并举隅分析。

一、由影响力较大的电影、电视节目或广告作品而触发的网络流行体。

主要有见与不见体、宝黛体、挺住体、决定体、蓝精灵体、Hold住体、TVB体、王家卫体、本山体、李宇春体等。

我们略举三种加以分析:1.见与不见体2010年贺岁片《非诚勿扰Ⅱ》捧红了一首名为“见与不见”的诗歌。

诗歌淡然寂寞的风格给观众一见如故之感,网友纷纷模仿它的格式,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仿写体,被称为“见与不见体”。

例如:(1)你买,或者不买房,房子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急,或者不着急,房价就在那里,时缓时急;你拼,或者不打拼,青春就在那里,有晴有雨;你啃,或者不啃老,父母就在那里,日渐老去。

人生如梦,或者,让梦如人生,神马,豪言。

奋斗,浮云。

(《新京报》2011日1月21日)虽然一般的仿写体在语言上不及原诗凝练、讲究,但并不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

浅析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

浅析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

浅析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作者:麻振斌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9期摘要:网络语言是指一种在网络上使用的非规范类语言,他们产生于网络空间,受到网民们的青睐,更有不少网络语言被网民频繁使用和追捧,这便形成了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创新,它不同于我们现有的词汇的构成特点,并且由于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更是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网络流行语是如何传播,我们并不明确,因此本文就此话题,展开了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满足人们的诉求网络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这就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运用。

对一种语言来讲,它在使用过程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那么就要求其能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的效率。

其次,信息的传递还要满足精准,方便快捷的原则,而网络流行语就满足这样的特征。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这些都促使着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要求更加趋向于简短精炼。

因此也就出现了诸如666(表示厉害)之类的网络语言。

此外,由于传统表达方式的局限性,网民们的情绪有时难以得到释放,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网络的舆论力量,还能让长期以来压抑着的网民情绪得以释放,这就表现出了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诉求性。

(二)充满娱乐性语言词汇可以起到情感表达的作用,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也已经成为了网民表达情感的工具,而且其还能反映社会舆论的状况,在1980年,就有语言学家曾指出:“语言中的词汇常常反映出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网络的发展和网民思想意识的成长促使着网民开始利用互联网表达对社会的观点以及实行社会监管的的作用,当今社会正逐渐步入一种娱乐化的时代,著名作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曾经悲愤的感慨“娱乐至死”的社会现状,他感叹生活在当今时代人们的悲哀,感慨他们的认知变得片段、感性和浮躁。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
语言攻击
网络暴力往往以言辞攻击为主要形式,通过侮辱、谩骂、诋毁等 手段伤害他人情感和自尊。
隐私侵犯
网络暴力时常伴随着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侵犯,对受害者造成极 大的困扰和伤害。
威胁恐吓
网络暴力也可能包含威胁、恐吓等行为,对个人安全和社会稳定构 成潜在威胁。
谣言传播
误导公众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率与效果
高传播效率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广泛传 播。
多样化传播效果
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效果,一些流行语可能仅限于某个 特定群体使用,而一些则可能成为全民性的语言现象。
社会影响
网络流行语不仅丰富了语言体系,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公众情绪 ,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宣泄情绪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 宣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获得 情感支持。
增强归属感
相同的网络流行语使用可以增强 人们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会批判功能
揭示社会问题
网络流行语可以揭示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引发社会关注和反 思。
舆论监督
网络流行语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推动社会进步和发 展。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2023-10-26
目 录
• 网络流行语概述 •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 •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 •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负面影响 •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引导与规范 •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未来展望
01
网络流行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语言符号, 通常由网民创造和运用,具有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
03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第一节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分析网络流行语被广泛用于QQ群、论坛、虚拟社区、微博、网络小说等,在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及大众传播中普遍流传。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固然离不开客观条件的成熟,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多地受使用主体的心理左右,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发现:截至2014年6月,20-29岁网民的所占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

相比2013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所占比例增长0.6个百分点。

见图2-1 :图2-1从上表所呈现给我们的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网民年龄结构中三十岁以下群体占了大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还对网民的职业结构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笔者统计了2000年10月至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

在统计数据中发现除了前三次学生比例小于计算机从业人员的比例之外,其它次报告中均为最高。

从中可以看出,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比例基本稳定在网民群体的三分之一。

见图2-2:图2-2从这两项数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网民结构中,青年学生群体占主体,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与该群体基本吻合,且该群体中大部分为80后、90后。

第二节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既离不开客观条件的成熟和外在力量的推动,更离不开使用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

如果没有人的内心的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那么其它的客观存在也无法实现网络语言声势浩荡的传播潮流。

一、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个体心理动因(一)求异心理:张扬自我个性求异心理是指个体喜欢寻找、接受和学习新奇事物的心理,它一方面推动人们去追随新颖奇特的网络流行语,另一方面促使人们通过使用或创造网络流行语来彰显自己的个性,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11]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网民正是在求异心理的推动下,通过异于平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张扬自我,满足个体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创作和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与扩散特征-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与扩散特征-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与扩散特征-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14年11月初,一则名为《一百块钱都不给我-小红帽》的视频在新浪微博走红,视频中男子夸张的言辞引起了众网友的围观,使得该视频当天就成为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

围绕该视频,众网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了一百块钱都不给我体,引起了网民的集体狂欢。

一、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大多是单独地截取某段话语中的一部分并当时语境由网民赋予其独特意义,其内容大多以社会生活为主,不同于官方媒体的宏大叙事,是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解构,可视为一种亚文化。

其形成和传播主要以网络为平台,扩散速度极快,有时数小时内就可以成为流行语,并蔓延至线下,甚至影响主流话语。

例如,《》对正能量、给力等网络热词的运用。

网络流行语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其生存时间不长,就像缤纷多样的大众文化一样,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词所代替。

网络流行语大多数用来调侃社会生活,由于近几年网络环境的整顿,其主要功能为娱乐,已较少涉及话题。

其用户群体主要为经常上网的青年网民,他们乐于接受并热衷传播新事物,关注自身生活质量,同时具有很强的娱乐精神。

在日常的交谈过程中加上特定的网络流行语可以起到释放工作生活压力、活跃谈话气氛、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等作用。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类别不一而足,其偶发性很强,很难被操作,即使像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和现在问题来了这样涉及蓝翔技校品牌的流行语也是由于蓝翔多年的广告投入和蓝翔校长跨省打人这样的新闻触发的,而不是蓝翔技校的有意为之。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媒体总结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是截取其他人话语的一部分。

这些人有公共人物,也有普通的活跃网民。

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说: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存在,他们之间的关系由社会惯例、规范或约定而来。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

XINWENAIHAOZHE2010·8(下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及特点“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迅速发展。

比如,2008年在网上广泛流行的“躲猫猫”、“做人不要太CNN”、“叉腰肌”、“囧”、“打酱油”,等等,它们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有自身的特殊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迅速流行的原因网络媒体的出现引起了人们认知方式改变的外在表现。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的不仅仅是内容,它同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当前政治有着密切联系。

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口中不离“文革语言”;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里广告盛行,人们口中又充满了“广告语言”;近几年网络盛行,人们自然是满口的“网语”。

任何社会行为的变革总能推动语言的变革,语言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语言的流变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外在表现。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因此,新媒介的产生,有可能影响着人们语言的表达方式。

纵观人类传播史,传播媒介的变革引起的传播方式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原始社会,人类是“口语社会”;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转向“眼睛社会”;广播电视产生之后,人们的关系开始疏远。

而网络产生之后,人类开始“参与社会”。

在网络制造的“参与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媒介环境中来,自由发挥,表达思想,传播观点。

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络传媒引起人们认知世界方式发生改变的外在表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表达思想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改变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网络媒体为信息提供传播形式,也不可能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存在。

网络迷因理论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机制与动因研究——以“凡尔赛文学”为例

网络迷因理论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机制与动因研究——以“凡尔赛文学”为例
网络流行语在本质上是一种网络迷因 ,是人们 在网络上交际的工具和媒介 ,并且在文化传播、商 业营销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引入网络迷 因理论 ,对“凡尔赛文学”这个网络流行语进行深 入的个案分析 ,探讨其生成和传播机制 ,并挖掘其 流行背后的心理动因 ,从而为理解这一网络文化现 象提供切入点。
1 网络迷因理论
“迷因”是英文单词“meme”的音译 ,源自具 有模仿含义的希腊词根 mīmēma[2]。这一概念是由 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于 1976 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
道金斯将迷因看作一个传达文化传播单位 ,曲调 , 构想 ,流行语 ,服装风格 ,制作罐子或建造拱门的 方式等都算迷因 [3]。
2021年第7期 NEW MEDIA RESEARCH
网络迷因理论下网络流行语的 生成传播机制与动因研究
——以“凡尔赛文学”为例
马梦成
摘 要 基于网络迷因理论 ,以 2020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凡尔赛文学”为例 ,探析网络流行语的生成
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认为“凡尔赛文学”作为网络迷因 ,其生成和传播机制可以划分为模仿与复制、传播与扩散、
与此同时 ,模仿的行为也有助于网民理解被模 仿者创作“凡尔赛文学”时的情绪和情感 ,并促进 社会交往。根据具身模仿理论假设 ,通过模仿 ,观 察者“看到”的情绪会唤起观察者自身所具有的关 于这些情绪的感觉—运动系统 ,从而让观察者与被 观察者产生共鸣 ,达到“所见即所感”[7]。当网民 在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上看到他人使用“凡尔 赛文学”,尤其是那些处于强关系网络中的熟人时 , 可以通过模仿的行为来理解熟人的情绪 ,实现情感 共鸣的目的。而这样的模仿行为又能够产生共同话 题 ,增加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之间的熟悉度 ,拉近心 理距离 ,从而促进社会交往。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的特定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些流行语在社交媒体、聊天应用以及在线论坛上广泛流传,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创新过程以及其传播的原因和影响。

一、创新过程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源于人们对于语言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有时,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创造新词汇、改造词语或者使用特定的俚语和口头禅来产生。

例如,"666"这个数字原本是表示顶级的满分,但在网络流行语中却被用来形容某件事物非常出色。

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网络传播,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最终成为网络流行语。

创新网络流行语的人群通常是年轻人,他们具有更强的时尚意识和开拓精神。

他们关注新鲜事物,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更容易创造或接受网络流行语。

而一些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提供了便利的创新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和传播渠道。

二、传播原因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人们喜欢尝试和使用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源于人们追求快节奏、简洁和趣味化的社交方式,这些流行语常常可以用简短的词汇或表情符号来传递信息,更符合人们快速浏览社交媒体内容的需求。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社群效应,即通过社群的传播和认可来推动流行语的传播和接受。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通过转发、评论或点赞的方式参与到特定流行语的传播中,形成用户之间的共鸣和互动。

这种参与感和认同感会进一步推动流行语的传播力度和规模。

三、传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创新和娱乐方式,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文化以其年轻化、多样化和创新性而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成为他们沟通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网络文化的时尚潮流。

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探究——以“XX体”为例

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探究——以“XX体”为例

Exploration on the Gen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Network Buzzword:A Case Study of
XX Style
作者: 朱晓彧[1];冯美[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2-11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网络流行语;“XX体”;生成路径;编码方式;传播动因;传播效应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和中国网民数量的骤增,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实用而备受关注。

作为网络交际、话语传播的一个语言镜像,“XX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大量出现并日趋成熟,表征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模式和传播机制等颇具特色。

从网络社区空间、热播影视片段、
社会新闻事件等渠道中产生,经过网友的复制解构产生新的能指,继而在网络舆论空间中自由
广泛传播,最终为大众传媒和社会现实集体接受,这是其生成机制的特征。

在“XX体”生产过程中,无论最初是生产者还是众多接受者,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精英,无论是出于娱乐、
交际心理,还是政治的多元诉求,其传播过程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话语的公开化、大众化
和多元化,这是其传播机制的特征。

浅析网络语言的传播因素

浅析网络语言的传播因素

知识文库 第21期21浅析网络语言的传播因素孟献刚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新时代网络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方式,在互联网这个大众平台上,人们随时随地创作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传播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传播有它自身的机制,笔者将就近几年网络语言的传播因素进行探讨,同时分析网络语言影响力、推动力。

1 年龄因素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和90后、00后的成长加入,年轻人在网民中成为最活跃和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中国网民数量截止2017年3月底达7.31亿。

年轻群体思维活跃,乐于创新,是网络新词创作的主体。

同时,因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所以,网络新词能很快在这类群体中传播和推广。

他们乐于模仿,喜好新颖和特立独行,不墨守成规。

是网络语言的传播主力军。

比如很多网络新词在社会还没有认同时,在中小学、大学校园已蔚然成风,甚至在有些中学生中能说出别人不知道的新词就引以为荣、视为时尚。

这是由于这些年轻人心智人不成熟,喜好新奇所致。

甚至一些不规范用词和网络暴力词汇对语文教学都形成了冲击,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2 社会因素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都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衣食住行与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人民大众有时网络语言的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

比如前几年的几个网络热词:“蒜你狠、油你涨、豆你玩、姜你军”等。

都是因为与老百姓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副食品价格一路猛涨而产生出来的。

这些新的网络语言带有很强的幽默、滑稽和讽刺意味,在这种无奈和调侃的语调中,反映了社会现实,一下子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所以迅速流行起了。

另一方面,这些网络语言的迅速流行,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很快出台了平抑物价的措施。

可以说网络语言对反映民生,推动社会经济秩序持续向好也有一定作用。

3 传统媒体因素网络媒体创造网络语言,传统媒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典型的是“给力”一词,最早出现在贴吧中,随之受到广大网民的热捧,迅速流传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黄自然摘要网络流行语体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广告、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网站或网络论坛等,其发展与传播大致都会经历触发与产生、复制与模仿、磨蚀与印记等三个阶段。

网络流行语体的快速发展与传播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及网络媒介的推动有关。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体传播机制传播动因网络媒介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黄自然,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博士生,南京210097新闻界ISSN1007-24382011年第6期新媒体与数字化一、网络流行语体的概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

随着电脑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逐步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与交际互动的重要方式。

在各种网络新词、新表达不断推陈出新、变更沉淀的同时,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形式开始越来越受到网民的青睐,我们将这种网络语言形式称之为网络流行语体。

网络流行语体特指在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各类BBS、微博及网络文学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格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格调、情感、气氛的网络语言形式。

自2006年至今,先后流行并被纸质媒体报道转载的网络语体有梨花体、知音体、纺纱体、蜜糖体、校内体、凡客体、CCTV体、走进科学体、羔羊体、QQ体、子弹体、见与不见体、淘宝体、亲密体、丹丹体、咆哮体、银镯体、琼瑶体、挺住体、私奔体、波波体、高铁体等20多种。

从触发来源看,绝大部分网络流行语体都来源于影视广告、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网站或网络论坛等。

所有这些媒介的突出特点就是受众数量大、社会影响力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触发这些网络流行语体的媒介都是强势媒介。

二、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网络时代从来不缺乏模仿,更不忌讳疯狂地围观。

网络流行语体一经产生,往往会立刻受到网友的大力追捧、模仿,在很短的时间内红遍网络,同时也会引起纸质媒体的关注,甚至渗透日常语言中。

网络语体的发展与传播一般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触发与产生阶段。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创造传播的神话。

一则广告可以产生一个“凡客体”,一个诗人可以引发一个“梨花体”,一段电影台词可以诞生一种“见与不见体”,一篇网帖可以形成一种“咆哮体”。

网络流行语体最先的产生和使用都在网络中,其最主要的网络载体是微博、网络论坛和社交网站。

通过这些网络载体,网络流行语体开始被网友所接触、了解,正式进入到受众网络生活之中。

(二)复制与模仿阶段。

网络语体最初都有一个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过程,即复制过程。

微博、网络论坛或社交网站都具有转发功能,只需鼠标一点,同一信息便复制成功。

如“挺住体”,最先以黄晓明代言的广告形式出现在“新浪微博”,随后在短短的8小时内被转发12万次,实现了网络语体的飞速传播。

网络流行语体是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网络流行语体蹿红网络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网友对最初形式的模仿与再创造。

不论哪一种语体,其最初的形式和功能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但通过网友们的类推与联想、扩展与生发,其囊括的内容、负载的情感功能都会不断增长,网络流行语体被网民所熟知的程度也不断提升。

在这一阶段,网络流行语体可能还会由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向现实世界。

如“子弹体”先后被《济南时报》(2010-12-16)、《北京日报》(2011-1-7)报道,“咆哮体”先后被《东方早报》(2011-3-11)《北京晚报》(2011-3-15)、《羊城晚报》(2011-4-12)、《扬子晚报》(2011-4-19)等报纸报道。

传统媒体的报道与转载让网络流行语体进一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但同时表明该网络语体的发展基本上进入成熟和饱和阶段。

(三)磨蚀与印记阶段。

网络语言一般都是在特定环境和特定群体中流行,而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也会加剧其新鲜感和生命力的磨蚀。

网络语体更新频繁,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受众往往紧跟最新的流行时尚,当新的表达形式开始流行时,旧的流行语体往往会逐渐淡出受众视野。

但网络语体有时会在语言发展中留下印记,特别是对大众传媒语言产生影响。

如一般用来作为咆哮体标题的“伤不起”,借着“咆哮”语体之风进一步走红,并且开始从网络世界走向一些重要的纸质媒体,例如:(1)国务院加大力度保卫餐桌官媒称食品安全伤不起(《半月谈》,2011年第7期)(2)跌跌不休,菜农“伤不起”(《广州日报》,2011年4月25日)网络环境下人们追新猎奇的心理和网络媒介快速传播的特点使网络流行语体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迅速蹿红并很快饱和、磨蚀与淡出的特点。

但并不能因此否认网络流行语体对大众传媒语言的影响,因为有的流行语体表达形式会在现实言语生活中留下印记。

三、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动因网络流行语体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的关注并迅速蹿红,更迭频繁却又“各领风骚”,这主要跟流行语体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和媒介因素的推动有关。

(一)网络流行语体自身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从现有网络语体的发展情况来看,网络流行语体主要具有游戏与娱乐功能、情感宣泄功能、批判与针砭时弊的功能。

1.游戏与娱乐功能语言有游戏、娱乐的功能,比如传统的字谜和回文诗等都是这一功能的表现形式。

而现代人借助新的媒体形式,在新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牵引、作用下,极尽调侃、幽默、搞怪之能事,把语言的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

可以说任何一种网络语体,首先都具有游戏与娱乐的功能。

如网友用“凡客体”调侃知名演员赵本山,“爱忽悠,爱唠嗑,爱五毛一瓣的铁岭大蒜,也爱20一杯的卡布奇诺,更爱15一顶的藏青鸭舌帽,你是凡客,我不是,我是赵本山,我把座驾吹上天,不信,走两步。

”,表达幽默风趣,特点突出,细节到位,寥寥数语就将人物形象勾画出来,让人不得不感叹网络草根们的犀利与智慧。

2.情感宣泄功能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时刻感受到来自学习、工作、情感、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

同时,种种社会现实与自身期待往往存在较大的反差,容易让人产生苦闷、焦虑与纠结情绪。

社会流行语体恰恰为现代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提供了自由倾诉、宣泄情感、缓解精神焦虑的一种方式。

每种新的语体一出现,网友们便趋之若鹜地把内心的渴望、焦虑、纠结、不满,对号入座地嵌套在各种“体”中,演绎出“婚姻版”、“加班版”、“跳槽版”、“考试版”、“堵车版”等多种版本,在网络上争相咏叹。

这种援引别人的句式、宣泄自己情感的网络群体行为,固然可以从惯用的娱乐时代快餐式文化的浮躁、网络时代的游戏视角去解读。

但从更本质的层面看,更多的却是对自我生存困境的一种无奈与担忧、排遣与宣泄。

3.批判与针砭时弊的功能网络语体的流行与网民对各种社会现象或某新媒体与数字化些社会新闻事件的关注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流行语体正是因社会新闻事件而触发的。

所以某些网络语体从一诞生,就具备了批判与针砭时弊的功能。

如网民用“知音体”来表达对那些自认为纯正、高雅、智慧而实际上却虚假、粗俗、空洞的东西的不屑和厌恶。

用“梨花体”、“羊羔体”来调侃“口水诗”对诗或文学的“亵渎”。

这种对正统的、权威的、官方的文本模式的戏谑和挑战,是网络草根对所谓“精英文化”的一种解构,可以看成是一种另类的文艺批评。

同时,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体对一些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如对QQ体中“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的模仿,表达了对某些公司只顾与自己的竞争对手“斗狠”却无视客户利益的无语与嘲讽。

高铁体则表达了受众对政府解释的质疑以及对事实真相的追问。

甚至连软绵绵的“亲密体”,却也有戏谑批判、针砭时弊之功效,如:“亲密体之‘李刚版’:‘亲,当你收到这张卡片的时候,爸爸还在坚强的活着,记得不要随便告诉人家你爸是李刚,让我们和谐的结束这2010,爱你,疼你,新年快乐。

’(美国中文博客,2010-12-31)”总的来看,网络语体的批判与针砭时弊功能是通过一种“曲线表达”的方式来实现的,或许某些见解不无偏激、过激之处,但背后却透露出网民对公共事件的普遍关注,对社会不良、不公现象的批判和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向往。

(二)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特点推动了网络流行语体的发展与传播网络流行语体有其特定的来源和触发机制,也有其特定的使用人群。

其中最直接、最重要参与者应该是网民中热衷于微博、论坛、社交网站以及QQ、MSN等各类网络媒介的年轻一代。

网络流行语体的流行与这一使用主体社会心理特点的推动不无关系。

1.创新与求异心理创新与求异心理是指追求表达形式的新颖别致、另类特殊的心理。

在拥挤的网络中,平淡无奇的表达方式往往会被迅速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所以必须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吸引注意,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

网络语体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都深谙这一道理。

网络流行语体的创新与求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创新,二是内容创新。

从形式上说,任何一种网络流行语体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创新。

如“见与不见体”、“梨花体”、“羊羔体”具有诗歌的形式,“凡客体”“挺住体”具有“排比”的形式,“咆哮体”的形式表现为“XX伤不起”的标题形式、长串的感叹号、众多的语气词“啊”及句末表质问的“有木有”。

这些形式都具有新颖性和表现力,而这恰恰是网络语体的创造者所追求的,也是为接受者和使用者所喜闻乐见、趋之若鹜的。

从内容上说,流行语体使用者的创新与求异心理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同一语体,使用者可以用来娱乐大众,也可以用来针砭时弊;可以着眼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可以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

正是这种在表达上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网络语体的使用者都具有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机会。

而这种张扬与释放又会引起更多的围观与模仿,从而使网络流行语体呈“波浪式”地传播下去。

2.从众与模仿心理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体的广泛传播是借助群体中的从众与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实现的。

一个群体通过其成员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套特定的群体规范,成为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与评判标准。

一个新成员融入群体的过程就是一个从顺从、认同群体规范到内化群体规范进而自觉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行为的过程。

在群体中,从众行为经常发生。

某一网络流行语体一经产生,也往往会引起众多网友的围观与模仿。

以“咆哮体”为例,当一个网友开始“吐槽”自己的所从事的职业何等的“悲催”和“伤不起”时,这种诉说往往会获得一种群体认同,于是大家纷纷转向自己,将自己纳入到群体的行为之中,在戏谑自嘲的同时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

因此,不难理解,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由于从众心理动力的推动,当一种新颖、极具个性且表现力极强的表达方式开始流行起来时,广大网民尤其是新加入的网民便会纷纷效仿。

从而导致一种新的网络流新媒体与数字化行语体呈“井喷式”地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