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8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
一、1.“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教育学博士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2.校本课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校本课程就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不属于课程类型,属于课程管理。
3.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把校本课程看作是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限定在允许的有限课程范围内。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立足学校具体实际,对那些符合学生个性特点,能体现学校特色的社区和学校等课程资源自主的进行开发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4.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①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②学校设计开发的新课程③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区别:
(1)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课程,后者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2)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明显不同。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我国这种统一管理又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一项课程政策。校本课程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做到,但校本教材则不同,它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有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由校长和教师编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学校都必须具备。换言之,校本课程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是所有学校的必须,校本教材则不一定是所有学校的必备,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况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以及课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3)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校本课程早在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 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两个文件中有关课程方面的规定为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合法性。尽管目前我国教材本身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特别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规定要求的“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教材审定结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但目前学校编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备上述的审定条件,因为校本教材的出现,主要依附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校本课程自身的时效性、变化性和动态生成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编写必要、使用范围、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极其有限,
所以目前出现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经过行政部门的审批。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教材是不具备教材政策的合法性。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活动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二是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三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四.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的区别(关系)?
(一)校本课程在概念上要比“选修课、活动课”更丰富。
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物。因此,要明晰校本课程的概念就必须首先分析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所谓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是指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校本课程开发既有在国家规定的一定的课时范围内进行的开发,也有对于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全部或部分地进行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开发。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主要地有: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后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主要地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和课程补充等。基于我国的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开发传统,我国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采用的是前一种形态,即在一定的课时范围内学校自主地进行课程的开发。
因此,从目前我国的校本课程来看,在开发的形态上与我国以往的“选修课、活动课”有相一致的地方,即都是在既定的课时范围内进行课程的开发,但这不等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形态。而且即便如此,在既定课时范围内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也还不能全部称之为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要求“选修课、活动课”对“课程”的回归。
选修课是相对于必修课而言的,活动课是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的,也有人称之为经验课程,而校本课程则是相对于国家、地方课程而言。应该说,“选修课、活动课”在增加课程的多样性与满足学生个性差异这一点上是与校本课程一致的。但是与现有的“选修课、活动课”相比,校本课程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经历情景分析、确定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评价与重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进行情景的分析,这包括了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明晰、学校与社区资源的分析、学生需要的调查分析、教师课程知能的分析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育人目标与办学方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从而再进行具体每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并在开发过程中,寄予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升。
(三)从“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应该说,“选修课、活动课”的提出也是国家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的表现,也是为了增加课程的适应性与选择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这与我国本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并无二致。但在学校的课程实践中,“选修课、活动课”往往偏离了原初的方向与理念。因此“选修课、活动课”必须走向校本课程,使其成为真正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使“选修课、活动课”成为真正的校本课程的关键问题是要用课程的眼光重新审视现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因此,要想使“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尽快地让教师获得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选修课、活动课”也只是校本课程的一种课程开发形态。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核心的理念是让课程真正地适应地区、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国家课程计划中预留的一小部分的课时内进行适合地区、学校、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目标或者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