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2]“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后两句诗句,我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4]在《暮江吟》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3. 阅读短文。
妈妈的爱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接我,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1]给带点的字注音。
妈妈给我扇(_______)着扇(_______)子。
[2]填空:妈妈的爱是(_____),是(_____),是(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凉 -(_______)着急 -(_____)责备 -(____)[4]根据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写句子。
至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一写。
你能模仿上面几个诗节的格式来写一段诗节,舒发你对妈妈的爱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2.诗中与“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表达同样内涵的是哪一句?把它抄下来,并写出它的意思。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我也会仿写。
花牛在草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后的生产条件延安精神现在的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贫穷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种在革命战争中军民一心的亲密关系以及火热的斗争生活。
2.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我们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定不能忘记,战争年代百折不挠的精神,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外形(形态)比喻拟人从容自信
5.春天,在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6.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要充满自信,不要小看了自己。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节奏的能力。结合诗意来划分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是从苔花的_________进行细致观察的,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苔花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读了前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一两句话写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20字的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梁越群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梁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什么道理?
四年级人教版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四年级人教版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泊:__________。
啼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了_____(季节)的景物,可以从(哪句)_____看出来。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_____的情怀。
2.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1]诗人在黎明的田野上看到了____,____,____以及____此时的田野是________的。
[2]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黎明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3]诗歌末尾的“看”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4]找出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试分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应:应该。
B. 借问:向人打听。
C.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D.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选择正确的读音。
(1)草映身(____)A.yìnB.yìng(2)蓬头(____)A.póngB.péng[3]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多选题)A. 幼稚B. 充满童趣C. 无邪D. 天真可爱[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题)()A. 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强化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强化训练1. 课外阅读。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2. 课外阅读。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多选)(2)“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 )(3)诗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是()(4)选择诗句填空。
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①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②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③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5)本诗的线索是,全诗句句紧扣“”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3. 和大人一起读《春节童谣》,然后填一填。
去买肉扫房子磨豆腐把面发糖瓜粘蒸馒头宰公鸡二十三______ 二十四______ 二十五______ 二十六______二十七______二十八______二十九______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十二月花名歌正月山茶满盆开,二月迎春初开放。
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牡丹国色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满枝香。
九月菊花姿百态,十月芙蓉正上妆。
冬月水仙案头供,腊月寒梅斗冰霜。
(1)连一连。
三月______ 菊花六月______ 桂花八月______ 荷花四月______ 牡丹九月______ 桃花(2)“石榴红似火”是说石榴花像______一样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相煎何太急?”句出自曹植《______》。
(2)明日复明日,明日______。
我生______,万事______。
(3)“我以______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去”的意思是:______。
(4)_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______。
(5)去的______,米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______呢?2. 把下列古诗补充完整。
(1)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
(2)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
(3)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
(4)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5)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
(6)______,春风不改旧时波。
3. 根据学过的内容填空。
(1)古诗中有不同的心情,我喜欢陶渊明的“______,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宁静;喜欢王维的“人闲桂花落,______。
”的空灵与静谧;喜欢“青箬笠,绿蓑衣,______。
”的闲适与从容;更喜欢“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与可爱。
(2)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那一声声______的跳动,给我极大的______,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当朋友取得优异成绩时,我可以用歇后语“______——一枝独秀”来赞美他。
(4)与人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______,______。
”自己不喜欢就不要勉强别人。
(5)《桂林山水》一文以名句“______”开头,以诗句“______,______。
”结尾,与开头相互照应。
4. 古诗名言积累。
(1)莫等闲,______(2)最喜小儿亡赖,______(3)天行健,______(4)路曼曼其修远兮,______(5)______,不脱蓑衣卧月明。
5. 看图片写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6. 快乐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1. 积累运用。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______送别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该诗后两句为______,______。
(2)寓言故事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人生哲理。
在《牧童和狼》中我们明白了:一贯说谎的人即使______,也______;在《蝉和狐狸》中我们懂得了: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______。
(3)东起______,西到______,万里长城谱写了______。
北起______,南到______,京杭大运河谱写了______。
2. 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远看______有色,近听______无声。
春______花还在,______来鸟______惊。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远看______有色,近听______无声。
春______花还在,______来鸟______惊。
(2)选出与下列字意思相反的字。
(填序号)①去②近③无远——______有——______来——______(3)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3. 阅读《暮江吟》,回答问题。
暮江吟①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①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②真珠即珍珠。
③可怜:指可爱。
(1)《暮江吟》描写了四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在《暮江吟》中作者把______比作______,因为他们都是______,把______比作______,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______。
这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色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的心情。
4. 阅读理解及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1. 课外拓展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2. 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 读诗歌《早发白帝城》,回答问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请解释整首诗的大意。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轻”字体现了什么?4. 背一背,填一填。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
(2)窗含西岭______,门泊东吴______。
(3)______无闲田,______犹饿死。
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①题:______②缘:______③不识:____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6. 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诗人的足迹,下面的诗句分别描写的是哪里的风光呢?请写出地名。
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______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题1. 把下列古诗补充完整。
(1)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
(2)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
(3)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
(4)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5)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
(6)______,春风不改旧时波。
2. 课外拓展阅读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3. 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①这句诗中,“______”字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满急;“此”是指______。
②这句诗出自______代诗人______的《望天门山》,全诗在一个“______”字的统领下展开,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象。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______”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②这句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诗句的大意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______,盛放着像______一样的君山。
阅读提高4. 读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请翻译整首诗。
(2)“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5. 默写《元日》,回答问题。
元日[宋]王安石______,______。
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指______这个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中国人会有______、______这些传统习俗。
6. 课外阅读。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人教版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天天练习题

人教版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天天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诗句赏析。
《繁星》(一五九)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诗中有两个“风雨来了”,第一个“风雨”指的是_______,第二个风雨指的是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
(1)催:_________(2)莫:__________[3]古诗的前两句中富有西域色彩的事物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这首诗以豪迈的风格,写出了出征前战士们___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将士们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 阅读专项训练。
母亲的爱汪国真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芨芨草上的露珠又圆又亮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四月的日子半是烂漫半是辉煌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
这首诗共________节,每节最后的一个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以发现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是押韵,此诗押________韵。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1)“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这两句诗运用的写法是(______)。
A.对比比喻B.排比夸张C.对偶拟人(2)诗中用“太阳”来比喻母亲,那么诗句“芨芨草上的露珠/又圆又亮”和“四月的日子/半是烂漫/半是辉煌”中的“又圆又亮”和“辉煌”是在形容(______)A.母亲的泪B.儿女的成就(3)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说,“我们的欢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我们的痛苦”指的是____________。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选一选。
1.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A.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B.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下列对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凉州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B.《凉州词》通过写边塞的将士们出征前的一处开怀畅饮,反映了将士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爽气概。
C.《夏日绝句》中的后两句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
D.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批判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3.下面哪两句诗表达出对守关将士的同情?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下面哪首诗描写的是“龙城将军”李广英勇善战?()A.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B.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下列现代诗句中,不是拟人句的一项是()。
A.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B.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C.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D.白云霸占了半个天二、填一填。
1.“暮江吟”中“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____________。
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写在______________上面的。
3.“征”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画。
“征”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远行;②用武力制裁;③寻求,渴望得到;④由国家召集或收用。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征”应取解释________。
小学必背古诗练习题(四年级上册)(含答案)

小学必背古诗(四年级上册)班级:姓名:一、单选题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出自唐代诗人的作品。
( )A.王翰《凉州词》B.王维《凉州词》C.王维《送元二使安西》D.2.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 )A.醺B.熏C.薰3. 当生活难免失意时,永远别失去骨子里那份潇洒。
这时你会想起古诗《凉州词》“”。
( )A.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 )A. 熊B. 豪C.雄5.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A.单B.旦C.但6.“醉卧沙场君莫笑”中“沙场”指的是。
( )A.操场B.采石场C.战场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半江红。
( )A.瑟瑟B.涩涩C.萧瑟8.“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自唐代诗人的作品《嫦娥》。
( )A.李白B.李商隐C.李绅9.返景入深林,。
( )A.附照青苔上B.附照清台上C.复照青苔上10.莫愁前路无知己,。
( )A.西出阳关无故人B.一片孤城万仞山C.天下谁人不识君11.在《题西林壁》中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的诗句“”。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 )A. 归B.回C.还1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出自宋代诗人的作品《雪梅》。
( )A.苏轼B.卢钺C.王安石14.可怜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A.六B.八C.九15.《出塞》作者王昌龄是代诗人。
( )A. 明B.宋C.唐16.嫦娥应悔偷灵药,。
( )A.碧海青天夜夜心B.碧海清天夜夜心C.碧海青天夜夜星17.不识庐山真面目,。
( )A.只原身在此山中B.只缘源生在此山中C.只缘身在此山中18. ,半江瑟瑟半江红。
( )A.一道斜阳铺水中B.万道残阳铺水中C.一道残阳铺水中19.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关于这首诗的体裁,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十二月花名歌正月山茶满盆开,二月迎春初开放。
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牡丹国色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满枝香。
九月菊花姿百态,十月芙蓉正上妆。
冬月水仙案头供,腊月寒梅斗冰霜。
(1)连一连。
三月______ 菊花六月______ 桂花八月______ 荷花四月______ 牡丹九月______ 桃花(2)“石榴红似火”是说石榴花像______一样红。
“茉莉花如雪”是说茉莉花像______一样白。
(3)正是农历______月,冬月是农历______月,腊月是农历______月。
2. 读下面一段小诗,回答问题。
今天住进你的书包,明天住进他的书包。
后天,后天,大后天……绘本在班级里旅行,住进亲切又陌生的书包,那是一家家移动的旅店。
(1)查字典,填一填。
①要查“陌”的读音,先确定“陌”的部首是“阝左”,再数数“阝左”的笔画,共______画。
②在“部首目录”里的相应位置找到“阝左”在“检字表”第______页。
(见图1)③按照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阝左”部,“陌”字除去部首还有______画。
通过查找,发现“陌”在字典第______页。
(见图2)④按照页码,在正文中找到了“陌”字,“陌”的读音是______。
(见图3)(2)猜一猜,再核对。
我猜“陌生”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
我从字典中发现“陌生”的意思是:______。
(3)诗中“移动的旅店”是指()3. 补充诗句空缺的部分。
(1)______,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2)遥望洞庭山水翠,______。
(刘禹锡《望洞庭》)4. 阅读《七律·长征》,完成问题。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全能训练(含答案)

7.阅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夜深篱落一灯明。
(1)默写古诗。
萧萧梧叶送寒声,______。______,夜深篱落一灯明。
(2)“萧萧”是指______;“促织”是指______。
(3)这首诗描述了诗人______(时间)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情感。
10.默写《元日》,回答问题。
元日
[宋]王安石
______,______。
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指______这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中国人会有______、______这些传统习俗。
11.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3)“______,______”这是杜牧对深秋美景的赞叹;徜徉在中华灿烂的文化中,”一些古今贤文给我以人生启迪,如:满招______,______。告诉我不能______。
(4)《夏日绝句》中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人生观的写照。诗中的“人杰”指:______(谁),关于他的成语故事有______、______等。我还会默写她的另外一首词“常记______,______。兴尽晚回舟,______。争渡,争渡,______。”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综合练习(含答案)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写了什么?请选一选。
(填序号)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_
A.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B.写深秋的凄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补充诗句。
采莲曲
[唐]王昌龄
______裁,
芙蓉______。
(2)我能从“______,______”的诗句中想象海通在溪边自由剥莲蓬的画面。
(3)当你的朋友面临困境,正悲观失望时,你会选择英国诗人雪莱的一句名言。______,春天还会远吗?”来激励他。
(4)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刘禹锡笔下描写黄河壮观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闪烁着儿童的智慧,我们可以从:“______,”中找寻到杨氏子语言的机智幽默。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3.背一背,填一填,选一选。
解落______秋叶,能____________ ______花。
过江千______浪,入______万竿斜。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写______(风雨)的,是______(唐宋)代诗人______(李峤李白)写的。
24.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首句中的“和”,在诗中意思是( )
(2)诗中对洞庭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它是_______。()
(3)这首诗中第一句表现湖面的_________,第二句表现夜晚湖面的________,第三句写远望湖中_______的君山,第四句再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四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古诗专项素材新人教版

专题——古诗专项经典古诗词名句集合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两》)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强化训练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强化训练1. 课文内容回顾。
(1)______对______,雪对风。
花对树,______对______。
(2)一边______,一边少,一群鸭子______。
(3)江南______采莲,莲叶何______。
(4)荷叶圆圆,他______青蛙说:“我______夏______。
”(5)弯弯的______的船,______的船儿两______尖。
(6)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______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______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______。
(7)向着国旗,______;望着国旗,______敬礼。
(8)谁的尾巴______?谁的尾短?谁的尾巴______像一______伞?2. 按原文把句子补充完整。
(1)地满红花红满地,______。
(2)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______,______。
(3)孔指以示儿曰:“______。
”儿应声答曰:“______。
”3. 根据学过的内容填空。
(1)古诗中有不同的心情,我喜欢陶渊明的“______,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宁静;喜欢王维的“人闲桂花落,______。
”的空灵与静谧;喜欢“青箬笠,绿蓑衣,______。
”的闲适与从容;更喜欢“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与可爱。
(2)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那一声声______的跳动,给我极大的______,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当朋友取得优异成绩时,我可以用歇后语“______——一枝独秀”来赞美他。
(4)与人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______,______。
”自己不喜欢就不要勉强别人。
(5)《桂林山水》一文以名句“______”开头,以诗句“______,______。
”结尾,与开头相互照应。
4. 按原文内容填空。
(1)少年智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1. 读下面一段小诗,回答问题。
今天住进你的书包,明天住进他的书包。
后天,后天,大后天……绘本在班级里旅行,住进亲切又陌生的书包,那是一家家移动的旅店。
(1)查字典,填一填。
①要查“陌”的读音,先确定“陌”的部首是“阝左”,再数数“阝左”的笔画,共______画。
②在“部首目录”里的相应位置找到“阝左”在“检字表”第______页。
(见图1)③按照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阝左”部,“陌”字除去部首还有______画。
通过查找,发现“陌”在字典第______页。
(见图2)④按照页码,在正文中找到了“陌”字,“陌”的读音是______。
(见图3)(2)猜一猜,再核对。
我猜“陌生”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
我从字典中发现“陌生”的意思是:______。
(3)诗中“移动的旅店”是指()2. 请默写诗、文。
(1)老吾老,______;幼吾幼,______。
(2)______晒谷不用翻。
(3)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4)青籍笠,绿養衣,______。
(5)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______。
(6)王義之写字______。
(7)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望洞庭【唐】刘禹锡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
(2)“和”在诗中的意思是()(3)“青螺”在诗中指的是()(4)诗人描写的是洞庭湖上______(时间)的美丽景色。
(5)诗人是站在______(填“远”或“近”)处来欣赏洞庭湖夜景的,从“______”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4. 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吹 ______飘池草______ 山花______(2)夜______声,______落知______。
(3)举______望______,______。
(4)只在此______,______深______知处。
(5)和风对______,朝霞对______。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相煎何太急?”句出自曹植《______》。
(2)明日复明日,明日______。
我生______,万事______。
(3)“我以______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去”的意思是:______。
(4)_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______。
(5)去的______,米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______呢?6. 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年的模样鞭炮噼里啪啦响,饭菜满街满巷香;对联喜气洋洋贴,灯笼红红火火亮;年画上墙满屋美,老歌出口大家唱;衣服新新鲜鲜美,笑声家家户户淌。
(1)这首小诗描写的节日是()(2)这首小诗中描写了哪些习俗?______①放鞭炮②贴对联③划龙舟④挂灯笼⑤贴年画⑥吃水饺(3)过年的时候,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请写下来。
7. 读课文《画》,完成练习。
远看有色,近听无声。
春花还在,人鸟不惊。
(1)在诗中田字格里写出正确的字,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中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
(3)用横线画出诗中写“人走近了,小鸟也不惊慌,不会飞走”的诗句。
(4)这首诗的内容是一个谜面,它的谜底是______。
8. 课外阅读。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9. 看到下面这幅图,我会想到古诗《______》。
我还能背诵这首古诗,并完成填空。
远看山有色,近听______无声。
春______花还在,______惊。
10.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其二(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解释词语。
日暮:______十分春:______(2)把“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改写成现代汉语。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包括()(4)你还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11. 翻译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2. 补全诗(词)句,并解释划线词语。
(1)______归浣女,______。
______ 歇,王孙______。
浣女:______歇:______王孙:______(2)______乌啼______,______ 对愁眠。
啼:______眠:______(3)风一更,______,聒碎______,______。
更:______聒:______1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十二月花名歌正月山茶满盆开,二月迎春初开放。
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牡丹国色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满枝香。
九月菊花姿百态,十月芙蓉正上妆。
冬月水仙案头供,腊月寒梅斗冰霜。
(1)连一连。
三月______ 菊花六月______ 桂花八月______ 荷花四月______ 牡丹九月______ 桃花(2)“石榴红似火”是说石榴花像______一样红。
“茉莉花如雪”是说茉莉花像______一样白。
(3)正是农历______月,冬月是农历______月,腊月是农历______月。
14. 读一读,连二连。
白毛浮绿水______ 近听水无声山清对水秀______ 红掌拨清波天地分上下______ 柳绿对桃红百尺竿头______ 呼作白玉盘小时不识月______ 能开二月花解落三秋叶______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______ 更进一步百尺竿头______ 呼作白玉盘15. 积累运用。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______送别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该诗后两句为______,______。
(2)寓言故事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人生哲理。
在《牧童和狼》中我们明白了:一贯说谎的人即使______,也______;在《蝉和狐狸》中我们懂得了: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______。
(3)东起______,西到______,万里长城谱写了______。
北起______,南到______,京杭大运河谱写了______。
16. 背一背,给诗句排序,再回答问题。
( )鱼戏莲叶东(①)江南可采莲( )鱼戏莲叶西(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南(1)先给上面诗句排序,再说说下面哪幅图表现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 )(填序号)①(2)读了这首古诗,我的眼前浮现出______景象。
(填序号)①人们捉鱼②鱼儿嬉戏17. 读一读,做一做。
十二月歌正月新春舞龙灯,二月郊外放风筝。
三月清明杨柳绿,四月牡丹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牛郎会织女,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腊月梅花傲冰霜。
(1)“冬月”是指______,“腊月”是指______。
A.农历十二月 B.农历十一月(2)看图连一连。
(3)你的家乡是怎么过中秋节的?有什么习俗?请写下来。
18. 按照求填空。
独坐敬亭山众鸟________,________独去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亭山。
(1)把诗句补充完整。
众鸟______,______独去闲。
______,______敬亭山。
(2)后两句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______。
(3)解释后两句诗的意思。
19. 读一读,回答问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___________。
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篮子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1)猜一猜,补全儿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______。
(2)阿姨摘了哪七样果子?用横线画出来。
20. 根据课文《登鹳雀楼》内容,完成练习。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前两句是诗人所______ ,短语的十个字,今天读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2)后两句是诗人所______ ,要想看到最远方,就要______,是千古传诵的名句2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
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潋滟:______ 方:______空蒙:______ 亦:______(3)这首诗中,诗人把西湖比作______,描绘了西湖______时和______时各具特色的美丽景色,由衷地抒发了诗人______之情。
22. 读儿歌,猜谜语。
一物生来真奇怪,肚下装个皮口袋。
孩子袋里吃和睡,跑得不快跳得快。
谜底:______。
(用拼音写出来)23. 将下面的古文改写成现代文,注意语言要通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孔子家禽。
”24. 读诗歌《春晓》,回答问题。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请解释整首诗的大意。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5. 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季节)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绝句》是______代大诗人______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既有“______”的视觉感受,又有“______的嗅觉体验;既有“______”的动态描摹,又有“______”的静态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好动人的春色图。
26. 阅读理解及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七律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7. 我会读,我会填。
江南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连叶,鱼戏荷叶,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在横线上填写汉字,把古诗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