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前期,是中古文学第一段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和演化,表现于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
《典论·论文》是“文学自觉时代”启动的标志;《文赋》显示“文学自觉时代”趋于成熟。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文心雕龙》的贡献:
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汉以来文学是学术,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并立。
2.区分各种文学体裁。
《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文赋》则分为十类,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
3.对文学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汉代人物品评(政治、道德)——魏晋人物品评(人物审美)——文艺审美
新的文学思潮的特点: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文学成为个人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汉代大赋——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汉乐府影响了五言古诗,个人抒情之作越来越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完善语言技巧和格律,新体诗得以形成,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准备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一、乱世与乱世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在战乱和朝代更替中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祸福的无常,命运的难卜,形成文学悲剧性的格调,以及作为悲剧性格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在悲剧性格调和文人处于政治斗争的环境下,文学创作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游仙、隐逸主题。
这些主题与“药”和“酒”分不开:
“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
“酒”: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
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一、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1.魏晋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二阮(阮瑀、阮籍)、三嵇(嵇康、嵇绍、嵇含)、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二傅(傅玄、傅咸)、谢氏家族、萧氏家族。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
主要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
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渐衰。
二、魏晋玄学与文化
1.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其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东晋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
2.两汉儒学与魏晋玄学的不同:
3.玄学的重要论题:崇有和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理之辩。
4.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艺术的影响:
崇尚自然的一派
言不尽意的一派
得意忘言的一派
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自然与真”对文学的影响
2.言意之辨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影响。
3.魏晋风流:魏晋风流就是人们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
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
魏晋风流就是要破执除障,还自我以本来的面目。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魏晋风流表现的外在特点:颖悟、旷达、真率。
即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的根本思想——苦集灭道。
“苦”: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集”:招聚,集合。
“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岸”指“涅槃”或“入灭”。
“道”:掌握脱离痛苦的办法,此即是“道谛”。
小乘佛教:注重个人的解脱,精神修炼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
大乘佛教:慈悲普度,传性空般若学。
南北朝后,中国佛教思想主流转向佛性理论。
代表人物:慧远、梁武帝、竺道生。
二、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曹植、谢安、王羲之、支遁、谢灵运、刘勰、徐陵、沈约、江总。
三、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建安文学
特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
梗概多气,志深笔长——建安风骨
建安文人:重感情、重个性、重欲望。
二、正始文学:随建安士人的逝去慢慢发生变化,从经学禁锢中解脱出来的最初的激动已过去,进入了反思时期。
根本原因:动乱黑暗的政治社会背景。
代表作家:嵇康和阮籍。
特点:崇尚自然,反对名教。
就思想史的发展趋势而言:
儒家经学——道家玄学
学术思想史:重实证——重义理、思辨。
三、两晋文学
1.太康文学(西晋):繁缛为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玄言诗(东晋):
3.陶渊明:田园诗。
他将汉魏古朴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四、南北朝文学
1.谢灵运: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2.鲍照:在七言乐府上做出贡献。
3.齐梁两代:
a.诗体发生重大变革,“永明体”出现。
b.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人集团。
c.宫体诗:浮糜轻艳。
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题材。
4.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
a.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b.玄学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C.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
正始时代:阮籍、嵇康
第一节曹操和曹丕
建安诗歌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的那种“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的影响,完全归之于抒一己之情怀。
一、曹操与诗歌
1.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
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2.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3.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和与建安时期的作家有密切联系。
二、曹丕的诗歌
1.《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2. 曹丕在艺术上的新变:重抒情、尚华美
3. 曹丕与文人的诗酒唱和,开创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文人集团的性质。
第二节曹植
一、曹植的生平
二、诗歌的创作分期(建安二十五年)
前期的诗歌——“但美遨游,黼黻锦绣”
游宴诗、言志诗、赠别诗
2.曹植后期的诗歌——忧生之叹,感伤幽怨
三、曹植和五言诗的发展
1.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2.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
a.大力创作五言诗
b.对《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c.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第三节王粲、刘祯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祯
二、王粲生平和诗歌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
他以诗赋见长,代表诗作《七哀诗》。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
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
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
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
三、刘祯生平和诗歌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诗歌特征:格调高峻、情采丰赡、意境凄清三方面的艺术特征。
四、陈琳、阮瑀的诗歌
陈琳诗、文、赋皆佳。
诗歌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理想的高扬
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1.单纯的哀叹。
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
3.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三、鲜明的个性色彩。
诗风———曹操: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
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
王粲: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
刘祯:公幹气褊,故言壮而情骇。
诗体——四言:曹操;五言:曹植、王粲、刘祯、蔡琰;七言之祖:曹丕
诗歌语言——朴质:曹操、阮瑀、陈琳;秀美:曹丕、王粲
曹植:既有风骨,又富文采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抒写个人忧愤
诗风:慷慨悲壮——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二、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1.《咏怀诗》创作的诗坛背景——创作的个性化。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当然是建立在汉末建安流行的文人五言诗创作风气与艺术传统之上的,这是阮诗的第一重诗史背景。
但阮籍同时又汲取了《诗》、《骚》的艺术传统,钟嵘称其“源出小雅”,陈祚明指其“自学《离骚》”。
2、《咏怀诗》的表现特点:“阮旨遥深”,用比兴寄托的方法来抒情,以及借助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由于政治上的恐怖政策,加上思想感情上的矛盾,阮籍的诗歌含蓄、委婉、曲折。
a. 抒写内心的孤独苦闷。
b.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
三、嵇康其人其诗
嵇康的诗歌以四言成就较高。
内容以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
精读作品篇目:
曹操《蒿里行》、《步出厦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
王粲《七哀诗》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悲愤诗》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
阅读作品篇目:
曹操《薤露行》、《苦寒行》、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与吴质书》
曹植《美女篇》、《梁甫行》、《吁嗟篇》、《名都篇》、《野田黄雀行》、《洛神赋》
孔融《荐祢衡表》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赠从弟》
蔡琰《胡笳十八拍》
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大人先生传》
嵇康《赠秀才从军》、《与山巨源绝交书》
1、曹植的诗歌兼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特色,如何解释?
2、以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歌对建安诗歌有哪些延续?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西晋士人的心态和诗风
入世太深,以自适求名。
钟嵘评张华“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这评语可移用来评论西晋一代的文学创作倾向。
西晋文学思想主潮就是一种娱乐的文学观。
二、陆机、潘岳的创作和太康诗风
在艺术风格上,陆机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形式的华美整饬,以其深厚的学力、繁缛的辞藻、纯熟的技巧,表现一种雍容华贵之美。
将俳偶
大量引入乐府是他的首创。
三、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
在追求“结藻清英、流韵依靡”的创作主潮之外,西晋诗风中还有一支,就是舍弃华美技巧的追求,侧重于表现内心世界。
这一支脉,实上承建安而来,他们较早感受到时局的悲哀,对诗文的创作,不是从娱乐的角度求华美,而是从发抒情怀的角度求适情。
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写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
一、游仙诗的溯源
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二、郭璞游仙诗的内容
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三、郭璞游仙诗的艺术特点
文才富艳、寄托深远,继承《诗》、《骚》的比兴传统。
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一、《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诗》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幷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一、东晋文人的心态和玄言诗
政治上的偏安和追求宁静、闲逸和脱俗的潇洒风神。
二、玄言诗的风格特点:玄释合流
三、玄言诗的影响
1.玄言诗尚真尚美的审美观念对山水诗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和推动作用。
2.它妙在玄与不玄间的哲学意蕴与独有的哲学理趣扩大了诗歌的写作题材,对说理诗的产生和佛偈的盛行起到了诱发作用;
3.它简约含蓄、清简通要的语言形式为平淡诗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一、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始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
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
二、陶渊明的思想: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1.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2.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第二节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陶渊明的诗歌题材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二、思想内容
1.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2.咏怀、咏史诗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围绕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陶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一、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的浑融。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二、渊源:
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遗音而协左思风力。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第五节陶渊明的重大贡献
1.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2.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1.试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作业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和地域特色
吴歌:江南吴地,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地带。
西曲: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荆、郧、樊、邓等地。
神弦曲:是民间祭神的乐歌。
二、南朝民歌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1.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吴声歌曲”中以《子夜歌》为最著名。
“西曲歌”中的重要歌词,有《三洲歌》、《石城乐》、《孟珠》、《估客乐》、《乌夜啼》、《莫愁乐》、《襄阳乐》等,大都是描写女子的别情。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a.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b.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
c.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
三、《西洲曲》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把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动作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极为深挚而曲婉地表达出了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梁鼓角横吹曲
二、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实地记录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从很多方面表现出北方民族的刚强爽直,充满了北方的景色和风趣。
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形式多样。
三、《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1.此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传奇式的女英雄形象。
2.叙事完整,剪裁得体。
3.叙事描写的手段也十分丰富。
四、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说诗晬语》: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1.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密切的关系,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相结合,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2.五言诗的成熟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二、谢灵运的生平
谢灵运(385--433)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三、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
1.从写意到摹象。
陶诗重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对人生了悟明澈的心境。
谢较注重对山水局部景观之精妙的刻画与描绘,“极貌以写物”和“尚巧
似”是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一、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
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戊卒的生活。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哀怨凄怆、细致感人。
4.山水诗:深秀幽奇、严整厚重。
二、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
1.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2.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一、新体诗的兴起
1. 新体诗的产生: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周颙发现四声,四声的发
现与当时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直接关系。
沈约等人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的产生过程。
2.形成时间:南朝齐永明间,故称永明体。
3. 特征:讲究声律和对偶
4.四声八病: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
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
二、沈约的诗歌
风格特点:长于清怨。
三、谢朓的诗歌和贡献
1.谢朓的生平
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
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
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
2.谢朓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a.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摆脱了玄言,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b.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平仄四声运用于诗歌创作中,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谢朓亦善熔裁警句,他笔下的句子对仗工整、清新隽永,体现“新体诗”的特点。
四、何逊的诗歌:
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喜用典故,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
何逊诗受“永明体”影响,其新体诗工于炼字,音韵和谐,已初具唐律规模,是六朝诗与唐律间的过渡体裁。
五、阴铿的诗歌
诗作多表现离愁别绪和羁旅思乡之情,诗风清丽,善于锻炼字句,对仗工整,讲究声律,很多作品可视为唐代五律的滥觞。
六、永明体的优点和弊病
优点:在诗的格律声韵、对仗排偶、遣词造句,以及构思、意境等方面,较古体诗更为工巧华美、严整精炼。
弊病:过分追求形式华美,加上声病的限制,未免产生“文贵形似”之偏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之弊。
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
一、齐梁诗人集团
1.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
2.三大文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