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具文化
浅谈“青花”工艺在陶瓷茶具中的运用

2012年第3期(总第139期)6月28日出版·双月刊《 》 ·20·青花瓷通俗简称青花。
青花瓷是用含有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胎上描绘纹饰,再施以透明釉(灰釉),经1300度的高温用还原焰气氛烧造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纹饰。
氧化钴作着色剂的青花料(最有名的苏麻离青)烧成后普遍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具有庄重典雅,浑厚天成的艺术特性。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
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饮茶的传统及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瓷器茶具的品种也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青花瓷属彩瓷系列)。
一、茶文化对陶瓷茶具的影响“茶”字起源于最早的《神农本草》。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我国从发现茶叶和制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年的历史了。
饮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在公元758年,唐代陆羽写了一本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它详细介绍了栽茶、制茶、品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所谓“言茶之原、之法、之具犹备,天下益知饮茶”。
西湖龙井、冻顶乌龙茶、黄山毛峰、碧螺春、平水珠茶、安溪铁观音、祁红、婺绿、滇红、大红袍等也成为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禅语等。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从文人墨客到诸子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用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唐煮宋点,到明清冲泡,不论饮茶方式怎样变化,饮茶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并形成蔚为大观的茶具。
正是由于大家对茶的喜爱,才渐渐形成用专业的茶器喝茶,因此才有了茶具,而在品茶之余慢慢的大家又对茶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
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

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茶,作为中国的国饮,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下面是第一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供你参考!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篇1 茶艺与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那么无精、无神。
茶艺,出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茶道我已学习了2个学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对茶具、茶的种类,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肯定的熟识。
这门课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更留意的是我们的实际操作才能。
老师先是对一些基本理论学识的讲解,接着让我们看视频,然后亲自给我们做示范。
最终让我们带着问题和悬念进行学习和表演。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所以我们对这些茶具都特殊感兴趣。
老师激发了我们积极思考、积极探究中国茶文化的兴趣,感受求知带来的欢快。
另外,江老师教学方法在我看来也是特别有创意的。
她让我们4人一组,通过每个同学都担当一次主泡、副泡、解说,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提高我们的积极性和自信,让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不同的场合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这样,不仅仅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学识的理解,更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才能。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种茶的泡法——绿茶、乌龙茶、花茶。
记得第一次绿茶实训表演的时候,大家都很紧急,有些主泡同学的手都在颤抖,到底以前从来没有做过。
我第一次是担当主泡,的却有些紧急。
第二次乌龙茶,我担当的还是主泡。
虽然泡茶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但我已经没有那么紧急了,更多表演出平稳自假设,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泡茶的过程当中,特别享受这个过程。
茶艺表演,令我的心灵更加纯洁,令我的心态更加平和,令我浮躁的心情渐渐宁静下来。
浅谈“六方壶’’里的文化蕴意

中国 的 茶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而茶的载体就是茶具 . 在 众 多 的 茶 具 中以 紫 砂 壶 为 贵 。 紫砂 的质 地 古 朴 纯 厚 、 不媚不俗 , 与 文
化人收藏、 欣赏的殿堂。 紫 砂 壶 不 仅 保值 、 增值 , 还 体 现 了 社 会 发 展各 个 历 史 时 期 的艺 术 价 值 和 社 会 地 位 .同 时 也 包 含 了 紫 砂 壶艺 的文 化 价 值 六 方 器 型 是 紫 砂 方 器 中 较 为难 见 的 一种
切的词句 , 有哲学 的 、 伦 理的、 道德的 、 知识性等等词句 。 这 些
盖 是六方形 , 可任意变换方 向 。 壶盖 和壶 I Z l 严密吻合 : 此 壶 丰
肩, 虚短颈 , 六方 壶 口. 壶 口与 壶 底 上 下 对 称 , 盖面凸起 ; 盖 钮
文 化 形式 在很 大程 度 上 提 高 了紫 砂 壶 装 饰 的层 次 .深蕴 文化 内涵 。 而 其 它 的工 艺 品显 然 不 如 紫 砂 艺 术 品 的 品位 . 因 此 紫砂 壶成 为 了人 们所 喜爱 的赏 品 、 藏 品 收 藏 . 是 一 种 人 们对 美 的 存储 , 目的 是 希 求 长 久 地 在 美 的享 受 中 陶 冶 情 操 、 积 累 知识 .
人气质十分相似 , 以至 文 人 深 爱 、 笃好紫砂 。 陶 艺 家 以坯 当纸 , 或撰壶铭 、 或 书款 识 、 或 刻 以 花卉 、 刻 以印 章 . 在 紫 砂 壶 上 托 物 寓意。 紫 砂 壶 的装 饰 艺 术 , 集诗词 、 书画、 文学 、 篆刻 、 金 石 艺术 于一体 , 又 创 造 了题 词 、 题跋。 更 进 一 步 地 把 紫 砂 壶 艺 推 向 了 高层次的文化层。 紫 砂 壶 上 铭 镌 的 内容 有 与 茶 文 化 、 陶 文 化 相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篇1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
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化的培训、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
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门艺术一旦有专门的工具、有特别讲究的表现方式、有典雅的欣赏模式便称之为道。
如书有书道、剑有剑道,同样,茶有茶道。
而道一旦被他人所参透,那人便得了道;那人如果是外国人,这道就走出了国界;那国如果也普遍好于此道,茶道便得到开展,不再受一国文化的羁绊,而是有更大的法那么。
下面,我就从茶具、茶艺、茶道三个方面来论述茶文化。
一、茶具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时期。
社会上嗜茶成风,以饮茶为时尚、为雅事和乐事。
士大夫们不屑于家中的杂务,而对茶事却是不厌其烦、精心操作,用于茶事的专用器具(即茶具)也随之应运而生。
古人甚而借具之美来衬托茗之佳。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那么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表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茶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后传入西方。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饮茶有着不同习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浅谈中西方的茶文化的不同,一起来看看。
浅谈中西方的茶文化的不同(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
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
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
加入调味品后,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
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
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糟了。
(四)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
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
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
关于茶具的调研

6.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 廉物美,经济实惠。在我国的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 用来泡茶的,经济而实用,又是艺术欣赏品。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 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以山水 图案,制作精良,别具一格。
7.搪瓷茶具 由于搪瓷茶具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在50年代~60年 代我国各地较为流行,以后又为其他茶具所替代。另外,用玉石、水晶、 玛瑙为材料制作的茶具,历史上曾有过,因器材制作困难,价格昂贵, 少实用价值,主要是作为摆设,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因此并不多见。
茶具历史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 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 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 为宋 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 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 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
4.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素以它的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 品茶饮酒兼用而受人青睐。玻璃茶杯(或玻璃茶壶)泡茶,尤其是冲泡 各类名优茶,茶汤的色泽鲜艳,叶芽朵朵在冲泡过程中上下浮动,叶片 逐渐舒展亭亭玉立等,一目了然,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别有 风趣。玻璃茶具价廉物美,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其缺点是玻璃易碎,比 陶瓷烫手。
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 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 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 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
宋 天青釉盏托盘
宋 汝瓷青釉盏与盏托
耀州窑青釉刻花瓷汤瓶
五、过渡时期的元代茶具品茶器具: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 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 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 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 期。
中国茶具的演变(一)

中国茶具的演变(一)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
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
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
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
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
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
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
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
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
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
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
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
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浅谈茶艺文化学习的心得体会7篇

浅谈茶艺文化学习的心得体会7篇浅谈茶艺文化学习的心得体会(篇1)没去__茶业公司学茶艺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太多关于茶相关的知识,仅仅认为泡茶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但经过这十几天的专业学习,我从中感悟到:当一个人的心由原来的浮躁变为平静时,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这是一个人品质的升华。
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境,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茶艺并不只是单纯的泡茶、品茶如此简单。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常识,同时也是寓意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这会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例如日本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抵住清寂。
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
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需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成长是一种蜕变,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
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静的心境。
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
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
__茶业有限公司的茶艺培训课程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
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
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
浅谈茶艺文化学习的心得体会(篇2)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参加了由岑溪市天晟茶业有限公司创办的岑溪市首届茶艺师培训班,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茶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茶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茶具,作为一种传统的饮茶工具,承载着茶文化的精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仅在功能上逐渐演变和完善,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茶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茶具的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茶具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饮茶,更象征着社交礼仪和文化内涵。
茶具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具所象征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的烹饪和品尝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活动,成为了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们展示自己修养和品味的方式。
茶具在这个时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成为了投射人们内心的一种方式。
茶具的使用和品味,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审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悟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的文化背景在宋代进一步发展。
在宋代,茶道和茶具的使用更加强调精神的追求和内涵的表达。
茶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精美的茶具纷纷出现,为茶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茶具的历史演变从最早的原始茶具到现代的精致茶具,茶具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历程。
以下将从茶具的材质、形状和样式等方面简要介绍茶具的历史演变。
1. 材质的演变:茶具最早是由陶瓷材料制作而成。
早期的陶瓷茶具粗糙朴实,具有自然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茶具的制作材料逐渐多样化,除了陶瓷外,还有青铜、瓷器、铁质等。
而到了明清时期,宫廷和达官贵人用的茶具多采用贵重材料制作,如云母、象牙、玉石等,体现出了贵族地位的象征。
2. 形状的演变:茶具的形状也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
早期的茶具多为简单的杯子和盖碗,但随着茶道文化的发展,茶具开始多样化,如盖碗逐渐演化成了壶、壶盖、杯托等等。
不同形状的茶具在制作工艺、使用方式和审美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变革。
3. 样式的演变:茶具的样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
早期的茶具以朴实自然为主导,而到了宋代以后,茶具开始逐渐注重细节的雕琢和花纹的装饰。
茶具的毕业论文

茶具的毕业论文茶具的毕业论文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本篇毕业论文将从茶具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茶具的独特魅力。
一、茶具的历史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最早出现在中国的西周时期。
在古代,茶具的制作材料主要有陶瓷、青铜、银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茶具作品。
宋代以后,茶具开始流行于民间,并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收藏品。
二、茶具的制作工艺茶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陶瓷制作、青铜制作和银器制作三种。
其中,陶瓷制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陶瓷茶具以其质朴的外观和独特的纹饰而备受喜爱。
青铜茶具则以其厚重的质感和古朴的造型而闻名。
银器茶具则以其光泽和华丽的外观成为高端茶具的代表。
不同的制作工艺赋予了茶具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三、茶具的文化意义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茶具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茶具在中国文人雅士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茶具还与茶道文化紧密相连,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平和的生活态度,茶具作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茶道文化的精髓。
茶具的毕业论文就此结束。
通过对茶具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茶具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艺术品,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茶具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茶具本身的了解,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希望本篇毕业论文能够为茶具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进一步推动茶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浅谈中国茶文化[共5篇]》
![《浅谈中国茶文化[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db42129ec3d5bbfc0a74b6.png)
《浅谈中国茶文化[共5篇]》第一篇:浅谈中国茶文化浅谈中国茶文化摘要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首。
茶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茶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茶文化指的是人文科学,即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关键字起源;发展;茶艺;品饮正文茶的起源关于茶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多数人认为茶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这是一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里,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和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从上面的话中我们知道,茶最早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
第二篇:感悟中国茶文化感悟中国茶文化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茶解之”的说法作证。
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所以我们呼吁: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
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浅谈中俄茶具义化

浅谈中俄茶具义化作者:王岩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4期浅谈中俄茶具文化王岩(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摘要】从中国紫砂壶与俄罗斯茶炊的演变历程、制作工艺及外形特点、品饮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论述了两国茶具在中俄茶文化中所承载文化的异同,并且对两种文化的异同作一个简单的梳理,深入地理解和认知这两种富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及中俄文化中的不等值性,从而帮助我们加深对俄罗斯民族茶文化的认识,在中俄两国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彼此不断的学习和往来,使中俄文化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紫砂壶;茶文化;茶具;俄罗斯茶炊1中国紫砂壶与俄罗斯茶炊的演变历程,外形特点及制作工艺1.1中国茶具品种多,造型优美,而在我国最闻名的就是紫砂壶,经过多年的演变,它的外形及制作工艺逐步完善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在明清以来的茶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曾作为贡品成为王公贵族的茶具首选,不仅是一种尊贵身份的体现,更是由于紫砂与茶香的完美结合,其质朴的特质与深刻的艺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国茶文化中很需要的一页。
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
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
明代紫砂壶以筋囊纹形体为特色,讲究制壶工艺的难度性,所以其特点是糅合了筋纹的因素,壶式线条复杂;圆器则造型浑厚圆润,有柔中寓刚的意蕴。
从清朝早期开始,人们的审美意趣转向自然、清新,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种对神形毕肖的热衷追求,成为清初期紫砂壶式的时代特征。
清初期紫砂方形壶,以线条挺劲、轮廓分明、壶面空旷、不作修饰为特点。
中期以后艺术流行仿古,于是有了曼生壶式的流行。
为了适应题铭刻画的需要,紫砂壶式又以器形简洁凝重的方、圆壶式为主流,一般都要经过仔细修饰,线条流畅、圆器圆润、方器明朗,整体有一种简洁灵秀的气质。
中国传统茶具文化

中国的茶具文化摘要: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茶具艺术的创制地。
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是说烹茶而极讲究其用具。
唐代时,朝野上下无不以饮茶为乐。
我国茶具经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的演变,它不仅代表着科技的发展,更承载着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一、陶土茶具紫砂茶具是陶土茶具的代表,其外型简练大方,色彩憨厚古雅的特色,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
可见其贵重!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早在北宋前期就已崛起,明代大为盛行。
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一样,其里外都不足釉,选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因为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
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运用。
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
且传热不快,不致棘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
苏轼诗云:“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莆粟盘龙茶”。
二、瓷器茶具中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
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步为瓷器茶具所替代。
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一)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闻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命令在浮梁县昌南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
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
其坯质细密通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色。
因色泽皎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功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外型各异,可谓喝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出产的白瓷用具已“全国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出产的白瓷茶碗。
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
如今,白瓷茶具更是焕然一新。
这种白釉茶具,合适冲泡各类茶叶。
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合集

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合集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范文一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内容灿烂多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
茶是和平的饮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宁静,就可以泡一壶自己喜欢的茶来。
茶艺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综合的学科,也是整合的科学。
学习了茶的相关知识之后,各种体会也慢慢随着茶知识的提高而产生。
首先,还没有学习茶的种类时,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这么几种并且还不知道它们的特点如何呢。
然而当听到老师的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的多么的窄小,学过之后,才知道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种类,仅咱中国就已经有很多了。
基本茶类就是绿、红、白、黄、青、黑。
除此之外,还有它们的加工方法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
自从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艺是如此的麻烦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贵,猜想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
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
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学》。
与此同时,也学习鉴别鉴别茶的好坏,让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
鉴别茶的好坏,选择好茶叶很重要,一般来说,判断茶叶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即察看茶叶,嗅闻茶香,品尝茶味,分辨茶渣。
茶艺的形式可以分为五个要项。
第一要项是选择茶叶,第二要项是茶具配合,第三要项是泡茶用水,第四要项是纯正技艺,第五要项是品名环境。
后来,学习了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看着视频,主人公的泡茶动作是那么的优雅高贵,深深地震撼着我: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的泡茶方法,也竟有如此的讲究,这必定是懂茶的人才会的享受吧。
泡好一壶茶的技艺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叶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时间。
用量就是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时间,就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
浅谈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优秀5篇)

浅谈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优秀5篇)中国茶文化论文篇一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
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
《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
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
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
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
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
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
《晋书。
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而已。
”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
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
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
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及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及感悟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茶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现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多少名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描之以画,或赋之以诗,或喻之以文,还有谱之以曲或编成舞蹈等等,茶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紧密了,它甚至起到传递人们情感的桥梁作用。
茶艺起源于中国。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茶艺,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从艺的基础出发去感悟其中的无穷的精神内在美。
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饮茶不仅是一个物质过程,而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茶适应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所以有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璞归真。
品茶需要好心情。
茶也是一种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喝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是一种文化。
茶文化具有良好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等比较侧重于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其次,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性”等比较侧重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再次,它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对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
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浅谈茶具文化范文

浅谈茶具文化范文茶具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涉及茶的历史、茶道、茶艺等多个方面。
茶具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种类和意义等方面,对茶具文化进行探讨。
首先,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具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
当时人们使用的茶具主要是陶制的,如陶瓷茶杯和茶壶。
这些茶具虽然简单,但已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演变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唐朝时期,茶具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巅峰。
唐朝是中国茶艺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茶具和茶道器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三彩茶壶。
唐三彩是一种以黄、绿、白三种甜土釉配合在一起烧制的陶瓷器,其独特的颜色和纹饰使得茶壶更加精美而富有艺术价值。
明清时期,随着对瓷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和改进,茶具的制作水平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瓷器茶具,如青花瓷、白瓷和紫砂壶。
其中最有名的是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以其特殊的材质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中国茶具的代表之一、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工艺和品质,深受茶艺家们的喜爱,以至于被誉为“中国茶具之冠”。
不同的茶具种类适合用于不同类型的茶叶。
例如,擂茶是一种煮沸水之后再用茶碾擂拌的方法制作而成的珠茶,这种茶叶最适合用陶瓷茶碗和茶盖来品尝。
清香型的茶叶如龙井茶和碧螺春茶,最适合用玻璃杯来细细品味其色泽和味道。
而红茶则最适合用瓷制的盖碗来享受,这样可以保持茶汤的浓度和香气。
茶具文化在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茶具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美学。
茶具讲究色、香、味、形、器,因此茶具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
茶具以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人们品味生活、追求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
其次,茶具文化传承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中国茶文化强调与自然的和谐,饮茶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舒缓压力。
茶之道,器之意——浅谈中国茶文化下茶具设计的方法

——浅谈中国茶文化下茶具设计的方法茶,毋庸置疑,是一种深沉隽永而富于哲理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文明进程。
先从文化的定义来说,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般认为,茶文化就是人们在生产、发展、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茶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对于茶的利用,茶的生产和流通,以及茶类和茶具的发生和演变、饮茶习惯、茶道、茶性、茶德、茶艺等。
茶文化特征大体上可归纳为四种:茶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2]这四种特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饮茶必言器,茶具自然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同食具、饮具一样,都经历由无到有、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
中国不仅是茶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茶具的发源地。
茶具最早见于西汉王褒《僮约》中“享茶尽具”。
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时期兴起与繁荣,经过了明清时期的发展,直到当代茶具的设计,其茶具的发摘 要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其茶文化与茶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饮茶是感受茶文化精神的过程,而茶具作为其载体,必然也承载其文化内涵。
所以,如何突出自己的风格特征,设计出符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审美意蕴的茶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主要时期的茶文化及茶具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茶文化精神,探讨茶具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茶文化;茶具;茶具设计展过程都有着显著的特征。
而每一时期的茶具都与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启发与思考当代茶具设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不同时期茶文化下茶具设计的特征1.1 形意相融的唐代茶具“言茶必曰唐”,唐代饮茶习惯蔚然成风。
唐代时期,茶圣陆羽《茶经》第一次对茶文化作了系统的阐述。
探索瓷茶具的美学设计与艺术价值

探索瓷茶具的美学设计与艺术价值瓷茶具是一种结合了美学设计和艺术价值的独特物品。
其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索瓷茶具的美学设计和艺术价值,从材质、形态、装饰、手工技艺等方面来展开讨论。
首先,瓷茶具的材质是其美学设计和艺术价值的基石。
瓷器作为一种古老的陶瓷制品,因其质地洁白、光滑、透明而备受推崇。
它通常是由白色或淡黄色的瓷土制成,经过精心的烧制工艺而成。
瓷土的特殊物理性质使得瓷茶具具有较高的韧性和透明性,可以制作出纤细、轻巧和微薄的茶具,更好地展示出设计师的创意和技艺。
其次,瓷茶具的形态也是其美学设计和艺术价值的表现之一。
瓷器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壶、杯、盘、碗等。
设计师可以根据茶具的功能和审美需求,灵活运用线条、曲面和比例等元素,塑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形态。
有些茶具形制典雅端庄,带有古典风格的特点,而另一些则偏向于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
通过形态的设计,瓷茶具不仅能够满足茶文化对于茶具的实用性需求,还可以为使用者带来审美上的享受。
除了材质和形态,瓷茶具的艺术价值还可以通过装饰来体现。
装饰是瓷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包括色彩、纹样、图案等。
在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中,装饰往往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一些茶具上的纹饰可能与自然、人物、诗词等有关,这些元素展示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生活和美的向往和追求。
而在现代艺术茶具中,装饰也可以突破传统的限制,以更加几何化、抽象化的方式呈现,以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
最后,瓷茶具的手工技艺是体现其艺术价值的重要方面。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制作工艺,瓷茶具的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复杂的工艺流程。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需要亲手挑选和捏制瓷土,进行精确的成型、修整,以及烧制、上釉等。
这些过程中需要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对于瓷器制作的熟练掌握,以制作出品质优良、纹理细腻的瓷茶具。
手工技艺的精湛程度将直接影响瓷茶具的品质和观赏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国际上受到了瞩目。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发展、种类、礼仪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首先,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茶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的雨林地区,中国古代的神农氏发现了采摘茶叶煮水饮用的方法。
茶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被赞誉为“天地之饮”。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逐渐发展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名的茶叶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普洱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独特的味道、香气和功效,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口味和需求。
在茶的饮用方式上,中国人注重茶的煮制和品味过程。
传统的茶道文化中,有着独特的礼仪和规矩。
喝茶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仪式,不仅包括了煮茶、品茶的过程,还包括了礼仪、音乐、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品茗过程中沏茶师傅需要熟记每种茶叶的温度、时间和茶具的使用等知识,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茶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作为国粹,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婚庆、会友还是悼念亲人,都少不了一杯茶。
其次,茶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中国文学艺术中。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以茶为题材进行创作,并将其视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茶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
茶文化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
茶文化鼓励人们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身心的和谐,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注意力和增强自律能力。
茶文化也促进了人际交流和团结合作,茶座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分享感受的空间。
然而,尽管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它也面临着挑战。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茶的商业化,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的茶文化知之甚少。
他们更喜欢速溶茶或咖啡等方便快捷的饮品。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也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茶具文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浅谈茶具文化【摘要】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茶具史的兴衰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
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汝窑则是宋代陶瓷茶具的代表,打造了传统陶瓷美学的极致。
【关键词】演变史;陶瓷美学;茶具
中国茶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精湛的技艺和文化。
在茶艺活动中讲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茶具在茶艺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正所谓美食配美器,作为茶的祖国,自然茶类繁多,不同的茶类使用不同的茶具。
茶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茶具又是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
茶具的材质、品种、造型和式样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民族风俗以及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论粗糙、精致,在某种程度上,茶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
汉晋时期茶具的萌芽及其文化溯源自有饮茶,就有茶具。
但当时我国茶具艺术的发展无疑还是缓慢的,一直沿着由土陶一硬陶一釉陶这么一条曲线前进。
一、茶具的演变史
茶具跟其他的用具一样,经历了以无到有,以简到精致的历程。
唐宋以来,茶具依其质地不同,可分为陶土茶具、瓷质茶具、漆器茶具、金属茶具。
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
而在宋代时,瓷质茶具的生产异常繁荣,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瓷茶具。
当时着名的瓷窑有:杭州官窑。
浙江龙泉哥窑、河南汝州汝窑、河南钧州钧窑、河北定州定窑等五大名窑。
中国的茶具进展历来是与陶瓷器的进展密切相关的。
唐宋时因采用煎煮茶汁,故煎水壶以金属制品较多,且以“金银为优”,同时还以“茶瓶”煎水,亦称“煎水瓶”。
随着制茶、饮茶风尚的变迁,以唐宋时的将茶饼研碎煎煮,至元代时用鲜叶放在锅里蒸制成整片叶子的“散条”煎煮,再到明代时的将“蒸青”进一步改为“炒青”,饮茶策略也由煮饮变为泡饮。
故茶具除原有的茶盏、茶杯外,明代时又出现了专为品茶而用的“茶壶”,以此盏与壶成为最基本的茶具。
明清清茶条具讲究精工细作,注重装饰,茶具上的文化气息已愈来愈浓厚。
清代,茶具的制作更是进入了色彩纷呈、空前绝后的时期。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进展革新,其艺术性不断地增强,具很高的审美价值。
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同时欣赏各式茶具,也就成为品茶的自然衍生,成为了一种温馨愉悦的审美过程。
二、现代茶具的多样化
一杯香茗,能使渴者滋润,困者提神,烦者舒解,所以品茗由一种雅文化自然演变为既雅亦俗的大众文化。
它
由家居敬客、聚会共饮进展到茶楼对茗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以茶待客礼俗。
茶楼、茶肆文化是近、现代茶文化的主角。
旧时有一副茶馆对联道尽其中奥妙,“来不请,去不辞,无拘无束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道短自由天。
”茶楼、茶馆的作用不只在于品茗喝茶,妙处还在于朋友聚谈,买卖生意,交流信息。
更有一班闲客,手提鸟笼,怀揣鸣虫,到这里听戏品茶,消磨时光。
小茶馆实在是个大世界。
茶楼的经营方式也因地而异,仅汉族地区就有苏、京、粤、川四大类型。
苏式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品茗、观景结合式茶园,有一种荷塘鱼池、曲径通幽般的典雅之美。
京式,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喝茶、听戏兼容方式,使人耳畔如闻京韵大鼓、京剧清唱等地方曲艺,啜饮与说唱韵味相互交融。
粤式,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品茶与美食相结合的类型,广东人的喝早茶、午茶实际上是喝茶、吃点心、聊天交流信息的组合。
川式,则是喝茶闲叙类型,似乎是最合乎喝茶本意的。
当然,也有无法归入这四类的或兼而有之的类型。
(一)竹制茶具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竹资源,共约有四百余种竹子,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丰富、产量最多的国家。
我国先民很早就知道用竹子来制造各种生活用具和工艺品。
几千年来,竹子伴随着中华文化一起进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种竹、吃竹、画竹、咏竹,对竹子的感情世代相传,形成中国独特的竹文化。
在把竹子加工成生活品、艺术品方面,人们体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竹具制作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竹刻,以刀代笔,在竹筒、竹根上雕刻出的浮雕图案;一种是竹编,即把竹子劈成篾,编织成所需要的各种图案和形状。
梅花茶具是利用天然竹节雕刻而成的茶杯。
此竹节具有较厚的壁,艺人利用奏刀的深浅不一,在竹的外壁刻下了梅花的造型,花、干、枝生动而传神,高浮雕与浅浮雕错落有致。
(二)石雕茶具。
我国很早就有石雕,但多以建筑雕刻、陵墓雕刻、宗教造像等艺术形式有着论文范文。
取石头雕刻成茶具,是一种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革新。
石茶具的题材非常丰富,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皆可入石。
石壶是石制茶具的一大宗。
重于实用性的石壶,在取材方面注重石质的内在结构,质地要细腻,保温性要好,还要易于清洗以有利于人体健康。
一般选用板岩、灰岩作茶壶质材。
而作为纯观赏性的石壶,则讲究纹理、图案,主要是一些珍贵稀少的奇石,如昌化石、鸡血石、寿山石等。
一只小小的茶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它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更赋予品茗之时的美感与趣味。
茶杯与茶汤的交融、肌肤与杯沿的轻抚,更让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时,别有一番兴味,而中国悠久的品茗文化,以及历代文人对于杯器的歌咏传颂,更造就了荣杯的深厚内洒作为盛茶用具,分大小两种:小杯主要用于乌龙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与闻香杯配合使用的;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于高级细嫩名茶的品
饮茶必有器,从西汉时代至今,在中华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中,茶具的发展与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页。
人们熟知,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汝窑则是宋代陶瓷茶具的代表,打造了传统陶瓷美学的极致,近年来,一些新名窑致力于复兴汝窑风采,在传承传统陶瓷工艺与茶文化的同时,也为广大爱茶者与收藏爱好者增添了一种可用可赏、可玩可藏的新品种。
作者简介:孙亚娟(1975年―),女,四川都江堰人,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员,副教授职称。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具艺术与鉴赏》/王建平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余悦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茶具》/胡小军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茶文化与茶具》/查俊峰,尹寒主编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