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以下是《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荷塘月色》是古代文人宋之问创作的一篇散文。

宋之问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景为主。

2. 故事发生在一个夜晚,主人公路过一个荷塘,看到了荷塘中的月亮。

作者通过描写荷塘、荷花和月亮给读者带来一种优美的意境。

3. 《荷塘月色》通过具体描写荷塘的景色,生动再现了夏夜的宁静和美丽。

荷塘中的荷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娇艳,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感觉。

4.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荷塘的月色。

文章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所经历的美好。

5. 《荷塘月色》通过描写荷塘的月光和荷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荷塘和月光的对比,凸显了生活中的宁静和美好。

6. 《荷塘月色》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并不仅仅是一个夜晚的华丽瞬间,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感悟。

通过赞美荷塘的美丽,作者也抒发了对繁忙生活的反思和对自我内心的寻求。

7. 这篇散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倒装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和层次感。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以自然景物为主线的散文,通过描写荷塘的月色和荷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

这篇散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所经历的美好和对生活的热爱。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其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二、创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只能借景抒情,来排遣内心的郁闷。

三、文章结构《荷塘月色》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缘由,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第2-3 段),写去荷塘的小路及路上的感受。

小路曲折、幽僻,夜晚更加阴森,作者内心的寂寞和苦闷在这样的环境中愈发凸显。

第三部分(第 4-6 段),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作者先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再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花拟人化,展现出荷花的不同姿态;接着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荷香的清幽;最后写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以“脉脉”形容流水,赋予流水人的情感。

第四部分(第 7-8 段),写作者在荷塘边的联想和对江南采莲旧俗的回忆,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四、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文章将荷塘月色的美景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

宁静的荷塘景色,反映出作者在苦闷中寻求片刻安宁的心境;而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又使得这美景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2、语言优美朱自清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典雅。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高中语文必修课文之一。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男孩在荷塘里游泳时,遇到了一个美丽女孩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中的重要课文,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介绍荷塘月色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1. 文章梗概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在荷塘中游泳时的经历。

男孩游到了中央的荷花海中,听到了一个女声。

他想寻找这个声音的主人,但却找不到。

最终,在月色的指引下,他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

他深深地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但由于我们社会中流传的误解,他并没有与她深入交往,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2. 文章主题文章的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和失落感。

文章中男孩孤独地游泳,听到了一个女声,但却找不到主人。

当他终于发现了美丽女孩时,以我们社会中的偏见和误解使他无法与她展开正常的交往,也无法感受到他所期望的爱情和温暖,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文章通过塑造主角的形象和表达主角的情感,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孤独和失落感。

3.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部分主要是介绍了男孩在荷塘中游泳时听到一个女声的情境,中间部分则是讲述了男孩不断寻找女声主人的经过,结尾部分则是讲述了男孩最后找到了美丽女孩,但由于偏见和误解而失败的遭遇。

文章的结构是线性的,一个事件推进另一个事件,对话配合描写,情节清晰,条理分明。

4. 文章用词文章的用词非常简洁,但意蕴却深远。

例如,开头就用了“一叶小舟轻轻地滑在水面上”来形容主角孤独的情境;用“不禁呆住了”来形容主角听到女声的惊讶。

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但让读者感到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5. 文章句式文章的句式多样,既有简单句,也有复杂句,既有并列句,也有复合句。

在一些重要的情节中,作者使用了短句来强调事件的紧张和情感的高潮。

文章的语言形式丰富,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丰满、有味道。

6. 文章细节描写在全篇文章中,作者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将荷塘、荷花、月光等形象区分地非常清楚。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摘要:一、朱自清与《荷塘月色》1.朱自清简介2.《荷塘月色》创作背景二、《荷塘月色》内容概述1.荷塘景色描绘2.月光下的静谧之美3.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三、作品主题及意义1.对自然景色的赞美2.对内心情感的抒发3.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四、作品艺术特色1.细腻的描绘手法2.优美的散文诗风格3.寓言与象征手法正文: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内心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文章开篇,朱自清便将自己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

荷塘的景色优美,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塘显得更加静谧、美丽。

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自然景色的由衷赞美。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月光下的荷塘让作者回忆起往日的时光,同时也引发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这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荷塘月色》还体现出朱自清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在描绘荷塘月色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寓言与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文化的探索。

这种思考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在艺术特色方面,《荷塘月色》具有细腻的描绘手法、优美的散文诗风格以及寓言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使得文章在描绘荷塘月色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学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内心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一、作品背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 1927 年 7 月在北京清华园所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内心苦闷彷徨,他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找到出路,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下,他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文章结构《荷塘月色》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点明了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也是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

接着,作者依次描绘了小路、荷塘、月色等景色,最后又回到现实,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景物描写1、小路作者沿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踱步,“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路旁的树“蓊蓊郁郁的”,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2、荷塘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形态之美;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花的姿态写得活灵活现;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荷香的清幽。

3、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写出了月光的动感和柔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展现了雾的轻盈;“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叶子和花的洁白和清新。

四、情感表达1、暂时的超脱在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中,作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自由。

2、无法摆脱的苦闷然而,这种超脱是短暂的,当作者回到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又回到了现实的苦闷之中。

五、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语言优美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结构精巧开头以“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夜游荷塘,结尾又回到现实,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荷塘月色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林语堂。

这篇散文以作者在荷塘中看到的月亮景色为线索,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散文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1. 文体特点: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属于现代散文的范畴。

现代散文注重对自然、人生、人情等主题的抒发和感悟,以情感为主线,叙事、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注重展示个人的心灵体验和感悟。

2. 主题思想:荷塘月色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引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慨,并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对比,传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描写手法: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使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其中,比喻手法是作者运用最为频繁的手法,通过将月亮比喻为"水面上的银盘"、"掬起一碟子清白的明月"等,增强了对月亮的形象和意境的表现。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对比、抒情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4. 感悟与思考:荷塘月色以深情的笔触表达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美好感受。

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从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可贵。

文章最后通过回忆儿时的游泳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求。

5. 文化内涵:荷塘月色借助了自然景物,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寄托了对东方文化的情感和思考。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着深厚的意义,被视为家、情、思乡等情感的象征。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文化内涵,在写作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致敬。

通过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悟,向读者传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希望高一的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起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一、学习要点1、作者介绍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但是关于朱自清的姓、名、号,却说法不一。

先说姓。

朱自清原本不是姓朱,而是姓余。

当年,他的高祖余月笙曾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又跳楼殉夫,他们身后仅遗下一子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收养,从此遂改姓朱,称朱子擎。

祖父取名朱则余,显然是要表明:今之朱氏即是原来的余氏。

朱自清的父亲名朱鸿钧。

我们还可以发现,“朱自清”这一个名与其曾祖“朱子擎”是谐音。

这是不是也出于纪念的意义呢?尚待考证中。

次说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兄妹以“华”字排行。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

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再说字。

字“佩弦”,朱乔森解释说:“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

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

而朱自清本人“性缓”,因此朱自清选用“佩弦”为字来警策自己。

2、写作背景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

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朱自清前述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时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以下是一些重点笔记:
1. 文章的主题:文章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通过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文章的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荷塘的美景。

3. 描绘手法: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塘的美景。

4. 情感表达: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烦闷到后来的平静、释然,展现了作者的心境变化。

5.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练、优美,运用了许多叠词和短句,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6. 主题思想:文章主题思想是探索自然美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欣赏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7. 写作特点:文章写作特点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喻情等,使文章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8. 重点段落:文章中的第4段至第6段是重点段落,详细描绘了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

9. 写作背景:文章写作背景是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苦难,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由清代作家林语堂创作的散文。

主要描写了作者年少时在家
乡小镇的荷塘中度过的一次夏夜,以及对大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语文·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文章结构和体裁:《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记叙散文。

整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作者在家乡小镇的荷塘中度过的一次夏夜,第二部分是对大自然和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

2. 描写手法: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宁静,例如描写荷
塘中的莲叶、水草、蝌蚪等,以及月光在水面上的倒影。

3. 感悟与思考:作者从夜晚的荷塘景色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并对时间和生
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生命就像蛙声一样短暂而宝贵,人应该珍惜和享受每一
个时刻。

4. 大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中描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宁静,以及自然界
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认
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谦逊和平和。

5. 语言和修辞手法:文章以细腻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荷塘夜景的
美和宁静。

例如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6. 作家的个人情感:林语堂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并从中获得思考和感悟的作家。

他通过写荷塘夜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以上是《语文·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 自清《荷塘月色》笔记

朱 自清《荷塘月色》笔记

朱自清《荷塘月色》笔记《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以其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荷塘夜景图,也传达出作者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文章开篇,作者便交代了夜游荷塘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句看似简单,却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让读者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内心如此不平静。

接下来,作者沿着小径,来到了荷塘边。

对荷塘的描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将荷叶和荷花的姿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上的清香转化为听觉上的歌声,让人感受到一种空灵、缥缈的美。

在描写荷塘中的月色时,作者同样独具匠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赋予了月光动态之美,使其仿佛具有了生命力。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的月色与清幽的荷塘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

荷塘四周的景色描写也十分精彩。

作者依次写了杨柳、远山、路灯和蝉声、蛙声。

杨柳“高出了荷叶,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路灯“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些描写简洁而传神,展现了周围环境的特点。

而蝉声和蛙声的出现,既增添了夏夜的热闹,又反衬出荷塘的宁静。

在欣赏完荷塘的美景后,作者的心情似乎得到了一定的舒缓,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内心的困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在短暂的宁静之后,又重新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寂寞之中。

整篇文章,作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

荷塘的美景是作者心灵的寄托,也是他逃避现实烦恼的一个避风港。

然而,美景虽好,却无法真正消除作者内心的苦闷。

这种复杂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动荡社会中的迷茫和彷徨。

从写作技巧上来看,《荷塘月色》语言优美,用词精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章增色不少。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1、本文所显露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

开篇的“这几天内心颇不宁静”第一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

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专门好”。

通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

到了荷塘,暂得自由,沉醉于月下荷塘模糊的美景中,听到了喧闹的蝉声与蛙声,与此同时又发出了“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忧愁之意偶现。

在这忧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欢乐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

忽又回到现实,“惋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们到底惦着江南了。

”忧愁之情又生。

可见,全文中忧愁和欢乐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欢乐,处欢乐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总体来说其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克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因此不管是忧愁依旧欢乐差不多上“淡淡的”。

在月下荷塘如此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忧愁与欢乐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欲望。

2、借景抒情、情形交融的表现手法: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假如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点,这确实是“借景抒情”。

《荷塘月色》的精湛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形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专门,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

荷塘月色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4)昏暗,没有精神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月下荷塘美景。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荷塘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写作背景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本人也在生活和思想上经历着一些困惑和挣扎。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寻求内心的片刻宁静和安慰。

二、文章结构《荷塘月色》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开头,作者交代了夜游荷塘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接着,作者详细地描绘了荷塘的景色,包括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展现了荷塘的美丽与宁静。

在描写荷塘的过程中,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随后,作者又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进一步烘托出了宁静的氛围。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回到现实,流露出对江南采莲旧俗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特色1、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将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优美姿态。

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赋予荷花人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荷花的不同姿态。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转化为听觉,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荷香的清幽。

2、叠词的使用文中多处使用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脉脉”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还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3、动词的精妙作者精心选用了一系列动词,如“泻”“浮”“洗”“笼”等,准确地描绘出了月光和景物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情感表达1、内心的不宁静文章开篇就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不宁静的原因,而是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来排解内心的烦闷。

这种不宁静或许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生活的压力,也可能是个人思想上的困惑。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整理归纳高一语文《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暗淡之时,悄然蛰居清华园里,为抒谴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荷塘月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由于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意境,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诵。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这首诗,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文将对《荷塘月色》所涉及的文学元素、艺术手法以及诗歌主题等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文学元素的运用《荷塘月色》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则徐,这首诗通过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文学元素,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明。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的荷花和月亮作为象征物,象征了美好与纯洁。

荷花代表着君子的高尚风度,而月亮则象征着人们内心中的美好愿望。

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描述荷塘月色的美妙与作者自身的平凡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之处,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部分:艺术手法的运用《荷塘月色》中还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首先是描写手法的运用。

诗中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例如,诗中描绘了荷叶上的露珠、月光的倒映以及蛙声等细节,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中景色的美妙。

其次是意象的运用。

诗中的荷塘、月色、蛙声等意象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诗歌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第三部分:诗歌主题的探讨《荷塘月色》的主题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高尚品质的讴歌,通过荷花的象征意义,诗人呼吁人们追求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诗歌的主题与当代社会仍然紧密相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繁华,忽略了心灵的美好。

《荷塘月色》通过诗歌的表现方式,提醒了我们重拾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丽。

结语: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文学元素、艺术手法以及诗歌主题等内容。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一、了解背景
2.作品背景: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动
荡与战争的年代,社会矛盾加剧,人们心灰意冷。

二、品味文学意境
1.描写江南荷塘:以荷塘这一自然景致为切入点,作者描写了荷叶的
颜色、触感,荷花的香味、淡雅,荷塘的宁静、清澈,以及月光的柔和,
表达出一幅幽静、宁谧、美丽的江南图景。

三、分析文章结构
1.第一段:开篇即以描写荷塘为主,通过对颜色、触感等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一个美丽的江南荷塘。

四、品味文学技巧
1.使用景物描写:透过对荷塘、荷花、月亮等细致描写,传递了作者
对自然之美的深情。

2.运用感官描写:通过对颜色、触感、声音、味道等感官的描写,使
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所描绘的美景。

3.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内心情感与外界景物的对比,营造了一种内
心的寂静与宁静,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4.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
术感。

五、思考人生意义
1.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宁静:在繁忙喧嚣的生活中,应该学会放慢脚步,欣赏自然的美丽,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六、拓展思考
1.对自然景观的品味对人的内心有何影响?
2.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3.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才能理解和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
4.《荷塘月色》这篇作品在揭示人性上有何启示?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领略自然之美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启示,提高自己
的人文素养和内在修养。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简介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的短篇小说,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来到荷塘旁边的小路上,欣赏荷塘的美景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故事。

荷塘月色知识点
1. 叙事技巧
《荷塘月色》运用了描写、对话和心理描写等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生动而有趣。

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夏夜的宁静和美丽,同时通过对少年内心的描写,表达了他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2. 描述自然景观
故事中的荷塘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背景之一。

作者通过耐心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如荷叶上的露珠、蛙声、月亮的倒影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美感,也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3. 表现人物心理
故事的主人公少年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走进荷塘的世界,欣赏自然的美景。

他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美丽,并将自己融入其中。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使他感到宁静,也使他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思考。

4. 文化内涵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不仅仅是描写荷塘的美景,更是通过对少年与自然互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通过赏心悦目的自然描写,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课文重点句子分析
以下是《荷塘月色》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荷塘月色朱自清概述
2.荷塘月色的主题与意境
3.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特点
4.对荷塘月色的鉴赏与评价
正文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绘夜晚荷塘美景的散文佳作。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夜图,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文章主题为荷塘月色,意境清新优美,通过对夜晚荷塘的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朱自清先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诗意。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以及“从缸底斜射到这边荷叶上,略略有些颤动”的描写,都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美妙的景象。

在结构上,荷塘月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荷塘的总体景象,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月夜荷塘;第二部分重点描绘了荷叶、荷花在月色映照下的优美姿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第三部分则通过作者的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文学风格,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文章中传递出的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追求。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大自然美景的佳作,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高超文学才华,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散文两篇课堂笔记

散文两篇课堂笔记

散文两篇课堂笔记以下是两篇散文的课堂笔记,分别是《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课堂笔记一、作者介绍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父定居扬州。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并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31年在上海去世,时年仅50岁。

朱自清是一位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散文和随笔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内容概述《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华园荷塘的月夜景色,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文章首先描述了荷塘周围的自然环境,接着详细描绘了月光下的荷花、荷叶、莲蓬等景物,以及荷塘中的蛙鸣、蝉声等声音。

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作者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朦胧、静谧的美。

三、写作手法分析1. 细腻的描绘:作者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将荷塘月夜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2. 寓情于景:作者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文章语言优美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四、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荷塘月夜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淡淡不满。

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故都的秋》课堂笔记一、作者介绍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革命烈士。

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细腻感人著称。

二、内容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秋色的深深眷恋之情。

文章中提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物,如秋雨、落叶、果实等,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与宁静。

三、写作手法分析1. 情景交融: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中,使得景物更加生动感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XX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4)昏暗,没有精神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月下荷塘美景。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诵读、鉴赏第6段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2.提问:本段写荷塘周围的“树”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分析《采莲赋》《西洲曲》《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共4页,当前第2页1234《西洲曲》南朝民歌,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怜子”勾起对情郎的思恋;共同主题:歌颂青春,赞美爱情。

五、课文结构(一)对照两个部分:写景和回忆段落虚实内容空间时间4—6 实观赏荷塘、月色北京眼前(现实)7—10 虚回忆采莲,爱情江南旧俗(历史)(二)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表格与心情结合,分成三个阶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呆在荷塘中,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在的,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所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简单地说,朱自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边排遣,短暂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了一个热闹风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来与之抗衡。

包容曾问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个生命诞生在水中?”滴水不语。

看过显微镜下一滴河水,无数小生命簇拥蠕动;看过海纳百川,雍容的接纳千山万水——我懂了,是包容让生命的种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迹。

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这天地惠赐的哲理。

有容乃大,静静的水在说。

于是森林包容了鸟群的焦躁,有了鸟语花香;山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扰,有了郁郁苍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闪烁,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从古至今淙淙地淌过,将这自然之道浸润在每一寸土地里。

齐小白饮这水,忘记了管仲的旧过,终成一代霸业;李世民望这水,请来了李建成的旧部,终成一代明君……这水萦于宰相胸怀,撑起宽容之船;这水绕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风;这水流入每个人的身体里,于是华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怀屹立于世。

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一环环扣去着人们的心弦,于是智者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包容,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

有哪个聪明人会放弃这样明智的选择呢?学会了包容,路易•威登力排众议,大胆采用了敢于挑战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的年轻人的创意,推陈出新,再创时尚新潮流;学会了包容,凯特在制酒时广泛听取葡萄农的建议,尝试了混合多种葡萄酿造“杂酒”的方法,一举新创,震惊餐饮业……包容,囊括的是敏锐的发现、谨慎的判断和拼搏的勇气。

学会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怀赢取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历史如滚滚江河,奔流不息。

流水不腐,史册也历久弥新。

大江东去,浪花淘尽日常琐屑的浮沫,却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过、忠奸善恶。

水清可以濯缨,水浊可以濯足;历史不语,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评说。

正因为有了这种广博的包容,历史才能发展——正如因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渊博浩瀚。

滴水不曾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这就是包容的真谛吧。

因为包容,小溪成长为大海,汪洋恣肆;因为包容,海浪蒸腾为浮云,布满天空;因为包容,云气凝聚为雨滴,笼罩了整个世界。

这种大气磅礴的容纳,才是水最真、最本质的精神吧。

【评语】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作诗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说,作文亦如此。

本文以水的包容立意构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怀。

一句“上善若水”锁住全篇,这“善”中包蕴了怎样的内涵呢?从自然界寻找印证,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鸟语花香,乃生命之源;水洗尽铅华,使人感受到世间的智慧,最终海纳百川水包容了历史。

从人类社会寻找印证,古今中外不乏正面之例,从“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荡荡,到路易、凯特成功创业,业绩斐然的事例……可以说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文,说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虚,而是思接千载、眼观中外,将哲理用确凿的实证阐发出来,使文章有启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们分析这些事例,发现其运用并非平铺,作者用自己擅长思辨的头脑将它构筑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仅仅阐述“包容”的积极含义,第二个层面深层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极的“容忍”,而是“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它与种种美德相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