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模板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一、本文概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变迁轨迹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变迁过程、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过程,包括制度设计、政策调整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将对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制度覆盖范围、筹资机制、医疗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情况。
文章还将探讨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早期的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各地开始尝试建立农村集体医疗卫生体系。
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国家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通过集体筹资、政府补贴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我国实行农村综合医疗保险制度,也被称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合作医疗)。
在该制度下,农民按户缴纳一定金额的医保费用,用于支付医疗和药费,同时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
合作医疗制度在推广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决了农村医疗服务不足、费用负担重等问题。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推进,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民医保费用的负担逐渐加重,医疗费用逐年上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用药和就医权益。
另一方面,农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疗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
为了改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状况,我国政府于2003年开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除了原来的个人缴费和国家补贴外,引入了农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医保待遇。
2024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次进行了,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新的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对象,将城乡居民保险合并为一体,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医保待遇。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
为了解决农村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政府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同时,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高农民的医保待遇,减轻医疗费用负担,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总结来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完善阶段的过程。
政府通过不断推动制度,不断提高医保待遇,逐渐解决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未来,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加强政策支持,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改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新农合发展的历程。
一、新农合的起源1993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并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普及医疗保障的热潮。
2002年,新农合正式设立,成为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地区医疗保障的重要举措。
新农合的实行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新农合的发展历程1.新农合的起步阶段新农合的创立初期,主要是由县级财政进行管理和运行,对于医疗保障资金的管理相对较为混乱,存在诸多问题。
2005年,国务院下发通知,将新农合资金的管理权下放至县以下,明确规定县级财政是新农合的主管部门,负责新农合资金的管理和调配。
此举有力地推进了新农合的发展。
2.新农合的发展壮大阶段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新农合资金的筹集逐步稳定,并且医疗保障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
200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通知,对新农合实行全国统筹,将新农合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纳入全国整体规划。
同时,国家也开始为新农合资金提供直接资助,大力扩大新农合的医疗保障覆盖面。
3.新农合的完善阶段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例如,新农合资金筹集方式较为单一,新农合医疗保障对于一些大病的覆盖面相对较低。
2016年,《新农合管理办法》修订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新农合的管理和运作方式,强化了对新农合医疗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并对新农合的医疗保障标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提高了新农合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新农合的优势1.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给予农村居民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保障,促进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增进,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医疗短缺问题新农合的实施,大大缓解了农村地区医生、药品和医疗设施匮乏的问题,加大了对医疗资源的投入。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以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是指国家为保障职工医疗服务需求而实行的免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则是为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需求而实行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都由国家承担医疗费用,覆盖了全体公民。
二、农村合作医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筹集资金,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
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医疗问题。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于1998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保险费用,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向全面覆盖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两项制度的覆盖范围分别包括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
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五、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医保结算,方便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
同时,医保电子凭证的推广也使得参保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办理医保业务。
六、全面医保覆盖和医保扶贫好的,以下是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补充: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特殊群体和基层地区的医疗保障支持力度。
同时,医保药品目录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和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和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1、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1959年之前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最早产生时期许多学者都做过研究,有许多各不相同的结论。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而正式提出合作医疗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
当时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举办卫生保健站,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公益金中拿出15%——20%,每个农民每年再交少量保健费,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农民可以凭此免费就医。
这种方法很快得到了一些农业生产大队的响应,当时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合医合防不合药”的医疗制度,卫生部以其“无病早放、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优点肯定了农村医疗制度,并逐步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2、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发展:1960年——1980年1959年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之后,农村合作医疗迅速壮大,到1960年,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中,建立合作医疗的已达40%。
到1978年,我国有“赤脚医生”4777469人,卫生员1666107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在同年的五届人大,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把合作医疗列了进去。
1979年12月15日,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通知,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执行,对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规范。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试行了合作医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合作医疗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有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我们小组组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合作医疗的大发展,来自以下几个原因:1)集体经济保证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经济来源;2)运行成本低;3)医疗需求基本一致。
3、农村合作医疗的衰退:1981年——1992年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合作医疗制度及整个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阶段:建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1950年-1979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对较为简单。
1950年,中央政府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集体经济的力量,实现了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共担共济,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第二阶段: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1980年-1993年)随着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进行了一些和调整。
1986年,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通过缴纳保险费,为农民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和补助。
这一制度使得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有效保障了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三阶段: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2002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在1994年又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升级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加大了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力度,使得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第四阶段: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至今)2003年,我国又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提高了保障水平,还完善了报销比例、补偿方式等制度安排。
此外,还引入了定点医疗机构、医联体等机制,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条件。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后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中,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使得广大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未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与启示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起源于2O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合作社,形式属于社区医疗保险的范畴,是采取群众集资的方法来使农民在医药的风险上共同负担。
自新中国成立后,可以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D1965年,这一阶段称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初步形成时期。
在建国后,随着农村合作社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推广,初步形成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在低收入的农村初步实行了全民医疗保障的机制,使重病群众得到了有效救治。
第二个阶段是1965�D1979年,这一阶段称为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时期。
经过3年自然灾害以后,在以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将城市的卫生资源转移给农村,全面的推进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至1976年,全国85%的生产大队现在的行政村都办起了合作医疗。
当时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由乡、村两级管理,国家给予指导;农村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立,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而基金来源以集体公益金为主,农民个人也缴纳一少部分费用;如果有人得病就医后,其医疗费用可以从合作医疗保障基金中获得一定的补偿,补偿范围和比例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
这一制度在当时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状况的显著改善和农村人口寿命的显著增加,被世界称为成功的“卫生革命”。
第三个阶段是1970�D1990年,这一阶段称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瓦解时期。
到了2O世纪8O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村集体经济迅速萎缩,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失去了集体经济的支撑,导致维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基金筹集越来越困难。
同时由于政府宏观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差,加上合作医疗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以及人们对合作医疗的错误认识等多种原因,延续了几十年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由于全国大多数社队的合作医疗停止了办公,绝大部分村卫生室(合作医疗站)变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合作医疗覆盖面大幅下降,由1980年68.8%降到1989年4.8%,这4.8%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富裕的苏南、上海和浙江省部分农村,而90%左右的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
这个制度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可以帮助他们在疾病发生时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1. 制度建立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完全被摧毁,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医疗资源匮乏。
1952年,中国共产党政府开始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旨在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在此阶段,政府主要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站设立、农村卫生队建设等措施建立起农村基层医疗保障体系,但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经费不足等原因,农村合作医疗站的覆盖面依然不足。
2. 制度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农村集体经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根据需求,政府于1983年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纳入农村综合保险体系,提高了其对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做出了贡献。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增加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的监管等,使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3. 制度发展阶段21世纪初,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又进一步发展。
2005年,政府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重点是从政策制度、保障范围、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改革后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进行了统筹规划和管理,增加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保障内容,提高了保障范围和医疗保障水平。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从建制阶段到完善阶段再到发展阶段,政府通过投入资金、加强管理、改善保障等手段不断提升其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未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摘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本文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建实施、改革完善、存在问题、现状展望以及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在实施初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但也存在着缺乏资金、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
随着改革和完善的进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些难题如医疗质量、基金不足等问题仍待解决。
在展望方面,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好规划。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农村健康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回顾、现状反思、初建与实施、改革与完善、存在问题、现状与展望、发展建议、重要性、不断完善、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帮助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部分农民经济条件较差,很难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因此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通过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可以使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医疗服务利用率,从而有效防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居民能够获得及时的医疗保障,他们就能更好地参与劳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不足、贫困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运而生。
最新-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进历程 精品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进历程一、传统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演进历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萌芽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合作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持续探索发展并正式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可以从侧面反映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1968年之前,由于政治权利的介入,严重影响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1968年之后,国家采用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村覆盖率直线上升,并在1976年达到顶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集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瓦解,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覆盖率再次下降。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1956年,河南正阳县王庄乡团结社以村社集体资金为基础,办起了合作医疗,创立了一个真正具有保险性质的地方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同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要予以经济补偿,从而首次明确农村集体承担农村居民疾病医疗经济补偿的职责。
1959年11月,卫生部总结了前期各地各种形式的医疗保健模式,并确认人民公社社员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此在全国农村掀起了合作医疗的第一波浪潮。
2大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传统合作医疗的大规模普及是在文革期间。
1965年,毛主席提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大量城市医务工作者被派到农村,在农村建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培训农村赤脚医生,为合作医疗在全国农村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也迅速掀起大办合作医疗的高潮。
1979年12月15日,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
这是对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诞生以来二十多年运行经验的总结,也是第一次由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式法规性文件,标志着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化。
3萎缩阶段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急剧萎缩。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历程、成就及经验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历程、成就及经验建国6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该制度在经历了兴起、衰退、重建的曲折过程后,目前对广大农村地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顺利实施,我国实行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制度。
农民群众在集体经济的支持下,采取了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形式来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由此兴起。
根据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其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1955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传统合作医疗兴起阶段建国不久,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下,一些地方出现由群众自发集资创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负责医疗,并且酌量给以劳动日作为补助,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责任。
1960年中共中央转发卫生部《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的报告及其附件。
从此,合作医疗成为政府在农村实施的医疗卫生制度。
在“文革”期间合作医疗得以全面推行。
1968年毛泽东亲自批发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并发表了“合作医疗好”的指示。
此后,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的县、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预防保健网。
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总之,在此期间,国家虽然没有把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延伸到农村,但积极从外部干预农村医疗制度的建立,对农村合作医疗采取了“国家农村医疗制度社区办”的形式,使中国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医疗保障较好的国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为传统合作医疗衰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承包制的推行使农村集体经济迅速萎缩,导致维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基金筹集越来越困难。
同时,由于政府宏观指导思想上发生偏差,全国大多数社队的合作医疗快速走向解体,到1986年全国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下降到5%左右,至此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跌入最低谷。
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

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实用版6篇】目录(篇1)一、乡村医疗事业的起步阶段二、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阶段三、乡村医疗事业的改革阶段四、乡村医疗事业的现代化阶段五、乡村医疗事业的未来展望正文(篇1)一、乡村医疗事业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乡村医疗事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启动了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
这一阶段的乡村医疗事业主要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基础,通过集体投入、个人缴费等方式筹集资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二、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乡村医疗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全面推广,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
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医疗设施和设备得到了大幅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乡村医疗事业的改革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医疗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的阶段。
我国政府开始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道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引入个人投入、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等多种筹资方式,尝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四、乡村医疗事业的现代化阶段进入 21 世纪以后,乡村医疗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现代化的阶段。
我国政府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这一阶段,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全面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五、乡村医疗事业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乡村医疗事业将继续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目录(篇2)一、乡村医疗事业的起步阶段二、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阶段三、乡村医疗事业的改革阶段四、乡村医疗事业的现代化阶段五、乡村医疗事业的未来展望正文(篇2)一、乡村医疗事业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乡村医疗事业在我国农村地区还是一个空白。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推动下开始出现一些试点工作。
此后,经过几次尝试和改革,农村医疗保险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开始进行全面推广。
国家
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村医疗保险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合作医疗,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享受医疗保障服务。
此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能力。
在19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衰退和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
农村医疗保险亟需进行改革和升级。
2003年,中国政府启动
了新农合改革,将农村合作医疗与城市职工医保进行整合,形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合制度进一步改进了农村医疗保险的统筹管理和资金保障机制,为农民提供了更全面、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随着农村医疗保险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医疗服务的支持力度。
通过提高农民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水平,增加医保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医疗救助的力度,确保了农民在重大疾病和医疗紧急情况下的保障和援助。
目前,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了起来,覆盖了
大部分农民。
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医疗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农民的健康保障需求。
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健康的重视,为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农村合作医疗系统

农村合作医疗系统
一、引言
农村合作医疗系统是我国农村地区为保障农民健康而建立的一项医疗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民保障健康、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二、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发展历程
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实行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一制度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农民健康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运行方式
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主要通过政府资金补贴、村民个人缴费和合作医疗基金三方
面资金来源来维持运营。
村民在需要医疗服务时,可以享受到一定程度的报销和医疗待遇。
四、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影响与意义
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
费用对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五、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尽管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基金缺口、报销比例低等。
建议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民参与热情,完善机制,促进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六、总结
农村合作医疗系统是我国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的重要制度,对促进农
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1、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1959年之前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最早产生时期许多学者都做过研究,有许多各不相同的结论。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而正式提出合作医疗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
当时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举办卫生保健站,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公益金中拿出15%——20%,每个农民每年再交少量保健费,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农民可以凭此免费就医。
这种方法很快得到了一些农业生产大队的响应,当时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合医合防不合药”的医疗制度,卫生部以其“无病早放、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优点肯定了农村医疗制度,并逐步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2、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发展:1960年——1980年1959年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之后,农村合作医疗迅速壮大,到1960年,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中,建立合作医疗的已达40%。
到1978年,我国有“赤脚医生”4777469人,卫生员1666107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在同年的五届人大,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把合作医疗列了进去。
1979年12月15日,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通知,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执行,对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规范。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试行了合作医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合作医疗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有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我们小组组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合作医疗的大发展,来自以下几个原因:1)集体经济保证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经济来源;2)运行成本低;3)医疗需求基本一致。
3、农村合作医疗的衰退:1981年——1992年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合作医疗制度及整个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自2003年开始推行的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旨在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障。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新农合的发展历程。
新农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农民缺乏医疗保障、贫困农民因病致贫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开始尝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提供保障农民的医疗需求。
2003年,中国中央政府开始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该制度通过设立基金来承担农民的医疗费用,并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的结合,以保证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
这一制度的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从2003年到2019年,新农合制度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完善。
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农民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增加医保资金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截至2019年末,新农合已覆盖全国近9亿农村居民,参保率超过95%。
与此同时,新农合支付的补偿金额也大幅度增加,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医疗需求。
然而,新农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基金来源主要依靠个人和政府的缴费,存在资金不足的风险。
其次,新农合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存在差异,一些人群的医疗费用仍然较高。
另外,新农合的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配置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投入,保证农民的医疗需求。
其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待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市场机制,增加医疗保障的多样性。
可以预见,未来新农合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共同努力,推动新农合制度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并不断提升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总结起来,新农合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中国农村居民的主要医疗保障制度。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居民医疗困难和缺乏保障问题,于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一项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业。
新农合的建立,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农合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2003年-2008年)2003年,新农合正式启动。
各地开始自主探索新农合的建设模式,并逐步建立起新农合基金的积累和使用机制。
在这一阶段,新农合的参保人数还很少,保障水平也相对较低,但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推广,其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逐渐扩大,成为了解决农村卫生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009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新农合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开展新农合制度的覆盖、增员和财务保障工作。
在此期间,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数也逐年增加,新农合成为全国义务医疗保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013年,卫生部印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未来新农合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在此期间,新农合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包括提高了保障水平的门槛、扩大了补偿范围、降低了个人负担等。
同时,还加强了新农合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了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升级阶段(2021年至今)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农合的优化升级方案。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农合将进一步完善统筹机制、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等。
同时,新农合将与社会保障工作融合发展,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实现全民健康保障。
总之,新农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保障水平和优化升级四个阶段,从最初的试点推广到全国范围内推广,从开始的保障水平较低逐步提高到目前的较为完善。
3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历史变迁

3.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历史变迁农村合作医疗是指以广大农村村民为对象,为解决农民群众看不上病,以及看不起病的问题,本着自愿、受益、适度的原则,由农村生产集体或行政组织以及个人共同出资来购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模仿保险业模式,实行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之间医药费用互补的一种互助共济组织形式。
这也正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集资医疗保健制度。
自古至今,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构成我国国民的主力军,农民的生老病死自古时候起就只能听天由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才迎来了解放,关乎农民民生的方针政策和体系才应运而生。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便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在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体医疗保健制度, 是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制度之一。
在1949-1958年之前,我国农民看病吃药多半都靠的是赤脚医生,乡野郎中,甚至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偏方,在这种医疗模式下,便诞生了看病求医难、伤病治愈率低、是死是活听天由命等结果。
直到新中国诞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初步建立。
放眼世界,不难得出,只有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才能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与农村医疗相关的保险制度。
而我国随着农村发展改革的推进,以农村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却出现了滑坡的局面。
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落从上世纪70年代的90%降至80年代的不足5%。
尽管国家从1990年以来提出了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的任务,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和不足,一直没有达到当年水平。
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取得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还有相当多的路要走。
国际上成熟的农村医疗保险范式众多,从保障范围及程度上看,可分为福利型、风险型、福利风险型;而从筹资主体方面看,又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个体主导型和多方互助型;从资金的筹集上看,还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及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演变过程:
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在这
一时期,政府通过建设农村卫生院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障服务。
2.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
随
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开始进行改革。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同时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农村医保。
3. 2000年代至2010年代: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002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取代了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行统一的参保标准和报销比例,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4. 2010年代以后:全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2012年,政
府提出了全面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并陆续在一些地区实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试点。
此后,不断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推广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工作。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建立、改革完善到
全面建立的过程,不断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 发展于60年代, 鼎盛于70年代, 80年代出现严重萎缩。
从90年代起, 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道路, 采取”以个人投入为主, 集体扶持, 政府适当支持”的办法, 尝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进入21世纪后, 中国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经过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基本覆盖三个阶段六年时间的努力, 在基本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 体制改革; 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始终努力寻求解决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方法, 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基本建立起了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建国初期对农民互助互济性质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 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非常严重, 农民看病难问题相当突出。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提出医疗卫生要”面向工农兵” , 将农村”有医有药”作为发展中国医疗事业的首要目标。
[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 《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3页。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最初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 , 第65页。
]东北地区的农民率先采取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方式创办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以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
1952年9月27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三年来中国人民的卫生事业》一文, 对农民互助性的合作医疗给予充分肯定。
[参见李德全: 《三年来中国人民的卫生事业》, 《人民日报》1952年9月27日。
]到1953年底, 全国县医院和卫生院已经从解放前的1437所发展到2102所, 而且开始发展县以下的区、乡基层卫生组织, 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 , 第8页。
]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后, 农村合作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
1955年, 山西、贵州、上海、山东、河南、河北、湖南等地农村, 相继建立了一批由农业合作社兴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
如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创办了”医社结合”的保健站, 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生产合作社出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 以解决农民的就医问题。
这一做法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卫生部的肯定, 认为初步实现了走上集体化的农民”无病早防, 有病早治, 省工省钱, 方便可靠”的理想。
[汪时东、叶宜德: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回顾与发展研究》,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第4期。
] 随后, 全国陆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互助性农村医疗室(站)。
1956年, 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农民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一词, 以后得到了广泛沿用。
”大跃进”开始后, 农村合作医疗一度出现了吃大锅饭的现象, 有的地方农民看病不花钱, 医药费从集体公积金中列支, 但没坚持多久, 许多卫生站就因经费困难而停办。
1959年11月, 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予以肯定。
会后, 卫生部党组向中共中央上报了《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
该《意见》认为: 人民公社的医疗制度, 当前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谁看病谁出钱, 一种是实行人民公社的社员集体保健制度。
根据当前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群众觉悟程度等实际情况, 以实行人民公社社员集体保健医疗制度为宜。
同时, 首次在中央部委文件中使用了”合作医疗”一词。
1960年2月, 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个文件, 要求各地参照执行。
这是建国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个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文件, 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此后, 全国各地农村相继建立起一批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互助互济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合作医疗站或统筹医疗站。
此时的农村合作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 医疗条件简陋, 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管理制度也不健全。
尽管如此, 建国初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为以后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创立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60 年代, 农村合作医疗在曲折中发展。
农村看病难问题虽有一定改进, 但农村医疗保障的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卫生部根据中央指示, 于1964 年 4 月下发了《关于继续加强农村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接生员训练工作的意见》, 提出: ”在3—5年内, 争取做到每个生产大队都有接生员, 每个生产队都有卫生员。
”昆明医学院健康研究所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5页。
该《意见》对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65年1月, 毛泽东结合当时正在进行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发出了”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 的号召。
同年6月26日, 毛泽东针对中国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和农村缺医少药等问题, 作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9月, 中共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
此后,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农村合作医疗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一方面, 一大批城市、部队”巡回医疗队”下到农村, 为农民看病治病; 另一方面, ”巡回医疗队”又积极培训农村医生, 扩大了农村医疗队伍, 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至1965年, 山西、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广东、新疆等地的部分农村, 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
[参见《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 , 第65 页。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合作医疗的超常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 农村合作医疗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
1968年11月, 毛泽东亲自批转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人民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 并称赞”合作医疗好”。
12月5日, 《人民日报》刊发《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报道, 介绍了乐园人民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
报道认为, 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不起病, 吃不起药的困难, 农民的身体健康有了基本保障, ” 农业合作化挖了穷根, 合作医疗挖了病根”。
参见《人民日报》1968年12月5日。
随后, 《人民日报》用一年时间, 连续组织了23期专稿, 开展大讨论。
其主题是赞扬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 交流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的经验, 提出进一步搞好合作医疗的建议。
在这次大讨论的推动下, 从1969年起, 全国出现了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
1976年7月, 卫生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交书面报告, 总结全国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情况, 高度肯定了赤脚医生在农村卫生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并建议: ”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已经发展起来的地方, 要抓紧充实提高; 还没有办起来的地方, 特别是国防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老革命根据地、渔区、牧区, 要积极地、有步骤地、因地制宜地尽快办起来。
”据1977年底统计, 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 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
全国赤脚医生达150多万人, 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共有390 多万。
最鼎盛时, 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 不脱产) 人员达500多万。
[参见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文件汇编( 1951—) 》, 第419页。
] 农村合作医疗不但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好评。
1974年5月, 在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关注, 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极大兴趣。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 —1981 年年报中称: ”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 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 [李砚洪: 《赤脚医生》, 《北京日报》1月22日。
] 在此期间,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 农村合作医疗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各地以政治运动形式推进农村合作医疗, 以迎合政治需要, 客观上扭曲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 二、片面追求医疗费的减免率, 甚至搞”一刀切” , 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三、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不论有病无病, 大病小病都要开药、开好药, 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些地方出现了挪用合作医疗资金、胡乱报销等问题, 出现”群众交钱, 干部吃药”、”干部吃好药, 群众吃草药”等现象; 五、经过行政手段配置农村医疗资源, 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总之, 这一时期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框架脆弱, 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畸形发展状态。
三、20 世纪80 年代农村合作医疗一度出现严重萎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中央、国务院首先对农村合作医疗进行制度化的改革尝试。
1978年3月5日, 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等事业, 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人民日报》1978年3月8日。
从而把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纳入法律范畴。
1979年12月, 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 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性文件, 拉开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序幕。
该文件对农村合作医疗的举办形式和管理机构、基金和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管理、药品管理等问题作了全面细致的政策性规定, 试图摆脱长期以来的政治束缚, 使农村合作医疗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参见《人民日报》1979年12月24日。
可是,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举步维艰。
1980 年, 卫生部进行了专题调研。
据统计, 全国约有90%的行政村( 生产大队) 实行合作医疗, 覆盖了农村85%的人口。
全国共有125 万名赤脚医生, 承担了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任务。
[《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文件汇编( 1951—) 》, 第419页。
]可是, 农村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待遇偏低等问题十分突出。
1981年 2 月, 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报告》。
《报告》认为: ”赤脚医生是农村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其中约1/3 左右的人已达到相当于中专水平。
她们同民办教师一样, 是农村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
” 《报告》提出: ”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 发给乡村医生证书, 原则上给予相当于当地民办教师水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