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资料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臵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2005年8月16日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南水北调地下施工方案(3篇)

南水北调地下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该工程涉及多个省份,全长数千公里,其中地下施工部分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地下施工方案至关重要。

二、工程概况1. 工程简介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其中东线、中线、西线分别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份。

地下施工部分主要包括隧洞、涵洞、倒虹吸管等建筑物。

2. 施工难点(1)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施工涉及多种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岩溶地区等,施工难度较大。

(2)工程量大:地下施工部分涉及多个省份,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

(3)质量控制严格:地下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工程安全和使用寿命,质量控制要求高。

三、施工方案1. 施工组织(1)成立专门的项目部,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

(2)组建专业施工队伍,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

(3)加强施工设备投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2. 施工技术(1)隧道施工1)隧道开挖:采用新奥法或传统的爆破开挖方法,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

2)隧道支护:根据地质条件和隧道断面,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支护措施。

3)隧道衬砌:采用预制混凝土衬砌或现浇混凝土衬砌,确保隧道结构安全。

(2)涵洞施工1)基础处理:对涵洞基础进行开挖、换填、加固等处理。

2)涵洞结构施工:采用预制混凝土或现浇混凝土结构,确保涵洞结构安全。

3)涵洞防水:采用防水混凝土、防水层等防水措施,防止涵洞渗漏。

(3)倒虹吸管施工1)基础处理:对倒虹吸管基础进行开挖、换填、加固等处理。

2)倒虹吸管结构施工:采用预制混凝土或现浇混凝土结构,确保倒虹吸管结构安全。

3)倒虹吸管防水:采用防水混凝土、防水层等防水措施,防止倒虹吸管渗漏。

3. 施工进度安排(1)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施工任务和工期。

(2)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资源,确保施工进度。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南水北调工程培训

南水北调工程培训

目标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 合理配置,保障华北地区的供水安 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工程由东线、中线和西线 三条调水线路组成,其中东线和中 线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
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为华北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水资源,缓 解该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03
案例分析
04
该工程通过隧道和泵站将长江上 游的水输送到黄河上游,然后通 过黄河流域输送到西北地区。该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 战,如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 脆弱、技术难度大等。
案例总结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实 施,为解决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 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 也为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 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04 南水北调工程面 临的挑战与解决 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补偿机制
0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工程建设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
修复,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监测与评估
02
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确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环保技术应用
03
推广和应用环保技术,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
管理内容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调度 和水质监测等方面,旨在确保工程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03
管理要求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强工程监
管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提高管理效率和水
平。
南水北调工程运营与维护
运营模式
南水北调工程运营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或委托运营的方式确定运营单位, 由运营单位负责工程的运行和维护。

南水北调工程施组资料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施组资料简介

工程概述一、工程概况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韩庄运河段工程位于山东省南部,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连接骆马湖和南四湖输水干线的关键性工程。

该段工程利用韩庄运河现有河道的子槽输水,经新建的台儿庄、万年闸和韩庄三级泵站提水,将骆马湖的引江水量送入南四湖下级湖,第一期工程输水规模125m3/s。

本合同段为山东省南水北调韩庄运河段万年闸泵站工程第三标段(合同编号:NSBD/HZYH—SG200403)。

主要工程内容:出口防洪闸工程土建和安装,泵站出水渠工程,新枣徐公路桥工程,老枣徐公路桥工程及相应必须的施工临时设施的布置、管理及拆除。

二、地形地貌场区所处的地貌单元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29.4~30.2m。

韩庄运河北堤堤顶高程35.6~36.1m,堤顶宽16.0~18.0m,运河漫滩高程29.5~29.8m。

场区第四系地层岩性简单,层位稳定,表层为全新统冲积湖积(Q4al+1)黑粘土,上部为厚度较大的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1)粘土夹姜石、粘土,下部为厚度较小的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1)砂质壤土和中粗砂夹土;基岩为下第三系(E2-3g)粘土岩和砾岩。

根据一般工程的土石分级标准,万年闸泵站枢纽工程的挖填土方属Ⅲ类土。

三、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工程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夏季高温,雨量集中;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干旱少雨。

多年平均气温13.7℃,历年最高气温39.6℃,最低气温-19.2℃,月平均最低气温在一月份,一般为-19℃,月平均最高气温在七月,一般为27.3℃。

历年平均无霜期约为200天,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零度的日期一般在290天左右。

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为26cm,最大岩冰厚度为20cm,积雪厚度约为15cm。

因受季风影响,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西风,冬季多东北风,风力最大为八级,最大风速18m/s。

高三地理南水北调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南水北调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南水北调的知识点南水北调是指我国长江以南水资源向北方调运,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涵盖了广泛的地理知识点,以下将对南水北调的背景、水资源调运、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南水北调是由于北方地区深受水资源短缺困扰而发起的一项工程。

我国北方地区地广人稀,尤其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人口众多却缺乏足够的水资源。

相反,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因此南水北调成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可行方案。

二、水资源调运南水北调主要通过三条输水通道来调运水资源,分别是东、中、西三线。

其中东线自江苏扬州起,经过河南、山东,最终抵达北京;中线起自湖北丹江口,经过河南、山西,最终抵达北京;西线则是从四川广元开始,经过陕西,最终抵达北京。

通过这三条输水通道,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向北方输送,以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

三、影响1. 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最大作用是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难题。

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困境,南水北调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北方的水资源供应状况,助力北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 促进地区协同发展:南水北调不仅仅是解决北方的单一问题,更是推动地区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南水北调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协同和合作,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 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关乎着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工程的实施涉及到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水资源调度等一系列环境管理问题,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地理格局优化: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的地理格局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通过输水通道的修建,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得到了大幅增加,使得北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有条件和可持续。

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通过调运水资源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它不仅改善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状况,也推动了地区的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地21.7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需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

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5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

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常识“南水北调-东中西线”知识点

常识“南水北调-东中西线”知识点

【常识】“南水北调-东中西线”知识点
一、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二、东线工程
1.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都水利枢纽,终点在天津。

2.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江苏、安微、山东、河北、天津五省市。

3.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4.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

三、中线工程
1.中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市顾和园团城湖。

2.中线工程供水范围: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3.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更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陶岔渠首成为向中国北方京津冀等地区送水的“水龙头”。

四、西线工程
1.西线工程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

2.西线工程项目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为未建项目。

南水北调知识点

南水北调知识点

南水北调知识点南水北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水利工程。

它的实施目的是通过调水方式,从南方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输送水到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下将介绍南水北调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南水北调是在我国长期面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战略工程。

由于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依赖地下水和降水补给导致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决定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利用。

二、主要通道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三条主要通道:中线工程、东线工程、西线工程。

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和主干,起于湖南湘江中下游的岳阳,沿山地向北穿越长江,再经河南、河北,最终抵达北京。

东线工程起于江苏,贯穿山东半岛,并最终灌溉到北京、天津等地。

西线工程起于四川,途经陕西、宁夏,最终输至内蒙古。

这三个主要通道覆盖了我国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区域,完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

三、建设规模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

根据计划,这个工程总建设规模包括了东线、中线、西线和江南水源等四个部分。

其中,中线工程总长约1,268公里,输水量为每年152亿立方米;东线工程总长约1,448公里,输水量为每年143亿立方米;西线工程总长约2,400多公里,输水量为每年48亿立方米;而江南水源为补水北方提供了额外的水资源,每年输水量为171亿立方米。

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南水北调工程在规模上是非常庞大的。

四、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南水的调配和调度,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水北调的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的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的知识点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是指将长江水资源通过中线工程输送至黄淮海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建设历程、工程特点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背景中国素有“水资源短缺大国”之称,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地广人稀,旱情频发,缺水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正是为了调剂中国南北地区的水资源不均衡,解决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通过输水系统,将长江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为当地居民和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建设历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历程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和规划,其中包括南水北调的初期谋划、中期规划和后期实施等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起,中国政府便对其进行了多次论证和研究,直到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正式立项。

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南水北调工程分别进行了西线、中线和东线三期的建设,历经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成功实现了长江水资源向北输送的目标。

三、工程特点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止期最长的一项水利工程,其规模之大和技术之复杂堪称世界级。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流域输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典型的跨流域输水工程,涉及长江、黄河、淮河等多个流域之间的水资源调剂,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巨大挑战。

2. 多期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西线、中线和东线三期建设,每期工程都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尤以中线工程最为复杂和艰巨。

3. 生态保护。

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输水河段的生态环境,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4. 水资源综合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仅是一项输水工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水资源综合利用,使得输送过来的长江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效益。

南水北调总人务介绍表

南水北调总人务介绍表

南水北调总人务介绍表【实用版】目录1.南水北调工程简介2.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背景3.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与规模4.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分析5.南水北调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正文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战略性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南北经济齐飞。

该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起点分别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扬州、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以及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 4.38 亿人,调水规模达到 448 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 1952 年,当时国家主席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了调水方案。

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于 2002 年 12 月 27 日在北京、江苏、山东同时开工。

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与规模十分庞大,其中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的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引水,中线工程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西线工程则从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引水。

三条线路干线总长度达到 4,000 多公里,涉及地域广阔。

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该工程将大大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此外,该工程还有助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工程耗资巨大,据说输送水源的效果却意外的低。

此外,管道输水可能会导致泥沙淤积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有专家建议使用管道输送水,并在管道途中建十几个水电站,既能缓解水压,又能获得电力带来的收益。

总之,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

南水北调中线

南水北调中线南水北调中线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旨在通过引水将长江水资源调配到缺水的黄河流域,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该工程的建设始于2002年,于2014年正式通水,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壮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约1,267千米,起点位于湖北鄂惠市江阳镇的鄂江水库,终点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南阳泵站。

工程主要由河南引水线、中线干渠、广东引水线三部分组成。

其中,引自湖北的水主要通过中线干渠输送至河南,再通过河南的引水线输送到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

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是为了解决现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水资源问题。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在南水北调之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导致黄河流域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问题。

而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有效地平衡了两个流域之间的水资源分布,为黄河流域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历程充满艰辛和挑战。

工程的路线穿越丘陵、山地和河流,需要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此外,工程还需要大规模迁建人口和调整农田。

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面临大规模的场地清理、隧道开凿和运输等挑战,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技术手段,成功地完成了工程的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不仅改善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也为北方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用水环境。

工程通水后,北方地区不再依赖黄河水源,从而减轻了对黄河的过度开采,为保护和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

此外,该工程的建设还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促进了资源优势的转移到没有水资源的地区。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工程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该工程也引发了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矛盾和争端,例如饮水困难地区的人民对水资源的争夺。

此外,南水北调中线也面临来自自然灾害等风险的挑战,需要加强对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综合来看,南水北调中线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利工程,为中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水北调概况

南水北调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淅川)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

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

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

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

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目前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自1952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

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 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19 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

新世纪伊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划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工程大体上在2010年以前建成;后期进一步扩大引汉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工程预计在2030年完成;远景从长江三峡调水。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加坝扩容后的 丹江口水库引水,跨越长江、淮河、黄河、 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输水总干线全长1267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 渠首到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
2003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截至2009年12月4日,南水 北调中线穿黄隧洞下游线进入约6 00米宽的黄河水面主河道掘进施 工地段,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穿 黄工程已进入到攻坚阶段。
举世瞩目的南水 北调东线一期工 程于2002年 12月27日正 式开工建设,主 体工程总投资3 20亿元,其中 治污工程140 亿元。
二、南水北调的原因
南水北调的背景材料
思考:对数据进行比较,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 方面分析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
流域 流域面 水资源总 水资源 积占全 量(亿立 占全国 国比重 方米) 比重 (%) (%) 28.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一、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 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 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 性工程。南水北调工 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 源合理配置,大大缓 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 重短缺问题,促进南 北方经济、社会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协 调发展。
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 设想。 1992年,江泽民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 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 日程。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02年 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 2008年底举行的南水北调第三次建委会确定 了工程建设目标。
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优化产业结构,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 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振国内GDP。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是解决北京及京广铁路沿线城市缺水的最佳选择。

中线一期工程将会给京津华北平原城市提供优质水源,有效改善用水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工业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并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污水处理回用,不再继续挤占农业用水,甚至可将原来挤占的农业供水还给农业,并可相机增加农业供水,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可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地下水超采,并有望恢复部分湿地。

中线工程采取丹江口水库加坝调水的方案,从陶岔渠首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郑州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处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主要解决华北地区包括京、津、冀、豫四省(市)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受水区范围15万平方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目标是以城市生活、工业供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主要供水城市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廊坊6个省辖市及14个县级市和60个县城;河南省的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11个大中城市及30个县级市、县城。

据1999年资料统计,中线工程受水区城市范围总人口约346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375亿元,工业总产值8109亿元。

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修订本)中,考虑丹江口水库不同的正常蓄水位、总干渠不同规模、渠首取水方式,组合成多个调水方案。

该方案实施后,在总干渠渠首设计流量350 m3/s的条件下,可以调出水量97.1亿m3,保证率95%的水量为61.7亿m3,能较好满足受水区需水要求。

一期工程的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10.1亿m3,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2172万m3,钢筋钢材90万吨,PCCP管长度24万米,淹没或永久占耕园地47.44万亩。

一期工程总工期66个月。

其中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工期66个月,总干渠工期60个月,穿黄工程工期56个月,引江济汉工程和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工期均为48个月。

南水北调相关内容

南水北调相关内容

南水北调相关内容
南水北调是中国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旨在通过引江济淮、引汉入渭、引汉入淀三条主通道,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的水资源得到合理调配和利用,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改善地区水资源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南水北调的建设历程漫长而艰难,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启动规划,经过反复论证和调整,2002年正式动工,历时15年,2017年全线通水。

南水北调不仅是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工程,更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水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

南水北调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地理环境复杂、建设难度大、工程投资巨大等问题。

但是,中国政府在推进南水北调工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稳定和顺利进行。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南水北调也为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如今,南水北调已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中国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之一。

- 1 -。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旨在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的背景、意义、工程内容和建设进展。

一、背景与意义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即通过引水工程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调配到缺水的北方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其中东线和中线工程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西线工程正在规划中。

二、工程内容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渠道开挖与衬砌:根据不同线路的地形地貌条件,开挖渠道并衬砌,确保渠道的输水能力和安全性。

2. 交叉建筑物施工:包括桥梁、隧道、倒虹吸等交叉建筑物的施工,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3. 控制性建筑物施工:如节制闸、分水闸、排水泵站等控制性建筑物的施工,用于调节渠道水位和排放渠道污水。

4. 防护工程:包括渠道两岸的防护林带建设、渠道水面保洁、渠道沿线环境保护等,确保工程运行环境的稳定。

5. 附属设施建设:如施工道路、供电线路、通讯设施等附属设施的建设,为工程施工提供保障。

三、建设进展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超过720亿元,调水规模达到720多亿立方米。

东线一期工程向山东、河北、天津等地调水70.61亿立方米,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三年超额完成调水计划。

此外,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江补汉工程也在积极推进中,预计总投资约为551.58亿元,工程完成后,多年平均调水量为39亿立方米。

四、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的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2005年8月16日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

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

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

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

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

二、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

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

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

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

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

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深层地下水30亿m3,超采面积达5.6万Km2, 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

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

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近20年来面对长期严重缺水的局面,许多地区都加强了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调整供水与用水结构、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随着节水力度的加大,节水成本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10年单方水的节水成本将在9元以上。

据多方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在考虑充分节水的情况下,黄淮海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量将分别为1,636亿m3和1,819亿m3,比现状水平年新增131亿m3和314亿m3。

供需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现状(2000年)缺水量145~210亿m3;到2010年,缺水210~280亿m3;到2030年缺水320~395亿m3。

其中,海河流域缺水程度最严重,在考虑继续加大节水力度和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的情况下,2010年仍缺水100~120亿m3,难以支撑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优势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m3,特枯年有7,600亿m3。

据1956~1980年资料分析测算,长江人海水量只占天然径流量的94 %以上。

即实际消耗水量不到6 %。

尽管流域内工业及生活用水量较大且增长较快.但大多可以回归。

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考虑,长江流域能够调出部分水资源,支撑北方干旱缺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从地势上看,长江正好自西向东流经大半中国,上游靠近西北干早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也非常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地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年均径流量566亿m3,水资源总量582亿m3,与黄河水资源量相近。

现状耗水量仅占天然径流量的7%,说明流域水资源量较丰富,有余水可供北调。

四、东、中、西三线调水南水北调研究自五十年代开始,总体布局被设计为三条调水线路,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发展需要。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大水网。

这样的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对协调北方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这个总体布局也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大陆三个地势上的梯级。

西线位于最高一级青藏高原,地形上能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但由于长江上游的水量有限,仅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补水。

中线工程从第三个梯级西部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地区。

东线工程位于第三个阶梯东部,由于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水源丰沛,可利用现有泵站和河道,工程较简单,投资较小,易于分期建设。

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工程、淮河现有工程和其它相关工程基础上建设的,包括输水系统和蓄水工程。

输水工程主要包括输水河道工程、泵站工程、穿黄工程。

有两个引水口,分别是淮河入长江的三江营和京杭运河入长江的高港。

从长江到天津输水河道总长1156公里。

黄河地势最高,引水口处比黄河地面处低36~37米,从长江引水到黄河南岸需建设13级泵站,总扬程65米。

穿过黄河将自流到天津。

东线泵站特性是低扬程(2~6 m) ,大流量(每台15~40 m3/s),长运行时间(5000 小时/年)。

穿黄河工程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

根据长时间地质勘探和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

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口到黄河北岸出口全长7.87 km,包括585.38 m倒虹隧洞,直径9.3 m,在黄河河床下70米处。

长距离输水需要蓄水工程,沿东线黄河南岸有洪泽湖、骆马湖, 南四湖, 东平湖,略加修整加固,总计调节库容可达48.9亿方,不需要新增蓄水工程。

黄河北有五处平原水库总调节库容14.9亿方。

目前,沿线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南四湖和东平湖周边地区污染特别严重,处理难度较大,这是实施东线工程的难点。

中线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基本自流输水,工程投资较大;水源水质好,规划输水干线与现有河道全部立交,水质易于保护;输水渠线所处位置地势较高,可解决京、津、冀、豫4省(直辖市)京广铁路沿线的城市供水问题,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供水范围主要包括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西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米,因为汉江引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的需水量要求,只能提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的农业及其它用水。

近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通过沿伏牛、太行山的干渠引水至北京。

该工程的优点主要在于提供优质水、能覆盖大的供水面、能自流输水等。

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将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和输水系统。

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大坝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后者包括从汉江输水主干渠和天津干渠。

如果丹江口水库扩建完成,正常蓄水位170米时,总库容到290.5亿立方米。

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立方米,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

水库年平均可调水量将为120~140亿立方米,枯水年(95%保证率)为62亿立方米。

为避免对汉江中下游的工业、农业及航运用水可能的不利影响,需兴建汉江兴隆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局部航道等四项工程,以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

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黄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

总干渠开始于陶岔渠首,沿已建8公里渠道延伸,沿伏牛山南麓向东北,经南阳过白河跨方城垭口分水岭,经宝丰、禹州、新郑西部,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北部李村穿过黄河,在太行山东麓与京广线之间沿华北平原延伸,过唐县进入丘陵区,穿过北拒马河进入首都北京,穿永定河进入北京市区,终点团城湖,总长1273.72公里。

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38米,终点48.57米,能沿全线自流。

天津主渠总长154km,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北部分水口到天津西河闸。

总干渠在河南省郑州附近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关键的建筑物,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洞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

由于隧洞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李村隧洞方案。

一期穿黄隧洞加大设计输水能力320m3/s,采用两条直径7.0米隧道。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近十年,集中研究从通天河, 雅砻江, 大渡河三条河的引水方案,据初步研究结果,从这三条河最大的引水量约170亿,其中包括通天河80亿,雅砻江、大渡河干流50亿,雅砻江、大渡河支流40亿,供水范围为青海, 甘肃, 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六省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