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邮鸭蛋前景几点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邮鸭蛋前景分析和建议
王祥
前几年有句特别流行的顺口溜:“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难怪没人愿意做产品,做得再好,也就是个三流企业。所以很容易理解上面顺口溜的含义了。
为什么品牌产品通常会比普通产品贵?原因不在于该品牌产品的成本更高,或者质量更好,而是大部分企业的漫不经心和失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所导致的整体成本累加——这,完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想做好品牌还是做烂产品?
一个真正的好品牌,身后必定需要有一个好的产品做支撑。如果后面是个烂产品,下场会是什么,我们的先例先烈有好多,这里无需我多讲。而这种所谓的品牌,充其量也就是个商品品名,最多也就是一个商标而已。实际上与品牌无关。
顾客嫌你贵,是因为你还不够贵!但这句话大部分情况下是被企业所误解,结果,企业会在原本就已离谱的价格上再度提价,令人啼笑皆非。
一流企业做标准,做什么标准呢?当然是产品标准。
德国大众与中国上海合作的上海大众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上海大众成立于1985年,上海大众恪守“第一个做”,“做成第一”和“第一次就做好”的思想行为模式,始终坚持一流标准。靠一流的产品拓展市场,靠一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赢得市场。
高邮鸭蛋蛋品企业发展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目前有近秦邮、红太阳、三湖、三宝、马棚湾等200多家蛋品企业,但在这繁华无序市场的背后却潜伏着重重危机。有朋友说:“高邮鸭蛋市场前景堪忧,也无人能改变的,一切由市场来定。”
有道理吗?笔者觉得不尽然,高邮鸭蛋的成功是必然的,那么其萧落也是必然的,凡事讲究前因后果。高邮鸭蛋只有借鉴国外百年品牌的思路加上创新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一路走好,下面有笔者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关于产品
1、品牌整合。高邮鸭蛋是属于全高邮人民的财富,合理使用高邮鸭蛋品牌才是上策。高邮目前唯一有可能被选为中华老字号的蛋品企业就是高邮市秦邮蛋品有限公司,这是创建于1956年的“老字号”蛋品加工企业,秦邮蛋品是高邮鸭蛋行业的一面旗帜。今天我电话秦邮的王步明董事长,聊聊数语看得出王董事长的尴尬。秦邮蛋品已经不是昔日的秦邮,那是记忆中的秦邮。一个快成老字号的企业为什么走的这么艰辛,其实和秦邮蛋品一样处境的国内企业不在少数,若不是高邮鸭蛋属于地区保护行业,怕早就消失在我们视线中了。有官字背景的中国鸭集团办的红红火火,鸭集团的成功不亚于马云的脑白金,高邮鸭蛋在红太阳的光芒照耀下,显得欣欣向荣,一派生机。但繁华背后的危机又有几人知晓?高邮的支柱产业靠一个鸭集团能支撑多久?一个不败的集团企业需要很多元素,其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背景、企业目标等等缺一不可,只有打造集团公司,实现资源整合才能更好的健康的发展。
其理由1、企业光靠一个品名,没有太多的品牌文化也是不行的,其发展前景也是
荆棘重生,而且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会制约企业的发展。通过整合可以得到新鲜血液的补给,给新高邮鸭蛋产业带来又一个春天。
理由2、高邮政府对于高邮鸭蛋的品牌保护意识不强,一个县级市有200多家蛋品企业,谈何质量保障?谈何品牌保护?谈何发展前景?通过这次集团整合得到改善,高邮鸭蛋不能盲目任由企业无序的扩张,不利于对高邮鸭蛋品牌的保护。无法保障蛋品品质加上企业成本的不断增加,到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1、质量监管。为何高邮会有200多家蛋品企业?究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准入门槛太低,一个小作坊+鸭蛋=一个高邮鸭蛋企业。这样的企业怎么能保障蛋品质量?另外工业化的蛋品企业为了竞争也只好“节约成本”,把好端端的一个高邮鸭蛋变成了“搞”邮鸭蛋了。只有通过集团整合,规范高邮鸭蛋生产工艺,提高高邮鸭蛋的生产准入门槛,对于不符合蛋品工艺的的企业责令整改、关停,逐步规范高邮整个鸭蛋行业。建立高邮鸭蛋企业、农户信息信用档案,把高邮鸭蛋信息数字化。通过互联网,通过电话、通过手机都可以查询到。
2、新产品开发。高邮是个麻鸭之乡,高邮麻鸭是肉、食两用型,其高邮麻鸭是滋补美食,有保健功效,鸭农饲养的老鸭便是制作老鸭煲的最佳材料。高邮除了全鸭宴还有老鸭煲汤,让高邮老鸭煲成为高邮一大名菜,也是外地游客来高邮的一个理由。
除了开发鸭产品外,还要拓展思路,比如建立高邮麻鸭饲养培训中心,建立高邮鸭蛋销售培训中心、建立高邮鸭蛋信息服务中心、建立高邮禽类中等技术学校等等。
案例1,有关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项目在中央、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目前,群众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已达1.3万余户,近5万人,约占沙县农村人口总数的29%,和农村劳动力的55%,并带动周边地区城乡从事沙县小吃业人数近万人,农民经营小吃业年收入近5亿元。目前,“沙县小吃”已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其中发展上千户以上的城市就有本省的福州、厦门、泉州,以及省外的广州、深圳、汕头、珠海、上海、南京、杭州、海南、长沙、武汉等城市,并向江苏、广西、江西、云南、北京等省市拓展,乃至国外(如:新加坡等国),倍受各地消费者赞誉,“沙县小吃”被誉为中国餐饮业的一朵奇葩,并成为福建省餐饮业向外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沙县小吃在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经营业主中也存在一些经营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品牌杂乱、竞争无序等问题。为尽快实现小吃业主从一个普通农民向现代餐饮业经理人的转变,同时提高沙县小吃档次和知名度,沙县从从业人员素质入手,强化培训。沙县在县职业中专学校建立“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创办“沙县小吃烹饪学校”,轮流对农村富余劳力、待业青年、下岗职工以及职业学校学生等进行小吃专业技术培训。沙县小吃办公室人员经常到各乡镇巡回举办"沙县小吃"业务技术培训班,专为农村外出做小吃的进行技术培训。
案例2,北京王麻子:
说起中国剪刀有这么两句词:“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北京“王麻子”在长江以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王麻子”的剪刀以质量好、服务佳而远近闻名,赢得了美誉,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慕名争相选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王麻子”刀剪更是名扬四海。但是,2003年初,始创于1651年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厂宣布破产。
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该厂在岗职工697人,退休职工却已达500多人。企业机制、管理方式、产品开发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不足与制约,导致“王麻子”处境日趋艰险。而且,“王麻子”在宣传上投入较少,更多的依赖于一些老消费者的口碑传播,知名度已呈降低的迹象。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毫不相干的十几个厂子合并成立王麻子工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