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聚落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聚落地理知识点-聚落聚落是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
在八年级地理课程中,聚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聚落。
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
它是人口密集区域的组成部分,是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也是城乡经济联系和社会文化交流的枢纽。
二、聚落的种类聚落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
(1)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指人口密集、相对繁荣、地位高于周边地区的城市地带。
城市聚落是以城市为中心,周边一定范围内有大量的人口和大批的工商企业。
(2)乡村聚落乡村聚落是指发展不太成熟的地域,其中包括一些农村地带、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其中聚落的规模比较小,人口数量少,相对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较为简单。
三、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分布会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聚落是在交通枢纽周围形成,例如:沿海城市;而有些则是在物产丰富的地方形成,例如:煤矿和钢铁厂附近的城市。
四、聚落的作用聚落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聚落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交流和消费的场所,对于一个城市或城市群来说,其中的聚落是城市群的核心,是整个城市群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聚落的演变聚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演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聚落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和城市群,但也有许多聚落逐渐消失甚至被遗忘。
六、聚落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聚落也将逐渐向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未来,聚落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聚落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对于现代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对于您了解聚落这一地理知识点有所帮助。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姓名:刘开清学号:101001010024 年级专业:10级地理科学指导老师:但文红老师分析农村聚落(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以青岩古镇、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黔北民居为例一黔东南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目前,这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古村落固有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及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破坏情况时有发生我国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从事民俗旅游的历史已接近20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鼓楼、民居、歌舞等传统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的经济价值,但由于鼓楼旧了可以重建,歌手老了还有新人辈出,所以人们对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认识明显不足。
调查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拆了怕什么?房子拆了可以重盖,鼓楼旧了可以翻新,新的总比旧的好嘛”。
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下,传统建筑群落受到冲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在一些旅游开展得比较好的地方,新建筑越来越多,传统建筑越来越少。
尽管这些新建建筑也是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但在体量上,已经与传统的小巧而精致的干栏式建筑有所不同。
原因是有些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居民为开旅馆挣钱已经等不得房屋损坏而迫不及待地拆旧建新了。
按国际通行惯例,已经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区的传统村落尽管并不反对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一些新建项目,但这些建筑在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必须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
而我们在一些村寨中所见到的新兴建筑至少在体量上已经完全违反了这一原则。
造成这种情形的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从审美角度看,这些新建建筑明显变大,与传统建筑在体量上失调,从而造成了视觉上的不和谐;二是从安全角度看由于体量过大,使原来出于防火需要而拉开有一定距离的建筑又在利益的驱动下被人为地连接在了一起,从而给今后的防火工作带来相当困难。
黔东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群落以木构建筑为主,火灾时有发生。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这里很难见到有30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村落。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聚落的类型及特点(讲义) Word版含答案
一、考点突破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特点;3. 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4. 城市的职能划分。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乡村和城市的区别;2. 地形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难点:地形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二、聚落的分类【核心归纳】城市的特点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以下特点: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②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③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三、地理环境与聚落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
如傣族的竹楼就与其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关;黄土高原的窑洞就与当地的黄土层厚以及气温年较差大有关。
四、城市职能划分从城市职能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全国性中心城市(如:北京)、地区性中心城市(如:各省级行政中心)、工业城市(如:大庆、攀枝花)、交通枢纽城市(如:石家庄、株洲)、旅游城市(如:黄山市、桂林市)、边境口岸城市(如:霍尔果斯、满洲里)。
【随堂练习】1.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A. 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B. 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有巨大影响C.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D. 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答案:C思路分析: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
2. 下列地区中不适合发展城市的是()A. 河流发源地B. 干支流交汇处C. 河口D. 山区冲积扇答案:A思路分析:一般河流发源于山地高原区,地势崎岖,不利于城市建设;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及河口地区有大量人流和物流集聚、中转,山区冲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均利于城市发展。
2.3课时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甲聚落建于河流沿岸地势较高处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平坦,有利于人类定居
√B.减轻洪水威胁
C.容易获取淡水资源 D.有利于发展水运
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势较高处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减轻洪水的威胁。
(2022·山西大同期中)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
3.既近水又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对不
聚同
二
落 分 布 的
地 形 区 河 流
影地
响貌
二、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区,以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V”形谷
高原区: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 漫滩平原,聚落多呈狭长的带状 山区:山前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 原,聚落多呈条带状
二、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3)山区河谷
冲积平原向山坡 过渡的地带
要避开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思考
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还受 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 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极少,如南 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思考
为什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3
结合实例,解释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 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规模及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2 结合材料,分析聚落布局中的人地协调思想。(人地协调观)
目 ➢ 目标一 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录 ➢ 目标二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形崎岖,因此聚落的规模较小,且呈散居状态,D项正确。
3.(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
初中地理教研_聚落(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聚落作为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地理教研中聚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聚落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发展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聚落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现象。
2. 比较分析法:将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聚落的多样性和特点。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4. 图表分析法:利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直观展示聚落现象。
5. 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聚落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聚落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聚落,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重视合作,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适时评价,调整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聚落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反馈。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聚落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语聚落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聚落》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聚落》教案一. 教材分析《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类聚落的特点。
本章内容通过介绍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图片展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学会分析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聚落特点的分析讨论题目。
3.准备好相关地图,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聚落分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介绍聚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聚落是由人类居住地形成的。
2.讲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聚落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而发展的。
3.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使学生掌握不同聚落的特点。
操练(10分钟)1.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代表了什么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发展、变迁的过程。
2.讲解聚落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让学生明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
3.分析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结合地图实例,让学生了解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4.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结合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如:世界著名城市聚落的发展历程、乡村聚落的传统特色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案例进行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聚落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掌握聚落的类型和特点。
-学习聚落的定义,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分析城市和乡村两种主要聚落类型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其地理特征、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
-选择一个聚落,描述其空间结构和特点。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
想一想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形成的先后顺序。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聚落除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还是什么场所?
聚落不仅是居住场所,还是人们进行劳动 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3、乡村聚落的类型有哪些?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类型
4、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居民从事的工作。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农 业 为 主 工 商 业 为 主
活动
第三节 聚 落
观察下列图片,看看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别。
第三节 聚 落
小结: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是否发达)
城 市 发达
稠密
密集 高层建筑 非农业
乡 村 不发达
稀疏
稀疏
聚落的分类与职能
乡村聚落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耕作 放牧 捕鱼 伐木
城市聚落 工业、服务业等
二、聚落与环境
第三节 聚 落
城市、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有 密切的关系。
①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最为明显,聚落多建立在地形、 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为避免洪涝的威胁,许多乡村建在高地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文化,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许多传统聚落被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2. 为什么要保护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先辈遗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
不但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经 济、文化和政治信息,也给现代人创造一个学习、游览的场所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计划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局部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横断科学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D.应用科学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着作士A.山经B.禹贡C.史记 D.汉书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亚里士多德B.李特尔C.洪堡D.梁启超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A.巴朗斯基B.李希霍芬C.佩舍尔D.拉采尔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C.二元论D.生产关系决定论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底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 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四、问答题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评课稿
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评课稿一、引言《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为了生活和发展而聚集形成聚落的现象、聚落的类型以及聚落布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聚落的形成原因,理解各种聚落类型的特点,并对聚落的布局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评课稿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评述。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人类为什么会聚集形成聚落; - 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的特点; - 了解聚落的布局方式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人类聚落的探索精神和对多样性的包容心态; - 提高学生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1.人类聚落的形成原因:–提供食物和水源的需求;–提供安全和防守的需求;–交流与贸易的需求;–社会和文化的需求。
2.聚落的类型:–集中型聚落:城市、城镇;–分散型聚落:村庄、驿站。
3.聚落布局的特点:–地理条件影响:地形、气候、土壤等;–经济条件影响:交通、资源等;–文化传统影响:种族、宗教等。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通过构建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聚落形成的原因,分析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并了解聚落布局的影响因素。
2.问题解决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和聚落布局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个有关聚落的小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于聚落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活动:进行情景模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人类聚落形成的原因,并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以及与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动。
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
学生学习能 的分布、世界的气候等知识,而且在“陆地与海洋”这
力分析 章中对世界地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人口分布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
的基础。此外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发言主动性积极性高, 易于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但是对如何从图片、 文字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较弱,需要恰当的启发及引导。
台上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思维,自我感觉逻辑严密,得
出结论也顺理成章,学生应该了解了,学生也认可老师
讲得好,但总有一部分学生对老师讲得好毫无兴趣。这
是为什么呢?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产生吸引力,让学生乐
学,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深入挖掘、力的方向。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称
聚落知识是继学习了“人口和人种”、“语言和宗
教”之后,精心选编的一篇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主要
阐述了“人”在自然中的存在状态和变化,以及人和环
教材分析 境的相互影响,导出人类应该有的对应措施和观念,充
近几年,由“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向“以教师为 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模式转变以成为教育改革的 主流,依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 教学策略选 界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 择与设计 生,为自主、合作学习互动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学中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 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 新素质。
1.创设情境,进入主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沙漠、黄土高原、平原、极 地地区的自然景观。 2.角色扮演,探究质疑 通过角色扮演,探究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课件进 教学过程 行情境设置,学生以小组问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3.点拨导思,合作释疑 小组探讨、合作分工完成任务,了解世界不同地区 的聚落特点,探究传统居民与环境的关系。 4.扩展导创,评价提升
七年级地理上册专题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讲)【中心打破】一、聚落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1)乡村聚落有乡村、牧村、渔村等不一样种类,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种、放牧、打鱼等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T 业、服务业等工作。
(3)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别。
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益条件(1)地形平展,土壤肥饶,水源充分,适于耕种。
(2)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3)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散布(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域或河口、沿海地域,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散布比较密集。
(2)在高峰、沙漠地域,罕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形态(1)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域齐集呈团块状。
(2)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散布呈条带状。
4.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1)聚落跟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愈来愈大,建筑物愈来愈多,道路愈来愈完美。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供给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2)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以及有特点的民居正逐渐消逝。
2.聚落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拯救这些人类的价值连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 年经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条约》。
当前,世界上有很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比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乡村、澳门历史城区等。
【典例剖析】1.对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别的描绘,正确的选项是( )A .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度高B .乡村道路纵横交织,网线密集C .城市人口密度大,商铺、学校、医院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答案】 C【试题剖析】此题考察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别。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有着各自不一样的特点,城市对自然景观改变比较大,建筑密度大,道路纵横交织、道路线密布,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聚落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聚落地理学是人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它探究的是地球、地球表面、大气、水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等内容。
而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形态,它是人们集中定居、生活、开展经济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地理学中,聚落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就七年级地理学知识点中聚落这一部分进行总结。
一、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们集中定居、生活、开展经济活动的地方。
聚落的形态和规模不同,有城市、镇、村、居等不同的类型。
城市是人口密集、市政建筑集中、经济文化活动比较发达的聚落,而村庄则侧重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
二、聚落的类型1.根据规模和功能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城市、镇、村等不同类型。
城市和镇都是人口较多、市政建筑较集中的聚落,而村庄则侧重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
2.根据分布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等不同类型。
沿海城市往往具有比较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经济,而内陆城市往往侧重于农业和工业生产。
3.根据历史和文化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古代城市、现代城市等不同类型。
古代城市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现代城市则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功能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演变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
2.传统城镇的改造和发展。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许多城镇进行了规划、改造和建设,以更新城市设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3.新城市的兴起。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传统城市的发展,一些新城市也在不断兴起,这些城市具有更好的城市规划和新的城市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四、聚落的影响1.经济发展。
聚落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开展经济活动的地方,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社会变革。
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一些社会、人口、文化等问题也在逐渐变化。
3.环境问题。
七年级地理聚落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聚落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之一。
其中聚落(即城镇和乡村)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聚落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具有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好等特征,不仅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存在的空间载体,也是文化、行政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
以下将从聚落的定义、聚落类型及其特征、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为您介绍七年级地理聚落知识点。
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类长期居住、生产和社会交往集中的地方。
聚集在此处的人们有着相同的或相近的经济、文化、宗教等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聚落不仅是人口的集中地,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聚集中心。
聚落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二、聚落类型及其特征1. 城市城市是指拥有相对密集的人口,并以行政管理、经济交往、文化传承等中心为特征的聚落。
城市的主要特征是:(1) 人口密度高。
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的聚落,常常集中了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资源和精英人才,人口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2) 空间结构复杂。
城市由中心平面、边缘平面以及连接中心和边缘的城市交通系统组成,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分层,形成了复杂的城市景观。
(3) 经济活动发达。
城市是一个经济集聚中心,贸易和商业活动发达,人均GDP和GDP总量较高,产业结构也比较多元化。
2. 乡村乡村是指人口分散、经济以农业为主、空间结构简单的聚落。
乡村的主要特征是:(1) 人口分散。
乡村地区的人口往往沿着村庄或小型聚落分散居住,其分散的程度远远高于城市,具有典型的分散型结构。
(2) 经济以农业为主。
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同时也是畜牧、渔业等乡村经济的重要载体。
(3) 空间结构简单。
乡村的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多以村庄和散落的建筑为主,缺少像城市般复杂的道路和交通网络。
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城市化进程的体现。
城市化进程在当前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趋势和共识,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2 冲积平原的形成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时2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冲积平原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机制。
(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分析不同区域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区域认知)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规模及分布的影响。
(综合思维)4.结合材料,分析聚落布局中的人地协调思想。
(人地协调观)目标一冲积平原的形成1.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________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2.流水沉积作用:河流挟带的泥沙,由于河床坡度减小、水流速度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引起的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沉积。
3.冲积平原的形成三种常见的冲积平原类型: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分布、形成机制和地貌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类型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分布山前地带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区示意图地貌特点冲积扇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地势平坦、宽广,是冲积平原的主体,常沿河呈带状分布河口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形成机制山区地势_____→洪水期水流速度_____→河流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地势趋于_____,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_____→河流搬运的物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曲流→在_____堆积,凹岸侵蚀→形成水下堆积体→_____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_____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入海处水下坡度_____,河水流速_____→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三角洲→沉积物质增加,堆积质逐渐在山前沉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体向_____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根据河流堆积地貌判断河流的流向(1)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定河流流向(2)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河流流向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河流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
水源对聚落的影响
靠近河流的聚落可以获得充足的 水源,同时方便交通和生产生活 用水;而沙漠地区水源稀缺,聚
落数量少且规模小。
气候对聚落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 和人类居住,寒带和干旱地区聚
落数量少且规模小。
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聚落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人类在聚落建设中常常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如改变河流 走向、修建水库等,这些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条件、历史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聚落的形式和功能也不断演变 ,城市聚落不断扩大,乡村聚落逐渐 减少。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发 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历史条件包括 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
新加坡绿色城市规划与实践
要点一
新加坡绿色城市规划 的价值
新加坡绿色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旨在打造一个宜居、绿 色、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其价值主要 体现在生态保护、社会福利、经济发 展等方面。
要点二
规划措施
为了实现绿色城市规划,新加坡政府 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强城市绿化 、推广公共交通、建设生态保护区等 。同时,还引导市民参与环保行动,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日本传统聚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制定保护法规、加强古建筑修缮、推广民俗文化等。同时,还引 导市民参与聚落保护,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
发展现状
在保护的基础上,日本传统聚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通过开发旅游资源、推广特色文化等措施,当地经 济得到了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聚落保护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地理学概论聚落地理学
世界主要城市分布图
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美国的城市带分布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及工业区
我国 长江 三角 洲是 世界 六大 城市 群之 一
4、城市的形成与开展条件 1〕.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形
成开展的影响〔先决条件〕 社会开展 交通 政治 科技文化
2〕.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 和开展的影响〔物质根底〕
2.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表现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开展方向,是城 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起的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等中心的作用和所承担的任务。
城市职能的分类 按城市职能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分 一般职能 特殊职能 按城市职能对城市成长的作用分 根本职能 非根本职能
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 美:>2500人 英:>3500人 法:>5000人 印度:>5000人 苏:1000-2000人 国际统计学会:>2000人
2〕我国 镇:2万人以上的镇,非农人口占10%,
2万人以下的镇,2000人以上 市:总人口10万以上,非农人口6万以
上,GDP2亿以上
2.聚落体系
1〕城市体系: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 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集合。 〔全球性、地区性、日常性〕
2〕乡村体系
集镇〔集市〕 乡村 行政村/自然村 中心村/散村 农村/山村/牧村/渔村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
一 、城市的形成与开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经济开展(社会劳动
大分工)的必然产物。 城市起源的一般条件 定居生活确实立 劳动分工的出现 社会阶层的分化
2、城市选址的原那么 平原广阔 水陆交通便利 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地形上下适中 气候温和、物产丰盈 3、城址的转移 城址选择得当与否关系城市开展 不同性质的城市城址选择要求不一 社会经济开展导致城市开展和
聚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聚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你知道吗?聚落地理学这玩意儿可挺有意思的。
我就给你好好讲讲它主要都研究些啥哈。
就拿我老家那个小村子来说吧。
那村子啊,坐落在山脚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边潺潺流过。
村里头住着各种各样的人,有憨厚老实的大叔大妈,也有调皮捣蛋的小孩子。
有一次,我回老家探亲,正赶上村里头打算重新规划一下村子的布局。
这事儿可热闹了,村里的长辈们、年轻人还有那些从城里回来的大学生,都聚在村头的大樟树下商量。
首先啊,聚落地理学研究的就是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就像咱们村,为什么会在这个山脚下建起来呢?一位德高望重的张大爷就开始侃侃而谈啦:“咱这地方啊,水源充足,你看那小溪,一年四季都不断流,这水啊,就是咱的生命之源呐!而且这山啊,能挡住不少大风,冬天的时候还能给咱挡挡寒气。
”大家听了都纷纷点头。
还有那几个从城里回来的大学生,他们也凑起了热闹。
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的小李说:“张大爷说得对,从地理角度看,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适合人们聚居。
而且啊,在古代,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或者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发现了这块宝地,就慢慢定居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就成了现在这个热闹的小村子啦。
”这聚落地理学还研究聚落的分布呢。
咱村里的房子可不是乱盖的,都有一定的讲究。
村里的建筑沿着小溪和道路分布,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都是朝南的,为了能多晒晒太阳。
年轻的阿强就打趣说:“这朝南的房子好啊,冬天暖和,夏天还能吹到穿堂风,咱老祖宗可真聪明!”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再说说聚落的内部结构吧。
村子里有一条主街道,街道两边是各种店铺和住户。
街道的尽头是村里的祠堂,那可是村子的精神象征。
每次有什么重要的事儿,大家都会到祠堂里商量。
有一次,村里要举办一场传统的庙会,就是在祠堂里定下的具体安排。
几个大妈在那讨论着:“这次庙会啊,可得把咱村里的特色都展示出来,让那些年轻人也多了解了解咱的传统文化。
”另一个大妈接话道:“是啊,到时候咱把那些手工制作的玩意儿都摆出来,肯定能吸引不少人。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答辩问题及解析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答辩问题及解析一、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参考答案】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主要条件如: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等。
二、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参考答案】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
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
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三、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你如何理解地理课程的性质?【参考答案】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熟悉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课程性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第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第三,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第五,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力发展
剩余农产品 剩余劳动力
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3、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1)古代城市发展时期(18世纪中叶以前)
a.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发展缓慢(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仅
占3%)。
b.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 c.城市地域结构较为简单,尚无明显的功能分区。 d.城市形态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四周设有坚固的城墙或墙壕。 e.城市主要分布在农业灌溉条件良好的河流两岸、或是分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扇形结构示意图
1.CBD 2.商业区 3.低级住宅区 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③ 多核心模型
该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利斯和乌尔曼 于1945年提出的。
多核心城市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
功能不断出现,而各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
需要,所以在空间上呈现出这种特殊的空
周庄
同里
周白庄族村庄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二 聚落地理学
研究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被称为聚落地理学,又称居民点地理。
聚落地理学
乡村聚落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三 聚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 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 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聚落的地域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聚落的地域结构(各功能区的排列与组合); 聚落的分类。(通常是按经济活动(或职能)和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2 城市地理学的热点问题
一、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二)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 (三)城市的性质与职能 (四)城市景观与感知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一)城市产生与发展
聚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农村聚落的出现:新石器时代中期,(一万多年以 前)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 业的分离)人类进入定居农业阶段,这样在地域上便出 现了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便由此产生了。
布在交通运输便利的沿海地区。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2)近代城市发展时期(18 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a.城市发展加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900年世界城 市人口占13.6%,1950年达28.7。
b.城市功能趋于多样化。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 济、科技、文化、信息及商业中心。
c.城市地域结构日益复杂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功能 分区。
d.城市地区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 迅速,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缓慢。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3)、现代城市发展时期(二 战以后至今)
a.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 展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1970年城市人口达38.6%,1980年 达41%,目前达50%左右)。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同心圆模型示意图
1.CBD(中央商业事务区)
2.过渡区
1
3.低收入阶层居住区2ຫໍສະໝຸດ 4.中产阶级居住区3
4
5.高收入阶层居住区
5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② 扇形模型
由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于 1939年提出,该理论依据的主要参数是房租。
原因:一是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 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 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扇形;二是高租金住 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但由于快速 交通线与其联系,因此尽管居住在较远的地方, 但时间距离较短。
城市的出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 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交 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城市。
我国古代城市即:城市=城堡+市场。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1、城市产生的两个前提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 (2)农业劳动力的剩余。
1、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的平面轮廓形状即为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地域形态
团块状 狭长形 双城式 组团式 一城多镇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太原市
南昌市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1) 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各功能分区
b.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出现了地域上连片的大城市群 或大城市带。
c. 城市功能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d.城市功能区日趋明显,并按一定的原则显现有规律的
排列。 e.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原
有的单一城市向组合型第二城章聚市落地发理学展的若。干问题
(二)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
第二章 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1 聚落与聚落地理学
一、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也是各种生活设施 和生产设施的集合体。
聚落是所有人文景观中视觉冲击力最强 的文化景观。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 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形态两大属性来划分聚落类型)。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四 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法 资料分析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历史法 地图法 空间分析法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五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人们创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 善、环境优美、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 生活的宜居村落或城市
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生活优势退化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① 同心圆模型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以芝加哥为 研究对象,提出了同心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城市的社会功能环绕中心呈同心圆结构,其中 的核心区叫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 由此向外依次分为五个圈层。
在城市地域上的排列与组合状况被称为城市 地域结构。
第二章聚落地理学的若干问题
(2)形成地域结构的力
1、聚集力(向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中心
集中的力(早、中期城市多为聚集力起主要作用)它 一是交通优势
主要取决于两种优势: 二是社会优势。
2、离散力(离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市中心向
周围扩散的力(逆城市化即为离心力),离散力的形成 经济优势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