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视角下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状况研究
《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现象研究》
《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现象研究》消费社会学关注的是人们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
人情消费是指人们基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而进行的消费活动。
这篇文章将以消费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人情消费现象。
人情消费是现代消费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消费行为,它不仅在经济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人际关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情消费包括礼物赠送、请客吃饭、为他人买单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亲友关系和朋友社交的体现,也是对社会文化传统的遵循。
人情消费的核心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通过购买礼物、请客和买单等方式来赢得他人的好感和社会认同。
人情消费现象的发生源于现代社会中的多样化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而人情消费就成为了其中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生日、结婚等特殊场合,人们通过送礼物来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和祝贺,以此加强彼此的感情。
在朋友聚会或商务交际中,人们通过请客吃饭和买单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以此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人情消费现象也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
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情消费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人们认为通过赠送贵重的礼物或请客买单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是一种文化传统,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美德。
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情消费更注重个人意愿和个性表达,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消费方式和金额。
人情消费现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人情消费过度可能导致消费压力和经济负担。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他人期望的影响,不得不进行一些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活动。
另一方面,人情消费也可能引发利益纠纷和道德困境。
例如,在商务交际中,人们常常面临着给客户或合作伙伴送礼物的问题,而礼物的选择和价值会直接关系到商业利益的得失。
针对人情消费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合理引导和规范消费行为。
人情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人情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陈刚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从人情文化的视角出发,从四个维度分析了人情文化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情文化对于消费总量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情文化对于消费时间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情文化对于高档商品的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中、低档商品的消费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情文化对消费类别中不同产品类别消费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
关键词:人情文化消费类型消费意愿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这种“人情味儿”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小孩满月”、“金榜题名”等,都是对中国人情社会的充分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情感交往也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部分。
据统计,在我国很多地方,人情消费已占到居民家庭收入的35%(胡吕方,2001)。
人情是中华民族人际交往、消费活动中一个特色,人情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日趋明显。
理论背景(一)文化和消费文化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被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狭义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狭义文化中的消费文化是渗透到消费行为中的整体化文化观念(袁丹洁,2000),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在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稳定的共同信念,即约束居民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一种文化规范(邓向阳,2002),可以说它就是消费主义或消费主义文化(董天策,2008)。
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心理、购买行为等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几千年来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国人在消费中也形成了一些文化共性,如“礼尚往来”、“人情消费”等。
城市文化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城市融入调查分析——基于武汉市调查数据
城市文化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城市融入调查分析——基于武汉市调查数据艾保; 姚春荣【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年(卷),期】2020(000)001【总页数】2页(P79-80)【关键词】大学生; 城市文化资本; 城市融入【作者】艾保; 姚春荣【作者单位】武汉晴川学院湖北武汉 4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城市融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实现空间地理上的迁移,同时在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适应城市生活,在心理上对城市产生认同。
借鉴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及国内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设计,主要包含经济整合、行为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同四个融入层次。
“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则由南京大学张鸿雁(2002)教授首次提出,他在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将主体延伸到城市,率先提出“城市文化资本”及其运作的命题,此后国内逐渐形成了“城市文化资本”研究热潮。
一般认为,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融入存在相关关系,城市文化资本影响着城市融入的层次,城市融入的四个融入层次本身呈现由易到难的过程,以及这四个层次总是交织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倒过来进行的。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就对“城市融入”进行了系统和持续的研究,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口迁移和融入两个方面,在测量维度上则经历了二维度模型到四维度模型等的不断探索。
当前学界对于“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打工妹、农民工、新生代大学生农民工等,方法上有定性访谈、定量调查等。
但由于落户政策的放开,“大学生农民工”、“新生代大学生农民工”群体已不复存在,且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在对城市融入进行测量时,不少学者采取了相对简单易操作的测量方式,从而可能掩盖了各个维度之间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在城市“抢人”热潮之下,各城市出台相关人才政策,并不断打造和积累城市文化资本。
那么,目前大学生城市融入情况怎么样?如何留住大学生?从城市文化资本角度上如何提升其融入程度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留下?出于这一研究目的,本文调查了武汉市大学生的城市融入情况。
基于消费社会学的人情消费现象研究
基于消费社会学的人情消费现象研究【摘要】本文基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情消费现象。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人情消费的概念,然后从消费社会学视角探讨了人情消费的特点,接着分析了人情消费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心理机制,并通过案例分析加以说明。
在总结了人情消费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探讨了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人情消费现象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人情消费、消费社会学、社会影响、心理机制、案例分析、作用、社会关系、未来研究方向、消费现象、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情消费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际关系而进行的消费行为,常见于送礼、请客、慰问等场合。
随着消费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情消费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人情消费来维护人际关系、彰显社会地位、表达情感等目的。
人情消费也常常被质疑为虚伪、功利的行为,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情消费的讨论和研究。
在当今社会,人情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人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交中经常会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情消费,以维护与他人的关系、展示自己的品味和身份、达成某种利益交换等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人情消费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影响力。
对人情消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概念、特点、社会影响和心理机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消费社会学的人情消费现象,分析人情消费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人情消费的概念、特点、心理机制以及案例分析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们在消费行为中所体现的人情关系和社会互动。
通过研究人情消费的社会影响及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可以为消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未来的研究方向则可以着重探讨人情消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人情消费与个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为人情消费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建议。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及消费效应研究
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
转变的持续升级特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异与边际消费倾向差异的变化具有协同性,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对各项
消费支出变化具有影响;城乡居民对于高层次消费品的消费偏好逐步增强,推动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端化;
以边际消费倾向为代表的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趋同是消费结构趋同的基础和动力。因此,需要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
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升级;可变参数模型;消费效应;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97(2020)08-0047-04
文章著录格式:宋平平,孙皓 .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及消费效应研究 [J]. 商业经济研究,2020(8):
பைடு நூலகம்
基金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YJCO56)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47
消费市场
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高收入居民对文化娱乐等享 受型需求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王利娟(2016)利用 ELES 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 向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总体边际消费倾 向低于城镇居民,但是居住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 居民。然而,固定参数模型可能难于刻画居民消费结构升 级及影响因素作用的时变性(time varying)变化特征,基 于可变参数模型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 利用传统 ELES 模型的可变参数模型估计我国城乡居民的 动态边际消费倾向,并且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 与趋势进行研究。
( 1)
在(1)式中,消费的商品种类用 i 代表,消费支出 用 Vi 代表,商品价格用 pi 代表,商品基本的需要数量用 q0i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用 βi 代表,支撑消费的收入水平 用 Y 代表。在此情况下,某种商品在基本需要方面的支出
人情消费调研报告
人情消费调研报告人情消费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社会风尚。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如铺张浪费、攀比心理等。
为了深入了解人情消费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探索人情消费的原因、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对策。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我们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其中男性50份,女性50份,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45岁。
问卷内容包括人情消费的频率、规模、方式和感受等多个方面。
调研时间为一个月。
三、调研结果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中有70%的人承认自己经常参与人情消费。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人情消费是一种社交手段,能够帮助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此外,也有一些人对人情消费持消极态度,认为其是一种虚华浪费。
在具体的人情消费项目中,大多数人选择红包、送礼品和请客等方式。
其中红包成为最主要的人情消费项目,约有80%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参与送红包的行为。
此外,一部分人会花费大量的金钱进行宴请,其中有5%的人表示每年在宴请方面花费超过十万元。
在调查对象中,约有40%的人承认自己曾为了人情消费而感到经济压力,其中15%的人表示曾借钱或使用信用卡完成人情消费。
此外,也有部分人对被人情消费所带来的压力表示抱怨。
四、调研分析1. 人情消费的原因(1)社交需求:人情消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希望通过送礼和请客来展示自己的诚意和尊重,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2)攀比心理: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社交形象、面子和地位等因素而进行人情消费,导致了消费的过度扩张。
2. 人情消费的风险和问题(1)经济负担:人情消费的昂贵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人来说,可能会导致财务问题。
(2)不正当竞争:人情消费的过度攀比和奢华,容易引发不正当竞争,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会激发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的因素。
五、对策建议(1)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政府应加强对人情消费行为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情消费的行为,减少不正当竞争和过度消费的发生。
基于消费社会学的人情消费现象研究
基于消费社会学的人情消费现象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消费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消费行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联。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更多的是表达自我、维系人际关系和展示社会地位。
人情消费作为消费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人际关系中的互惠、赠与、交换等问题,成为消费社会学中的热点话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消费早已存在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情消费的形式和影响也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人情消费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的消费行为和人际关系,为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人情消费的定义、特征、动机、影响因素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人情消费现象的本质及其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人情消费作为消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于深入了解现代消费行为及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情消费是消费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消费决策,更关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维系。
通过研究人情消费的定义、特征、动机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驱动力。
人情消费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人情消费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演变,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
通过深入研究人情消费的案例分析,可以揭示人情消费在社会中的真实影响和作用机制。
进一步探讨人情消费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展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消费社会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字数:216】2. 正文2.1 人情消费的定义人情消费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进行的消费行为,其特点是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人际关系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人情消费通常是为了维持或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表达情感、诚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
人情消费不仅包括礼物的赠送和款待的提供,还包括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等行为。
市场经济中的“人情文化”研究——以浙江省永嘉县为例
大了信息就多了,赚钱机会就多了。 二、 ‘ . 文化 ”的 危害 人情
( ) 坏市 场经 济 的规 则 一 破
柏 .
显 然 , ‘ ” 的做 法与 市场 经 济 的公平 精 神 ‘ 人情 相 悖 。在 ‘ 情 ”作 用 下 ,法 律法 规 失 去 了公 正 , ‘ 人 不 可避 免地 破坏 了市场 经济 的规则 ,规 则 一旦 被破 坏 ,人 与人 之 间也就 失 去 了信 任 ,最终 损 害 的是所 有 人 的利益 。
透 教 育作用 。
换的原则 ,阻碍 了市场经济下契约关系的达成 。例 如 ,两家企业都需要贷款 ,甲的项 目更 具发展前 景 ,而且 符合 国家低 碳绿 色 产业 的要 求 ,而 乙的项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下 ,商 品 交 换 遵 循 等 价 交 换 原 则 。而人 情 交往 是一 种 非市 场 化 的行 为 ,它 以人 为 中心 ,重 情 而轻 物 ,采 用 的是非 等 价交 换原 则 ,且 奉行 你来 我 往 的交往 原 则 。这 一行 为违 背 了市 场交
露腐败风气 ,同时向民众进行高尚道德的宣传 , 将 国家 意识形 态 和 民族优 秀传 统 的宣 传结合 起来 ,将 家庭 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结合起来 ,将反面 素 材 教 训 、典 型模 范表 彰结 合起 来 ,产 生更 大 的渗
究生 ;邵龙贽 ,浙江财经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本科 生。
永嘉 地处浙 南 ,民营经 济 比较 发达 ,宗法 社会
借到钱 ,也很难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帮助,这对于做
生 意 的人来说 是非 常致命 的后果 。
( )团队பைடு நூலகம்量 大 三
人与城市相互依赖着,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申论
人与城市相互依赖着,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申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个全球化、城市化的时代,人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便利,而人们的需求也推动了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
首先,人对城市有着深刻的依赖。
现代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此外,城市还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等,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参与社交交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城市成为了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的场所。
另一方面,城市对人的依赖也同样不可忽视。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载体,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作为一个集聚了大量人口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地方,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服务和便利,如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还为人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此外,城市还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人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和资源。
人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工作、学习、生活的平台,而人们的需求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需求促使城市不断更新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同时,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创新动力。
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滋养。
综上所述,人与城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工作、学习的各方面需求,而人们的需求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改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城市与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加紧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消费视角下城市第三空间建构研究 ——以昆明市南屏街为例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消费视角下城市第三空间建构研究——以昆明市南屏街为例云南财经大学 吕叶文摘要: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进步发展,空间已经不仅仅只是自然意义上的空间,更是一种赋有社会内涵的人文空间,第三空间则是这种社会内涵中最好的表现形式。
在消费主义的视角下,第三空间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符号化指向”和“消费性指向”。
本文以昆明市最具有代表的南屏步行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从风格构建和人文需求等方面,探究消费主义的“符号化指向”和“消费性指向”对于城市第三方空间的塑造和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第三空间;符号消费全球性的消费文化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鲍德里亚提出“符号消费”的概念,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个体对于物体使用的价值消费转向对于符号的价值消费,对物体的象征性需求超过了对物体的功能性需求。
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物体的使用价值几乎会完全让位于符号价值,人们对于某一物体象征性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功能上的需求。
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能指是有物质、行为或者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向或指称;所指是指符号‘意义’,是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的”。
(Ray Oldenburg,1982)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认为第三空间是除了家庭和工作地之外的非正式公共场所,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即公共空间的社交属性。
以往的茶馆就是人们最开始与陌生人交谈、打发闲暇时光、获取更多资讯的地方。
如今,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场所成为了更加舒适和浪漫的第三空间。
一些学者开始对消费空间中的消费行为和社会属性进行研究,第三空间就是介于这些群体之间的具有社会内涵的公共空间的新形式。
消费性指向和符号化建构成为了城市第三空间建构的基本法则。
一、空间塑造:消费对于第三空间风格的塑造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正在加速对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调整和重构,城市空间的内涵在不断的演进和拓展,第三空间这种新的空间形式在风格上的塑造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口流动、城市化和居民消费——来自长三角地区高铁发展的实证研究
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铁;人口流动;城市化;居民消费;双差分模型
中图分类号:C020)15-0154-04
文章著录格式:任佳莺 . 人口流动、城市化和居民消费—来自长三角地区高铁发展的实证研究 [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15):154-157
个城市高铁与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结果表明,高铁的发展对人口流动具有正向影响,然
而对以城镇人口占比衡量的人口城市化却有抑制作用,这是由于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得人们选择通勤而非迁移
定居到城市。高铁的发展带动了居民消费,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了城市化的发展质量。本研究证实了
高铁发展将是未来刺激内需的新经济增长点,为此提出扩张应以高铁建设为引领,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重塑消费
高铁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一方面高铁
154 商业经济研究 2020 年 15 期
Regional Economics
便捷的交通系统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如高铁增加了建 筑和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高铁为城市的深度发 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这得益于高铁网络改善了出行的 便利性以及舒适性,降低了出行成本,也带来了新的消 费需求(Chen et al.,2015)。王赟赟(2018)实证研究 了高铁对城市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的建设减小了贸 易成本以及促进了人口在大城市的流动,表明了我国的 城市化仍然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聚过程。Kim et al.(2018)评估了韩国 KTX 站点对城市化的影响,认为 高铁造成的时空压缩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且对城市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区域经济
人口流动、城市化和居民消费
—来自长三角地区高铁发展的实证研究
任佳莺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1204)
珠三角政府工作人员看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以社会距离为视角
珠三角政府工作人员看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以社会
距离为视角
钱正荣
【期刊名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2)005
【摘要】通过在珠三角的实地调研发现:政府工作人员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较大;政府工作人员肯定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但是实际推动制定改善农民工待遇的政策意愿并不强烈,在促进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上保持超然中立的立场.政府人员的立场与珠三角所形成的"港台中小企业--外地农民工--本地政府"地方治理结构以及路径依赖有关.珠三角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必须提上日程,应从中央政府、珠三角各城市政府及其区域协调治理机构三个层面入手推动解决,这也符合珠三角继续作为中国改革的制度建设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和先行者的角色定位和形象要求.
【总页数】6页(P84-89)
【作者】钱正荣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43
【相关文献】
1.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视角及路径探析 [J], 钱正荣
2.制度视角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距离 [J], 徐莉;张泽欣
3.社会距离视角的青年农民工城市交往问题探析 [J], 戴迎华;陈靖
4.从社会距离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r——基于社会信任的视角 [J], 童霞
5.从社会距离看听力残疾人社会融合——基于江苏省N市的实证研究 [J], 许巧仙;毕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某郊区外来青年社会融入度分析_王宏
2532013年6月(上)科教导刊上海某郊区外来青年社会融入度分析王宏(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摘要上海作为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自身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极为频繁,外来人口的数量也迅速攀升,面对一个日益庞大的外来青年群体,如何关注他们的愿望需求,如何了解他们心理状态,如何使其适应城市生活、融入上海,如何帮助他们与上海的发展同步,关系到上海的城市发展、社会管理,更关系到上海的未来发展。
为此,笔者选取上海某郊区进行调察研究,以图进一步研究探讨外来青年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外来青年社会融入中图分类号:D432.6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ExternalYouth in Certain Suburb of ShanghaiWANG Hong(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235)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society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as an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i-zed metropolis,Shanghai's population mobility is rather frequent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is quickly increasing.Facing the in-creasingly large external youth group,how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ir demands,understand their mental status,make them adapt to the urban life and integrate into this city and help them development along with Shanghai concerns Shanghai's urban development,soci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its future development.In view of this,the author made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certain suburb in Shanghai so as to further discuss the approaches,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making the external youth integrate into the urban society.Key words city;external youth;social integration1导论上海作为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人口流动极为频繁,面对一个日益庞大的外来青年群体,如何关注他们的愿望需求,如何了解他们心理状态,如何使其适应城市生活、融入上海,如何帮助他们与上海的发展同步,关系到上海的城市发展、社会管理,更关系到上海的未来发展。
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过程中的文化消费研究
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过程中的文化消费研究叶继红【摘要】The new urban residents have culture demand and consumption during their integration into city since culture acts as a channel for the integration. Survey shows that the average expenditure on culture consumption is about 117 Yuan per month, accounting for 4�3% of monthly income, both of which are relatively low. There are som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ir cultur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The factors of cultural facilities in the residences of new urban residents, their identity and physical condition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culture consumption. Besides being an influential factor of culture consumption, citizen identity acts as a medium between culture consump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into city. To promote this kind of integration, the governments should strengthe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or the new urban residents, and cultivate new urban residents� citizen identity.%新城镇居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问题。
消解与重构——城市边际移民的生活方式适应性分析
消解与重构——城市边际移民的生活方式适应性分析仇凤仙;刘卫东【期刊名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摘要】城市边际移民在移民城市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生活方式的适应性问题。
在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消解之后,如何重构其城市生活方式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 In the process of immigration to the cities, urban marginal immigrants have to face the adaptation problems. After their original lifestyle’s clearing up, how to reconstruct their urban lifestyle are not only their critical problems but also the core issue of Chinese urbanization.【总页数】3页(P15-17)【作者】仇凤仙;刘卫东【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3【相关文献】1.生活方式研究视角下的城市新移民与共享经济 [J], 杜玉;张铁成2.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构建困境与消解\r——以山西太原市为例 [J], 赵雯3.生活方式研究视角下的城市新移民与共享经济 [J], 杜玉; 张铁成4.生活方式与城市新移民的健康水平 [J], 刘一伟;杜妍冬5.城市新移民的生活方式研究与可持续设计探索 [J], 杜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顾客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塑造策略研究
城市顾客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塑造策略研究
林晓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随着生态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建设生态城市.但目前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多聚焦于政府视角,却忽视了城市顾客的重要作用.文章从城市顾客视角出发,在对过去的理论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塑造提出相应对策.
【总页数】3页(P142-144)
【作者】林晓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绿色视角下的生态城市设计理论溯源与策略研究 [J], 臧鑫宇;王峤;陈天
2.文化景观视角下小城镇特色景观塑造策略研究\r——以桐城市孔城镇为例 [J], 梁俊武;朱俊华
3.网络赋权视角下"抖音"中的城市文化形象塑造过程及策略研究 [J], 王蕊;袁可亭
4.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风貌塑造策略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J], 马康
5.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风貌塑造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 [J], 马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融入感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
一、引言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口受到波及,外需疲软。
2020年新冠疫情袭击全球,外需雪上加霜。
经济形势下行的背景下,我国投资乏力。
促进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消费显得尤为重要。
而消费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流动人口。
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管制从严到松,催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2017 年,我国流动人口达 2.44 亿(国家卫健委,2018)。
由于这一群体流动后,收入水平上升,同时受我国现有制度的影响,他们的消费倾向较低。
随着我国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将释放很大的消费潜力,从而促进我国消费水平的提升。
我国的户籍制度一方面将人口划分为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另一方面把人口区分为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
大多学者关注前一种,忽视后一种,但目前在我国不只是农村人口会流向城市,小城市人口也倾向于流向大城市的背景下,加上本地城市人口对外来人口存在一定程城市融入感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刘丽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天津)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过程的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本地人对外来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的歧视,这会降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
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一直处于启而不动的状态。
这一结果是否是由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不高造成的呢?本文对此加以研究。
结果表明,城市融入感可以提高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旧成立。
此外,城市融入感对城城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提升高于乡城流动人口。
上述结论存在地区异质性。
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提高我国的城镇化质量,促进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市融入感;流动人口;消费水平度的歧视,会对外来人口在流入城市的融入感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变化可能进一步对自身经济行为(如消费、储蓄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流入城市的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研究城市融入感是否会影响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城市融入感可以提高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不论是对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城城流动人口而言,结果均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情消费视角下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状况研究
摘要: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试图以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网络为测量工具来考察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状况。
一方面,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行为是其在城市构建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网络,可以发现他们在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状况,从而反映其城市融入程度。
关键词:城市边际人;人情消费;城市融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游离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成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具有双重角色的城市边际人。
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状况已经引起了各方学者的关注。
在社会学领域,此方面研究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视角,如现代化理论视角、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制度主义理论视角、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视角等等。
回顾现有研究发现,虽有从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出发进行的研究,但此类研究都将城市边际
人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作为影响其城市融入的因素加以分析。
实质上,每个人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理性选择与行动改变的。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素有“熟人好办事”的说法。
从这一说法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人情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情消费是建立人际关系,构建社会网络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人情消费作为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状况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城市边际人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通过人情消费构建起其在城市的社会网络,以加深自身的城市融入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对人情消费网络规模、密度等的测量,客观地反映出了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状况。
一、研究方案
(一)调查方法
本文中所用数据为笔者在兰州通过问卷调查所得。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无法获得完整的抽样框,因此在调查时,采用了偶遇抽样的抽样方法,因此,本文中的数据仅用作描述样本,而不用于推论总体。
同时,为了深入了解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行为在城市融入方面的作用,笔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搜集具体事例。
(二)概念界定
1.城市边际人。
边际人这一概念最早由罗伯特?帕克在《人类的迁徙与边际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生活在两种不同的人群中,并亲密地分享他们的文化生活和传统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愿和过去以及传统决裂,但由于各种偏见,又不被他所融入的新的社会完全接受,他站在两种文化,两种社会的边缘,这两种文化从未完全互相渗入或紧密交融。
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中所指的“城市边际人”是指,出身于农村的80、90后,在城市生活、工作一年以上,并有在城市长期生活或定居打算的劳动移民。
这部分群体既有农村文化的深刻烙印,又深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
同时,由于这两种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部分群体身处于文化碰撞之中,既无法摆脱传统农村行为方式,又无法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2.人情消费。
目前关于人情消费的研究中,对人情消费的概念多界定为“在与自己关系紧密的他人遇到人生重大事项时,为了表达祝贺或同情等心意而以实物或金钱的形式对他人进行的馈赠,其目的是为了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关系网中获得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满足(包括象征、仪式、价值观、
自尊等)。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人情消费越来越趋向于工具性表达,因此将人情消费的概念扩大为“一切为了获得社会支持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满足而进行的消费行,包括随礼、请客、送礼等。
”
3.城市融入。
在本文中,城市融入的概念是指城市边际人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城市也开始认同和接纳城市边际人这一群体。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城市边际人单纯适应城市的过程,更是城市边际人和城市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二、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与城市融入状况
(一)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状况
调查来看,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支出压力较大。
表1显示,有49.5%的样本近三个月人情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其中17%的被访者近三月人情消费支出达2000元以上。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城市边际人的主要人情消费对象在进城前后发生变化。
进城前,城市边际人的主要人情消费对象是亲戚和朋友。
而进城之后,人情消费对象出现多样化,与同事、老板、房东等人的人情往来明显增多。
进入城市之后,城市边际人接触到的群体异质性
增强。
他们通过与各类群体进行人情消费,融入周围环境中,构建起自己在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
笔者认为,城市边际人进入城市之后,其人情消费行为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
而调查恰好印证了笔者的假设。
从表3看到,有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认为自己进行人情消费时是出于投资心理。
也就是说,他们期待着自己的人情消费行为能在日后为他们带来回报。
(二)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状况
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状况如何,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融入城市的意愿。
要融入城市,就要先融入周边的环境中去,这其中,与本地人交往的意愿尤为重要。
表4反映了被访者与本地人交往的意愿,表中左侧的项目内容自上而下表示被访者与本地人的关系逐渐密切。
表中数据显示,被访者与本地人交往的意愿较为强烈。
愿意与本地人一起聊天、工作、成为邻居的被访者分别有65.8%、64.7%、62.5%。
而当问及是否愿意与本地人成为亲密朋友时,我们可以看到,表示愿意的被访者为49.5%,少于半数,相较于上面三项内容,意愿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弱。
后两项中,愿意和本地人一起参与社区管理的被访者为41.9%,而表示愿意和本地人通婚或结为亲戚的被访者为36.7%,
同样出现了递减的情况。
总体来看,城市边际人愿意与本地人交往,具有较强的城市融入意愿。
但是,随着与本地人关系的增进,他们出现了种种担忧,这使得他们对进一步交往的意愿降低。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边际人还未建立起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