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
公路运输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的研究
公路运输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公路运输发展的历程及发展规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路运输发展的历程1、古代公路运输公路运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文明阶段。
古代的公路主要是依靠人力、畜力、车辆等方式进行,在古代,公路主要用于同城、同区域之间的运输。
2、现代公路运输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公路运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初,汽车发明出来之后,公路运输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国家重点建设的加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路运输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
3、现代物流时代的公路运输进入21世纪以来,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
物流行业的国际化、信息化、集约化的趋势也推动了公路运输的发展。
一些新兴的物流模式,用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能化调度,推动公路运输行业从传统的车辆运输向物流运作转型。
二、公路运输发展规律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规律。
1、交通需求与公路发展协调公路运输发展必须要符合人民的交通需求。
交通需求的大量增加是公路运输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的交通需求,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调整。
2、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技术提升相互促进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以提升运输效率和质量。
同时,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相关技术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3、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相互影响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其发展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
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
同时,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也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路运输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物流时代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更新,从笨重的机动车、简陋的自行车,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工具,中国跃升为交通大国。
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史。
一、50-60年代1. 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自行车是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它是国人熟悉且信赖的日常代步工具,也是货运交通的主力。
2. 人力三轮车:人力三轮车作为运输工具,在城乡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它不如自行车那样便捷,但是它有较大的载货空间,为了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人们也对三轮车进行了改进。
3. 火车:当时的铁路运输主要是蒸汽机车,虽然舒适度远不如现代快速列车,但它在运输、旅游、事故救援等方面作用巨大。
二、70年代-80年代1. 公交车:70年代-80年代,公交车开始成为城市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在大城市使用,并且引进了苏联的“红旗牌”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卡奇亚”牌等外国品牌。
2. 摩托车:摩托车的出现,一度被誉为人民“解放了双脚”。
这种代步工具具有快捷、灵活、省时、省力的特点,是中国广大城乡居民的必备交通工具之一。
3. 内河船舶:内河船舶作为近海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70年代曾一度代替了火车和公路,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主力军。
三、90年代-2000年1. 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2. 客运高速公路:近几年,中国建设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客运高速公路日益成为城乡客运的重要交通工具,使得跨区域、跨省份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3. 航空交通:航空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行动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随着国际大型航空公司纷纷开设中国航线,航空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综上所述,从自行车、火车,到现代的汽车、客运高速公路、航空交通,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经过近50年的建设,运输线路长度成倍增长。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5.4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公里,增长1.6倍;内河通航里程11万公里,增长40.3%;公路里程127.85万公里,增长14.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公里,增长132.3倍,其中国际航线长度已占民航线路总长度的33.5%,通达33个国家的64个城市;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公里,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二、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
旧中国的交通运输网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偏集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长度仅占全国的5.5%和24.3%。福建、贵州、甘肃、青孩宁夏、新疆、西藏等七个地区不通铁路,出行十分不便。50年来,随着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兰新、包兰、鹰厦、京九、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24.0%;公路里程已占全国的30.0%,不仅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且98.7%的乡镇和87.7%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138个城市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前进中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50年来,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和生产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产规模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长期以来交通运输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欠帐过多,运输市场仍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比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史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史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马车道到现代的高速公路网络,见证了中国交通运输的巨大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的道路建设、交通工具、现代化道路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为读者详细介绍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史。
古代道路建设是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的起点。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中国就开始修建道路,以方便国家的交通运输。
这些道路多数为泥土路面,主要用于军事和商贸活动。
随着王朝的更迭,道路的建设逐渐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万里长城,也对道路进行了整修,使之成为了连接北方和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
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也推动了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
在马的驱动下,古代中国出现了马车道,这是古代交通工具的一大突破。
马车道的出现使得交通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为道路的改善提供了基础。
此后,随着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道路交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汽车的普及,道路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对道路交通体系的要求也更高。
近代以来,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道路建设,大力修建公路,缩小城乡交通差距,并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公路网。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修建了一系列高架桥、立交桥等,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
当前,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不断扩大。
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缩短了行车时间,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大力推广轨道交通,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未来,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共享交通”的发展理念。
绿色交通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智能交通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共享交通将推动公共交通和个人出行的结合,提高出行的便捷性和效率。
见证新中国交通的60年变迁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新中国铁路发展的三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系统瞄准世界铁路 先进水平,运用后发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坚 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用短短几年时间,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在 世界最前列。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 世界最前列。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 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 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 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 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 模最大的国家,引领着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 *中国铁路发展成就 *铁路概况视频
(4) “八五”到目前为止。 八五” “八五”初期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 八五”初期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 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 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 应经济结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运输 质量的要求。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 质量的要求。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五 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为利用境外资本对 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为利用境外资本对 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 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 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公路建设列为鼓励 外商投资类。这一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利用外资成绩 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 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公路设计、 养护、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初期概况
•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 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 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 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 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 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 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 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 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 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 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 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 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砥砺前行70载辉煌成就耀世界——新中国70年交通运输成绩斐然
轡^前行管载———新中国70年交通运输成绩斐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密集成网、综合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70年;是交通运输业不断深化改革、向交通强国目标坚实迈进的70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再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大城市、"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的历史跨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
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内河航道7.4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仅2.4万公里;民航航线里程万公里,只有12条航线。
而到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交通运输先行理念,交通运输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运输服务能力连上台阶,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先行官作用。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强筋骨,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我国也由交通大国逐步向交通强国迈进。
公路路网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60倍,通硬化路乡镇和建制村分别达99.6%和99.5%。
高速公路总里程14.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铁路路网纵横延伸,“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运营。
截至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3.2万公里,较1949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2.6%0其中,电气化里程9.2万公里,复线里程7.6万公里,电气化率和复线率分别达到70.0%和58.0%。
"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高铁营业总里程30000公里,是2008年的44.5倍,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
公路运输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公路运输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公路运输是指利用公路进行货物和人员运输的一种交通方式,是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路运输的发展过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公路运输的发展过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当时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轮船运输。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公路运输得到了逐步的发展,1950年代开始修建一些主要干线公路,1964年开始修建第一条公路大桥宏伟大桥,标志着我国公路运输步入了现代化道路。
2.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开放初期,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交通需求迅速增长。
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国家加大了对公路网络的建设,并加强了公路交通管理。
1978年至1990年期间,中国公路总里程增长了近3倍,交通路网扩展到更多的地方,提高了公路交通的覆盖率和通达性。
3.进入21世纪(1990年至今):随着我国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在我国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从2000年到2024年,我国公路总里程从151.7万公里增加到超过4.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公路运输量从59.4万亿吨公里增加到约170万亿吨公里,年均增长率达到12%以上。
这一时期,不仅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公路运输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二、公路运输的现状:1.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总里程不断扩大。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3.1万公里。
2.运输量的持续增长:我国公路运输量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公路货物运输量约为41.6亿吨,同比增长5.4%;公路旅客运输量约为45.8亿人次,同比增长8.3%。
公路运输已成为我国货物和人员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3.科技应用的推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公路运输正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交通运输业50年发展概况2021年10月09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旧中国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自1872年清政府创建招商局,到新中国成立前的70多年,运输发展极为缓慢,装备破旧,畜力车和木帆船等民间运输工具大量使用,运输布局很不合理,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规蘑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特别是2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网持续发展建国初期,新中国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运输,从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的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巩固国防的需要,经过50年的建设,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一、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经过近50年的建设,运输线路长度成倍增长。
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5.4倍。
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公里,增长1.6倍;内河通航里程11万公里,增长40.3%;公路里程127.85万公里,增长14.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公里,增长132.3倍,其中国际航线长度已占民航线路总长度的33.5%,通达33个国家的64个城市;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公里,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二、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旧中国的交通运输网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偏集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长度仅占全国的5.5%和24.3%。
福建、贵州、甘肃、青孩宁夏、新疆、西藏等七个地区不通铁路,出行十分不便。
50年来,随着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兰新、包兰、鹰厦、京九、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
新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制约和影响44110325 许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通过40多年的不断改造与建设。
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运输设施与装备成倍增加,交通运输势力明显增强;技术状况显著改善,运营指标、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综合运输网体系,并向相互协调的方向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主要呈现一下三个趋势:(1)高速化:交通运输日益向高速发展,以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来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超音速飞机的发展。
(2)大型化:运输工具的装载量扩大,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提高。
(3)专业化:指某一交通运输工具或设施,专门从事某一种或几种货物的运输。
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包装和仓储费用,便于机械化装卸作业,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下面从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业的制约和影响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的演变影响交通运输结构的演变交通运输作为一个产业部门,为需求的满足而存在,在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而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1952 年时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1:21:28,,到2005 年时调整为37:32:31。
可以看出以农、林、渔、牧业构成的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及建筑业构成的第二产业,和以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诸多行业和领域构成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不断提升。
这种比例调整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加工业、深加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大幅上升。
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意味着产品结构或货物结构的变化,短、小、轻、薄、高附加值的货物种类在货物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应地,长、大、笨、重、低附加值的货物在货物总量中的比重相对降低。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交通成就
近代我国是一个交通落后的国家,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交通条件落后,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但是,新我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交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交通运输设施得到了迅猛发展,交通条件有了巨大改善,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 发展铁路运输新我国成立之初,我国铁路运输设施落后,铁路线路稀少,运输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工业和国防建设。
但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铁路运输的发展,大力投资兴建铁路,并引进了苏联援助。
国家先后修建了京九、宁锦、兰新、包丹等大中型铁路,通过这些铁路设施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交通运输的瓶颈问题,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2. 发展公路运输除了加强铁路运输外,我国政府还大力发展公路运输,在公路运输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投资兴建公路,修建了京广、广锦、长昆等一大批公路,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
我国政府还在交通枢纽城市修建了一批大型的交通枢纽站,这些站点成为了国家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为国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3. 发展航空运输在航空运输方面,我国政府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兴建。
在新我国成立之初,我国的航空运输工作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兴建航空运输设施。
我国政府先后修建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一大批国际一流机场,提高了国家的航空运输能力。
我国政府还加大了对航空运输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投入,提高了国家的航空运输技术水平。
4. 发展水运运输在水运运输方面,新我国成立以来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政府先后修建了长江、黄河、辽河等一大批大型的航运工程,促进了我国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还利用海洋资源,修建了大型的港口和码头,为国家的海上运输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新我国成立以来的交通成就是巨大的。
我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交通运输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加大投资,加快了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和现代化的步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
新中国早期的交通运输成就
新中国早期的交通运输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交通运输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采取了多项重要措施来改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并促进国内外的贸易和交流。
铁路建设的突破新中国早期,铁路建设成为了最重要的交通运输项目之一。
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铁路线路扩建和现代化改造工作,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运力。
其中,京沪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设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这些铁路线路的开通,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可以方便地互相连通,加快了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的速度。
公路交通的改善除了铁路建设外,新中国早期还高度重视公路交通的发展。
大量的公路建设工程得到了实施,为城市和乡村之间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不仅如此,还建设了一系列的高速公路和主干道,大幅度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融合和发展。
航空业的崛起在新中国早期,航空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首先,国家成立了中国航空公司,并开始国内和国际航线的运营。
其次,国内的航空器制造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民航航空器的研发和生产增加,为国内航空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港口建设的推动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在新中国早期也极为重视港口建设。
国家投资和支持了大量的港口建设工程,使得港口设施的规模和设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这不仅促进了国内出口和进口贸易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更重要的角色。
粮食运输的便捷新中国早期,为了保障国内粮食的供应和分配,国家大力发展了粮食运输系统。
通过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配合,粮食能够快速、安全地从产地输送到各地,确保了国内粮食的充足和均衡。
在新中国早期,通过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国家成功地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
这些成就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历史期末论文: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沧桑巨变
历史期末论文: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60年来交通运输的巨大变化摘要:建国60年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交通方面发生的变化更可谓翻天覆地。
本文将通过结合6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方面的历史成就历史数据,就交通运输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60年的沧桑巨变有着更为深刻更为形象具体的认识,对我国未来的交通发展有更为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交通公路铁路航运民航跨越式发展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影响一、 6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60年的风雨,60年的奋斗,60年的辉煌,我国的交通事业在国家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建设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条泥土路变为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构成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一座座小木桥变为钢铁巨龙横跨大江南北,从此天堑变通途;一艘艘小渔船变为摩天巨轮遨游四海,货物流通达八方??60年的建设,中国从无路到有路,再到走得顺畅便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面对旧中国的落后现实。
1949年以前,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贫穷而空白,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发展相对缓慢,设备陈旧。
民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动物驱动的车辆和木制帆船,广阔的内陆地区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
当时,中国只有8.07万公里的道路,其中只有40%是铺面的;铁路营业里程仅2.18万公里(所有铁路车辆均为蒸汽机车);内陆水道7.36万公里,包括水深超过1米的水道-1-新中国60年来交通运输的巨大变化道仅仅2.42万公里;民航线路1.13万公里,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30多个只可以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
然而,伴随着开国典礼的敬礼,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
1949年11月,民航局成立,揭开了中国民航业的新篇章。
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挖出了第一铲土。
同时,全国公路、水路、港口建设也全面展开。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简介概括20字
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简介1. 1840年代至1949年:铁路兴起与发展- 在清朝时期,我国开始引入铁路技术,并在1840年代建成了第一条铁路。
- 随着铁路的建设,我国的经济开始发生改变,交通运输变得更加便利。
- 1900年代初,我国的铁路网络逐渐扩大,成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 1949年,新我国成立,铁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2. 1949年至1978年:铁路的国有化与发展- 建国后,我国开始进行铁路的国有化改革,铁路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资源。
- 铁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铁路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在这一时期,我国铁路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成为国际上的瞩目对象。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高铁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铁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 在2008年,我国开始运营高速铁路,为国家的交通运输带来了新的变革。
- 如今,我国的铁路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铁路系统之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 我国铁路的未来发展:-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智能铁路的建设,加快铁路建设的节奏。
- 高铁技术、磁浮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改变我国铁路的格局。
- 未来,我国铁路有望在高铁技术、智能化设备和绿色能源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成为全球铁路发展的引领者。
5. 总结:- 我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奋进,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拼搏。
- 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将继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我国铁路的发展成就,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也彰显了我国在交通领域的强大实力。
1. 我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19世纪末的铁路兴起到21世纪的高速铁路时代,我国铁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在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开始了国有化改革,铁路成为国家重要资源的一部分。
运政发展历程
运政发展历程
中国的运政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管理运输活动,以满足人们的出行和物流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政逐渐演变并适应了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在20世纪初,中国的运政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交通运输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了有效管理和监督运输活动,中国建立了相应的运政机构和管理体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运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开始加强对运输活动的统一管理和规范,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公路法》等。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运输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推动运输体制改革,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运政进一步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需求急剧增加,对运政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交通管理和监管机构的建设,提高对交通安全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进入21世纪,中国的运政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和运输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对运输活动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运输业的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的运政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实现运输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中国的运政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时间轴
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时间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1952年)在这个时期,国家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确指出:要实现全国规模的工农业恢复和发展,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
在当时国家财力、物力很紧张的情况下,拨出大量投资用于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业。
三年共用于交通运输业投资18亿元,占全国投资总额的22.4%。
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恢复战争期间被破坏的铁路网。
至1952年底,全国铁路干线基本恢复通车;先后建成了天兰、成渝、来宾至友谊关等铁路新线。
水路运输,疏浚了长江、珠江、松花江等主要航道,开通了北洋和华南运输线;恢复了沿海和长江重要港口, 扩建了黄埔和天津新港,修复和打捞被破坏的船舶。
公路运输,恢复公路23398公里,新建公路3846公里,特别是在西南、西北地区新建了一些公路。
航空运输,恢复了原有航线;增开了北京通往西北、西南地区的航线;开辟了以北京为中心,东经沈阳,哈尔滨至原苏联赤塔,北经张家口至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至原苏联伊尔库茨克,西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至原苏联阿拉木图三条国际线。
总之,经过三年恢复时期,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恢复到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并有一定发展。
至1952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2.29万公里;内河航道达9.50万公里,船舶总吨位比1950年怎加一倍以上;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67万公里,比1949年增加57%。
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量为1949年的三倍多,满足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并为开发西部地区准备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时期,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交通运输业在此期间以铁路建设为主,改造利用既有线路,修建一些必要的新线,相应发展内河和沿海运输以及公路、航空运输。
建设项目主要布局在长江以北,包头、兰州以东原有铁路沿线。
五年共改造和新建铁路1万多公里。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7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16.6%;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46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l倍,重点修建了通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康藏、青藏、新藏、青新、川黔、滇黔等干线;内河通航里程达14.41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51.7%;民用航空航线增加到23条,航线里程共计2.64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
中国成立后交通的发展变化
中国成立后交通的发展变化中国成立后,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最初的脚踏车到现在的高速铁路,中国交通的发展可谓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都非常欠缺。
当时,中国大陆的铁路总里程仅有21.8万公里,公路总里程不足50万公里,同时,中国的水路运输也非常不发达。
交通的发展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交通的发展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公路交通,铁路交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56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北京至沈阳铁路正式通车,这标志着中国铁路电气化的开端。
到了1960年代,中国的航空业也开始逐渐发展,航空运输成为人们出行的新选择。
1970年代,中国的公路交通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大量修建公路,改善道路质量。
同时,中国的水路交通也得到了发展,海运和内河水路运输成为了国内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系统的建设也逐渐展开,上海地铁正式开通运营,成为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地铁建设也在各大城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交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速铁路的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加速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
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总的来说,中国成立后交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最初的落后到现在的高速铁路,交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未来,中国的交通事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着更加先进、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的到来。
建国75周年运输的演变
建国75周年运输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交通运输进入了各种运输方式交汇融合、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交通运输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当好先行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一、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
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
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民用汽车5.1万辆。
内河航道处于自然状态。
民航航线只有12条。
邮政服务网点较少。
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畜力车和木帆船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
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
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在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53-1965年),国家投资向交通运输倾斜,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提高了西部和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程度,疏浚了主要航道,新开辟了国际、国内水路和空中航线,扩大了邮政网络,增加了运输装备数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交通运输发展一度受到严重干扰,但设施和装备规模、运输线路仍在增加,特别是针对沿海主要港口压船、压港、压货日趋严重的局面,加快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在此期间,管道运输也得到了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交通运输五大类发展史
交通运输发展史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人类从事运输活动的记载。
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搬运及狩猎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是以肩扛、背驮或以头顶的方式进行运输的;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知道了利用动物来驮运货物来减少人类的负担。
利用动物来运输,使运输的发展进入文明时期。
到轮轴的发明、车辆的出现,揭开了现代陆路运输发展的序幕。
目前,与交通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涉及到3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和管理学),11个专业类别的23个专业,其中仅交通运输类就占有8个专业。
一、铁路运输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正式通车了。
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的正式开业运营,标志了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
铁路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重视。
在它的发源地英国自不必说,修筑铁路成为最热门、最时髦的事情。
进入19世纪,西欧各国和美国都进入了铁路建设的高潮,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就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
到19世纪后半叶,铁路热已经扩展到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各国。
在铁路的快速发展下,高铁也开始了它的发展。
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速度超过200km/h的高速铁路---东海岛新干线。
随后,各个国家也开始了自己国家高铁的发展。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已经有118年了。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它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由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建国6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报告
建国6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报告多种方式的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目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交通运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交通运输业取得跨越式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旧中国交通运输业非常落后,而且发展十分缓慢,装备破旧,民间运输工具主要以畜力车和木帆船等为主,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封闭的状态。
当时,全国仅有8.07万公里的公路,其中铺有路面的仅占40%;铁路营业里程仅2.18万公里,全部是蒸汽机车;内河航道7.36万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仅2.42万公里;民航线路1.13万公里,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30多个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
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客运总量仅为13695万人,货运总量仅为16097万吨,约有一半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及木帆船完成的。
建国初期,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仅占全国的5.5%和24.3%。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交通运输业的基本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随后受三年“大跃进”、十年动乱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生产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制约,运输生产全面下降,铁路主要干线几度濒临瘫痪,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虽有发展,但由于历史基础太差,欠帐过多,我国交通运输业基础仍很薄弱,总量不足,铁路、公路里程短、质量差、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制约和影响
44110325 许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通过40多年的不断改造与建设。
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运输设施与装备成倍增加,交通运输势力明显增强;技术状况显著改善,运营指标、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综合运输网体系,并向相互协调的方向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主要呈现一下三个趋势:
(1)高速化:交通运输日益向高速发展,以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来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超音速飞机的发展。
(2)大型化:运输工具的装载量扩大,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提高。
(3)专业化:指某一交通运输工具或设施,专门从事某一种或几种货物的运输。
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包装和仓储费用,便于机械化装卸作业,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下面从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业的制约和影响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的演变影响交通运输结构的演变
交通运输作为一个产业部门,为需求的满足而存在,在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而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1952 年时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1:21:28,,到2005 年时调整为37:32:31。
可以看出以农、林、渔、牧业构成的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及建筑业构成的第二产业,和以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诸多行业和领域构成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不断提升。
这种比例调整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加工业、深加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大幅上升。
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意味着产品结构或
货物结构的变化,短、小、轻、薄、高附加值的货物种类在货物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应地,长、大、笨、重、低附加值的货物在货物总量中的比重相对降低。
高附加值货物大都表现为:时间价值高、对运输过程中的时效性、安全性方便性的要求重于对运输费用的要求。
因此,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高附加值货物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快捷、方便、时效性强的运输方式。
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规模始终是运输业发展规模的一个最基本的界限。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决定交通运输发展的实力
交通运输业毕竟是一个需大量资金才能发展的产业。
一个投资者凭其资金实力可以兴办一家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修建一条铁路则需动员全社会的资金积累。
建国后,国内经济的发展按照1978 年可比价格计算,2005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273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达到了1597 元,相比1986 年分别增长了212.2%和212.52%。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贡献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6866 亿元、4832 亿元、4738亿元,相对1986 年分别增长了298.72%,134.66%和308.11%。
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与工业化的发展决定了诸如运河、铁路和公路等一些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
而考察铁路发展的历史,铁路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更是以一种主导产业的身份参与了整个工业化的全过程,既能够改善落后的运输条件,又带动了钢铁、煤炭以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说,运输使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也使运输业发展。
三.出行特征及需求结构变化促使交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1986 年到2005 年,按可比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 5.7 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8 倍,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1.65 倍。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对旅客运输体系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引起了旅客时间价值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旅途时间的节约,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旅客作为消费者其支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出行中,对舒适、快捷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
这些都会导致旅客在选择运输方式时,越来越倾向于时效性强的运输方式。
四.生产力布局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在发展运输业的过程中,离不开运输的合理布局,如运输线路的分布、运输企业的选址、港口、机场、码头的位置的选取等,都被当作运输布局的重要内容。
这种行为本身就反映了生产力布局对运输布局的制约和影响。
在1981年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国家一方面对现有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更新,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实行对外并放政策,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地区,以大量引进海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各种工业和其它产业。
这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发展需要,交通建设无论是修建新线还是既有线改造,都围绕着能源、外贸、旅游、港口货物集疏等的运输需要而进行的,因而交通线的建设必然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一些省份。
五.能源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在所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因素中,能源工业可谓首当其一。
新能源的一次次出现,对运输动力的更替发挥着革命性的作用。
煤炭开采之前,运输只能借用木筏、畜力之类,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都代表了能源业的发展,也反映了能源对运输业的影响作用。
同时,能源危机的出现,都阻碍着运输业的前进步伐。
六.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中国独特的人口分布和人口数量决定了以大运量交通运输方式为主的客流运输体系。
运输发展的模式、规模也必然要适应这一需要,我国人口众多,旅客运输不可能完全抛弃公用型运输这一模式,在大多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有限时,航空旅客运输的发展步伐难以超越这一需求的限制。
参考文献:
[1]王峥. 《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重庆大学,2007
[2]谢如鹤主编. 《交通运输导论》,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11 , 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