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再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善根曹淑芳*

构成一堂好课的因素是复杂的,这当中既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主要因素,也包括了其他一些次要但不能忽视的因素;既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相对稳定的因素,也有许多时时变化的即时性因素。不过,笔者认为,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最近,再次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不禁感慨万千,前辈已为我们指出了这种提升和完善的路径。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拥有自己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要这样做,或者说能这样做的人,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叫《老师领进门》,其中的刘老师给学生讲了一千多则故事,如果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能编得出一千多个故事来吗?编不出故事,刘老师还能用生动的“故事法”来吸引“我”听课,引领“我”进入文学的大门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好课。

二、让个性飞扬在你的课堂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

的。”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图式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

三、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关于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用那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四、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共教育了137个最难教的孩子,最终使他们都转变了过来。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他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或优势。他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成,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

—本文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博客

*本文作者苏善根工作单位系浙江省余姚市三溪口小学,曹淑芳工作单位系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长征学校。

(责任编辑池春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