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资料
孔子简介ppt
孔子简介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春秋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夫子”,并且被尊奉为“至圣先师”。
早年生活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家境贫寒但家教严格。
他早年失去了母亲,由父亲和姬姓的继母抚养长大。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士大夫,但在孔子四岁时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困,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努力读书,以期能够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教育事业与思想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将其视为改变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仁爱、忠诚、礼仪、正直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五种基本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基于互相尊重和忠诚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互相关爱和尊重的,兄弟关系应该是和睦友好的,夫妻关系应该是相互包容和尊敬的,朋友关系应该是诚实和真诚的。
此外,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一个人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影响深远。
尽管他在生前没有取得很大的政治成就,但他的教育理念却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孔子的学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所强调的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孔子的思想也通过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影响了许多东亚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他的学说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教育和道德指导原则之一。
结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依然在当今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儒家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以上是关于孔子的简介,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参考资料: - 章懋《孔子》 - 陈炯明《孔子两千年》 - 王承鲁《近思录》。
关于圣人孔子的资料介绍
关于圣人孔子的资料介绍孔子,春秋时期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关于孔子到底资料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资料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孔子资料大全
孔⼦资料⼤全个⼈简介孔⼦(前551-前479)英⽂名字:Confucius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
公元前551年9⽉28⽇(农历⼋⽉⼆⼗七⽇)⽣于鲁国邹⾢昌平乡(今⼭东省曲⾩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11⽇(农历⼆⽉⼗⼀⽇)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城北泗⽔之上,即今⽇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约在孔⼦前⼏世就没落了。
孔⼦年轻时做过⼏任⼩官,但他⼀⽣⼤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多达三千⼈,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并且被后世尊为⾄圣(圣⼈之中的圣⼈)、万世师表。
因⽗母曾为⽣⼦⽽祷于尼丘⼭,故名丘,鲁国陬⾢(今⼭东曲⾩东南)⼈。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学术贡献孔⼦思想、学说的精华,⽐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书,共⼆⼗篇,⼀万⼀千余字。
《论语》就是孔⼦的语录,也有⼀些是对孔⼦弟⼦⾔⾏的记录,是孔⼦及其再传弟⼦对孔⼦⾔⾏的追记。
此书对中国历史产⽣了深远⽽巨⼤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了我们民族的⾎液,沉淀在我们的⽣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内涵----仁。
“仁”是⼀切理论的中⼼,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段,是为实现“仁”这⼀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论语》作为中华⽂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了朝鲜和⽇本,⽇本〈⼤宝令〉还指定它为⽇本学⽣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后,它⼜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字,在西⽅各国⼴泛传播。
孔⼦其思想以“仁”核⼼,以为“仁”即“爱⼈”。
提出“⼰所不欲,勿施于⼈”,“⼰欲⽴⽽⽴⼈,⼰欲达⽽达⼈”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以为推⾏“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复礼为仁”。
孔子的资料资料
孔子的资料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关于孔子的基本资料。
1.生平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山东曲阜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武官,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信奉神明的女子。
孔子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便跟随母亲生活。
孔子年轻时学习经史子集,对于礼仪、道德、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思考。
他曾经游历各地,到处向有名的学者请教学问,并尝试着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传授给他人。
后来,孔子在鲁国担任过各种职务,如春秋时期的掌管司法的大宰、掌管兵事的司马等,以及卑微的屠夫等,他虽然历经人生坎坷,但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最终,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在鲁国去世,享年72岁。
2.著作孔子的著作主要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其中《论语》是他的代表作品。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这本书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线,以提炼经验,讨论道德和政治问题,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例如,“吃饭先问候”,“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些语言,为后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宝贵财富。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名以孟子的名字命名。
这部书主要是孟子对儒家思想和自己的思想观点的阐述,它的特点是在论证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比《论语》和《大学》的思辨更为深刻。
《大学》是一篇关于教育原则的文章,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知行合一,如何达到自我超越。
这篇文章与孔子提出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紧密相关。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中庸之道”,即在一切事物上持中立态度、追求平衡。
这篇文章也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思想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礼仪道德、尊重家庭与祖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与来自周朝的“天命观”形成对抗。
孔子的简短介绍
孔子的简短介绍1.孔子简单的介绍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的简介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
家中排行第二。
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
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成就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的资料简单介绍
孔子的资料简单介绍一、孔子是谁?那可真是不得了的人物!你要是没听过孔子,那可真是太不应该了。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堪称咱们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几千年过去了,他的思想、言论依然影响着我们,真是“千古一人”啊!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按理说,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甚至可以说家境不好。
你别看孔子现在那么有名,当时他一开始也不过是个普通的书生。
家里并不富裕,父亲死得早,生活过得并不轻松。
可这人从小就聪明,爱学习,不仅文才好,武艺也挺棒。
换作现在,那可不就是学霸的代表了吗?他年轻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四处游历,跟很多国家的国君、贵族讲道理、传思想,想要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结果也真把“礼”“仁”“义”这些核心价值给普及开来了。
二、孔子提到的“仁”是什么呢?其实简单说就是“你得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
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别人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孔子说的“仁”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他提倡人要有爱心,互相关心,讲究和谐相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告诉大家,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做的事,那就不要拿这个去对待别人。
很简单吧?这事做起来可不容易。
你想想,一到社会上,大家就都想着自己,孔子那个时代更是人心浮躁,大家互相坑,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仁”心。
但孔子依旧坚持这个理念,劝说着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心中装得下别人,才能做到自己真正的“仁”。
三、孔子还提出了“礼”的概念,这个“礼”可不是随便吃个饭、见个面打个招呼那么简单。
他说的礼,是一种规范,是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的规则。
想想现在,大家在公共场所看到别人的时候总得笑一笑,打个招呼,心里有点儿礼貌,不至于让场面尴尬,对吧?那就是孔子提倡的礼仪。
“礼”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孔子自己在生活中也是严格遵守礼节的,有一次,他自己做饭的时候,不小心用错了食材,还恍若无物地端给别人吃,别人看了会觉得有点儿尴尬,但孔子却说,食物不重要,礼仪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孔子生平总结
孔子生平总结一、基本信息•姓名:孔丘(字仲尼)•生卒年: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籍贯: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职业: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二、背景与早年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又称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身世卑微。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贫穷书生,母亲是孔子的父亲的妾室。
孔子自小聪明好学,早年师从于鲁国的一位有学问的老夫子,学习礼乐、音律和经史。
孔子对学问的渴望和求知的心态使得他逐渐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学业楷模。
三、教育事业和政治影响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教育公平和个体教育。
他提倡“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教导整理成《论语》,记录下了他的言行和思想。
除了教育事业,孔子也关注政治,并试图实践他的政治理念。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动荡时期,孔子致力于寻求一种道德化的政治模式,提倡仁政和君主的德行。
他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宰相职位,但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后来遭到流亡。
四、思想传承与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仁义和道德为核心,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伦理和教育,并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理念的观点,并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的教导被后来的儒家经典所传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准则之一。
直至今日,孔子的思想仍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五、孔子的遗产孔子在世时,虽然并未如愿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教育事业和思想影响远不止于此。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即孔丘,名丘,字仲尼,谥号为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临沂市曲阜周村的一个贵族家庭。
少时孤贫,12岁孤身穷游,求学问道,24岁开始做私塾训课,传授学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学识、有才能,都可以受到尊重。
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之本性,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智是发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信是维系人际信任的纽带。
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认为皇帝是天意之选,要顺天命才能保国家的安稳。
他主张“君子”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要勤于修德养品,追求道德至善。
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礼让为贵,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弟子编纂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历代帝王推崇为楷模。
他的形象和思想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远痕迹,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孔子的资料 -资料
孔子的资料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今山东省南部)人,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立者。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倡导“仁爱”、“中庸”、“礼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法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平资料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北部),其父名为丘,母名不详。
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孔子自幼聪颖,善于学习。
17岁的时候,孔子开始担任“师保”(负责管理学生生活的职位)。
孔子25岁开始为各类人士辅导私人的门生,传授他的思想和知识。
他在35岁时,被鲁国任命为州牧,但由于他对政治世界的执着态度和忠诚使他面临着许多令人险恶的政治斗争,最终不得不离开了鲁国。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崇敬,成为各类人士的师傅和导师。
他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
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传播他的思想和理念的方式是通过对“老子”、“子书”和“春秋”等著作的研究和注解。
他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讲解和批注的内容整理了一系列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后来成为了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
《论语》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由孔子的学生和后人在四百多年里收集并记录孔子的言行举止所组成的。
这些言论和语录被记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代表。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影响一直存在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他的思想与传统中国的“人伦”道德观和政治观相结合,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哲学和政治。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儒家传统”的原型。
儒家思想对中国接近两千年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都对中国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本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象征之一,被广泛尊崇和崇拜。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孔子和他的思想的故事和传说被广泛流传,他被称为“伦理家之圣”、“文化的祖师”等。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并且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君主的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然而,孔子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好问,对于礼、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很高的领悟力。
他曾经历过辛苦的求学之路,但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伦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宽恕他人、诚实守信,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主张“治国有道,治家有教,治学有规”,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理论。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学教育制度,提倡以“诗、礼、乐”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他还提倡“求学不倦,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贫富,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立政以德,行民以德”、“民无德不立,君无德不治”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先知”。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事业,提倡仁政和仁爱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孔子出生于哪一年_ 孔子资料简介
孔子出生于哪一年_ 孔子资料简介在古代人们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并进行祭孔仪式。
那怎么回是现在的9月28号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出生于哪一年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出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距今已2566年)(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的派创始人。
一直以来史学界有所争议,有说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诞生在今山东曲阜,依西历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也有说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为今之8月21日;或周灵王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依西历为公元前552年10月3日等等。
而在我国古代,人们则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并进行祭孔仪式。
民国期间政府曾定夏历8月27日作为教师节,后又把它换算为公元9月28日,这个日期也是如今流传最广的孔子诞辰日。
每年的这一天,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大韩民国、日本等地都有纪念活动,以在文庙举行正式的“祭孔典礼”最为常见。
孔子简介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
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孔子资料整理
孔子资料整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出生孔子生于鲁国。
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邹邑,从此孔氏在邹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邹邑大夫。
关于孔子的出身,有一个传说是: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
所以孔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
为得子,其父曾在尼丘山求拜,表示欲子心切,后果然得一健壮之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但这个传说于籍无考,一般认为是后世儒生为粉饰孔子出身而编造的故事。
二、仪容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被称为“长人”。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即有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
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
孔子的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的贵族,因避乱迁居鲁国陬邑。
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士,以勇力闻名于诸侯。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他幼年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15岁时立志于学,因家境贫寒,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他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是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他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
的最博学者之一。
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他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贤人。
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圣人,儒家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虽然贫寒,但孔子自幼聪慧过人,对于学问有着极大的兴趣。
在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仁”思想。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和出发点。
孔子提倡“仁政”,主张“以仁治国”。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德教化,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繁荣。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特长,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个性和能力。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教育思想,主张尊敬父母、尊师重道、尊王爱民,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君主立德、政府行仁,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仁治国,尊重民众,倾听民意,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可以使人民心向上,行为端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尊为“圣人”,被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伦理、礼仪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生平知识点总结
孔子生平知识点总结一、家世背景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
他的祖先是鲁国的公族,属于鲁国公族的孔氏家族,因此孔子也被称为“孔丘”。
孔子的父亲孔鲤是鲁国陬邑的司寇,母亲为许女。
孔子是家中的长子,父母早逝后,孔子由家人扶养长大。
孔子成年后,曾先后担任过鲁国的司寇、大司寇等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得到权力的充分实施,并最终脱离了政治的舞台。
因此,孔子一生都是在封建孔子以礼法治天下,以儒学为根本思想的道德权威,以《易传》中的“春秋无术”的原则指导君子如何为政而存在。
二、学术成就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是在教育领域。
据传孔子担任过教育官职。
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是“教无所教,为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提倡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启蒙教育”,主张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从小接受教育,以立人之道,强调知行合一,道德与才智的统一,主张在家庭和社会进行美化教育,并注重实践。
此外孔子还在儒家经典《五经》、《诗经》等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政治活动孔子在鲁国历任司寇、大司寇等要职,曾先后参与了鲁国政治的改革。
他致力于推进“礼乐通明”的改革,提出“礼乐”的教化之功于国家,奏响礼乐之音于天下”的政治理念。
但是由于得不到封建资源的支持和社会的压力,导致孔子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四、思想理念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理念主要集中在“仁”的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的行为准则。
他主张“仁”应该以礼法治天下,以礼法教化人,以礼法治国,以礼法刑罚人。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的道德准则以及“礼”的思想,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
五、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以至今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为中国社会奠定了稳定的道德基础和社会制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使得中国社会得以长期稳定地发展。
至今,孔子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儒学教育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资料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孔子[1]: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
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关孔子的资料
有关孔子的资料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今天的山东曲阜,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创新者。
本文将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影响,并对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生平孔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君主国的家庭中,但他天资聪慧,自幼好学。
他在二十多岁时成家立业,开始游历各国,广泛学习他人的思想和文化。
在他的旅途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政治观点。
孔子在公元前551年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教书育人的事业。
他的学术活动主要围绕着礼、乐、诗、书、数五个方面展开,这些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教育方式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通过自律和道德的实践,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完善。
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孟子》等著作中。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政治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了一种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德行和美德的提升,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注重智慧和德行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备知识,还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孔子的教育观点还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的实践。
政治观点孔子的政治观点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他认为政治应该以仁政为核心,通过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的君主,并以仁德来统治。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论语·泰伯篇》),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自身的榜样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他主张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领导能力。
影响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影响孔子的教育观点在中国教育中根深蒂固。
他的“仁爱教育”理念,即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的资料篇一:孔子相关资料和评价孔子 : 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战国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篇二:孔子的思想简介孔子的思想简介(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哲学上,孔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
在他看来,“天”有人格、有意志,俨然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
他讲“命”和“天命”,孔子主张天命观,“天”是万物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认为“天命”不可抗拒;但他所讲的“命”,与传统思想当作至上的人格神的意志的“命”,已经有所不同。
他“不语怪、力、乱、神”,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的态度显然将信将疑,因而不免闪烁其辞,其中多少含有唯物论的因素。
此外,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在认识论上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
2.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又,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
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其根本点是尊卑贵贱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
所谓“仁”,不仅指主观的道德修养,即“克己”、“爱人”,也指客观的伦理教化,即按照周礼所规定的“秩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1.哲学思想矛盾,亦即所谓“复礼”。
孔子主张“仁”,“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都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由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克己复礼”即为“仁”。
“仁”与“礼”互为表里,“仁”是目的,“礼”是实现“仁”的保证。
在孔子看来,通过“克己复礼”,即可使“天下归仁”,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还是涵盖主、客观的一种理想境界。
同时,“仁”也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
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孔子维护奴隶等级制度的政治立场。
3.教育思想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
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
在当时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伦理思想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外在艺术、学术等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独到的思想。
篇三:关于孔子的家世及出身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钱穆讲过精辟的话,指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值得注意的是,钱氏这一番话讲于1974年4月,当时大陆正在兴起“批孔”运动。
?但是,关于孔子的出身与身世,两千多年以来却一直还是一个疑谜。
国内目前流行的仍是五十年代以来以讹传讹的一种陈旧说法,认为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因此他也被认为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我近期重新研读,有一些新的理解。
兹借此发表以就教于海内外诸贤者。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亦有云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者。
期间有一年之差。
两千年来学人各执一说,未有定论。
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学者议定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并推定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之诞辰,姑仍从之。
说孔子身材高大,头有异骨(“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
相貌堂堂与众不同。
则世俗所传鞠躬佝偻之孔子像盖失真矣!孔子确实有一个显赫的家世。
其先祖是殷商王室贵胄裔,-也是宋国公室之嫡子。
但孔子之六世祖孔父嘉因宋国王室发生内乱而被杀。
其五世祖木金父为避乱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此后世代在鲁为卿士或大夫。
3孔子生父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曾任陬邑宰。
但孔子生前从未见到过他的父亲。
最值得注意但也历来最被古今儒者所讳言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孔子实际乃是一个私生子和被遗弃儿。
根据司马迁实地访察孔子家乡后所了解到的事实,孔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秋社日——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狂欢节日,一时纵兴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名征在)在尼山之丘的穴洞中野合而孕的一个私生子。
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见过面。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直到母死后方知其父是谁。
4孔母颜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有傲骨的女性。
她直到死也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背景告知孔子。
而实际上,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
当孔子十七岁后,其母颜征在也去世。
直到孔母死时,一个与颜氏为邻的挽车夫的妻子才向孔子透露了其生父及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的葬地名“防”。
这时,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
他到防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并公然地向世俗和父亲一方的家族挑战。
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据记述,孔纥的嫡妻施氏无子,只生有九女。
孔纥生前曾纳妾生一子名孟皮,此为孔纥之嫡子,亦即孔子之异母兄。
孟皮自幼因病坏足(应是患过小儿麻痹症),但却以嫡子身份而能继承孔纥的世卿爵位。
而孔子虽有显赫的贵族家世的血缘背景,但作为一个被遗弃于外的孤儿和弃子,实际上在少年时期却从未曾与这一家族发生过任何关系。
由此可见,过去关于所谓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种种说法,纯系无根据之臆说。
5孔子少孤,又为外庶子,不仅不能继承其父亲的贵族身份,而且很早就出外打工,作过多种贱业(如当过在丧礼中吹吹打打的童乐手),甚至曾沦为贱隶。
各种记载均表明,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极其贫困且备受歧视。
所以成年后他曾对弟子这样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所谓“贱”,正是指自己社会身份的卑贱,不能入列属于贵族阶层的士君子之林。
6有意思的是,据记载,在孔子作出了合葬父母这一惊世举动之后,他随之又作了一件惊人之举。
当鲁国贵族的政治领袖季氏在家中宴享鲁国的贵族“士”君子时,孔子竟身穿为母亲服丧的丧服而赴会,要求以“士”的身份加入。
但是,他被无情地拒之于门外。
季氏有权势的家臣阳虎傲慢地对他说:这里正在招待的是“士”——贵族子弟们,而不是你这种人!(“季氏享士,非敢饷子也!”)孔子蒙受了羞辱而告退。
所以,孔子晚年曾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知道礼乐的,是野人。
后知道礼乐的,是君子。
如果讲用人,则我过去也是野人。
)这一段话两千年来从未得到正确的读解。
只有在了解孔子之上述出身背景后,我们才能理解孔子何以要以“后知礼”来贬抑“君子”,并且自居为懂礼乐的“野人”。
7但是,孔子是一个有志之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自少年时代即好学求知。
通过刻苦自学和谦虚求教,他竟奇迹式地成长为当世最为博学多知的人,从而显名于当世。
历经奋斗,孔子的贵族出身逐渐被鲁国贵族所承认。
首先表示承认孔子贵族身份的是鲁公族孟氏之孟厘子。
孟厘子为鲁大夫,在临死前对自己的继承人懿子(“嗣懿子”)这样说:“孔丘确是圣人商汤的后裔”。
然后他一一历数孔丘显赫的家世,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耶?吾将没,汝必师之。
”(大意:我听说古代圣族之后,虽已隐没,也会有成名者。
现在那个孔丘年轻而善治礼乐,也许就是将成名的人呵?我死后,你们去拜他为师吧!)在孟厘子死后,他的嗣子孟懿子率其弟南宫敬叔遵照父亲遗命,前往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乐。
这是孔子得到鲁国之贵族社会承认的开始。
后来,孔子知礼乐的声名愈来愈大,以至当初蔑视而不承认他为“士”的季氏也不得不承认了他的存在。
为拢络计,季氏曾委任孔子为家臣,作过“委吏”和“乘田”。
委吏,是司库官。
乘田是畜牧官。
由于有政绩又擢升孔子为小司空。
这也是孔子从政事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