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发展趋势的三个维度与思考

合集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从文学研究视角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从文学研究视角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现代社会高科技支撑下的数字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文艺领域由此发生了市场化转向与数字化生存的两次重大变革。

在新形势下,我国文学创作与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日趋健全,文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文艺作品数量丰赡,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然而,剑分两刃,币面有双。

市场与网络的一体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人们时空观念、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中国文艺创作与理论实践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从总体来看,整个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文艺创作数量有余而质量不足,理论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与高度,学术原创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研究领域,文化自信意味着营造与构建属于中国特色的文艺标识,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经验”,形成具备中国特有风格与气质的,有代表性与辨识度的文艺品牌。

坚实的文化自信观念使中国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与碰撞时,立场坚定,始终以中国特色文艺实践的健康发展为旨归,不断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现文化强国的构建,推动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话语权的确立与捍卫。

习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提出,建立文化自信应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

简言之,就是坚持毛泽东倡导的“古为今用,洋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摘要:[目的/意义]现代社会高科技支撑下的数字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文艺领域由此发生了市场化转向与数字化生存的两次重大变革。

面对当代中国文艺领域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文艺工作者应当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坚定文化自信”,勇攀学术高峰,脚踏实地地将文化自信精神落到文艺研究工作的实处。

[方法/过程]习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提出,建立文化自信应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本文以此为方法论指导,试图从文学研究视角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3个维度。

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叙事方式创新

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叙事方式创新

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叙事方式创新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生活已经与我们几十年前有了极大的不同。

这种变化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在文学活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叙事方式创新。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叙事方式改变1.大量应用维度化叙事方式维度化叙事方式,就是将书本、音乐、电影、动漫等文化形式汇聚在一起,通过文字、音频、视频三维嵌套交织的形式创作出来的叙事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进一步沉浸在作品丰富的叙事世界中,感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阅读听觉体验。

2.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以其快速、低门槛的特点迅速发展起来,给予更多努力创作而难以进入传统文学殿堂的作者展现自己的机会。

网络文学不仅拓宽了作品的受众,更加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许多特色,叙事方式也愈加生动多样。

3.探究多元化的文学形式相较于传统文学的单一形式,新媒体时代下文学的叙事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化。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创造出交互式的叙事方式,读者可以通过触摸、声音、视觉等多种方式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叙事方式创新对传统文学产生的影响1.丰富化的叙事方式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叙事方式创新,能够满足读者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让读者在叙事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享受。

2.促进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合作传统文学和新媒体技术的跨界合作不仅能够让传统文学得到新的生命力和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同时国内优秀文学内容也可能与国外优秀的新媒体技术结合进一步拓宽国外传达和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从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3.推动文学发展,深入挖掘文学价值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叙事方式创新所追求的是更为丰富、多元和多维度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不仅从叙事形式的角度创新,而且可能激发出作品更加深刻、鲜明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关于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思考文/聂震宁党十八大以来,自2014年起,连续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全民阅读提出要求。

除2017年要求“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其余年份要求“倡导全民阅读”外,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全民阅读的要求有了明显变化,即“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这一要求的提出,无疑对全民阅读工作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

围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要求,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可以提出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全民阅读为什么要从倡导转为推进,推进全民阅读怎样才能达到深入的要求,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应该取得怎样的效果,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思考、探讨、研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全民阅读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发来贺信。

贺信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揭示了阅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对阅读与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关系作出深刻分析,对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孩子们快乐阅读和全社会参与阅读提出了具体、科学、切实的希望和要求,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指明了方向。

一、全民阅读为什么要从倡导转为推进要讨论全民阅读为什么要从多年的倡导转为推进,请允许我们采取修辞研究方法,对“倡导”和“推进”两个词作一番咬文嚼字式的比较。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倡导”一词的释义是“带头提倡”,“提倡”一词的释义是“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推进”一词的释义是“推动工作使前进”。

回看“推”字的释义,第一项就是“向外用力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

无论从语义学还是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倡导”一词表达的是希望,而“推进”一词表达的是要求。

当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1],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2],这是最具权威性的国家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一再确定下来的国家发展战略。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为网络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为网络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为网络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可以说呈现比翼齐飞的景观。

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三股批评力量,即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在线批评。

笔者认为,来自产业经济领域的“产经评论”可以视为第四股批评力量。

这一评论维度的产生,是基于网络文学在泛文娱产业领域的重大贡献和优质网文IP的跨界赋能与联动改编。

网络文学不仅在垂直领域自成一家,而且已成为泛文娱领域创作的重要生产资料。

作为当代重要的文艺景观之一,网络文学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离于文学内外。

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等经典理论话语显然很难对网络文学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

有没有可能在文学之外,找到一些新的方法对网络文学作出评估?实际上,无论是哪一个维度的评论,都离不开网络文学用户这一身份和作品价值这一维度。

本文从“有趣、有戏、有料、有道”四个价值维度谈谈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试图建构一个相对粗略,但也许更简单、更有效的评价体系。

“有趣”指的是网络文学的阅读价值。

这是网文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

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怎样才能算“有趣”?不外乎是在人物设置、情节编制、语言生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愉悦和满足。

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对一部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最直接评价。

“有趣”的网文以爽感满足了一定受众的休闲欲望,这是网络文学繁荣的基础。

“有戏”指的是网络文学的IP价值。

IP价值指的是网文除在线阅读、有声作品和线下出版外在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周边开发等关联和衍生产业链上的价值潜力。

这一价值建立在网文的类型故事和故事的类型融合创新的基础之上,依托大数据并最终依赖行业判断,也就是产经价值评估。

一般来说,网文在“有趣”的基础上,在积累了大量粉丝的前提下,如果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类型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即在跨文本生产上具备潜在的改编和演绎空间,便具备了通常意义上的IP价值。

网络文学创作教程

网络文学创作教程

网络文学创作教程第一章:网络文学创作准备 (2)1.1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2)1.2 创作动机与目标设定 (2)1.3 创作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3)第二章:构建故事大纲 (3)2.1 故事主题与核心思想 (3)2.2 角色设定与关系构建 (3)2.3 情节布局与节奏把控 (4)第三章:人物塑造 (4)3.1 主角性格与命运 (4)3.2 配角设计与功能 (5)3.3 人物成长与变化 (5)第四章:情节设置与展开 (5)4.1 悬念的制造与揭晓 (5)4.1.1 悬念的制造 (6)4.1.2 悬念的揭晓 (6)4.2 冲突的类型与表现 (6)4.2.1 人物内心冲突 (6)4.2.2 人物之间的冲突 (6)4.2.3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6)4.3 情感线的穿插与渲染 (6)4.3.1 情感线的穿插 (6)4.3.2 情感线的渲染 (7)第五章:场景构建 (7)5.1 场景描述与氛围营造 (7)5.1.1 场景描述 (7)5.1.2 氛围营造 (7)5.2 场景切换与节奏把握 (7)5.2.1 场景切换 (8)5.2.2 节奏把握 (8)5.3 时空背景的设定与运用 (8)5.3.1 时空背景设定 (8)5.3.2 时空背景运用 (8)第六章:文笔与风格 (8)6.1 语言风格的选定与调整 (8)6.2 叙事角度的切换与应用 (9)6.3 文字修辞与审美追求 (9)第七章:互动性与读者反馈 (10)7.1 网络文学的互动特点 (10)7.2 读者反馈的收集与分析 (10)7.3 创作过程中的调整与优化 (10)第八章:版权保护与维权意识 (11)8.1 网络文学版权的重要性 (11)8.2 维权途径与法律依据 (11)8.3 防范侵权风险与自我保护 (12)第九章:网络文学的市场运营 (12)9.1 市场趋势与受众分析 (12)9.1.1 市场趋势 (12)9.1.2 受众分析 (13)9.2 推广策略与宣传手段 (13)9.2.1 推广策略 (13)9.2.2 宣传手段 (13)9.3 签约与盈利模式探讨 (13)9.3.1 签约 (13)9.3.2 盈利模式 (14)第十章持续创作与成长 (14)10.1 创作习惯的培养与坚持 (14)10.1.1 规律作息,保证创作时间 (14)10.1.2 设定合理的目标与计划 (14)10.1.3 坚持阅读与学习 (14)10.1.4 培养自律精神 (14)10.2 创作瓶颈的突破与成长 (14)10.2.1 跳出舒适区,尝试新题材 (15)10.2.2 深入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15)10.2.3 与同行交流,取长补短 (15)10.2.4 勇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改和完善 (15)10.3 网络文学创作的未来展望 (15)10.3.1 多元化创作方向 (15)10.3.2 跨媒体融合 (15)10.3.3 互动性增强 (15)10.3.4 国际化发展 (15)10.3.5 技术创新驱动 (15)第一章:网络文学创作准备1.1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现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我国兴起以来,迅速发展成为文学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网络文学发展的五大趋势:2019年度网络文学创作与出版观察

网络文学发展的五大趋势:2019年度网络文学创作与出版观察

网络文学发展的五大趋势:2019年度网络文学创作与出版观察作者:刘赛葛红兵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01期2019年以来,网络文学发展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转向,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已经成为新的话语焦点。

随着现实题材站上“风口”,网络文学不再专注于异质生活的挖掘,取而代之的是将过去20年网络文学升格为“传统”。

正是在后一个尺度上,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显现了强烈的主流化特征,以至于传统类型作品在被经典化的同时也被消解。

在文学本位的标准上来看网络文学,应何为传统?又应何为经典?今天,中国的网络文学通过与西方相当不同的路径已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在“降费提速”的当下,随着移动流量红利的耗尽,网络文学的创作与出版又呈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同时,网络文学作为具有商业性的类型文学,其市场变化莫测,起伏不断,每年都会有新变化发生。

种种情境迫使我们不得不继续出发,在2019年度的时间节点上找到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创新性价值。

2019年5月11日,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共同发布了“2018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

10月1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推介的“25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正式揭晓。

两份沉甸甸的书单,在“互联网+”时代,打通了亚文化和主流媒体空间,使网络文学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修真四万年》不仅被收录到“2018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和“2019年25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早在2015年便被“年度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相中。

据统计,《修真四万年》跨越科幻与修真类型,到2019年完结写了共1068万字,3472章节,其以宇宙文明为尺度所写的故事不流于浅层,既展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真理,又充分体现对人性光辉的赞扬和对理性的肯定。

可以说,《修真四万年》上演帽子戏法的背后是无数网络文学作者坚定本心,完完全全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克服一切浮躁来书写的、无愧于自己的、记录了时代的精品佳作。

三重维度下互联网信息内容法治化治理问题及改进建议

三重维度下互联网信息内容法治化治理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般而言,法律规范层面的“互联网信
息”通常为静态的、单向的描述客观事物形态
学术层面,将“互联网信息”定义为广义
的信息活动,更多的是出于文意层面对互联网
上的“信息”的一种具体类别和形式,指人们
信息的考量,并未考虑环境、时间、空间等因
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和表达而相互
素综合作用下互联网信息产生的现实影响。互
上传、存储和传播的各类信息⑦。信息内容的判
息公开条例》 中对“政府信息”的定义,认为
断标准通常有二:一是法律法规所明确列举的
仅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
内容;二是兜底性条款规制范围内难以甄别的
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
信息内容。当前我国分别以法律规范的形式,
息。实际上,政府信息只是公共信息的一部
单类信息与信息生态的演进融合。因此,围绕
版权保护范畴的信息,公众对它们的获取受到
互联网信息内容的法治化治理,个人信息与公
法律约束和限制的信息,都难以纳入公共信息
共信息、信息内容与信息形式、单类信息和信
的范畴。法律很难对网络空间中的公共信息进
息生态等三重维度便成为一种可行的理论探讨
行定义和分类,而只能对那些受到法律保护的
视角。
信息进行规定,排除那些受到政府保密设置
的、个人信息保护的、版权保护的信息等,其
(一) 个人信息与公共信息
他都可以纳入公共信息的范畴中。
依据信息的公私为划分标准,可将信息分
为“个人信息”与“公共信息”。广义而言,
《个人信息保护法》 颁布后,我们是不是就
可以说未纳入个人信息保护的信息就是公共信
“个人信息”与“公共信息”是一对相悖的概
会关系生产实际上也有赖于个人信息与公共信

网络文学价值的三个维度

网络文学价值的三个维度

网络文学价值的三个维度欧阳友权内容提要网络文学切入“网络性”与“文学性”之间的价值关联,需要从网络时代社会变迁和网络作家人文审美的主体选择上考辨网络文学价值律成的必然性,据此可探寻的维度如:网络文学的虚拟体验,蕴含了社会转型期人-在赛博空间的梦想与抵抗;网络技术平权下的读者本位,规制了网络作家平视审美的价值立场;而类型小说的“套路”叙事,则是网络创作中艺术适配创新性的价值选择。

关键词网络文学价值辨析虚拟体验平视审美套路叙事以网络时代人文审美价值论的技术路线探析网络文学,需要在“文学性”与“网络性”之间寻找价值关联,以此在网络时代社会变迁与网文作者的生存本体之间开掘理论的“樺口”,这样或许可以在辨析网络文学的存在必然性中找到其人文审美的价值构成,进而把握这一文学的意义承载,探寻到可供认知的价值维度!网络文学的虚拟体验,蕴含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在赛博空间的梦想与抵抗"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个被加拿大人威廉•吉布森(W.F.Gibson(创立的概念,因其所指代的网络虚拟世界与文学有着天然的暗合性,从而成为网络文学最为适配的生产、存储和传播的网络替代性术语,也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代人表征生活梦想、寄寓心理期待的理想家园。

我们看到,浩瀚的网络文学首先承载的是网络时代千百万人的梦想和期待,无论它写的什么,无论作品多么精彩或多么粗栃,其实都是“生活教母”的网络表征。

如果说文学承担人类良知,是社会进步的敏感神经,那么,要认识网络文学的价值,就必须且只能在这代人的时代际遇中去寻找它的基因和密码。

第一家大型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建站之初,就提出了“生活•感受•随想”的基本宗旨,倡导“体验年轻一代的生活,抒发对于世事变幻与命运无常的感受与随想”。

我们知道,互联网及其网络文学崛起于市场经济兴起和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嫗变期,人们面临的经济高速增长、利益格局调整和新旧观念博弈的急遽变革,亟需找到心情表达和舆情交流的文学“代言体”,而传统的平面媒体不仅门槛高悬、机制老化,而且容量受限,成了孤傲冷清的“信息茧房”。

网络文学作品评价研究

网络文学作品评价研究

网络文学作品评价研究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学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广泛的文艺形式。

然而,由于网络文学的创作门槛较低,其内容质量和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给网络文学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网络文学作品的评价研究。

二、评价标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因此其评价标准也具有其独特性。

目前,网络文学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作品价值。

作品是否具有文学价值,包括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网络文学作品应该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能够启迪读者。

2. 作品风格。

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是否美观,是否具有创造性。

例如,网络小说,是否具有明显的叙事风格和特色,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 作品逻辑性。

作品的逻辑性是指作品的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紧凑,是否合理。

一部好的网络文学作品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能够引导读者沉入其中。

三、评价方法网络文学作品评价方法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

1. 主观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方法主要是指基于读者个人经验和感受,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例如,读者通过读完一部网络小说后,对其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个人评价。

2. 客观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方法主要是指基于实证研究和评价标准,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例如,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不同风格、题材的网络文学进行投票调查,得出评价结果。

综合两种方法,更接近事实的评价应该具有客观性同时结合主观读者的评价。

四、评价维度网络文学作品的评价维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是否具有文学价值。

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文学价值,包括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 是否具有知名度。

网络文学作品是否被广泛传播,作者是否经常在网络文学圈内活跃。

3. 是否有影响力。

网络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指它是否能够对社会和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文学、思想、社会等各个方面。

绪论

绪论

绪论:什么是网络文学绪论:什么是网络文学●1自20世纪90年代文学走进互联网,我国文学的大家族里便迅速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一一网络文学。

短短十几年时间,伴随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文学风生水起,如今已经是渐成气候,并蔚为大观,不仅日渐改变着汉语文学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还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创作与传播体制形成强烈的冲击,进而带来了当代文学的数字媒介转型。

与此相适应,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也不断从自发走向自觉,由直观感性的议论,进入到理性的思考和学理的探究。

于是,网络文学成了一种不可小觑的文学新类,网络文学研究也步入到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前沿,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网络文学的界定1994年中国大陆以域名“.cn”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

从此,诞生于海外华人留学生的汉语网络文学便开始在我国孕育和成长。

从那时到今天,网络文学在我国走过了它的创生期,但它自身还一直处于“命名焦虑”状态——人们对于什么是网络文学,究竟有没有网络文学,怎样才算网络文学等,都存在诸多争议。

首先是对网络文学持质疑的态度。

由于网上作品的随意性、个人性,未经把关人严格审读,导致网上作品良莠不齐。

于是有人认为,将网络上的作品称之为“文学”似乎不妥,只能称为网络写作。

李洁非提出:“我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

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

”李敬泽甚至对网络文学是否存在提出了质疑:“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做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

”①持这种看法的人①李洁非:《Free与网络写作》,李敬泽:《“网络文学”:要点和疑问》,均载《文学报))2000年4月20日。

2●网络文学概论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介,媒介是文学表达的工具,媒介或工具不足以用来作为界定一种文学属性的依据。

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互联网上一举成名的台湾写手蔡智恒(痞子蔡)在《网络文学和我》一文中也说:“如果只要发表在网络上的都算网络小说,那么万一曹雪芹复活,把《红楼梦》贴在网络上,《红楼梦》就是网络小说了吗?”他认为还是等网络文学更多元化之后,选出其中的代表性文章,进行归类比较、分析,才有可能给网络文学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趋势与展望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趋势与展望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趋势与展望中国现代文学在二十一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现代文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趋势与展望。

首先,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趋势之一是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文学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

传统的文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现代文学开始涌现出各种新的形式和风格。

比如,网络文学、微型小说、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的兴起,使得文学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读者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

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其次,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趋势之二是关注当下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人们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应当承担起传递社会声音和关注社会问题的责任。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将更加关注社会的多元化、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趋势之三是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创作潜力。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将更加注重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和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传递给世界。

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将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第四,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趋势之四是跨学科融合。

现代文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文学与科技的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加奇妙和想象力丰富的作品;文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内心世界。

跨学科的融合将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立体和多维度。

最后,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展望是充满希望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现代文学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发展机遇。

嵌入、联结、驯化基于可供性视角的网络文学媒介化转向考察

嵌入、联结、驯化基于可供性视角的网络文学媒介化转向考察

2022年第8期(总第325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8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5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嵌入㊁联结㊁驯化:基于可供性视角的网络文学媒介化转向考察韩传喜ꎬ郭㊀晨(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ꎬ辽宁大连116025)摘㊀要: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数字媒介日益渗透到网络文学生产㊁流通㊁消费的每个细节ꎬ网络文学赖以生存的空间开始受制于媒介技术的发展ꎬ网络文学生产牵涉的多元行动力量也服膺于媒介环境提供的行为可能ꎮ本文引介可供性理论作为网络文学研究的参照视角ꎬ在深度媒介化的现实条件下探讨网络文学生产的特定环境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ꎬ考察物质性形塑网络文学活动的生产㊁流通㊁消费全过程ꎮ媒介化的社会现实与构想共同导向了网络文学的全新样态ꎬ表现为更加多元化的创作主体ꎬ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文本形态以及注重多重感官享受的审美体验ꎮ关键词:网络文学ꎻ可供性ꎻ媒介化ꎻ媒介ꎻ物质性中图分类号:I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08-0168-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融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现代治理模式研究 (20&ZD322)作者简介:韩传喜ꎬ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㊁教授ꎬ文学博士ꎮ㊀㊀随着 网络社会的崛起 ꎬ数字及其衍生出的诸多技术形态正逐渐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ꎬ凭借自身迭代反演的媒介逻辑嵌入社会文化环境的底层土壤ꎬ以实际行动印证着彼得斯(Pe ̄ters)所言的 媒介是我们 存有 的基础设施ꎬ是我们行动和存有的栖居之地和凭借之物 [1]的论断ꎮ无论接受与否ꎬ日新月异的媒介都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全方位重构着人与技术㊁社会之间的关系ꎬ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ꎮ当媒介保持与日常生活深度互嵌的发展节奏ꎬ并成为形塑新型文化场景与传播样态的关键力量时ꎬ作为技术和文化共生体的媒介也就毫无疑问成了与现代社会诸多文化现象关联的 风暴眼 ꎮ然而ꎬ有学者指出ꎬ传统诉诸 使用 效果 路径的媒介研究已不足以应对当下社会生活中由媒介引发的诸多转变[2]ꎮ国内外研究者试图在新的理论视野下重新阐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关联ꎬ肇始于生态心理学的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为研究当下的媒介化社会提供了新的通路ꎮ时至今日ꎬ传播学领域对可供性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媒介技术的功能属性ꎬ即从用户思维看待技术所蕴含的利己潜能ꎮ本文认为ꎬ探究社会文化现象的媒介逻辑ꎬ需要将平台媒体等非人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置于平等地位ꎬ重新审视动态的㊁生态性的㊁系统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各行动者间的关系属性和多元实践逻辑ꎬ其本质是技术内嵌背后的互动关系投射ꎮ伴随着技术发展而诞生的网络文学如今不断升温 ꎬ呈现出媒介化㊁交互性等特征ꎮ网络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受制于媒介技术ꎬ其所牵涉的多元行动力量也服膺于当下的媒介生态ꎮ基于此ꎬ本文试图引入可供性视角ꎬ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网络文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媒介化转向ꎮ通过立足 环境 行为 关系结构追溯媒介物质性ꎬ在媒介化背景下探究网络文学 生产 流通 消费 所牵涉的行动力量ꎬ关注环境㊁技术㊁人之间的关系变革和交互实践ꎬ及媒介化现实与构想共同导向的多元网络文学样态ꎬ以期搭建起媒介研究与网络文学勾连的认知桥梁ꎬ追寻网络文学发展的可能方向ꎬ重塑媒介化社会的新型861文化生态ꎮ㊀㊀一㊁嵌入:网络文学发展的生态变革 可供性视角观照㊀㊀网络文学诞生于 文学终结 等论调甚嚣尘上之时ꎬ一些悲观论者基于 诗学 分析策略ꎬ批判网络文学缺乏逻辑的文本形式和反传统的符号意义表征使得文学不断边缘化ꎬ消解文学神圣性[3]ꎬ然而这种保守的文学性视角却未能阻止其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ꎮ即便未能带领文学走向彻底解放ꎬ经过20多年的发展ꎬ中国网络文学也已在争议中逐渐成熟ꎬ从90年代诞生之初的艰难探索稳步迈进提质增效的 网络文学3.0时代 ꎬ彰显出主流化㊁精品化㊁规模化㊁国际化等典型优势[4]ꎬ成为推动我国内宣外宣联动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特色力量ꎮ时至今日ꎬ国内学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ꎬ并且正在经历由经验研究迈向体系建构的转型过渡ꎮ此前研究者对于网络文学的探索大多停留在文学范式本身ꎬ关注文本的叙事㊁审美㊁意义表征等ꎬ呈现出以文艺学㊁美学㊁哲学为重的态势ꎮ随着数字化浪潮愈演愈烈ꎬ新的媒介生态促逼网络文学研究进行根本性变革ꎬ在经历了一番动态㊁波折的探索后ꎬ网络文学研究逐步实现了文化㊁媒介㊁传播研究的视角转化ꎬ即网络文学研究的 媒介转向 [5]ꎮ遗憾的是ꎬ网络文学的媒介研究长久以来存在原子化的物理叠加的现象ꎬ 媒介 被视为孤立的传播平台ꎬ学术研究呈现出 网络+文学 的价值取向ꎮ然而ꎬ研究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向ꎬ如若停留在功能主义视角下看待媒介的物质本体ꎬ仅仅将其视作文本内容创作和传播的技术平台ꎬ则是忽视了媒介作为社会发展网络中关键节点的重要作用ꎬ极大地弱化了媒介逻辑对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自主性影响ꎬ断裂了技术与人和环境间的互动关系ꎮ人类行动者早已不再只是简单接触和使用媒介ꎬ而是生活在由技术构成底层逻辑的媒介化社会ꎮ因此ꎬ厘清媒介的本质ꎬ透析媒介与网络文学的动态关系ꎬ对于参透当前相关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内卷化㊁浅表化的伪繁荣景象ꎬ破除网络文学媒介研究的内生性困境至关重要ꎮ网络文学的繁荣与孕育它的技术土壤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ꎮ在媒介渗透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ꎬ技术席卷日常生活的同时ꎬ文学也势必受到技术革新的润泽ꎮ依托于新媒介而生的网络文学具备显著的工具优势ꎬ诉诸互联网的天然亲民属性满足传受主体的使用期待ꎬ从而打破传统文学的话语权威ꎬ构成现实文学一支关键的新生力量ꎮ提及工具属性ꎬ网络文学以超文本为结构形式的内容呈现机制较单一文本更受青睐正是其技术优势的典型表现ꎮ媒介作为连接文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纽带ꎬ在打破旧有结构的同时ꎬ容纳社会环境选择的特定结果ꎬ创造性地在其技术基质构成之上将各要素重新组合排列建构出新的关系ꎬ深度嵌入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接受范式ꎮ事实上ꎬ媒介作为技术与文化的共生体ꎬ在将技术与本身文化属性结合中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媒介逻辑ꎮ在这样的逻辑驱动下ꎬ关注技术自身的文化配置㊁既有文化结构与新技术间相互调适的过程[6]ꎬ成为思辨技术与文化力量的必然趋向ꎮ更有研究者指出ꎬ 媒介化 (mediatization)作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ꎬ为媒介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ꎮ媒介化是在发挥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转换㊁桥接作用之上ꎬ进一步延展宏观社会效应层面上的媒介效果ꎬ其本质上是 社会和文化以及互动模式由于不断加剧的媒介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社会进程 [7]ꎮ因而ꎬ主流研究在将网络文学作为 媒介环境 进行范式探索的过程中ꎬ对于网络文学生产㊁流通与消费的探索ꎬ应当超越将技术作为中介生产网络文学作品的物质本体讨论ꎬ避免孤立地将技术或行为作为相互分离的要素进行考察ꎬ而忽略了行动者之间的交往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互动ꎮ正如泰普斯科特(Tapscott)所言ꎬ 网络时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动 [8]ꎬ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考察网络文学活动ꎬ理应重点关注多元参与者的交互实践ꎬ关注技术㊁人㊁环境及其间性ꎬ探讨网络文学的系统性规则及其对于行为结果的实现和潜在限制ꎮ这种研究思路与可供性的底层逻辑不谋而合ꎮ961可供性 作为生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ꎬ最早由吉布森(Gibson)于1979年提出ꎬ用以表示行动者行动取决于特定环境所提供的可能性[9]ꎮ在吉布森体系中ꎬ可供性的研究重点在于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ꎬ意指环境的可供性相对于有机体行动可能性而存在ꎬ而这种相对属性不受制于有机体的感知而存在或消亡ꎬ不因有机体的需求和目标改变而改变ꎬ同时又会为不同的有机体提供不同的可供性ꎮ吉布森所述的可供性象征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 强耦合关系 [10]ꎬ这样一种独立的关系属性ꎬ跨越了一成不变的主客观的二分法ꎬ本质上是某种意义上的 主客体间性 [10]ꎬ为生态感知提供了先见而有力的研究视角ꎮ在诺曼(Norman)将其引入设计和人机交互领域后ꎬ可供性这一理论得到推广和普及ꎬ成为研究社会与技术关系的重要切口ꎮ不同的是ꎬ在诺曼看来ꎬ行动者从已有的文化经验出发对环境可供性进行判断与筛选ꎬ用户感知成为决定产品设计以及用途的关键因素[11]ꎮ随着可供性概念在传播学领域推广开来ꎬ吉布森最初所强调的生态环境中的有机体行动者往往被引申为技术对象ꎬ尤其是诸如移动终端等物质实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等数字媒介ꎬ逐渐远离可供性概念最初的生态系统指向ꎬ可供性成为观察技术与实践活动的一种 中距理论 ꎬ与人类行动者在个人㊁团体和组织层面对技术的更广泛理解联系起来[12]ꎮ面对技术在环境构成中的强势地位ꎬ可供性概念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当下的数字媒介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研究中ꎮ莱昂纳迪(Leonar ̄di)等人将社交媒体使用概括为四种媒介可供性:可见性㊁可编辑㊁可持续㊁可联系[13]ꎮ施洛克(Schrock)认为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㊁可用性㊁可定位性和多媒体属性[14]ꎮ国内学者潘忠党从信息生产可供性㊁社交可供性㊁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界定 新媒体 [15]ꎬ成为国内学界对于可供性概念的最早引介ꎬ在此基础上ꎬ一些学者对于新媒体可供性框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和补充ꎬ探讨将其作为新路径予以新媒体评估的可能性[16]ꎮ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可供性的解读拓展了解释空间和研究视阈ꎬ在社交媒体具体实践研究之外ꎬ一些研究者在可供性作为技术属性的思路之外提出可供性作为关系属性对于特定情境和行为的建设性ꎮ伊恩 哈奇比(IanHutchby)突破横亘于决定论和相对论之间的分野ꎬ认为可供性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促成或限制参与 [17]:一方面ꎬ技术是功能性的(functional)ꎬ它赋予有机体的行动以支持或限制ꎻ另一方面ꎬ技术又是关系性的(relational)ꎬ行动的潜力因物种而异ꎬ对于同一环境下的不同有机体而言ꎬ其潜力的实现可能各不相同ꎬ这一视角所实现的重大跨越ꎬ为可供性研究贡献了宝贵的理论价值和范式转向ꎮNagy和Neff提出 想象可供性 ꎬ强调可供性很大程度上诉诸用户想象ꎬ因此其潜力的释放需要突破用户的主观感知ꎬ而这条研究思路应该与物质性㊁情感和中介化三条脉络加以连接ꎬ研究者通过在将理论化为用户感知㊁态度和期望之间的关系网络的过程中描述技术可供性ꎬ并将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带回到学术对话中[18]ꎮ面对主流研究者对于抽象的与具体的技术所具有的可供性进行的众多语境化的分析成果ꎬ有学者指出ꎬ将可供性作为视角(perspective)来看待文化的方式为阐释 环境 行为 关系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认知框架ꎬ这也为可供性概念介入更具中层和微观特征的学科提供了可能性[19]ꎮ对此ꎬ本文在研究网络文学活动时ꎬ倾向于借助可供性在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视野之外指向的 第三条通路 ꎬ立足更加多维的㊁关系性的视角ꎬ将环境㊁技术㊁人纳入同一生态范畴内考察其关系结构ꎮ换言之ꎬ探讨网络文学的媒介化转向ꎬ关注当下媒介环境中基于物质性展开的网络文学实践活动与联结关系ꎬ对于认识数字媒介技术在网络文学生产中的行为逻辑和对人们行为惯习(habi ̄tus)㊁思维方式乃至实践活动的形塑作用都有着重要意义ꎮ㊀㊀二㊁联结:网络文学生产中 环境 行为 关系结构㊀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数字媒介日益渗透入网络文学生产㊁流通㊁消费的每个细节ꎬ网络文学赖以生存的空间愈发受制于媒介技术的发展ꎬ网071络文学生产牵涉的多元行动力量也服膺于媒介环境提供的行为可能ꎮ伴随数字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ꎬ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空间俨然获得整体转型扩张ꎬ由互联网㊁算法等数字媒介组合构成的新型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正在崛起ꎬ通过全方位嵌入公共生活和日常活动ꎬ破坏旧有规则与秩序ꎬ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成了秩序本身ꎮ换言之ꎬ媒介早已不再仅仅作为信息的传输渠道和简单工具存在ꎬ而是以其内生的逻辑搭建起组织和生成社会的平台ꎬ行使当代数字技术赋予的权力ꎮ在雷吉斯德布雷(RégisDebray)创造的 媒介域 语境下ꎬ媒介被视作一种文化环境(或者说生态系统)[20]ꎬ对于社会的影响尤为重要ꎬ在一些学者看来ꎬ媒介甚至存在 引起既有社会控制无效和失灵 的可能ꎬ 每个媒介域都会产生一个特殊的时空组合ꎬ改变社会联系的机理 [21]ꎮ在深度媒介化的现实条件下探讨网络文学生产的特定环境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ꎬ一个前置语境便是媒介的物质性对于形塑特定传播或沟通环境的行动能力ꎮ然而关注媒介作为基础设施的物质性ꎬ并非延续基特勒媒介本体论的研究谱系ꎬ即便一些学者指出其对于 处理媒介与文学在根本意义上的共通性问题 作出重要贡献[22]ꎮ在媒介理论的范式中ꎬ作为传播的基础设施的媒介绝非简单化的内容㊁机构指称ꎬ我们同样反对将其还原为 物质特性 的思考路径ꎬ而是强调媒介的联结性ꎬ强调其所构成的传播网络在媒介实践下的关系[23]ꎮ媒介的物质性意味着在当前社会情境下隶属于物本身的固着性能够对建构活动产生影响ꎬ是人类意图性之外的属性[24]ꎮ因此ꎬ本文借鉴学界当前较为认同的广泛物质性概念ꎬ其内涵和外延覆盖一切涉及 物 与 物质 的媒介构成㊁媒介要素㊁媒介过程和媒介实践ꎬ媒介的本身物性也在无穷的层次和维度中得以重现[25]ꎮ可供性理论对于解释特定类型环境与行动之间的作用关系同样具有关键性意义ꎮ可供性概念为行动者与具体环境之间的连接关系提供一种更为确切的阐释逻辑ꎬ它不仅是关系的ꎬ更是实践的ꎬ更重要的是ꎬ它让文学活动研究不再停留于技术依赖或文本内涵ꎬ而是关注互动关系和行动模式ꎬ使我们能够更好把握当前社会语境下文学活动的生成系统ꎮ将可供性概念引入网络文学生产活动ꎬ势必仰赖于物质的具体作用ꎬ进而考察媒介作为中介物所提供的行为可能ꎮ对于网络文学生产行为而言ꎬ媒介的性能对于有机体感知㊁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有着强大且无可避免的影响ꎬ作为基础设施的媒介技术由于其便携性㊁移动性㊁可获得性㊁跨媒介性等诸多属性ꎬ使得网络文学较传统文学有了补偿性发展ꎬ文学生产活动成为更加注重感官刺激㊁更加强调互动与连接㊁更少受到时间与空间要素限制的实践行为ꎮ数字媒介所提供的物质性原动力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思维和习惯ꎬ形塑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行为ꎬ不仅重构着作者㊁编辑㊁读者等参与者对于个体身份的主体性意识及对于时空的感知意识ꎬ也通过介入日常生活场景和文化实践ꎬ改变着网络文学活动的生产㊁流通㊁消费全过程ꎮ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ꎬ经历了印刷文学到数据文学的范式转变ꎬ网络文学诉诸互联网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ꎬ实现书写范式的颠覆性革新ꎬ呈现出数据化的信息形态与创作模式ꎮ网络文学诞生于以计算主义为底层逻辑的网络世界ꎬ因此从诞生的那刻起ꎬ网络文学便带有数据化生产的特征ꎬ作者(也被称为 写手 )在进行内容生产时ꎬ其写作行为本质上是 一种数据输入的过程 [26]ꎮ一切表意符号都将转化为比特存储进计算机网络ꎬ无论是通过敲击键盘㊁语音录入等行为进行自动化输入ꎬ还是凭借搜索引擎㊁写作工具㊁自行纠错和组词软件等智能方式加速内容生产ꎬ数据化都已深深植入网络文学的创作环境ꎮ置身于数据化的网络文学生态中ꎬ作者的创作思维和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ꎮ随着文学网站以结构性力量渗入网络文学的生产环境ꎬ数据愈发成为衡量和审视作品的标尺ꎬ阅读市场数据不仅成为编辑把关的第一顺位ꎬ也影响着作者的创作选择ꎮ作者身处数据化的写作环境ꎬ难免会以用户逻辑代替艺术创作的逻辑ꎬ对于题材选取㊁人物构型㊁情节设置往往自觉遵守受众市场偏好取向ꎮ网络玄幻小说作者逆苍天在接受采访时说ꎬ 传统作家可以让人郁闷ꎬ这是艺术成分ꎬ我171们不能ꎬ我们要让读者爽ꎬ让读者开心 [27]ꎮ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中ꎬ读者对于 爽 甜 等基调的追求使得玄幻㊁修真㊁重生㊁甜宠㊁种田等题材占据网络文学的半壁江山ꎬ呈现类型化㊁标准化的写作景观ꎬ甚至近乎复制粘贴的流水线工艺ꎬ导致文学作品 灵韵 的消失ꎮ媒介技术的介入使得网络文学曾经的生产流通秩序悄然发生新的变化ꎬ资本和算法的联盟成为网络文学场多方博弈格局下的强势力量ꎮ移动社交时代ꎬ数据和算法日渐成为当前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架构ꎮ用户在接触和使用文学网站和阅读软件时ꎬ往往要主动或被动地交出部分隐私主导权ꎬ通常情况下用户的使用痕迹会转化为后台数据存入平台储备的庞大数据库ꎬ在对数据加以分析后平台据此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化区分ꎬ再以 固定类型模式 签约网文作者进行批量化㊁标准化内容生产ꎬ对读者进行情感驯化ꎬ循环往复ꎬ直至形成作品的粉丝群体[28]ꎮ商业化模式下用户的情感需求成为作者和平台共同追逐的目标ꎬ 类型文 则保证了平台的引流和创收ꎮ算法则是通过内容推荐和协同推荐的组合方式ꎬ构成内容分发的底层逻辑[29]ꎮ算法物质性表现在将个性化理念贯穿于其中ꎬ从而对用户感知加以揣测并利用ꎮ如今各大网络文学网站呈现零和博弈的局面ꎬ资本争相创建算法吸纳用户ꎬ一旦用户习惯某种算法逻辑ꎬ便会相继产生持续使用该平台的依赖心理ꎮ高寒凝以晋江文学城的积分算法公式为例ꎬ指出文学网站诉诸积分算法将其运用理念贯彻入 每一根毛细血管 ꎬ一方面通过征用读者的阅读时间和审美能力将小说的遴选任务分摊给用户ꎬ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算法引导和控制用户行为ꎬ实现网站的引流和增收[30]ꎮ对消费环节而言ꎬ新媒介形态下 竖屏 这一物质载体的出场正在加速用户使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时空 液化 ꎮ当前网络文学消费呈现出网页版与移动端协同发展的态势ꎬ以 起点中文网 晋江文学城 为代表的文学网站和以 QQ阅读 掌阅iReader 为代表的阅读软件形成多元并举的作品依托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ꎬ2020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372.1亿元ꎬ2022年有望达到453.9亿元[31]ꎬ经过多年发展ꎬ用户移动阅读习惯已逐步养成ꎬ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步扩大的发展态势ꎮ回到网络文学生产的物质维度ꎬ以手机界面为代表的 竖屏 正是移动传播时代人机交互的产物ꎮ 竖屏 的出场不仅重构手与眼的关系ꎬ极大地解放了身体ꎬ赋予身体更大的流动性[32]ꎬ更是促逼人与媒介的关系自此转向流动和动态的有机模式ꎮ对文本叙事而言ꎬ竖屏模式下的内容编排呈现出全新的样式ꎬ交互性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元素ꎬ相应地ꎬ网络文学所遵循的生产逻辑和在此逻辑下呈现的信息形态也随之改变ꎮ一些网络文学阅读界面倾向于将图像㊁声音元素容纳其中ꎬ使读者可以调动多重感官补偿视觉的单一接受模式ꎬ并且通过点赞㊁评论㊁转发等行为表达观点ꎬ与作者进行即时社交互动ꎮ然而ꎬ窄幅的物理属性限制也使得内容形式势必以碎片化㊁轻量化为主ꎬ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于文字逻辑和语言逻辑的压制ꎮ竖屏 所代表的移动终端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带来的深度影响ꎬ使得新媒介环境中的网络文学消费行动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和流动性ꎮ移动媒介嵌入日常生活后ꎬ传统文学所依赖的固定场景被打破ꎬ地点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不再紧密ꎬ商场㊁地铁㊁公交站乃至任何一个流动场所都能够为用户提供 数字劳动 的空间ꎬ文学消费不再受到物理区隔的掣肘ꎬ 读者的阅读空间和消费空间由实体书店的在地性转变为数字化㊁移动化和碎片化 [33]ꎮ空间 液态化 的同时ꎬ时间的流动性也一并增强ꎮ数字媒介使得网络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逐渐日常化ꎬ只需一个轻便窄小的屏幕ꎬ原本隐性的时间便在媒介技术介入后唾手可得ꎮ工作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消融ꎬ资本的触角伸向用户更多的闲暇时间(包括工作间歇的 忙里偷闲 )ꎬ碎片化的时间为用户消费网文注入动力ꎬ媒介成为施拉姆所言的 时间窃贼 (thethiefoftime)ꎬ资本对于用户的剥削也在不易察觉中愈发深入ꎮ㊀㊀三㊁驯化: 媒介化 导向多元网络文学样态潘忠党在援引西尔弗斯通㊁米歇尔 徳萨图等学者对于 驯化 概念的论述时指出ꎬ这一概念271。

晋江文学城网络文学出版经营策略探究

晋江文学城网络文学出版经营策略探究

晋江文学城网络文学出版经营策略探究作者:宋沈晓悦来源:《今传媒》2023年第12期摘要:在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产业逐渐从成长期步入成熟期。

由免费阅读到付费订阅,再到打造粉丝圈,网络文学产业的经营路线愈发完善,促使网络文学出版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领域。

本文以晋江文学城为例,分析其发展模式以及在出版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环境提出了一些经营策略,旨在促进晋江文学城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晋江文学城;出版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12-0096-04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文学平台应运而生,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模式越来越受读者喜爱。

晋江文学城作为女性网络文学网站的代表,创立于2003年,截至2023年10月注册作者数逾262万,平均日更新字数超过3564万,网站累计发布字数超1374亿;收录在线网络小说超586万部,已出版小说逾万部,签约版权作品超25万部,平均每个月新增签约版权在2800部以上,注册用户数超6393万。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晋江文学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环境提出了一些经营策略,旨在促进晋江文学城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

一、网络文学平台运营状况(一)平台运营战略多样化随着网络文学平台的不断发展,平台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各网络文学平台纷纷采取多样化的运营战略,实现多方加码布局。

在众多网络文学网站中,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主抓男频(男生频道)市场,借助《诛仙》《盗墓笔记》《斗破苍穹》等优秀长篇网络小说稳居“龙头”位置;潇湘书院、红袖添香等网站聚焦女性市场,利用“都市时尚”“言情”等小说题材吸引了大批女性读者;“晋江文学城”则依靠“轻言情”等题材填补了网络文学市场中短篇女频(女生频道)小说的空白,诞生了“大女主”“双男主”等类型的文学作品。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促进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变革、影响汉语言文学风格的转变、和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判断与推动。

一、促进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变革网络语言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运用方式,尤其是在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汉语言文学逐渐向符号化、科技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

网络语言的出现,催化了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变革,推动了汉语言文学前沿理论的拓展和实践的创新。

例如,网络小说、微小说、短视频剧本等以网络语言为主体的文学形态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影响汉语言文学风格的转变网络语言是一种闪亮、活泼、新鲜的生活方式,其语言特点与传统汉语言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汉语言文学在形式和语言上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在语言上,网络语言强调快捷、简洁,更多的使用缩略语、代号、表情等,让文字的表达更加简短、生动、形象化。

这种语言的转变,也带来了汉语言文学风格的转变,不少作家开始探索使用网络语言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判断与推动网络语言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体验到文字表达的快乐和愉悦感,增加了对汉语言文学的关注和认识。

而且,网络上针对汉语言文学的讨论和交流岛行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形式、新力量,有助于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网络语言的使用,也为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判断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创新型的文学形态,网络语言不但擅长抓取社会热点、反映时代风貌,更强调价值观的多维度解析,为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总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通过网络语言的使用,汉语言文学形式和风格得到了变革和创新,而且作为普及型的文学形态,网络语言也为汉语言文学的推广和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的中国网络文学产业仍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网络文学产业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达到3.78亿人,占网民总数的48.9%。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对当前市场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45家重点网站发展情况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各网站原创作品总量高达1646.7万种,其中签约作品达132.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233.6万种,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种。

出版纸质图书6942部,改编电影1195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

[1]除了数据上的增长,IP打造与运营仍是这一年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中心议题;网络文学有声阅读成为数字阅读新的增长点;作为内容产业,网络文学的IP核心——作家队伍建设也更趋成熟,作品题材创作领域出现一些新的势头,亟待理论的提升。

同时,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网文出海举措频频,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在海外市场的开拓,正成为整个产业的新的发展动向。

2017年,网络文学发展走完了20年的发展历程,即将开始一个新的十年,一个新网文时代正呼之欲出。

一 IP开发:网络文学产业的中心议题近年来,IP一直是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几乎到了一谈起网络文学,言必称IP的程度,2017年度的网络文学产业也是如此,打造IP仍是中心议题。

区别于传统文学创作,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文学产业化探索之后,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已基本明晰,即网络文学的主要利润空间并不仅仅聚焦于小说本身的付费阅读与下网成书,而在全版权运营,也就是所谓的IP的充分开发所带来的利润。

盘点2017年网络文学产业IP运营的主要模式,仍是“网络文学+影视”“网络文学+游戏”“网络文学+动漫”等三种。

“网络文学+影视”即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是网文IP运营最成功、影响最广泛的方式。

艾瑞咨询研究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签订了作品改编授权的网文作者,19.7%授权给了电视剧,19.2%授权给电影,19.6%授权给漫画,16.4%授权给游戏,15.5%授权给动画,其他授权为9.64%。

网络小说三要素变迁及其现实主义反思

网络小说三要素变迁及其现实主义反思

网络小说三要素变迁及其现实主义反思作者:韩模永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6期(1.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2.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18ZDA28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文学‘新文类’的形式创新及其审美嬗变研究”(16CZW003)作者简介:韩模永,1981年生,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

众所周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1]171是衡量一部小说写得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也是考察现实主义写作是否具有深度和高度的重要维度。

正如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所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462“细节的真实”即是对情节刻画的具体要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则直接指向人物和环境,可见,情节、人物和环境刻画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因素。

因此,从小说三要素的维度来思考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中,网络小说是其中的主流,甚至可以说网络小说就是网络文学的代名词,探究网络小说正是切中了网络文学研究的重心所在。

那么,在当下的网络小说中,三要素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大体来看,从传统小说到网络小说发生了从典型到类型、从情节到故事、从环境到场景的变迁,当然,这种变迁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网络小说个案,这里强调的主要是一种普遍性转向。

反过来,这种变迁与转向也必然影响着网络小说的现实主义书写,在当下网络小说创作普遍追求一种“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语境之下,我们确实需要更加冷静和深入地思考网络小说的现实主义问题。

一、从典型到类型人物刻画是传统小说书写的第一核心要素,在这一要素上,典型人物塑造则是现实主义文学形象刻画的至高追求,其与浪漫主义的意境、现代主义的意象并称为文学形象的三大高级形态和至境。

电子书籍市场的发展与趋势

电子书籍市场的发展与趋势

电子书籍市场的发展与趋势一、前言电子书籍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阅读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子书籍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本文将从市场现状、优势与劣势、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二、市场现状1. 国内电子书市场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电子书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数十亿元的规模。

在这些电子书种类中,以教育类、文学类、经管类、IT类等居多。

其中,受访者最喜欢阅读的电子书类别依次为文学小说类、畅销书籍、经管类书籍、历史类书籍等。

2. 电子阅读器方面据调查报告,目前电子阅读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主要产品有Amazon的Kindle、Kobo、Nook等。

其中,Kindle无疑是国际上最火的一款电子阅读器,而且价格亲民,可以说是电子书市场的重要支柱。

3. 电子书APP方面除了电子阅读器外,APP也成为了不少人阅读电子书的主要方式,其中有多个电子书APP成为了市场的龙头,例如:追书神器、米读、阅读简书等,同时由于智能机的普及,甚至一些微信公众账号或支付宝账户中也可以阅读电子书。

三、电子书优势相比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籍有以下几个优势:1. 便携轻薄。

一款电子阅读器能够千万册书籍,而重量只有50克至200克左右,可以很方便地携带。

手机等移动端阅读APP也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他所喜欢的书籍。

2. 可以汇聚大量图书资源。

网上购书和下载是电子书最大的特点,只需一个帐号和一个网络环境即可轻松获取数字图书馆的所有书籍,还可以资源共享,进行知识交流。

3. 与其它媒体的互动性。

电子书的多媒体特点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享受阅读,例如:听书、视频、图片等多种功能,更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

4. 价格相对低廉。

相比传统出版物,电子书的价格是相对较低的,能够与之匹敌的只有二手书的市场价格,而且电子书不用运费和物流成本,所以价格优势显著。

四、电子书劣势然而,电子书籍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和发展瓶颈,比如:1. 电子版图书存在版权问题。

网络文学如何影响当代文化走向

网络文学如何影响当代文化走向

网络文学如何影响当代文化走向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当代文化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创作方式,还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当代文化的走向。

网络文学的兴起,首先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在过去,传统文学的出版渠道相对狭窄,许多有创作热情和潜力的作者难以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大众。

而网络的普及打破了这一限制,任何人只要有创作的欲望和一定的文字功底,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这种低门槛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者群体极为庞大,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也因此变得丰富多样。

从玄幻修仙到都市言情,从历史穿越到科幻末世,几乎涵盖了所有能够想象到的领域。

这种多样性满足了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网络文学的世界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化走向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大众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上。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

这种便捷性使得阅读网络文学成为了许多人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往往更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娱乐性,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

这种以娱乐为导向的文化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

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相关产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网络文学,将热门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或游戏,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

此外,网络文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许多网络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主题,如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实现梦想、在困境中坚守正义和善良等。

这些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正能量,激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目标。

同时,网络文学中的一些创新性思维和想象,也能够开阔读者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然而,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网络文学创作门槛较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作品存在着内容低俗、抄袭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网络文学在产业兴盛与事业繁荣的局面下,呈现出与生活社交、休闲娱乐和主流文化相融合的三大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向多终端拓展、从“渠道”向“内容”为王过渡、从“顺应”向“引领”大众文化转变等问题。

网络文学,既是一项蓬勃的文化产业,又是一项新兴的社会事业。

近五年来,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出售、影视改编、转化为游戏产品已达相当规模。

众多网络文学作品走出国门,畅销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网络文学已经具备了与日本动漫、韩剧并称为亚洲三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目前,国家在战略层面已形成了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支持与管理。

有从宏观政策上对“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和“全民阅读”的倡导,更有从顶层设计上推动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引导思路和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具体规划。

在产业兴盛与事业繁荣的局面下,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与生活社交、休闲娱乐和主流文化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向多终端拓展”“从渠道向内容为王过渡”“从顺应向引领大众文化转变”的重要课题。

一、融入生活社交:网络文学向移动阅读与多终端拓展网络文学在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和移动互联的变革力量双重促进下,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阅读习惯改变和阅读载体拓展,这两方面使得网络文学产业更加深入地融入了用户的生活和网络社交。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又一轮改变,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上进行阅读。

首先,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和4G网络的高速传输,满足了用户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需求;其次,移动终端阅读软硬件的提升,使得用户阅读体验不断优化,远超PC端的体验;同时,移动终端支付手段的便利化,提高了用户对网络文学作品的付费意愿。

据百度大平台数据显示,我国“用户的网络文学消费向移动端的转移非常明显,移动端的搜索指数占比已经超过80%,而且在持续增加”。

据调查②显示,移动端为网络文学阅读的主要渠道,其阅读时间以近4倍的幅度领先PC端。

其中,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渠道是用户关注网络小说最主要的三个来源,分别占38.1%、25.5%、24.1%。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与网络文学产业渠道的主要载体已经由线下和PC端转移至移动终端。

2015年第二季度,QQ阅读5.0版推出,特色在于通过图书推荐优化用户阅读体验,以新的信息流整合实现从“人找书”到“书找人”的转变;阅文集团、掌阅科技等多家网文企业透露电子阅读器战略,打造精品阅读终端。

然而,在网络文学产业向移动互联网领域拓展的应用和终端推广过程中,还有两方面问题值得注意: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产业渠道在由PC端向移动终端拓展,那么对于移动端的阅读类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将自身在PC互联网的门户网站优势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

在PC互联网时代,网页切换的操作成本极低,用户很可能会同时访问多个网文网站。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阅读类应用提供的内容重复率高,用户通常不会使用多款类似产品。

因此,网络文学产业在移动端的渠道发展中必然会出现中心化和结构化的趋势,阅读类应用须充分运用其在阅读体验、内容资源、用户资源或渠道入口等方面的任一优势,在市场成熟之前争取第一时间抢占移动终端。

另一方面,不同移动终端、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内容产品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与同步切换,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二、融入休闲娱乐:网络文学泛娱乐开发向产业链上游转移随着产品经营开发和全版权运营意识的深入人心,“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IP)的概念正在替代“版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动力的表述。

网络文学产业以优质IP版权为源泉,以网络文学广泛的用户基础为可能,延伸至影视、游戏、动漫等其他文化娱乐产业,深度的交叉融合衍生出概念更为深广的“泛娱乐”新生态,网络文学已成为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巨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锋的新战场。

2015年3月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联合组建的阅文集团成立,旗下拥有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小说中文网等主流文学网站超过17家,在网络文学的基础上,联合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旗下涵盖游戏、文学、动漫、影视四大实体业务平台)的其他板块,共同形成一个“泛娱乐”平台。

4月,阿里文学和掌阅文学相继成立,网络文学行业竞争日渐激烈。

阅文集团在与百度文学、中文在线、阿里文学等其他网络文学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以内容、渠道、运营资源和收入四方面全面领先,显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较为巩固。

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为行业整体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与动力,再加上上海掌控网络科技、深圳第一波网络科技等坐拥丰富IP 资源的文化运营公司的快速布局,未来各家网络文学公司之间的竞争会比过去盛大一家独大时期更加激烈,也使得优质和热门IP价值飞升的走势更加显著。

艾瑞咨询在《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中指出,2015年是互动娱乐IP元年,网络文学作为最大的IP源头,经过了内容积累、商业化萌芽、游戏衍生等阶段,如今全面进入了全产业链渗透阶段。

网络文学IP多面衍生。

其中,网文IP影视剧大获丰收。

2015年8月,网络播放覆盖人数前十位的电视剧中有《花千骨》《盗墓笔记》等4部改编自网络小说。

虽然目前网络玄幻小说改编影视剧作难度较大,但随着中国影视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高人气IP的吸引力,玄幻小说的影视改编也正在逐渐进入市场。

其次,网文IP游戏同样表现不俗。

2014年起网文授权游戏费用高涨,精品高达数百万至上千万元,在2014年首届网络文学版权拍卖会上,盛大文学以2800万元的高价拍出了6部网络小说的手机游戏版权,2015年手游《花千骨》首月流水近2亿元、《大主宰》日付费充值超过1015万元。

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游戏提供内容题材和故事背景,而且大部分网络小说的生命周期都较短,因此,在网络小说连载的过程中将其游戏化,可以最大程度上借助原著的现时人气进行宣传,获得更多玩家和用户的关注,是网文IP版权利用最成熟也最具价值的一个方面。

再次,网文改编动漫方面前景广阔。

2017年中国二次元用户将超过3亿,良好的用户基础和粉丝经济的带动为国产动画提供了发展契机。

阅文集团首次尝试网文IP改编动画,2015年斥资5000万元打造《择天记》。

截至2015年11月,在腾讯视频上共获得6424万次播放。

然而,在网络文学泛娱乐开发的大好形势之下,需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出售全版权”须向“IP系统开发”转变。

在过去的版权运作中,网文IP的衍生合作多半都是采用原作不参与改编的授权模式,这样容易导致网文IP 的充分开发无法实现,因为出售之后是否获得开发,开发过程是否粗制滥造,开发之后能否带动原著,并与其他衍生授权联动促进,都是未知和不确定的。

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就需要利用集团优势或行业合作,将网文IP的价值推向纵深。

对于重点IP的开发、授权与合作,从内容生产,到用户培养,再到多样衍生产品的设计改编、互动、质量、市场投放,数字发行和线下出版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规划和介入,全方位立体挖掘其版权价值,使网络文学形成更紧密的产业链条,不断迸发出持久增值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其次,随着网络文学IP热的到来和网络文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方面,渠道资源最终将瓜分殆尽,新用户的拓展也将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内容版权争夺将愈演愈烈,“渠道为王”的时代必将被“内容为王”所替代,产业链的中心呈现由下游向上游(内容资源融合与集成)延伸的趋势。

优质的原创内容需要更多、更好的作者来创造,这就让这些互联网集团在争抢成熟网络文学作者的同时,有可能出现人资内耗和人才流失的风险。

因此,网络文学企业对作者资源的人文关怀与高效聚合就是关键:建立开放平台大量发掘新人,借助内部机制实施作家培养,都可以客观上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如阅文集团,尽管拥有庞大的原创作者队伍,但仍然致力于创作新人的发掘和明星作家的打造。

此外,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也是产业链向上游转移的路径之一,还有助于解决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等问题。

三、融入主流文化: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内容资源融合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消费世界里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正成为文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文学界陆续出现的大批优秀作品⑧中可以看出,网络文学在融入主流文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首先,网络文学并没有偏离主流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看来,网络文学中表现的价值,可能并不宏大,但积极向上仍是主流,比如小清新、励志、奋斗这一类价值就与主流价值相契合,对于一些可以探讨的东西,需要逐渐提高,而非全盘否定。

在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志雄看来,“三观正”的网络作家作品不占少数,比如唐家三少的作品里没有色情描写,主人公通过个人奋斗成长壮大;《琅琊榜》作品中人物处理、人际关系、故事情节恰到好处,可见作者功力等。

其次,经典与流行并非对立,网络文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学。

北京大学副教授邵燕君认为,“未来代表中国当代文学主流的将是网络文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指出,“从广义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接受来看,网络文学恐怕已经是主流”。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注意到,不少网络文学也被推荐参与了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认为国家级大奖为网络文学敞开大门,意义重大。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认为,“网络文学具有最大程度影响、改变、重塑年轻一代的力量,已经成为切入大众心理、重塑国民心态、培育国民品格的重要路径”。

其三,网络文学主流化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精英批评的介入和引领,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主流文化构建。

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认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生长主要依赖于受众的分化和分层。

在此过程中,精英批评能够有效地影响粉丝们的“辨别力”和“区隔”,对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抵抗文化工业“向下拉齐”受众趣味的力量将十分有益。

同时,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如何进行主流化的创意写作,找到好故事并讲好故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和培养社会各群体,是网络文学主流化的核心问题和根本目标。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网文高学历用户比例不断增加,读者需求不断提高,然而优质内容资源却在过度商业化的洪流中被冲淡,网文创作在阶段性的拐点上遭遇了危机:网文“大神”能否在商业化浓厚的创作环境中实现由术(写作技能)至道(思想体系)的超越,从而蜕变为文学“大师”;当下网文题材与类型的集中能否摆脱“标准化”和“套路化”的写作模式,规避创新萎缩的风险;原创的落寞与所谓“集大成”(实指抄袭、嫁接、拼贴)作品的畅销之间的矛盾与尴尬如何解决。

因此,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各自具备的特征和需求(如表2)进行优势互补和进一步碰撞,在与传统文学的内容资源整合中寻找答案,是网络文学内在提升的需求,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出版机构可借助网络文学企业在“版权代理、平台应用和营销推广”上的优势和能力,进行下移式资源整合;而拥有大量原创性作品的网络文学,更需要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将传统文学的优质资源整合、对接、转化为网络文学的内容资源,以提升其文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