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
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与家庭风俗

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与家庭风俗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仅发生了很多战争政治事件,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文化。
而在这些文化之中,居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同时,与之相伴的还有传统的家庭风俗习惯。
本文将会从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和家庭风俗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居住文化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百姓不断迁徙,居住方式也随之改变。
早期的中国人居住在自然洞穴之中,也有人居住在简单的棚屋之中。
而在商代时期,古人开始尝试修建地下宅第,用土木材料打造地下屋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下居所被不断改善,终于形成了像是西安铜雀台、洛阳东汉墓等奢华的地下宫殿。
古代居住环境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那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诞生与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它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是以中心对称线为轴,四面围合而成,尤其流行于北京一代。
它建造简单、绿化植树、环境卫生习惯严谨等,这些特点都表达出当时中国人的居住文化。
家庭风俗古代中国的家庭风俗是多样的,而在习俗之中,最明显的就是传统宴席。
其实古代的人们对于饮食十分重视,不仅在宴席上,连平常日子也会有一些特定的规矩。
例如,古代几乎没有人喝枸杞茶,因为人们认为枸杞是阴性的,会引起肾虚。
同时,古代的人们认为清爽的碗碟是最好的盛器,很少用银器等。
除了饮食方面之外,古代中国的家庭风俗还涉及到衣着习惯。
在古代的中国,在节日等特殊场合,人们会着华丽的服装,这些服装不仅价格昂贵,还寓意着丰收的喜悦。
但是在平常日子里,古人们穿的则都是非常朴素,许多人都只穿一件粗布衫。
此外,在中国民间文化当中有一项“祭祀祖先”的传统。
在祭祀仪式中,先民们会在院落中摆上祭品,包括食物、酒水、蜡烛等。
而在祭祖仪式中,古人会对先人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整理谱系、祭拜先贤等。
总结以上是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与家庭风俗的浅谈,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远离现代的方便,但是他们却十分注重生活的美好和品质。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城郭格局的变迁
(一)有城无郭
夏商时期的城市还没有形成“城”、“郭”分工的城市 居住形态;
只是在同一城区内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居 住区空间上的分化;
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村落“混居”的特点; 整体上可以认为还是属于“混合”式的城市居住结构。
(二)厢坊制
宋代城市的居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隋唐及其以前长期 实行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厢坊制”结构。
原来高墙密布的“坊墙”与“市垣”消失,“坊门”与 “市门”也不复存在,从而居民区与商业区混为一体。
以“行”、“市”为中心的街市代替了原来集中封闭的 “市”。
沿街开店,夜市空前繁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启城 市结构的新格局。
胡同是元明清三代的主要居住与交通空间结构,但是 由于市政建设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模式。
元朝的胡同是按照都城的总体规划建筑在坊里,所以 最为规整。
明朝国家统一建设房屋再分给市民,胡同也很规范。
清朝不仅未建房屋,也未统一分配宅基,汉人被赶出 外城另筑新房,新建的胡同也不规范整齐。
(二)四合院
宫城的城墙从无到有、宫城的分布从与民混居的分散的 “多宫”到集中的“单宫”,反映了宫城的封闭性质逐 渐增强,也表明了皇权地位逐渐强化的历史发展。
北魏洛阳城
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
(一)里坊制
隋唐及其以前时期,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被称为 “坊”,并且“坊”有坊墙,形成相对封闭的居 住区空间结构。
雒阳城中的南北二宫纵 列,以南门为正门。
由“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 向的演变,反映魏晋时期中国传统礼仪的变化。这种变化 实质上是“宗庙”与“皇权”地位的转化。
中国古代城市生活

中国古代城市生活中国古代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独特魅力。
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以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城市的居民构成、生活方式、城市规划与建筑、商业活动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内容。
一、居民构成与生活方式古代中国城市的居民构成主要包括官僚、军人、手工业者、商人和平民百姓等各个社会阶层。
官僚阶层通常居住在城中心附近的府邸,享受较为豪华的生活;军人则驻扎在城市边缘的军营,负责城市的守卫;手工业者和商人则聚集在工坊和市集,以手工艺和商品交易为生;平民百姓主要居住在城市的外围地区,从事耕种和务农。
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多样。
白天,人们会去市集购买日用品和粮食,交流信息并举行各种贸易活动。
城市内有大大小小的庙宇,居民会前往祭拜神明以祈求平安和好运。
傍晚时分,人们会聚集在街头巷尾聊天、观看戏剧表演或者参加社区集会。
夜晚,城市内还会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比如灯笼节、烟花晚会和戏曲表演等。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筑注重功能性和美学。
城市一般以城墙围合,用于保障城市的安全。
城内则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寺庙、市集、居民区等。
城市主要的街道是直线和横线相交的方格状,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
古代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宫殿、庙宇、园林等。
宫殿通常是官员居住和政务办公的场所,建筑宏伟壮丽,雕梁画栋。
庙宇是供奉神明的场所,多以青瓦黄墙为主,独具古朴典雅之美。
园林则注重观赏和休憩功能,有着精心设计的建筑和环境景观,代表作品有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的个园。
三、商业活动古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市集是商人交易的主要场所。
市集分为不同的区域,有粮食、织物、陶器、药材等的专门市场。
商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来到城市,带着各种货物进行交易。
在市集中,人们可以购买到各种物品,如粮食、衣物、家居用品等,满足各自的需求。
市集的繁荣也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制度变迁的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居住制度主要包括皇室、贵族和平民三个层级。
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居住制度主要以皇室和贵族为中心,以宫廷和官邸为居住场所。
皇室和贵族在城市中建立了宫殿和府邸,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这些宫殿和府邸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者城市的关键地段,象征着皇室和贵族的权威和地位。
同时,皇室和贵族的居住区域附近常常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仓库、庙宇等,形成了一条宽阔的街道,连接了皇室和贵族的居住区域,这一条街道被称为朝堂。
在城市的其他区域,主要是由普通百姓居住。
他们的居住环境相对简陋,多数是狭小的茅屋或者是院落。
街道狭窄,巷道纵横,一般杂乱无章。
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域多为分散式,没有明确的规划,往往按照居住者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分开。
例如,一个城市中会有专门居住工匠的工匠坊,居住商贾的行宫等。
这些居住区域通常离城市中心比较远,到城市中心的交通不便。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住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居住格局的变化。
在商代和战国时期,城市的居住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城市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商业区、工业区等相继出现。
贵族的居住区域也开始以府邸和宅院的形式出现,逐渐形成独立的府邸区。
这些府邸区多用石头砖瓦修建,规模庞大,建筑讲究气势磅礴。
同时,街道上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市场、庙宇等公共建筑,使城市更加繁华。
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居住制度再次发生了改变。
在唐代,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居住格局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城市皇宫、贵族大院统治中心的地位下降,街巷之间的府邸区开始独立发展。
城市居住区域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城市主街道两侧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居,形成了城市的主要居住区域。
这些民居多分为商户和居民两个区域,商户居住在街道两侧,居民居住在巷内。
整个城市根据职业和社会地位划分居住区域,充分利用了城市资源,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
济南传统合院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济南传统合院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济南是一座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城市,济南传统合院民居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不仅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特色,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济南的传统合院民居中,儒家思想的熏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济南传统合院民居体现了儒家对“家”的重视。
在儒家思想中,家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济南的传统合院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成员围绕院落生活,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家庭氛围。
合院民居中的院落布局、建筑结构等都体现了对家庭和睦生活的追求,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尊敬、理解和包容也正是儒家思想对家庭和谐的重要体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家庭成员可以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共同生活,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亲仁善邻、让而不争”的家风传统。
济南传统合院民居中体现了儒家对礼仪的重视。
在儒家经典《礼记》中,“礼”被认为是一种道德、一种规范,它不仅在社交场合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是体现了尊重、谦让、有序的精神。
而在济南的传统合院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夫妻相敬等礼仪规范的传承和体现。
比如在合院民居中,通常会有主屋和配房的分布,主屋通常由长辈居住,而配房则是给子女或晚辈居住,这种布局体现了儒家礼仪中的长幼有序之道。
在家庭成员的相处中,也体现了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等传统礼仪。
这些礼仪的传承和践行,使得合院民居成为了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的重要象征。
济南传统合院民居中也融入了儒家的“忠孝节义”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忠孝是受到极大重视的,而在合院民居中,对忠孝的追求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尊敬父母、孝顺长辈一直都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合院民居中,家庭成员的相处中也体现了这种忠孝之风。
在合院民居中,长辈的意见和决定往往被晚辈尊重和听从,而晚辈则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照顾长辈,这种忠孝之风在合院民居中得到了充分地传承和体现。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其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亦有着独特的特点。
从远古时代至今,中国人民的居住环境一直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文化价值却始终保持不变。
本文将聚焦于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探索其特点与意义。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民就开始采用简单的竹木结构和黏土墙体来搭建住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屋建筑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对于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在房屋中享受到更高的品质。
譬如,在商周时期,一些贵族和富商的住宅已经出现了石质建筑,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奢侈。
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以方形和矩形为主,讲究居住的舒适性和土地的利用率。
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深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和睦、世代相传的美德。
因此,房屋建筑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座古代中国的传统家庭住宅通常由多个建筑物组成,中间围合着一个庭院,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这个布局不仅为家庭成员提供了隐私,还鼓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家庭成员可以共同生活、持续传承家族的良好传统。
中国传统建筑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古代人民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类居住环境结合起来。
传统建筑采用的斗拱、歇山式屋顶等特殊形态,都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模拟和尊重。
此外,在房屋建设中,中国人民也注重选址和布局设计,以获得最佳的自然景观和气候条件。
比如,许多传统建筑都会依山傍水,在山水的映衬下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美感。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还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房屋建筑是一种符号,代表着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譬如,在明清时期,一些建筑的屋顶檐口上会雕刻有吉祥的动物造型或寓意深远的图案,这是一种展示家族荣耀和财富的方式。
另外,房屋建筑也会用红色来装饰,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总之,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居住民俗

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 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 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 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 ……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 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 合院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
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走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 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 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 ,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3。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
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 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 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 界称为式有两种:一:砖
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 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 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 、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 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 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 、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 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黄
色
绿
色
其
他
颜
色
(四)台基
建筑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建筑物建成 后不会沉降塌陷,就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制作 一个平整坚硬的基础,称为台基。因此,建筑 时,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大兴土木”、 “土木工程”等词即由此而来。台基是中国古 代建筑的组成部分,根据建筑物的级别而有 不同。
中国的历史风水与居住文化

中国的历史风水与居住文化中国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风水文化与居住传统,这些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风水是古代中国人在建筑和居住环境中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理论体系,而居住文化则是指中国人对于居住空间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风水与居住文化。
一、风水与居住文化的起源风水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易经》中的相关篇章。
根据《易经》的观点,风水被定义为“天地间形势之利害的学问”。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和地貌,将形势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认为通过调整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这种观念形成了风水学的基础。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环境与居住空间的布局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运势和命运。
因此,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中的布局、朝向、装饰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追求和研究。
二、风水与居住文化的理论1. 居住空间的布局与规划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认为,建筑物的布局应符合自然规律和宇宙原则,以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居住空间通常会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念进行规划。
这种布局能够平衡五行,保证居住空间的平和与稳定。
2. 房屋朝向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房屋朝向被认为是影响人的运势和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房屋宜朝向南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接收到阳光和自然的气息。
而朝向北方的房屋则被认为不利于人的健康和事业发展。
3. 室内装饰与摆设中国的风水学强调室内装饰和摆设的重要性。
根据风水学的理论,合适的摆设可以调整居住环境的气场,改善人的运势。
传统家居中常见的风水摆设包括石头、水景、盆景以及吉祥物等。
这些摆设被认为可以招财进宝、避邪化煞,为家居增加吉祥的气场。
三、风水与居住文化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中国的风水与居住文化依然深入人心,对人们的生活仍有很大影响。
许多人在购买房屋时会考虑房屋的朝向和周围环境,以确保房屋的风水符合自己的需求。
同时,在居住空间的规划和装饰方面,人们也会注意风水的因素。
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与居住方式

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与居住方式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与居住方式是一个多样而丰富的话题。
随着年代的推移和地域的差异,中国古代人们的住房形式和居住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以一个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特点和居住方式的变迁。
一、古代人居环境:自然与人文共存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特点之一是自然与人文共存。
古代中国人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在选择住址时,人们常常选择山水秀美、气候宜人的地方。
例如,南方的水乡地区,人们喜欢建造水上民居,利用水道进行交通和生活。
而北方的平原地带,则多以平整开阔的地势为基础,修建宽敞明亮的房屋。
此外,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还与人文要素紧密相连。
宫廷、寺庙、园林等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文化与宗教的象征。
古代名人的府邸也常常成为文化盛地,吸引着文人雅士聚集其中,相互交流,共同研究艺术与文学。
二、居住方式的变迁:从洞穴到宫殿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变迁与时代的演进密不可分。
在早期的时候,人们通常居住在山洞或洞穴中。
这是因为洞穴具有遮风挡雨、避暑避寒的功能,对于远古人类来说是理想的住所。
然而,随着农业的兴起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转向农耕,在平原上修建房屋。
这标志着古代人类居住方式的重要变迁。
房屋的建造逐渐从简陋的木屋发展成为砖瓦结构,更加坚固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更迭,中国古代的居住方式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宫殿成为统治者和贵族阶层的标志。
宫殿的建筑规模宏大,内部装饰华丽,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
例如,明代的紫禁城和清代的颐和园,都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
三、不同时期的人居环境: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时代的变迁上,还表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中。
在城市中,人们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集中在一起的,街巷错综复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古代城市的建筑以府第为主,既有豪宅也有一般居民的住所。
一些城市还有特定的行业区域,如书斋街、绣坊、药店等。
中职教育-《就中国历史文化》课件:第二章 中国城居文化1(刘蓉、靖立英 主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ppt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
“城”和“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代汉语 中,“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城垣。 “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
“市”与“城”相对,是进行交易的场所。《周易• 系辞下》对“市”有详细描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 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是“市 中”,另外还有“朝市”和“夕市”,总称为“三市”。 因此,“市”是古时商品流通的中心。
东汉都城洛阳的宫室、苑囿都建在纵轴线上;汉末的邺城将宫室移至全城纵轴线的北端,不再妨碍城内东西交通,城市布 局有了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增加东西两市场。隋唐的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发展到北宋时期,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封闭式的坊墙被取消,呈开放式,形成住宅和商铺混合的街道,这是宋都开封城和 唐代长安城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城市进步的表现。布局力求方整和对称,并以建筑物的体量和色彩来强调以宫室为主体的城市 中轴线的作用。这种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都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最典型的代表。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古代城市都有防御功能。远在原始社会时已有城堡,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大,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宫殿,其遗址均已 发现,如齐临淄、赵邯郸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已分宫城与郭城两部分,各有城垣,每边有数目不等的城门。秦郡咸阳 的城市布局采用不对称的建筑群体组合形式,依山就势,沿山边筑城郭。汉朝的都城长安是先造宫殿后建城垣,城的平面呈不 规则形。
中国历史文化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第第第 四三二一 节节节节
第 一
中中中中 章
国国国国
历 史 文
历 史 文
八 大
城 镇 的
化化古起
名名都源
秦朝的居住与生活方式

秦朝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重要且富有影响力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的居住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秦朝时期的居住方式、食品饮食、服饰与娱乐等方面,以全面了解秦朝人民的生活。
一、居住方式秦朝的居住方式主要分为宫殿、城市与农村。
作为秦始皇的帝国,宫殿无疑是最雄伟壮观的建筑之一。
秦宫有七宫八苑,宫殿规模宏大,景色壮丽。
城市居民多居住在瓦房和土坯房中,这些房屋普遍较小,分布密集,形成了独特的市区风貌。
农村地区主要以竹木搭建的小屋为居住,简单朴素,更贴近自然。
二、食品饮食秦朝时期,农业发达,人们的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
常见的谷类有稻米、小麦、黍米等。
此外,蔬菜、水果、畜禽肉也是秦朝人的主要食品。
宴席上,丰盛的酒肴和美味的点心也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秦朝人提倡节约,食物浪费是不被允许的。
三、服饰与仪容秦朝人对服饰的要求较高,尤其是贵族阶层。
贵族男子穿着长袍、裤子和长靴,女子则穿着长裙、衣物丰富多彩。
他们注重修饰,佩戴精巧的饰品,如玉石首饰和金银手镯等。
而平民百姓的服饰则相对简朴,以粗布衣物为主。
四、娱乐与休闲秦朝人民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音乐和舞蹈是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他们常常在宴席上演奏乐器,翩翩起舞。
此外,秦朝人也爱好赛马、射箭等体育竞技项目。
在休闲方面,人们也会到公园或湖泊等地游玩,亲近大自然。
五、文化与教育秦朝重视教育,尤其是贵族子弟的教育。
他们受教于家庭教师或民间学者。
在国家层面上,秦始皇实行了同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标准,加强了教育的统一性。
秦朝也有独特的书法风格,篆书是当时的主要字体。
综上所述,秦朝人民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多样而丰富。
无论是壮丽的宫殿、节俭的城市房屋还是朴素的农村小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层面。
此外,秦朝人民的饮食、服饰和娱乐活动也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秦朝生活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
传统居住文化八讲

传统居住文化八讲首先,传统居住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个核心思想。
传统居住文化中的建筑、布局和装饰都是以此为基础。
比如,传统居室的布局是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以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同时,传统居室的建筑形式造型也常常取材于自然中的山水,以突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传统居住文化注重家庭和睦。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被视为至高的美德。
传统居住文化中,房屋的建筑结构和布局都强调了各个房间之间的独立性,同时又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共享和互助。
第三,传统居住文化强调礼仪和秩序。
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表现。
在传统居住文化中,人们注重居住环境的整洁和有序,并且养成了一些礼仪习惯,比如进门要脱鞋,用餐时要有座次,对长辈要行礼等。
这些礼仪习惯不仅是居住文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传统居住文化注重隐私与安全。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注重隐私和安全。
传统居住文化中,布局上更注重各个居室的私密性和保护性。
古代的高墙、院子和庭院门,都是为了保护家庭的安全和隐私。
第六,传统居住文化重视家具和装饰。
家具和装饰是传统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家具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风格而闻名,多以实木和手工雕刻为主。
古代家具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第七,传统居住文化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中国人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非常先进的。
传统建筑的构造和材料选择往往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比如,传统的窗户上常常安装雕花纱窗,既起到了隔绝风雨的作用,又保障了室内通风和光线的透射。
最后,传统居住文化注重传承和发扬。
传统居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社会,虽然受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但传统居住文化的精髓依然传承并发扬着。
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但传统文化的底蕴依然深植于其中。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大同古城的建筑中,传统民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一、平面布局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可分为内、中、外三个区域。
外部区域主要是围墙和大门,起到保护家庭安全的作用。
中间区域是院落,是家庭日常活动的场所。
内部区域则是居住空间,包括卧室、客厅和厨房等功能区域。
这种规划使得家庭内外空间有序分割,同时也考虑到了私密性和采光通风的需求。
二、建筑结构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以木材为主,结合使用土石等材料。
它们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即利用榫头和卯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连接,使整个建筑形成坚固的结构。
同时,这种结构也方便了建筑的拆除和修整,是传统民居耐久性的重要保证。
三、屋顶风格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屋顶风格主要有斜面屋顶和歇山顶两种。
斜面屋顶倾斜度较大,可有效排水,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
而歇山顶则是由两个对称的斜面组成,中间形成一个带状平台,既有美观的造型,又能保持屋内空间通风畅通。
四、装饰细节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装饰细节独具匠心,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
例如,传统民居外墙常常会使用黑白两色石砌墙面,以增加建筑的质感和观赏性。
同时,在屋顶的檐口、门窗的雕花等地方也会添加各种石雕、木雕和彩绘等细节装饰,使建筑更加精美。
五、利用环境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传统民居常会建在山坡上,以适应山地的地理条件,保护房屋免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同时,民居周围的绿化植被和庭院也是重要的景观资源,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六、气候调节大同古城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因此,传统民居在建筑设计中也注重气候调节。
例如,民居在屋顶上设置了宽大的天窗,方便采光和通风,同时也可利用窗外的自然光线和空气进行室内照明和通风。
古代居住方式与文化习惯

古代居住方式与文化习惯在古代,人们的居住方式和文化习惯是与时代、地区、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也会有不同的居住形式和文化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居住方式与文化习惯的多样性。
一、居住方式的多样化1.1 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在古代,游牧民族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形态。
他们的居住方式与一般居住方式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游牧民族居住的房屋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移动而转换。
对于草原上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族而言,他们的帐篷是最典型的居住形式。
帐篷主要由木杆、帆布、毛毡组成,便于搭建、拆卸、搬迁。
在夏季的时候,人们在绿草如茵、花香鸟语的草原上过夜;而到了寒冬,他们则将帐篷搭在沟谷或山脚下,以避寒保暖。
其次,游牧民族的居住地点也是非常灵活的。
由于他们需要跟随草原上的牧草和水源迁徙,因此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理位置上都会有不同的居住点。
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流动性强、适应力强的特质。
1.2 农耕民族的居住方式相比于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居住方式更趋于固定。
这是因为农耕民族从事的是农业生产,需要在一处土地上定居,方便耕种、养殖、收获。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农耕民族的居住形式和文化传统。
首先,农耕民族的居住形式与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村落特征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农村居住的主要形式是由砖、木、土等材质组成的房屋,以及大门、院落、祠堂等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性、颜值高,更是传承着古代文化的精髓。
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飞檐”、“福字”等装饰元素,自然地渗透着古代人们的信仰观念。
其次,农耕民族的居住文化也体现在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举个例子,古代农民的生活节奏是由五谷杂粮和天气情况决定的。
在耕作的时候,他们会根据农历定时种植、浇灌、收割;在守岁过年的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土特产,如年糕、腊肉、年画等来庆祝新春佳节。
二、文化习惯的多变性除了居住方式的多样性外,文化习惯的多变性也是古代社会的一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天井和庭院

中国传统文化-天井和庭院江西南昌 - 光裕堂“天井”一词出于典籍,原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如《孙子兵法》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必巫去之,勿近也。
”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形态,“天井”普遍存在于明清至今的中国传统民居中。
“天井”最早产生于何时,已无实迹可考。
不过,因木骨泥墙的地面房屋由穴居而生发,屋居中的“井空间”由穴居中的“坑井”进化而来,逻辑上应是“天井”。
故天井在中国古已有之,大概不会迟于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四合院。
天井是指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
即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
在探讨古建中的天井庭院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四合院、天井式住宅、围龙屋、吊脚楼、窑洞。
1.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围起来之后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中式四合院中式四合院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
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四合院(三进式)国内目前保存比较好并且知名度比较高的四合院在北京,成为北京四合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恭王府。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2.天井式住宅天井式住宅,在住栋内部设置天井的住宅。
天井式住宅增加了住栋内部的临空面,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采光通风,可以加大栋深,减少每户面宽,做到节地和节能。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房屋建筑中,融合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文将从房屋建筑的特点、居住文化的体现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以木材和砖石为主要材料,建筑形式多样,有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
其中,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木结构建筑以榫卯结构为主,不使用钉子或螺丝等金属连接件,完全依靠木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来支撑整个建筑。
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木材的利用。
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符合中国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此外,木结构建筑还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更好地保护居民的安全。
传统房屋建筑中的居住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传统房屋建筑通常由多个庭院组成,每个庭院都有特定的功能,如前院用于迎接客人,中院用于家庭活动,后院用于种植蔬菜等。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和对私密空间的需求。
同时,庭院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场所,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传统房屋建筑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元素是“风水”。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问,认为环境的布局和气场的流动会影响人的运势和福祉。
因此,在房屋建筑中,中国人会注重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布局和装饰,以达到良好的风水效果。
这种风水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房屋建筑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但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理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传统房屋建筑的庭院布局和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思想,促使现代人们在城市中寻找更多与自然和家庭的联系。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居住建筑是中国古代人们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内涵。
从建筑的风格、结构、布局等方面,都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本文探讨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
1. 居住建筑与地理环境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大都采用膜拜构造,墙体大多为土墙,房屋的基础大多采用夯土桩,墙体使用稻草、木条等材料填充,由于使用了天然的建材,所以房屋在周围环境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布局和建筑朝向与山、水、地势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
通过考虑环境因素,房屋具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遮阳和抗震能力。
同时,居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念。
2. 居住建筑与社会制度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形式、布局和空间利用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
例如,在封建社会,官王、商贾居住的府第,采用了围墙、厅堂、住宅、后苑等布局形式,体现了权威和身份的等级关系。
在城市与农村社会中,房屋和院落的大小、层次、位置等也与社会地位有关。
居住建筑的布局和设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追求。
例如,中国的传统四合院设计中,以前厅为核心,分开两侧室的布局,象征着人们期望着团结一家人,共同生活、互相关怀。
3. 居住建筑与文化信仰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也受到文化信仰的影响,它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缘分、吉祥、吉利等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传统居住建筑中出现了许多象征吉祥、富贵的装饰元素,如蝙蝠、龙凤、瑞兽等。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颜色也与文化信仰相关。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
传统的中国居住建筑常使用红色作为默认的色调,如角楼、门框、门扇等。
4. 居住建筑与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布局、装饰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当时的生活方式。
例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建筑中常设置集中的厨房和饮水设施,同时结构上也保证了私密性和亲密性的平衡。
古代民居与居住环境

古代民居与居住环境古代民居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古代,人们注重环境与居住的和谐统一,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这种传统方式的民居与现代社会中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风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代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比如,古代民居的选择和布局与周围的山水、气候等因素息息相关。
人们在选择建房的地点时,会根据所处的地形来选取最佳建筑地点,通常选择山水环境优美的位置,以便能够享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
同时,古人对于室内布局也非常注重,通常会根据房屋朝向、阳光的照射等因素来进行定向布置。
比如,正房通常会面向正南,以保证阳光的充足,而书房则会选择靠近后院或者庭院的位置,以便窗外的绿色植物和水景带来的舒适感。
古代民居的建筑材料也非常考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容。
古代人们通常使用天然材料例如木材、瓦片、土坯等来搭建民居,以确保房屋的呼吸性和隔热性。
木材是古人常用的建筑材料,因其环保、自然、温暖等特性而受到青睐。
而对于屋顶的建筑材料,国人偏爱瓦片,它既能保护屋内物品免受雨水侵蚀,又能有效降低屋内温度。
另外,在炎热的夏季,家里种些绿色植物和水池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带来一份凉爽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此外,古代民居还注重居住环境的和谐统一。
古人常倡导"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即强调民居的庭院空间,力求打造一个舒适、雅致的居住环境。
对于一些豪宅和行宅,更有特别的设计,比如请园艺大师进行布景,使得庭园中的花木、水池和物品等相互搭配,凸显人文气息和自然美感。
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人们可以得到放松、安逸和美好的感受。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社会中的住宅环境逐渐变得繁杂而单调。
高楼大厦、水泥和钢筋取代了古代民居所使用的天然材料,人们追求的只是像样、实用的空间,而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渐渐淡化。
现代社会中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原因,使得传统的民居建筑和居住环境逐渐式微。
中国古代的宅基地与居住文化

严格的法律制度, 居民的居住权益 受到法律保护, 这也影响了居住 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
居住文化对宅基地的影响
居住文化决定了宅基地的 选址和布局
居住文化影响了宅基地的 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
居住文化传承了宅基地的 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
居住文化推动了宅基地的 现代化发展与改造
宅基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宅基地所有权: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 和处分的权利,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宅基地使用权: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在一定期限内对土地享有的占有、 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宅基地所有 权与使用权逐渐分离,土地使用者享有更加独立的权利。
形态特点:以家族为中心,呈团块状分布,规模较小
法律地位:不受法律保护,仅依靠家族传统和习惯法调整 演变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宅基地 逐渐形成并发展
封建社会的宅基地制度
起源: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土地制度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 确立: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演变:唐朝时期,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明朝时期,一条鞭法,土地税费简化
传统居住文化的价值与启示
传统居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统居住文化中的宅基地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城乡规划理念,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居住文化中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对现代建筑设计和社 会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传统居住文化中的居住理念和居住方式,对现代人提高居住品质和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城市规划1001班王萱 201017020111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又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推动。
从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朝代都城规划管理思想切入,从而了解中国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关键词古代城市居住形式规划演变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合起来的居民点。
所谓的居住形式, 主要是指居住生活的实体形式、空间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行为和构筑行为, 还有其中表露出的礼法、习俗、信仰、审美等观念层次的东西。
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给人们留下一个自然的生活住房的概念。
自然园林、青砖汉瓦、土石为材,依势而建。
在特定时空下的住居形式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蕴藏着必然。
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 深刻影响和限定着居住形式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
拿古代都城举例,纵观其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都城规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演变,而在都城这一庞大的居民点中,民房规划与居住习俗亦在相应地变化,大致有一条自成系统的发展线索。
这正是近现代中国城镇民居规划与居住习俗的重要源头,而探索这一演变脉络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此。
一、夏商周——规划的起源夏、商至西周时代的都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
这个时期的城市无城墙,规划性不强,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遗址中的宫殿基址、宗庙建筑、居住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均较为分散,彼此不相连属,以郑州商城为例,其居住遗址则遍布城四周。
与后世城市的民居习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民居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这种分散的居住方式,应与自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聚族而居的习俗有密切关系。
其次,在这些都城的居住区内所发现的生产工具电农具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显然说明不少居民还从事农业生产,而这正是城乡,分化不久所特有的状况。
二、春秋战国——礼法体系的建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雄,各国诸侯纷纷营建自己的都城,城市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里弄建筑
里弄的类型:新老石库门、广式房屋、新式 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
(三)花园洋房
初期阶段, 19 世纪中叶—20 世纪 20 年代:大面积,法 国文艺复兴式。 中期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40 年代初:仿古典式、西 班牙式、英国式、混合式、现代建筑式。 后期阶段, 20 世纪 40 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相对停滞。
胡同是元明清三代的主要居住与交通空间结构,但是 由于市政建设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模式。 元朝的胡同是按照都城的总体规划建筑在坊里,所以 最为规整。 明朝国家统一建设房屋再分给市民,胡同也很规范。 清朝不仅未建房屋,也未统一分配宅基,汉人被赶出 外城另筑新房,新建的胡同也不规范整齐。
(二)厢坊制
宋代城市的居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隋唐及其以前长期 实行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厢坊制”结构。 原来高墙密布的“坊墙”与“市垣”消失,“坊门”与 “市门”也不复存在,从而居民区与商业区混为一体。
以“行”、“市”为中心的街市代替了原来集中封闭的 “市”。
沿街开店,夜市空前繁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启城 市结构的新格局。
满族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汉族官僚多接近前门, 而皇帝大部分时间在西郊诸园,王府及高官的住宅向西 城集中。 内城为京师八旗户口的聚居区,而外城则为汉人及其他 民族百姓的聚居区。居所距离权力中心越近,社会地位 越高。 越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住宅或街巷的分布越稀疏,而 且宽大;越靠近城墙边缘则越密集,而且也越狭小。
(二)四合院
“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都建有房屋,并 合围出一个敞亮的院落,是四方之房屋围绕合成的 院落,其建筑结构形成一个“口”字形的整体房屋 建筑结构。 标准的四合院基本上由以下三大建筑部分所组成, 即前院、中院(分为东西两部分)、后院。
(三)满汉分隔制度
清朝“满汉隔离”的社会等级制度反映到城市居住环境 中来,就形成了等级居住结构。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的空间结构,整体上具有传统 建筑区域、殖民区域以及两者混合区域等多种类型, 整个城市呈现出多区拼贴的特点,反差与对比度比较 大。依据其形成背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地区。 第一类是中心老城区。 第二类是商埠区或租界区。 第三类是民族工业、居住混合区。 第四类是新市区。
渊源——赐你一府皇宫起
五代时,闽王王审之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 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他为什么。皇后说她 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即说:“赐你 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 以建皇宫式建筑,于是大兴土木。后来,王审之发现自己 下旨有误,连忙下旨停建,可是很多房屋都已建好,只能 作罢。
(三)三面郭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演化为东西南“三面郭区”环绕中 央北部“小城”的形态。 东汉雒阳城的外郭区分布在小城的东、南、西三面,利用 邙山、洛水、沟渠作为屏障,呈现“坐北朝南”的空间结 构特点。 这种新型的“城郭”关系,典型反映在曹魏邺城的空间布 局上。
三、宫殿分布的变迁
(一)多宫制
秦雍城的上述宫殿布局模式,一 直延续到秦都咸阳、西汉长安与 东汉雒阳城。 秦咸阳的宫城区包括咸阳宫,以 及仿建的六国宫室。 西汉长安城的宫城区分为五大宫 殿区。 东汉雒阳城的宫城区有南宫、北 宫及永安宫等三个主要宫殿区。
(二)单宫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布局形成了小城从“多宫制”向 “单宫制”的转变,以及皇城整体“中轴线”的形成。
二、城郭格局的变迁
(一)有城无郭
夏商时期的城市还没有形成“城”、“郭”分工的城市 居住形态;
只是在同一城区内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居 住区空间上的分化;
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村落“混居”的特点;
整体上可以认为还是属于“混合”式的城市居住结构。
(二)西城东郭
西周到秦汉 ,“小城”分布 在西南,大城“郭”区,分 布在东北。这与“以西为贵” 的中国文化礼制有关。 西汉长安的布局沿袭先秦中 原各国都城的形式,其外郭 城分布在小城的北面和东北 面,利用周边的渭水和漕渠 做天然屏障。而内城则位于 外郭的西南部 ,整个城市呈 现“坐西朝东”的空间格局。
典型代表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
建筑特点
仿哥特式: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广州爱群大厦。
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 口,是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 负荷,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古罗马券: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 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
仿巴洛克式: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现代式: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立面处理上舍弃复杂的 装饰,运用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元大都的大街以南北走向为主干,表现东西走向的 街大多属于“小街”,也就是胡同。 古代城市居住空间的规模是以“步”来衡量。 元大都的街制:大街24步,小街12步,胡同6步。
元大都全城384巷(胡同),29街通。明清城市规模 扩大,外城扩建,胡同数量大增。
明清时代的胡同,还有社会治安的功能。胡同口安 有木头或铁栅栏。
七、地方城市特色古民居
古民居是指一定 地域内的民众在 某一历史时期建 筑的房屋居住形 式和结构的总称, 其在符合传统文 化礼制的基础上, 同时具有鲜明的 地域性、民族性、 艺术性。
闽南“宫殿式大厝”古民居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 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 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 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丽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 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六、近代城市的居住区
(一)租界民居与贫民窟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来侵略的深入,西方居住文化开始 对一些城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租界除了沿街兴建各种商业建筑外,在街道的后面也修 建很多密集的居住建筑,特别是里弄式房屋;外国人及 中国上层统治阶层也建造不少花园住宅。 周边破产农民涌入上海等城市,成为无产阶级和廉价劳 动者。他们在工业区附近空地建造一些简陋的临时性棚 户——“贫民窟”,或在原有房屋中增加阁楼,建筑密 度及人口密度均较前提高很多,卫生条件更加恶化。
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应该是石材和红砖的利用,大部 分是先用石条建齐胸的基座,再砌上红砖,稳重大方。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故乡,闽南民居也少不了石雕,形 象栩栩如生,也为房子增加了几分特色。
砖雕和石雕
3、飞檐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 , 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 。 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中 原南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 建筑风格。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 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构造
1、整体结构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 称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 实用性高。
2、墙体——“红砖文化”
闽南民居正立面非常华美,红色的传与灰绿的石头形 成鲜明的对比,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的石雕装饰也给人寂静洒脱的 感觉。红砖的拼花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因此,闽南 建筑又被称为“红砖文化”。
多宫制是魏晋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重要特征。
典型的多宫制是秦国。城内宫殿区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皇城内没有单一的宫城,而是分成若干宫殿区,每个 宫殿区由一组或两组以上大型建筑物群体组成。 每组建筑都自成单元,其四周都筑有围墙,构成一个 个互相分离的 “ 封闭式 ” 的建筑群。由于并不存在统一 的宫城区,所以也没有统一的宫城城墙。
从此,中国古代都城形成了以单一“太极殿”为中心的 宫城、皇城与大城层层环绕的城市居住形态。 宫城的城墙从无到有、宫城的分布从与民混居的分散的 “多宫”到集中的“单宫”,反映了宫城的封闭性质逐 渐增强,也表明了皇权地位逐渐强化的历史发展。
北魏洛阳城
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
(一)里坊制
隋唐及其以前时期,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被称为 “坊”,并且“坊”有坊墙,形成相对封闭的居 住区空间结构。
西汉时期的众多宫殿与皇城只有东阙与北阙,而没有西阙 与南阙,这些都证明当时“坐西朝东”的布局特征。
长安城中长乐、未央东西二宫横列,以东门为正门。
“以西为贵”的观念
秦汉帝王墓园也采取“坐西朝东”的形式。 “事死如事生,礼也。” ——《左传》哀公十五年。
(二)坐北朝南
东汉洛阳城的小城多位 于大城的北部中央 ,朝 向转变为“坐北朝南”。 雒阳城中的南北二宫纵 列,以南门为正门。
第10讲 中国古代城市 的居住文化
一、居住朝向的变迁
二、城郭格局的变迁
三、宫殿分布的变迁
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
五、北京城的居住形态
六、近代城市的居住区
七、地方城市特色古民居
一、居住朝向的变迁
(一)坐西朝东
从西周到西汉时期,中国城 市的宫殿建筑群正门以及整 座城市都显现出“坐西朝东” 的布局形式。
由“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 向的演变,反映魏晋时期中国传统礼仪的变化。这种变化 实质上是“宗庙”与“皇权”地位的转化。
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 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改为“坐北朝南”,是 推行尊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 东汉以后的帝王陵墓朝向,也由“坐西朝东”转变为“坐 北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