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平衡功能评定技术优秀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 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 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 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 15~18个月。
▪ 教材P47,图2-32~图2-34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 目的: ▪ 1,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 2,明确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 3,判断康复治疗价值 ▪ 4,确定康复治疗方法及是否有效 ▪ 5,预测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 躯体感觉:皮肤感受觉和本体感觉 站立时:足部皮肤的触\压觉,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 前庭系统:三个半规管 感觉头部的空间位置,使眼\头保持正确位置
1.感觉输入
2.中枢整合
▪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 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 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方案。
▪ 踝调节机制:坚固较大的支Fra Baidu bibliotek面,较小的外 界干扰
▪ 髋调节机制:较小的支持面(小于双足面 积),受到较大的外界干扰时
▪ 跨步调节机制:外界干扰过大时
3.运动控制
(三)平衡反应
▪ 1.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 定义:教材P108 ▪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 ▪ 俯卧,6个月; ▪ 仰卧,7~8个月; ▪ 坐,7~8个月; ▪ 蹲起,9~12个月; ▪ 站立,12~21个月。
▪ 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随时变化。
▪ 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 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 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 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一)平衡功能分类
▪ 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
观察法的特点:实用
▪ 过于粗略和主观,缺少量化,但由于其应 用简便,可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 行粗略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判断 价值,至今在临床上仍广为应用
2,量表法
▪ 常用的量表主要有: ▪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 Berg平衡量表、 ▪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 ▪ MAS平衡功能检测 ▪ Tinntti量表 ▪ 站起-走 计时测试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 (一)评定内容 ▪ 1,静止状态:不同体位,睁眼\闭眼时 ▪ 2,运动状态:运动中能精确完成动作并保持
平衡 ▪ 3,在动态支撑面内:行驶的汽车\火车上 ▪ 4,姿势反射:不同体位下,建立新平衡的反应
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 (二)评定方法 ▪ 1,观察法 ▪ 2,量表法 ▪ 3,平衡测试仪
1,观察法
▪ ⑴坐位平衡: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睁、 闭眼。
▪ ⑵站立位反应(闭目直立检查法): ①Romberg征:双足并拢直立。观察睁、闭眼
时身体摇摆的情况 ②单腿直立检查法:单腿直立,双下肢交替进行,
睁\闭眼状态下反应. ③Tandem Romberg试验:两足一前一后,足尖
接足跟直立,双前臂交叉于胸前.睁\闭眼状态下 的反应.
2,量表法
▪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教材P112 ▪ 在Brunnstrom评定基础上发展而来,常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1,观察法
▪ ⑶跨步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向 左、右、前、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 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 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 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 躯干不出现调整
▪ ⑷其它:不同的行走:足跟\足尖\直线\侧方\倒 退\圆圈\绕障碍物\脚跟碰脚趾
▪ 当体位或姿执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 置和支持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 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 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 中选择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 错误的感觉输入.------这一过程被称为感觉中枢整 合
3.运动控制
▪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身体通过三种调节机 制或姿执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
第六节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一,概述
▪ 基本概念 ▪ 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保持各种姿势状态稳定的 一种能力,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 的活动,受重心和支撑面两个条件制约。
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 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 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 动都是必需的。
基本概念
2.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图3-42
▪ 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 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 体向外伸展。
▪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 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 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过程。 ▪ 自我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 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 他人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 感觉输入 ▪ 中枢整合 ▪ 运动控制
1.感觉输入
▪ 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集经视传入视中枢 通过: 颈部肌肉—使头直立\眼水平 睁眼\闭眼时的平衡差距
▪ 保护性伸展反应:教材P109,P44 ▪ 跨步及跳跃反应:教材P44,P47-48
保护性伸展反应
▪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 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 止摔倒。
▪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 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 教材P44,图2-26
跨步及跳跃反应
▪ 1,平衡功能正常时能: ▪ ①保持体位 ▪ ②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 ▪ ③安全有效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 ▪ 2,支撑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 ▪ 站立时:两足间的面积
支撑面(站立时)
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
▪ 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 平的发育性反应。
▪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由前向后推患者,出 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 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
▪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由后向前推患者,出 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 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四种方式
3.两种特殊的平衡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