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笔记整理,政治学原理部分知识点串讲
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状元笔记,北大国关院考研高分技巧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二章 权力
第一节 权力的定义
一、权力的界定
(一)权力具有三个特征:★
1、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2、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地位。
3、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二)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
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一)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与权威之所以常常被混为一谈,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
但是,权力与权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与权力不同,权威不是某些具体的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威是一种正当性,权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这些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对权威的服从,基于对宗教、习俗和传统在心灵中的敬畏和膜拜。
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对权威的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权威通常是不可变更的,朝令夕改、变动不居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
因为宗教、习俗、传统乃至于道德,都是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不容易变更的。
反观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情势,不断地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权力一旦僵化,就会走向极端,对权力双方都产生威胁。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笔记讲义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笔记讲义执政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由革命党的地位向执政党的地位的转变,而且在理念、结构和功能方面逐渐实现由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的转变,即党的意识形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实现从神圣性向世俗性,从斗争性到包容性,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合法性加强;党与国家、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实现从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党对社会的功能由逐渐由冲突的力量向整合的工具转变。
2.“公民社会”概念成为近些年的学术热点,试述其学术价值意义才思考研状元解析: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
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
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
通常,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1)对建设宪政的意义(2)正确认识私人利益,合理合法的保护私人利益(3)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的正确理解及推广(4)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政府的转型,公共治理3.论述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的区别和比较才思考研状元解析:阶级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划分阶级上的显著特点,是把阶级同所有制关系联系起来,从生产过程来寻找阶级划分根据和标准。
把阶级看做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
阶级力量之间围绕着统治地位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政治基本格局和内容。
政治分析就是要运用阶级学说说明政治现象,要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间的利益冲突。
而阶层分析主要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结构越加复杂,分化日益加剧的今天,针对的对象是多样的社会群体,研究他们的行为、心理等。
2017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课件讲义政治学原理(许振洲)-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2017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课件讲义政治学原理(许振洲)-新祥旭考研辅导班第一篇:2017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课件讲义政治学原理(许振洲)-新祥旭考研辅导班政治学原理 * 许振洲导言政治的定义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法国Littré字典的三种定义: --1)统治/治理国家的科学2)治理一个国家及处理与别国关系的艺术3)公众事务及政治事件法国Robert词典的三种定义: 1)治理人类社会的艺术与实践 2)统治的方式3)统治一国、处理国内事务及国际关系的方式4)一切有关权力及其对立面的公共事务根据美国出版的《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定义:新祥旭.未名堂政治是意见及利益均不相同的集团做出共同的决定、共同的选择的一种程序。
这些决定和选择超越了各集团的界限,并象征着一种共同的政策。
柏拉图:政治是统治人民的艺术。
Max Weber:《社会与经济组织的理论》“如果在一特定疆土内,命令之得以持续实行是凭借行政人员运用武力和武力威胁” ,则此社团便是政治性的。
Lasswell:《权力与社会》“政治行为是为觊觎权力而采取的行为。
”“政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 Dahl:《现代政治分析》“政治体系是指人类关系各种稳定的整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权力、政府和权威关系。
”David Easton:《政治体系分析》政治是价值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分配。
Almond/Powell:《比较政治学》新祥旭.未名堂“大多数定义中有一个共同点,即把政治体系同合法的人身强制联系在一起”。
《一个发展的理论》:“政治体系并不只是包括政府体制,它还包括一切体系中的政治权力。
”Goguel/Grosser:《法国政治》“政治是所有关系到一个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的机构、组织及行为的总和。
这些组织及行为者试图组织一个政权,控制它的行动或在必要时替换它。
”Birnbaum:《政治的终结》“政治从来都是各社会集团冲突的角斗场。
其中每一个集团都力图把自己关于国家组织原则的概念强加于他人。
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范围,复习重点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笔记第五篇政治文化(重点)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复习范围,北大政治学考研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五章政府第二节立法机构一、立法机构的结构对于立法机构的结构,可以从其组成和程序两方面来理解,在组成方面可以分宏观(整体形式)、中观(委员会组成)和微观(人员构成)三个层次考察。
究其整体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国家的立法机构有两种:一院制和两院制。
一院制立法机构只设立单一的民选立法机构;两院制的立法机构拥有两个议院。
尽管后来这种两院体制采取了不同形式,但它基本上仍容许存在两种不同的选区代表制,大部分立法机构的成员继续代表着特定选区的选民。
在两院制议会中,两院的职权划分各国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1)下院占有明显的优势。
如英国;(2)两院基本平权,上院略占优势。
如美国;(3)两院基本平权,下院略占优势。
如法国。
学界曾对一院制或两院制的优劣有过争论。
主张一院制的学者从卢梭的主权是对公意的运用、公意只有一个的观点出发,坚持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学说,设定人民的共同意志只能由单一的立法机构来实现。
反之,实行两院制,如果两院意见一致,则实属多余;如果意见不一致,则将拖延法案的通过,阻碍社会发展,同时容易被行政机构利用这种议会内部矛盾。
他们认为,实行一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统一和政治稳定,避免立法机构内部相互扯皮、推诿,导致立法活动效率低下的现象。
另外,还有利于简化机构,节省人力、物力。
主张实行两院制的学者则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出发,认为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可以通过相互制约,防止议会专制,防止“多数暴政”;还可以防止草率立法。
同时,较之一院制,两院制的人力和组织更能胜任现代社会繁重的立法性任务,也有利于扩大议会人员构成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一国的议会形式,既与其历史选择有关,也应适应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喝和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各国立法机构都设立了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几乎是专门性的,但有些国家因其特殊情况也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大多是常设性,但也有临时性的,比如调查委员会、特别委员会、联合委员会等。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新)
第一章绪论(重点章节)第一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最初含议是指古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
如: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政治学》。
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在中国,政治一词在《尚书》、《论语》、《周礼》等典籍中出现过。
(一)、史上剥削队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国。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韩非子,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德意志首相俾斯麦,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马克思.韦伯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孙中山,英国的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治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的戴维.伊斯顿的权威价值分配说(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四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三)、政治的含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的研究对象1,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而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2,政治学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的研究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政治学作为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北大政治学考研复习笔记,北大政治学概论复习大纲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知识点汇总政治体系一.名词1.国家2.国体3.政体4.国家职能5.国家的结构形式6.单一制7.复合制8.国家机构二.回答1.氏族组织的特点2.有关对国家理解的不同观点3.国家职能的范围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5.国家消亡的条件、途径、历史必然性6.中西封建制国家的比较7.如何理解福利国家8.西方宏观政治学领域流行的国家分类9.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0.马克思关许政体划分的标准11.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政体12.国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原则13.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活动的依据和原则三.课堂思考1.国家的本质2.如何看待国家职能的转变3.国家消亡的途径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几种政权形式5.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6.国家权利的特点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政治行为一.名词1.政治行为2.政治冲突3.政治革命4.政治起义5.政治暴乱6.政治不服从7.政治资源8.统治秩序9.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10.结构主义马克二.回答1.政治冲突的构成基本要素2.政治不服从与政治冲突的区别3.政治冲突的动因4.政治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5.政治冲突的功能6.政治冲突的结果7.政治革命的特征8.政治起义的特征9.无产阶级统治论的建立基础10.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
政治统治一.回答1.政策治国的优缺点2.法律治国的优点。
3.政治统治合法性获得的来源。
4.政治统治的方式、特征。
5.政治统治的类型。
6.马克思从阶级角度分析的政治统治类型。
7.政治统治的规律。
二.课堂问题。
1.政治统治的基本理论2.意识形态与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关系3.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4.政治统治的类型。
政治管理一.名词1.管理2.政治管理3.政治领导4.政治决策二.回答1.政治管理的饿性质和特点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区别3.政治管理与经济管理的区别4.政治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5.政治管理的特点6.政治管理的作用7.政治领导的过程环节8.政治决策的特征9.政治决策的模式10.政治决策的程序与原则11.政治决策的影响因素三.课堂思考1.政治管理的含义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3.政治领导的含义与过程4.影响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因素政治参与1.政治参与2.政治参与方式3.政治人4.制度5.制度化6.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二.回答1.政治参与的目标、作用、价值标准2.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3.影响政治参与的两个变量4.政治参与的障碍5.政治参与的结果和影响6.政治制度化的内容和特征7.政治制度化的实现途径政治文化一.名词1.政治文化2.社会化3.政治社会化二.回答1.政治文化的内容与特点2.决定政治文化变异的因素3.政治文化的功能4.政治化的特点5.政治化的途径和技术手段6.政治化的功能三.思考题1.政治文化的内涵2.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3.影响政治文化变异的因素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差异5.政治文化的功能6.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7.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渠道。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经验,政治学考研参考资料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它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时,首先要树立唯物政治观,同时,在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时还要树立政治辩证法。
在政治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包括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一)历史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认为,任何政治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历史条件,研究政治现象时应该将特定的政治现象放到特定历史范围中和背景中加以考察。
找出特定政治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
在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二)经济分析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产生和变迁都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原因决定的。
一方面是经济决定政治,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受后者的制约。
另一方面,政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三)阶级分析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切有阶级的社会中,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政治现象的实质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的政治。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哲学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中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二)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早期研究者由于深受传统政治哲学和欧陆国家学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问题。
(1)制度研究法。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注重对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
(2)历史比较分析法。
这种方法致力于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制度比较和制度与制度之间的比较,并从各国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提炼出普遍化法则。
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一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围绕着国家政权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社会地位和作用:(1)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
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受政治统率,受整治规范和制约,要通过与政治的联系来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2)政治是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力量。
在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经济始终起决定作用,但政治的地位不可忽视,在所有影响经济的因素中政治的作用最为重要,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3)政治是最基本的社会调解机制。
相对于其他社会调节机制,政治是一种宏观的,最高层次的,全面的社会调解机制;其他社会调解机制需要借助政治力量发挥其调节作用,需要政治弥补其缺陷。
(4)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
社会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政治革命是孕育新社会的“助产婆”,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政治使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
一个人身处政治社会,也就处在政治关系之中,所以政治使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社会成员要过政治生活,要受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二、政治学1、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发展。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和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
c.调查研究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主要方法:a.政治哲学研究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制度研究法;d.经济学研究方法;e.社会学研究方法;f.心理研究方法;g.政治系统分析方法;h.政治沟通分析方法;i.实证调查和分析方法。
2017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课件讲义《政治学(安德鲁·海伍德)》笔记-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第一篇政治理论第1章什么是政治鉴于人们之间充满分歧,政治颇有些让人激动。
政治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永远是双向的交流,而非个体的独白。
离群索居的个人,如鲁滨逊·克鲁索,或许会形成简单经济和生产技能等,但绝无可能参与政治,只有星期五之类的男人(或女人)到来后,政治方才产生。
不仅如此,政治的核心分歧,也延伸至政治学的性质及其应如何研究上来。
人们对于如下两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1)哪些因素使社会互动具有“政治性”?(2)如何以最佳的分析方法、解释政治?1.1政治的界定政治在最广义上是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其生活的一般规则的活动。
政治也是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显然就是这类活动。
政治与冲突及合作的现象联系紧密。
一方面,不同或对立的观点、期望、需求和利益,很可能使人们对生活规则并无一致的看法;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要想影响这些规则或确保这些规则得到维护,他们必须和他人协作——汉娜·阿伦特因此将政治权力定义为“协同的行动”。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常常把政治的核心描绘为冲突解决的过程,对立的观点和竞争性利益在此过程中相互妥协。
不过,我们最好将这种广义政治理解为寻求解决冲突的过程,而不是其最终解决,因为并非所有的冲突都会得到解决或能够得到解决。
多样性和稀缺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使政治成为人类状况的必然特征。
任何厘清“政治”含义的尝试都必须处理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政治”一词在日常语言中使用时使人产生诸多联想,换句话说,政治是个诱导性的术语。
大多数人会认为,经济、地理、历史和生物知识学术的科目,但要说到政治,却很少有人不会怀有先入之见。
比如,许多人会想当然地假定研究政治的学者和教师必然带有某种偏见,而很难相信该学科能够以不偏不倚、完全客观的态度加以研究。
更糟糕的是,人们还往往认为政治是“肮脏”的字眼:它以方便使人联想到麻烦、混乱甚至暴力,另一方面又与欺骗、操纵和谎言纠缠不清。
因此,任何界定政治的尝试,都必须摆脱这些联想的约束。
政治学概论复习提纲 笔记整理 考题知识点
1.政治的涵义:有的从道德的角度解释政治,把政治归结为一种伦理价值,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要求,倡导“德治仁政" ;有的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认为人和国家都是“上帝”或“上天”的创造物,都受“上帝”或“上天”至高无上的意志的支配;有的从权力出发研究和阐释政治,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权力,认为社会政治生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研究政治首先就要研究权力问题;有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运用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有的则从权力运作和利益分配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政治,认为政治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2.西方政治观类型:1)伦理政治观2)权力政治观3)神学政治观:政治是天意或神意的体现4)管理政治观✓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价值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术,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
✓ 3.权力论解释: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
✓ 4.管理论解释: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
✓ 5.决策论的解释: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一定积极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4.主权的内涵:5.行为主义政治学概念:6.阶级概念与内涵:7.国家概念、要素、职能、本质:8.中国国家性质的基本内涵:人民民主专政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体,既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基本内容如下:1)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2)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核心3)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4)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9.国家权力的含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城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北大政治学概论难吗,考研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是什么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二节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一、政治文化的成分作为人们主观心理世界所反映的政治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构成。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述系统,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心理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
而就政治心理本身所呈现形式外观而言,它常常是一种直观的心理反映,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未定型的感性认识。
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1、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者、认知客体以及认知情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与认知主体自身的智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
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而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
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重点知识整理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重点知识整理政治学概论第二版重点知识整理:1. 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它关注政治权力、政府组织和政治过程。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制度、国际关系、政治理论、政治行为等。
2. 政治权力与政府:政治权力是指一群人对其他人在某个区域内的行为具有指导和控制能力。
政府是管理和行使政治权力的机构,它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管理社会事务。
3. 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组织的模式和组织结构。
政治制度是政治体制的法律和规范,规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运作方式和人员选拔等。
4. 国家与国际关系:国家是指一个具有自主权、独立的领土和政权的政治实体。
国际关系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涉及领土、资源、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5. 政治理论与思潮:政治理论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理论构建的研究。
不同的政治理论和思潮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例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6. 政党与选举:政党是一种代表特定利益和政治主张的组织,它通过选举和竞争来争取和维护政权。
选举是一种民主机制,通过普选、差额选举等方式,让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权力分配。
7. 政治行为与公民参与:政治行为是指人们在政治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表达政治诉求的方式。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和参与的程度,如示威游行、请愿书、参选等。
8. 政治经济学与政治体系: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关注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政治体系是指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和组织结构,包括单一制、联邦制、议会制等。
9. 公共政策与决策过程:公共政策是政府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公共需求。
决策过程是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议程确定、决策制定、实施评估等阶段。
10. 政治变革与民主发展:政治变革是一个政治体系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如民主化、革命等。
孙关宏主编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笔记,北大、人大、北外国关院考研真题汇编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五章 政 府第一节 现代政府的内涵与职能一、政府的基本含义政府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府”概念仅仅是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广义的“政府”则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的机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本章所谓的“政府”是实体意义上的,而且主要是通过对其功能分析来认识它的机构。
政府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制度,这些制度确立了统治者彼此之间以及统治者同政治反对派之间、同行政机构的职业官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
同时,它也帮助确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互相关系的方式,尽管政府及统治的实际运行同时也受正式制度之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政府是国家必不可少的结构与功能要素,它是国家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是由土地、人口、政府和主权所构成的统一体。
国家涵盖政府,政府却不能涵盖国家;国家是上位概念,政府是下位概念。
两者是一种隶属关系,而非平行关系。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
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维持和福利水平的增长,都与政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二,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
国家是由人口、土地、主权和政府等要素构成的,国家与氏族、部落、村坊等组织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具有一定的土地,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而在于是否有完整的系统的政府存在。
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都要通过政府,政府的目的就是国家的目的。
第三,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在日常性的功能运作中,政府往往作为国家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化身而存在,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
北大政治学概论复习参考-国际政治概论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十章国际政治第一节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与行为主体一、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全球化及其内涵当今国际政治基本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现象。
其动因是:首先,近二十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给市场以充分的自由,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促进了市场经济在全球得以扩展。
其次,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在技术上使全世界各国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可能。
最后全球公共问题的突显使得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进程。
它的子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全球问题等各个方面。
概括的说,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政府、团体、个人之间跨越领土、种族、语言等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全人类向更加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在政治领域,全球化则意味着国际政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内横向联系的扩大和相互作用的加强。
其主要标志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多元化、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扩展、决策框架在各个层次上的相互联系以及全球意识的深化等。
从另一方面来说,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并非均衡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过程,一个充满着观念更新和范式转化的过程。
着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全球化使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趋同的倾向,所以,全球化就首先表现为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它又使民族和地方的特色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地方化。
地方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单个国家或民族或地方在全球化进程中强调自身的特殊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并且加以固守。
全球化和地方化这两个进程是同步进行着的。
一方面,全球化体现为一个整体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从另一方面看,各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的差异并没有完全消失。
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孙关宏主编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的政治内涵。
伦理政治观;关于城邦的学说;“公民”政治。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
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
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
4、现代政治的内涵。
权力政治观;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1)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尤其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政”与“治”分开始用,各有自己的含义。
(2)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
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3)中国古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满道德色彩的行政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1)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说法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
(2)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三)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内涵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系列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北大国关院中共党史考研-政治学概论复习高分笔记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七章政治参与第三节政治参与的途径一、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就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
任何政治系统都试图将系统内的成员的政治能力纳入到一个经常的、可预测的制度化渠道。
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制度化政治参与通道的政治系统,必然难以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
(一)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普遍现象,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信息流通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必然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们对政治系统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各种新兴社会集团和利益主体纷纷涌现,他们要求改变现有“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格局,社会利益的结构性调整被提上日程。
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各种主体在实现各自利益诉求的过程中难免发生冲突,这就难免使整个政治系统处于空前的紧张状态。
如何通过一套稳定、并能够为系统内大多数成员认同的规则和规范确保政治资源和公共服务在各阶层件的权威性分配?如何通过国家政治的制度化渠道吸纳、整合社会参与冲动,缓和社会矛盾?则是现代化国家于政治发展进程中实现社会稳定、顺利完成结构转型的关键所在。
现代化进程中所动员起来的新兴社会力量,在其利益无法通过现有的组织框架实现时,他们往往会转而寻求各种体制外途径,如军事政变、政治恐怖、武装暴动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一度陷入混乱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落后状态。
亨廷顿在对大量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进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四项标准:(1)适应性——指政治体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存活能力。
(2)复杂性——政治体系组织的复杂性包括:完整而明确的职能体系、下属组织的高度专门化。
(3)自主性——即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
(4)内聚力——政治体系参与者内部必须具有基本的意见共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政治学概论复习方向和重点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考研常考考点汇编根据北大政治学出题趋势编纂,参考性高三、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球治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两枝世界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条道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政治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政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北大国关院考研复习资料,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三节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时代”1、时间: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476年。
“古典政治学时代”被分为两个阶段: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
2、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3、理论内容: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
4、理论贡献:柏拉图的《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雅典政制》。
5、古罗马时代被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700年以前;公元前500年-公园前27年共和制时代;公元前27年-476年帝国时代。
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和法律的研究当中,罗马的法学家以及早期基督教的思想是西方政治研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体现。
主要代表有西塞罗、赛涅卡等。
(二)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时代”1、时间:476年-14世纪2、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3、理论内容: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被置于神学架构之下,在政治问题上,人们要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政治秩序和各种政治现象寻找一种终极的解释,为政治的合法性提供说明。
中世纪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神学性解释形成了神学政治学。
4、理论贡献: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他们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之上,君权神授,进一步阐述了世界国家的观念。
5、使神学政治理论逐渐衰弱下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国家的兴起;城市的星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马基雅维利,他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三)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1、时间:1500年-19世纪末。
2、研究主题: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国家学说),即国家如何形成,政府的目的和形式,政府权力的基础和构建等。
3、理论内容和方法:产生了理性主义学说,主要体现在:(1)以人本主义为指导;(2)以个人主义为本位;(3)以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假设、抽象观念等为手段,对政治问题进行哲学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四章 政 体
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型
一、单一制与联邦制
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
这一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在于:
一、 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统一的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
二、 从国家组织机构看,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
三、 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关系看,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各地域的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
授予,并接受中央权力的统一领导,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
四、 国家主权高度统一,由中央权力机关代表国家主权充任国际法主体,统一行使外交权,
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即使个别地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这种自治权
被限制在统一的国家主权范围之内。
五、 国民具有统一的国际身份。
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特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和非中央集权型两类。
在中央集权型的单一制结构形式下,国家的统治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受到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
在非中央集权型国家结构形式下,除军事、外交等全国统一性政务外,地方政府享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立法、行政、财政方面的监督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从现代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发展走向看,传统的中央集权型结构形式日益为非集权结构形式所取代。
而且实践也不断证明,非集权型的单一制结构形式能否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邦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国家结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