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2004
中国就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就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cc59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1.png)
、均等化与普惠化并重
未来,中国公共服务将更加注重均等化和普惠化。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地区和 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政府还将 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的人群纳入服务体系,实现普惠化发展。 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二、发展趋势
1、多元化服务供给
1、多元化服务供给
未来,中国公共服务将更加注重多元化服务供给。政府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 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 人提供公共服务。这将有助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 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2、精细化服务管理
四、未来就业制度的发展趋势
4、政府将加大对就业的扶持力度: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将加大对 就业的扶持力度,包括提供创业资金、培训和指导等,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就 业。
四、未来就业制度的发展趋势
5、弱势群体的就业:在市场化就业制度的背景下,一些弱势群体往往难以找 到合适的工作。未来,政府和社会将更加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提供更多的就业 援助和机会。
2、社区建设
2、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中国公共服务制度变迁的重要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 始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政府通过加大投 入力度,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实现了社区服务的普及化和均等化。
3、信息化改革
3、信息化改革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推进信息化改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通过建立全国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协同办公。信息化 改革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减少了重复性工作,方便了人民群众。
4、均等化与普惠化并重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3429f6d8fc4ffe473268ab0c.png)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摘要: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几十年统一分配大学毕业生的制度,已经和当今社会变化了的人才供求关系不相适应,也不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规律,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1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模式的纵向历史变化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纵向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中,就业制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1.1 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 1950年,政务院在《为有计划的合理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署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中规定,从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华东、中南、西南三大区抽调部分毕业生支援重点工业区东北区的建设,另从华北区抽调部分毕业生充实中央党政机关。
这种做法是计划分配的开始。
1951年,政务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的制度原则。
直到“文革”开始前,负责和参与这项工作的先后有政务院、教育部、内务部。
这个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干部。
国际下达计划层层分解,到具体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学校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原则将学生一一对号入座分配学生。
用人单位和学生事先不见面,有人戏称这种就业制度为“包办婚姻”。
1.2 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 1977年恢复高考到1985年,是由指令性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
国家开始实行对毕业生的分配确定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同时关注学校主管部门、学校所在地利益,实行教育部所属高校面向全国分配,并有一定的地方留成。
1983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学校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的就业办法,即“供需见面”,培养、分配和使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这种供需见面、政策公开的做法,打破了多年就业政策、计划的神秘性,使毕业生不再感觉被蒙在鼓里,解决了用人单位“隔山牛”的弊端,从实质上已经接近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为下一步的“自主择业”奠了基础。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贡献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79ff277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6.png)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贡献一、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一直将就业政策作为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就业政策就成为了我国社会政策的重要方面。
通过加大对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我国在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为各种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也稳定了社会就业局面,这是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历史贡献之一。
二、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我国的就业政策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我国不断加大了对就业政策的支持力度。
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包括鼓励创业就业、促进灵活就业、推动产业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形势的持续改善。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我国就业形势的长期稳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三、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深度影响正是由于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才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势得到了长期的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就业政策逐渐从保障就业向促进就业转变,从单一的政策工具向多元化的政策组合转变,从以城镇就业为主向城乡一体化就业促进转变,这些转变为我国的就业政策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积极就业政策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社会层面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四、我对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不仅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同时也为各种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更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来,我希望我国能够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政策,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我国的就业局面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加大对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我国成功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为各种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也稳定了社会就业局面。
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演变
![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056b2d648d7c1c708a145e7.png)
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演变作者:徐思悦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2期摘要:社会经济环境素来影响着就业环境的变化。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将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归纳并划分为四个模式,即计划经济时期阶段的“统包统分”模式、经济过渡时期阶段的“双向选择”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自主择业”模式以及经济新常态阶段的“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模式改革,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也相应调整,经广泛查阅文献,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次模式更替。
一、计划经济时期阶段——“统包统分”模式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就业也不可避免地接受着计划。
彼时,大学生们如计划经济商品般根据国家指令进行计划分配,国家需要你去哪里你就去哪里,国家给用人单位分配了谁就必须接受谁。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统包统分”模式。
这一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确实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各区域人才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站在大学生的角度,能够按时就业、全员落实,缓解了就业方面的压力,可以在学校安心学习知识,等待组织安排;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可以按照计划获得了高素质人才,为自身的发展建设提供了保障,特别是边远地区和较为艰苦的行业,也能保证人力资源充足。
但同时,强硬的分配制度过分强调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个体和家庭的实际需求。
二、经济过渡时期阶段——“双向选择”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我国迈入经济过渡时期,“统包统分”模式逐渐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当然,在经济体制过渡的同时,就业政策也需要过渡。
1983年,国务院宣布采用高校与单位直接见面的就业政策,也就是常说的“供需见面”。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由毕业生本人填报志愿,经学校推荐后,由用人单位择优录用。
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91d9b294b35eefdc8d333dd.png)
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蔡小如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并从中能够了解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及以后的发展形势,为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出政策性的引导。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3(a)-0134-01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指导在校毕业生正确就业的政策依据,是毕业生就业的指引航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也随之改革,现在就以历史的角度,共同探讨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就业政策“统包统分”即指大学生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
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经济建设的任务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的,作为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毕业生,则是作为“新鲜血液”,同国家集中调配,就业于国家最需要发展的工业领域及其他行业。
因此,在建国初期及以后几十年中,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有计划的统筹安排。
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烙印。
我们通常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
这种就业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
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
应该说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和完善的,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区之间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有利于社会安定。
我国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我国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c0eca8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1.png)
我国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50年代-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就业政策主要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重点是通过国家计划来引导和调控就业,特别是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就业机会。
2. 1978年-1990年代初:经济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逐步放开对市场经济的限制,实行适度宏观调控。
此时中国政府的就业政策目标是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政府鼓励发展农村经济、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和吸纳农民工进城就业等措施。
3. 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市场经济初步形成
到了这个阶段,中国不再采取计划经济为主导,而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政府的就业政策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政府更多地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鼓励发展私营企业、外商投资和鼓励技术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就业。
4. 2000年代初-2010年代初: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同时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比如加大对创业者的支持,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等。
5. 2010年代初至今:稳定就业和促进创业
当前,中国政府的就业政策主要目标是促进创业和灵活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贸易领域就业机会等。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减税降费措施,推动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形势的稳定。
1996: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
![1996: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e081381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4a.png)
1996: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大学生就业制度市场化沿革如果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改革的标志,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纵向上大体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两个时期。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就业制度的发展又先后经历了“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再到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四个阶段。
新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始于1950年。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在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的制度原则。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分配工作由共和国总理亲自负责。
这个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干部。
具体做法是:由政务院(后为国务院)批准下达由毕业生分配主管部门编制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分配计划,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层层分解,直到具体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学校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原则,将毕业生一一对号入座,用人单位按计划接收毕业生;毕业生本人凭分配通知书到用人单位报到。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高等学校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学校的隶属关系有了较大调整,确定了国/李 音▲大学生在填表家、部门、地方三级办学的体制。
根据高校不同的隶属关系,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关于1983年全国毕业研究生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的报告》,决定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的就业办法,即“供需见面”,使培养、分配与使用更好地结合起来。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试点学校,国家教委于同年3月12日向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高教厅(局)及国家教委直属高校转发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毕业生分配改革试行办法,推广两校实行的“招聘、推荐与考核录用相结合”的办法。
大学生的就业观论文五篇
![大学生的就业观论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b86e3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5.png)
大学生的就业观论文五篇第一篇:大学生的就业观论文大学生在进行择业就业的时候都有哪些观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的就业观论文,欢迎参考阅读!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历史演变(一)指令性计划分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的是由国家负责大学生的计划分配制度。
由于国家人才紧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毕业后国家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此时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80年代初,大学生开始有了自主择业的意识,热衷于追求工程师、国家干部、科学家等等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工作岗位。
虽然没有选择职业的自主权,但是对自我价值观的实现充满信心。
(二)指导性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度。
由于大学毕业生在分配使用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等不能人尽其才现象,在1985年5月,中央发布纲领性文件,学校与用人方首次实现了“供需见面”。
纲领文件中提到:“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拉开了大学生子自主择业的序幕。
由于当时社会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自主“择业”主要体现在学校向社会推荐,一定范围内实施双向选择。
在这个时候,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然后是考虑岗位的稳定,再次考虑的是能否实现个人理想及岗位的待遇报酬。
到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文中提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为此,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为了大势所趋。
很多大学生以及家长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统包、统配制度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由选择职业是国家、学校在撂包袱。
(三)双向选择。
1998年,首批自主就业大学生毕业生走向社会,通过供需市场调节,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择业,只有少数定向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业。
这个时候,彻底实现了大学生择业与人才市场需求挂钩。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特征(一)理性功利主义。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b337b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3.png)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大学生就业政策,作为政府引导和调控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手段,其制定与实施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更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入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政策,通常是指国家为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这些政策涵盖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创业扶持、就业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同时,各级政府还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应对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策宣传普及不够、政策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普及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伴随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其实施效果,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
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就业制度
![高等学校就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da88bf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f.png)
一、高校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1. 计划经济时期(1950-198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统包统分”政策,即由政府统一安排毕业生就业。
这一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渠道相对单一。
2. 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代-200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校就业制度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形成,毕业生自主择业成为主流。
同时,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3. 新时代(2000年代至今)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就业制度不断完善,呈现出以下特点:(1)就业市场多元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原来的单一就业渠道转变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渠道。
(2)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了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跟踪等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3)就业观念转变:高校毕业生从“等、靠、要”的就业观念转变为“自主创业、多元就业”的新观念。
二、高校就业制度的主要内容1. 政策扶持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如就业补贴、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2. 就业指导高校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 就业市场高校通过举办招聘会、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4. 就业培训高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 就业跟踪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政策制定和就业服务提供依据。
三、高校就业制度的发展趋势1. 就业市场进一步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将更加多元化。
2. 就业服务更加精细化:高校就业服务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满足不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3. 创新创业成为主流:高校毕业生将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43830c6195f312b3169a530.png)
陈令霞第三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政策在计划经济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编制计划安排毕业生就业。
在此阶段,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自身不需要为就业问题操心,“一个萝卜一个坑”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形。
相对应地,这个阶段的就业制度的形式较为单一,由政府统一制定用人计划,统一招生与分配,包上学经费,包分配就业,包当干部。
奉海英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此阶段的改革主要颁布了以下几个文件:1950年,国家根据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工作应当实行有计划的分配。
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其中规定从1950年暑假起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工作。
1951年10月,针对我国经济、教育发展和人才供求状况不平衡的情况,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指出由政府分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此次决定得到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拥护。
1952年7月,政务院《关于1952年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中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和需要的。
赵居礼主编.5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6.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中央政府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标志着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由国家统包统分制度的形成。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叶,我国高校毕业生一直延续着由国家统一分配其就业的政策,考上大学就相当于可以得到稳定的工作,毕业后就可以顺利就业并且可以享受到工作带来福利待遇,例如公费医疗。
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讲,更是跳出了“农”门,从农村户口一跃而转成城市户口。
“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下的产物,国家承担着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费,毕业后的学生由政府安排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这种就业政策,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保证了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各地区、各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建设性的人才,同时也解除了家长和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后顾之忧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政策历史演变及未来选择
![大学生就业政策历史演变及未来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fb536a8b84ae45c3a358c6f.png)
大学生就业政策历史演变及未来选择[摘要]大学生就业政策作为我国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解读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未来选择,使其更好的发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功能。
[关键词]就业政策历史演变未来选择[作者简介] 张薇(1979-),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讲师,就职于河北大学学生处教育管理科,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商闯(1981-),男,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讲师,就职于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侯艳(1988-),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助教,就职于河北大学学生处,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8-0067-03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0%左右,这意味着今后每年都有不少的大学生将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家长都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这一系统工程,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解读我国就业政策的历史、现状、问题以及未来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建国至今,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通包通分阶段(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最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生,在当时属于一种稀缺社会资源。
为更好地发挥这一稀缺社会资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中央提出了“统一计划、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和“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等一系列毕业生分配的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分配、中央调剂”的分配原则。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206ef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0.png)
03
性别结构变化对就业 公平的影响
随着性别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观念的转 变,需要政策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公平和机会均等。
教育改革与就业政策的关系
教育体制改革对就业政策的影响
教育体制改革要求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政策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市场需求。
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
多元化就业
国家鼓励多元化就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创业 等。
就业服务与指导
国家提供各种就业服务与指导,包括职业规划、就业信息、招聘服务 等等,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03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原 因分析
Chapter
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的关系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变 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为完善就业政策提供 参考。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和 分析。
02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概述
Chapter
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政策
0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
2023-11-12
目录
• 引言 •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概述 •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原因分析 •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影响研究 •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研究背景和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日益凸显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研究对于完善就业政策体系 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671401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5.png)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体系,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改进。
这个体系从上个世纪的劳动就业制度转变到如今的市场化就业制度,既反映了政府政策的转变,也紧密联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探讨。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被纳入国家的处置范围。
在这个时期,政府规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数量,并且分配就业成为主要方式。
当时的大学生就有三种就业方式:分配到国家机关、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和分配到农村插队。
这种计划经济的就业制度主要通过官方的分配方式来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国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也存在着就业不够灵活、分配不够科学等弊端。
二、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个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政府放宽了对毕业生就业的管控,鼓励创业和自主择业。
1986年,国家颁布了《就业促进法》,明确了市场化就业的原则,并逐渐建立了一系列鼓励就业的政策。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就业形式,例如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就业机会增多,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社会渠道进行就业。
此外,大学生租用档案和社保卡等政策也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政策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市场供需不平衡,大批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技能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市场化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入了市场化阶段。
政府开始更加强调市场供需的平衡,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
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教育部:2004年高校毕业生增68万 就业形势严峻
![教育部:2004年高校毕业生增68万 就业形势严峻](https://img.taocdn.com/s3/m/023050607e21af45b307a885.png)
教育部:2004年高校毕业生增68万就业形势严峻2004-5-13 4:20:00 阅读827次教育部官员今天透露,2004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较大幅度增长,总量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增幅达到32%,就业形势仍旧十分严峻。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透露,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212万,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
到去年年底,2003届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167万人,就业率已经达到83%。
另外,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较大幅度增长,总量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增幅达到32%,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大约是900万,除了要解决280万的大学生就业,目前还有将近有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需就业。
教育部官员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仍旧很大。
新华网教育部出台十大措施确保今年高校就业率达70%2004-5-13 6:59:00 阅读616次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增幅为3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2004年第十六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国家新出台并采取了十大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2004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或高于2003年同期的水平。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介绍,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
其主要内容是:(1)明确提出了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即确保到2004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或高于2003年的同期水平。
(2)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工作体制。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57cc661d8762caaedd33d4e5.png)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问题探究【绪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途径分析绪论【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3.1 3.2】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3.3 3.4】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估【第四章】上海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及其经验借鉴【第五章】促进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总结/参考文献】公共就业政策有效执行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始终随着我国国情转变逐步的发展当中,是一个持久的转变过程,依据这一政策执行的特征与背景,大体可以分为扩招以前的就业政策阶段和扩招后的就业政策阶段。
第一节扩招以前的就业政策阶段一、国家按计划统包统分政策自从1949年到1980 年中期以来,在计划型经济机制下,国内的教育一般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管理方式,由招生至就业,奠定了“计划”型经济的根基。
学校依照命令性规划招生,同学们依照计划进行分配,一些用人部门犹如一个“大箩筐”.我们一般将这类计划型经济机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叫做“统包统分”的方式。
这类就业方式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由国家负责,依照计划全面分配的体制。
其特征是“由我国分配工作,承担到底”;执行的是“集中利用、统一筹划、照顾普通、保障重点”的基本方针。
随着国内计划型经济机制的出现与健全,相关分配体制和我国目前的计划型经济机制相吻合,反映了我国制度的主要优势,在某种历史阶段体现了关键的历史意义。
在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它保障了我国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在某种层面上缓和了国内区域间人员需求不均衡的情况,有益于我国宏观调节人员流向,有益于社会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现实定位及具体类型吴庆[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发展研究、现实定位研究和具体类型研究三个角度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说明。
从历史发展研究,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双向选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自主择业”三个阶段。
从现实定位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首要的出发点应该是如何使就业市场体系真正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兼顾公平,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应在效率和公平中找到一个好的均衡点。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应该起到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规制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育、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共服务、人才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公平等的作用。
从具体类型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包括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招考录用政策、权利维护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派遣接收政策、指导服务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History and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 Policy for ChineseGraduates and Its PresentationsWu Qing(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mployment policy for Chinese graduates will be fully illustrat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policy has seen “planned job-assignment”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bilateral selection” as a result of the renov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free job-settlement” as the product of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in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its orientation, the current policy gives its highest priority to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resources and to a fair play in the market, as we all know that a sound graduate employment policy is supposed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ffectiveness and fairness. In this regard, the current policy should manage to fulfill the following tasks, that is, to help establish, standardize and optimize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market, to provide employment service for graduates, to exercise a macro-control of human resources, to promote social equality. 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olicy, this general policy of employment is comprised of a series of specific “sub-policies” concerning different aspects like market regulation, employment access, employment admission based on examination, right protection, macro-control, business supporting, social security, the dispatch and takeover of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guidance service and other related policies etc.Key words:Graduate(s), Employment, Policy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
从劳动力供给的总体情况看,从1997年开始,我国开始经历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每年都大体在2000万以上,2003年已经达到最高峰,之后虽开始下降,但2000万以上的基数将大约持续至2008年。
同时,当前的就业面临着3个特殊情况:由传统企业改制、改革带来的工人下岗、失业问题;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就业问题;由于高校的普遍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这三个具体问题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宝贵的人才资源。
对于我国来讲,人才极其稀缺,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介入,特别是政策手段的合理使用。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得到职业岗位过程中的一系列国家原则、方针、依据。
其时间段主要是指从求职到试用期结束的政策,体现了国家行为和公共权力导向。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深度研究极其缺乏,更多的仅停留在现状描述上;从实践中看,相关政府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还没有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一般就业政策的差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使得具体的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容易摇摆不定,甚至迷失方向。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研究、现实定位研究和具体类型研究三个角度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说明,以开阔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的视角,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理解。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的研究能使我们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一直随着国情不断的发展,这是一个持续的变动过程。
根据这些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特征,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烙印。
学校按指令性计划招生,学生按照计划分配,用人单位就像一个“大箩筐”,有什么学生装什么学生。
我们通常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
这种就业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
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
应该说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和完善的,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区之间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有利于社会安定。
2.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越来越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不相协调,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该政策对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及用人单位择优选才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亟待改革。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
而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决定》的重大决策之一,它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
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
“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顺应了教育体制改革对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要求,适用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有人形象的称“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开创的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新模式,以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办婚姻”模式。
“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的结果,对广大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双赢”。
它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才的自主权,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才,促进了用人单位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风尚的形成;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了高等学校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有利于学生发展成才;转变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打破了过去在单一计划分配体制下,大学毕业生那种“包上大学,包当干部”的思想,使在校大学生有了危机感,学生感到没有真才实学就会找不到工作单位,这从根本上为端正高等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起到了推动作用;保证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增大了毕业生到基层的比例,充实了基层科研、教学、生产的第一线的人才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就业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