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共15页

合集下载

生育政策的变化历程

生育政策的变化历程

生育政策的变化历程自建国之初起,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生育政策的目的、实施措施和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针对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1949年-1979年:全面鼓励生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的初步成功,生育率不断提高,特别是196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时期,生育率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在这个时期,政府对于生育的态度非常积极,一般认为生育是人民的天职,而且有利于国家人口的增长和未来的建设。

为了积极鼓励生育,政府在这一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例如,颁布了《婚姻法》,禁止包办婚姻和封建迷信,强化了女性的平等地位;推广“晚婚晚育”,规定年龄不得早于22岁结婚和生育第一胎;同时,政府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如电影、电视、报纸等,来加强对生育的宣传和教育,以此激励人们生育。

1980年-2015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个政策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下出现的。

主要的原因是人口过快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正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缘由。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政府加强了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监管,促进婚育登记制的发展,并建立了全国性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计划。

同时,为了有效地实施计划生育现代化管理,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计划生育三步走”策略,即: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3. 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2016年-至今: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对前一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社会保障的压力。

此外,在维护人口均衡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全面二孩政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自全面二孩政策以来,我国的生育率已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

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男女比例失调
第一次人口普查男子为297553518人,占51.82%;女子为276652422人,占48.18% 第二次人口普查男子356,517,011人,占51.33%;女子338,064,748人,占48.67%。 第三次人口普查男性519,433,369人,占51.5%:女性488,741,919人,占48.5%。 第四次人口普查男性为584 949 922人,占51.6%;女性为548 732 579人,占48.4% 第五次人口普查男性为65355万人,占51.63%;女性为61228万人,占48.37% 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占48.73%
原因
问题
传统文化的影响
婚姻挤压问题
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
社会犯罪现象增加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养老保障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管理制度(漏报女婴) 等等
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对策 加强立法,执法 提高妇女地位 加强宣传男女平等观念 等等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衡
谢谢观看
全面二胎政策,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952-2012年我国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变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
一、在总人口上,计划生育有力的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是最直接的 效果。 二、减少了少年儿童的抚养费用与教育开支,缓解了人口对社会生产和生 活领域的沉重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得以更快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 著提高。 三、促进生育率的下降。低生育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普及和 教育投资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而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四、对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 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五、有助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减少妇女早婚 早育和多育现象的发生,使妇女可以接受更加充分的教育,为广大妇女赢 得了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提供有利条件。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文章标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从严控到调控【引言】近代以来,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为管理人口增长,中国政府于1953年首次提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随后在不同时间段对该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修订。

本文将从严控到调控的历程,探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其背后的考量因素。

【正文】1. 建立计划生育政策的初衷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首次提出,源自早期人口过快增长对国家资源和社会经济稳定带来的压力。

随着人口红利效应的出现,政府意识到人口控制的重要性。

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旨在稳定人口增长,提高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

2. 严控阶段的计划生育政策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晚婚晚育、少生多养的方针。

这一政策主要依靠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政府行政手段进行实施,通过强制节育、晚婚晚育宣传和社会压力等手段来限制生育率的增长。

但是,这一控制措施对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老龄化和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

3. 开放政策引起的调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由严控转向了调控。

1984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内生育,非计划外避孕”的方针。

此后,政府相继提出了“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的政策,并于2016年底放宽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调整的背后,主要有如下考虑:(1)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对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调控计划生育政策能够适度增加生育率,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

(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可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适度增加生育率也有助于增加内需,推动消费升级。

(3)平衡男女比例:严控阶段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特别是农村地区。

调控政策的实施,力求平衡男女比例,防止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doc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发展变化。

从1971年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后来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再到现在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不断地变化着。

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提出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并在四五计划中规定了生育数量的标准。

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了“晚、稀、少”的政策,即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197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为了实现在20世纪末把人口总量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1978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员、共青团员的》,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

1984年,XXX党组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即开小口、堵大口。

2002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

14个省份相继取消了生育第二胎的生育时间间隔等。

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

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

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

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第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不成文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的建国初期,政府着力于医治战争创伤,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并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行各种准备。

社会实践还难以提出一项明确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

况且,当时人口迅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具有滞后效应性质,并不即时反映出来。

相反,却由于革命的胜利,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仅短短四年,就安排了141.5万原城市失业人员就业,1953年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共产党领导的奇迹确实验证了毛泽东在共和国成立前夕批判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著名论文《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关于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观点。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还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人们误解了这句话,以为毛泽东是鼓励生育、多增人口的。

其实这是毛泽东针对艾奇逊关于中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太多,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从而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解决吃饭问题的论断而发的。

紧接着上面的话,毛泽东说“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

”在当时国际政治环境下,中国政府被迫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对苏联学术界的人口理论、政府的人口政策导向也全盘移植过来,而不顾中苏两国国情的显著差异,把对学习苏联的态度,提升为政治态度来对待。

于是,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和做法,得到了中国政务院卫生部的全力支持并广为舆论传播。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自然不会产生限制人口增长和节制生育的决策意识和政策。

相反,倒是在实践上执行一条不成文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这可以从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关于《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1950年4月)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同意《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1952年12月)两个文件中得到证明[3]。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doc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doc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历程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强调要有计划生育。

在当年制定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

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 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 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为完成在20世纪末把人口总量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1978年,中央下发《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

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即开小口、堵大口。

2002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

14个省份相继取消了生育第二胎的生育时间间隔等。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计划生育新政策是指中国各地省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历程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历程的资料,仅供参考。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历程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强调“要有计划生育”。

在当年制定“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

“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为完成在20世纪末把人口总量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1978年,中央下发《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

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即“开小口、堵大口”。

2002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

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育资源分配
生育率下降可能使得教育资源的需求减少,但也可能因为人口老 龄化而需要增加对老年教育的投入。
养老保障体系
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对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
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如对 家庭、性别角色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变化。
生育政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生育政策有助于优化 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
生育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历史背景
生育政策的发展演变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传 统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历史上,生育政策主要受人口 增长压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 响。
04
生育政策的未来展望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01
劳动力不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 供给逐渐减少,将对经济发展产 生负面影响。
02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03
养老服务需求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加大社会保障 体系的负担,对养老、医疗等社 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老龄化社会将带来更多的养老服 务需求,需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 建设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改善性别比例
在某些生育政策下,如一孩半政 策,可能导致了男孩偏好的加剧, 进而影响性别比例。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变化
生育政策的实施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尤其是对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产生影响。
消费需求的变化
生育率下降可能减缓消费需求增长,对消费市场 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化历程计划生育新政策是指中国各地省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历程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历程的资料,仅供参考。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历程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强调“要有计划生育”。

在当年制定“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

“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为完成在20世纪末把人口总量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1978年,中央下发《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

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即“开小口、堵大口”。

2002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承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

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

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

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方案生育政策的稳定。

提醒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展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历,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

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开展效劳。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方案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方案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方案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

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方案生育汇报会上,提出方案生育要实行“晚、稀、少〞。

“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

我国生育政策变革的历程

我国生育政策变革的历程

我国生育政策变革的历程文章标题:我国生育政策变革的历程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到现行的全面二孩政策,这一过程贯穿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转变与适应。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生育政策变革的历程,并分享对于这一政策的观点和理解。

1.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及实施(1979年-2000年)1.1 背景与动因1.1.1 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1.2 高速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1.2 政策措施1.2.1 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1.2.2 基于家庭计划生育预算,实施负面激励措施1.3 影响与争议1.3.1 人口结构转变与劳动力红利1.3.2 社会老龄化与养老压力增加1.3.3 女性地位与人权问题的关注2. 二孩政策的实施及调整(2013年至今)2.1 再次调整政策背后的考虑2.1.1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压力2.1.2 优质人口培养的需求2.2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2.2.1 政策主要内容和限制条件2.2.2 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2.3 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与展望2.3.1 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分析2.3.2 逐步放宽生育政策的可能性与限制3. 对我国生育政策变革的观点和理解3.1 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3.1.1 经济发展与人口政策的协同3.1.2 婴幼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3.2 人口政策的社会影响与挑战3.2.1 关注女性权益与家庭幸福感3.2.2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3.3 人口政策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3.3.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3.3.2 优化人口质量与人力资本的培育结论:我国生育政策变革的历程是建立在国家人口发展需要、社会经济现实以及民众需求之上的。

从计划生育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调整旨在更好地适应我国人口转变和发展需求。

在制定和调整生育政策时,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因素,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950年代到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初步实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对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中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例如鼓励晚婚晚育和提高女性文化水平等。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限制,这些政策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1979年至2013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阶段,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更为严格的措施,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在1979年,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人口计划的通知》,提出“一个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晚婚晚育”等具体政策。

此后,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了计划生育,不得违反政策生育,且各地对于违反政策的家庭实施罚款、限制福利等措施。

在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2013年至今: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结构不平衡的挑战,中央政府开始逐步放宽生育政策。

首先,2013年底,中央政府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二胎,但限制较为严格。

2016年,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某些夫妇生育二胎。

2018年底,政府宣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任何夫妇都可生育二胎。

据统计,宣布放开二孩政策后,2016年出生人口较前一年增加了1.31万人。

此外,近年来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鼓励生育,如提高产假和育儿津贴,加强对育婴设施的建设等。

政府还开始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社会经济挑战,提出了更具协调性的人口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夫妇生育三孩。

总的来说,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关注人口数量和结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控人口数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未来,我国生育政策可能会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采取更灵活和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计划生育相关政策

计划生育相关政策

3、 1990年初至今: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与完善阶段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出台的相关政策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目的: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采取法律、教育、经济、行政等措施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兼顾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 继续实行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国家制定政策并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实行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相结合,提高群众参与的自觉性。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把实行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1、反复认识、酝酿及政策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1年)
2、1970至1990年初--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形成现行生育政策。 上世纪70年代“晚、稀、少”政策的推行及其作用 TFR全国由6降低到70年代末的2.4,城市已经为1.4 上世纪80年代“一孩政策”推出及其调整 一孩政策推出 农村政策调整:1.5孩政策推出 农村政策调整的原因及效果: 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TFR2.3,城镇1.4,农村2.8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现低生育率水平 新举措使TFR陡降至1.8,我国实现低生育率水平。
中国历年总和生育率
80后的家庭责任不轻
80后独生子女:幸福的一代
负效力:计划生育带来的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不论是老人或子女出现意外,都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老人出现问题,子女无法照顾。子女出现问题,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是一生的痛苦。
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不利于抵御家庭风险。
负效力:计划生育带来的问题
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给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医疗等等带来更大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