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数学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本培训资料幼儿数学启蒙不只是数数和加减,打好这些地基将来才能不掉队,提供清晰的小中大班目标定位清单

主持人:林李燕时间:2016年3月4日有人说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在越来越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因为,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的时候,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掉队是必然的。

比如说——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只需要记忆力,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能搞定,所以女孩子们的表现特别突出;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光有记忆力就不行了,还要逻辑能力,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队了;到了初中,还需要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学生就跑不动了;到了高中呢,可能还要用到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这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就力不从心了。这就有点像打地基起高楼,儿童时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来起的楼就越高越雄伟,就越不会中途掉队。那么数学启蒙的地基到底是什么?怎么打才能让地基结实牢固,足以支撑未来越搭越高的数学学习高楼呢?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一、集合与对应

(一)集合

日常生活中经常把同类的事物归放在一起,如在水果里挑出5个苹果放在一起。在数学里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组成集合的每一个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在数学启蒙中,手口一致数苹果(1/2/3/4/5)后,在所有苹果外面画一个圈,能帮助幼儿感知和说过总数是5个。”1“和”许多“也是在集合的范畴内感知的元素数量。

集合与集合之间可以存在着包含关系,如水果集包含苹果集。集合与集合之间还存在着交、并、补、差等关系,这些关系就被称为运算。从集合的角度看,幼儿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就是求集合之间的元素数量运算,所以说,集合间的关系是幼儿进行数运算的感性基础。换句话说,经常以

日常生活事物进行集合相关的游戏,有助于幼儿在后期顺利理解和掌握数的加减运算。所以,老师可以带着幼儿玩这些游戏:

*盘子内装有颜色、形状、大小不一的糖,让幼儿尝试把和其他不一样的糖拿掉。

*让幼儿把有相同名称的东西圈在一起或者摆放在一块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让幼儿给各种生活情景中的集合取名称,如衣服颜色相同的、穿裙子的、老师带来的……,并以这些集合来做游戏。如听口令站起来:穿裙子的,男孩子,穿运动鞋的…

*准备吃的、玩的、用的实物和三层小货架,让幼儿尝试给实物分类后放入小货架的每一层上。

*在教室里或者家里,让幼儿整理自己的物品,分类摆放

(二)对应

两个集合,如按某种对应关系,可使一个集合的元素和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对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

*数量与数量的对应

*形状与形状的对应

*物体与位置的对应

*各种联系方面的对应

一一对应是幼儿学习计数的感性基础,因为计数的过程就是要把数的那个集合里的元素,与从1开始的自然数集合顺次建立起一一对应。如数一排小椅子,即将小椅子从1开始按顺序点数,数到最后一个数就是这排小椅子的总数。能够运用一一对应进行计数之后,也就能够进行比较,如比较小椅子和幼儿的多少,只要每一个幼儿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就可以了。两个集合比较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可以采用多种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如:

*重叠比较:把一个(一组)叠放在另一个(一组)上,一对一进行比较,如杯盖放在杯子上。

*并放比较:把一个(一组)并放在另一个(一组)旁边,一对一进行比较,如筷子放在碗旁边。

*连线比较:把一个(一组)同另一个(一组)用线段连接起来比较,如将图中的猫和小鱼相连。

幼儿认数、学算是从感知和比较具体集合开始的,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是直接教集合和对应的概念、符号,一定要与生活真实情境中的具体的内容相结合。而老师也必须清楚抽象的数学符号背后代表的实际意义。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启蒙的机会和内容。

二、分类与排序

(一)分类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分组。

可以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分类,也可以按物体的名称、属性、用途、数量等分类,还可以根据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量的差异和上下、前后、里外、左右等方位不同分类。

可以一次分类,也可以进行两次(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三次(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最后按大小分)分类。

还可以按肯定与否定条件进行分类(如按圆形和不是圆形分)。

(二)排序

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某种特征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成序。可以按——

*物体外部特征*物体量的差异*物体数量、*数*方位*时间*等序列进行排列。

三、数、数字、计数和数的运算

(一)认识数的含义

数是构成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之一(另一个是形),它具有抽象性。

自然数列:从”0“起,逐次添上一个自然数单位”1“,得到依次排列着的一列自然数0,1,2,3,4……的集合叫自然数列。熟悉自然数列是幼儿熟练计数的基础。

基数和序数:每一个自然数都有双重属性。当用来表示结合中元素的数量多少(即几个)时,叫做基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即第几个)时,叫做序数。点完序数时,就知道它的基数值,知道了基数值,也能推断它在数列中的位置。区别基数和序数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但也利于幼儿思维发展。

(二)学写数字

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在不同国家使用的数字不一样相同: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数字具有抽象性,如”5“既不是5个苹果,也不是5块糖或5本书,而是用来代表数量5的数词和记数用的符号。这点是老师在进行数学教育中要特别关注的。

(三)计数(数数)

有了自然数列,可以通过计数知道一个有限集合的元素的个数。如要知道教室里的幼儿人数,可以指着一个个幼儿,依次念出自然数列的自然数:1、2、3……把每一个数和每一个幼儿对起来,只要不遗漏、不重复,这样数到的最后一个数,就是计数的记过——教室里的幼儿人数。计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每个数字与一个集合内的每个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用数字来表示。计数的过程中会发现几个原则:

数的结果总是唯一的,与次序无关。如数座位上的幼儿时,无论按行数还是按列数,只要每个人都数到,而且只数一次,那么数的结果总是同一个数。

数一种事物时可以用它的等价集合代替,数的结果不变。如要数某班幼儿人数,不直接数幼儿,而去数点名册上的名字,这与直接数幼儿所得结果是一样的。

计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这叫按群计数,能够熟练地按群计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