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总结2

合集下载

曲式分析报告单二部分

曲式分析报告单二部分

曲式分析报告单二部分Part 1: IntroductionIn this section, we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iece under analysis, including its composer, time period, and key musical features. We will also briefly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analyzing musical forms and structures in understanding a composition.The piece under analysis is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Beethoven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in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nd Symphony No. 5 is one of his most well-known and influential compositions. It was composed between 1804 and 1808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lassical era to the Romantic era.Analyzing musical forms and structures is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a composition's organization, coherence, and development. It allows us to identify recurring themes, formal divisions, and various techniques employed by the composer. By examining the structure of Symphony No. 5, we can gain insight into Beethoven's compositional choices and better appreciate the overall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work.Part 2: Analysis1. Exposition:The symphony opens with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motifs in classical music - the four-note motif that consists of three short notes followed by a longer note. This motif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ntire symphony and is heard throughout thevarious movements. The exposition section introduces this motif in the first movement, presenting it in different keys and orchestrations.2.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s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initial motif. Beethoven takes the four-note motif and subjects it to various rhythmic and melodic alterations, exploring its potential in different musical contexts. This section is particularly dramatic and intense, featuring dynamic fluctuations, intricate contrapuntal textures, and modulations to different keys.3. Recapitulation:The recapitulation section brings back the main themes introduced in the exposition but in the tonic key of C minor. It restates the initial motif, providing a sense of resolution and return. However, Beethoven introduces new variations and developments within the recapitulation to maintain interest and surprise the listener.4. Coda:The coda section concludes the symphony, building upon the momentum from the previous sections. Beethoven further develops the initial motif, combining it with other thematic material to create a sense of closure and culmination. The coda ends with a triumphant and powerful C major chord, providing a final resolution and sense of triumph.Overall, Beethoven's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sonata form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an exposition,development, recapitulation, and coda. Within this structure, Beethoven employs various techniques to create tension, contrast, and thematic development. The symphony's distinctive four-note motif and its trans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movements contribute to its enduring popularity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ical music repertoire.。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音乐表达形式,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音乐性而备受推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并分享一些我个人对这一曲式的理解和观点。

一、简介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19世纪末期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85年。

这部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曲式。

其中第二乐章以其曲式的复杂性和深度而闻名,它被广泛认为是勃拉姆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二、曲式分析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曲式被称为“三段变奏曲式”。

这个曲式由一个主题的引出部、三个变奏部分和一个回声部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旋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1. 引出部引出部作为整个曲式的开端,以其悠扬的主题和动听的旋律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这个主题由弦乐器演奏,注重和声的变化和对位的运用。

它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为整个曲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变奏部分在引出部之后,勃拉姆斯以巧妙的方式将主题进行了多次变奏,每个变奏都以不同的旋律、节奏和音色进行演奏。

这些变奏部分在音乐表达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同时也呼应了曲式中的回声部分。

3. 回声部回声部是整个曲式的高潮部分,它对前面的引出部和变奏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回声部庄严肃穆,充满力量与气魄。

它通过对之前旋律的发展、重复和重新演奏,使整个曲式达到了巅峰状态。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写手,我个人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曲式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理解。

这个曲式以其高度的复杂性和音乐性,以及勃拉姆斯独有的作曲风格而令人着迷。

在我看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的设计非常巧妙。

引出部以其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为整个曲子建立起了独特的基调。

变奏部分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则让我感到无比惊叹,每次重复旋律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回声部则是整个曲子的高潮和结尾,它通过对之前部分的回顾和发展,给人一种完整而深刻的音乐体验。

肖邦《a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

肖邦《a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

肖邦《a小调前奏曲》作品分析姓名:***学号:**********一、概述1、作品背景材料:《a小调前奏曲》(OP.28 No.2)是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转型时期小型体裁的代表作之一,诞生于华沙起义时期。

其创作背景源于1831年华沙起义被镇压,肖邦因自己无法回国参加民族抗战,胸中强烈的爱国热情无处释放,内心感到无比愤慨与苦闷,他将这种情感倾注于所创作的音乐之中,使得全曲都渗透着一种压抑、低沉的情绪。

而本曲与其创作的其他如《c小调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相比,除了饱含激愤悲痛之情外,又多了一丝迷惘、茫然的的色彩,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2、结构图示本曲是以并行对比不等长四句式乐段为基础的一段曲式,其结构图示如下:A23=Int2+[ab5(2+3)+ab’5(2+3)+ab’’7(4+3)+b4]二、具体分析该作品从属调e小调开始,作为引子的左手声部,从一开始就保持着等分节奏的和弦双音分解,反映出作者心绪不宁却无处倾诉和发泄的情愫,好像眼前呈现出肖邦本人迈着沉重的步调思索的情景,使人听来也觉得倍感压抑。

第一乐句可分为两个分句,构成了2+3的节奏,在开始的部分作者设计了一个先四度下行后三度上行的动机,仿佛是人的一声叹息。

(如右图)而后旋律在第四小节处转为G调,并形成顶针句法。

(图示见第一页谱面)整句节奏为顺分特点,位于中低音区,也为全曲定下了低沉、压抑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同样可分为2+3的分句,在第一句与第二句的过渡中同样运用了顶针句法。

第二句进入时(第8小节处)将第一句的材料移调至b小调开始,第一句中出现的动机在第二句中再次出现,但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在第二次出现时节奏时值紧缩,并且转移到强位上面,是第一乐句的假并行。

整句节奏依然呈现出顺分特点,在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处使用了顶针句法,旋律转为D大调,在11小节处的和声进行上,同时作为D大调的副导七和弦和a小调的重导七和弦,使得旋律又回到了主调a小调上。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概述曲式是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发展。

曲式分析是对音乐作品组织和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曲式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以曲式分析的视角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结构和特点。

音乐作品介绍在曲式分析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分析的音乐作品。

这首音乐作品名为《夜的钢琴曲》,是由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独奏钢琴曲。

作曲家X在当代音乐界具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曲风和情感表达而著称。

曲式分析第一部分:引子《夜的钢琴曲》以一个缓慢而安静的引子开始,引子部分是音乐作品的开端,通常用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建立起音乐的氛围。

在《夜的钢琴曲》中,引子采用了柔和的琴声和流畅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安静而神秘的氛围,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题1引子过后,音乐进入主题部分。

主题1是音乐作品中的核心部分,通常具有较为明确的旋律和节奏,是音乐作品中最容易被人们记住的部分。

在《夜的钢琴曲》中,主题1以简单而优美的旋律呈现,节奏感明显,给人一种踏实而温暖的感觉。

第三部分:过渡主题1之后,音乐进入过渡部分。

过渡部分用于引导音乐的发展和衔接各个主题,起到平缓转换的作用。

在《夜的钢琴曲》中,过渡部分采用了变化多样的音乐元素,如快速的音阶、跳跃的音符等,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变化。

第四部分:主题2过渡之后,音乐再次进入主题部分。

主题2是对主题1的发展和变化,通常与主题1具有某种关联性。

在《夜的钢琴曲》中,主题2在旋律和节奏上与主题1相似,但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入和细腻,给人一种沉思和温柔的感觉。

第五部分:高潮主题2之后,音乐进入高潮部分。

高潮是音乐作品的最高潮部分,通常通过音乐元素的积聚和发展达到高潮效果。

在《夜的钢琴曲》中,高潮部分采用了高强度的音符和强烈的强奏,给人一种紧张和激动的情感体验。

第六部分:结尾高潮之后,音乐进入结尾部分。

结尾通常用于音乐的总结和结束,给人以完整和圆满的感觉。

悲怆二曲式分析报告

悲怆二曲式分析报告

悲怆二曲式分析报告悲怆二曲式是一种经典的音乐形式,常常被用于表达深刻的悲伤情感。

本文将从结构、情感表达和常见曲目等方面对悲怆二曲式进行分析。

一、结构分析悲怆二曲式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悲怆部分和转折部分。

悲怆部分通常采用慢板或柔板来表现悲伤情感,节奏较为缓慢,音乐旋律较为低沉。

转折部分则是在悲怆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转折,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明亮起来。

具体而言,悲怆二曲式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子:引子部分为整个曲目的开始,常采用简短而引人注目的旋律,让听众产生对曲目的兴趣。

2.A段(悲怆部分):A段是悲怆二曲式的核心部分,通常由一个主题或旋律构成。

这个部分的音乐表达深沉的悲伤情感,给人以沉思和忧伤的感觉。

3.转折:转折部分是整首曲子的转折点,音乐节奏加快,情感由悲伤转变为明亮。

这一部分的旋律通常会与A段形成对比,给人以希望和解脱的感觉。

4.B段(转折部分):B段是整个曲目的转折部分,与A段相比,节奏更快,音乐更为激昂,情感更加积极向上。

5.结尾:结尾部分是整个曲目的结束,通常会回顾引子部分的主题或旋律,给人以回归和终结的感觉。

二、情感表达悲怆二曲式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元素来表达深刻的悲伤情感。

在悲怆部分,音乐会通过慢速的节奏、低音调的旋律以及悲伤的和声来传递悲伤和忧伤的情感。

这些元素会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压抑和沉思的情绪,仿佛置身于无尽的悲伤之中。

而在转折部分,音乐逐渐由悲伤转变为明亮和积极的情感。

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明朗起来,给人一种解脱和希望的感觉。

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听众能够从悲伤中获得一丝慰藉和安慰。

三、常见曲目悲怆二曲式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中,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悲怆二曲式曲目:1.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以其悲怆的旋律和庄严的氛围而闻名,将悲怆二曲式的结构完美地展现出来。

2.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这首夜曲以其悲伤而细腻的旋律著称,通过明亮的转折部分将悲怆情感转变为温暖和富有希望的氛围。

曲式分析总结2

曲式分析总结2

第四章乐段第一节乐段(一)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1、结构单位乐段—-乐句——乐节——乐汇2、标记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3、标准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1,2,a4,A8即为标准.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2、乐汇的种类:⑴、完全乐汇:弱起强收的抑扬格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第二节乐段(二)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例如《苗岭的早晨》二、结构划分的依据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1、句逗的标志是: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⑵、休止符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⑷、对比关系(音区、音色、力度、节奏、情绪)⑸、和声终止式或非和声性的终止进行⑹、隐藏于音乐表面之后的特殊规律(仁者见仁)如《梦幻曲》、《六月船歌》2、乐段划分的要点——要求一分到底⑴、根据音乐的自然呼吸⑵、参照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⑶、借助各种句读标志⑷、注意发现有特点的规律性现象.三、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关系1、并行关系:相邻乐句开始部分是同一材料的重复;分为完全重复(并行乐句)和变化重复(假并行乐句)2、对比关系相邻乐句前句的开始和结束与后句没有重复关系。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曲式分析报告这是一首使用展开性中段带变化再现的单主题单三部曲式,全曲主调为e小调。

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引子4(2+2)+‖:A8(4+4):‖+B8 (4+4)+再现连接4+A’12(4+8)+尾声4文字分析报告如下:引子 (1-4小节):全曲由e和声小调引入,句中出现三连音,给人营造出一种沉重,严穆,凝重的气氛,具有”葬礼”的悲剧性色彩.同时三连音结构又符合进行曲这种体裁的风格特点.(5-20小节): 呈示段)呈示段是一个长为16小节的复奏乐段,其基本乐段是个长为8小节(4+4的收拢性乐段,带变化重复,不构成曲式结构的升级.上句半终止在属和声上,下句在第10小节在和声上出现短暂向其平行大小调G大调离调,且和声音响加厚。

中段 (21-28小节):属方整的两句式乐段,e和声小调.第1句(21-24小节)采用主题首部同音持续到三连音,并且层层上行模进,采用渐强的阴凉给人一种凝重的感觉,带有综合展开的特点.第2句(25-28小节)采用音的下行模进,力度上用ff,给人压抑的感觉.连接:(29-32小节)运用引子的材料,为再现段的出现作材料和和声上的准备,且感情得到升华.再现段:(33-44小节):并行的非方整(4+8)的两句式乐段,属收拢式乐段.首先用ff开始向G大调作离调.第1句终止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第2句采用综合再现,第37小节和声上为G大调下属上建立的属三四和弦到下属和弦,且出现D和声大调的六级上的和弦,之后的第38小节出现属的属七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从39小节开始加入引子材料,进行扩充,且经过阻碍终止,强调主和弦,最终完满结束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尾声:(45-48小节)与引子遥相呼应,采用主和弦上作分解,采用pp力度和最后的延长音使音乐消失.。

公开课浅谈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2

公开课浅谈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2

公开课浅谈流⾏⾳乐的曲式结构2浅谈流⾏⾳乐的曲式结构2主讲:眷新回顾上节课曲式就是歌曲的结构乐段是歌曲结构的基本单位开放性乐段收拢性乐段四句、两句、三句、五句乐段等课程提纲1,⼆段体曲式2,三段体曲式(1)带再现三段体(2)带不再现三段体3,多段体曲式⼆段体曲式由两个乐段组成的曲式成为⼆段体,⼜称⼆部曲式。

⼆段体的结构是A+B模式。

A段是歌曲的呈现部分,呈现歌曲的主题形象和思想感情,被成为“主歌”。

B段是A段的发展,它和A段有着明显的对⽐,但素材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副歌”,副歌⼀般都是⼆段体的⾼潮段落。

三段体曲式由三个乐段组成的曲式成为三段体,⼜称三部曲式。

三段体主要有两种类型:1.带再现三段体A+B+A’2.不带再现三段体A+B+C带再现三段体结构形式:A+B+A’A段:呈现部分B段:A段的发展A’段:A段的再现A’段可能是A段的完全重复,也可能是A段的变化重复。

不带再现三段体结构形式:A+B+C1:主歌(A)+过渡(B)+副歌(C)2:主歌(A)+副歌(B)+补充(C)多段体多段体是指由三个以上相对独⽴段落组成的曲式,如四段体、五段体、六段体等。

多为逐步递进模式,并列关系等。

思考题1,常见的两种三段体模式是哪两种?2。

分析《醉⾚壁》这⾸歌的曲式结构。

3,分析《想太多》这⾸歌的曲式结构。

4,分析《可惜不是你》这⾸歌的曲式结构。

醉⾚壁作词:⽅⽂⼭作曲:林俊杰演唱:林俊杰落叶堆积了好⼏层⽽我踩过青春听见前世谁在泪语纷纷⼀次缘份结⼀次绳我今⽣还在等⼀世就只能有⼀次的认真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我挥剑转⾝⽽鲜⾎如红唇前朝记忆渡红尘伤⼈的不是⼑刃是你转世⽽来的魂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我策马出征马蹄声如泪奔青⽯板上的⽉光照进这⼭城我⼀路的跟你轮回声我对你⽤情极深洛阳城旁的⽼树根像回忆般延伸你问经过是谁的⼼跳声我拿醇酒⼀坛饮恨你那千年眼神是我醉醉坠⼊⾚壁的伤痕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我挥剑转⾝⽽鲜⾎如红唇前朝记忆渡红尘伤⼈的不是⼑刃是你转世⽽来的魂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我策马出征马蹄声如泪奔青⽯板上的⽉光照进这⼭城我⼀路的跟你轮回声我对你⽤情极深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我策马出征马蹄声如泪奔青⽯板上的⽉光照进这⼭城我⼀路的跟你轮回声我对你⽤情极深想太多演唱:李玖哲你笑着说他是朋友但你眼中太温柔我的不安那麽沉重只有你不懂他霸占了你的⼼中属於我的⾓落所以你说我们不是你和我是我想太多你总这样说但你却没有真的⼼疼我是我想太多我也这样说这是唯⼀能安慰我的理由他霸占了你的⼼中属於我的⾓落所以你说我们不是你和我是我想太多你总这样说但你却没有真的⼼疼我是我想太多我也这样说这是唯⼀能安慰我的理由我想我没有错怪了什麽虽然你不说都是错在我太晚我才懂爱了你太多是我想太多你总这样说但你却没有真的⼼疼我是我想太多我也这样说这是唯⼀能安慰我的理由可惜不是你这⼀刻突然觉得好熟悉像昨天今天同时在放映我这句语⽓原来好像你不就是我们爱过的证据差⼀点骗了⾃⼰骗了你爱与被爱不⼀定成正⽐我知道被疼是⼀种运⽓但我⽆法完全交出⾃⼰努⼒为你改变却变不了预留的浮现以为在你⾝边那也算永远仿佛还是昨天可是昨天已⾮常遥远但闭上我双眼我还看得见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曾⼀起⾛却⾛失那路⼝感谢那是你牵过我的⼿还能感受那温柔那⼀段我们曾⼼贴着⼼我想我更有权⼒关⼼你可能你已⾛进别⼈风景多希望也有星光的投影努⼒为你改变却变不了预留的浮现以为在你⾝边那也算永远仿佛还是昨天可是昨天已⾮常遥远但闭上我双眼我还看得见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曾⼀起⾛却⾛失那路⼝感谢那是你牵过我的⼿还能感受那温柔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曾⼀起⾛却⾛失那路⼝感谢那是你牵过我的⼿还能感受那温柔感谢那是你牵过我的⼿还能温暖我胸⼝浅谈流⾏⾳乐的曲式结构2感谢⼤家收听这堂作曲公开课Jan新新浪微博:/janxin520Jan新⾳乐主页:Jan新⾳乐5班QQ群:254114105⽉亮惹的祸B段再现A段素材《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和声序列的反复《⼥⼈花》A与A’完全重复《我真的受伤了》A’是A的变化重复《我的未来不是梦》主歌(A)+过渡(B)+副歌(C)《征服》主歌(A)+副歌(B)+补充(C)《简单爱》四段体。

献给孩子们二之7曲式分析报告

献给孩子们二之7曲式分析报告

献给孩子们二之7曲式分析报告曲式加、曲线加。

根据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曲式中有不少的加项和减项。

而曲线中所加之项就是曲线加的减项(可以理解为从一个点开始,然后逐步加到另一个点上)。

下面为大家带来曲线加减项的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朋友们。

一、曲式分析首先是曲式的加费和减费。

下面,我们以5×2为例,来分析一下。

在对曲式进行加费的时候,要注意,每一项加费不同,并且要进行一个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计算步骤,就会造成计算错误。

1、确定曲式有没有一个是减费的首先,确定5×2有没有一个是减费的。

计算步骤:首先是确定5×2有一个是减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5×2的基础上,利用小数部分进行加减乘除,然后再把5×2进行分解。

分解时注意:小数部分的两个小数点到第二个小数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小数点的间距。

例如4×2,它本身就是4×2,那么它的4-4=4×2-4-4。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用5×2=2的小数部分去乘除4-4-4-4-4=4×2-4。

2、找出加费为0的曲式的中心点为0,然后计算出加费第一步,我们找出加费为0的曲式的中心点。

然后,我们需要知道这颗珠的数量,以及加费为0的曲式是个什么数。

然后,我们将这个数与这颗珠的个数相乘,得到4×4=10。

我们将这个数放入到5×2内并与上面的四颗珠进行相乘之后,得到6×6=12。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将4×4除以12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数虽然只有8个,但是如果只将4+12相加之后则为11×11。

因为这个数只有8个数的5×5能够算出12×12=17。

3、再根据中心点作为中心点的直线向外移动一步,使得中心点的直线与曲式中心点重合,从而获得加费然后,我们将三个曲式的加费都加入进去,然后看一下。

三个曲式都是四元,根据中心点的直线向外移动一步,使得中心点的直线与曲式中心点重合,从而获得加费。

曲式分析总结

曲式分析总结

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曲式分析反思报告

曲式分析反思报告

曲式分析反思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曲的曲式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讨其音乐结构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进一步提升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曲式分析第一部分在这首曲子中,第一部分的曲式可以被分为AABA结构。

A部分为开头的主题,B部分则为一个转折的中间段,最后再回到A部分并进行一系列的变奏。

通过这样的曲式安排,作曲家能够在保持主题连贯性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音乐元素,增强作品的变化性和吸引力。

第二部分接着是第二部分的曲式分析。

在这个部分中,采用的是简单的AB结构。

A部分是继续第一部分的主题,而B部分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旋律。

通过这种对比,作曲家为听众呈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体验,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同样是采用了AABA结构。

在这个部分中,A部分和第一部分的A部分基本相同,但略有变化,增强了整个作品的变奏性。

B部分则是一个全新的旋律,与第一部分的B部分略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

通过这种变化和对比,作曲家在整个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紧凑而丰富的音乐体验。

反思和评价通过对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和运用技巧。

曲式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还可以为我们的音乐创作提供灵感和指导。

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变化,作曲家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的音乐作品。

AABA结构的运用使得整个作品的主题得以重复和变奏,增强了听众的记忆性和连贯性。

同时,AB结构的运用则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惊喜。

通过对比和变化,作曲家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动态而丰富的音乐体验。

然而,我认为在曲式设计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曲式结构的安排对于整个作品的发展和演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这首曲子中,我觉得转折的中间段(B 部分)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出彩一些。

这样的转折部分可以通过更大胆、更有张力的旋律来突出整个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曲式分析二

曲式分析二

(2) 由大组乐器合奏的两端部分和由小组乐器或独奏乐器演奏的中部之间的音响对比;(2) 用侵入终止把第一部分和中部紧扣在一起;(3) 第一部分收束时节奏没有停顿,因而完全终止式被隐藏起来;不确定,在最不稳定的情况下,整个插部没有一个中心调。

(2)结构不稳定不完整,主题材料分裂为乐句、乐节或动机展开而来,不构成乐段、二部曲(R)。

(2) ABCA型,即中部是两个新的对比的主题。

第一部分原有反复记号的,在再现部中不再反复,也是紧缩。

这里所所的“紧缩的再现部”,是指结构发生的一种,即原是二部或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在再现部中紧缩为乐段。

(2) 装饰变奏的再现部。

这种再现部比起第一部分来,只是旋律装饰的更为丰富,也就是说,主要是织体起了变化,主题的性格在实质上是不改变的,因而发展的变动不大。

(3) 这种再现部因速度、节拍、调式、织体等的改变,使主题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综合性的再现部。

是指再现部在再现第一部分主题的同时,不仅可能综合复三部曲式中(2)复三部曲式与奏鸣曲式的结合。

(3)复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的结合。

(4)复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的结合。

(5)倍复三部曲式。

由于作品的两端部分已经构成复三部曲式,再加上新的中(2)古组曲中连用两首同样的舞曲后又回到第一首舞曲;(3)奏鸣曲套曲的中间乐章;通常慢乐章多用包含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乐式。

(2)段落较多。

至少有5个,有时多至十几个。

般第一插部小于主部,而第二插部则大于主部。

如果主部是二部曲式,则第一插部可能是乐段,第二插部可能是三部曲式。

(2)通常包含5个段落,即主部(a)、第一插部(b)、主部(a)、第二插部(c)、主部(a)。

(3)各个插部都和主部形成对比,而插部在相互之间又形成对比,通常第一插部和主部的对比较弱,甚至是单主题的,而第二插部和主部的对比则较为鲜明。

(4)主部在主调上,各个插部在关系调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插部调性一般仍不超出近关系调的范围,而浪漫派以后的插部往往出现在较远的关系调上。

贝多芬第二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二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二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二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期奏鸣曲三大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由4个乐章组成,曲式丰富多彩,其中的第一乐章是一个经典的两部分的奏鸣曲。

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奏鸣曲形式,包括了展开部、重新回到主题、发展部和再现部。

1. 展开部
展开部由两个主题组成:第一个主题是以升高的音阶开头的,采用了很多旋律变化和扰动;第二个主题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旋律,由左手钢琴独奏开头,并被右手钢琴独奏所接替。

2. 重新回到主题
重新回到主题的部分,又称主题反复部,开始时的旋律与展开部相同,但较之前更加简洁和平和。

这一部分一般来说是三次的重复,每一次在乐曲进行到不同的地方结束,而这样的反复最后会让我们重新回到最开始的主题。

3. 发展部
发展部是整个奏鸣曲的最具创造性和最迷人的部分之一。

在这里,贝多芬将两个主题快速、不断地变化和转换,同时在音乐结构上也较之前更加复杂和深刻。

通过这一部份, 贝多芬展现了他独创的音乐语言和技巧。

4. 再现部
再现部分,像展开部分一样由两个主题组成。

这一部分开始的旋律与最开始的部分类似,但仍有所变化,贝多芬利用了不同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手法,使它在重新回到最开始组成的A部份时,有一种诱人入胜的感觉。

总的来说,整个第一乐章结构清晰、有力,贯彻了奏鸣曲曲式所需的要素,同时也充满了贝多芬的独特风格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韦特斯坦(Arthur Schnabel)解释贝多芬第14号钢琴奏鸣曲(Op. 27 #2) - Moonlight。

贝多芬奏鸣曲第二首曲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第二首曲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第二首曲式分析《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被明朗的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了青年人的希望与率直的感情。

第二奏鸣曲也与第一奏鸣曲有所不同,没有戏剧性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贝多芬创作个性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奏鸣曲不管是音乐内容或技巧的灿烂感,都显示了贝多芬那强烈的表现欲和炽热的感情。

各乐章都用大调写成,明朗、欢快、活泼,在风格上更接近于古典交响曲。

从技术与内容上看是绚丽多彩的,内心的矛盾是明显的,但仍富有朝气的激情,富有同情心地献出一切,表达了贝多芬寻找一条走自己愿望的艰难道路,以自己的才华来吸引人们的强烈要求,显示了贝多芬的炽烈诚实与巨大的统一力量。

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第一次在钢琴奏鸣曲中放入了诙谐曲。

虽然这一诙谐曲还没有象中期的作品那样具有激烈的内容、永恒的幽默,但是至少贝多芬的意识方向是十分明显了。

在内容上,独创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第二乐章。

这首奏鸣曲通向了下一个奏鸣曲与Op。

22奏鸣曲,更远的通向《黎明》和《热情》奏鸣曲,直至与Op。

106奏鸣曲也脉脉相通,它是走向巨人奏鸣曲的道路。

曲体分析(206-228)延伸句3.再现部(229-340)(229-236)引子再现(237-25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281-314)副主题(a-A)(315-340)结尾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热情的广板(Largo appassionato)D大调3/4拍子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1.(1-19)主要主题(D)2.(20-31)第一插部(b一主音调)3.(32-50)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在原调上)(50-67)第二插部(d一bB)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A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117或121)(1-8)速度型引子(9-32)主要主题(A)(32-58)连接(58-83)副主题(84-125)三次结束主题2.展开部(126-228)(126-164)引子的各动机发展(165-206)调性展开(206-228)延伸句3.再现部(229-340)(229-236)引子再现(237-25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281-314)副主题(a-A)(315-340)结尾4.没有尾声。

莫扎特小夜曲第二章曲式分析

莫扎特小夜曲第二章曲式分析

莫扎特小夜曲第二章曲式分析
莫扎特《小夜曲》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为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曲风优美柔和且富有斗志;既委婉动听,又可点燃人生之斗志是弦乐的著名乐曲,主要以小提琴为一声部,大提琴烘托气氛,从侧面也反映出莫扎特高超的音乐技术。

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词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莫扎特在这首小夜曲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乐段第一节乐段(一)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1、结构单位乐段——乐句——乐节——乐汇2、标记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3、标准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1,2,a4,A8即为标准。

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

2、乐汇的种类:⑴、完全乐汇:弱起强收的抑扬格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第二节乐段(二)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

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

例如《苗岭的早晨》二、结构划分的依据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

1、句逗的标志是: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⑵、休止符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⑷、对比关系(音区、音色、力度、节奏、情绪)⑸、和声终止式或非和声性的终止进行⑹、隐藏于音乐表面之后的特殊规律(仁者见仁)如《梦幻曲》、《六月船歌》2、乐段划分的要点——要求一分到底⑴、根据音乐的自然呼吸⑵、参照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⑶、借助各种句读标志⑷、注意发现有特点的规律性现象。

三、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关系1、并行关系:相邻乐句开始部分是同一材料的重复;分为完全重复(并行乐句)和变化重复(假并行乐句)2、对比关系相邻乐句前句的开始和结束与后句没有重复关系。

《胡桃夹子》3、延伸关系:相邻乐句后句的开始与前句的结束保持有统一关系。

四、乐段的种类1、根据乐句数量可分为:⑴二句式乐段a、并行的二句式乐段(同头换尾)《东蒙民歌》、《春之歌》、(2,II)b、延伸的二句式乐段(P书32)c、对比的二句式乐段⑵三句式乐段aab 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abb 对比并行的三句式乐段(《郊外去》P11)aba 对比再现的三句式乐段(《红色娘子军连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aa´a 展开再现的三句式乐段aa´a″连续并行的三句式乐段(24,II,P书50)abc 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打南沟岔》、27,I,P3)⑶四句式乐段aaba 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梁祝》、《柴六MovI副主题》)非起承转合式,如舒伯特《小夜曲》⑷多句式:四句以上的乐段通称多句式乐段。

多见于音乐发展性段落,以及声乐作品中(由于声乐作品的结构受歌词影响)。

例如《第五交响曲》MovⅣ《打靶归来》的结构是一个六句式乐段;后两句为补充发展;⑸一句式乐段(也叫单一乐段)这是一种较特殊的乐段。

A=a一句式乐段构成的条件:a、出现与音乐作品或是相对完整段落的开始;它的终止和停顿具有明显的强调;如同音拖长、自由延长等;b、它的后面一般不再紧跟重复性段落;c、通常由段落双纵线隔开或原始反复一次;d、它的内部不在分割出相当于乐句的部分;e、一句式乐段通常是乐曲的主题。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主题、贝多芬《第一交响曲》MovⅢ呈示部主题;《第四钢琴奏鸣曲》MovⅡ呈示部主题;2、根据乐句数量和小节数可分为方整乐段与非方整乐段;方正乐段构成的三个条件:a、构成乐段的每个乐句都是方正的;b、每个乐句的长度都是相同的;c、乐段所含乐句数量是2个、4个或8个。

3、根据乐段的调式、和声,可以分为:收拢性乐段:在原调主和弦上结束的乐段叫做收拢性乐段;开放性乐段:结束在原调不稳定的和弦上叫做开放性乐段;转调乐段:在新调上结束的乐段;五、引起乐段复杂化的几种常见的手法1、扩充与补充⑴它们都是通过局部扩大而使乐段规模增加的一种手法;⑵“扩充”发生在完全终止之前,“补充”发生在完全终止之后。

⑶补充的小节数可以计算到乐段内,也可不算。

例如:A10=a4+a6(4+2);或者A10=a4+a4+补充2。

2、复合与复奏⑴它们都是通过整体重复来使乐段规模扩大的一种手法;⑵它们所含的两个乐段都保持着重复关系;⑶“复奏”的两个乐段终止相同,“复合”的两个乐段终止相异。

3、重叠⑴对于相邻的两部分(通常是乐句或乐段)来说,前部分的结束音和后部分的开始音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强拍上即为“重叠”,也叫做“闯入”。

⑵重叠小节数的计算,由于强拍即意味着小节,所以前后段落应分别计算,整体段落小节数减去重叠次数。

⑶如何计算:从认为可能重叠的地方分开,若可以分开,可能不是重叠。

第五章音乐的句法摘要:句法的意义及构成要素,类型,乐段分析的要点。

一、句法的意义⑴句法的定义:在语言文字中,“句法”是研究“词组和句子的构成、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等内容”,“结构”是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句法是指音乐中乐段、乐句以及乐节的构成方法。

它有助于音乐的内容表达,有助于作品的结构形成,也有助于作曲家的个性实现的组织方式。

⑵句法构成的三要素a可分与否b句间关系(相邻段落之间及首尾段落之间关系)c长度比例(平衡与否)二、句法的类型⑴单一句法:结构整体中,不包含有明显的“一级句逗”的句法类型。

“一级句逗”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取决于整体结构,即整体下第一次分割的句逗级别。

例如:25,I,MT,P书62,18,I,MT,P3。

⑵并行句法:结构的整体,由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相邻的后部分重复前部分的开始而开始(的句法类型)。

并行句法的四种类型;a、真并行:并行的部分完全相同b、假并行:并行的部分带有变化c、双重并行:前后段落被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高一级别的单位之间形成真并行,低一级别的单位之间形成假并行。

例如《无词歌》第37首P40。

d、连续并行:既可以是连续的真并行,也可以是由真到假的并行。

它和双重并行的区别在于它是发生在同一级结构之间,而双重并行发生在不同级别之间。

例如《索尔维格之歌》P59。

⑶贯串句法:是并行句法的一种变换形式,也是由一个一级句逗将整体一分为二,相邻的后部分重复前部分的结束而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贯串句法常常引起音乐句逗的隐退,音乐效果的连冠,从而带来结构的不可分性。

例如:18,I,MT。

之所以不能在第四小节断开,是因为a、第五小节重复了第四小节,引起了音乐句法的隐退;b、第四小节用的和弦是调外和弦,是重导和弦,极不稳定;c、在高音旋律声部和低音声部用的都是半音经过音。

⑷顶真句法(顶真、顶针、联珠、接龙)是贯串句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一个句逗把结构整体一分为二,相邻的后结构重复前结构的结束音而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一个音顶一个音,也可以两个音顶两个音,三个音顶三个音,它与贯串句法的区别就是:看重复的部分是否形成一个单位,能形成一个单位的就是贯串句法。

⑸分裂句法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后结构由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结果是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细碎的过程。

例如《四季·船歌》⑹综合句法:分裂句法的逆形式,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相邻前部分被一个二级句逗在一分为二,从而使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扩展的过程。

例如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⑺起承转合句法:由三个一级句逗将结构的整体一分为四,每个段落分别符合一下关系:“起”:核心材料的初次呈示;“承”:核心材料的重复巩固;“转”:核心材料的辨正否定;“合”:核心材料的再现升华。

例如:格里格《朝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MovI副部主题⑻对称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后结构参照前结构做对应进行。

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Op.48MovIII呈示部主题。

⑼三部性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级句逗分开,首尾结构为再现关系。

⑽二部性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前后结构在材料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种开放的句法类型。

三、乐段分析的要点:1、外部是否方正(方正的三个条件);内部是否可分;不可分者为单一句法;若可分,说明符合那一种句法。

2、句间关系如何根据以上两点,乐段命名的方式是:句间关系+乐句数量。

例如:并行二句式乐段;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3、乐段的和声、调性布局⑴对乐段和声分析的要求:a、能看出每一个和弦;b、判断出每一个和弦外音,在音的上方用“+”标出。

⑵对乐段调性分析的要求:a、能够分析出乐段中经历的所有调性;b、对其中的转调要能够作出相应的技术说明。

⑶对乐段和声布局的要求:强调典型的和声布局T——D,S——T。

⑷对乐段调性布局的要求:就乐段而言,有三种基本布局方式a、单一调性:指乐段从头到尾始终在同一调性上,没有转调和离调;b、统一调性:乐段首尾在同一调性上,中间部分有转调和/或离调;c、开放调性:乐段首尾不再同一调性上。

4、主题材料分析四、乐段分析中的符号说明A30=A22[4(3+1)+4(3+1)+b″8(2+2+4)+a″6(2+2+2(2+2+3) C小调———————————————————————————————1、符号标记中的英文字母(四个含义)⑴调式调性:c小调⑵材料关系a+a(相同材料);a+b(相异的材料);a+a´(相似的材料)⑶段落级别:A表示乐部;A表示乐段;a表示乐句。

⑷段落序进:按字母的先后顺序,A+B+A+C+A2、符号标记中的“括号”()[]{}⑴使用括号的意义:a、表明段落级别的高低;b、表明段落之间的亲疏关系;⑵使用括号的两个原则:a、一组公式中只使用一个括号时,永远只适用小括号;b、一组公式中需要使用多个公式时,最低级别使用小括号,然后逐级上升;⑶符号标记中的“数字”a、阿拉伯数字——基数A8,a4(表明相应段落的小节数)序数:表明相应段落在作品中出现或再现的次数A+B+A1b、罗马数字——和声标记:I、I6、Ⅲ+、段落标记:标明材料关系不够清楚的乐段,主要用在连接、展开等情况,I+Ⅱ+Ⅲ+……⑷符号标记中的符号:a、“+”(加号):a+a+b+ab、“×”(乘号):完全相同的段落,三次或三次以上,a4×3c、“´”(撇号):表明相同材料段落的发展关系;a+a´+a″d、“︵”(上弧线):表明这是一个乐段,其中包含两种对比材料,这两种材料不能按照粤剧准确的区分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