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护理_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1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定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
1.【护理评估】1.1、、询问病人的既往史和现病史,有无不适感觉,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诱发因素1.2、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1.3、评估心律失常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如心悸、胸闷、乏力、头晕、晕厥等,病人的意识状态及循环变化2.【护理问题】2.1、活动无耐力2.2、潜在并发症:猝死2.3、有受伤的危险3.【护理措施】3.1、按ICU一般护理常规。
3.2、严密观察脉搏、心率、心律、血压及呼吸的变化,予以心电监护,并注意全身情况如神志、面色、出汗、紫绀等。
3.3、严重心律失常病人需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
3.4、治疗护理:3.4.1、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常常选用异搏定、心律平、洋地黄、奎尼丁及乙胺碘呋酮等药;室性早搏则选用慢心律、心律平、利多卡因;缓慢型心律失常选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3.4.2、心电方面治疗,有电除颤(或电复律)和电起搏两种。
3.4.3、可采取反射性刺激迷走神经方法,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3.4.4、采用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等选用射频消融术。
3.4.5、心电监护发现心率高于180次/分或低于40次/分;室性早搏呈频发性、多源性联律出现或R-on-T现象;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或发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全身抽搐、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测不出等应考虑心室颤动、扑动或心室停顿的可能。
首先,进行有效的胸部按压并及时报告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氧、准备抢救药品与器械,立即进行复苏处理。
4.【健康指导】4.1、疾病知识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说明继续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擅自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护理要点来提供恰当的护理。
以下是一些心律失常病人护理的关键要点。
1.观察病人的心律和心率:监测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或血压,了解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并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2.观察病人的症状: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适或明显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确定病人的病因:针对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因。
一些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
了解病因可以帮助护理人员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
4.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是心律失常病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护理人员需要仔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和作用。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用药的时间规定,并定期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5.提供体位调整:有些心律失常病人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包括低血压和晕厥。
在这些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体位调整,如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帮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
6.提供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需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向病人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和调适技巧,帮助病人积极应对心律失常带来的压力。
7.教育病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包括告知病人其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帮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治疗效果,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自我监测和处理相关紧急情况的方法。
8.定期复查和进展记录: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复查病人的心电图、心率等指标,并及时记录和报告情况。
根据病人的进展和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心律失常发作时有无伴随症状,如脉搏加快或细弱,血压下降、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
2.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及心律失常的类型。
3.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4.观察活动耐力情况。
5.观察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护理措施】
1.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和特点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
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心动过速者,应限制活动;心动过缓者,避免兴奋迷走神经的活动,如避免排便时屏气;室性心动过速者,指导患者尝试频繁用力咳嗽,促进心律复律。
2.饮食宜清淡无刺激,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饮用兴奋性饮料。
戒烟酒。
低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如橙子、香蕉等。
3.急性心律失常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
对于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时做好急救准备,立即给予复律和心肺复苏,并遵医嘱给予生命支持疗法。
4.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5.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缓解紧张及焦虑。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诱因。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
结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腹泻、脱水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疾病;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2.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3.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指导家属学习心肺复苏的知识。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病、吸烟史、跌倒史、晕厥史、用药治疗及抢救情况、过敏史及家庭史。
2、评估患者有无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
3、评估患者有无胸闷、黑朦、晕厥、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还应评估患者的神志等。
4、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工作与生活。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嘱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
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药物治疗与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时速度易慢,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上心电监护,观察用药前、中、后的心率、心律等心电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3、潜在并发症的护理: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出现猝死,立即进行抢救。
4、避免诱发因素: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朦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5、减轻焦虑:(1)保持病室环境舒适,避免过冷、过份潮湿或干燥。
(2)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支持,鼓励其战胜疾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3)抢救时,护士要保持镇静,给患者信任和安全感,并做好必要的解释。
三、健康指导要点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说明遵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避免诱因: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限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避免劳累、感染,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护理的常规措施。
心律失常是心脏节律异常的一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稳定或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通过正确的护理,可以有效地管理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1. 监测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记录病情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心率、心律和ST段等指标的异常。
2. 观察病情: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的快慢、节律的规律性以及是否出现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给予药物治疗,以维持心脏节律的稳定。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4. 控制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应积极控制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5. 心理支持:对心律失常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不适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6. 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要健康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
生活方式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心律失常患者,对病情变化进行评估和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涉及监测心电图、观察病情、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心理支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定期随访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管理心律失常患者,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生紧密合作,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异常,可以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类。
根据发作心率的快慢,可以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在护理评估方面,需要评估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等。
主要护理诊断包括活动无耐力、潜在并发症、有受伤的危险和焦虑等。
在护理措施方面,需要注意体位与休息、半有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护理、加强心理护理、作好急救准备以及做好各种护理记录和抢救记录等。
在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以及防治知识,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
4.家庭指导
为了方便患者自我检测病情,家庭可以教会患者如何自测脉搏。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家庭还应该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有晕厥史的患者,应该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并在出现头晕、黑蒙等症状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
5.护理评价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够长期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同时,他们也了解服药的注意事项,能够正确地进行用药管理。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恶性心律失常指的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
这类心律失常往往突发且持续不断,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如果不迅速进行抢救和治疗,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因此,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应采取紧急、快速和有效的措施。
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包括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维持循环功能等。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快速反应: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
在发现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启动心肺复苏和急救设备。
2.紧急除颤:对于室颤和室速,即使在没有检测到脉搏的情况下,也应立即进行除颤。
通过电击恢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恢复心脏泵血功能。
3.确保氧供:失去心脏的有效搏动后,患者的氧供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氧气供应给患者,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4.监测心电图: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心律失常。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恶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给予药物治疗:除颤以后,为了稳定心律,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兴奋。
6.密切观察: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进行密切观察。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7.记录和报告: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和教育。
在紧急情况下,家属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患者目前的状况,并提醒他们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紧密合作,如医生、急救人员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位护理: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病人应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为左侧卧位可能会使不适感加重。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2. 饮食护理: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和咖啡。
3. 病情观察:应注意病人的神志变化,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尤其应仔细检查心率和心律,判断是否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房颤等心律不齐发生。
对于房颤病人应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并记录,以观察脉搏短绌的变化情况。
4. 用药护理:应严格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活动耐力。
5. 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嘱咐病人穿柔软、宽松的衣物,保持床单位平整、洁净,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按摩骨隆突处,预防压疮的发生。
6. 休息与活动:轻度患者可以做适量的运动,重度患者需要卧床静养,并且要避免患者卧室的光线过于强烈。
7. 环境:保证卧室环境的安静,避免喧哗和嘈杂对病人产生干扰。
尤其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嘈杂声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8. 心理护理:避免精神上的过度刺激。
9. 着装:心失常患者的着装不能过紧,以免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应立即解开衣扣。
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并预防心律失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和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可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频率。
3.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脏病变和心律失常的并存情况。
4.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液生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药物浓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心律失常的病因和诊断。
五、治疗原则:1.针对病因治疗,如治疗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
2.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和频率,如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起搏器等。
3.预防并发症,如预防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4.心理护理,如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压力。
5.生活方式改变,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六、护理常规: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心电图和生命体征。
2.保持患者安静,减轻情绪波动。
3.控制饮食,限制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4.指导患者按时服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5.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如发作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6.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规则或异常,对血流动力状态产生影响。
初步鉴别诊断可通过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的快慢和规则性,结合颈静脉搏动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
颈动脉窦按摩可用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性质,但需在平卧位下进行心电图监测,老年人和脑血管病变患者慎用或禁用。
发作间歇期体检应着重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可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影、心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
心律失常的诊断大多依靠心电图,病史和体征也有助于初步诊断。
治疗可通过药物、起搏器、电除颤、射频消融等非药物疗法,或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缓解心律失常。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四类,其中Ⅰ类又分为A、B、C三个亚类,Ⅱ类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Ⅲ类为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Ⅳ类为钙拮抗药。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定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分为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
(一)起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逸搏(房、室性)、异搏心律(房、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性)、扑动、颤动(心房、心室)。
(二)传导异常1、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2、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二、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1.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律、心率的变化。
2.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发现脉搏消失、心率<40次/分或心率>160次/分时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二)症状护理1.当心电图或心电监测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均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急救处理(1)、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
(2)、连续出现二个以上的多源性期前收缩或反复发生的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
(3)、心室颤动或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2.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阿-斯综合征发作的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3.阿-斯综合征抢救配合阿-斯综合征:患者表现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此时大动脉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或发绀,瞳孔放大。
(1)、立即用拳头尺侧以中等强度力量从 20-25cm 高度向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捶击 1-3 次,大部分病人能恢复心跳,无效者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2)、遵医嘱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
(3)、室颤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电击除颤或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4.心脏骤停抢救配合(1)、出现心脏骤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备好除颤仪和抢救药品,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准确、迅速、及时遵医嘱用药。
(2)、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气吸入,必要时配合医生完成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三)用药护理1.严格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速度,口服给药应按时按量服用;静脉给药应在心电监护下缓慢给药。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有无类似发作病史。
2.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有无伴随症状如脉搏加快或细弱、血压下降、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二、护理措施1.对某些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应鼓励其维持正常规律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
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
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伴有呼吸困难、发等缺氧者给予氧气(2~4L/min)吸入。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对服利尿剂患者多进食含钾的食物如橘子、香蕉,避免低血钾而诱发心律失常;避免饱餐及饮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而诱发心律失常,保持大便通畅。
3.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有无频发(每分钟在5次以上)、多源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注意观察血清钾值。
4.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滴药物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观察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
5.对高危患者,留置静脉导管,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他抢救药品及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
6.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焦虑、紧张情绪。
三、健康教育1.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指导患者避免心律失常的诱因,保持心情舒畅。
3.向患者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督促其服药治疗。
4.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患者及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急用。
四、出院回访1.了解患者是否坚持观察脉搏变化,有无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不适,定期复查。
2. 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关键信息项:1、心律失常类型的评估2、护理目标3、日常监测要点4、患者活动指导5、饮食护理原则6、心理护理方法7、药物护理要点8、紧急情况处理流程11 心律失常类型的评估111 详细了解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如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112 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确定心律失常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发作规律。
12 护理目标121 缓解患者症状,如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
122 预防心律失常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12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恢复正常活动。
13 日常监测要点13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定期测量并记录。
132 注意患者的自觉症状,如胸闷、胸痛、乏力等,及时发现异常。
133 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了解其是否因心律失常而影响睡眠。
14 患者活动指导141 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
142 对于轻度心律失常患者,鼓励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143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限制活动,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脏负担。
15 饮食护理原则151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152 控制盐分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以防加重心脏负担。
153 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154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咖啡、浓茶等,以防诱发心律失常。
16 心理护理方法161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162 向患者讲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减轻其恐惧和不安。
163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治疗的信心。
17 药物护理要点171 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确保按时、按量服用。
172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不良反应、药物疗效等。
173 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测试方法源自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触诊和观察来 获得关于患者心脏状况的信息。
心电图
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帮助 医生确定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
心脏监测
使用可携带的装置进行长期心 脏监测,以便检测发作性心律 失常。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原则
1 药物治疗
2 生活方式管理
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 给予适当的药物以恢复正 常心律。
提醒患者戒烟、限制咖啡 因摄入、保持健康的饮食 和规律的锻炼。
3 定期追踪
监测患者的心律,评估症 状是否改善,调整治疗计 划并提供支持。
护理心律失常患者的关键要点
持续教育
向患者提供关于心律失常的知识,加深其对疾 病的理解和自我管理。
注意并发症
定期检查患者的心功能和心电图,预防和早期 发现潜在的并发症。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了解它 的定义、背景和常见类型对于护理患者至关重要。
心律失常的症状和影响
1 症状
心悸、呼吸困难、乏力、胸痛、晕厥等症状 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影响
心律失常可能引发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卒 中和心肌梗塞,需及早干预和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问题,导致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 信号传导受阻。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1
复杂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制定复杂的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
2
药物治疗和手术介入方案。
提供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
理技巧,如监测心率和药物管理。
3
心理和情绪问题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患 者应对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过速、过缓或不规则,这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护理措施,以维持心律的稳定,保持健康。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1. 控制情绪:情绪波动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患者需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合理饮食:饮食对心律失常的患者尤为重要,他们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尽量少食用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
3. 规律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健康,但是患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4. 定期体检: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自己的心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5. 避免诱发因素: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后,患者需要尽量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避免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戒烟戒酒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的患者还需要做好日常生活的规划和调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避免损伤皮肤,保
持充足的睡眠等。
最重要的是,患者需要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只有在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合理安排生活的情况下,心律失常的患者才能够保持健康,延缓疾病的发展。
实用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1.卧床,予床旁遥测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的种类,倾听患者主诉,必要时予吸氧。
2.遵医嘱使用药物复律或配合电复律。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Ⅰ利多卡因:室性心律失常时,予50-100mg静脉注射,纠正心律后以250mg+5%GS250ml,或500mg+5%GS500ml缓慢静滴维持。
使用时严格遵医嘱,静推时间2分钟以上,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及窦性停博。
主要不良反应:头晕、嗜睡、呆滞、视力模糊、言语及吞咽困难。
Ⅱ盐酸普罗帕酮(心律平):可用于对其他药物无反应的多种心律失常(室上性/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1-2mg/kg,注射时间5-15分钟,维持剂量20-40mg/h。
不良反应:口干、胃肠道反应、头晕等。
Ⅲ胺碘酮:适用于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房扑、房颤及对其他抗心律失常无效的顽固心律失常。
口服:0.2g,tid/qid,有效后0.2g,qd/bid 维持。
静脉注射:3mg/kg缓慢静推,300-450mg/d维持。
不良反应:循环抑制、肺纤维化。
Ⅳ西地兰:可用于房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
0.4mg+5%GS稀释后缓慢静推,必要时2-4h后再0.2-0.4mg静推。
Ⅴ普萘洛尔(心得安):各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
口服:5-10mg。
不良反应:嗜睡、头晕、恶心、腹胀、低血压。
Ⅵ阿托品:慢性心律失常适用。
电复律:室颤首选。
3.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变化,重视患者主诉,病情变化时及时报告,出现可能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立即报告,紧急处理:需立即报告:①患者出现大汗、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②室性期前收缩(RonT型、RonP型、二联律)。
③连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④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⑤室性期前收缩达到或超过5次/分。
⑥室性心动过速。
⑦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⑧心动过缓,心率不超过50次。
紧急处理:①协助平卧,对心跳、呼吸骤停立即予心前区叩击后予胸外心脏按压。
急诊心律失常抢救护理常规
急诊心律失常抢救护理常规【评估】1.有无既往病因。
2.心律失常原因,包括心室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及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监测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类型。
4.有无心排血量减少的症状。
【急救护理】1.迅速平卧、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2.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疗效。
3.对严重心律失常进行监护,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性能、使用方法,要注意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师。
4.阿-斯综合征抢救配合。
(1)立即进行抢救,心脏按压,必要时气管插管。
(2)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按时正确给药。
(3)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师做电击除颤。
5.心搏骤停抢救配合同心搏骤停抢救护理。
6.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较频,再次发作时间较短者,可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救。
(1)刺激咽部,诱发恶心。
(2)深呼吸后屏气,再用力呼气。
(3)按压一侧颈动脉窦5-10so7.备好抢救物品,如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
8.病人焦虑、恐惧情绪给予必要解释、安慰和心理上的支持,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
【病情观察要点及记录】L观察心电监护的心率、心律。
9.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
要注意用药的途径、方式和速度。
10观察病人心理因素的改变,实施护理措施的效果评价。
11观察记录静脉输液局部皮肤情况。
【健康指导】1.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
2.适当休息和活动。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可根据心功能活动情况适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3.教会病人正确选择食谱。
饱食刺激性饮食、嗜烟酒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给予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少量多餐饮食。
4.保持大便通畅。
5.告知病人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或撤药, 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6.教会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
7.定期复诊,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8.加强锻炼,预防感染。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2.焦虑3.并发症:心力衰竭、脑栓塞、猝死4.有受伤的危险【护理措施】1.按照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2-4L/min 氧气吸入。
3.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4.对于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积极配合抢救。
5.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伴有头晕、晕厥或曾有跌倒史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嘱病人避免单独外出、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防止意外发生。
6.用药护理:(1)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2)静推时速度易慢(腺苷除外),一般5-15分钟内注完,静滴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
(3)胺碘酮静脉用药时易引起静脉炎,应选择大血管,配置药物浓度不要过高,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谨防药物外渗。
(4)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检测心电图,注意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PR间期、QT间期等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健康教育】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2.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避免感染。
3.说明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4.教会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
5.告诉病人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6.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家属心肺复苏以备应急。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1、按循环系统一般护理常规。
2、有器质性心脏病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心律失常者需要卧床休息。
3、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观察有无胸闷、心悸、气促、昏厥、抽搐、心衰等症状,注意有无阿斯综合征的表现。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4、数脉搏1分钟,记录每分钟早搏的次数,必要时配合心电监护仪或动态心电图进行观察,心房纤颤患者测量脉搏时要同时听心音。
5、熟悉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各种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6、如发现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连续三个以上(短阵性心动过速)或出现RonT等危险性较大的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治疗。
7、对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病人,作颈动脉窦按压、眼球压迫时应配合医生,观察病情,查找引起室上速的原因。
8、必要时做好电复律及电击除颤的准备。
9、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必要时做一份十二导联心电图。
心室扑动和颤动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协助医生行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10、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
11、对功能性早搏的病人,要耐心解释早搏的无害性,消除其紧张和焦虑。
12、给予易消化食物,少吃多餐,免刺激性,禁烟酒,注意保持大便畅通。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概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被动性异位心律。
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2)主动性异位心律。
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室折返性、室性)。
③扑动、颤动(心房、心室)。
(二)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
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4)束支或分支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或室内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又称作捷径传导)。
此外,临床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前者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后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二、治疗原则(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自律性异常、触发机制和折返激动达到减慢舒张期除极,提高阈电位,从而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可通过超极化膜电位,抑制因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导致的触发性心律失常。
(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导管消融术、器械植入及直接对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
1.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
将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使心脏全部或绝大部分心肌纤维在瞬间立即去极化,造成心脏短暂停搏,然后由窦房结或心脏其他自律性高的起搏点重新主导心脏起搏。
2.导管消融治疗。
阻断引起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消除异位兴奋灶。
3.器械置入。
器械置入包括心脏起搏器治疗和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通过发放电脉冲或电击心脏达到治疗目的。
4.外科手术。
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异位兴奋灶或心动过速生成、维持与传播的组织,从而根治某些心律失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一、定义: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
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
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
它可单独发病亦可
与心血管病伴发。
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
致其衰竭。
二、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
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
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
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
不明
三、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表现。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四、辅助检查:
1.发作时的体检
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
(1)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
(2)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
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2.发作间歇期体检
应着重于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影、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性检查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为:P波规律出现,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即P波在Ⅰ、Ⅱ、a VF、V4~V6直立,在a VR倒置)。
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
诊断
心律失常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
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
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
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目前有通过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西药增加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有通过心脏起搏器、电除颤、射频消融等非药物疗法治疗的。
某些情况下,采用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方法,也能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来缓解心律失常。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
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
(1)Ⅰ类即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
2)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等药。
3)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氟卡尼等药。
(2)Ⅱ类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因阻断β受体而有效,代表性药物为普萘洛尔。
(3)Ⅲ类是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属此类的有胺碘酮。
(4)Ⅳ类即钙拮抗药。
它们阻滞钙通道而抑制Ca2+内流,代表性药有维拉帕米。
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
因此,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不良反应,以便随时应急
六、【初始评估内容】
1.有无既往病因。
2.心律失常的病因。
3.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4.脉搏频率和节律的变化。
5.有无排血量减少的症状。
七、【护理要点】
1.按本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必要时监测血
压,并做好护理记录。
3.测量心律失常病人的脉搏时,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分钟。
4.特殊检查治疗时,要向病人解释其注意事项,鼓励病人消除顾虑
配合检查。
5.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反应,防治过量或严重的毒副作
用发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6.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仪器,如除颤器,起搏器等。
7.阿-斯综合症抢救的护理配合
⑴立即叩击心前区及进行人工呼吸,通知医生。
⑵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按时给药。
⑶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师做电击除颤或安装人工起搏器。
8.心脏骤停抢救的护理配合
⑴同阿-斯综合症抢救的护理配合法。
⑵保证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及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做好护理。
⑶建立静脉通道,准确、迅速、及时的遵医嘱给药。
⑷脑缺氧时间较长者,头部可置冰袋或冰帽。
⑸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
⑹监测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填写护理记录。
9.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较频,再次发作时间较短者,可用以下方法
进行自救:
⑴刺激咽部,诱发恶心。
⑵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
⑶按压一侧颈动脉窦5-10秒。
10.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给予必要地
安慰和解释,对监护病人加强巡视。
八、【健康指导要点】
1.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
不当、睡眠不足等。
应用某些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排钾利尿剂
等)后产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2.适当休息与活动。
3.教会病人及家属测量脉搏和听心律的方法。
4.指导病人正确选择饮食。
饱食、刺激性饮食、嗜烟酒等均可诱发
心律失常,应选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量多餐;
合并心力衰竭及使用利尿剂时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多进含钾的食物,以减轻心脏负荷和防止低血钾症而诱发心律失常。
5.保持大便通畅。
6.让病人知道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或撤换药物,如有
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7.定期复诊,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九、预防
1.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2.居住环境力求清幽,避免喧闹,多种花草,有利于怡养性情;
3.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节制房事,预防感冒;
4.尽力保持标准体重,勿贪饮食,因为发胖或会使心脏负荷加重;
5.注意季节、时令、气候的变化,因为寒冷、闷热的天气,以及对疾病影响较大的节气,如立春、夏至、立冬、冬至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应提前做好防护,分别采取保暖,通风、降温等措施;
6.饮食以易消化、清谈、营养丰富、少食多餐、低盐低脂、高蛋白、多种维生素、清洁卫生、冷热合适、定时定量为原则,心律失常
患者禁忌浓茶、咖啡、香烟、烈酒、煎炸及过咸、过甜、过黏食品,少食细粮、松花蛋、动物内脏,兼有水肿者,应限制饮水量;
7.精神情志的正常与否,同心律失常发生关系密切,设法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烦恼、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保持正常心态;
8.患者除日常口服药外,还应备有医生开具的应急药品,如心得安、速效救心丸、心痛定、阿托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