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盛行背景分析
网络流行语迅速风靡网络的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迅速风靡网络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d83e4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75.png)
⽹络流⾏语迅速风靡⽹络的原因分析⽹络被当作相对最⾃由最草根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舆论的⽅向。
⽹络流⾏语爆发就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系统共变的产物,其产⽣并迅速流⾏的动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个⽅⾯: 1.⽹络观照现实的热情近年来,通过⽹络传播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激增,⽽且⼏乎每⼀个热点新闻事件都会催⽣出⼀个或多个⽹络流⾏语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式。
流⾏语的风靡本质上是⼀种⽆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因此流⾏语现在⼏乎成为⽹络民意的风向标。
2.年轻⼈的参与热情 ⽹络流⾏语的频发也与中国⽹民结构有关,流⾏语的语⾔特征迎合了⽹民主体的⼼理需求。
根据CNNIC历次⽹络发展研究报告显⽰:⼗多年来,中国的⽹民群体急速增长,但35岁以下的⽹民⼀直占⽹民总数的80%以上。
35岁以下中青年⽹民是⽹络流⾏语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者。
年轻群体处于⽣命的活跃期。
对社会变化感知敏锐,想象⼒创造⼒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络流⾏语的新异简洁、讽喻戏谑、互动空间⼤等特点契合了他们创新求变、颠覆传统、主体参与和游戏的⼼理需求。
当下中国社会,青年⼈处在现代性与⾃我认同的挣扎中,⽣存焦虑感和⾓⾊归属感并存,⼼理上既要追求真我个性⼜渴望得到认同,因此他们主动创造新奇反叛的流⾏语,追求语不惊⼈死不休的效果,期望凸显⾃我;另⼀⽅⾯⼜常常将流⾏语作为群体标签。
标⽰⾃⼰“⽹络达⼈”或“愤青”的⾝份。
以获得⼀种“彼此同在、⼼领神会” 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们出于“使⽤与满⾜”的动机做出使⽤或不使⽤某个新词语的个⼈选择。
这些选择不断累积汇合,就决定了哪些词汇在⽹络上流⾏或消失,也决定了它们的⽣命周期,可以说流⾏语是反映⽹民社会⼼理需求的集体作品。
⽹络流⾏语折射出了⼀种叛逆、浮夸、去中⼼和玩世不恭的社会⼼态,反映了这个时代⼤众化、娱乐化的审美情趣,从传统内敛⽂化到这种社会⼼态的转变,在中青年⽹民群体中最强烈地表现出来。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3e77e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e.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大规模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不仅反映了网络中的语言文化现象,同时也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反映了新兴媒体及其用户语言的创造性、变化性以及快速传播性。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中各种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和不断涌现的社交软件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流行,凸显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脉络。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分化与多元化,文化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则通过其新颖、简洁、幽默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主流文化、时尚潮流等实际,反映了人们不断变化和求新的心态和追求。
同时,网络流行语中也不乏涉及到当前社会热门话题、政治事件等内容,反映了社会的关注点和舆论焦点,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最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的沟通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要有广泛的传播,依托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需要不断满足用户对互联网娱乐、沟通的需求,语言的快速传播的效率对流行语的传播有了很好的基础。
因此,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新兴文化的语言符号,其用语趣味性、创造性、传播性等多方面特点,成为广泛普及的年轻人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和文化形态。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不能离开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和促进,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文化特征,对于当代青年人的语言方式和文化理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9ebd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4.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社会文化。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探讨其与社交媒体环境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并被普遍认可的词语或短语,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独特性或者符号性,能够快速传播和被理解。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最常见的方式是来源于特定事件、视频、段子或者网络热点,经过用户的传播和转发,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和表达方式。
而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
一旦某个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它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用户接受和使用,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标配”,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网络流行语与社交媒体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流行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高效。
社交媒体给予了普通用户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空间,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创作、转发或者评论来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演变中。
由于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群体多元化和互动性强,不同的人群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理解和使用也会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产生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网络流行语文化。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环境,同时也反映了社交媒体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来反映当下社会的主要话题和热点事件。
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网络流行语常常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风气的一种戏谑和嘲讽,它们蕴含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情感诉求,对于社会热门话题进行了一种轻松、幽默的讽刺和反映。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1073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3.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1. 引言1.1 社交媒体的普及与网络流行语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上迅速兴起并广泛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网络流行语迅速传播和扩散的重要场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生动的形象,吸引着大批网民的关注和参与,成为互联网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快速分享各种内容,并且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方式,迅速推广和传播网络流行语。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群体庞大,信息传播速度快,这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迅速传播和流行。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对娱乐和表达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既受到现实生活中事件和人物的影响,也受到网络文化和群体心理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可以是对社会事件的讽刺和评论,也可以是对情感和生活的抒发和调侃。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在表达个性和情感的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 正文2.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特点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社群中广泛传播并被大量使用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词语或短语通常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特定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短期性和快速传播的特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流行语的更新换代也变得更加迅速。
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只在短暂的时间内流行,随着话题的消退而逐渐被遗忘。
网络流行语多样化丰富。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涵盖了各种场景和主题。
有些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等媒体平台,有些则是源自于网友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评论和表达。
网络流行语具有群体性和共情性。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往往能够凝聚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98f11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f.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了人们使用社交媒体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666”、“emm”、“doge”等词汇在短时间内广泛流传并被大众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不仅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关,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自发创造和使用的一种独特语言表达方式,往往与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
例如,“996”一词的流行就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普遍的“996工作制”有关。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文化价值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社会所处状态的看法和态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还与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人群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网络流行语。
例如,“小鲜肉”、“蕾丝边”等流行语就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关。
此外,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会不同,因为地域差异会导致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是社会文化因素、媒介发展和人类语言创造的共同结果。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文化价值观,突显了年龄、性别、地域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性。
对于人们在社交媒体中使用和理解网络流行语,应当理解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传递的本质,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追求潮流和网络流行语的盲从,保持理性和思考的能力。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fad81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f.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社交现象和文化现象。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环境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过去,流行语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传媒的宣传以及实际的社交互动。
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和传播各种网络流行语。
这种传播方式的简单便捷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快速地传播到广大的群体之中,形成流行的话题和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搞笑视频和表情包,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和幽默风格,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迅速形成了网络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触及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文化。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的一种回应和反思。
它们通常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绪和观点,并带有一定的讽刺和反讽。
在疫情期间,一些关于疫情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无奈,同时也传递了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团结精神。
这种对时代和社会变化的反映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传递社会意识和情绪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衰败速度快,具有短暂性和即时性。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会迅速爆发和迅速消失。
某个网络流行语一时风靡,成为人们社交互动和娱乐的热门话题,但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取而代之。
这种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使得人们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了一种追逐和参与的欲望。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fa5ca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b.png)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摘要】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定义和文化心理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得以快速传播和演变,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氛围。
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还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持续演变和文化心理在其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互联网文化,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情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社交媒体、传播、演变、反映、社会意义、使用、影响、持续演变、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流行语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大量人群采用,成为网络社交交流中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点。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受到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递能力的支持,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
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沟通、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化、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这种意义上,研究和探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1.2 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紧密相连,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都与文化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心理是指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应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在网络流行语中,文化心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程度。
文化心理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35a3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0.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大量使用而迅速传播、广泛应用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特殊性或者共鸣性,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网络流行语能够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关注点和情感表达,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关注点。
社交媒体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各种热点事件和社会话题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和引发讨论。
一些特定的事件、人物或者现象往往在网络上被赋予了独特的流行语,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看出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996工作制”、“私人订制”、“吃瓜群众”等一系列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工作、社会问题和舆论热点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点,进而推断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潮。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特殊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情包”、“日常黑”、“自闭症”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压力和情绪,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而且一些流行语还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佛系”、“懒癌”、“自律小白”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认知,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理解,增强自我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态度,进而为社会心理健康和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种语言和文化元素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和融合。
网络流行语往往包含着各种方言、外语词汇、网络用语和流行语,通过这些语言元素的融合创新能够形成独特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5cfcd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9.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与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而且网络平台能够提供即时的、方便的沟通方式。
这种形式的交流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人们可以更快地得到信息并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多种多样,不同的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的不同态度。
近年来,“996”、“佛系”等流行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流行语折射出了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传递了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网络流行语也有一定的幽默和讽刺成分,通过夸张和恶搞的方式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或者戏谑。
这种幽默和戏谑的方式也是年轻人表达自己独特思维和个性的一种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反映了信息社会的特点,即快速迭代和传播速度快。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短暂的,一时流行,一时被遗忘。
这种快速迭代的特点,反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消费信息的方式的变化。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更强,更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从而追求更快、更简短、更直接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也可以看作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的一种反应。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与人们追求个性化和共同归属感的需求息息相关。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只有掌握了这种符号系统的人们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有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这可以满足人们表达自我和与群体建立群体认同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通过建立一种独特的社群文化和身份认同,强化了人们对于网络社交的依赖和参与。
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社会文化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的变化。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流行语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并反映出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人们对于个性化和共同归属感的需求。
网络新词所折射的社会背景和大众心态
![网络新词所折射的社会背景和大众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84d97b3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0.png)
网络新词所折射的社会背景和大众心态网络新词是指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基于互联网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出现的热门新词语,近年来网络新词频繁被引用的情况也数见不鲜。
那么,蓬勃发展的网络新词是基于何种背景与社会大众需求下产生的呢?本文将推动网络新词发展的背景及条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次通过数据分析与归纳对网络新词背后所展现的大众心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如何使用以及正确看待网络新词提出相应的观点与看法,旨在为网络新词的合理使用以及推动网络新词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标签:网络新词;社会背景;大众心态一、网络新词形成的社会背景(一)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软件的发展根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
高速发展化的互联网规模与大众普及化的互联网应用为网络新词的孵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条件。
相比于传统媒体,具有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特点的互联网新媒体为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和新词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迅速席卷整个网络。
与此同时,一些主流社交媒体软件就如同网络新词的助推器,让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得到更大范围以及更高频率的传播与更替。
2019年底,微信与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分别达到11.5亿及4.86亿;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中央官方媒体进驻微博,在为群众数量排忧解难的同时也渐渐地开始引用一些网络新词,推动了一些正能量的网络新词喷发式地传播。
因此,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软件的发展为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多元包容的本土文化,就像贫瘠的土壤中无法生长出婀娜多姿的鲜花。
同样,网络新词也是根植在包罗万象的汉语文化之上的。
就像2019年《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网络新词之一“融梗”中的梗字便来源于“哏”,原意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笑点,创意与片段等。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55210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2.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沟通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含义,网络流行语能够贴切地表达出那些难以用传统语言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有着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其潜藏的社会文化意义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通过“点赞”、“转发”等互动方式,网络流行语能够以非常快速的速度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这种传播方式受到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变化和用户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和演变。
社交媒体成为了网络流行语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到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讨论中去,实现信息分享和互动交流。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还包括了一种群体认同和个体身份的表达。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能够表达出自己与某个群体的共鸣和认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网络流行语也有助于个体的身份建构和展示,人们通过使用特定的流行语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
网络流行语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在网络环境中建立自己形象和个体差异的方式,有时也成为了年轻人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一种手段。
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社会文化特点丰富多样。
网络流行语满足了人们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快速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需求,同时也通过运用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社会符号来表达社会文化内涵。
它们的产生、流行和传播方式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达和反映。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d9df965acfa1c7ab00cc84.png)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
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
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0c3a4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7.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摘要】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和传播、与群体认同感的关系、文化象征意义、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在社交媒体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探讨网络流行语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它们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对群体认同感的塑造作用。
结论部分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文化现象,还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传播。
通过深入分析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中的角色,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社交媒体环境、网络流行语、社会文化、群体认同感、文化象征意义、社会风气、社交媒体、重要性、深远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在当今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言现象,其独特性引发了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影响。
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上的起源和传播方式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重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同于传统的口口相传,网络流行语几乎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其传播途径多样,从社交媒体平台到各种网络社区,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赢得了广泛关注。
网络流行语与群体认同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一个网络流行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时,它往往会成为一个群体之间的共同符号和标志,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可以被视为群体文化的体现,是群体成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网络流行语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潮。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b71b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4.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在当今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
这些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分析,探讨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和反映的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是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
它们通常是一些简短、幽默、富有创意的词语或短语,经常是来源于网络文化、娱乐圈、或者是时事新闻。
这些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正因为如此,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社交媒体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沟通习惯。
“佛系青年”、“996”、“年度词汇”等词汇都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网络流行词汇,它们准确地捕捉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事件和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共鸣。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通过网络媒体快速传播开来,激发了人们的强烈兴趣和深入讨论。
而网络流行语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传播的。
它们往往是对社会事件或热点话题的一种诙谐的回应,通过夸张、幽默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情感。
“996”暗指互联网行业工作时间过长,引发了对劳动制度和工作压力的广泛讨论;“佛系青年”则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活态度和社会压力的一种调侃和抗衡。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正是对社会热点的一种社会化表达,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知。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
它们通过幽默、夸张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于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盛行背景分析
![网络流行语盛行背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3807c776a20029bd642dcb.png)
网络流行语盛行背景分析【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普遍化,网络流行语也从网上到往下,由盛行甚至到瞬间风靡,如“躲猫猫”、“我爸是李刚”、“元方,你怎么看?”……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其如雨后春笋的发展直接加强了其社会应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影响,了解了网络流行语盛行的背景,能更好的分析网络流行语发展趋势,引导其作为语言文明的分支。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化;背景21世纪的当下,如果你不知道“屌丝”、“土豪”、“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那你就“out”了,网络上有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口号“要想思想不落伍,就得常看流行语”。
流行,顾名思义,就是体现当下的一种潮流,这里的流行语,也即指网络流行语。
通俗的来说,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的一种特殊性的语言,是作为话语生产主体自主创造出来的意义符码。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流行语这种意义符码的影响力已从个体层面蔓延至群体层面,形成舆论热点,部分甚至已经影响大众传媒、乃至商业广告、电视剧,2013年风靡一时的“甄嬛体”纷纷为大众所效仿。
1网络流行语发展现状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社会语言学家将这种语言与社会呼应的现象称之为“共变”。
互联网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催生了系列行业、产业,其中网络化语言便是互联网强势发展下的产物。
同时具备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互联网,为广大互联网参与者提供了自由交流与发展的空间,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使得参与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畅所欲言”,而一旦这种表达,代表了一种社会趋向,引发了共鸣,其快速传播的特点,就能够使得这些表达快速被模仿和复制,进而刺激网民表达意识的觉醒。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1700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4.png)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妙趣横生的内涵,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为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力,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被大量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
它们往往具有时效性和趣味性,能够迅速引起网民的共鸣,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造性:网络流行语往往通过创造新词、改编旧词或赋予词语新的含义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观点。
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独特的魅力。
2. 短小精悍:网络流行语通常由几个简短的字或词组成,简洁明了,便于传播和记忆。
这也是其能够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需求进行变形和衍生。
这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不断更新,保持新鲜感。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将网络流行语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分类:1. 搞笑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以幽默、搞笑为主题,通过夸张、讽刺或调侃等方式引发笑声。
例如,“笑尿”、“我太难了”等。
2. 情感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表达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例如,“心塞”、“感动到哭”等。
3. 社会热点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与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相关,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或态度。
例如,“996”、“佛系青年”等。
4. 形容词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夸张或贬低的意味。
例如,“颜值担当”、“撩人”等。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网络流行语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变迁: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流行推动了语言的变迁。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词汇、用法甚至发音,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f2964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3.png)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体现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逻辑,以期对读者理解和把握网络流行语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背景进行概述,然后从文化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和分析,探讨其与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关联。
本文还将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本文将提出对网络流行语的理性看待和合理引导的建议,以期促进网络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还可以从中窥见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为深入研究网络文化提供有益的视角。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产生背景涉及多个维度,包括社会环境、技术革新、文化背景以及用户心理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即时性为网民提供了表达自我、分享情感的平台,而网络流行语正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典型代表。
例如,“打call”一词最初起源于粉丝文化,后来被广泛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支持和赞美,这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积极参与、热情洋溢的社会风貌。
技术革新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迅速传播并产生影响。
例如,“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文化背景也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这些文化元素在网络流行语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再创造。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51320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b.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也随之兴起。
网络流行语是指靠着网络传播,从而形成的一种言语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成为了社会群体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特点、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源于互联网的出现。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连接性,人们可以在网上认识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这也孕育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最早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等社交平台,人们靠着这种话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此后,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出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甚至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网络流行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的新颖和创新。
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包括词语的组合、缩略语的创造、造词法的运用等多种方式。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流行速度非常快,很多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甚至比新闻报道还要更快一些。
最后,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全民性的文化现象,它受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一种网络民间文化的代表。
网络流行语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文化语言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很多词语是与当今社会相关的,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网络流行语可以成为身份认同的标志。
网络流行语背后蕴含着一定的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性别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最后,网络流行语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学习和社会互动的变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交流,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交流的一种方式,反映出当代社会学习和互动的趋势。
总之,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和反映。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4660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2.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被大众广泛使用的词语或短语,它们通常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其社会文化意义也更加深远。
一、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当一个搞笑的视频、一句有趣的话语或者一个引人深思的图片出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开来。
这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传播迅速的特点,使得用户可以很快地将有趣或者引人共鸣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使得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得到更快速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也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途径。
无论是通过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朋友圈的转发,还是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社交媒体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使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更加广泛。
二、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1. 反映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反映出某一时代的特征和主题。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网络流行语都和互联网、科技等相关。
“996”、“996.ICU”等流行语就是反映了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状况,引发了社会对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讨论。
而“不科学”、“不符合常识”等流行语则是用来形容一些离奇荒诞的事件,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扭曲的现象和价值观。
2. 彰显民众心态网络流行语还能够彰显出民众的心态和情绪。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来源于大众的共鸣和情感表达。
“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流行语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对于压力和焦虑的一种调侃和反抗。
而“香蕉人”、“憋屈”等流行语则是反映出一些人在面对种种困境时的无奈和抱怨。
3. 反映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还经常会反映出社会热点和事件。
当一件大事件发生时,很多人会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情绪。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d39a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c.png)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与特定的社会事件或文化现象相关。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往往会催生出一些特定的词语或短语,这些词语或短语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形成了流行语。
近年来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与时事和网络热点相关的流行语,如“996”、“996是福报”等,这些流行语代表了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状态的反思和探讨,反映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困境。
通过研究这些流行语的产生背后的社会事件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信息扩散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得到了大大提高,网络流行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将流行语传播出去,从而使得流行语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联系性,他们之间的共同兴趣和话题导致了流行语的传播和接受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和聚合性。
通过社交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和规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特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使用场景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社会象征。
一些网络流行语具有特定的时代标志和文化意义,它们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情感表达。
“佛系”、“咸鱼翻身”等流行语体现了当下年轻人对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的思考和表达,反映了他们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独特理解和关注。
通过对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的发展动向和人们的心理诉求。
网络流行语对社交媒体和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和接受意味着它们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一些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大众共识和文化符号,它们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和思维方式,还影响着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盛行背景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普遍化,网络流行语也从网上到往下,由盛行甚至到瞬间风靡,如“躲猫猫”、“我爸是李刚”、“元方,你怎么看?”……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其如雨后春笋的发展直接加强了其社会应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影响,了解了网络流行语盛行的背景,能更好的分析网络流行语发展趋势,引导其作为语言文明的分支。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化;背景
21世纪的当下,如果你不知道“屌丝”、“土豪”、“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那你就“out”了,网络上有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口号“要想思想不落伍,就得常看流行语”。
流行,顾名思义,就是体现当下的一种潮流,这里的流行语,也即指网络流行语。
通俗的来说,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的一种特殊性的语言,是作为话语生产主体自主创造出来的意义符码。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流行语这种意义符码的影响力已从个体层面蔓延至群体层面,形成舆论热点,部分甚至已经影响大众传媒、乃至商业广告、电视剧,2013年风靡一时的“甄嬛体”纷纷为大众所效仿。
1网络流行语发展现状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社会语言学家将这种语言与社会呼应的现象称之为“共变”。
互联网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催生了系列行业、产业,其中网络化语言便是互联网强势发展下的产物。
同时具备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互联网,为广大互联网参与者提供了自由交流与发展的空间,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使得参与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畅所欲言”,而一旦这种表达,代表了一种社会趋向,引发了共鸣,其快速传播的特点,就能够使得这些表达快速被模仿和复制,进而刺激网民表达意识的觉醒。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诉求也逐渐提高,对于社会事物的参与意识以及个人自身的发展日益增强,作为网络上的“微博”“微信”“论坛”等等又给他们提供了表达诉求的平台。
这些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机会,打下了基础。
互联网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扁平化的传播模式以及日益广泛的覆盖范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让网络流行语得以借这股互联网之火顺势而为。
如2011年新年,“給力”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一时之间,从网络上流传的“给力”,经中央电视台的“宣传”,快速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新词汇。
直接提高了网络流行语的认可度,为其发展与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了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知。
社会的发展,社会现象的变化,直接使得形容社会现象的语言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发生了变化。
2网络流行语盛行因素分析
2.1需求分析
网络流行语最初出现于20实际90年代,而快速发展甚至兴盛却是近几年的现象,这是当代民众“表达自己、释放需求”的一种客观需要。
随着政治民主度日渐提高,经济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网络的门槛也不断降低。
这些,都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快速成长的肥沃土壤。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贫富差距现象日益明显,社会矛盾渐现,一些关乎社会矛盾、道德的词汇,犹如星火,瞬间点燃公众的情绪,推动这些词汇的发展。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语言文字。
而如今网络时代,人们则创造了简洁、创新度要求不高、推广速度快的网络流行语,如“躲猫猫”、“俯卧撑”等流行语从诞生到走红几乎都在一天内完成。
2.2心理分析
从心理因素上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追求个性的心理追求也日渐强烈,而网络空间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条条框框的平台,个人的主体性得以表达,网络空间的文字,其受到大家认可、追捧的程度不以传统的提供者的地位、文字的考究等为衡量标准。
只要个性十足,只要能引起大家共鸣,就能受到大众的欢迎,原创而流传的有“hold住”、“元方,你怎么看”?“累觉不爱”等。
而部分“有才”的网民,直接改编,从而创造“某某体”,如去年盛极一时的“甄嬛体”,长达七十集的电视剧中,出现多处被人们模仿的段落,组织起来,用于生活之中。
从众心理也直接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到外界影响的时候,而在知觉、判断等多方面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研究表明,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所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
在网络的空间里,崇尚自由、时尚、追求创新是一种共同认可的文化,在这种主流推崇文化里,如果不使用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可能就意味着落伍、“out”,而在平时将网络流行语运用于日常生活则视为一种潮流。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从众心理也加大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围与使用程度。
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他们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也是使用网络语言的先锋主力和追求时尚的代表,在其叛逆性时期,这样的从众心理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显得更为明显。
2.3文化分析
语言是一种文明,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网络流行语就是在当前多元化背景下孕育的一种网络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网络的发展,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带来的是思想的空前开放,多元化的思想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同,追求自由、独立的个体发展也是当前社会潮流,同时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俗、活跃、具有颠覆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逐渐融入网络流行语中,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为网民在交流和使用流行语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催生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很多的流行语源自于英语,或者混用,如“hold”“围脖(微博)”、“伊妹儿(EMAIL)”等。
另一方面,依附于互联网的媒介,如“博客”,一直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在这些媒介的“自媒体”属性
的推动下,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言论,使得平民、草根阶层也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以说,“网络流行语”为普罗大众的思想文化的表达开通了一个新渠道。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是多方因素共同的结果,其快速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折射出了一定的社会心理,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鲜的语言因素,为语言注入了生机。
参考文献:
[1]刘琳.浅谈网络流行语——给力[J].商业文化,2011,(3).
[2]武月锋,王川.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基础:涵义、类型与研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于洪涛.论网络流行语的成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J]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