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创新实验方案
宣汉县三河学校李红霞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热》的第4课。
为体现空气的热胀冷缩,原实验用一个气球蒙住烧瓶口,然后将烧瓶放入热水里,冷水里,以及常温下的水里,通过观察气球的鼓与瘪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
我认为实验原型有这些不足:1、气球蒙烧瓶口时,要费很大的劲,学生不易操作,而且气球容易被撕裂;
2、此实验热胀的现象较明显,冷缩不够直观;
3、气球是学生喜爱的玩具,课堂上学生不自觉就玩起了吹气球。
针对这些,我设计了以下实验:1、选两个带试管口的烧瓶,用橡皮软管连接起来;2、一个烧瓶里装上红颜色的水。
3、将另一个烧瓶分别放在冰水和热水里,当放在冰水里,空气收缩,体积减小,另一烧瓶里的水就从管子里流了过来;当放在热水里,空气膨胀体积增大,挤出管子里的水,并且使烧瓶里的水往上升形成喷泉。
改进后的实验我以为有以下优点:1、实验材料都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可重复使用,不浪费;2、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直观现象;3、实验过程安全,操作简单方便。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教案名称: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二、课时安排:共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内容:1. 第四章:科学实验基本方法与技巧。
2. 第五章:创新思维与实验设计。
3. 第六章: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4. 第七章:团队协作与交流。
5. 第八章: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四章科学实验基本方法与技巧1. 导入:介绍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讲解: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操作等。
3. 示范: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的乐趣。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第五章创新思维与实验设计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在实验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创新思维的方法,如提问、联想、想象等。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
4. 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互相交流、学习。
第三课时:第六章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精确等。
3. 示范:进行实验操作示范,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第四课时:第七章团队协作与交流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团队协作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团队协作的方法与技巧,如分工、沟通等。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团队协作进行完成。
4. 交流: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互相学习、交流。
第五课时:第八章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的意义。
2.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介绍实验过程中的创新与收获。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实验标题: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何种因素有关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电磁铁的极方向与不同因素(例如电流方向、铁芯材料等)之间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实验器材:1.电磁铁:带有线圈的铁心;2.电池:用于供电;3.导线:连接电池和电磁铁;4.磁铁(可选):用于检测电磁铁的磁性;5.金属物品:例如铁钉、纸夹等。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连接电池和电磁铁的导线,确保电磁铁与电池的连接正确、稳定;b.将电磁铁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
2.实验一:电流方向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将电池的正极和电磁铁的一端连接;b.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将电池的正极和电磁铁的另一端连接;d.再次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e.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变化,并进行分析。
3.实验二:铁芯材料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将一个铁钉或纸夹放入电磁铁的中心;b.连接电池,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将铁钉或纸夹取出,并将其放在电磁铁的一侧;d.再次连接电池,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e.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的变化,并进行分析。
4.实验三:电流大小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使用一个电流较小的电池连接电磁铁,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b.更换为一个电流较大的电池连接电磁铁,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变化,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电磁铁的极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电磁铁的极方向也随之改变。
2.铁芯材料对电磁铁的极方向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在电磁铁中加入铁钉或纸夹等铁质物品时,电磁铁的极方向会发生变化。
3.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的极方向同样有影响,电流越大,电磁铁的极方向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电磁铁是由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的磁场形成的,并且电磁铁的极方向是与电流的方向相关的。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一、实验课题名称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力》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舜德小学秦少奇三、正文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
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也是本节的关键和重点。
电磁铁的磁力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第2课。
这节课既是对电磁铁的研究,又是对电磁铁听话的初步感知,是“听话的电磁铁”这一章承前启后的一节关键课。
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教材是从各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不同,来引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从而导入课题。
导入平凡、无新颖。
(2)教材实验,用电磁铁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衡量电流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
(3)教材实验,用电磁铁逐项逐项、单项式试验它的磁力大小的。
这当然无直观对比性,效率也不高。
(4)教材纯粹电磁铁实验,没有与单元课题《听话的电磁铁》巧妙的结合。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创新导入,魔术表演,将电池节数隐藏在背面操纵,磁力说增就增,说减就减,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创新装置,用电磁铁试验的对比项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增强直观对比性,更能提高实验效率。
(3)创新材料,用大头针代替回形针,会更细致、准确地衡量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改进实验过程,首尾呼应,紧扣课题,与单元课题巧妙的结合。
4、实验器材演示课件、一号电池8节、开关、电池盒8个、铁芯5个、大头针1盒、小烧杯3个、塑料夹子3个、带绝缘皮的铜线3米、自制装置板。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1)实验原理:A、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B、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一、教案设计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比赛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展示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2. 科学实验创新设计与实践3. 科学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5. 科学实验创新大赛规则与评分标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基础。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讨论法: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评价,培养科学思维。
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2. 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3. 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及其展示效果5. 学生参与比赛的态度和合作精神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科学实验知识和案例,供学生参考。
3. 比赛场地:布置比赛场地,确保比赛环境的安全和舒适。
4. 评分标准: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七、教学进程1. 导言: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创新大赛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原理讲解: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基础。
3. 实验设计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实验操作实践: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5.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评价,培养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实施科学实验来深化对日常生活中物质面上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认识。
针对当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本文结合实际,采用《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的标准化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了实验设计。
第一部分验背景本次实验创新的探究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实质的物质,但其实它又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并且形成了一个容器中的空气层。
探究这个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及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实验台、密封容器、空气泵,以及温度湿度测试仪。
2.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先用温度湿度测试仪测量一个密封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3.使用空气泵,将空气压入容器内,观察空气在容器内的分布,并记录容器内部温度和湿度变化情况。
4.通过计量,比较空气压入和不压入容器前后的温度湿度和体积变化情况,总结空气是如何占据空间的。
第三部分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发现在空气的压入之后,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升高,而且体积也明显变大了。
从实验结果来看,当空气被压入容器中,空气的压力会使容器的体积变大,这说明空气在容器内占有一定的空间。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第四部分论本次实验归纳总结如下:1.在空气压入容器时,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升高,而且体积也明显变大。
2.空气的压力会导致容器的体积变大,说明空气在容器内占有一定的空间。
3.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总结本文通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标准化设计,针对探究课题“空气占据空间”,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一、实验介绍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实验,激发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的亲身参与,学生将探索科学问题,培养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记录能力;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独立思考能力;3.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验一:饮水杯的选择实验材料:塑料杯、玻璃杯、纸杯、陶瓷杯、金属杯实验步骤:1. 小组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析各种杯子的特点,并猜测使用不同材质的杯子时是否会对饮水产生不同的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材质的杯子,进行饮水实验,记录饮水前后的感受;3.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比较,总结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四、实验二:风车的设计实验材料:纸张、图钉、铜线、塑料风车叶片实验步骤:1. 学生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并制作风车,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添加其他材料;2. 安装好风车后,吹气或利用风机给风车吹风,观察风车的旋转速度和方向;3. 学生小组互相交流和展示风车设计的特点,并分析造成风车旋转的原因。
五、实验三:植物的生长状况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土壤、水实验步骤:1. 学生小组在不同的条件下,比如阳光充足和阴暗环境、干燥和湿润环境,分别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2. 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包括根部生长、叶片生长和整体生长情况;3. 小组之间进行数据对比和讨论,总结植物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六、实验四:水的沸腾点实验材料:水、烧杯、温度计、火源实验步骤:1. 学生小组倒入适量的水至烧杯中,并插入温度计;2. 小组中的一名学生将火源放在烧杯下方,开火加热水,并记录下温度计示数;3. 当水开始冒泡并不断有气泡产生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4. 小组讨论并解释水的沸腾点与温度的关系。
七、实验五:光的折射实验材料:凸透镜、直尺、铅笔、纸张实验步骤:1. 将纸张固定在桌面上,并在纸上画一条直线;2. 将直尺固定在纸上,使之与纸上的划线平行;3. 将凸透镜放在直尺上,并控制光源沿直尺方向照射光线;4. 观察并记录光线在凸透镜上的折射情况,分析光的折射规律。
小学生创意金点子方案
小学生创意金点子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被广泛认可并受到重视。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还可以为他们打下成功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生创意金点子方案,帮助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一、科学实验创意方案1. 飞行器实验方案小学生可以设计并制作纸飞机、气球飞行器等飞行工具,通过不断调整它们的结构和重心,让它们飞得更远、更稳。
2. 倒计时器实验方案小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和计时器制作一个倒计时器,用于测量一些常见活动所需的时间,如刷牙、洗手等。
3. 植物生长实验方案小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生长环境的温度、光照等条件,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机械制作创意方案1. 手工制作机械动物方案小学生可以使用纸板、易拉罐等材料制作机械动物,通过设置拉线和杠杆使其动起来,增加趣味性和可玩性。
2. 手工制作太阳能风车方案小学生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板与小型风车相连,搭建一个简单的太阳能风车,通过太阳能的转换和风力的驱动,让风车转动。
3. 手工制作简易机器人方案小学生可以使用废旧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如电脑鼠标、电路板等,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机器人,体验机械和电子设备的结合。
三、环保创意方案1. 废物利用创意方案小学生可以利用废旧报纸、废塑料瓶等材料,设计和制作一些小型工艺品,如花瓶、玩具等,提倡环保意识。
2. 节水创意方案小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水龙头节流器、雨水收集装置等,鼓励节约用水,宣传环保理念。
3. 再生能源利用方案小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机等,了解和探索再生能源的应用,培养绿色能源的意识。
四、美化校园创意方案1. 花坛设计方案小学生可以设计并布置花坛,选择适宜季节的花卉和植物,让校园更加美丽和生机盎然。
2. 校园标识设计方案小学生可以设计并制作校园标识,如校徽、校训等,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 艺术装饰方案小学生可以依据季节或节日的特点,设计并制作校园艺术装饰,如彩灯、画作等,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西海小学王绍亭一.实验设计意图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
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创新实验一: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一)自制小喷泉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二)有魔法的空瓶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创新小学的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以此作为参考,促进创新小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案例一: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和研究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种子发芽的原理。
实施步骤:1. 准备材料:种子、容器、湿纸巾、水壶、标签等。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种子进行实验。
3. 设计实验: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可以改变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
4. 实施实验: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和实验条件。
5. 分享讨论: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光照条件。
不同种子对这些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需要具体分析。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原理,培养对植物的兴趣与爱护之心。
该实验案例的特点:1. 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实施实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融入科学原理: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还可以理解种子发芽的原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验教学的意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意义重大,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活动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3. 促进学科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他们可以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总结结论,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全面完整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全面完整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全面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乐山市县街小学安琥【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一、实验名称: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二、实验设计思路:通过本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当物体的接触面的状态不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
因此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也可以以改变物体接触面的不同状态开始。
使物体接触面变光滑和变粗糙,通过测量小车的运动(平行拉动和下降运动)形成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当接触面不同的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也会不同,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改变接触面的状态,可以增大或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三、实验目标: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状况,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四、实验器具小车,木板,测力计,砂纸,尺子,书五、实验操作:小组活动一: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材料:小车、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木板(在木板一面粘上粗砂纸)操作指南:把小车翻过来,连接上测力计,在木板的中间画上一条线,固定小车和测力计,拖动木板,让翻过来的小车分别在光滑板表面上,粗糙的表面上拖动,匀速拖到白线时读测力计的数字,并记录,再把小车放正(轮子朝下)再做一做。
相同的条件:小车测力计不同的条件:光滑的表面粗糙的表面小车的正反面实验结论:1、接触面越粗糙,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越光滑,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小,(摩擦力越小)3、接触面能滚动时,所用的拉力更小(滚动摩擦时摩擦力更小)小组活动二:改变小车的状况探究摩擦力。
(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材料:小车、斜面。
操作指南:搭一个斜面,第一次让小车轮子朝上沿着斜面滑下去,第二次让小车轮子朝下沿着斜面滚下去,比较两次小车行驶的速度,说明什么道理?相同的条件:斜面高度、长度不同的条件:小车的正、反面实验结论:小车轮子朝上滑动摩擦力要比轮子朝下滚动时要大得多、因此摩擦力越大小车向下速度越慢,摩擦力越小小车向下速度越快。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探索科学道理,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介绍一种创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
一、实验主题:探究水的沸点1. 实验目的:了解水的沸点是多少,以及影响水沸点的因素。
2. 实验器材:饮用水、烧杯、温度计、热源、安全网等。
3. 实验步骤:a. 将适量的饮用水倒入烧杯中。
b.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c. 将烧杯放置在热源上,逐渐加热水。
d.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水的表面是否产生气泡或沸腾,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e. 当水完全沸腾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
f. 对不同温度进行比对和分析,总结影响水沸点的因素。
二、实验设计理念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通常是老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与记录,然后教师总结讲解。
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但是往往缺乏学生的真实参与和思考。
而采用创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创新的实验教学案例在本案例中,学生将亲自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自主发现水的沸点与温度的关系。
这种实践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水温下,水是否会沸腾,是否有沸腾点等现象,并能够分析和总结出影响水沸点的因素。
同时,这个案例也能够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学生们需要佩戴实验室安全网等防护用具,学习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技能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通过创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5.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科学实验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科学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3. 演示: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6. 总结:总结实验创新的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4.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量筒、滴定管等基本实验器材。
2. 教学课件:科学实验创新的相关课件和实验视频。
3. 参考资料:科学实验创新的案例和经验。
4. 网络资源:科学实验创新的在线教程和讨论区。
七、教学环境1. 实验室:具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空间。
2. 教室:具备投影仪和白板等教学设施。
3. 网络环境:具备上网条件,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进行在线交流。
八、教学安全1. 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按照实验规程操作。
2. 教师要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指导,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3.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急救器材和药品。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普活动,展示实验创新成果。
小学科技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我们设计了以下小学科技实践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基本的科技制作方法和操作技能;(3)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2)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3)通过科技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科技事业的热爱;(2)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科技基本知识:介绍科技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发展历程。
2. 科技制作方法:教授学生基本的科技制作方法,如手工制作、电子制作、模型制作等。
3. 科技实践项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适合的科技实践项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科技产品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科技基本知识(1)教师讲解科技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发展历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3. 教授科技制作方法(1)教师演示基本的科技制作方法,如手工制作、电子制作、模型制作等。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科技实践项目(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适合的科技实践项目。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科技实践作品,包括作品的创意、实用性、美观性等。
石家庄市小学科学实验创新设计(《磁铁的磁性》实验设计方案)最新精选】
滦南县小学科学试验创新设计方案学校名称:滦南县方各庄镇三甲庄完全小学实验题目:光的直线传播参评教师姓名:杨香敬光的直线传播一、实验目的:1.科学概念:知道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属性;2.过程与方法:能用实验方法研究光沿直线传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能知道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物体的特点,体会到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激光笔,直尺,打好孔的卡纸2张,卡纸1张,夹子,吸管2根。
三、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1、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试验,寻找证据,整个实验过程充满新奇和挑战,漂亮的卡纸和吸管可以增强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同时综合了知识的运用。
2、笔直的空管管径能够形象地体现出光线的直线路径;3、实验过程所需器材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操作。
从多个角度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学生理解更为透彻。
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
四、实验原理:1、实验(一)设计思路:当空管未受力时,它的管径是笔直的,我们通过空管的管径能够看到蜡烛的火光,这表明蜡烛的火光能够沿着笔直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而被我们所看见。
如果用手给空管施加一点力,使空管发生弯曲,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蜡烛的火光,这是因为蜡烛的火光不能够通过弯曲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了。
2、实验(二)设计思路:当我们将手电光正对着空管照射时,手电光可以沿直线管径穿过,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如果是斜对着空管照射,由于手电光没有与空管管径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在光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五、实验过程第一个实验:点燃蚊香,用一支激光笔对着烟射过去,空中出现了笔直的红色光线。
形象地说明了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个实验:。
另1张纸板用夹子夹住也横立在桌上。
用手电筒正对第1张纸板的小孔照射空管,就会在卡纸屏上观察到红色的光斑。
把另1张带孔的卡纸让空管穿过这张卡纸板上的小孔,将卡纸打开一定角度,放在桌子上如果用手电筒斜对空管,则不能在白纸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培养创新思维: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培养创新思维:小学科学实验教案引言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思维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培养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孩子们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创造者。
而科学实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实验1:水表演目标通过观察水分子的特性,培养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执行能力。
材料•两个透明杯子•水•彩色食用染料(可选)•吸管过程1.在两个杯子中倒入相同量的水。
2.如果使用染料,请向其中一个杯子加入几滴染料,使水变成彩色。
3.取一个吸管,在未染色的杯子中吹气形成气泡。
4.观察两个杯子中气泡形成、上升和消失的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气泡在染色水中上升得更快、能持续更长时间。
这是因为彩色食用染料增加了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使气泡产生更大的浮力。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质的特性对其性质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2:氧气俘虏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提问、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只蜡烛•一个宽口瓶•几根木条或牙签过程1.点燃蜡烛并将其放在平稳的表面上。
2.将空瓶口对准蜡烛火焰上方,在火焰完全覆盖住瓶口前迅速倒置并插入蜡烛。
3.观察发生什么,并解释结果。
当我们将倒置的瓶子插入正在点燃状态下的蜡烛时,火焰很快熄灭了。
这是因为燃烧需要氧气,当倒置的瓶子进入蜡烛时,火焰所需的氧气被囚禁在了瓶子内。
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我们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执行能力以及提问、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孩子们探索自然现象,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中的科学实验,在小学阶段就能够开启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大门,并为他们以后成为全面发展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设计计划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设计计划实验名称:探究电路的通断与灯光亮暗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电路的通断与灯光亮暗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 电池(1.5V AA干电池)2. 小灯泡3. 电线4. 开关5. 铜导线6. 纸板7. 铁丝夹实验步骤:1. 初步了解电路的基本要素:电池、导线和灯泡。
请学生观察电池、导线和灯泡的形状和特点,并与老师进行讨论,确保学生对这些基本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2. 熟悉电路的搭建步骤:让学生使用实验材料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包括一个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灯泡。
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或者分组合作完成这一步骤。
3. 观察灯光亮暗的变化:将灯泡与电池相连后,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学生可以调整灯泡与电池之间的距离,或者改变导线的长度来观察灯光的变化情况。
在观察的同时,学生应该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学生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灯光亮暗的原因。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或者全班一起进行讨论。
5. 探究灯光亮暗与电路的通断关系:引导学生将实验步骤2中搭建的电路进行改造,加入一个开关。
通过打开或关闭开关,观察灯泡的亮暗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6.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与小组成员或者全班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包括灯光亮暗与电路的通断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记录的方式进行总结。
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应该遵循实验守则,注意安全,不接触裸露的导线和电池。
2. 实验中的小灯泡可能会发热,请学生避免直接接触灯泡,以免烫伤。
通过这个实验设计计划,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搭建电路、观察实验结果,并与同学一起探讨电路的原理和灯光亮暗的关系。
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与小组成员或者全班一起合作完成实验和总结,学生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授课教师姓名:李悦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一、实验目标:1、知识与技能(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物体沉浮的规律平常心【实验目标】一、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二、让学生明白不同材料组成的物体,若是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若是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铁(39g)、塑料(4 g)、木头g);同质量不同体积的铁块(18 g)、塑料(18 g)、木块(18 g);水;水槽一个。
【实验原理】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的第二课,原课题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为了使学生熟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大小有关,我设计了那个实验活动:“物体的沉浮规律。
”学生在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的学习中,明白了有的物体在水里上浮,有的下沉;还明白了,同种材料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可是,依照体会,学生仍然会以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轻重和体积有关。
那个地址面有着如何的关系?如何帮忙学生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呢?于是,我设计了用不同材料的物体,通过变量操纵来探讨其中的秘密,即提供一组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物体和一组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
探讨出阻碍沉浮的因素,取得有关物体沉浮的规律。
即不同材料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形下,重的易沉,轻的易浮;在质量相同的情形下,体积小的易沉,体积大的易浮。
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熟悉经历了“发觉——否定——在否定——在发觉”如此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进程。
【实验创新点】1、向学生提供自备材料,帮忙学生通过实验,探讨出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二、引导学生运用变量操纵的研究方式,明白得质量与体积对沉浮的阻碍。
学生对物体质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科学概念有了更深切的进展。
3、实验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还可重复利用,而且实验成效明显。
【实验步骤】1、把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木头、塑料、铁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二、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看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名称: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比较纸桥的承受力》。
二、教材名称:本实验设计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3课《建桥梁》。
三、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
本次实验的意图就是通过动手制作和比较,使学生掌握一些浅显易懂的桥梁知识,激发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实验,用学生所用的厚书作为桥墩,纸板作为桥面,用重物来论证比较纸桥的承受力,操作中纸板比较结实,不易坍塌,而其重物不好选择,也难以对比。
教材中是纯粹的随意性实验,没有与课题《比较纸桥的承受力》巧妙的结合,实验数据不够准确。
五、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导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围绕课题《比较纸桥的承受力》进一步创新:
首先,材料创新:用两方盒子做桥墩,围绕如何比较纸桥的承受力,用制作的固定桥墩、一元的硬币、统一厚度的A4纸探究比较
纸桥的承受力。
其次,自制实验记录表,科学、直观、形象的通过表格记录得
(3)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用两方盒子做桥墩,两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5厘米,桥面的纸质相同(打印A4纸),这样有助于实验数据的科学、规范。
(4)实验过程。
实验一:制作平板桥。
1、将两张A4纸分别对折,并对叉在一起;
2、把对叉后的两张A4纸纵放在两桥墩之间,做成一个平面桥;
3、在平板桥的正中央放置小纸杯,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置在纸杯的正中央,观察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二:制作拱桥。
1、取4张A4纸分别对折后,对叉;
2、将对叉后的一张放在桥墩之间,做成一个桥拱;
3、将一张放置在桥拱上面,做成一座拱桥;
4、在拱桥的正中央放置小纸杯,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置在纸杯的正中央,观察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三:制作斜拉桥。
1、在桥的两侧各插四根筷子,并用胶带粘牢;
2、将两根线的中央分别粘在对叉后的A4纸中间;
3、将纸纵放在桥墩之间,先做成一座平板桥;
4、用胶带把两根线绳的另两头固定在筷子的顶端,做成斜拉桥;
5、测试斜拉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总结: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三种桥当中,斜拉桥的承受力最大,平面桥的承受力最小。
(5)实验效果。
具有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可比性、能力性和创造性。
整个实验器材少,容易准备,容易成功,弥补书上实验的缺点。
六、自我评价
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在教学反思中逐步成型的,对教法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围绕“比较纸桥的承受力”,改进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观察比较中学到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达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