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论文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中的空间叙事研究
《到灯塔去》中的空间叙事研究《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而闻名。
本文将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到灯塔去》中的叙事特点和意义。
小说《到灯塔去》的空间叙事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指小说中描述的具体地点和环境,如拉姆斯家族的度假别墅、灯塔及周围的海滩等;心理空间则是指人物内心的情感、思想和回忆。
物理空间在《到灯塔去》中起到了承载情节、塑造人物和传递主题的作用。
拉姆斯家族的度假别墅被描绘得十分细致,从大厅到花园,从楼梯到卧室,每一个细节都被描写得栩栩如生。
这些物理空间不仅为人物提供了行动的场所,还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和关系。
比如,拉姆斯夫人精心打理的花园展示了她的细致和爱心,而度假别墅的庞大空间则映射出拉姆斯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此外,灯塔作为小说的核心象征,具有神秘和超越性的意义,它是人物向往和追寻的目标,也是连接人物之间情感纽带的象征。
心理空间在《到灯塔去》中同样重要。
小说以拉姆斯家族的成员为中心,通过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话、回忆和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现出来。
例如,拉姆斯夫人对于度假别墅的热爱和渴望,以及她对婚姻和母性角色的思考,都通过对她内心的描写得到了体现。
同时,心理空间也是小说中的重要叙事手法之一。
伍尔夫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将人物的思绪和情感直接呈现给读者,增强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了解和共鸣。
通过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双重叙事,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创造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叙事世界。
这种空间叙事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的阅读体验,还让人们深入思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物理空间的细腻描绘和心理空间的深入剖析,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更加真实可信,读者也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到灯塔去》中的空间叙事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精心描绘和运用,伍尔夫成功地打造了一个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叙事世界,使读者得以深入人物内心,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论文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论文伍尔芙在《到灯塔去》中大量使用了象征艺术,塑造了众多的象征物象。
这些物象,各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大海象征桀骜不驯、凶险残暴的大自然, 灯塔象征光明、真理和希望, 窗口象征认知自我和世界的心灵之窗, 镜子、画布和颜色等也各有象征意义。
象征艺术的成功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全文如下: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意识流小说,大量独特新颖、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可以说象征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只有准确理解作品中各种象征意象的内涵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破解小说主旨。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象征意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借助于一些能引起人们普遍情感和联想的或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来表达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理或艺术家深邃的思想的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就是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意识流小说,作品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要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如何成就灯塔之行的经过,再现了十年间发生的故事,而这十年被压缩成一个黑夜和两个白天。
与伍尔夫之前的意识流作品相比,《到灯塔去》运用的象征意象极为丰富,可以说象征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只有准确理解作品中各种象征意象的内涵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破解小说主旨。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与象征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她以卓越的才华、大胆的创新精神成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风云变化、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等产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世界大战的爆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宗教伦理观念的动摇等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危机。
论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摘要:《到灯塔去》诞生于伍尔夫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期,显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创作观和多重的叙事策略。
该部作品主要以“到灯塔去”为主脉络,将故事情节加以引申发展,详细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到结束后,拉姆齐一家的生活经历。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部作品的叙事风格,本文首先分析了其创作特点,随后从双重声音、空白处理、突出瞬间三个维度,深入探究了《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以期能够彰显《到灯塔去》的新颖结构与高超的写作水平,体现作者现代主观的创作理念,让广大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
关键词:伍尔芙;《到灯塔去》;象征手法;叙事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9)05-0059-03作者简介:袁佳(1984-),女,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讲师。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传奇女性,她创作的意识流小说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与评价。
《到灯塔去》诞生于伍尔芙思想及艺术成熟时期,这部被她丈夫称为“全新心理分析诗”的作品于1927年正式完成并出版,这是伍尔芙创作速度最快、最自由、最淋漓酣畅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意识流代表作。
《到灯塔去》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创作观念和独特的叙事艺术风格,作者在交织叙事中通过语言交错的间接方式来实现频繁转换,突出人物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广大读者对人物内心活动与真实感情的体会和理解。
一、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创作特点(一)象征手法《到灯塔去》最显著的创作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这种手法有利于读者在粗略阅读的情况下,结合题目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该部作品名称中的“灯塔”二字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手法的表现,因为灯塔原本是指为漂浮在海上的船只指明方向的“领路人”,因此,灯塔代表的是海上人的一个目标与方向,它将全部的光明无私给奉献给靠近的船只,但自己却始终孤单的站立在海中。
由此能够看出,灯塔不仅仅代表着光明、梦想、目标与追求,同时也象征着孤单和博爱。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丨以笨拙理解这岁月流逝的永恒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丨以笨拙理解这岁月流逝的永恒每一次翻开,就是一次走入欧洲古典艺术的体验,把有限的时间无限地延伸,但也不能徘徊太久。
浅薄的我并没有足够的认知去迅速消化伍尔夫的精神世界,于是断断续续地,长达两个月,方才与之完成一场到灯塔之旅。
如何在消逝的自我世界里挽救流动的意识。
伍尔夫文字感性的思辨,使得故事人物忘记了行动的本意,若是试图要拼凑这简单的情节,显然会显得很笨拙,也是对这本书最大的误解。
我自认为对阅读是得心应手的,在此书之前曾领略过她的文字,也对风靡一时的bloomsburry group有过了解,但也仍在阅读过程中,陷入这笨拙的牢笼。
我想把伍尔夫这本书所呈现的比喻为古典音乐——隽永而悠长。
看似散落的描述,其实只是一个错觉,如果转念一想,将三部分分别对应一首歌的结构,脉络也自然变得清晰了,而我所说的脉络是意识的表达。
村上春树的书籍摘抄窗伍尔夫的女权意识从不强烈,她的自我探索向来温柔,反而是很多的评论对她有着一些苛刻。
这犹如一扇窗,我们通过窗户去观察事物,往往也只能看见视线之内的存在,而窗里面,事物的内在,或是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不见得被看见。
拉姆齐夫人将这样的偏差具象化,在被打乱秩序的世界,她虽然每天只围绕家庭转,但有着税利的眼睛以及超乎一般人的智慧,洞悉着人与人相处的方式。
在争吵,分歧,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之中,原本需要读者去展开思考才能有的收获,伍尔夫通过对拉姆齐夫人人格的探索,毫无保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大概一年前,我曾看过以伦勃朗为主的欧洲画展,面对那些真实到如摄影的画作,除了感叹画家们奇迹般的手之外,亦尝试过对他们背后故事的想象。
在伍尔夫的书写中,重新唤起了这样的兴趣,在本书叙中,译者认为伍尔夫就是后印象派的绘画,有着强烈的个性表现眼中的世界,她追求的不是拍照式的行动,而是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啊!就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在她的描写中获得流动的艺术享受,一种不需要长篇论述的私人化体检。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一)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一)摘要:《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伍尔夫极大地降低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述比例,大量采用有限视角,从人物的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将叙述视角频繁转换,多视角叙述,从而凸现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关键词:小说《到灯塔去》叙述视角有限视角视角转换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伍尔夫倡导主观真实论,在小说创作中,她摒弃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常规,不再着重摹写外部世界的现实,而转向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
《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发表于1927年,是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伍尔夫以新颖的创作理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完美地统一起来,小说整体上是由一系列感觉、印象、思绪、回忆等心理活动构成,情节已经被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小说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是研究伍尔夫小说艺术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本文试从叙述视角方面来分析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有限视角(LimitedPointofView)叙述视角,简单地说,是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
传统小说中,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这种叙述者的采用,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让小说常带有主观说教和人为创作的痕迹。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夫采用了新的叙述视角,使其作品能够更自由、更微妙地展现人物丰富而细腻的精神生活。
弗里德曼(Friedman)在《小说中的视角》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划分为“多重选择性的全知”(Multi-pleSelectiveOmniscience)类型。
到灯塔去 英语论文
Final paper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o the LighthouseRequirements:Content: You may write a term paper on the following novels:1.The Catcher in the Rye2.To the LighthouseEvaluation:Abstract:Virginia Woolf(1882-1941) is a renowned English writer best known for her novels and essays. To the Lighthouse is one of her great works. This paper is mainly study three issues: feminism, the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and the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摘要:弗吉尼亚. 伍尔夫(1882-1941)是一位以小说和散文而著名的英国作家。
《到灯塔去》是她的佳作之一。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的三个问题是:女性主义,对于性别的理解以及有关性别差异的思考。
OutlineTitle: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o the LighthouseⅠ.IntroductionⅡ. Body:A.Woolf and feminismB.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C.Gender differences1.Defini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2.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Ⅲ. ConclusionⅠ. Introduction:Virginia Woolf was born 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on 25 January, 1882 inLondon. She was an English novelist and essayist,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remost modernist literary figur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r most famous works include the novels Mrs. Dalloway(1925), To the Lighthouse(1927) and Orlando(1928) and the book-length essay A Room of One’s Own(1929) with its famous dictum, “ 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Wang wenyan, a postgraduate of Hunan University in the paper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o the Lighthouse analyzes two major female characters, Mrs. Ramsay and Lily Briscoe from the feminist criticism point of view. At first, she studies the growth of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and analyzes “Angel in the House”and “the undercurrent in Mrs. Ramsay”. This paper is very good at focusing on one topic that is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t offers me some knowledge about feminism and makes me more familiar with this book.Cheng ying, a posts graduate from Zhengzhou University in her paper Virginia Woolf’s Art of Fiction in To the Lighthouse studies her typical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musical methods, cinematic methods and poetic methods. And she mainly analyzes how these techniques used in the novel. Through reading this paper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have a hint of Wool’f’s writing skills.Li songyue, a scholar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in his paper 《<到灯塔去>两性形象的象征意义阐述》he mainly studies the narrative strategy----symbolism and gender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genders’ personality, action, thinking symbolic colors and finally comes out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book To the Lighthouse some objects are the symbols of genders.But in this paper, what I want to study is gender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novel To the Lighthouse. I will talk about feminism, androgynous thoughts and genderdifferences in the novel.Ⅱ. Virginia 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o the LighthouseA. Woolf and feminismFeminism is an intellectual,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aimed at equalrights and legal protection for women. It involves various movements,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all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gender difference that advocate equality for women and that campaign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thoughts widely cover the fields of society, politics, ethics, aesthetics, etc. and the need for freedom for the female is the primary theme in her ethical scheme. Gender and politics, mor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esire are mixed together inextricably in her presentation of human motivation. In spite of all of these, Virginia Woolf has never, even once in her life, admitted that she herself is an advocator for feminism and insists that what she did was just studying it. Here we can see the complexity of Woolf’s feminist position and the flexibility with which she may be read as a feminist.In To the Lighthouse, Mrs. Ramsay and Lily Briscoe are the two female figures that Woolf mainly describes. However, they impress the readers strikingly for their views about the way to realize their own dreams and to escape from nothingness. Through the reading of Woolf’s different descriptions of Mrs. Ramsay and Lily Briscoe, we may find Woolf’s thoughts of female in the novel.Mrs. Ramsay is a competent and intelligent housewife. She supports her husband by running the house smoothly and endures domestic anxiety alone so that the daily chores won’t interrupt Mr. Ramsay’s serious thoughts on reason and logic. She miraculously manages to run the house without disturbing her husband.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of the family is exposed by one of the guests, Mr. Bankes’ perception of the family. “The Ramsays were not rich, and it was a wonder how they managed to contrive it all. Eight children! To feed eight children on philosophy!” In fact, the wonder maker is Mrs. Ramsay. With herwisdom in housework she successfully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house management without any help from her husband. Though she is worried about the household, she tries her best not to disturb him. The refrain of the bill for the greenhouse roof looms but she decides not to tell him. “She had it on the tip of her tongue to say, as they strolled, ‘It’ll cost fifty pounds,’ but instead, for her heart failed her about money, she talk ed about Jasper shooting birds …” Mrs. Ramsay feels it her obligation to keep the husband away from the worries of small daily family life.Being a good mother is another criterion of the ideal Victorian womanhood. Woolf depicts such a good mother in this novel. Mrs. Ramsay protects her children from disillusion. When her son, James hopes for a trip to the lighthouse the next day and the father declares bad weather, it is Mrs. Ramsay who insists upon the possibility of a clear day. In this way she protects the sensitive mind of the child, retaining hope and faith in him, which shows her reverence for the spirit in others. What’s more, Mrs. Ramsay also protects her children from the chaotic adult world. By intuition, she knows the world is full of misery and sufferings.Apart from Mrs. Ramsay, Lily is the other important female figure in To the Lighthouse. She admires and loves Mrs. Ramsay and shares a lot with her. However, their differences exceed their similarity. Compared with Mrs. Ramsay who is presented as an ideal woman of Victorian period, Lily represents the woman image of the new generation. She holds her unique views on marriage, which collides with the established and long standing Victorian customs of marriage. She develops her individu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which challenges the unitary relationship of marriage between the two sexes. She ventures into the career of painting, which has been the preserved domain of men. She courageously fights against any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that come in her way to self independence and self realization.B.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Androgyny is a term derived from two Greek words which can refer to either of two related concepts about gender: the mixing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as in fashion statements; or the balance of “anima and animu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For Woolf, the psyche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one male and the other female, and only when the two are fused into one will the mind be able to produce art.In Woo lf’s opinion, there exist two genders in human cerebrum –male and female and each pair forms a complementary whale. There is no apparent hierarchical order between them: the only dominance is the feminine part in the woman’s brain, and vice versa for man. Woolf’s choice of the word “fata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 premium she places on androgyny. An importantaspect of Woolf’s argument for androgyny insists that writers should shun consciousness of their own sex when they write because pressures to conform to social gender roles create barriers that are “fatal” to creativity. She thinks that androgynous writing is not only an ideal, but also a reality. As for Woolf, “Perhaps a mind that is purely masculine cannot create, any more than a mind that is purely feminine”. She thinks that Shakespeare’s mind is a type of the androgynous of the man-womanly mind.C. Gender differences1. Defini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The term “gender difference” refers to a distinction of biologic al and/or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either males or females of a species in general. In the study of humans, socio-political issues arise in classifying whether a sex difference results from the biology of gender. Some feminists see gender differences as caused by patriachy or discrimination, although Difference Feminism argues for an accepta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Conservative masculists tend to see gender differences as inherent in human nature, while liberal masculists see gender differences as caused by matriarchy or discrimination.2. 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are formed through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prejudice towards all fields that related to women.There is no doubt that Woolf not only realizes the existe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and she also advocates protecting the existenc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are caused by two major aspects: the subjective social ideology that treats men and women differently and considers different genders should have different roles; and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These two aspects are respectively subjective cause and objective cause. In conclusion, the essence of 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s: 1) admission of the existe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2) opposition to the subjective and prejudiced thoughts of genderdifferences; and 3) promotion of the objective gender differences and encouragement of the existence of such differences.In To the Lighthouse, Woolf presents clear portraits of male and femalecharacters. The characters she describes most carefully are Mr. Ramsay and Mrs. Ramsay. In the novel, the both Mr. Ramsay and Mrs. Ramsay want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among people and try to be understandable to others. However, they have different outlooks on life and thei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re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n To the Lighthouse, Virginia Woolf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about different genders, which is the cause of gender differences. Mrs. Ramsay in the novel is the typical woman who is the slave fostered by men. Although she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life of losing herself and lacking for self-confidence, she still worships her husband blindly, depends on her husband and subordinates to her husband. Besides playing the role of a virtuous wife and a lovely mother initiatively in the family and an elegant hostess in social situations, she still makes use of her influential power. Mrs. Ramsay does not only comply with social customs herself, she also impels others: she arranges for the marriage between Paul and Minta and tries to persuade Lily to marry Mr. Bank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ch traditional conception about different genders, Lily still feels that she can’t get rid of social prejudice to concentrate her attention on the art of painting although she is a woman having her own inclination. She always feels that she is just a second-class painter, and her works will not be hung on the wall to be seen by people. Furthermore, there is Mr. Tansley whispering in her ear, “Women can’t paint, women can’t write” obvious that her feeling of failure is caus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about different genders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Another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s that Mr. Ramsay is more realistic while Mrs. Ramsay more idealistic.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novel, from the attitudes towards whether the Ramsays can go to the lighthouse the next day. Mrs. Ramsay says: “Yes, of course if it’s fine tomorrow, but you’ll have to be up with the lark,” then they will go to the lighthouse. These words convey an extraordinary joy to her son. But her husband comes over and refutes: “But, it won’t be fine”. What he says is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forever; he does not resort to deception and distort the fact, and he will not say some harsh words mildly and indirectly to satisfy others. Mrs. Ramsay comforts James: “But it may be fine –Iexpect it will be fine” (ibid.: 260). Although she has no idea about the weather of thenext day, Mrs. Ramsay is not only idealistic herself, but also wants to give her son comfort and hope. Mr. Ramsay, on the other hand, is not only rational as mentioned before, but also realistic, directly telling his son that the weather will not be fine and they can’t go to the lighthouse the next day. To Mr. Ramsay, the reality towers abo ve the rest, i.e., it’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respect the facts than to care for children. Therefore, his little son James is even anxious to kill him. As a philosopher, he may be skilled at explaining and dealing with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with his sense and logic. However, when he applies this kind of attitude to real life, such attitude seems so stubborn that he even denies human nature and suppresses others’ feeling, not only in his learning, but also in dealing with human relationship.The third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lies i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s. Mr.Ramsay can’t feel the beauty of nature at all. In this novel, male characters come into society,engaging in scientific study. Thinking themselves as the creators of the culture, men talk about science and politics. Yet being deprived of the rights to receive education, women have to stay at home and stand beyond culture. Mr. Ramsay and Mrs. Ramsay have different reactions to the scenes of nature. For example, when Mr. Ramsay has a wal k with his wife by the seaside“he thought, looking at the land dwindling away… Poor little place,” but Mrs. Ramsay considers, “He said the mostmelancholy things,” and believes that “it was a perfectly lovely evening”.Ⅲ. ConclusionOn the whole, this dis sertation expounds on Virginia 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and gender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er thoughts of feminism manifested in her novel To the Lighthouse. From our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o the Lighthouse, we can see that Woolf’s perspective of women is unique. According to Woolf, women are not inferior to men in any field.In my opinion, the ba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theory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her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to a certain extent. Androgynous theory advocates that men and women command the chaotic world in their own way: men rely on their reason and logic; women rely on their intuition and self-awareness. In fact, what Woolf insists as part of her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s that mentend to be more reasonable than women and women more sensitive than men. In addition, Woolf’s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can be regarded as a bridge, connecting Woolf’s thoughts of feminism and androgynous vision.Virginia Woolf’s thoughts of wom en still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our modern society. Nowadays, women’s social posit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re are many unfair treatments of women in the society, especially in finding jobs. There are many women isolated in their families after marriage, which is partly caused by their insufficient confidence in themselves. So it is time to get rid of the biased though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about women and women themselves should believe that they can do many things like men. 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women should realize that they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is sense, women should not reject all male qualities and they need to absorb some male qualities to become perfect ones. In this way, women and men can draw the strong points of others to offset their own weakness, so that our society can get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short, Virginia Woolf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and she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women writers in England forever.Reference[1] 程英. Art of Fiction in To the Lighthouse [D].郑州:郑州大学,2002[2]李嵩岳. 《到灯塔去》两性形象的象征意义阐述[D]. 郑州,郑州大学,2009 [2] 吴庆宏.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4]. 王文艳. 《到灯塔去》中的女性意识[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到灯塔去》的象征主义研究
《到灯塔去》的象征主义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作品《到灯塔去》是其意识流作品迈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力作,这是一本极具象征性特点的意识流小说。
这部作品出版以后,作者曾经提到“我并未将灯塔去指代某一个含义,小说总应该有一根主要线索去将它建构成为一个整体。
”虽然作者是这样说,但是大多数时候,它总会令人想到为人们指明道路的光线;也可以理解为象征救世,作品的名字则很容易令人想到这意味着追寻真理并到达最高境界。
有很多文学评论家对作品中的象征含义给出了各不一样的解释,而伍尔芙的确在其作品中设置了多重含义的隐喻,同时给出了很多留白的空间。
小说通过展现角色“内在真实”表达生活的真实,即人本身复杂且极富变化的内心活动。
为了将这一理论变为现实,象征遍布在这部作品里各个角落,如果把象征划分成通常含义与特殊含义,那么前面一个应当指代可以使读者产生大众化感情及想象的象征,例如白色令人想起无暇洁白,十字架令人想起圣洁,鸽子会令人想起和平;而特殊象征指代作家在著作中独创出的有着特别意义的象征,有的时候也可由阅读者依据自身的解读来领会作品的特别含义。
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的象征为阅读者提供了多重不同的角度——不但可以思考作品主旨,还可深入地思考作家整个人生经历。
一、灯塔对人物的象征内涵除去常规意义上的象征之外,灯塔对小说里面出现的不同角色,甚至是作者本身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对拉姆齐夫人而言,夜晚远远的闪耀着梦幻光彩的灯塔是如此的美好,“那么美好!在她的面前是蔚蓝的大海;那远处灰白的灯塔看上去遥不可及又庄严肃穆”。
在她的眼里,灯塔代表了安静与和谐,它是永恒的存在,同时是她能够释放心灵与缓解压力的最好地点。
在小说中,灯塔之光通常和拉姆齐夫人关联在一块,“她经常意识到自己安坐在那里瞭望远方,安静地坐着,看着,手中不停地忙着自己的针线活,直至她和远处的灯光融在一起。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突破传统文学模式的实验性技巧而闻名。
其中,《到灯塔去》是她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对意识流技巧应用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本文将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运用的意识流技巧。
意识流技巧的定义意识流是指通过描绘出一个人内心思想活动过程来表达其感知、情感和想法。
它追求将内心复杂而瞬息万变的思考过程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以此打破传统叙述线性结构,以非线性或碎片化形式呈现。
《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充分利用了意识流技巧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过程,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每个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1. 内省与自我意识《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常常围绕着主要人物们的内省和自我意识展开。
通过呈现角色对外界事件和周围环境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通过复杂而纷繁的思绪来描述角色心理活动的手法,令读者能够更加立体地认识主人公。
2. 时间与空间的碎片化表达伍尔夫在小说中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并将时间和空间进行碎片化处理,以模拟人类记忆和思考的运作方式。
这种碎片化表达方式使整个故事呈现出一个非连贯且多重视角交织的画面。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跳跃式、颠簸式的感觉,在不同时间点和场景之间切换,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心理状态及其变化。
3. 感知与感官细节描写伍尔夫善于运用生动的感官细节来表现人物思考的复杂性以及情感的流动。
她通过丰富而精确的描写,将读者引入到主人公所经历的环境中去,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绪变化、意象联想等心理活动。
4. 意象和联想的使用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联想来传达主人公内心世界。
这些意象和联想一方面反映着角色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另一方面也是角色内心思考和情感状态的具象化呈现。
《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
导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思想家和女性主义作家。
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大胆提出的―如果一个女人要想写作,就必须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对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如肖瓦尔特说:―如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女儿,那么它的另一个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妇女为中心,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父权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探讨女性意识,研究女性写作。
如果说《一间自己的屋子》是伍尔夫对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阐述,那么,小说《到灯塔去》则是作家对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大胆实践。
小说揭露了父权制社会女性所遭受的种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提出了女性获取平等的途径,并且实践了其女性主义写作理论。
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是女性写作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个不具备女性意识的作家写不出女性主义的文艺作品。
父权制社会存在两种对立的性别意识。
一种是贬低、歧视女性的不合理的性别意识。
这是父权制社会的主流意识。
另一种是正确地看待两性的意识,但这还不是主流意识。
一方面,父权制社会炮制了大量的歪曲、丑化及虐待妇女的言行。
绝大多数的男性和女性都被这种意识所操控。
女性被父权制文化自觉与不自觉地同化了。
为了让女性自觉自愿地接受男性的奴役和压迫,东西方父权文化的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精心编制了一套套所谓的―理论‖。
这些所谓的―理论‖千百年来仍被无数人封为―经典‖,引用转载。
父权制社会里的一些作家也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向女性灌输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让妇女自觉自愿地履行他们给规定的性别角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
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深刻地揭露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非科学的、非理性的‖规定。
父权制社会把―理性‖给了男人,男人是理性的。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尤其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她巧妙地运用意识流技巧,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维过程以流动、自由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首先概述《到灯塔去》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进而分析伍尔夫如何通过意识流技巧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随后,本文将详细探讨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的各种意识流手法,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间跳跃等,并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总结伍尔夫意识流技巧在《到灯塔去》中的成功运用,以及这些技巧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风格和意识流技巧在小说中的运用。
二、弗伍尔夫与意识流文学弗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著称。
在弗伍尔夫的创作中,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技巧。
意识流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表现,而弗伍尔夫则通过意识流技巧将这种探索推向了极致。
弗伍尔夫的作品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和展现上。
她通过对人物内心意识的流动、交织和变换进行深入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绘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弗伍尔夫通过意识流技巧的运用,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课题研究论文: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67192 艺术理论论文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伦敦,是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作家,她被世人赞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
伍尔夫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她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便是记录下奇异的、琐屑的、稍纵即逝的等各种刻在心头的印象,描述人物变化多端的、难以解说、不可名状的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内心活动的本质特征。
她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由此便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其经典之作《到灯塔去》正是小说人物在人生各个阶段对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内心反映和情感感受。
《到灯塔去》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将到灯塔去这一行为作为贯穿整篇小说的中心线索,描述了拉姆塞一家与几位客人于一战前后的一段度假生活经历。
拉姆塞夫人的儿子詹姆斯想到灯塔去,然而由于天气作祟,这段计划中的平凡旅游并未能顺利如愿。
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塞一家人饱经沧桑。
拉姆塞夫人去世,而拉姆塞先生也终于携带自己的子女及友人乘舟出海,到达灯塔。
整篇小说并无华丽的故事情节,简单来看是由一系列印象、回忆、感觉等内心活动组成,情节一再被淡化。
在这片小说中,伍尔夫大胆地摒弃了传统小说中的全能型全知型的叙述模式,借助大量限知视角,以人物的主观视角加以叙述,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使得读者进行阅览小说的过程中能够随着人物的意识变动,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除此之外,伍尔夫还一再地转换叙述视角,从各个角度出发重新整个人物的种种意识,从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效果。
一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中的角色假设在没有任何听众的环境下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意识活动与心理状态,主要是用文字加以表述的一种毫无声息的意识流。
可以说,内心独白是创作意识流作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它主要折射人物内心的活动与思考,其中,包括对以往的回忆,对当前的思考、分析与探究,以及对将来的猜想与预测。
既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浅层的、清晰的、明确的意识流活动,同时也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深层的、模糊的、朦胧的意识流活动。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摘要】《到灯塔去》这部小说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其中的灯塔、海、光线、孤独和航标等元素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象征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内心的真实和抗拒现实的挑战。
灯塔象征着希望和指引,海象征着无限可能和未知,光线象征着真理和启示,孤独象征着内心的孤独和挣扎,航标象征着前行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这些象征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含义,探讨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并发现作品的深厚艺术价值。
《到灯塔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探索和灵魂的启示。
【关键词】《到灯塔去》,象征艺术,灯塔象征,海象征,光线象征,孤独象征,航标象征,艺术价值,现实联系,总结。
1. 引言1.1 《到灯塔去》的背景介绍《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于1927年出版的小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灯塔为主要场景,讲述了一家人在灯塔度假的故事。
灯塔是指一座位于海岸边的巨大建筑物,用来引导航海者航行。
在小说中,灯塔象征着远方的希望和理想,也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探索。
作者通过描绘灯塔的景象和意义,展现了人类对于事物意义和存在的追求。
《到灯塔去》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思考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描绘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内心深处和情感世界的敏锐洞察力。
通过对灯塔的象征化处理,作者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加深刻和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灯塔去》的背景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对小说整体主题和意义的初步了解,也为后续正文中具体象征意义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1.2 《到灯塔去》的作者简介《到灯塔去》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
吴尔夫生于1882年,在20世纪初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主义作家。
她以其独特的文体和对人类内心深处的刻画而闻名于世,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20世纪文学革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心理流与女性主义写作》
20世纪文学革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心理流与女性主义写作引言20世纪是文学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心理描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并对20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女性主义也开始崭露头角,女性作家们开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探索女性经验和社会议题。
本文将以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小说《到灯塔去》为例,详细分析其在心理流与女性主义写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心理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流小说家之一。
心理流是一种通过呈现人物内心思想、感受和情绪变化来展示故事情节并探索人类意识活动的技巧。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以复杂而流畅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家庭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转变。
伍尔夫通过心理流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受到他们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读者可以体验到他们对家庭关系、社会角色和性别问题的深刻思考。
女性主义写作《到灯塔去》也是一部具有强烈女性主义倾向的小说。
伍尔夫通过描绘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经历来探讨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其影响。
她挑战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并试图展示出女性存在复杂多样、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生活。
伍尔夫把女性视为一个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和实现个人潜力的个体。
她以独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女性角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既包括彼此之间相互支持与关怀,也反映了被社会束缚和压迫所带来的困境。
结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在20世纪文学革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心理流的手法,她成功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她以强烈的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经历。
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伍尔夫作为一位杰出女性作家的才华,并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我关于《20世纪文学革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心理流与女性主义写作》的详细内容编写,请您参考。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 译读后感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读后感《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瞿世镜教授的精心翻译下,这部作品更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
1. 叙事手法独具匠心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意识流”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直接进入人物内心,感受他们的情感波动。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人如临其境。
例如,在描述拉姆齐夫人的心理活动时,作者写道:“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块布,上面绣满了各种颜色,如今却被剪裁成了碎片。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拉姆齐夫人的心理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 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如拉姆齐先生,他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又有自私、冷漠的一面。
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描述拉姆齐先生时,作者写道:“他是个天才,但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把自己的孤独强加给别人。
”3. 对女性命运的关切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但她却失去了自我。
通过这一形象,伍尔夫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如她所说:“女性总是为了别人而活,她们自己的生活在哪里?”4. 触类旁通,引发思考《到灯塔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作品。
它探讨了人生、艺术、家庭、爱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让人触类旁通,引发深刻的思考。
例如,作品中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探讨,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我对这部作品持高度评价。
它不仅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的人生哲学。
我相信,《到灯塔去》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阅读经历。
《到灯塔去》读书征文
《到灯塔去》读书征文《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
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窗》,所有活动压缩在一个晚上;过渡性的第二部分《时过境迁》,十年的变迁被压缩到一夜之间;第三部分《灯塔》,表现一个上午里发生的事情。
第一部分描写了拉姆齐一家和几位追随他们的客人在海岛别墅渡假,在窗前可以眺望大海中的灯塔。
拉姆齐夫人迷恋那灯塔的隐约的光束,每一次看见都仿佛在撞击心灵。
小儿子也幻想着能到灯塔去,而父亲理智地告诉他明天有风不能去。
这个愿望一直到十年后才得以实现。
第二部分,十年之间,拉姆齐夫人在一次睡眠中安详去世。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死于难产,一个死于战场。
海边别墅早已破败荒芜,唯有灯塔的光偶尔照进房间,在漆黑的冬夜突然凝视床和墙壁。
拉姆齐先生带着孩子们、当年的客人又回到这里。
第三部分,拉姆齐先生带着最小的两个儿女终于到灯塔去,实现多年前的夙愿,也是与拉姆齐夫人在精神上汇合。
岸边的莉莉在凝望中思索,感受到灵魂的升华,达到自己多年追求的境界。
很简单的一条线索,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激烈的高潮,没有绚丽的赞美,没有惊人的震撼,却因作者的细腻笔触展现出丰富的情感。
读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受。
我读书的习惯保持了很多年,很慢但从未间断。
那年在乌斯怀亚小镇的唯一一个书店的橱窗里看到了这本书的西班牙文译本,回国后便收下了这本书。
我喜欢女作家的文字,特别是独特而独立的女人的文字,比如《夜航西飞》和《逃离》。
当我收到这本薄薄的小书一口气读完,我必须承认,如果你想看到《茶花女》那样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或者《格列佛历险记》那样充满奇趣的冒险,又或者是《基度山伯爵》那样恢宏的史诗篇章,那我劝你最好不要翻开这本书,因为吴尔夫从不给读者他们想要的。
英美文学论文___到灯塔去
Analysis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m inTo the LighthouseBy10-3,名字(No.201015310325)A paper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the requirements for literature classto the Qinggong CollegeHebei United UniversityDecember 2012ABSTRACTVirginia Woolf is one of leading writers through Europe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who is one of the famous writers like George Eliot, Jane Austin. To the Lighthouse is one of famous works, which hasn’t complete and complex plot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previous characteristic of her works. Sh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describing internal emotion of characters; meanwhile, she also uses symbolism, and lighthouse is hope to people. She is also a feminist, and she thinks female should have independence, only like that, could female have real life of themselves. The paper mainly studies feminist an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of Woolf’s novel of To the Lighthouse.KEY WORDS: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o the Lighthouse Feminist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初期风靡欧美的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一,与乔治·艾略特﹑简·奥斯丁同为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
到灯塔去论文弗吉尼亚·伍尔夫
浅析《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对于生命和谐意义的探求(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摘要:意识流小说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到灯塔去》,通过复杂变换的人物心独白描写等意识流表现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意识流小说饱满的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侧重分析作者通过对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对于和谐的追寻,进一步使读者对于伍尔夫以及这部《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到灯塔去》;和谐一、引言著名的英国女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人物之一。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影响至今。
伍尔夫的作品颇多,《到灯塔去》是她著名代表作之一,几乎所有的人物事件以及场景,都带有浓重的象征色彩和形式。
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笔者基于其他文献的基础上,仅做出自己的简单解析,本文从拉姆齐夫人对拉姆齐先生,塔斯莱先生,以及对莉莉的影响这三点来解读这部作品体现出的作者对于生命和谐的意义的追求。
首先,对于意识流小说、作家本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二、意识流小说、作家生平简介早在1918年,意识流作为一个心理学词汇被梅·辛克莱引入文学界。
在这之后,“意识流文学”就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
在创作上,意识流文学主要特点包括着重现人的心世界,所追求的就是潜藏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旨在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意识流动的特点是,往往由现在的某一情景引起,触发对过去某一相似(往往只是在某一局部上相似)情景的联想,或诱发对未来某种情景的向往。
通常采用心独白、心分析、自由联想、多角度叙事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并借回忆、现实、幻想、梦境等交织组合,令人印象深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意识流”小说的诸多写作特征,被伍尔夫运用的淋漓尽致。
她阐释“意识流”小说观点的论文《论现代小说》已经透彻地表明了自己对于意识流小说的深刻理解。
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
拉姆齐夫妇 的艺术空 间 : 理性和 感性
映 了作 者 的政治 观 ?拉姆 齐先 生 毫不 留情 面地 摧毁
了詹姆斯第二天去灯塔 的期待 , “ ‘ 可是 ’ , 他父亲在
说 道 ,‘ 明 天 天 气 不 会 《 到灯塔去》 讲述 了拉姆 齐一家 和客人们在海 客 厅 的 窗 口 停 住 脚 步 , 边 度假 的故 事 。6岁 的 儿 子詹 姆 斯 极 力 要 去横 渡 海 好 ”’ 【 。结果 证 明他 的推断 是正 确 的 , 由于 风 向 的 湾 的灯 塔 , 拉 姆 齐夫 人说 如果 天 气好 就 一 定带 他 去 , 原因, 他们 的灯 塔 之 行 确 实 取 消 了。拉 姆 齐 先 生 究 可 是拉 姆齐 先 生 却表 示 灯塔 之行 不 会 实 现 , 因为 天 竟是 个什 么样 的人 ?他 思考 什 么 ?安德 鲁说 , “ 主观 客观 啦 , 还 有 现实 的本质 啦 ” “ 如果你不 明白, 就 气一定不会好。小说 中拉姆齐夫妇之 间的关 系 , 充 啦 ,
块陡峭的岩石 , 就在那里 , 他 凝视着风暴 , 让 目光
穿透 黑 暗 , 直 到最后 一刻 , 他 要站 着 死 去 。他永 远 到 达不 了 R” _ 3 J 2 。在 探 索 真 理 的 道 路 上 , 他 困 在 了
摘
要: 《 到 灯塔 去》 是伍 尔夫运 用意识流叙 事技 巧 的 力作 之 一 , 更是 向 读 者展 示她 女 性 主 义 思想 的作 品 之 一。
文章 从 空间政 治 学角度切入 , 通过 分析伍 尔夫在作 品 中塑造 的艺 术 空间 , 解读 伍 尔夫 的女性 主 义思 想。伍 尔夫
认 为女性生 活在 一 个 由男权话 语、 权 力结合 而形成 的层层 网络 的 真 实 空间 中, 其 生存 空 间不 断受到 外界 空间的
存在主义的诗化表达:《到灯塔去》主题分析
存在主义的诗化表达:《到灯塔去》主题分析【摘要】伍尔夫在其意识流佳作《到灯塔去》中运用了大量诗化表达,包括象征、隐喻、押韵以及引用诗句,为小说营造了浓厚的诗意氛围。
隐藏在朦胧之下的则是作者对现代人类生活中存在主义危机的探索与尝试解答。
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纠葛构成了存在主义危机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诗化表达,提升作品诗意美的同时,增强了作品的哲思,为解决存在主义危机作出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存在主义;诗化表达;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一、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用碎片化的意识流叙事、诗化的语言成功书写了现代人类所处的生存困境。
这部小说标志着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作技巧的成熟,她本人在自己的日记中也谈到了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当她完成《到灯塔去》时,伍尔夫认为这本书是‘我最为得意之作,它‘使我的创作技巧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并且是部‘掷地有声之作,她的丈夫也认为这是一部‘全新的心灵之诗。
”对小说最为普遍的解读视角是女性主义:伍尔夫实践了其“女性主义思想:在张扬人类感情的同时(如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又不完全抛弃理性(物理时间的线性结构安排)”,从而实现一种“男女双性同体”的理想状态。
从存在主义的视域来看,诗化的语言风格所点润的两性关系之对立背后,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对立。
此紧张对立,与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虚无一道,构成了小说所诗化表达的存在主义危机。
二、存在主义与诗化表达相较于早前付梓的《达洛维夫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所展现的对意识流叙事技巧和对诗化表达的掌握都显得更为成熟。
此外,包括此后出版《奥兰多》、《海浪》在内,伍尔夫在创作中的诗化表达倾向愈加显著,这包括了使用象征、隐喻、押韵、想象等诸多具体的诗歌创作技巧。
但这种诗化表达的倾向是有别于以往历史的诗化表达。
伍尔夫认为,以往的诗已经不足以反映人类生活的现代性了,它变得“些许僵硬”,而现代性的诗“必须表达出杂糅的情绪并拥抱新的人类现代性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对于生命和谐意义的探求(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摘要:意识流小说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到灯塔去》,通过复杂变换的人物内心独白描写等意识流表现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意识流小说饱满的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侧重分析作者通过对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对于和谐的追寻,进一步使读者对于伍尔夫以及这部《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到灯塔去》;和谐一、引言著名的英国女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人物之一。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影响至今。
伍尔夫的作品颇多,《到灯塔去》是她著名代表作之一,几乎所有的人物事件以及场景,都带有浓重的象征色彩和形式。
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笔者基于其他文献的基础上,仅做出自己的简单解析,本文从拉姆齐夫人对拉姆齐先生,塔斯莱先生,以及对莉莉的影响这三点来解读这部作品体现出的作者对于生命和谐的意义的追求。
首先,对于意识流小说、作家本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二、意识流小说、作家生平简介早在1918年,意识流作为一个心理学词汇被梅·辛克莱引入文学界。
在这之后,“意识流文学”就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
在创作上,意识流文学主要特点包括着重现人的内心世界,所追求的就是潜藏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旨在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意识流动的特点是,往往由现在的某一情景引起,触发对过去某一相似(往往只是在某一局部上相似)情景的联想,或诱发对未来某种情景的向往。
通常采用内心独白、内心分析、自由联想、多角度叙事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并借回忆、现实、幻想、梦境等交织组合,令人印象深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意识流”小说的诸多写作特征,被伍尔夫运用的淋漓尽致。
她阐释“意识流”小说观点的论文《论现代小说》已经透彻地表明了自己对于意识流小说的深刻理解。
对作家小说进行分析是理解作者的心态历程的一种方法。
由于受到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她有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
意识流的创作风格以及写作手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她。
比如,伍尔夫著名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就是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写成的。
以及《雅各之室》、《达洛卫夫人》都是伍尔夫的出色的意识流小说。
相比其他代表小说,伍尔夫《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透过客观时间心理时间、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直接叙述和象征暗示,与富有象征意义的结构和诗意语言错综的结合在一起。
经复杂性格的人物,沉思着超越时空意义的各种问题以及对于生命和谐意义的探求,更使其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二、对于《到灯塔去》中作者透过对拉姆齐夫人的塑造探寻生命和谐的意义(一)故事简介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故事情节极为简单:拉姆齐先生全家和朋友到海滨别墅去度假。
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儿子詹姆斯,若是第二天天气晴好,便会带他乘船去参观游览在海中岩礁上矗立的灯塔。
但是,由于第二天天气不佳,詹姆斯在那年夏天参观灯塔的愿望没有实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距上次家人与客人相聚已经过去十年。
十年经历了各种沧桑变化,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齐夫人早已溘然长逝。
拉姆齐先生和儿女与客人故地重游,詹姆斯终于如愿以偿,和家人一同抵达灯塔。
而最后,莉丽的画作也终于完成,终于画出了她心中的幻境。
(二)《到灯塔去》第一、二部分中拉姆齐夫人的精神态度、对于和谐的追求、对其他人物的影响小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窗”为主题。
在拉姆齐海滨别墅的,拉姆齐夫妇,他们的八个子女和几位宾客的平凡的下午。
客厅的窗口是沟通窗内和窗外的两部分的中间体。
在窗内,给詹姆斯讲故事的拉姆齐夫人。
在窗外,踱步的拉姆齐先生和作画的莉丽。
莉丽以母子图作为油画的背景,但是她觉得很难去把握住眼前的景象。
拉姆齐先生还有宾客塔斯莱先生总是说一些说一些令人扫兴的话。
客厅的窗户就相当于拉姆齐夫人的心灵窗口。
夫人透过她自己敏锐的感觉来观察外面的无序的世界。
夫人运用她自己的努力来协调着任何人之间性格的摩擦。
拉姆齐先生的脾气暴躁但是也在拉姆齐夫人平静的心性下缓和下来,“他默默的站在她身旁。
他终于非常谦卑地说,如果她高兴的话,他愿意去问问海岸警卫队的气象哨。
”以及对于令孩子们讨厌的塔斯莱先生,拉姆齐夫人也能够对他提供帮助与鼓励。
“查尔士·塔斯莱先生第一次感到无比的骄傲,感觉那吹拂她鬈发的微风,感觉到那樱花草和紫罗兰的香味,因为他正和一位美丽的妇女并肩前行,而且他还替她拿着手提包。
”透过内心独白的手法,透过塔斯莱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出拉姆齐夫人迷人的魅力。
以及之后拉姆齐夫人还促成了塔斯莱和莉丽的友谊,在第三部分中,莉丽在回忆起海滨上与塔斯莱先生片刻的友谊时,“像一件艺术品一般”永远珍藏于心。
不同人物之间看似相互抵触无法融合的个性,经过拉姆齐夫人的心灵窗口的观察与协调,得到了彼此之间的同情与理解。
这是伍尔夫透过人物的冲突的性格关系最后得到和解,提出了第一个心中的对与意义追求的问题,即:是否能够在不毁灭自我的个性前提之下来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平和理解与同情。
最后的答案也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更进一步分析会明析,拉姆齐夫人意识到,“争吵、分歧和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中”。
她想尽力补救这缺陷。
在晚餐桌上,她积极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希望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参加晚宴的每个人都感到了一种有序、平和、稳定的氛围。
在第二部分中,主题为时间流逝。
作者通过一段简短的抒情散文描述,将十年之后的就寝时间与十年之前进行了对比。
运用心理时间,将十年描绘成了转瞬而过的十年。
书中的人物经历的各种变化,拉姆齐夫人去世,子女的夭折,莉丽也未能与班克斯结合,拉姆齐先生寻求哲学真理也未能进步,莉丽的油画构思了十年。
似乎所有的努力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似乎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这是伍尔夫提出,能否在一片混乱之中,建立起某种稳定有序,并且把握住真实这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深化。
作者运用感性印象,用她自己的语言来纯粹记录与描述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从主观的角度用简短的篇幅描写出了这沉静与混乱的十年。
但是在这混乱之下,人们之前在有限能力之下所做的努力,还是在闪着光芒。
拉姆齐夫人之前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她的品质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所有人。
从整体上来看,拉姆齐夫人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却又最终归于平静和谐。
拉姆齐夫人喜欢夸张,喜欢做媒,而且有能力创造出虽然短暂但是在人们记忆中永不磨灭的和谐统一,就像创造出一件艺术品;她温柔善良,慷慨大方,无私的帮助别人,用温暖的笑容给别人光明,但是她也会对镜中苍老的自己哀叹也有时会怀疑自己的好心是否真诚;她怀着崇拜一样的感情爱着丈夫,用温暖的爱安慰丈夫、照顾孩子;促成了保罗和敏泰的婚姻,但她看到敏泰的光彩面貌有些嫉妒,因为自己已经青春不再。
她总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奉献给其他人,通过其他的对她的依赖,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拉姆齐夫人用爱和宽容、同情来救渡痛苦的人生,在恬淡温柔的色彩中获得安宁的心境,既超脱尘嚣,又不脱离现实;既宁静、幽静、又充满生活气息,既不功利,又清心寡欲。
(三)《到灯塔去》故事的第三部分中作者对于拉姆齐夫人和谐精神的重现最后一部分,也即呼应开头的第三部分。
以“灯塔”为主题,讲述了十年之后的家人好友团聚再次决定前往灯塔。
拉姆齐先生决心到灯塔去,同时也要求他的小儿子詹姆斯同去。
通过两条叙事线索,一是拉姆齐父子的心理活动,另一条是莉丽努力完成以拉姆齐母子为背景的那幅画。
在故事的最后,拉姆齐先生抵达彼岸,在远处目送他们的莉丽得到了灵感,挥笔完成了她创作了十年之久的油画,一副在混乱之中有秩序,平和,且真实的油画。
这是借助莉丽的画作,生动的表达出拉姆齐夫人的所代表的和谐。
伍尔夫通过众人的表现,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即:自我是否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掌握,不顾死亡的威胁,而恒久存在。
透过莉丽的心理活动,莉丽怀念已经溘然长逝的拉姆齐夫人,“她慷慨的把自己的感情施舍,施舍,施舍,现在她已经死去——留下这一切后果。
这都是拉姆齐夫人的错。
她死了。
她过去经常坐的的石阶空着。
她死了。
”透过重复的“她死了”,从侧面表达出作者的疑问,死亡夺去了能维持秩序的真理,到底恒久的存在在哪里?而后,作者又借莉丽之口,提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个关于人生意义的伟大启示,从来没有出现。
也许这伟大的启示永远不会到来。
作为它的替代品,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小小的奇迹和光辉,就像在黑暗中出乎意料的擦亮了一根火柴,是你对人生的真谛获得一刹那的印象;眼前就是一个例子。
”随后,她回忆起拉姆齐夫人,是拉姆齐夫人试图将一切不平和,一切流动的,铸成固定的,永恒的存在。
另一方面,当詹姆斯最终站到灯塔底下,现实的灯塔与多年来存在在心底的灯塔的面貌:“一座银色的、烟雾朦胧的塔,有一只黄色的大眼睛。
”现实的与精神的共同存在,形成了心底永远的灯塔。
所有的一切,说明拉姆齐夫人的人格光芒像是灯塔的光,永远的照耀人们。
最后的最后,还是人类的奋斗和爱战胜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无常。
这就是作者给出的回答。
呈现在莉丽心中的幻景,也终于变为画布上的真实图画,拉姆齐夫人所坚守的和谐精神,作者所追求的和谐图景也在画布上得到了平静的展现。
三、结论透过以上简短的分析,对于伍尔夫所表达的“到灯塔去”的真正意义有了一定的认知。
通过意识流构建了“到灯塔去”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作者对于生命和谐的意义追求,是一种隐含的思想的表露。
每个读者在其中都可以在自己的理解中,拥有自己的“到灯塔去”的历程和意义。
参考文献:[1] 张国耀.论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和谐思想[J].大学英语,2012,9(1)[2] 容新芳,张新民.论《到灯塔去》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J].外语教学,2004,25(6)[3]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M].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4]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5] 杜慧颖,金兵到灯塔去中的自由联想和象征[D].绥化学院学报,2008, 28(6)[6] 杜馨.追寻心中的灯塔-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象元素[J].安徽文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