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论文弗吉尼亚·伍尔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对于生命和谐
意义的探求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
摘要:意识流小说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到灯塔去》,通过复杂变换的人物内心独白描写等意识流表现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意识流小说饱满的思想。本文旨在通过侧重分析作者通过对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对于和谐的追寻,进一步使读者对于伍尔夫以及这部《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到灯塔去》;和谐
一、引言
著名的英国女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人物之一。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影响至今。伍尔夫的作品颇多,《到灯塔去》是她著名代表作之一,几乎所有的人物事件以及场景,都带有浓重的象征色彩和形式。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笔者基于其他文献的基础上,仅做出自己的简单解析,本文从拉姆齐夫人对拉姆齐先生,塔斯莱先生,以及对莉莉的影响这三点来解读这部作品体现出的作者对于生命和谐的意义的追求。首先,对于意识流小说、作家本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二、意识流小说、作家生平简介
早在1918年,意识流作为一个心理学词汇被梅·辛克莱引入文学界。在这之后,“意识流文学”就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
的文学作品。在创作上,意识流文学主要特点包括着重现人的内心世界,所追求的就是潜藏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旨在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意识流动的特点是,往往由现在的某一情景引起,触发对过去某一相似(往往只是在某一局部上相似)情景的联想,或诱发对未来某种情景的向往。通常采用内心独白、内心分析、自由联想、多角度叙事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并借回忆、现实、幻想、梦境等交织组合,令人印象深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意识流”小说的诸多写作特征,被伍尔夫运用的淋漓尽致。她阐释“意识流”小说观点的论文《论现代小说》已经透彻地表明了自己对于意识流小说的深刻理解。
对作家小说进行分析是理解作者的心态历程的一种方法。由于受到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她有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意识流的创作风格以及写作手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她。比如,伍尔夫著名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就是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写成的。以及《雅各之室》、《达洛卫夫人》都是伍尔夫的出色的意识流小说。相比其他代表小说,伍尔夫《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透过客观时间心理时间、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直接叙述和象征暗示,与富有象征意义的结构和诗意语言错综的结合在一起。经复杂性格的人物,沉思着超越时空意义的各种问题以及对于生命和谐意义的探求,更使其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二、对于《到灯塔去》中作者透过对拉姆齐夫人的塑造探寻生命
和谐的意义
(一)故事简介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故事情节极为简单:拉姆齐先生全家和朋友到海滨别墅去度假。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儿子詹姆斯,若是第二天天气晴好,便会带他乘船去参观游览在海中岩礁上矗立的灯塔。但是,由于第二天天气不佳,詹姆斯在那年夏天参观灯塔的愿望没有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距上次家人与客人相聚已经过去十年。十年经历了各种沧桑变化,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齐夫人早已溘然长逝。拉姆齐先生和儿女与客人故地重游,詹姆斯终于如愿以偿,和家人一同抵达灯塔。而最后,莉丽的画作也终于完成,终于画出了她心中的幻境。
(二)《到灯塔去》第一、二部分中拉姆齐夫人的精神态度、对于和谐的追求、对其他人物的影响
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窗”为主题。在拉姆齐海滨别墅的,拉姆齐夫妇,他们的八个子女和几位宾客的平凡的下午。客厅的窗口是沟通窗内和窗外的两部分的中间体。在窗内,给詹姆斯讲故事的拉姆齐夫人。在窗外,踱步的拉姆齐先生和作画的莉丽。莉丽以母子图作为油画的背景,但是她觉得很难去把握住眼前的景象。拉姆齐先生还有宾客塔斯莱先生总是说一些说一些令人扫兴的话。
客厅的窗户就相当于拉姆齐夫人的心灵窗口。夫人透过她自己敏锐的感觉来观察外面的无序的世界。夫人运用她自己的努力来协调着任何人之间性格的摩擦。拉姆齐先生的脾气暴躁但是也在拉姆齐夫人
平静的心性下缓和下来,“他默默的站在她身旁。他终于非常谦卑地说,如果她高兴的话,他愿意去问问海岸警卫队的气象哨。”以及对于令孩子们讨厌的塔斯莱先生,拉姆齐夫人也能够对他提供帮助与鼓励。“查尔士·塔斯莱先生第一次感到无比的骄傲,感觉那吹拂她鬈发的微风,感觉到那樱花草和紫罗兰的香味,因为他正和一位美丽的妇女并肩前行,而且他还替她拿着手提包。”透过内心独白的手法,透过塔斯莱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出拉姆齐夫人迷人的魅力。以及之后拉姆齐夫人还促成了塔斯莱和莉丽的友谊,在第三部分中,莉丽在回忆起海滨上与塔斯莱先生片刻的友谊时,“像一件艺术品一般”永远珍藏于心。
不同人物之间看似相互抵触无法融合的个性,经过拉姆齐夫人的心灵窗口的观察与协调,得到了彼此之间的同情与理解。这是伍尔夫透过人物的冲突的性格关系最后得到和解,提出了第一个心中的对与意义追求的问题,即:是否能够在不毁灭自我的个性前提之下来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平和理解与同情。最后的答案也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更进一步分析会明析,拉姆齐夫人意识到,“争吵、分歧和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中”。她想尽力补救这缺陷。在晚餐桌上,她积极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希望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参加晚宴的每个人都感到了一种有序、平和、稳定的氛围。
在第二部分中,主题为时间流逝。作者通过一段简短的抒情散文描述,将十年之后的就寝时间与十年之前进行了对比。运用心理时间,
将十年描绘成了转瞬而过的十年。书中的人物经历的各种变化,拉姆齐夫人去世,子女的夭折,莉丽也未能与班克斯结合,拉姆齐先生寻求哲学真理也未能进步,莉丽的油画构思了十年。似乎所有的努力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似乎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是伍尔夫提出,能否在一片混乱之中,建立起某种稳定有序,并且把握住真实这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深化。作者运用感性印象,用她自己的语言来纯粹记录与描述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从主观的角度用简短的篇幅描写出了这沉静与混乱的十年。但是在这混乱之下,人们之前在有限能力之下所做的努力,还是在闪着光芒。拉姆齐夫人之前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她的品质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所有人。
从整体上来看,拉姆齐夫人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却又最终归于平静和谐。拉姆齐夫人喜欢夸张,喜欢做媒,而且有能力创造出虽然短暂但是在人们记忆中永不磨灭的和谐统一,就像创造出一件艺术品;她温柔善良,慷慨大方,无私的帮助别人,用温暖的笑容给别人光明,但是她也会对镜中苍老的自己哀叹也有时会怀疑自己的好心是否真诚;她怀着崇拜一样的感情爱着丈夫,用温暖的爱安慰丈夫、照顾孩子;促成了保罗和敏泰的婚姻,但她看到敏泰的光彩面貌有些嫉妒,因为自己已经青春不再。她总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奉献给其他人,通过其他的对她的依赖,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拉姆齐夫人用爱和宽容、同情来救渡痛苦的人生,在恬淡温柔的色彩中获得安宁的心境,既超脱尘嚣,又不脱离现实;既宁静、幽静、又充满生活气息,既不功利,又清心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