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综合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综合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25=50分)
1.(2013·新课标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在这一生态系统中,鹰捕食黑线姬鼠,鹰大量迁入,会捕食更多的鼠,鼠的密度会发生变化,A正确;设该农场中有鼠数为X,则有X:100=280:2,X=14000(只),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B正确;黑线姬鼠的数量下降,但生物的种类并没有改变,因此丰富度没有发生变化,C不正确;在一条食物链中,按照能量传递规律,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D正确。
2.(2013·四川,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 B
[解析]本题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种群特征、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等有关知识。拟水狼蛛是卷叶螟和褐飞虱的天敌,说明他们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其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相对稳定;稻田是农田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人的作用特别大,人为因素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性外激素专一诱杀卷叶螟,由于拟水狼蛛的食物来源减少,会导致同一生态位的褐飞虱被捕食增加,种群密度减少;因此ACD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3.如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答案] D
[解析]由图可知,种群②增多导致种群①减少,之后,种群②因为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可确定种群②为捕食者、种群①为被捕食者。因而,种群②的营养级比种群①的营养级高,种群①处于较低营养级,所含能量比种群②的高。
4.
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如图所示。在一段
时间内,如种群乙的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增大,则引起的变化应是图示中的()
[答案] D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加,则丁的食物增加,丁种群数量会增加,甲的天敌增加,所以甲种群数量要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
5.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
D.M、N将呈现“J”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d
6.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 A
[解析]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的。
7.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海拔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海拔4 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
[答案] A
[解析]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比较分析能力。分析图形,海拔2 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 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A正确;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不同,说明b物种中有不同类型的个体,适应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即b物种具有遗传多样性;图中b、c数量的差异应是环境对不同生物选择的结果;在海拔4 000米处,a、b、c、d物种的数量比较接近,且都比较少,故不能明显体现遗传的多样性。
8.下列对生物学中几个关于“效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卵细胞体积大,细胞质中营养物质丰富,提高了物质运输的效率
B.提高反应的温度一定能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通过离心振荡,可以提高动物细胞融合的效率
[答案] D
[解析]细胞体积大,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少,不利于物质运输效率的提高;酶的活性具有适宜的温度,提高温度不一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