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实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第三章事故应急管理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应急准备与响应、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l )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保护其他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2)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扩大。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状态。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并总结救援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
1.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是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灾害与事件的共同特征,大部分事故都是突然爆发,爆发前基本没有明显征兆,而且一旦发生,发展蔓延迅速,甚至失控。
2.应急活动的复杂性事故、灾害或事件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多变性;众多来自不同部门参与应急救援活动的单位,在信息沟通、行动协调与指挥、授权与职责、通讯等方面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应急响应过程中公众的反应、恐慌心理、公众过急等突发行为复杂性等;较强的专业技术支持,包括:易燃、有毒危险物质、复杂处置;对每一行动方案、监测以及应急人员防护等都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支持下进行决策。
3.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公共安全事故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后果一般比较严重,能造成广泛的公众影响,应急处理不慎,就可能改变发生混乱和冲突,会使卷入人群数量增加和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后果加大,猝变、激化与放大,造成失控状态。
不但迫使应急响应升级,甚至可导致社会性危机出现,使公众立即陷入巨大的动荡与恐慌之中。因此,重大事故(件)的处置必须坚决果断,而且越早越好,防止事态扩大。
、事故应急管理相关法律要求
预案中规定: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
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
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公共突发事件分为四级,即:
I级(特别重大):红色
n级(重大):橙色
川级(较大):黄色
"级(一般):蓝色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
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
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
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本法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协同应急的能力。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三、事故应急管理理论框架
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
(一)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
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
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
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二)准备(有的和预防交叉)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
先采取的各种措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适时修订;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及时公布;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定期培训应急人员;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专门训练、演练;应急、急救自救的公益宣传;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新技术设备等。
(三)响应
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及时响应是应急管理的一个主要原则。
(四)恢复
恢复工作是在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所采取的处置工作。包括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
短期恢复往往在应急响应开始后就已经开始,如为受灾人员提供食品、药品、避难所等服务,因此也可理
解为应急响应活动的延伸。
长期恢复的重点是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的恢复,包括重建房屋设施、规划受影响区域等。
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
(一)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由于潜在的重大事故风险多种多样,所以相应每一类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应
急模式是一致的。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应贯彻顶层设计和系统论的思想,以事件为中心,以功能为基础,分析和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需求,在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资源统筹安排的基础上,科学地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各级应急救援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应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
具体内容结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进行
五、事故应急救援主要内容
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应急预案概况
单位概况;危险特性状况;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事件、适用范围和方针原则等。
2.事故预防
指对潜在事故、可能的次生与衍生事故进行分析并说明所采取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措施。
1)危险分析
危险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明确应急的对象(可能存在的重大事故)、事故的性质及其影响范围、后果严重
程度等,为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2)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