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分封制
(1)内容: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主要封国有:燕、鲁等。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影响:西周分封制在初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宗法制
(1)内容: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2)核心特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士“的等级。在广大的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秦的统一
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过程:平定六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谐音记忆法:“喊赵薇去演戏“)。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2)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四、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郡县制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1)形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认识: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皇权下的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2.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1.宋代设中书省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四、元朝行省制度
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以此为路、府、州、县。
2.职能
(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2)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套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制度的演变的特点
1.特点
(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在机构分工上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公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
(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六、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0
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里除水相职位,使六都直接隶属于皇帝,大大加强了皇权。丞相制度被永远库弃。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山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内国是皇帝为加强专制面设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
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影响: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七、清朝军机处G
1.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4.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造成皇权高度影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度发展到顶峰。
八、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巩周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民族融合起过积极作用。
2.到19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与落后。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与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3.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函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同人的发国受到严重阻碍以致无力对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