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最新版精品课件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 即,原开环Bode图+校正环节Bode图+ 增益调整=校正后的开环Bode图
2.根轨迹法
在系统中加入校正装置,相当于增加 了新的开环零极点,这些零极点将使 校正后的闭环根轨迹,向有利于改善 系统性能的方向改变,系统闭环零极 点重新布置,从而满足闭环系统性能 要求。
§6.2 线性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
校正装置 Gc(s)
R(s)
+
+
+
原有部分 C(s)
Go(s)
-
(d)前馈补偿
对扰动
信号直
接或间
测 量 , R(s) +
+
形成附 加扰动
+ -
补偿通

校正装置 Gc(s)
原有部分 + Go2(s)
N(s)
+ 原有部分 C(s) Go2(s)
(e)扰动补偿
•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属于主反馈回路之内的校正。
根据校正装置加入系统的方式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可将其作如下分类:
+
+
-
-
原有部分 Go(s)
校正装置 Gc(s)
(b)反馈校正
C(s)
R(s) +
校正装置 +
Gc1(s)
-
-
原有部分 C(s) Go(s)
校正装置 Gc2(s)
(c)串联反馈校正
相当于 对给定 值信号 进行整 形和滤 波后再 送入反 馈系统
•知 识 要 点
线性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比例(P)、积 分(I)、比例-微分(PD)、比例-积分(PI) 和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超前校 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用校正装置 的不同特性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 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PPT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PPT课件

这意味着最大超调量减小,振荡次数减小,从而改 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相对稳定性和快速性均有改善 )
3) 在高频段,由于PID调节器微分部分的作用 ,使高频增益有所增加,会降低系统的抗高频干扰 的能力。
同理,可应用MATLAB软件对系统性能进行分 析,图6-13a、b为单位阶跃响应,图6-13c、d为单 位斜坡响应。

如今增设扰动顺馈补偿后,则系统误差变为: •


(6-11)
由此可见,因扰动量而引起的扰动误差已全部 被顺馈环节所补偿了,这称为“全补偿”。
扰动误差全补偿的条件是

(6-12)
结论:含有扰动顺馈补偿的复合控制具有显著 减小扰动误差的优点,因此在要求较高的场合,获 得广泛的应用(当然,这是以系统的扰动量有可能被 直接或间接测得为前提的)。
第一节 校正装置
一、无源校正装置 无源校正装置通常是由一些电阻和电容组成的
两端口网络。表6-1列出了几种典型的无源校正装置 。
无源校正装置线路简单、组合方便、无需外供 电源,但本身没有增益,只有衰减;且输入阻抗较 低,输出阻抗又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通常还 需要增设放大器或者隔离放大器。
表6-1 几种典型的无源校正装置
根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一般 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顺馈校正。
在串联校正中,根据校正环节对系统开环频率 特性相位的影响,又可分为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 后校正和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等。
在反馈校正中,根据是否经过微分环节,又可 分为软反馈和硬反馈。
在顺馈补偿中,根据补偿采样源的不同,又可 分为给定顺馈补偿和扰动顺馈补偿。
图6-7 具有比例积分(PI)校正的系统框图
现设K1=3.2,T1=0.33s,T2=0.036s,系统固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课件

1
PI调节器、PD调节器以及PID调节器从实质上看和滞后网络校正 、超前网络校正以及滞后-超前网络校正是相同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PID的校正作用。如果把式(6-17)所描述的PID调节器的 输入E(s)和输出U (s)之间的关系用时域关系表示,则为
u(t)
K
p e(t )
1 Ti
t
Lo c =Lc m =10 lg a
根据上式可确定超前网络的参数a。有了wm和a以后,即可由下式求出超前 网络的另一参数
T 1
m a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26
(4)验算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
由于超前网络的参数是根据满足系统剪切频率要求选择的,因此相角裕 度是否满足要求,必须验算。验算时,由已知的a值,根据式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14
2. 无源滞后网络
Z
1
R1;Z2
R2
1 Cs
无源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
Gc (s)
Uo (s) Ui (s)
Z2 Z1 Z2
1 R2Cs 1 (R1 R2 )Cs
1 bTs 1 Ts
式中: T R1 R2 C
b R2 1 R1 R2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15
s)
其对数幅频特性如上图中L(w)所示。显然,已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必为 4.4rad/s,由此算得未校正系统在wc=4.4rad/s时的相角裕角go(wc)=12.8°, 而由式(6-5)算出时,故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m o (c ) 49.8o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31
相角裕度满足大于45°的指标要求。已校正系统的幅值裕度仍等于 +∞dB,因为其对数相频特性不可能以有限值与-180°线相交。此时,全 部性能指标均已满足要求。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ppt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ppt

并有强烈的振荡。难以兼顾稳态和暂态两方面的要求。
② 采用PD控制时
(s)
C(s) R(s)
s2
K
2
Pn
(1
s)
(2n
K
2
Dn
)s
K
2
Pn
特征方程:1 KD s2
n2s
2n
s
K
2
Pn
0
等价开环传函:G1(s)
s2
n2s 2ns
K
2
Pn
为满足稳态误差要求,KP 取得足够大,若 KP 2 则有:
PD控制器中的微分控制规律,能反映输入信号的变 化趋势(D控制实质上是一种“预见”型控制),产生有效 的早期修正信号,以增加系统的阻尼程度,能有效地抑制 过大的超调和强烈的振荡,从而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在串
联校正时,可使系统增加一个 KP KD 的开环零点,使 ,
有助于动态性能的改善。
注意:
D控制作用只对动态过程起作用,而对稳态过程没有 影响,且对系统噪声非常敏感,所以一般不宜单独使用。
一、性能指标
为某种特殊用途而设计的控制系统都必须满足一定的 性能指标。不同的控制系统对性能指标的要求应有不同的 侧重。如调速系统对平稳性和稳态精度要求较高,而随动 系统则侧重于快速性要求。性能指标的提出,应符合实际 系统的需要和可能。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采用的设计方法一般依据性能指
标的形式而定,若性能指标以 ts、 %、 、稳态误差等
s1,2 n jn KP 2
dK D ds
0
s
n
KP
2( KD
KP ) n
可见,K D (微分作用增强),根轨迹左移。尽管为满足 稳态要求,KP 选得很大,但总可以选择合适的 KD 值,使系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频率法校正的基本原理: 利用校正网络的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
改善系统瞬态响应。
校正装置分类
校正装置按 控制规律分
超前校正(PD) 滞后校正(PI)
滞后超前校正(PID)
校正装置按 实现方式分
有源校正装置(网络) 无源校正装置(网络)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R2
u r (t)
i 2 (t)
R1
i1(t)
(aTa s
1)(Tb a
s
1)
滞后--超前网络
L'()
20db / dec
20 lg K c
1 1/ T1 2 1/ T2
设相角为零时的角频率
1
()
a)
20db / dec
5
1 T1T2
90
5 校正网络具有相
5
位滞后特性。
90
b)
5 校正网络具有相位
超前特性。
G( j)
Kc
( jT1
G1 (s)
N (s) C(s)
G2 (s)
性能指标
时域:
超调量 σ%
调节时间 ts
上升时间 tr 稳态误差 ess
开环增益 K
常用频域指标:
开环频域 指标
截止频率: 相角裕度:
c
幅值裕度:
h
闭环频域 指标
峰值 : M p
峰值频率: r
带宽: B
复数域指标 是以系统的闭环极点在复平面
上的分布区域来定义的。
解:由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k v 1应00 有
G( j)
100
j( j0.1 1)( j0.01 1)
100 A()
1 0.012 1 0.00012

自动控制6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自动控制6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复合校正
同时采用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的方法,对系 统进行综合校正,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数字校正
利用数字技术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具有灵 活性和高精度等优点。
02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评价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概述
稳定性
准确性
系统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原来的 平衡状态或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系统稳态误差的大小,反映了系统的 控制精度。
针对生产线上的各种工 艺要求,设计相应的控 制策略,如顺序控制、 过程控制等。
系统校正方法
根据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要求,采用适当的校 正方法,如PID参数整定、 自适应控制等。
仿真与实验验证
通过仿真和实验手段, 验证综合与校正后的工 业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 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注
06 意事项与常见问题解决方 案
仿真与实验验证
通过仿真和实验手段,验证综合与校正后 的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系统校正方法
针对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采用 适当的校正方法,如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等。
实例三
01
02
03
04
控制系统结构
分析工业自动化生产线 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包括传感器、执行机构、 PLC等部分。
控制策略设计
考虑多变量解耦控制
对于多变量控制系统,可以考虑采 用解耦控制策略,降低各变量之间 的相互影响,提高系统控制精度。
加强系统鲁棒性设计
考虑系统不确定性因素,加强 系统鲁棒性设计,提高系统对 各种干扰和变化的适应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注意事项
明确系统性能指标

精品课件-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系统校正

精品课件-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系统校正

20lg 10 0.456c cc
0 10 0.456
c
1 c
4.56(rad/s)
=180° (c) Gc ( j)G( j)
180° 90°- arctanc arctan0.456c arctan0.114c | c 4.56 49.8°
(6) 选择无源相位超前网络元件值。(省略)
R2 R1 R2
1 R1Cs 1 R1R2 Cs
R1 R2
Gc
s
1 a
1 aTs 1 Ts
T R1R2 C R1 R2
a R1 R2 1 R1 1
R2
R2
Gc
s
1 aTs 1 Ts
Gc
j
1 1
jaT jT
c () arctan aT arctanT
m
T
1 a
1 2
(lg
1
G1(s)G2 (s)
G1(s)
1 T1s
1 T1s
G2
(s)
1 1
T2 T2
s s
Gc
(
j)
1 jT1 1 jT1
1 jT2 1 jT2
G1( j)G2 ( j)
2.有源相位滞后-超前网络
Gc
(s)
G0
(1 T2s) (1 T1s
(1 T3s) 1 T4s)
式中,
G0
-
R2 R3 R1
【例6-2】 某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
G1(s)
(0.1s
k 1)(0.001s
1)
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稳
态误差ess≤0.1%及 ≥45º的性能指标。
解:先用图示的无源相位超前网络进行校正。

自动控制理论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自动控制理论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Im
Gc(s)=
1+aTs 1+Ts

dφ(ω) dω
=0

ωm=
1 Ta
=
1 T
·aT1
0
φm 1ω=0 α+1
2
ω=∞
α Re
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中点。
最大超前相角:
sinφm=1+(a(a––11)/)2/2
=
a–1 a+1
φm=sin-1
a–1 a+1
滞后校正部分:
(1+ T1S) (1+αT1S)
超前校正部分:
(1+ T2S)
(1+
T2 α
S)
L(ω)/dB
1
1
0 α T1
T1
-20dB/dec
φ(ω)
0

T2
T2
ω
+20dB/dec
ω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 有源滞后—超前
R2
校正装置 传递函数为:
ur R1
GGcc(式(ss))中==K:(K1(cc1(+(1+1aK+T+TTcT01=S1S1S)SR)()()12(1R(+1+1+1+RT+TaT33T2S2S2S)S))) T1=
a=
1+sinφm 1–sinφm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R2 C
R3
Gc(s)=
R3[1+(R1+R2)Cs] R1(1+R2Cs)

第6章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PPT资料49页

第6章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PPT资料49页
因此,控制系统的校正,就是按给定的固有部分的特性和对系统提出的性 能指标要求,选择与设计校正装置。而校正装置的选择及其参数整定的过 程,就称为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问题。
6.1.2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 用频率校正有以下特点。
(1)用频率法校正控制系统,主要是改变频率特性形状,使之具有合适的高频、 中频、低频特性和稳定裕量,以得到满意的闭环品质。
d
图6-5 相位超前网络
d
R1 R2 R1
1
频率特性为
Wc (j)
1
d
jT jT
1 1
校正电路的伯德图如图6-6所示。
d
图6-6 超前校正电路的伯德图
图中
2 = d1
max 12
max
arcsind d
1 1
2.用频率法设计超前校正网络
利用频率法进行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大致如下。
(1)根据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 (2)绘制在确定K值下的伯德图,计算出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
(2)在初步设计时,常采用伯德(Bode)图来校正系统。
(3)用频率法校正控制系统时,通常是以频率指标来衡量和调整系统的暂态性 能,因而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需要校正的几种基本类型如图6-1所示。
6.1.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应根据系统工作的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际需要来确定,对不同系统有所侧重, 如调速系统对平稳性和稳定性精度要求较高,而随动系统则侧重于快速性要求。
0 = − 0 + = 5°~ 20°
(3)根据给定相位裕量,估计需要的附加相角位移,求出超前网络必须提 供的相位超前量。
(4)计算校正网络系数。
m0
d1 1 ssiin n m m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六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六章

相位超前校正网络的Bode图
1/αT
0dm 1/T
ω
1 jwT 1 Gc ( jw ) jwT 1
20lgα
[+20]
φ(ω)
40°
20° 0°
1
φm
ω
开环放大倍数下降α倍,可能导致稳态误差增加。 相频特性则表明:在ω由o至∞的所有频率下,φ(ω)均为正值, 即网络的输出信号在相位上总是超前于输入信号的。
wb (5 10)wM
图6-1
3、校正方式
1) 串联校正
R(s) + -
校正装臵放在前向通道中, 被控的固有部分相串联。 简单、容易实现。 2) 反馈校正(并联校正) 是一种局部反馈。改善系 统的性能,抑制系统参数的 波动和减低非线性因素的影 响。
Gc(s) H(s)
Go(s)
C(s)
R(s) + -
R2 b 1 R1 R2
R1
u1
R2 C
u2
T ( R1 R2 )C
C
z 零点: c 1 bT 极点: pc 1 T
i2 i1
R1 R2 R3
jbwT 1 Gc ( jw ) jwT 1
ui
_ +
R0
uo
相位滞后校正网络的Bode图
1/T
0dB -10dB -20dB
要想减小稳态误差则要增大Kp。 后果是可能使系统暂态响应有很 大的超调量和剧烈振荡。
2wn
KP 0
σ
wn
K P
KP 0
(2)比例-微分PD校正器
其传递函数
G ( s) K d s K p Kd Kp( s 1) K p (Ts 1) Kp

自动控制原理_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_ppt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_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_ppt课件
R( s ) +
G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s)
+
G2 ( s)
C ( s)
-
Gs c ()
H ( s)
图6-2 反馈校正系统方框图
第 5 页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反馈校正作用:能达到与串联校正同样的校正效果,还 可减弱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参数漂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复合控制校正——把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有机结合起来 的校正方法。 复合校正中的前馈装置: 扰动补偿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_ 第六章控制系 统的校正与设 计
第 1 页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
控制系统——由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系列元件组 成,其中可分成被控对象与控制器两大部分。 综合与校正问题:
当将选定的控制器与被控对象组成控制系统后,如果不 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时,在已选定的系统不可 变部分基础上,再增加些必要的元件,使重新组合起来的 控制系统能够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
串联校正——校正元件与系统不可变部分串接,如图6-1所 示, G0 ( s) 与 G c ( s ) 分别为不可变部分及校正元件的传递函数。
R( s) + C( s)
Gc ( s)
G0 ( s)
H ( s)
图6-1 串联校正系统方框图
第 4 页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反馈校正——从系统的某个元件输出取得反馈信号,构成 反馈回路,并在反馈回路内设置传递函数为的校正元件的校正 形式。
R( s) E( s)
+
G( s )
+
C( s)
-
图6-4 按给定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 180
10 15
相角裕度 15
测量可得原系统的相角裕度 1பைடு நூலகம்,所以远 远小于要求值,说明在 K 1时00 系统会产生 剧烈的振荡,为此需要增加 40的 超前角。
注意:超前校正环节不仅改变了BODE图 的
相角曲线,而且改变了幅值曲线,使幅值 穿越频率提高,在新的幅值穿越频率上, 原系统的滞后相角就会增大,这就要求超 前校正装置产生的相角要相45应 的增大,为 此设计超前相角由增大到 。
6-3 串联滞后校正
一、无源滞后网络
Ei
R1
R2
C
Eo
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无源滞后校正网络
二、滞后校正环节的BODE图如图所示:
L,
0
1
m 2
20lg
1
1
0
T
m T
m
2
• 由BODE图得系统的最大滞后相角:
sin m
a a
1 1
• 在第一个转折频率后,对数特性的幅值和 相角都为负值,因此作为校正环节使用时 不仅可以增大系统的滞后相角,而且能减 小在一定频率范围中的对数幅值。
原系统BODE图中-7.78对的频率为55
40 L( )
20 0
( ) 0
90 180
c ' 55
10
7.78dB
15
L,
40 20
20
20
40
0
1000
10
23.8
142 100
40
40
L,
40 20
20
20
40
0
1000
10 23.8
142 100
40
40
2
3
4
• 超前校正装置对系统性能有如下影响: 1、减少了开环频率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上的负
m
2
1 T
超前网络 bode图
最大超前角与系数 a 的关系曲线
m( )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10
a
m
()
sin
1
1 1
a m
Gc
(s)
1 a
1 aTs 1 Ts
100 aG'C:(5s1)0002110TTss
三、超前校正基本原理:
利用超前校正装置产生的相角超前 特性,改善系统的性能。
40
Phase (deg); Magnitude (dB)
To: Y(1)
20
0
-2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1 0 -1
1 00
1 01
1 02
Frequenc y (rad/s ec )
• 也就是说设法找到一个滞后网络应把原系 统在 2上5s的1 幅值减小到0,并对此频率 附近的原系统的相角曲线产生不明显的影 响(只有这样才能维持 ) 4。5
-180
-1
0
1
2
3
10
10
10
10
10
Frequency (rad/sec)
蓝色校正前,绿色校正后
1.8
1.6 System: sys2 Peak amplitude: 1.21 Overshoot (%1.)4: 21.4 At time (sec): 0.309
1.2
1
0.8
System: sys1 Peak amplitude: 1.6 Overshoot (%): 60.4 At time (sec): 0.508
确定期望闭环主导极点要掌握以下原则:
若希望系统输出量超调量 p 越小,则系统参数中
阻尼比 就应接近1,由 cos 确定在s 平面应
满足的等阻尼线与负实轴的夹角 就应越小,期
望极点必须位于此等阻尼线以内;
若希望系统调节时间 ts 越短,由ts 3 ~ 4 n 确
应用无源的校正装置时,要考虑负载效应。
五、一般有哪些校正方法?
串联校正
R
Gc (s)
G0 s
Y
H s
反馈校正
R
G1(s)
G2(s)
Y
Gc(s)
H(s)
Gr (s)
Rs
E s
Gc (s)
Go (s)
Y s
按参考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
Gn (s)
N s
Rs
Es
Gc (s)
Go (s)
Y s
按扰动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
• 但是事实上,滞后网络在新的幅值穿越
频率 上c 要产生一个不大的负相角,故
实际的 可c 选的比 25稍s1小一些,如可以
选择
。 20s1
• 可以测得 20处s1的对数幅值为 ,14故dB滞
后网络在频率 的 对 20数s1值应该近似等
于 ,这1样4d才B能够使校正后的系统在此
频率上的对数幅值为 。 0dB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6-1 引言 6-2 串联超前校正 6-3 串联滞后校正 6-4 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 6-5 滞后超前校正和PID校正 6-6 反馈校正 6-7 复合校正
6-1 引言
一、系统校正 被控对象确定后,根据要求的控制目标,对 控制器的进行设计的过程叫作系统校正。
R
Gc
Y 对象
二、控制目标——性能指标
4、穿越频率减小,系统频带宽度减小,系统上升 时间加长。
• 采用相位滞后网络校正系统的步骤为:
1、由对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画出未校正系统BODE图;
3、在未校正系统Bode图中确定与要求的相角裕 度对应的频率;
4、计算上述频率对应的幅值,计算将其衰减到0
a 需要的 。 a 10L(ωc' ) 20
5、确定两个转折频率:
1 c G s 1 aTs
aT 10
1 Ts
a 1
➢适用对象: (1)原系统动态性能已满足要求,而稳态性能较差 (2)对系统快速性要求不高,而抗干扰性能要求较高
的系统;
➢缺点:降低了系统的快速性
6-4 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
根轨迹法校正的主要特点:
将提出的系统性能指标期望值化为对系统闭环主 导极点位置参数的要求,通过调整根轨迹增益或引 入适当校正装置,利用增益和所增加的开环零、极 点的变化,改变原有根轨迹形状,以使期望的闭环 主导极点能位于或接近校正后的闭环根轨迹上,得 到满意的或接近期望要求的系统闭环性能指标。
首先画出 K时的1BODE图,由图可知相角
裕度只有25度,即 。 25
采用滞后网络进行校正目的是要增大相角裕
度。对于原系统 c 这 2时5s相1 角裕度
45
40
L( )
20 0
( )
0 90 180
10 20 25
7.78dB
25 45
B ode D iagram s
Fro m: U(1 ) 60
(3) 计算 m
(4) 确定 a
(5) 计算ωm (6)确定T (7)验算
• 应用超前校正的几个限制条件:
1、原系统稳定;(否则需要的超前相角 大,噪声对系统干扰严重,甚至可以导 致系统不稳定)
2、原系统在穿越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 的系统不适用该校正方法
超前校正
总结: 1)超前校正原理:
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使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 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 2)适用对象: 超前校正主要应用于原系统稳定,稳态性能已满足要求而 动态性能较差的系统。 3)缺点:降低了系统的抗扰性能。
-50
Phase (deg)
-100 -90
-135
System: s Phase Margin (deg): 18 Delay Margin (sec): 0.0508 At frequency (rad/sec): 6.17 Closed Loop Stable? Yes
System: s2 Phase Margin (deg): 50.7 Delay Margin (sec): 0.0993 At frequency (rad/sec): 8.91 Closed Loop Stable? Yes
0.005
( )
[20]
[20]
G0Gc
0.05 0.1
G0
[40] 0.5
12
[40]
[60]
[60]
0 0.01
900
1800
2020年11月17日星期 二
0.1
G0Gc
1
Gc
G0
44
31
例2: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2500 s(s 25)
要求相角裕度 ,45设 计校正环节。
T
(1)校正装置提供
T1
aT
10 lg a [40] [40]
[60]
正相角补偿
3 (2)使校正后系统频
[60] 1
带变宽,动态响应变快。
()
(3)校正装置的最大相
0
0
m
2
角频率 m设在 处c。
180
3 1
(4)校正后的系统抗高 频干扰能力下降。
例1: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为:Gk (s)
System: sys2 Settling Time (sec): 0.619
Step Response
System: sys1 Settling Time (sec): 3.66
Amplitude
0.6
0.4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