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总结

4.十六烷裂化:

乙烯

催化剂

C16H34

加热、加压

C8H18+C8H16

卜六烷 辛烷 辛烯

点燃

1.乙烯燃烧 CH 2=CH 2+3O 2 2CO 2+2H 2O

2.乙烯与溴水反应

CH 2=CH 2+Br 2— CH 2BrCH 2Br (1,2-二溴乙烷)

催化剂

3.乙烯与水反应 CH 2=CH 2+H 2O CH 3CH 2OH

4.乙烯与氢气、氯气、氟化氢反应

CH 2=CH 2+H^^> CH 2CH 3

CH 2=CH 2+CI 2—> CH 2CICH 2CI

CH 2=CH 2+HCI^> CH 3CH 2CI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总结 甲烷

点燃

1.甲烷燃烧 2O 2+CH 4 CO 2+2H 2O

2.甲烷与氯气光照(①T ②T ③T ④)

光照

分步①CH 4+CI 2 CH 3CI+HCI

光照

合并①CH 4+CI 2 CH 3CI+HCI

光照

② CH 3CI+CI 2 CH 2CI 2+HCI

光照

② CH 4+2CI 2

CH 2CI 2+2HCI

光照

③ CH 2CI 2+CI 2

CHCI 3+HCI 光照

③ CH 4+3CI 2

CHCI 3+3HCI

光照

④ CHCI 3+CI 2 CCI 4+HCI

光照

④ CH 4+4CI 2

CCI 4+4HCI

3.甲烷高温分解

高温

CH 4 C+2H 2

5.乙烯反应生成聚乙烯 nCH 2=CH 2■催化剂-[CH L CH 2}n

乙烯与氧气反应

催化剂

2CH 2=CH 2+O 2

2CH 3CHO

催化剂

CH 2=CH 2+O 2 CH 3COOH

1.苯燃烧 2 - O +1502点燃 12CO 2+6H 2O

2.苯与纯溴反应-O +B 「2催化剂Br+HBr

4.苯与氢气反应 ◎ +3H2^O (O 是6个 CH 2各个

C 相连接的简式,结构与之相同)

乙醇

1. 乙醇与钠反应 2C 2H 5OH+2Na —2C 2H 5ONa+H 2 T

点燃

2. 乙醇燃烧 C 2H 5OH+3O 2

2CO 2+3H 2O

3.乙醇催化氧化

总式2C 2H 5OH+O 2-化剂2CH 3CHO+2H 2O (催化剂为铜或银)

△ △

分式 2Cu+Q=2CuO 2CUO+2C 2H 5OP 2CU+2CH 3CHO+2H 2O

乙酸

催化剂

1.乙醛氧化 2CH 3CHO+O 2 2CH 3COOH

2.乙酸与镁反应 2CH 3COOH+Mg

(CH 3COO )2Mg+H 2 T

3.乙酸与氧化铜反应 2CH 3COOH+CUO* (CH 3COO )2Cu+H 2O

3.苯与浓硝酸反应

■O + HN0 3

4.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CH s COOH+NaOHT CH s COONa+H z O

5.乙酸与碳酸钠反应 2CH 3COOH+ Na 2CO 3T> 2CH 3COONa+H 2O+CO 2 T

6.乙酸与乙醇反应 CH 3CH 2OH+CH 3COOH] _j^H ^S °^j CH 3COOCH 2CH 3+H 2O

酯化反应

1 ?乙酸乙酯与水反应 CH 3COOCH 2CH 3+H 2O 稀 严鬟

2.乙酸乙酯与氢氧化钠反应 CH 3COOCH 2CH 3+ NaOH CH 3COONa+ CH 3CH 2OH

C 17H 35COOCH +3 H 2O* 3C 17H 35COOH+ CH- OH C 17H 35COOCH 2

1?葡萄糖与氧气反应 C 6H 12O 6+6O 2* 6CO 2+6H 2O

酒化酶

2.葡萄糖发酵 C 6H 12O 6 2C 2H 5OH+2CO 2?

3. 1分子麦芽糖水解生成2分子葡萄糖;1分子蔗糖水解生成 素、淀粉水解:(C 6H 10O 5)n ,即有n 分子纤维素或淀粉,生成 n 分子葡萄糖。所有的反应 都需

要催化剂,但是催化剂不同。

【鉴别葡萄糖使用新制的 碱性Cu(OH) 2溶液或银氨溶液】

补充:

1.氯乙烯加聚反应 nCH 2=CHCl —一 [CH 2 C fn

Cl

CH 3CH 2OH+CH 3COOH

3.油脂反应

C 17H 35COOCH 2

CH 2—OH

CH 2— OH

C 17硬脂酸甘崛2 硬脂酸

C 甘油OH

C 17H 35COOCH +3 NaOHP- 3C i7H 35COONa+CH OH

皂化反应

C 17H 35COOCH 2

CH 2—OH

糖类

硬脂酸甘油酯

硬脂酸钠

甘油

1分子葡萄糖与1分子果糖;纤维

y z

点燃 y

C x H y O z +(X+ -—)02

XCO 2+ H 2O

4 2

2

选修化学与生活

催化剂

1.汽车尾气净化 2NO+2CO

N 2+2CO 2 2NO x +2XCO=N 2+2XCO 2

3?硬水软化 煮沸 Ca(HCO 3)2=CaCO 3 J +COT +HO

Mg(HCO 3)2= MgCO 3 J +CO T +HO

MgCO 3+H 2O=Mg(OH )2 J +CO T

_ _ _ 2+ 一 — _ +

离子交换法 2NaR+Ca =CaR 2+2Na

2NaR+Mg 2 =MgR 2+2Na

+ 2+

CaR 2+2Na =2NaR+Ca

2

MgR 2+2Na =2NaR+Mg 2

2.明矶水解

Al 3++3H 2O

AI(OH )3j(胶体)+3H +

3.烃含氧衍生物燃烧通式

4.磺化煤再生 2.苯乙烯加聚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汇总

必修一、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汇总 必修一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 a C l2 + N a2S O4 ==== B a S O4↓+ 2N a C 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 a C l2+N a2C O3=====C a C O3↓ +2N a C 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 a2C O3+2H C l=====2N a C l+H2O +C 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 u O+C 高温 2C u+C 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 e+C u S O4=====F e S O4+C 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 a C l2+N a2C O3=====C a C O3↓+ 2N a C 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 a+O2 N 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 a+O2====2N 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 a2O2+2H2O====4N a O 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 a2O2+2C O2====2N a2C O3+O2 10、钠与水反应:2N a+2H2O====2N a O 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 e+4H2O(g)====F e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 l+2N a O H+2H2O====2N a A l O2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 a O+H2O====C a(O 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 e2O3+6H C l=====2F e C 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 l2O3+6H C l=====2A l C l3+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 l2O3 + 2N a O H ===== 2N a A l O2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 e C l3 + 3N a O H ===== F e(O H)3↓+3N a C 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 e S O4 + 2N a O H ==== F e(O H)2↓+N a2S 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 e(O H)2+2H2O+O2==== 4F e(O 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 e(O H)3 F e2O3+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 l2(S O4)3+6N H3·H2O==== 2A l(O H)3↓ +3(N H3)2S 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 l(O H)3 + 3H C l ==== A l C 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 l(O H)3 + N a O H ==== N a A l O2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 l(O H)3 A l2O3+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 e C l3+F e====3F e C 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 e C l2+C l2=====2F e C 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 i O2+4H F====S i F4+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 i+4H F====S i F4+2H2↑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第一、二章: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银离子的检验:Cl -+ Ag += AgCl ↓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 +CO2点燃 2MgO +C 第三章: 一、钠 1、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的火焰):2Na +O2Na2O2 2、钠块在空气中变暗:4Na+O2=2Na2O 3、Na2O在空气中加热(变黄):2Na2O+O2△2O2 4、金属锂在空气中燃烧:4Li +O2△2Li2O 5、钠与水反应(浮、熔、游、响、红) 2Na +2H2O =2NaOH+H2↑ 2Na +2H2O =2Na++2OH -+H2 ↑ Na2O 、Na2O2的相关反应: 6、碱性氧化物Na2O与水的反应:Na2O+H2O=2NaOH 7、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放热反应、Na2O2是强氧化剂,可用于漂白) 2Na2O2+2H2O =4NaOH +O2↑ 2Na2O2+2H2O =4Na++4OH -+O2↑ 8、碱性氧化物Na2O与CO2的反应Na2O +CO2=Na2CO3 9、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供氧剂),原因是: 2Na2O2+2CO2=2Na2CO3+O2 10、Na2O +SO2=Na2SO3Na2O2+SO3=Na2SO4

11、Na2O +2HCl =2NaCl +H2O 12、2Na2O2+4 HCl =4 NaCl +2 H2O +O2↑ 14、小苏打受热分解:2NaHCO3△ Na2CO3+H2O +CO2 ↑ 15、固体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NaHCO3+NaOH △ Na2CO3+H2O 16、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反应有离子方程式: NaHCO3+NaOH =Na2CO3+H2O HCO3-+OH -=H2O +CO32- 17、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18、继续通入过量CO2 :Na2CO3 + CO2 + H2O = 2 NaHCO3 总反应方程式:NaOH + CO2 = NaHCO3 19、苏打(纯碱)与盐酸反应: ①盐酸中滴加纯碱溶液 Na2CO3+2HCl =2NaCl +H2O +CO2↑CO32-+2H+=H2O +CO2↑②纯碱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Na2CO3+HCl =NaHCO3+NaCl CO32-+H+=HCO3- NaHCO3+HCl=NaCl+H2O+CO2↑HCO3-+H+=H2O +CO2↑ 20、(1)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Ca(OH)2反应: Na2CO3 +Ca(OH)2 =CaCO3↓+2 NaOH NaHCO3+Ca(OH)2(多)=CaCO3↓+NaOH +H2O 2NaHCO3+Ca(OH)2(少)=CaCO3↓+Na2CO3+2H2O 21、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CaCl2反应: Na2CO3 +CaCl2 =CaCO3↓+2 Na Cl NaHCO3溶液与CaCl2 不反应; 二、经典Al三角: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一)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20191125151717)

高一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Z A n R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 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 (包括物理、化学性 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 (难点)(AB , A 2B ,AB 2, NaOH ,Na 2O 2,NH 4Cl ,O 2 2-,NH 4 +)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化学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总结

必修二化学方程式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Li与O2反应(点燃): 4Li + O2 2Li2 O Na与O2反应(点燃):2Na+O2Na2O2 Na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 K与H2O反应: 2K+2H2O===2KOH+H2↑ 2、卤素单质F2、Cl2、Br2、I2与氢气反应: F2 + H2 === 2HF Cl2 + H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HCl Br2+ H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Br I2+ H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① Cl2+2NaBr===Br2+2NaCl ② Cl2+2NaI===I2+2Na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I===I2+2NaBr 4、Mg与H2O反应:Mg+2H2O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Mg(OH)2+H2↑ 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

Mg与HCl反应: Mg+2 HCl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MgCl2+ H2↑ 5、Na与Cl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 化氢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专题-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1、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①Na 2O +2HCl=2NaCl +H 2O ②2Na +2HCl=2NaCl +H 2↑ Na 2O +2H +=2Na ++H 2O 2Na +2H +=2Na ++H 2↑ ③2Na 2O 2+4HCl=4NaCl +O 2↑+2H 2O ④4Na +O 2=2Na 2O 2Na 2O 2+4H +=4Na ++O 2↑+2H 2O ※⑥2Na +2H 2O=2NaOH +H 2↑ ※⑤2Na +O 2 △ Na 2O 2 2Na +2H 2O=2Na ++2OH -+H 2↑ ⑦Na 2O +H 2O=2NaOH ※⑧2Na 2O 2+2H 2O=4NaOH +O 2↑ Na 2O +H 2O=2Na ++2OH - 2Na 2O 2+2H 2O=4Na ++4OH -+O 2↑ ⑨Na 2O +CO 2=Na 2CO 3 ※⑩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⑾2NaOH +CO 2=Na 2CO 3+H 2O ⑿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2OH -+CO 2=CO 32-+H 2O CO 32-+Ca 2+=CaCO 3↓ ⒀NaOH +CO 2=NaHCO 3 ※⒁Na 2CO 3+H 2O +CO 2=2NaHCO 3 OH -+CO 2=HCO 3- CO 32-+H 2O +CO 2=2HCO 3- ※⒂2NaHCO 3 △ Na 2CO 3+H 2O +CO 2↑ 或 ※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OH -=CO 32-+H 2O ⒃Na 2CO 3+2HCl=2NaCl +H 2O +CO 2↑ ⒄NaHCO 3+HCl=NaCl +H 2O +CO 2↑ CO 32-+2H +=H 2O +CO 2↑ HCO 3-+H +=H 2O +CO 2↑ 补充:①石灰水中加入少量NaHCO 3 : Ca(OH)2+NaHCO 3=CaCO 3↓+NaOH +H 2O Ca 2++OH -+HCO 3-=CaCO 3↓+H 2O ②石灰水中加入过量NaHCO 3 : Ca(OH)2+2NaHCO 3=CaCO 3↓+Na 2CO 3+2H 2O Ca 2++2OH -+2HCO 3-=CaCO 3↓+CO 32-+2H 2O 2、铝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①2Al +6HCl=2AlCl 3+3H 2↑ ②4Al +3O 2 △ 2Al 2O 3 2Al +6H +=2Al 3++3H 2↑ ※③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 ④Al 2O 3+6HCl=2AlCl 3+3H 2O NaCl Na NaOH Na 2CO 3 NaHCO 3 NaCl Na 2O Na 2O 2 ① ② ③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④ Al Al 2O 3 A l (O H)3 KAl(SO 4)2 NaAlO 2 AlCl 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概括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 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绝对全-高中化学必修2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经典方程式再书写 1.将Na 2O 2加入到Na 2SO 3溶液中(写化学方程式) Na 2O 2+Na 2SO 3+H 2O===2NaOH +Na 2SO 4 2.将Na 加入到FeCl 3溶液中(写化学方程式) 6Na +6H 2O +2FeCl 3===6NaCl +2Fe(OH)3↓+3H 2↑ 3.将Na 2O 2加入到FeCl 3溶液中(写化学方程式) 6Na 2O 2+6H 2O +4FeCl 3===4Fe(OH)3↓+12NaCl +3O 2↑ 4.将Na 2O 2加入到含等物质的量的FeCl 2溶液中(写离子方程式) 4Na 2O 2+6H 2O +4Fe 2+===4Fe(OH)3↓+O 2↑+8Na + 5.实验室利用KClO 3和浓HCl 反应制Cl 2(写离子方程式) ClO -3+6H ++5Cl -===3Cl 2↑+3H 2O 6.工业上利用Cl 2和石灰乳制漂白粉(写化学方程式)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7.将SO 2通入到碘水中(写离子方程式) SO 2+I 2+2H 2O===4H ++SO 2-4+2I - 8.漂白粉在空气中的漂白原理(写离子方程式) Ca 2++2ClO -+CO 2+H 2O===CaCO 3↓+2HClO 9.Cu 和浓H 2SO 4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10.C 和浓H 2SO 4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11.将H 2S 气体通入到FeCl 3溶液中(写离子方程式) 2Fe 3++H 2S===S ↓+2Fe 2++2H + 12.将SO 2气体通入到H 2O 2中(写离子方程式) SO 2+H 2O 2===2H ++SO 2-4 13.工业上制粗硅 SiO 2+2C=====△ Si +2CO ↑ 14.强碱缓慢腐蚀玻璃(写离子方程式) SiO 2+2OH -===SiO 2-3+H 2O 15.将过量CO 2气体通入到Na 2SiO 3溶液中(写离子方程式) SiO 2-3+2CO 2+2H 2O===H 2SiO 3↓+2HCO -3 16.制水煤气 C +H 2O(g)=====高温 CO +H 2 17.实验室制NH 3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必修一、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化学方程式汇总 必修一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先加HCl酸化---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3、2Na + 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7、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8、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9、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0、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1、Mg与HCl反应: Mg+2 HCl === MgCl2+ H2↑ 12、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Cl3 + 3NaOH ===== Al(OH)3↓+ 3NaCl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结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