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大创新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1、推进核心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实施两大战略,支持传统产业及服务业升级改造,以及促进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支撑作用。
2、推动产业链升级、融合跨界合作。
加强对涉及核心优势产业的产业联盟和产业链升级,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与产业链融合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支持跨界融合创新和双轮驱动发展。
3、完善社会体制支持。
积极创新制度机制,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和行业协调机构的建设,以及推动政府与企业共同分享社会责任。
4、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迭代。
加大对强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结合产业链升级扩宽技术迭代的渠道,推进技术应用的创新,在技术开发、创新驱动、制造运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予以重大投资,中国技术创新要进入轨道。
1、完善创新体系。
以科学研究、产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3、推动转型升级改造。
以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融合创新为重点,完善市场和配套机制,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以实现科技、产业、产品相结合的转型升级改造。
4、倡导社会参与。
鼓励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企业参与到新兴产业的发展中,积极营造众多利益攸关方自由参与的社会环境。
总之,本次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为了推动我国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促进技术改造为导向、以提升产业增加值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中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在不断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分别从发展趋势、主要领域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发展趋势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势:一、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制造业的必要条件,也将促进服务业的升级和转型。
二、生态化和绿色化趋势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越来越注重生态化和绿色化,这是因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入。
三、全球化趋势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越来越具备全球化的特征。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领域,全球化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未来,中国的企业和创新力将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竞争力。
主要领域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领域: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在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和智能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也应该在这些领域加强投入和创新。
二、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新能源和智能制造是中国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应该加大对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投入,为这些领域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三、生物科技和医药领域生物科技和医药领域是未来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应该在生物科技和医药领域加强创新,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进产业的整合和优化。
四、数字娱乐和文化创意领域数字娱乐和文化创意领域也是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中国应该加强对文化创意和数字娱乐领域的投入和创新,促进数字文化的全球化。
五、智能交通和物流领域智能交通和物流领域是未来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应该加大对智能交通和物流领域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投入,促进物流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创新推进策略研究
0 引 言
当前 , 国际 金 融 危 机 波 澜 未 平 , 场 围 绕 着 争 夺 新 一
兴 产 业 未 来 发 展 的竞 争 已经 展 开 。美 国 将 研 发 投 入 提
据 经 济 科 技 发 展 的 制 高 点 。 目前 , 技 术 创 新 为 支 撑 以
的新 兴 产 业 竞 争正 成 为 国 际 竞 争 的 重 点 。① 发 达 国家
高 到 GDP的 3 , 下 历 史 最 高 水 平 ; 国 着 眼 于 发 展 创 英 低 碳 经 济 、 字 经 济 , 构 建 英 国未 来 ”; 盟 宣 布 投 资 数 “ 欧 10 0 欧 元 发 展 绿 色 经 济 ; 罗 斯 提 出 开 发 纳 米 和 核 5亿 俄
能 技 术 ; 国提 出 发 展 七 大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但 是 , 中 我 们 应 该认 识 到 : 兴 产 业 的 发 展 往 往 发 端 于 重 大 的 技 新 术 创新 , 兴 产 业 的 发 展 实 质 上 是 探 索 建 立 新 的 产 业 新
和跨 国公 司 为 了保 持 技 术 领 先 优 势 与 利 益 , 往 通 过 往
标 准 战 略 , 知 识 产 权 和 标 准 体 系 糅 合 在 一 起 , 大 对 将 加 高 新 技 术 的 控 制 和 市 场 垄 断 , 缓 产 业 链 高 端 环 节 及 减
核 心 技 术 向 发 展 中 国 家 转 移 的 进 程 , 巩 固 自 己在 全 以 球 产 业 格 局 中 利 益 最 大 化 的 地 位 ; 发 达 国家 和 跨 国 ②
的 基 础 上 ,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的 技 术 创 新 、 业 模 式 创 新 、 制 机 制 创 新 进 行 了 分 析 , 出 了培 育 和 发 对 商 体 提
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的实施意见一、背景和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既是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二、总体目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增强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提升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型国家;3.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4.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三、重点任务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全面完善的政策体系,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培养、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3.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创新型创业;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5.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6.加强新兴产业监管,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引导和规范,防止产业过热和泡沫化现象的发生。
四、政策措施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我们将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设置税收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减免税和税收补贴;2.制定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风险投资;3.实施人才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打造创新型创业生态系统;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国人才,促进新兴产业的国际化;6.鼓励重点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培养引领性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如何加快推进三大国家战略
更好地 服务于战略推进 。 除了提高行政 效
率外 , 可对舟 山 、 义乌进一步 扩权 , 更好地
会 ,经济结构从 以制造业为主转 向以服务 体 制机 制进行 创新 和突破 。争取 中央政
策, 大胆创新 , 大力发展 民营的 、 地方性 中 小金融机构 , 建立 和发展直接为 中小企业 服务的 中小合作银行或合作金融组织 , 解
民间金 融实践 和大 量 中小企 业对金 融 的 需 求来 看 , 江要 保持快 速发展 , 须大 浙 必
高的 , 根据 国际经验 , 开始 步入 以信息化 、
知识化 ( 即创新型 ) 为主要特征 的后工业社 业为主。而浙 江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加
力发展金融业 , 地下 的民间金融业转化 将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支持原
推动金融 机构建立促进 战略性 才创新 园 等高层 次人才 创业 创新平 台建 推广应用 ,
有 的优 势产业如 电子商务 、 动漫等文创产
设立若干 战略性 业 、 文化 旅游 业等发 展 , 实行 最宽松 的准 设; 要创新“ 人才创业 + 民营资本” 模式等。 新兴 产业 发展合作联盟 , 金融服务 、 财税减免支持政策 。 如把杭 只有创新和突破人才体制机制 ,形成 良好 新兴 产业 投资基金 。 构建 民营企业 公平 进 入 、 推进 民营 州 打造 全国甚至世界性 的动漫之都 , 依托 的人才引进 和用人体制与环境 ,才能打造 入 战略性 新兴产业 的市场环境 , 人才高地 , 推进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进入 战略性新 兴产 业” 并引导人才 、 。 技术 、 资金 、 土地 等 资源 向战略性 新兴 产 业 领域集 聚 ,集 聚有 限 的土地等 要素 资 源, 向战略性 新兴产 业倾斜 , 实施 一批 重 阿里 巴巴打造 电子商务 之都 和 中小快 递 与物流集散地等等 , 引领浙江经济快速发
广东省2024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行动方案
一、背景和目标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早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因此,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广东省制定了以下行动方案。
二、主要内容1.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府将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
2.产业培育: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和技术研讨会,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科研支持: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4.人才引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专门的人才项目和奖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广东创业和工作。
同时,优化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5.市场拓展: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贸易融资、市场推广等支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提升企业竞争力。
6.环境建设:加大对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保水平。
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推动环保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企业的环保责任感。
三、预期效果通过以上行动方案,广东省预计将实现以下效果: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培育,广东省相信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2.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和人才引进培养,广东省预计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3.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广东省预计将扩大对国际市场的渗透和占有份额,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发展年实施方案
产业发展年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产业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产业发展年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
本年度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具体包括,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
三、重点任务。
1.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2.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对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满足国内需求并拓展国际市场。
4. 加强创新能力。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5.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加强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和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1.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治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确保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3.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产业发展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 加强监管和评估。
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确保产业发展顺利推进。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以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本文将从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效果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规划的背景:二、规划的目标:1.推动经济结构升级: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培育产业新动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和创新创业人才。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1.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加强创新创业支持:建立新兴产业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加大对优秀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4.强化政策支持:通过制定财税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5.加强产业基础建设:加强科研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实施效果:自“十二五”期间开始,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新兴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形成了一批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同时,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不少中国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批创新企业崛起。
综上所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
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系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快速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了广泛关注。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既是国家制定战略的核心领域,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产业的发展趋势、创新和领导力方面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希望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指导。
一、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这些技术的应用引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产业也成为了当前值得关注的领域。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增创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明显,成为了我国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在产业链上不断加强创新,提升产业水平。
与此同时,要尽快攻克关键领域,不断推进技术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只有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三、企业领导力的提升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优秀的企业领导力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者,企业应该引领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创新与升级。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化布局,培育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新的时代,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领导力,才能在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未来发展方向为了合理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策的引导。
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应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促进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水平。
2、技术创新。
推动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加强基础研究,还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应用、推动技术转移,培育市场和产业生态环境。
3、人才培养。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人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最新)
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最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x-x年)的通知》(x 政办发〔x〕100号)等文件精神,培育壮大我市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提速发展,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打造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平台1.推进重点平台核心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发展一批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五大重点产业。
对市区范围内的“3+12”核心产业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的,市财政给予平台基础奖励100万元,20亿元以上部分每增加20亿元的,再给予100万元奖励,累计奖励不超过500万元。
2.加快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对成功列入x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名单并以企业为主导开发的,市财政给予市场创建主体300万元奖励(同一平台如有多个市场创建主体,由多个市场创建主体共享300万元奖励资金),其中获批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资格,先期拨付40%奖励资金;通过验收命名为省“万亩千亿”新产业示范平台,再拨付余下奖励资金。
省“万亩千亿”新产业示范平台,可参与申报“五大平台”争创创新载体奖励资金。
省“万亩千亿”新产业示范平台内新建自持自用楼宇的(不分割产权),可参照x南科技城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
3.谋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
开展x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培育工作,支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各类开发区(园区)以园中园等形式集中开发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对列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培育名单的,在三年建设期内实行年度考核,每次考核通过的,市财政补助100万元。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制定战略规划,强化创新主导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将创新主导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制定一系列研发经费投入、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
同时,在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和应用。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加大对重点地区和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
同时,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重组,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政策等综合性支持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制度性约束,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创新,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化融合;既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产业;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总体看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有差距..我们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加强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着;只有创新;产业才有连续发展的活力、产品才有持续推动的市场、产出才有陆续突破的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政府要为企业充分提供创新因子;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重点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产业实现迅速突破;壮大和培养一批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二是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加快组建一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与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学府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运行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体制..三是加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府组织成立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与进步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和体制..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由政府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如企业研发配套补助、购进高新技术设备补贴、成立研究院补助等;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在银行设立专门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贷款;开办科技贷款业务..还要充分调动企业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坚持以产业优惠为导向;以项目优惠为重点;实行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措施..另外要放宽对科技创新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除减免税额和降低税率等手段以外;还要从税基、应纳税额以及优惠税率等方面入手;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激发创新积极性..三、实施新兴产业人才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一是制定人才引进策略..建立创新型人才、海外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项目奖励基金等;把人才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工程来抓;建立长效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同时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领域;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打造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运用教育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途径;构建相互协作的多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可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引导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作合理布局人才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基础技术型人才;利用高等教育、企业培养体系培养技术骨干型人才;利用国际交流提升技术骨干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战略眼光;逐步完成新兴产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创造优良条件和施展才华舞台..政府出台并落实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优化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建立实行优惠收税政策;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设立高科技项目风险基金;对人才开展高科技项目、技术创新研发进行投资或资金赞助等..四、鼓励发展三网融合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引擎随着新兴战略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产业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抓住新兴战略产业机会;发展主导产业优势;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成为区域面临的首要问题..三网融合的提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将有超过上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我们应借助三网融合机遇;顺势而为;促进江苏省产业升级;催生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网融合’的经济效益在三到五年后会显现;其中最有潜力的是IPTV;未来三年;用户将达到3000万元;今后这将是一个可以达到几千亿元产值的市场”..一是重点扶持一批江苏省本土企业..三网融合试点工作;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运营商的主动出击;关键还需要广大三网融合产品提供商、集成商、服务商整个产业链的积极配合;需要有领军企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本土企业贴近用户、贴近本地老百姓的需求;更容易提供最适合的产品、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因此;建议政府大力扶持一批江苏本土企业;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的芯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各领域企业;通过优惠政策、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多种手段;帮助这些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三网融合市场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二是积极打造三网融合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于推动行业发展起到显着作用;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江苏省三网融合产业发展需要培育本土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三是支持建设以三网融合为主题的智慧生活产业园..要充分借助和利用江苏在信息化、数字化产业领域的政策、环境优势;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在三网融合方面具有突出创新发展能力的企业汇聚江苏;支持建成江苏省三网融合智慧生活产业园..产业园要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形成以打造百姓智慧生活为主题的三网融合发展产业链;为普通百姓提供智能消费、智能家庭、智能交通、智能社区、娱乐互动等智慧生活新篇章;从而推动江苏新型信息化人文产业大发展四是尽快成立三网融合产业研究院..三网融合工作;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市场利益分配问题;运营机制问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产业的融合;如物联网、云计算等;需要统筹规划;政府需联合各方优势力量;支持企业建立三网融合产业研究院的方式;加快推进技术标准的制定;抢在外省市之前实现试点目标;成为全国试点成功案例;进而在全国推广..五、加强国际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机遇一是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走出去;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与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二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通过与所在国的合资合作;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推进产业“走出去”进程..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借助境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三是引导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商来江苏投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外资企业来苏设立研发机构..实践将充分证明;谁能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谁就能引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江苏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机不可失;时不待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当前,我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迫切要求。
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 32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工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原则。
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带动一批上下游相互配套的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2.坚持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原则。
集中力量支持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优势领域、特色产业、骨干企业率先突破,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链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培育技术特色鲜明、分工协作有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
强化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进一步发挥财税、金融、土地和环境等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体制机制。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
4.坚持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原则。
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焦点。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同时,我们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具体来说,我们要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政策支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例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同时,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深化国际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国际合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引导企业“走出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五、强化绿色发展,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同时,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绿色发展。
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增强产业韧性产业链供应链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2023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新教材使用)
四、考点对接
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 考点 坚持新发展理念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内涵: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要求:①发展目的: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发展动力: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 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 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③发展趋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4)意义: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 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2. 贯彻新发展 理念(1)必要性: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 理念。②是为了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关系: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通,不能顾此失彼, 也不能相互替代。(4)要求: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 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热点材料提炼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投入力 度逐步加大。新兴技术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二)引导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 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多依赖增加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 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以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行业产 能规模,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 平项目盲目发展。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推动相关产业向更具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地区集中 集聚,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化区域间分工协作,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协调协同的现代化 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原材料产业合理布局。深化各地区分工协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须破三大制约
战略性新兴产业须破三大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我国已经明确的有七大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特点?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面临的障碍如何突破?尚在萌芽阶段发展速度较快,总体占比很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回顾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史就不难发现,它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应急之举,更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之策。
”截止到2010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在4%左右。
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目前进展较快而且已进入规模化的是新能源产业。
到2010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总量已达到4182.7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8000兆瓦,约占全球总产量一半,居世界首位。
冯飞指出,新能源虽然数量发展较快,但实际应用的占比很小。
到去年年底,非化石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是8.3%,但除去水能和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只占1%左右。
虽然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全球第一,但90%以上出口到了国外。
从世界范围内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
比如生物技术,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2000年之后进入成长阶段,可能要到2035年前后,才会进入到成熟期。
总而言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在萌芽阶段。
形势逼人前有发达国家领跑,后有其他发展中国家追赶冯飞指出,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都在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国际上所说的新兴产业(英语为emergent industr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三大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整理、gwsoso、推进三大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选择。
按照“做实、做强、做大”的要求,要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巩固产业现有发展基础,加快创新生态建设,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跨领域产业链培育,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
一是要搞好产业发展路径创新。
技术创新水平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应从我市技术创新的实际出发,选择追随超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走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之路。
技术追随发展路径是沿着“商业化—应用—研发”的轨迹公文搜整理、gwsoso、前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是这种路径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消化吸收能力决定着技术引进的成败,再创新能力决定着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
技术领先发展路径即依靠在基础研究中的优势,沿着“研发—应用—商业化”的轨迹前进,不断创造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从而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占据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将技术追随发展路径和技术领先发展路径有机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走追随超越、自主创新之路。
技术引进是技术自主创新的重
要来源,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和再创新是追随超越的基本要求,可快速提高创新、开发能力。
二是要搞好产业扶持载体创新。
坚持以新兴产业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支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大力发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以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为抓手,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端,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前瞻性产业,强力推进产业链节点关键性项目、产业标志性载体和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创新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中韩盐城产业园作为推进产业科技进公文搜整理、gwsoso、步的卓越平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韩盐城产业园能够深度对接韩国制造业创新
3、0 战略,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有力支持。
韩国通过“制造业创新
3、0”,希望能以政策来主导制造业的革新,创造新的产业融合。
韩国投入巨资重点打造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新再生能源、复合材料、智能半导体、大数据、文化创意、健康美容等未来新技术产业,对于盐城新兴产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借鉴意义,既可以引进未来新产业企业、项目,也可以引进其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人才,助推盐城未来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是要搞好产业激励政策创新。
完善投资政策,健全包括财政出资与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和促使技术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政府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使其通过参股、融资担保等方式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完善金融政策,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信贷产品,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创新型企公文搜整理、gwsoso、业资本运作、上市融资,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逐渐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提升其产业层次。
完善财政政策,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核心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大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其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应用的主体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
完善税收政策,全面落实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技术成果转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让相关企业真正获得优惠;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根据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通过所得税激励、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方式,激励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之与我市产业政策密切配合,发挥有限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能,实现税收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