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大题培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大题培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大题培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大题培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A 、B 、C 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①B 中Sn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Sn 极附近溶液的 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__________。

②C 中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比较 A 、B 、C 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_____。

【答案】2H ++2e -=H 2↑ 增大 Zn+2H +=Zn 2++H 2 ↑ B>A>C

【解析】

【分析】

①B 中形成Sn-Fe 原电池,Fe 比Sn 活泼,则Sn 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②C 中形成Zn-Fe 原电池,总反应为Zn+2H +=Zn 2++H 2↑,电化学腐蚀的速率大于化学腐蚀的速率,金属作原电池正极时得到保护。

【详解】

①B 中形成Sn-Fe 原电池,由于Fe 比Sn 活泼,所以Sn 为正极,溶液中的H +在Sn 上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 ++2e -=H 2↑;由于氢离子不断消耗,所以Sn 附近溶液中c(H +)减小,溶液的pH 值增大;

②锌比铁活泼,锌为原电池负极,被腐蚀,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 -=Zn 2+,正极:2H ++2e -=H 2↑,总反应方程式为Zn+2H +=Zn 2++H 2↑。A 发生化学腐蚀,B 发生电化学腐蚀,C 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由于锌比铁活泼,所以铁作原电池的正极而被保护,电化学腐蚀的速率大于化学腐蚀的速率,所以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A>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及金属的活泼性。一般情况下,在原电池反应中,活动性强的电极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但也有例外。如Mg-Al-NaOH 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活动性弱的Al 为负极,活动性强的Mg 为正极。知道金属腐蚀快慢的判断规律为:电解池的阳极>原电池的负极>化学腐蚀>原电池的正极>电解池的阴极。

2.铅蓄电池是化学电源,其电极材料分别是Pb 和PbO 2,电解液为稀硫酸。工作时该电池

总反应式为:Pb (s )+PbO 2(s )+2H 2SO 4(aq ) 垐垐?噲垐?放电

充电

2PbSO 4(s )+2H 2O (l )。根据上述情况判断:

(1)放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_____极,电子从_____极流向____极。

(3)写出负极的电极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增大 负 负 正 Pb -2e -+SO 4 2-

=PbSO 4 【解析】

【分析】

放电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Pb 失去电子产生Pb 2+,Pb 2+与溶液中的SO 42-

结合形成PbSO 4,反应消耗硫酸,硫酸的浓度减小,负极得到PbSO 4,正极上PbO 2获得电子变为Pb 2+,Pb 2+与溶液中的SO 42-结合形成PbSO 4,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由此分析解答。

【详解】 (1)该电池总反应式为:Pb (s )+PbO 2(s )+2H 2SO 4(aq ) 垐垐?噲垐?放电充电

2PbSO 4(s )+2H 2O (l )。根据工作原理可知:在放电时Pb 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变为Pb 2+,电极反应式为Pb -2e -=Pb 2+;正极上PbO 2获得电子变为Pb 2+,电极反应式为:PbO 2+4H ++SO 42-=PbSO 4+2H 2O ,反

应消耗硫酸,使硫酸的浓度减小,溶液中c (H +)降低,所以溶液的pH 增大;

(2)放电时,由于负极不断产生Pb 2+,使正电荷数目增大,所以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SO 42-移向负极,电子从负极Pb 极流向正极PbO 2极;

(3)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的电极反应式:Pb +SO 42--2e -=PbSO 4。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工作原理,要会根据电池反应及元素化合价变化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并书写正负极电极反应式。注意:负极上生成难溶性的硫酸铅导致负极质量增加,正极上也产生难溶性的硫酸铅导致正极质量也增加,而溶液的酸性会减弱。

3.A 、B 、C 、D 、E 、F 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短周期元素,有关位置及信息如下:A 的气态氢化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 单质在实验室一般保存在煤油中;F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G 单质是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易被腐蚀。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

(2)A 与B 可组成质量比为7:16的三原子分子,该分子释放在空气中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任写一种)。__________________;

(3)同温同压下,将a L A 氢化物的气体和b L D 的氢化物气体通入水中,若a=b ,则所得溶液的pH__7(填 “>"或“<”或“=”),若使所得溶液pH=7,则a_________b(填“>"或“<”或“=”)。

(4)写出F 的单质与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定量的E 单质能在B 2(g )中燃烧,其可能的产物及能量关系如下左图所示:请写出一定条件下EB 2(g ) 与E (s )反应生成EB(g )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6)若在D与G组成的某种化合物的溶液甲中,加入铜片,溶液会慢慢变为蓝色,依据产生该现象的反应原理,所设计的原电池如上右图所示,其反应中正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某同学假设正极产物是Fe2+,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周期第VA族酸雨(或光化学烟雾)<> 2Al + 2OH- + 2H2O=2AlO2- + 3H2↑ CO2(g) + C(s)=2CO(g)△H=+172.5kJ/mol或1/2CO2(g) + 1/2 C(s)= CO(g)△H =+86.25kJ/mol Fe3++ e-=Fe2+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铁氰化钾溶液),若溶液紫色褪去(或产生蓝色沉淀),则产品中含有Fe2+

【解析】

【分析】

【详解】

A的气态氢化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A是N元素;C单质在实验室一般保存在煤油中,所以C是Na元素;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F是Al元素,G单质是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易被腐蚀,则G是Fe元素。其余E是C元素,B是O元素,D是Cl元素。

(1)N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VA族;

(2)N与O可组成质量比为7:16的三原子分子,该分子的化学式是NO2,该分子释放在空气中可能引起的酸雨问题;

(3)a L A氢化物的气体和b L D的氢化物气体通入水中,若a=b,则二者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溶液呈酸性,pH<7。如果使溶液的pH=7,呈中性,所以氨气稍过量,a>b;(4)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

(5)由图可知,1mol C(s)与氧气反应生成1molCO气体放出的热量是393.5kJ-

283kJ=110.5kJ,1mol C(s)与氧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393.5kJ的热量,根据盖斯定律,所以EB2(g)与E(s)反应生成EB(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2(g) +C(s)=

2CO(g)△H=(-110.5kJ/mol)×2-(-393.5kJ/mol)=+172.5kJ/mol;

(6)Cu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溶液逐渐变为蓝色,Cu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则正极反应是铁离子得电子生成亚铁离子,电极反应式为Fe3++e-= Fe2+。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所以检验亚铁离子的实验方法是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铁氰化钾溶液),若溶液紫色褪去(或产生蓝色沉淀),则产品中含有Fe2+。

4.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

(2)银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_____;

(4)当有1.6 g铜溶解时,银棒增重______g 。

【答案】Cu AgNO3 Ag++e- =Ag X(或Cu) Ag 5.4

【解析】

【分析】

(1)根据电池反应式知,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Ag作正极,电解质溶液为含有银离子的可溶性银盐溶液;

(2)银电极上是溶液中的Ag+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

(4)先计算Cu的物质的量,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出正极产生Ag的质量,即正极增加的质量。

【详解】

(1)根据电池反应式知,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作负极,则Ag作正极,所以X为Cu,电解质溶液为AgNO3溶液;

(2)银电极为正极,正极上Ag+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负极Cu经导线流向正极Ag;

(4)反应消耗1.6 g铜的物质的量为n(Cu)=m 1.6g

M64g/mol

=0.025 mol,根据反应方程式

2Ag+(aq)+Cu(s)=Cu2+(aq)+2Ag(s)可知:每反应消耗1 mol Cu,正极上产生2 mol Ag,则0.025 mol Cu反应,在正极上产生0.05 mol Ag,该Ag的质量为m(Ag)=0.05 mol×108 g/mol=5.4 g,即正极银棒增重5.4 g。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明确元素化合价变化与正负极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计算正极增加的质量时,既可以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也可以根据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计算。

5.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该电池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3Zn(OH)2+2Fe(OH)3+4KOH。

(1)高铁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

(2)放电时,正极发生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

(3)放电时,__(填“正”或“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答案】Zn 还原 Zn-2e-+2OH-=Zn(OH)2正

【解析】

【分析】

放电时该装置相当于原电池,根据原电池有关原理进行解答。

【详解】

(1)电池的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由高铁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方程式可知,负极材料应为Zn。

答案为:Zn。

(2)原电池放电时,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材料为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由总反应可知溶液为碱性,所以负极反应式为:Zn-2e-+2OH-=Zn(OH)2。

答案为:还原;Zn-2e-+2OH-=Zn(OH)2。

(3)放电时K2FeO4中的Fe的化合价由+6价变为+3价,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O42-+4H2O+3e-=Fe(OH)3+5OH-,正极上生成氢氧根离子导致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碱性增强。

答案为:正。

6.乙醇(C2H5OH)燃料电池(DEFC)具有很多优点,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现有以下三种乙醇燃料电池。

(1)三种乙醇燃料电池中正极反应物均为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熔融盐乙醇燃料电池中若选择熔融碳酸钾为介质,电池工作时,CO32-向电极___(填“a”或“b”)移动。

(3)酸性乙醇燃料电池中,若电池消耗标准状况下2.24L O2,则电路中通过了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

【答案】O2 a 0.4N A

【解析】

【分析】

(1)燃料电池中,负极通入燃料,正极通入氧化剂;

(2)根据装置图可知,a为负极,原电池中阴离子由正极向负极移动;

(3)酸性乙醇燃料电池中,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3O2+12H++12e-=6H2O,根据电极反应计算转移的电子的数目。

【详解】

(1)燃料电池中,负极通入燃料,正极通入氧化剂,由装置图可知,三种乙醇燃料电池中正极反应物均为O2;

(2)根据装置图可知,a为负极,原电池中阴离子由正极向负极移动,因此CO32-向电极

a移动;

(3)酸性乙醇燃料电池中,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3O2+12H++12e-=6H2O,若电池消耗标准状况下2.24L (即0.1mol)O2时,电子转移0.4mol,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 A。

7.甲醇是人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新能源。已知:

①2H2(g)+O2(g)=2H2O(l) △H1=-571.8kJ· mol-1

②CH3OH(g)+1

2

O2(g)=CO2(g)+2H2(g) △H=-192.9 kJ· mol-1

(1)甲醇蒸汽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则△H2=______(用E1和E2表示)。

(3)H2(g)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 kJ· mol-1。

(4)请你分析H2(g)作为能源比甲醇蒸汽作为能源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答案】CH3OH(g)+3

2

O2(g)═CO2(g)+2H2O(l)△H2=-764.7kJ/mol; E1-E2 285.9 来源广、热

值高、不污染环境

【解析】

【分析】

(1)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所需热化学方程式;

(2)依据反应焓变△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分析;

(3)依据燃烧热的概念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结合热化学方程式分析计算;

(4)根据氢能源的优点和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最新动向即可作答。

【详解】

(1)①2H2(g)+O2(g)=2H2O(l) △H1=-571.8kJ· mol-1

②CH3OH(g)+1

2

O2(g)=CO2(g)+2H2(g) △H=-192.9 kJ· mol-1

由盖斯定律②+①得到甲醇蒸气完全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H3OH(g)+3

2

O2(g)═CO2(g)+2H2O(l)△H2=-764.7kJ/mol;

(2)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象分析,反应焓变△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H2=E1-E2;

(3)燃烧热的概念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根据

2H2(g)+O2(g)═2H2O(l) △H1=-571.8kJ/mol可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571.8kJ,则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9kJ,故氢气燃烧热为

285.9kJ/mol;

(4)地球上水资源丰富,可以从水中提取氢气,说明资源广泛;依据燃烧热计算分析,氢气的燃烧值高;因为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8.酸性锌锰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外壳为金属锌,中间是碳棒,其周围是有碳粉,二氧化锰,氯化锌和氯化铵等组成的填充物,该电池在放电过程产生MnOOH,回收处理该废电池可以得到多种化工原料,有关数据下图所示:

溶解度/(g/100 g水)

化合物Zn(OH)2Fe(OH)2Fe(OH)3

K sp近似值10-1710-1710-39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2)维持电流强度为0.5A,电池工作五分钟,理论消耗Zn______g。(已知F=96500 C/mol)【答案】MnO2+e-+H+=MnOOH Zn+2MnO2+2H+=Zn2++2MnOOH 0.05

【解析】

【分析】

(1)该电池中,负极锌被氧化生成Zn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MnO2被还原生成MnOOH;

(2)电流强度为0.5A,电池工作五分钟,则变化的电量Q=0.5A×300 s=150 C,转移电子的物

质的量n(e-)=Q

F

,以此计算消耗锌的物质的量、质量。

【详解】

(1)酸性锌锰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外壳为金属锌,锌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

=Zn2+。中间是碳棒,碳棒为正极,二氧化锰得到电子生成MnOOH,正极电极反应式为MnO2+e-+H+=MnOOH,故总反应式为Zn+2MnO2+2H+=Zn2++2MnOOH;

(2)维持电流强度为0.5A,电池工作五分钟,则通过的电量是Q=0.5A×300 s=150 C,因此通

过电子的物质的量是n(e-)=Q150?

F96500?/

C

C mol

=1.554×10-3mol,锌在反应中失去2个电

子,则理论消耗Zn 的质量m (Zn)=12n (e -)×65 g/mol=12

×1.554×10-3mol×65 g/mol=0.05 g 。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子转移的金属质量转化关系的计算,试题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9.某含镍()NiO 废料中有FeO 、23Al O 、MgO 、2SiO 等杂质,用此废料提取4NiSO 的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①有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所需的pH 如图.

②25℃时,32NH H O ?的电离常数5b K 1.810.HF -=?的电离常数4a K 7.210-=?,

sp K ()112MgF 7.410-=?.

(1)加23Na CO 调节溶液的pH 至5,得到废渣2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2)Mg 能与饱和4NH Cl 溶液反应产生3NH ,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用必要的文字和离子方程式回答)______.

(3)25℃时,11mol L -?的NaF 溶液中()c OH -=______ 1mol L (-?列出计算式即可4).NH F 溶液呈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4)已知沉淀前溶液中()231c Mg 1.8510mol L +--=??,当除镁率达到99%时,溶液中()

c F -=______ 1mol L -?.

(5)在NaOH 溶液中用NaClO 与4NiSO 反应可得()NiO OH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NiO OH 与贮氢的镧镍合金可组成镍氢碱性电池(KOH 溶液),工作原理为:()5652LaNi H 6NiO OH LaNi 6NiO 6H O +++?放电充电,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 【答案】3Al(OH)、3Fe(OH) 氯化铵水解生成盐酸和一水合氨,

4232NH H O NH H O H +++?+?

,镁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促进平衡正向进行,生成的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2432Mg 2NH Mg 2NH H +++=+↑+↑

酸性 32.010-? ()42422NiSO NaClO 4NaOH 2Na SO NaCl 2NiO OH H O ++=+++

5652LaNi H 6OH 6e LaNi 6H O --+-=+

【解析】

【分析】

某NiO 的废料中有FeO 、23Al O 、MgO 、2SiO 等杂质,加入稀硫酸溶解后过滤得到滤渣1为2SiO ,滤液为4NiSO 、4FeSO 、243Al (SO )、4MgSO ,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再加入碳酸钠溶液调节溶液pH ,使铁离子,铝离子全部沉淀,过滤得到滤渣2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沉淀,滤液中加入4NH F 沉淀2Mg +,生成沉淀滤渣3为2MgF ,过滤得到的滤液,滤液中获得42NiSO 6H O ?晶体的方法是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晶体,失去结晶水得到硫酸镍,据此分析。

【详解】

某NiO 的废料中有FeO 、23Al O 、MgO 、2SiO 等杂质,加入稀硫酸溶解后过滤得到滤渣1为2SiO ,滤液为4NiSO 、4FeSO 、243Al (SO )、4MgSO ,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再加入碳酸钠溶液调节溶液pH ,使铁离子,铝离子全部沉淀,过滤得到滤渣2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沉淀,滤液中加入4NH F 沉淀2Mg +,生成沉淀滤渣3为2MgF ,过滤得到的滤液,滤液中获得42NiSO 6H O ?晶体的方法是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晶体,失去结晶水得到硫酸镍,

()1加入碳酸钠溶液调节溶液pH ,使铁离子,铝离子全部沉淀生成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沉淀,得到废渣2的主要成分是3Al(OH)、3Fe(OH),

故答案为:3Al(OH)、3Fe(OH);

()2Mg 能与饱和4NH Cl 溶液反应产生3NH ,氯化铵水解生成盐酸和一水合氨,4232NH H O NH H O H +++?+?

,镁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促进平衡正向进行,生成的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2432Mg 2NH Mg 2NH H +++=+↑+↑,

故答案为:氯化铵水解生成盐酸和一水合氨,4232NH H O NH H O H +++?+?,镁和氢

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促进平衡正向进行,生成的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

气,2432Mg 2NH Mg 2NH H +++=+↑+↑;

()325℃时,11mol L -?的NaF 溶液中()c F 1mol /L -=,结合电离平衡常数

4a K 7.210-=?,()()()h w a c HF c OH K K /K c F -

-?==,水解平衡时F -近似取1mol /L ,

()()c HF c OH -=,则()14

410c OH mol /L 7.210

---=?,一水合氨电离平衡常数5b K 1.810-=?。HF 的电离常数4a K 7.210-=?,a b K K >,则4NH F 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程度大,溶液显酸性,

故答案为:14

4107.210

--?;酸性; ()4已知沉淀前溶液中()231c Mg 1.8510mol L +--=??,当除镁率达到99%时,()251c Mg 1.8510mol L +--=??,()()()

2

211sp 2K MgF c Mg c F 7.410+--==?,()11257.410c F mol /L 1.8510---?=?,()

11

357.410c F 2.010mol /L 1.8510----?==??, 故答案为:32.010-?;

()5在NaOH 溶液中用NaClO 与4NiSO 反应可得()NiO OH ,同时生成硫酸钠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2422NiSO NaClO 4NaOH 2Na SO NaCl 2NiO OH H O ++=+++,()NiO OH 与贮氢的镧镍合金可组成镍氢碱性电池(KOH 溶液),工作原理为:

()56LaNi H 6NiO OH +52LaNi 6NiO 6H O ++,负极是56LaNi H 失电子生成5LaNi ,电极反应为:5652LaNi H 6OH 6e LaNi 6H O --+-=+,

故答案为:()42422NiSO NaClO 4NaOH 2Na SO NaCl 2NiO OH H O ++=+++;5652LaNi H 6OH 6e LaNi 6H O --+-=+。

10.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两种同素异形体A 、B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 (s )+O 2(g )═CO 2(g )△H=﹣393.51 kJ·mol -1;B (s )+O 2(g )═CO 2(g )△H=﹣395.41 kJ·mol -1则两种同素异形体中较稳定的是(填“A”或“B”)______。

(2)已知化学反应N 2+3H 2垐垐垎噲垐垐催化剂

高温高压2NH 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1 mol N和3 mol H生成1 mol NH3(g)是_______能量的过程(填“吸收”或“释放”)。由1

2

mol

N2(g)和3

2

mol H2(g)生成1 mol NH3(g)过程________(填“吸收”或“释放”)___________ kJ能量。

(用图中字母表示,②同)

②1

2

mol N2(g)和

3

2

mol H2(g)反应生成1 mol NH3(l)的△H = 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用H2和Cl2反应制HCl,各键能为:H﹣H:436 kJ·mol-1,Cl﹣Cl:243 kJ·mol-1,H﹣Cl:431 kJ·mol-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A释放释放b-a△H = -(b+c-a)kJ·mol-1H2(g)+Cl2(g)=2HCl(g)△H=-183 kJ·mol-1

【解析】

【分析】

(1)由①A(s)+O2(g)═CO2(g)△H=-393.51kJ/mol;②B(s)+O2(g)═CO2(g)△H=-395.41kJ/mol,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分析反应的热效应,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2)①原子结合为分子过程会放热;由图象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H=生成物的活化能-反应物的活化能;

②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总能量计算反应热并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3)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根据吸收的能量之和与放出的能量之和的相对大小判断反应的吸放热,二者的差值即为焓变的数值。

【详解】

(1)由①A(s)+O2(g)═CO2(g)△H=-393.51kJ/mol;②B(s)+O2(g)═CO2(g)△H=-395.41kJ/mol,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A(s)=B(s)△H>0,所以B的能量高,能量越高越不稳定,A稳定;(2)①原子结合为分子过程会放热,所以1mol N和3mol H生成1mol NH3(g)是释放能量的过程;由图象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

1 2molN2(g)和

3

2

molH2(g)生成1mol NH3(g)过程时放热过程;△H=生成物的活化能-反应物的

活化能=b-akJ/mol,所以1mol NH3(g)过程时放热b-akJ;

②1

2

mol N2(g)和

3

2

mol H2(g)反应生成1 mol NH3(l)的△H =(akJ?mol-1)-(b kJ?mol-1+c kJ?mol-1)= -

(b+c-a)kJ?mol-1;

(3)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生成2molHCl,需吸收能量:436kJ+243kJ=679kJ,放出能量:2×431kJ=862kJ,放出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则该反应放热,焓变为负号,且放出的热量为:864kJ-679kJ=185kJ,所以△H=-183KJ/mol,所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H2(g)+Cl2(g)=2HCl(g)△H=-183 kJ/mol。

【点睛】

通常应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参照新的热化学方程式(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结合原热化学方程式(一般2~3个)进行合理“变形”,如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乘除以某

一个数,然后将它们相加、减,得到目标热化学方程式,求出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ΔH 与原热化学方程式之间ΔH 的换算关系。

11.(1)已知拆开1molH H -键、1molCl Cl -键、1molH Cl -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4kJ 、242.7kJ 、431.8kJ 。则由2H 和2Cl 反应生成1molHCl 需要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_________kJ 的热量。

(2)H 2可以在2Cl 中安静地燃烧。甲、乙两图中,能表示该反应能量变化的是图_____(填“甲”或“乙”)。

【答案】放出 92.25 甲

【解析】

【分析】

(1)若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H 2和Cl 2的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

【详解】

(1)由氢气和碘单质反应生成1molHCl ,需断裂0.5molH —H 键和0.5molCl —Cl 键,需吸收的能量为0.5×436.4kJ+0.5×242.7kJ=339.55kJ ,形成1molH —Cl 键放出的能量为431.8kJ ,形成化学键放出的热量大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热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为(431.8kJ —339.55kJ )=92.25kJ ,故答案为:放出;92.25;

(2)H 2和Cl 2的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由图可知,甲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乙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选甲,故答案为:甲。

【点睛】

由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是解答关键。

12.(1)为了验证 Fe 2+与 Cu 2+氧化性强弱,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填装置序号), 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若构建该原电池时两个电极的质量相等,当导线中通过 0.4 mol 电子时,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_______g 。

(2)将 CH4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利用率更高,装置如图所示(A、B 为多孔碳棒)。

实验测得 OH-定向移向 A 电极,则_______(填 A 或 B)处电极入口通 CH4,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3)金属冶炼和处理常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由下列物质冶炼相应金属时采用电解法的是

_______(填选项字母)。

a.Fe2O3 b.NaCl c.Cu2S d.Al2O3

【答案】② Cu2++2e-=Cu 24 A CH4-8e-+10OH-=CO32-+7H2O b d

【解析】

【分析】

(1)验证 Fe2+与 Cu2+氧化性强弱,发生反应Fe+Cu2+==Fe2++Cu,由此反应确定所用装置及正极的电极反应。当导线中通过 0.4 mol 电子时,负极Fe失电子生成Fe2+,质量减轻,正极Cu2+得电子生成Cu,质量增加,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两电极质量变化之和。

(2)OH-带负电性,应向负极移动,由此确定A 电极为负极,CH4在碱性溶液中失电子生成CO32-等。

(3)金属冶炼和处理时,由于钾、钙、钠、镁、铝活泼,难以用还原剂还原,所以常使用电解法。

【详解】

(1)A装置中Cu作负极,发生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没有涉及Fe,不能验证 Fe2+与 Cu2+氧化性强弱;要发生反应Fe+Cu2+==Fe2++Cu,应使用装置②,正极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在电池②中,有如下关系式:Fe—2e—Cu,则参加反应的Fe与生成的Cu都为0.2mol,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0.2mol ×64g/mol+0.2mol ×56g/mol=24g。答案为:②;Cu2++2e-=Cu;24;

(2)在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因为OH-向A电极移动,所以A 电极为负极,CH4在KOH溶液中失电子生成CO32-、H2O,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

=CO32-+7H2O。答案为:A;CH4-8e-+10OH-=CO32-+7H2O;

(3) a.用Fe2O3冶炼Fe,需使用还原剂(常为CO),用还原法炼铁,a不合题意;

b.用NaCl冶炼Na,一般的还原剂不能满足要求,应使用电解法,b符合题意;

c.用Cu2S冶炼Cu,需使用氧化剂(纯氧),用氧化法将Cu2S氧化为Cu,c不合题意;

d.用Al2O3冶炼Al,一般氧化剂不能满足要求,需使用电解法,d符合题意;

故选bd。答案为:bd。

【点睛】

在计算原电池反应发生后两电极的质量差时,我们常会错误地认为,即然是质量差,那就是两电极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差,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13.电池的种类很多,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Ⅰ.其中纽扣式微型银锌电池广泛的应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器中,其电极分别为Ag2O 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工作时电池总反应为Ag2O+Zn+H2O===2Ag+Zn(OH)2。(1)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时电池电解质溶液的碱性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Ⅱ.固体氧化物甲烷燃料电池以固体氧化锆-氧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2-)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

(2) a电极为电源的_______极,固体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_______极移动;

(3) 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电路中有2mol电子转移时,理论上负极消耗的标况下气体体积是______________L。【答案】Ag2O+2e-+H2O=2Ag+2OH-增强正 a CH4-8e-+4O2-=CO2+2H2O

CH4+2O2=CO2+2H2O 5.6

【解析】

【分析】

Ⅰ.(1)根据总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可知Zn被氧化,应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为

Zn+2OH-=Zn(OH)2+2e-,则正极为Ag2O,被还原,电极反应为Ag2O+H2O+2e-=2Ag+2OH-,结合电极方程式和总反应解答该题;

Ⅱ.(2) 固体氧化物甲烷燃料电池,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正负极,电子的流向;

(3) b电极是负极,甲烷在负极上结合氧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写出电极反应;

(4)根据图示可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负极的电极反应,确定电子的物质的量和甲烷的物质的量关系,求出甲烷的物质的量,换算成标况下的体积,根据V=nV m。

【详解】

Ⅰ.(1)根据总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可知Zn被氧化,应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为

Zn+2OH-=Zn(OH)2+2e-,则正极为Ag2O,被还原,电极反应为Ag2O+H2O+2e-=2Ag+2OH-,根据正极的电极反应,导致正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故碱性增强;

Ⅱ.(2) 固体氧化物甲烷燃料电池,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可知,甲烷中碳的化合价从-4升高到+4,a电极为燃料电池的正极,b电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固体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即向a极移动;

(3)b电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甲烷失电子结合氧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的化合价升高了8,失去8e-,故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8e-+4O2- = CO2+2H2O;

(4)燃料电池是利用可燃物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H4 + 2O2 = CO2 + 2H2O;根据甲烷和电子的物质的量关系:CH4~8e-,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8e-+4O2- = CO2+2H2O,2mol电子转移时,消耗0.25mol甲烷,根据

V=nV m=0.25mol×22.4L/mol=5.6L。

14.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

(1)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熔融的碳酸盐作为电解质,向负极充入燃料气CH4,用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作为正极的助燃气,以石墨为电极材料,制得燃料电池。工作过程中,CO32-移向__(填“正”或“负”)极,已知CH4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CH4+4CO32--8e-=5CO2+2H2O,则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

(2)利用上述燃料电池,按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电解,A、B、C、D均为铂电极,回答下列问题。

Ⅰ.甲槽电解的是200mL一定浓度的NaCl与CuSO4的混合溶液,理论上两极所得气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气体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电解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①原混合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Cu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

②t2时所得溶液的pH=__。

Ⅱ.乙槽为200mLCuSO4溶液,乙槽内电解的总离子方程式:___;

①当C极析出0.64g物质时,乙槽溶液中生成的H2SO4为__mol。电解后,若使乙槽内的溶液完全复原,可向乙槽中加入__(填字母)。

A.Cu(OH)2 B.CuO

C.CuCO3 D.Cu2(OH)2CO3

②若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乙槽溶液中加入0.2mol的Cu(OH)2才能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__。

【答案】负 O2+2CO2+4e-=2CO32-或2O2+4CO2+8e-=4CO32-0.1mol?L-10.1mol?L-1 1 2Cu2++2H2O2Cu+O2↑+4H+ 0.01 BC 0.8N A

【解析】

【分析】

(1)根据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进行分析;

(2)Ⅰ.电解200mL一定浓度的NaCl与CuSO4混合溶液,阳极发生2Cl--2e-=Cl2↑、4OH--

4e-=O2↑+2H2O,阴极发生Cu2++2e-=Cu、2H++2e-=H2↑,结合图可知,Ⅰ为阴极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Ⅱ为阳极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

Ⅱ.乙烧杯电解硫酸铜溶液,石墨为阳极,电极反应为4OH--4e-═O2↑+H2O,Cu为阴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电解的总反应为2CuSO4+2H2O2Cu+O2↑+2H2SO4,结合反应进行分析。

【详解】

(1)甲烷燃料电池中,负极上甲烷被氧化,电极方程式为CH4+4CO32--8e-=5CO2+2H2O,正极发生的反应是氧气得电子的过程,电极反应为:O2+2CO2+4e-=2CO32-,生成的CO32-向负极移动;

答案为负;O2+2CO2+4e-=2CO32-或2O2+4CO2+8e-=4CO32-;

(2)Ⅰ.电解200mL一定浓度的NaCl与CuSO4混合溶液,阳极发生2Cl--2e-=Cl2↑、4OH--

4e-=O2↑+2H2O,阴极发生Cu2++2e-=Cu、2H++2e-=H2↑,结合图可知,Ⅰ为阴极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Ⅱ为阳极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

①由图可知,产生氯气为224mL,则由2Cl--2e-=Cl2↑可知,

n(NaCl)=

0.224

22.4/

L

L mol

×2=0.02mol,所以c(NaCl)=

0.02

0.2

mol

L

=0.1mol/L,由t2时生成氧气为

112mL,n(O2)=

0.112

22.4/

L

L mol

=0.005mol,则共转移电子为0.02mol+0.005mol×4=0.04mol,根

据电子守恒及Cu2++2e-=Cu可知,n(CuSO4)=0.04

0.2

mol

L

=0.02mol,所以

c(CuSO4)=0.02

0.2

mol

L

=0.1mol/L;

②由t2时4OH--4e-=O2↑+2H2O~4H+,n(H+)=0.005mol×4=0.02mol,则溶液的

c(H+)=0.02

0.2

mol

L

=0.1mol/L,因此pH=-lg c(H+)=-lg0.1=1;

Ⅱ.乙烧杯电解硫酸铜溶液,石墨为阳极,电极反应为4OH--4e-═O2↑+H2O,Cu为阴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电解的总反应为2CuSO4+2H2O2Cu+O2↑+2H2SO4,故答案为:2CuSO4+2H2O2Cu+O2↑+2H2SO4;

①取出Cu电极,洗涤、干燥、称量、电极增重0.64g,则生成Cu的物质的量为

0.64 64/g

g mol

=0.01mol,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1mol×2=0.02mol,阳极反应的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生成的硫酸为0.1mol,根据电极方程式,电解过程中损失的元素

有铜和氧,A、多加了H元素,错误;B、能够补充铜和氧元素,正确;C、CuCO3与硫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相当于加入了氧化铜,正确;D.Cu2(OH)2CO3多加了H元素,错误;故选BC;

②加入0.2 mol Cu(OH)2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Cu(OH)2从组成上可看成CuO?H2O,根据“析出什么加入什么”的原则知,析出的物质是氧化铜和水,则阴极上析出氢气和铜,生成0.2mol铜转移电子个数=0.2mol×2 =0.4mol,根据原子守恒知,生成0.2mol水需要

0.2mol氢气,生成0.2mol氢气转移电子的个数=0.2mol×2 =0.4mol,所以电解过程中共转移电子数为0.8mol,数目为0.8N A,故答案为:0.8N A。

【点睛】

本题考查电解原理及其计算,明确发生的电极反应及图图象的对应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做题时注意电极的判断和电极反应的书写,注意串联电路中各电极转移的电子数目相等,利用反应的方程式计算。

15.I.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反应: 2KMnO4+10FeSO4+8H2SO4=2MnSO4+5Fe2(SO4)3+K2SO4+8H2O。设计如下原电池,其中甲、乙两烧杯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 mol·L-1,溶液的体积均为200 mL,盐桥中装有饱和K2SO4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此原电池的正极是石墨________(填“a”或“b”),发生________反应。

(2)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SO42-移向________(填“甲”或“乙”)烧杯。

(3)两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分别为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不考虑溶液的体积变化,MnSO4浓度变为1.5 mol·L-1,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

________mol。

Ⅱ.次磷酸钴(II)[Co(H2PO2)2]广泛用于化学镀钴,以金属钴和次磷酸钠为原料,采用四室电渗析槽电解法制备,原理如图。

(5)A、B、C均为离子交换膜,其中为阳离子交换膜的是____________。

(6)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7)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室溶液的pH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8)用Co(H2PO2)2溶液化学镀钴是在强碱性条件下通过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同时会生成HPO32-,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a 还原乙 MnO4-+5e-+8H+=Mn2++4H2O 5Fe2+-5e-=5Fe3+ 0.5 A C Co -2e-=Co2+增大 Co2++ H2 PO2-+3OH-=Co+ HPO32-+ 2H2O

【解析】

【分析】

I. (1)根据题目提供的总反应方程式可知,KMnO4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2)电池工作时,SO42-向负极移动;

(3)甲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为MnO4-+5e-+8H+=Mn2++4H2O;乙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为

5Fe2+-5e-=5Fe3+;

(4)溶液中的MnSO4浓度由1 mol·L-1变为1.5 mol ·L-1,由于溶液的体积未变,则反应过程中生成的MnSO4的物质的量为0.5 mol·L-1×0.2 L=0.1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计算;

Ⅱ.(5)以金属钴和次磷酸钠为原料,采用四室3个离子透过膜电渗析槽电解法制备次磷酸钴[Co(H2PO2)2],由图可知,负极上Co失去电子生成Co2+,通过膜A进入产品室,Na+通过膜C进入阴极室;

(6)Co为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o-2e-=Co2+;

(7)阴极室NaOH溶液中H2O(或H+)得到电子生成H2,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或2H++2e-=H2↑,促进水的电离生成NaOH);

(8)强碱性条件下,Co(H2PO2)2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和HPO32-,据此写反应d离子方程式。

【详解】

I. (1)根据题目提供的总反应方程式可知,KMnO4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故石墨a是正极,故答案为:a;还原;

(2)电池工作时,SO42-向负极移动,即向乙烧杯移动,故答案为:乙;

(3)甲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为MnO4-+5e-+8H+=Mn2++4H2O;乙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为

5Fe2+-5e-=5Fe3+,故答案为:MnO4-+5e-+8H+=Mn2++4H2O;5Fe2+-5e-=5Fe3+;(4)溶液中的MnSO4浓度由1 mol·L-1变为1.5 mol ·L-1,由于溶液的体积未变,则反应过程中生成的MnSO4的物质的量为0.5 mol·L-1×0.2 L=0.1 mol,转移的电子为0.1 mol×5=0.5 mol,故答案为:0.5;

Ⅱ.(5)以金属钴和次磷酸钠为原料,采用四室3个离子透过膜电渗析槽电解法制备次磷酸钴[Co(H2PO2)2],由图可知,负极上Co失去电子生成Co2+,通过膜A进入产品室,Na+通过膜C进入阴极室,故答案为:AC;

(6)Co为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o-2e-=Co2+,故答案为:Co-2e-

=Co2+;

(7)阴极室NaOH溶液中H2O(或H+)得到电子生成H2,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或2H++2e-=H2↑,促进水的电离生成NaOH),使溶液中c(OH-)增大,pH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8)强碱性条件下,Co(H2PO2)2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和HPO32-,反应d离子方程式

为Co2++ H2 PO2-+3OH-=Co+ HPO32-+ 2H2O,故答案为:Co2++ H2 PO2-+3OH-=Co+ HPO32-+ 2H2O。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练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 1、1、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CuO→CuSO4 ( B). CO2→CO (C). KClO3→O2 (D). Fe→Fe3O4 2、2、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mL 0.100 mol·L-1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 (标准状况下)Cl2完全转化为Cl-离子,则S2O32-将转化成 (A).S2-(B).S (C).SO32-(D).SO42- 3、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NO3-、Fe2+、Cl-(B).Na+、HS-、K+、SO42- (C).MnO4-、K+、SO42-、Na+(D).Mg2+、Al3+、SO42-、NO3- 4.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 (1)C+CO2=2CO (2)C+H2O=CO+H2 (3)CO+H2O=CO2+H2 据此判断,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A).CO>C>H2(B).C>CO>H2 (C).C>H2>CO (D).CO>H2>C 5.在一定条件下,氯气与碘单质以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可得到一种红棕色液体ICl,ICl 有很强的氧化性,ICl跟Zn、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ICl+2Zn=ZnCl2+Znl2ICl+H2O=HCl+HIO 下列关于ICl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ZnCl2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ZnI2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ICl跟H2O的反应,ICl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D).ICl跟H2O的反应,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6.剧毒物氰化钠(NaCN)存在如下反应: 2NaCN+O2+2NaOH+2H2O→2Na2CO3+2NH3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是氧化剂(B).水是还原剂 (C).氨是氧化产物(D).碳酸钠是氧化产物 7、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中,5mol水能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4/3mol (C).2mol (D).3mol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B)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Cu+Ag+=Cu2++Ag (D)硫氰化钾溶液加入三氯化铁溶液:Fe3++SCN-=[Fe(SCN)]2+ 9、NaH是一种白色的离子晶体,其中钠为+1价,NaH与水反应放出氢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H在水中显酸性 (B).NaH中氢离子的电子排布与氦相同(C).NaH中氢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D).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成氢气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1 离子反应 6.(2007年高考理综四川卷,反应)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B)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用糯米、酒曲和水制成甜酒酿(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答案]D。 36.(2007年高考广东理基,离子反应)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2H++2Cl-+Ba2++2OH-= 2H2O+BaCl2 (B)往FeCl3溶液中加入Fe粉:2Fe3++Fe = 3Fe2+ (C)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2++2OH-+CO2 = CaCO3↓+H2O (D)往FeCl3溶液中加入Cu粉:Fe3++Cu = Fe2++Cu2+ [答案]B。 11.(2007年高考广东化学卷,离子反应)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HCO3-+H+=CO2↑+H2O (B)往碳酸镁中滴加稀盐酸:CO32-+2H+=CO2↑+H2O (C)往氨水中滴加氯化铝溶液:Al3++4OH-=AlO2-+2H2O (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H++OH-=BaSO4↓+H2O [答案]A。 8.(2007年高考理综四川卷,离子反应)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片:Al+2OH-= AlO2-+H2↑ (B)以石墨作电极电解氯化铝溶液:2Cl-+2H2O2OH-+H2↑+Cl2↑ (C)硫酸亚铁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2Fe2++H2O2+2H+= 2Fe3++2H2O (D)硫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2H++SO42-+Ba2++2OH-= BaSO4↓+2H2O [答案]C。 10.(2007年高考海南化学卷,离子反应)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碳酸氢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HCO3-+OH-= CO32-+H2O (B)醋酸钠溶液和盐酸混合:CH3COONa+H+= CH3COOH+Na+ (C)少量金属钠放入冷水中:Na+2H2O = Na++2OH-+H2↑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Cu2++SO42-+Ba2++2OH-= Cu(OH)2↓+BaSO4↓[答案]D。 8.(离子反应) (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I)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醋酸钠的水解反应CH3COO-+H3O+= CH3COOH+H2O (B)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Ca2++2HCO3-+2OH-= CaCO3↓+2H2O+CO32- (C)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C6H5O-+CO2+H2O = C6H5OH+CO32- (D)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3Fe+8H++2NO3-= 3Fe3++2NO↑+4H2O [答案]B。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章节练习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章节练习题 崇庆中学高2015级化学集备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中,废旧电池的污染可谓让人触目惊心,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 .镉 B .锌 C .石墨 D .二氧化锰 【答案】A 【解析】镉是致癌物质,是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 2.有如下两个反应: ①2HCl =====高温H 2↑+Cl 2↑ ②2HCl =====电解 H 2↑+Cl 2↑ 关于这两个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两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 .①②两反应中的能量转换方式都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C .①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D .②反应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答案】B 【解析】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A 项正确;反应②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B 项错误,D 项正确;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C 项正确。 3.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的主要原因是( ) A .防止火灾发生 B .防止污染面粉 C .吸烟有害健康 D .防止面粉爆炸 【答案】D 【解析】面粉颗粒极小,当其扩散在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导致氧气与面粉的接触面面积增大一旦引发反应,极易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爆炸。 4.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 ) A .化合价的升降 B .电子的转移 C .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能的储存 【答案】B 【解析】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形式,而电子转移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为原电池。

5.某同学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到了下列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 .由铜、锌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铜是正极 C .电子沿导线由锌流向铜,在铜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放出氢气 D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锌溶解,所以才产生电子 【答案】A 【解析】一般构成原电池负极的是金属,而且是活泼性的金属,而正极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碳棒;但负极也不一定是金属 6.锌电池可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Zn +O 2===2ZnO 。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C .正极发生的反应是:12O 2+2e -+2H + ===H 2O D .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答案】B 【解析】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7.“西气东输”工程中,需要地下埋入铸铁管道。在下列情况下,铸铁管道被腐蚀速率最慢的是( ) A .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B .在潮湿疏松的碱性土壤中 C .在干燥致密的不透气的土壤中 D .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 【答案】C 【解析】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钢铁发生析氢腐蚀,而在中性或者微碱性土壤中则发生吸氧腐蚀,在含有碳粒的土壤中会形成原电池,造成腐蚀。 8.“嫦娥一号”发射所用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中装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都是燃料 B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形成原电池,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火箭上天 C .液氢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机械能使火箭上天 D .液氢气化,转化为动能,从而使火箭上天 【答案】C 【解析】火箭中的液氢是燃料,而四氧化二氮则是氧化剂,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燃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

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4(选修)》,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范畴。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化学2和选修4均有安排,体现了知识生长与学习的层次性,本节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深入学习“化学与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反应中释放能量的形式。 2.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3.掌握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理解信息。通过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列举生活实例和能源发展里程碑,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化学反应能提供能量,知道一些具体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同时能够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但学生渴望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是缺少用定量的思想去分析问题。.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用暖宝宝探讨学习。 ; 学情及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对未知知识和应用有强烈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反应中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出现了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对于焓变这样高度抽象的知识教学中,采用单一的实验探究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本节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实验探究、层层引进、多媒体演示等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实物暖宝宝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高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差不多上阳离子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未配平):NH4NO3——HNO3+N2+H2O,在此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之比为()。 A、5∶3 B、5∶4 C、1∶1 D、3∶5 3.在下列反应中,氨做还原剂的是()。 A、NH3+HCl= NH4Cl △ B、2NH3+3CuO===3Cu+N2+3H2O C、2NH3+2Na=2NaNH2+H2 D、NH3+NaH=NaNH2+H2 4.下列物质中,导电性最差的是()。 A、熔融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 D、固态氯化钾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三氯化铁溶液跟过量氨水反应:Fe3++3NH3·H2O=Fe(OH)3↓+3NH+4 B、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反应:H++OH-=H2O C、小苏打溶液跟烧碱溶液反应:HCO-3+OH-=H2O+CO32- D、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6.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K+、Na+、HCO3-、Cl- B、Fe3+、Mg2+、SO42-、Cl- C、NH4+、K+、Cl-、NO3- D、Na+、K+、CO32-、S2- 7.下列各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能够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Cu(OH)2和盐酸;Cu(OH)2和醋酸(CH3COOH) B、BaCl2和Na2SO4;Ba(OH)2和(NH4)2SO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 学 设 计 院校:太原师范学院 系别:化学系 班级:042班 姓名:陈丽 学号:2004121202 指导教师:韩金梅李文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引课】在上课之前,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每 天从水房打的热水是怎么被加热的呢? 听到有同学说是用锅炉加热的,说的也对,只是表述不完全正确。我们都知道,是锅炉中煤的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传递给水而将水加热的。而煤的燃烧大家知道,它是一个化学反应,那么我们可推断化学反应不仅产生了新物质,而且有能量产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过锅炉加热 通过生活中 常见的现象 引入新课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讲述】化学反应不仅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 着能量的变化。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是为了制取所 需物质,例如实验室制取O2、CO2、H2等,有的时候 却是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例如我们日常生活 生产中,常用燃煤;来供暖、供电,尤其是对于咱们 山西这个产煤大省,可以说,煤是主要供应能源。 听讲 【阅读教材】大家打开教材19页,看图1—13,可以 发现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所提供的能量占 我国能源总消耗的94.9%,而它们的燃烧都属于化学反应,由此可见,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看图,回答 通过数据引 出本节课的 重要性及实 用性 【过渡】以上所讲的都是燃烧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 其实其它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那么现 在我们通过实验来亲身感受一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 化。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思考问 题,得出结论: 反应一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反应二玻璃片与烧杯由于结冰粘住。说明反应过程吸收热量。 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总结出结论,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07年山东理综·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6 8O2和18 8O2互为同位素,性质相似 B .常温下,pH=1的水溶液中Na +、NO3-、HCO3-、Fe2+可以大量共存 C .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和杀菌消毒,两者的作用原理相同 D .C(石墨,s)=C(金刚石,s) △H >0,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答案:D 2.(07年广东文基·6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B .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C .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 D .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答案:B 3.(2007海南·06)已知: (1)Zn (s )+1/2O2(g )==ZnO (s );ΔH=-348.3kJ/mol (2)2Ag (s )+1/2 O2(g )== Ag2O (s );ΔH=-31.0kJ/mol 则Zn (s )+ Ag2O (s )== ZnO (s )+ 2Ag (s )的ΔH 等于( ) A .-317.3kJ/mol B .-379.3kJ/mol C .-332.8 kJ/mol D .+317.3 kJ/mol 答案:A 4.(08年宁夏理综·13)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1411.0kJ·mol-1和-1366.8kJ 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 为 A .-44.2 kJ·mol-1 B .+44.2 kJ·mol-1 C .-330 kJ·mol-1 D .+330 kJ·mol-1 答案:A 5.(08年海南化学·8)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 —P a kJ·mol —1、P —O b kJ·mol —1、P=O c kJ·mol —1、O=O d kJ·mol —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 ,其中正确的是 A .(6a+5d -4c -12b )kJ·mol —1 B (4c+12b -6a -5d )kJ·mol —1 C .(4c+12b -4a -5d )kJ·mol —1 D .(4a+5d -4c -12b )kJ·mol —1 答案:A 6.(09年天津理综·6)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 ΔH=-226 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O (g) 2

高一化学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单元试题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单元测验试卷实验班姓名 一、选择题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C )A.氧元素的得与失 B.化合价的升降 C.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D.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 2.关于电解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B.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导电所需的离子由原物质本身电离出来的化合物3.关于强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CD ) A.在固体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在水溶液里能导电的化合物C.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属于强电解质 D.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几乎完全电离的化合物 4.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BC ) A.H 2CO3H ++HCO 3 - HCO 3 -H++CO 3 2- B.H 2SO42H++SO42- C.NaHS=Na++H++S2- D.NaHSO4=Na++H++SO42- 5.下列哪个反应可用Ca2++CO32-=CaCO3↓表示( CD ) A.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2 B.CaCl2溶液和BaCO3混合 C.Ca(NO3)2溶液和Na2CO3溶液混合 D.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混合6.下列反应中H2SO4只表现氧化性的是( BC ) A.2KOH+H2SO4=K2SO4+2H2O B.C+2H2SO4(浓) △ CO2↑+2SO2↑+2H2O C.H2S+H2SO4(浓)= S↓+SO2↑+2H2O D.Cu+2H2SO4(浓) △ CuSO4+SO2↑+2H2O 7.对于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B.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相同温度下,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中离子个数一定多 D.相同的温度下,单位体积中的离子个数越多,阴离子或阳离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D ) A.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移液时应洗涤烧杯2~3次 B.用100mL量简量取5.5mL稀盐酸 C.用托盘天平称量11.50g NaCl固体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测评卷(B卷)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测评卷(B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在指定状态下各物质的焓值都是确定且是唯一的 B.当同一个化学反应以不同的过程完成时,反应的焓变是不同的 C.如果一个化学方程式通过其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为相关化学反应的焓变的代数和 D.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经过哪些步骤从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反应的焓变是一样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盖斯定律的理解。因为在指定状态下各物质的焓值是确定且是唯一的,所以无论经过哪些步骤从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反应焓变是一样的,即反应的焓变只与起始和终了状态相关,而与过程无关。由盖斯定律知一个化学方程式是由其他几个方程式相加减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为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为几个化学方程式焓变的代数和。 答案:B 2.已知1 mol白磷(s)转化成1 mol红磷(s),放出18.39 kJ热量,又知: 4P(白,s)+5O2(g)===2P2O5(g) ΔH1 4P(红,s)+5O2(g)===2P2O5(g) ΔH2 则ΔH1和ΔH2的关系准确的是( ) A.ΔH1=ΔH2B.ΔH1>ΔH2

C .ΔH 1<ΔH 2 D .无法确定 解析:由题意知P(白,s)===P(红,s) ΔH =-18.39 kJ/mol ,由盖斯定律知此方程式可由4P(白,s)+5O 2(g)===2P 2O 5(s) ΔH 1与4P(红,s)+5O 2(g)===2P 2O 5(s) ΔH 2相减除以4得到,即-18.39 kJ/mol =ΔH 1-ΔH 24 ,ΔH 1-ΔH 2<0,得ΔH 1<ΔH 2。 答案:C 3.科学家发现,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在25℃,105 Pa 时,1 mol 石墨和1 mol 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的放热分别是ΔH =-393.5 kJ/mol 和ΔH =-283 kJ/mol ,下列说法或方程式准确的是( ) A .在相同条件下:2C(石墨,s)+O 2(g)===2CO(g) ΔH =-110.5 kJ/mol B .1 mol 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CO 混合气体时,放热504.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C(石墨,s)+CO 2(g)===2CO(g) ΔH =+172.5 kJ/mol D .已知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则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吸热 解析:由题意知,①C(石墨)+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 ②2CO(g)+O 2(g)===2CO 2(g) ΔH =-566.0 kJ/mol 。A 项,①×2-②得2C(石墨)+O 2(g)===2CO(g) ΔH =-221.0 kJ/mol ;B 项,1 mol 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CO 混合气体时,CO 2和CO 的相对量的不同,放出的热量不同;C 项,①-②得C(石墨)+CO 2(g)===2CO(g) ΔH =+172.5 kJ/mol ;D 项,由题意知C(石墨)===C(金刚石) ΔH >0,由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吸热。

高中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复习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了解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理解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及书写热反应方程式 2.难点聚焦 一、反应热 1、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Δ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当ΔH为负值为放热反应;当ΔH为正值为吸热反应。测量反应热的仪器叫做量热计。 2、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3、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中学阶段主要讨论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二、热化学方程式 1、书写热反应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反应热的数值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有关,因此必须注明,不注明的是指101kPa和25℃时的数据。 (2)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不同,因此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为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1)依据有关信息写出注明聚集状态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2)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计算相应的反应热的数值。 (3)如果为放热反应ΔH为负值,如果为吸热反应则ΔH为正值。并写在第一步所得方程式的后面,中间用“;”隔开。 (4)如果题目另有要求,如反应燃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有关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将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变换成分数。 三、中和热的测定 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1)选择精密温度计(精确到0.10C),并进行校对(本实验温度要求精确到0.10C)。 (2)使用温度计要轻拿轻声放。刚刚测量高温的温度计不可立即用水冲洗,以免破裂。 (3)测量溶液的温度应将温度计悬挂起来,使水银球处于溶液中间,不要靠在烧杯壁上或插到烧杯底部。不可将温度计当搅拌棒使用。 2、要想提高中和热测定的准确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因此可用保温杯来做。如果按教材中的方法做,一定要使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须稍大于盐酸的浓度。为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所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宜小不宜大。 (3)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精度。 (4)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以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5)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重复实验2~3次,数据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一、反应热的大小比较:比较反应热的大小,一般是在不同条件下(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等)下的同一化学反应,或同一条件(温度、压强)下的同类化学反应之间进行。比较时要善于从同中求异,抓住其实质,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影响反应热大小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如2mol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是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燃烧时放出的2倍。 2、物质的聚集状态或晶体结构。如等量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比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多。 3、化学键的强弱。如都由单质反应生成2mol的卤化氢时,由于HF、HCl、HBr、HI中的共价键依次减弱,所以放出的热量也依次减少。

高二化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 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应热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反应热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应热 【复习引入】高一时曾做过铝片与盐酸、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在这两个实验当中,能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还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化学反应必定伴有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当时放出能量,当 时吸收能量。 2、从能量的角度看,断裂化学键要,形成化学键要,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讲解】通过以上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常伴有能量的变化,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或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2、符合:用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 4、可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例如:H2(g)+Cl2(g)2HCl(g)实验测的1mol H2与1mol 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的角度如何解释? 【阅读】教材第2页图 【分析】(1)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 (2)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KJ (3)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的差就是此发应的反应热。【思考】1、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如何理解△H的“+”与“—”?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3页及图1—2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放出能量,这就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就是吸热反应。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