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川画与西方风景画》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案

课题设计的背景: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周五的课外活动我把学生从教室里带到了校园中,这让学生很好奇,也很兴奋,产生了想要弄个究竟的想法。实际上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把《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这一课课本上的知识与校园里的建筑物体、风景、花卉等自然资源相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中西方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别。然后让带着问题到校园里不同的地方进行观察研究,搜集相关素材。这也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真钻研教材,把知识点认真罗列出来,根据知识间的联系,认真的设计好它们之间先后出现的顺序,为了使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顺利地转化,我精心设计好知识点之间衔接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从课堂学习中寻找到快乐。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课堂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了学而教。要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感性入手到理性升华,从问题启发、情感激发,到认识提高。作为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抓住对事物美的感悟,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依据

教材:山东美术出版社的《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主要知识点

1、中西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差别。

2、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特点。

3、西方风景绘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空间深度的绘画手法特点。

4、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手法。

2、西方风景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教材和备好学生、资料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自制课件、图片、相关视频资料、课本等。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大饱眼福

1、展示多幅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描绘景物体裁的视频,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给予学生新奇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诵诗赞美大自然,点明本课教学目标,引出课题并板书《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二)各抒己见(知识新授)

(1)由此展示两幅作品:中国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油画: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乡间村道》(请学生欣赏)

师:(启发)两幅作品在绘画种类上有什么差异?

生:齐呼:《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乡间村道》是油画风景画。

师:你们欣赏《千里江山图》时,感觉是在什么地方看祖国大好河山的?

生:天空中向下看、在飞机上往下看………

师:在《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 被称为北宋少年天才.他18岁画这幅画,20岁就病逝.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用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作。作品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有山岭、坡岸、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景物繁多,气象万千。画家在构图上利用散点透视,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师:由此导出知识点: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散点透视

师:总结出“散点透视”的概念: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是中国画的透视原理。散点透视的视点是移动的。可以是多个,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评析:通过学生欣赏图片,对“散点透视”概念有了直观的感受)

师:上学期我们讲了透视有关的知识,下面让学生来让同学上来画一长方体的透视。)

生:齐举手

效果图如上

师:《乡间村道》是用的什么透视呢?

生:齐呼,焦点透视。

由此导出知识点:西方风景画→焦点透视

师:总结“焦点透视”的概念:焦点透视:是一种单视觉的观察方法,在观者眼中,视野中的景物因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而变形,愈远愈小,借助焦点透视,画家可以在平面的画布上获得如真如幻的视觉效果。

(评析: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下,感受西方画家是在固定的一个位置作画的,能够理解“焦点透视”的概念、规律等)

(2)多媒体展示:中国山水画《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渔庄秋霁图》

师:课前都预习了课本,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中国山水画有哪些表现方法?生:三远法。

师:那什么是“三远法”呢?

(引入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至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至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至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深远”说白了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是运用的深远的表现手法。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师: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师:再看几幅作品,中国山水画家是怎样用“虚实相生”来处理空间的呢?(阅读课本回答)

生:中国画家的方法是用画面中描画处与空白处的交替层次变化,一层一层地形成山水形象的前后关系: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远若实,进则虚。。。

师:哪位同学指出《溪山行旅图》中的虚实关系?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种画处与不画处、虚与实的层次交替,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虚实相生的绘画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和诗意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

师:山水画重意境,那在回顾花鸟画、人物画重什么呢?

花鸟画:托物言志;人物画:传神写照。

(评析: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准确理解“三远法”、“虚实相生”的含义)师:现在看一下西方风景画是表现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