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 张中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区位分析:
• 位于河南平顶山市郏县 堂街镇朱洼村,伏牛山 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的 过渡地带。东临紫云山, 北临汝河,西临石河, 古寨恰位于两河交汇处 的平坦处。属于河南典 型的封建寨堡式村落, 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汝河 汝河
临沣寨
香山
紫云山
3. 聚落传统特色景观的构成:
•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 河水》中记载:“水(石河)经 (宝丰县) 城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 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这里的“水田 村”即为今天的临沣寨。 • 村落的传统特色主要是由一系列要素通过一定结构组成,临沣寨 的传统特色主要由文化传统特色、村落结构、自然环境等组成。
经历百年风风雨雨, 历史烟云, 而依然坚强地存在
5. 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 居民亟待改善生活质量。村 内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村 内电网设施较差,乱拉乱建 现象严重,安全性较差。大 部分宅院没有排水设施,雨 污合流,村内环卫设施不够 完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村内道路多为自然泥路。许 多旧屋年久失修建了与周围 环境不协调的新建筑。在建 筑的细部处理上出现许多与 周围环境不协调的装饰。
寨内民居
4.5建筑装饰艺术:
• 临沣寨中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精美。有的门洞拱券上都雕 刻精美图案,十分美观;有 的建筑装饰有小巧玲珑的木 格子门窗,有的房屋的山墙 上方砌有精美的镂花窗户用 以采光;有的立柱的基座上 或 柱绘有富有寓意的图案; 有些房子的屋脊上砌有石雕 麒麟、 仙鹤等象征美好的祥 兽,以求吉祥,五脊六兽形 态各异,神形兼备、 惟妙惟 肖。
• 文化传统:包括姓氏宗族文化,风水学,和传统的民间工艺(芦 苇工艺)以及传统特色节日(毛郎庙会,五虎庙会等)
• 村落结构:包括明清时期的建筑群落,红石墙,护城河,街巷以 及建筑装饰艺术等 • 自然环境:包括沣溪河, 汝河及其植物景观等
4. 聚落结构特色:
• 据史料记载,临沣寨古建筑群的红石寨墙由清代朱紫峰等巨商修 建,耗时 13 年,占地7公顷。 4.1寨墙:
4.4民居格局: • 临沣寨明清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寨内现有明代民居一栋 3 间、 清 代民居 100 余栋 400 多间,建筑大多沿街,多为脊坡式的瓦房和 楼房。明代建筑在临沣寨寨内南大街北侧,平面凹陷,面阔 3 间, 五步架进深。临沣寨民居为清代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保存较为 完好的清代院落有二十多座。 • 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类型齐全。从明代至今,在制时 代链上没有缺环,且各个时期均有纪年的规范建筑形。尤其 是明代建筑,通体用红条石筑砌而成,结实坚固,集中地存在一 个处于低洼潮湿的村庄之中,历四五百年而不变形。这在全国也 是极为罕见的,为研究明代建筑过渡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 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更新机制。严格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保护要求,开展保 护与整治工作。
3 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资金多元筹措机制。
4 完善集约节约的用地保障机制。各地要根据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严重影响整 体风貌的住宅等,以及因人口增长确需改善居住条件的农户进行异地搬迁安置,本着引导人 口转移、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安排好异地安置建设用地指标,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腾 出空间。 5 健全和谐共生的融合发展机制。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平顶山临沣寨
城规141 张中阳
1. 小寨概况:
• 第二批中国wenku.baidu.com史文化名镇 (村 )
• 临沣寨,因筑墙石料取自紫云山的红色砂岩,观 之如红色的寨堡,故又名红石寨。
• 寨内的洼地聚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古民居 等与当地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为中原地区 少有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赞临沣寨是“中原 第一红石古寨”。
谢 谢!
• 2001年,当地成立临沣寨景区和开发指挥部,保护与利用办公室 • 2002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将临沣寨公布为准省保单位 • 2005年9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临沣寨为第二批历史 文化名村 • 2006年6月,省政府将临沣寨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8年6月,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村镇管理处为临沣寨做出《临 沣寨建设规划》、《临沣寨修建性详细规划》、《临沣寨总体保 护规划》 • 2010年,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重点修复的生态文化博物馆 • 2012年,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 2013年,国务院将其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宅破坏
• 虽然在临沣寨能够看到为数不少的 历史遗存,跟前些年相比,这些遗 存已经少了很多。临沣寨的变化是 从其东北角一个很大的缺口,为了 出入的方便,墙内和墙外的住户在 这里开了一个很大的口。而这一段 的寨墙,也明显比别的地方低了很 多。“寨墙上的石头被人敲走垫院 子了。”这种被破坏的痕迹,在寨 墙内也十分明显
• 按照临沣寨保护和开发计划,其保护和开发将分三步走:第一步 计划在2006年年底以前,先修复古寨墙、红石街和朱家大院中老 三朱紫峰的住宅,并疏通护寨河和搬迁部分居民;第二步计划在 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修复朱振南大院和恢复千亩芦苇荡;第 三步计划修复朱紫贵大院,复原茶亭、义塾、朱氏祠堂、城门楼 等建筑和恢复缺失的文化遗存、民俗文化活动,如补修朱氏宗谱 、复制石刻碑记、恢复五虎庙会等。在此期间,完成450人搬迁 任务中的余留部分。 • 全部保护和开发资金需要4000万元,其中第一、二期都达到了五 六百万元。在保护和开发中,搬迁居民所需费用将在1500万元到 2000万元。 • 平均每搬迁一户需要费用10万元左右,这也成了制约开发的一个 瓶颈,需要平顶山市和郏县共同努力。按照历史文化名村要求, 它需要保持原住居民血缘传承的完整性,也需要从保护建筑的角 度减少居民,所以寨内只能保留150人。而这也导致文化流失.
• 临沣寨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 围长约 1100 米,高 6~7 米,寨墙上共设 5座哨楼、筑寨红石取自 临沣寨东 10 公里的紫云山,山石纹理细腻,质地坚硬,其色紫 红,巧合“朱红” ,寓意朱氏家族身份尊贵。红石寨依水而建, 呈船形,寓意水涨船高,寄托朱氏三兄弟财运发达,官运亨通的 希望。
4.3路网规划: • 石墙内部基本上是平地,大大小小的院落规则排列。由于寨墙的 西门偏北,东门偏南,南门偏西,因此,它们与内部道路的衔接 就没有形成直通的大路,而是各据一条,通过丁字交口转接,即 “井”字格局。由于门的朝向与城墙垂直,并非完全正向,因此内 部道路与东、西两门交接也不是一条直线,而略呈弧线。从大门 口向内看,不见道路的尽头。这三条路和城内东北部的一条南北 向道路形成了风车状的路网,在此基础上,再分出若干小道连接 每家每户。因为未设北门,东部南北向的道路北部是一个盲端。 它与另外三条看不见尽头的道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种包含 丁字口、断头路的交通网可以防止寨内空间被一眼看穿,进一步 迷惑外敌。
建议
1 探索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要求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改进并完善保护模式。保护
项目的实施必须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全民参与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兼 顾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整体功能的提升,避免以旧城改造、商业化运作替代保护的方式,探索 规划引领下的小规模、渐进式的整治、保护模式,改善人居环境,展现历史文化魅力,走出 一条具有宁波特色、城乡建设品质提升与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紧密结合的新型发展道路。
6 创新全方位的动态监管机制。市名城办要会同文物等部门,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
6. 总结
• 随着世界文明的交互和经济的加速发展,文化村镇的现代化过程 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 是,这并不意味这我们应该放弃历史遗存的古村落,相反,我们 应该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保护它的存在。 • 实际上,我们可以在古村落的周边帮助村民建设另一个舒适的新 农村,以减少古村落的破坏。 • 古村落是历史长河中文化多样性的物质表现,它具有着浓厚的历 史文化内涵,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还 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
4.2寨门: • 其东、 南、 西北各设一门作为通向村外的 主要通道。门的位置按照八卦形制设置, 其中西北门上有红石门楣石扁,刻有楷书 “ 临沣” 二字。字体丰腴浑厚,气势恢宏。 西北门因临着沣溪而得名,这也正是今天 临沣寨寨名的由来;南门“来曛( xūn ) 门” ,取自 《诗经》“曛风南来” 一句, “来曛” 隐含着祥和美好,喜庆大吉之意; 东南门叫 “溥(柏)滨” 门,取自“利溥渠 之滨” 之意。东西两门都不是正方向,这 样从寨墙外很难窥探到寨内详细的情况, 有利于军事防御。南门正面朝南,平时很 少开启,据说是用于接待尊贵的客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