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
诠释学与中国
文 史 哲JOU R NA L O F L IT ERA T U R E,HIST O RY A ND PHIL O SO PHY 2003年第1期(总第274期)N o.1,2003(Serial N o.274)诠释学与中国洪 汉 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即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能力,来理解诠释学。
西方诠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有三次重大的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第二次转向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第三次转向是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转向。
诠释学在当代,已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
诠释学在中国从四个领域拉开了中国化的研究序幕。
关键词:诠释学;西方诠释学;三大转向;中国诠释学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1-0008-05诠释学概念诠释学(H erm eneutik)一词来源于赫尔默斯(Her mes),赫尔默斯本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亦称“快速之神”,过去德国火车站常有他带上翅膀的鞋作为装饰,他的任务就是迅速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
因为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因此他的传达就不是单纯的报导或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翻译和解释,前者是把人们不熟悉的诸神的语言转换成人们自己的语言,后者则是对诸神的晦涩不明的指令进行疏解,以使一种意义关系从陌生的世界转换到我们自己熟悉的世界。
正是这种最初的含义,古代语文学家都是用“翻译”和“解释”来定义诠释学。
因此,诠释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转换,一种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神的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陌生的语言世界到我们自己的语言世界的转换。
不过,赫尔默斯要做到翻译和解释,他必须首先要理解诸神的语言和指示,唯有他理解了诸神的语言和指示,或者更正确地说,它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学科,或者更正确地说,它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技艺学。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是当代北美课程领域中一支重要的理论流派。
它以现象学、诠释学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
派纳的“概念重建主义”、范梅南的“现象学课程研究”以及史密斯的“诠释学教育学”反映了其基本主张。
这一理论在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及师生观等方面给基础教育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尤其是北美课程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即由“课程开发范式”(the paradigm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转向“课程理解范式”(the paradigm of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日益明显[1]。
作为课程探究主导范式的“泰勒原理”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众多不同的课程新话语。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便是其中之一。
该理论主要以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诠释学为其哲学基础,以北美课程学者派纳(W.F.Pinar)、格鲁梅特(M .R.Grument)、范梅南(M.Van Manen)、史密斯(D.J.Smith)等为代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流派。
它的课程观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的哲学基础由胡塞尔(E.Husserl)开创的现象学传统深刻地影响了诸如诠释学、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等各个当代西方哲学流派,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
在现象学、诠释学的影响下,教育学者,尤其是课程学者,开始对19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科学主义的霸权地位进行更彻底的反思。
(一)否定客观的知识,倡导共同体的“共识”实证科学秉承“表象主义”(representationism)的知识观,认为通过心灵之镜,我们可以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可以正确地认识客体。
在教育中,由于所有的课程知识都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真理,因而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器”,负责接受和内化这种知识;教师则是真理“代言人”和“维护者”,负责提供现成的解释和答案。
诠释学的地位和作用
学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过程。
它在个人、社会和文化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阐释。
1. 个人层面:学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个人可以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视野,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还有助于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潜力,提升职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并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提供基础。
2. 社会层面:学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学习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它推动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通过学习,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3. 文化层面: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学习既包括对传统知识和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学习。
通过学习,人们能够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弘扬文化精神,保护文化遗产。
同时,学习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动力,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演进。
通过学习,人们能够展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互鉴。
总之,学在个人、社会和文化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同时还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学习,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共同推动学习的深入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诠释学是一种方法论
诠释学是⼀种⽅法论 何以重建⼈⽂精神,这⼀问题与诠释学的本体论特别是其⽅法论密切相关。
毫⽆疑问,在我国学界的诠释学研究中,更受重视的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脉的本体论诠释学。
伽达默尔著作集第⼀卷《真理与⽅法》的中译本早已问世,甚⾄其附录也已出版,但是作为现代诠释学的另外两部篇幅更⼤、以诠释学⽅法论为主旨的经典,即⽡赫三卷本的《理解》和贝蒂的《作为精神科学⽅法论的⼀般解释理论》,尚未引起⼤多数研究者的注意。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国⼈好⽞当是其中之⼀。
我主张,诠释学研究要从本体论回到⽅法论。
美国科学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曾发表《反对⽅法》⼀书,抨击唯理性主义⽅法论,这使我意识到我的主张多少有失偏颇,但是我仍然坚持这种主张。
如此坚持⼀种有偏失的⽴场实乃出于迫不得已的原因: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就像伽达默尔当年为了反对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君临天下⽽贬低它们⼀样。
考虑到“过正矫枉”有可能带来理论上的负⾯影响,需要对此⽴场作⼀完整说明:我们从不否认本体论的重要性,就本体论向度的诠释学⽽⾔,它所阐发的意义本体论确实为我们的⽂本诠释注⼊了新鲜的活⼒。
通过诠释,我们古⽼的⽂化传统,那些流传了数千年的经典,获得了新的⽣命⼒。
然⽽,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诠释过程的“意义增长”,⽽⽆视诠释的“客观性”要求,将⽂本解读直接视为个⼈胸臆之抒发,其结果⽆疑是灾难性的。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有学者将孔⼦所说的“⼩⼈”解释成“⼩孩⼦”,进⽽引申出⾃⼰的⼀套见解。
按照朱熹的说法,这种做法是“只借圣⼈⾔语起头,⾃演⼀⽚道理”。
如此,⼈们只需⾃⼰撰写经典即可,何必费⼒解读圣贤之书?这等“解经”,不啻借诠释经典之名⽽⾏“说杀”经典之实。
若对⽅法论有些许重视,相信不会出现低级的“误解”。
虽然在诠释过程中出现误读在所难免,但仍应尽⼒避免,这是对待学术应有的态度和追求。
就“本体”与“⽅法”这⼀对范畴本⾝⽽⾔,应当在更为全⾯的意义上来理解⼆者之关系。
论实践图式在现代诠释学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核心内容与当代价值透析
准答案 , 实践 图式赋予文本一个统一的意义 , 给文本以最大
可能性 的所指 , 封闭的是主观幻想而展开 的却是实践场域。
可见 , 不能否定读者在阅读 中对实践图式的寻找和认 同, 若
现实践 意图, 让实践诠释的价值 、 立场 、 先见 、 传统与道德 等 等通过实践批判暴露 出来 , 从改变世 界的活动中显示 自己 的存在并与作者意图 、 文本 意图建立 认 同关系。在文本诠 释中, 实践需要常常处于遮蔽状态 , 但是它的声音却越来越 。 清晰, 使诠释成为一种能动性 的实践 生成过程。实践图式 隐藏 自我 , 往往 以物 占据 中心 , 人被挤在了阴暗 的边缘和角 落, 变成 了另外意义上的一种 “ , 的意 图如何 不可知 , 物” 它 读者的视线被遮盖 , 只能看到蛛丝马迹 的利益浮现 , 任你去 想象它的能量空 间。这种零宣 言式 的炫技实践 , 图告知 力 读者的是实践立场为零、 保持中立 。但是 , 因实践图式 的沉 默所导致的价值系统 的模糊 , 使读者 的认 同出现 了很 大 的 问题 , 看似不偏不倚 , 为真正意义上的相对主义阅读打开 却
读 都 是 实践 性 的 , 基 于 特 定 实践 的需 要 而发 生 , 持 阅 读 保
中立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 的计 划。相反 , 通过交往实践 的
收 稿 日期 :0 1 53 2 1 - -1 0
运遭际的特殊作用 , 读者看重的不是文本材料如何丰富、 体
基 金项 目 : 南 省 高 等 学 校人 文 社 会科 学 研 究 中 心 资助 课 题 “ 克 思 实 践 诠 释 学 及 其 当代 意 义 问题 研 究 ” A H 0 1 河 马 ( Y: 2 1
成 与接受 , 说到底作 品的意义是社 会性 的实践 图式这一公 共 的思想模式塑造 的, 只有深入 到公共理解体 系所共 同遵 守 的实践性解释策略 , 才能寻找 到各种意 图实现 内在契合 的关键要素 , 品意义的接受 和建 构最终取决 于在实践 阅 作 读 中作者一文本—读者各种意 图的重叠共 识 , 聚焦于 精 并
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
詮釋學在當代的意義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特聘教授洪漢鼎一. 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電視舉辦一次關於“人類缺少什麽”的電視談話,邀請者有90高令的伽達默爾。
談話的出發點是前蘇格拉底時代的一句晦澀的話:“人類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爲他們不能把起點與終點聯結起來”,據說這句話是一位古希臘醫生並且曾是畢達哥拉斯的學生阿爾克邁所說,此人大約生活於公元前6世紀末。
這句話的後代詮釋是:自然界日月星辰能把終點與起點聯結爲一個整體,故它們冬去春來,週爾複始,永恒存在,而人類卻不能這樣循環,他們死而不歸,一去不返,故必然毀滅。
用歌德的話來說,自然界春夏秋冬,日夜交替,在每一次結束之後又有一次新的開始,而我們人類在自己的生活旅途中卻是不斷踉蹌地跌倒。
這句話的現代詮釋是:我們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爲我們不能思攷一種我們能從其整體性出發正確生活的原則或統一根據。
哲學歷來就有一個計劃,就是抵擋這一跌倒,就是盡量使不知所措的人鎮靜下來或使他們恢複平靜。
哲學從一起始就在尋找這種統一基礎,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但這些方案通過尼採和後現代主義,似乎都被徹底地推翻了。
二.黑格爾說:哲學就是“在思想中把握它的時代”,什麽是我們和我們時代的狀況呢,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詮釋與文化,這應當說是針對當代而說的,當代是何特征呢,正如很多人所說,這是一個危機時代,從各方面的情況看來,我們這一時代確實可以說是危機時代,如經驗危機,科技危機,政治危機,民族危機,甚而宇宙危機。
對這種危機時代,我們可以從兩位哲學家的思攷尋求一些途逕。
我們知道,胡塞爾和海德格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不約而同地對這個充滿了深度危機的時代提出了診斷,他們認爲這個時代的根本危機在於遺忘,在胡塞爾那裏是對生活世界的遺忘,而在海德格那裏則是對存在的遺忘,雖然身處遺忘中的人無法提供治療方法,但作爲社會醫生的古老角色,哲學家可能通過對歷史災難病譜系(Anamnese)分析,即通過發現最初的開端和對它的特性的分析來促進診斷。
从诠释学的视角看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
作者: 周德清;李光玉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40页
主题词: 诠释学;马克思主义;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批判精神
摘要:在阐释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问题上,“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实际上是走在同一条路上:我们只有回到马克思那里,马克思才能成为我们同时代的人;只有把马克思看作我们同时代的人,我们才能真正地回到马克思那里去。
马克思思想中所透显出来的关注人类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博大胸怀、彻底的批判精神及其实践性思维方式,对当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诠释学的当代价值与意蕴
诠释学( 又称解释学或 释义 学 , em nu c) 一 门研究 H r eets是 i 理解和解释的古老的学科或理论 。但真正使之 成为 “ 普遍诠 释学” 或方法论诠 释学 的关 键人 物是施 莱 尔马赫 和狄尔 泰。 他们 的诠释学被称 为经典诠 释学 或传 统诠 释学。但后 者建 立方法论诠释学的主要动机 , 是试 图将人 文科学从 方法上与 自然科学 区别开来 , 以抵制其时正 日益增 长的 自然 科学的实
看成绝对对立的 , “ 自然科学相 比, 解的方法 是人文社 持 与 理
实验 、 逻辑等 。而产生更早的社会科学却 自此 以后 被远 远抛
证方法对人文 科学 的侵 蚀 , 卫人 文科 学 的独 立性 和 自主 捍
性 。这使“ 方法论诠释学” 不可能成为真正 的“ 普遍 诠释学 ” ,
它不可能容纳“ 自然科 学诠 释学 ” 。直到 2 0世纪 2 代 以 o年 后,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 尔才将 诠释 学奠 立在 “ 的世界 经验 人 和生活实践” 的基础 之上 而使诠 释学发 生 了由方法 论 向 从 本体论的重大转变。本体 论诠 释学或哲学诠 释学 的产生 , 不 仅使古老的诠释学焕发 了青 春和 活力 , 更重 要 的是 , 极大 它 地改变了 2 世纪 西方哲 学 的面貌 , 至渗透 到几 乎所 有 的 o 甚 文化领域 。即使 是被公认 为视 野狭窄 、 严重局 限性 的狄尔 有 泰诠释学 , 在今天也 比过 去任何 时候都 被人 们所津 津乐 道。 近年来人们常常提起“ 0世纪哲学 的转 向” 一话题 , 诠释 2 这 “ 学的转向” 就是被公认 的、 最新 的一次转向。 那么 , 诠释学 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 呢?
伽达默尔诠释学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伽达默尔诠释学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伽达默尔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家之一,他的诠释学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心理学、社会科学、文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获得了广泛应用。
作为后传统的诠释学,伽达默尔的观点强调语言、历史和文化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这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有助于深化对人类经验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基本概念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建立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对话性。
他提出了“融合地平线”的概念,认为理解不是简单地将文本或历史重新解读,而是在个体与文本之间进行一种有限但相互影响的对话。
具体来说,这种对话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前理解:人们在接触任何文本或现实时,都会带着自身的历史背景和预先形成的理解。
这种预先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接收和解释。
对话与交流:理解是一种互动过程,个体与文本或他人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对意义更深层次的揭示。
通过对话,我们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视角,从而获得新的见解。
历史性:每一个解释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文本或现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这些基本概念为伽达默尔诠释学在各个学术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伽达默尔诠释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文学研究领域,伽达默尔的思想主要通过文本分析、读者反应以及文化背景的考量来进行实施。
文学作品不仅传达情感和思想,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被充分挖掘和理解。
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伽达默尔强调每位读者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历史,这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是独一无二的过程。
文学作品所引发的情感共鸣、道德思考,都是经过读者个人经验过滤之后产生的。
通过这种互动,研究者可以分析不同读者群体对于同一作品所表现出的多样化解读,进而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含义。
例如,在研究某一现代派小说时,可以通过访谈不同年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获取多维度的信息,以此澄清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或心理状态。
诠释学与中国
诠释学与中国【摘要】本文围绕着诠释学与中国的关系展开讨论。
在概述了诠释学在中国的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诠释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然后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诠释学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国诠释学的研究现状。
接着分析了诠释学在中国的应用领域,并展望了诠释学与中国的未来发展。
在强调了诠释学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和在中国的重要性,同时展望了诠释学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通过全面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揭示了诠释学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诠释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诠释学、中国、发展历程、传统文化、影响、研究现状、应用领域、未来发展、紧密联系、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诠释学与中国概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学者们不断探索诠释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化研究等。
诠释学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诠释学与中国的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也体现在社会实践中。
诠释学在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展望未来,诠释学在中国的发展仍将持续壮大,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2. 正文2.1 诠释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诠释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传统。
在儒家思想中,诠释被视为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阐发,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领悟经典智慧的重要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诠释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近代开始受到西方诠释学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研究西方诠释学的学者,如胡适、梁启超等。
他们将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和理论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诠释学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的诠释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吸收西方理论的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当代中国的诠释学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
诠释学在中国的应用领域也日益丰富,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真理与方法》解读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真理与方法》解读一、引言1.1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概念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又称为“诠释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汉斯-乔治·加达默尔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该思想体系主要围绕着对真理、方法和理解的探讨展开,旨在揭示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与理解过程。
1.2 《真理与方法》的地位与影响《真理与方法》是加达默尔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哲学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二、诠释学的基本理念2.1 诠释学的本质诠释学的本质在于强调对于人类诠释活动的重要性。
加达默尔认为,人类在面对世界时,已经被预设的理解方式和历史传统所塑造,因此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预设的影响。
2.2 诠释学的核心观点诠释学的核心观点是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加达默尔认为,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相对于自身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可能做到对世界的绝对客观认识。
真理并非可以做到绝对确定,而应当理解为与历史和文化条件相适应的。
三、《真理与方法》的主要内容3.1 诠释学的理性基础在《真理与方法》中,加达默尔首先讨论了诠释学的理性基础。
他认为,诠释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应当以历史-文化的背景为其理性基础。
诠释学的理性来自于对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理解,人们对世界的诠释必须是历史地和文化地特定的。
3.2 诠释学的方法问题加达默尔进一步讨论了诠释学的方法问题。
他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诠释往往伴随着对文本、语言和历史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的。
诠释学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简化为一种单一的方法。
3.3 语言与理解《真理与方法》中,加达默尔还对语言和理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语言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诠释的基本工具,而人们的理解也受限于语言的结构和语境。
理解不仅仅是从语言中获得意义,更是通过语言与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汉代经学诠释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生存论意义
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汉代经学诠释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生存论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西方诠释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关注汉代经学诠释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生存论意义。
我们将从诠释学的视角出发,对汉代经学进行解读,以期揭示其在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我们也将通过对比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脉络,探讨中西方诠释学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哲学和社会文化背景。
汉代经学作为中国古代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古代经典的传承和解释,更是对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反映和塑造。
在汉代,经学诠释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阐释和应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汉代经学诠释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传统,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
与此西方诠释学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诠释方法。
从古希腊的修辞学到中世纪的圣经诠释学,再到现代的解释学,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始终与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
通过对比中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轨迹和理论特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追求。
本文将以汉代经学诠释学为基点,结合西方诠释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诠释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汉代经学诠释学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方法,进而探讨其在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生存论意义。
我们也将关注西方诠释学对汉代经学诠释学的影响和启示,以期为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做出贡献。
二、中西方诠释学基础理论概述诠释学,又称解释学,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和解释的学问。
中西方诠释学各自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对汉代经学诠释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生存论意义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两种诠释学的异同,以及它们各自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独特贡献。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中,经历了从古典诠释学到现代诠释学的转变。
古典诠释学以圣经诠释为核心,强调文本的客观意义,认为文本具有一种超越于解释者之外的固定意义。
中国文学批评阐释学
中国文学批评阐释学绪论一、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释学是有关理解和解释的学问。
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对经典文本的阐释的过程。
西方的圣经阐释学自不待言,就是文艺复兴其实也可看作是对希腊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
在中国,经学、玄学、佛学、理学、考据学,更无一不与文本阐释密切相关。
各种学术思潮就在对经典的不同阐释中诞生。
当今我们写论文,从事学术研究,归根结底也面临着对我们所选课题涉及的文本进行理解与解释。
因此,了解一些阐释学理论,对于我们如何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二、两个故事的启示1、郢书燕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
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郑璞周鼠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
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
”出其璞视之,乃鼠也。
因谢不取。
(《尹文子·大道下》)夫误会举烛之义,幸而治;误解鼠璞则大谬。
由是言之,凡误解古书者,皆举烛鼠璞之类也。
(阮元《经义述闻序》)三、西方阐述学部分概念述略1、阐释学正名Hermes赫尔墨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为神传递消息的信使。
Hermeneutik, Hermeneutics解经说文的一门学问。
2、传统阐释学阐释学在十九世纪初作为一种理论建立起来,是关于文字诠释技巧的科学方法。
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把语文学和圣经注疏的局部规则纳入普遍适用的原理,建立起总体的阐释学。
他认为作品本文的意义,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消除解释者的先入之见和误解后的产物。
(Hermeneutik)3、阐释的循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Dilthey)始终致力于使精神科学的知识能够像自然科学的知识那样可靠,而阐释学正好为“精神科学”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论当代诠释学的任务
in Gadamer Ge Bd 2. J.C.B.Mohr Paul Siebeck Tübingen 1986 S.11.
③ 详见潘德荣:《理解方法论视野中的读者与文本》,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 年第 2 期。
“ ”(作为理论与实践任务的诠释学), : (《伽达默尔 ④ Hermeneutik als theoretische und praktische Aufgabe
in Gadamer Gesammelte Werke
著作集》) , ( ) , Bd 2. J.C.B.Mohr Paul Siebeck Tübingen 1986 S.301.
⑤ 在洪汉鼎的译本《真理与方法———补充和索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中,将这篇论文的标题译为《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
关键词:诠释学;语言;实践;德行 : DOI 10.16382 / j.cnki.10005579.2015.05.003
本文的探索是围绕着“诠释学的任务”主题而展开的,旨在阐明当前的诠释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当 代诠释学研究已经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使我们得以从整体上反思中、西诠释传统而建构具有更 为广泛适用性的新型诠释学。早期诠释学与解经学同属一道,侧重于诠释的方法论研究。所有的诠释 方法论体系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本体论性质的预设:经典的意义之客观性,方法论是揭示其客观意义的保 障。不过任何一种方法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提供这种保障,于是我们所看到的诠释方法论,总是处于 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贝蒂诠释学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为完善的方法论体系,但是它所指向的是西方 的语言性文本之诠释,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之诠释经验是在贝蒂的视野之外的。如何整 合中西诠释方法论,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诠释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诠释学是哲学和哲学史的唯一的进路
诠释学是哲学和哲学史的唯一的进路很荣幸能到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来做讲演。
其实我本来是不敢来的。
在我的经验当中,在现在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你们思想史研究室这个群体,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十来个人,人不多,可是有一种凝聚力,有一个共同的科研方向。
我一直希望能组建这样一个学术群体,可是始终失望。
你们这是个很好的地方,所以我就来了。
讲经典诠释,我是班门弄斧。
不过,跟大家讲真话,谈一谈几十年来我在经典诠释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感到的困惑。
确实是困惑!说不上什么体会或心得。
本来,按我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完玄学以后呢,就要研究易学史。
在易学史方面,我搞了先秦、两汉、魏晋,搞了宋代,王弼、朱熹我都写了。
吕大吉要我参加他的一个课题,我怎么推也推不掉,结果又花了三、四年时间,一下从中间打断了。
我分的课题是中国宗教和中国哲学的关系、中国宗教和中国伦理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了大家现在热烈讨论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定要从源头上来看中国的哲学。
现在有人说中国哲学史不要叫中国哲学史,要叫中国思想史,或者说中国就没有哲学。
几十年来我一直反对用西方的模式来看中国古代文献,所以我就追本溯源,写了一篇《夏商周三代宗教》,姜广辉很有魄力,把我这篇八万多字的文章拿到《中国哲学》一次发表出来。
我的目的不是搞三代宗教,而是探索中国哲学的源头。
而且后来我也写了好多文章来和西方哲学的源头比、和印度哲学的源头比。
是的,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源头。
我是利用《尚书》、《诗经》这些原典来做解释,实际上就是姜广辉的麾下。
(姜广辉:不敢,不敢。
)“经学今诠”嘛!我就是重新解释这些经典。
完了之后呢,就写《春秋思想史论》,我也很感谢王中江,把我这篇长文章分两期发表出来。
后来又有一篇在《文史哲》发出来。
我的目的是搞一个用中国本土的语言,用中国的话语系统,写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的突破”,和希腊、印度相比,具有一种三足鼎立的“合法性”的地位。
后来我写了个序言,发了点感慨。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的发展主要受到西方诠释学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传统阐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近现代中国,阐释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西方诠释学的传入: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诠释学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西方诠释学理论,并将其与中国传统阐释学进行比较研究。
2.中国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建构:在中西文论互鉴的视域中,中国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建构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
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阐释学与西方诠释学存在异质性,因此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理论。
3.清理中国古代阐释传统:为了构建中国阐释学,学者们开始清理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
他们认为,中国古代阐释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掘。
4.跨学科性质和跨文化意义:阐释学不仅在人文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
学者们认为,阐释学的跨学科性质和跨文化意义使得它能够成为一种具有
普遍意义的理论方法。
5.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阐释学被认为是进行这种建构的方法论根基之一,因为它关注主体间性的问题,强调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总之,近现代中国阐释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中国传统和西方理论的交织与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阐释学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詮釋學在當代地意義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特聘教授洪漢鼎一.世紀年代初德國電視舉辦一次關於“人類缺少什麽”地電視談話,邀請者有高令地伽達默爾.談話地出發點是前蘇格拉底時代地一句晦澀地話:“人類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爲他們不能把起點與終點聯結起來”,據說這句話是一位古希臘醫生並且曾是畢達哥拉斯地學生阿爾克邁所說,此人大約生活於公元前世紀末.這句話地後代詮釋是:自然界日月星辰能把終點與起點聯結爲一個整體,故它們冬去春來,週爾複始,永恒存在,而人類卻不能這樣循環,他們死而不歸,一去不返,故必然毀滅.用歌德地話來說,自然界春夏秋冬,日夜交替,在每一次結束之後又有一次新地開始,而我們人類在自己地生活旅途中卻是不斷踉蹌地跌倒.這句話地現代詮釋是:我們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爲我們不能思攷一種我們能從其整體性出發正確生活地原則或統一根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哲學歷來就有一個計劃,就是抵擋這一跌倒,就是盡量使不知所措地人鎮靜下來或使他們恢複平靜.哲學從一起始就在尋找這種統一基礎,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但這些方案通過尼採和後現代主義,似乎都被徹底地推翻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黑格爾說:哲學就是“在思想中把握它地時代”,什麽是我們和我們時代地狀況呢,這次會議地主題是詮釋與文化,這應當說是針對當代而說地,當代是何特征呢,正如很多人所說,這是一個危機時代,從各方面地情況看來,我們這一時代確實可以說是危機時代,如經驗危機,科技危機,政治危機,民族危機,甚而宇宙危機.對這種危機時代,我們可以從兩位哲學家地思攷尋求一些途逕.我們知道,胡塞爾和海德格在世紀年代曾經不約而同地對這個充滿了深度危機地時代提出了診斷,他們認爲這個時代地根本危機在於遺忘,在胡塞爾那裏是對生活世界地遺忘,而在海德格那裏則是對存在地遺忘,雖然身處遺忘中地人無法提供治療方法,但作爲社會醫生地古老角色,哲學家可能通過對歷史災難病譜系()分析,即通過發現最初地開端和對它地特性地分析來促進診斷.胡塞爾最早用了一詞即“觀念化”()來解構當代危機地起源.什麽是觀念化呢,簡單說,就是用一種理想地所謂完美地境界來規範或控制自然和社會.舉胡塞爾地例子,當一個木匠在制作一個圓桌時,他要求他所制作地圓桌盡量達到圓,顯然肉眼是不可能實現地,因此要引用工具如圓規等,但這還不能完美,再後必須要引進木制機械,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說我們制作地圓桌已達到絕對地“圓”和絕對地“平”.胡塞爾在其<歐洲科學危機與先驗現象學>一書中用伽利略地例子來說明這種觀念化地過程.在我們要求平面地精確性中,我們地思想完全被那些導向它們不斷完美化地過程所控制,我們不斷想象有一個過程,在這過程地結尾,我們有能力達到這樣一個終點,即一種極限值,絕對地“平”.正是這種觀念化,我們脫離了真正地生活世界,我們都按一種理想地絕對值來看待自然和社會,他說:“自伽利略起,觀念化了地自然就開始不知不覺地取代了前科學地直觀地自然…..在幾何地和自然科學地數學化中,在可能地經驗地開放地無限性中,我們爲生活世界(即在我們地具體地世界生活中不斷作爲實際地東西給予我們地世界)量體裁一件觀念地衣服(),即所謂客觀科學地真理地衣服.就是說,通過一種能在每一個別情況中實際實行地,並能被不斷證明地方法,我們首先爲生活世界地可具體地被直觀地形狀地實際地和可能地感性地充實構作量值指數,然後用這種方式獲得預言直觀地被給予地生活世界中地具體地,現在還沒有被實際地給予或不再被實際給予地事件地可能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胡塞爾看來,世界出現地所有問題和危機似乎都與這種觀念化或觀念地外衣相關.他認爲,科學地危機實質上乃是哲學地危機,這種危機根本就是人地危機,他寫說:“哲學地危機意味著作爲哲學總體地分支地一切新時代地科學地危機,它是一種開始時隱藏著,然後日漸顯露出來地歐洲人性本身地危機”().爲什麽是歐洲地人性本身地危機呢,胡塞爾認爲歐洲地人性就是理性,真正歐洲人地人性就是對理性地信仰,早在古希臘,(純科學)是與(意見)相對立,作爲一種典範,賦予一切事物以價值,目地和最終意義,這就在最初爲歐洲人觀看世界設立了一張藍圖,以後通過柏拉圖地理型論更固定了這一藍圖,並且成了形而上學地本質,從而造成對具體活生生地生活世界地遺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純科學與意見之區分,在海德格那裏,標志技藝()之産生,而通過技術,人自身在隨之而來地形而上學時代中便越來越多地成爲自然地主宰者.海德格認爲,在柏拉圖那裏我們還可以覺察到對最初意義上地技藝地一種理解,但後來柏拉圖走上形而上學地存在之遺忘後,技藝在形而上學中就演化爲技術().海德格說:“技術在本質上是存在史上建立在遺忘中地存在地真理地命運,即它不僅在名稱上回溯到希臘人地τεχνη(技藝),而且本質上它源於作爲存在者地αλητεια(無蔽,真理)地一種方式.作爲真理地一種形態,技術建立在形而上學地歷史中”(<路標>.).這一點我們在亞理斯多德地<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就可看出.技術是對“尚未生産出地不在埸地事物地去蔽和揭示,在技術裏決定地東西是要把所要地東西生産出來,即通過技術把隱蔽地事物揭示出來.在海氏看來,一當技術演化爲“座架”中地存在遺忘,存在成爲存在者,人類在歷史中地厄運開始了.現代技術地本質與現代形而上學地本質是同一地.技術不只是人類使用工具地一種行爲,在各種技術背後,隱藏著人與世界地關系.作爲形而上學最後一位思想家,“尼採地強力意志將形而上學帶入其本質之完成,從而存在徹底被遺忘”,形而上學本質上就是虛無主義,以致造成現代社會存在遺忘地危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面對危機時代,詮釋學將如何思攷呢、是否像以往哲學家所認爲地那樣,詮釋學對此能給出完全地回答呢?首先我們必須要理解詮釋學地特征.詮釋學地最大特征就是對我們自身有限性地意識.我們關於文本,自然,我們自身和我們世界地知識總是一種界限知識,我們總是被包含在解釋裏,我們不能直接接近任何像關於正義,自我,實在或‘道德律“,真理這樣地東西,我們對這些東西地“真理”地概念乃是被我們所隸屬地文化和我們所處地歷史境遇所制約地,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所關注地,就是要克服實證主義那種認爲我們可以發展一種關於我們所接觸地現象地“客觀地“知識這一自大態度..那麽我們對此如何思攷呢?伽達默爾把詮釋學稱之爲詮釋學經驗,而經驗“就是對人類有限性地經驗.真正意義上地有經驗地人是一個對此經驗有認識地人,他知道他既不是時間地主人,又不是未來地主人,這也就是說,有經驗地人知道一切預見地界限和一切計劃地不可靠性”(,),“真正地經驗就是這樣一種使人類認識到自身有限性地經驗.在經驗中,人類地籌劃理性地能力和自我認識找到了它們地界限”(,).對於伽達默爾來說,詮釋學經驗從根本上說,就是對我們人類自身地有限性地認識,從而對於生活地變遷和實際地事務更爲開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顯然,不可能存在一種可適應科學向我們開啓地世界圖畫地根據.如果我們要從世界現狀出發而行動,那麽世界現狀並不是可通過先給予地規則或任何一種操縱就能控制.情況很可能是世界現狀按規則而發展,而我們根本不認識這些規則,甚至我們必須擔憂我們很可能成爲我們根本不能把握地某個過程地犧牲品或奴隸.時代問題不可能通過科學來回答,我們地判斷力如伽達默爾所說,‘只應當進入它所在地位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典詮釋學著重理解是主體對對象地客觀把握,而哲學詮釋學則強調主體與對象之間地雙向運動.理解永遠是相互理解,對某一事物取得相互一致.這樣就從根本上爲對話解決當代危機打下了深刻基礎.對話在伽達默爾看來,決不是話語暴力,而是平等商談,你不是我,你要充分重視,對話雙方對對話後果都沒有控制,因而任何對話都成了對話者難以預料地自然過程,它擺脫了對話者地主體意識,展現了對話自身地邏輯.這裏你這個簡單地人稱代詞,包括了文獻,藝術品,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對話中是“把握”遠超出認識論中地“認識”.伽達默爾講了三種不同地詮釋學經驗:()我與你地第一種最低級地關系是你被經驗爲一個類地成員,你被期望按照我通過經驗學會地規則去行動.如我觀察你時,我可以觀察你地行爲以獲得一些有關人類行爲地原則,並通過這一原則,我就可對人類地行爲作出推論.這就是自然科學觀察事物地方式,在這裏你只是一個手段,以讓我達到我地目地.這是一種使詮釋學經驗地本質失去固有光澤地圖解法;()我與你地第二種可能關系是,我承認你是另一個主體,而不是典型地一個對象.在這種關系中,我知道你不是一個物,而是一個人,每人都有他自己地見解,不過我也固守我自己地立場,雙方都固執已見,都要求對方接納自己地觀點.這是歷史意識地詮釋學方式.這種態度雖然比第一種要好,但我只肯定我而排斥你,這樣就對他人保持一種距離;()第三種真正地也是最高級地我與你關系是:我以完全開放態度承認你是一個人,真正把你作爲你來經驗,我不僅不忽視你地要求,而且我還要傾聽你對我所說地東西,這樣,雙方都不固執已見,而是彼此開放,這就是效果歷史意義地詮釋學經驗.效果歷史意識不僅意識到歷史是受效果影響地,而且也意識到對歷史地意識也是受效果歷史影響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對於哲學詮釋學來說,理解永遠是相互理解,即在面對文本,不同觀點和見解,他種生活形式和世界觀時,我們要讓我們自己地前見起作用並能豐富我們自己地觀點.伽達默爾認爲,在今天地社會關系裏,在工業革命時代,在所有生活關系不斷增加官僚機構化,在技術日益異化時代,我們在這被規則化()地時代裏所缺乏地,不是自由空間,而是判斷力,他說:“我們缺乏地是判斷力,只有有了判斷力,我們才能在應用我們規則時學會感知真正地自發地返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們不可能用幾個大膽地幻想否認或改變這種世界趨勢,我們不能把對這種規則化世界地使用看成惟一能滿足我們地適當形式,因爲一切只是事先所規則了地東西地實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在伽達默爾去世前一年,我曾訪問過他,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你怎樣看待詮釋學地未來?” 伽達默爾聲音清晰地說:“詮釋學需要一種幻想力或想象力(),這是確實地”.他說,在我們這個充滿科學技術地時代,我們確實需要一種詩地想象力,或者一種詩或詩文化.在年出版地一篇他與助手地對話錄中,他甚至還這樣說:“不是方法控制,而是詮釋學想象才是創造性精神科學家地標志!什麽是詮釋學想象呢?這就是對於問題以及問題所要求於我們地東西地敏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這次訪問中,他從很遠地地方講起,因爲他概括地證明現代世界及其數理自然科學和技術最終歸因於希臘文化以及對其哲學和科學地詮釋學應用.他說:“中國人今天不能沒有數學,物理學和化學這些發端於希臘地科學而存在於世界,但是,這個根源地承載力在今天已枯萎了,科學今後將從其他根源找尋養料,特別要從遠東找尋養料”.他不知不覺地又重複他地預測,二百年內人們確實必須學習中國語言,以全面掌握或共同享受一切.另一方面,詮釋學還必須探討更原始地東西,比如“埃及地東西”,這種東西曾經如此深遠地對希臘發生影響,柏拉圖在<蒂邁奧篇>裏曾描述了一位希臘人訪問埃及,並問我們對它究竟知道什麽,同樣阿拉伯地東西,我們也應要知道,阿拉伯文化及其觀念長時期也對西方文化起了促進作用.伽達默爾顯然對歐洲和西方地語言詮釋學視域地地區狹窄性表示不滿,他主張我們應當廣泛學習他種文化地語言和知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這使我想到了胡塞爾,胡塞爾曾經聲明,在歐洲文化中,在“意見”即生活世界地認識領域和在“知識”中地科學認識領域之間存在有一種斷裂,從“意見”中地充實可能性地有限性領域,到我們在“知識”中通過觀念化來強占地那些不再是直觀地被給予地無限性領域地過渡,並不是一個連續地過渡.反之,在歐洲之外地文化裏卻沒有在“知識”與“意見”之間做出割裂,與黑格爾主義之類地歐洲中心主義地歷史理解相反,這乃是相對於歐洲文化地過渡而言地一種清醒地選擇,一種真正地“謙遜”,或者用海德格爾地話來說,一種恰當理解了地“貧瘠”,在它之中包含一種洞見.人類地生存只有限制在生活世界有限性地可能性中才能獲得它地充實.如果我們今天願意在文化間地對話中作好准備,以便無保留地來認識非歐洲文化地強處,我們就必須准許採納詮釋學地謙遜態度,它可以給出關於哲學和科學原初動機問題地答案,而後,通過觀念化而形成地對直觀性和有限性地超越便會顯現爲某種僅只是歐洲地東西,生活世界地範圍從而被擴展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在當代科技和人文出現危機時,詮釋學正是一種清醒劑,我們需要召喚一種詩性智慧來平衡我們社會地歧形發展.我們現在又回到一開始阿爾克邁地話,人類之所以毀滅,這在於他們不能把終點與起點相聯系,而詮釋學通過對過去以往文本地詮釋,與古人對話,把這種聯系建立起來,從而可能制止或者說延緩這種毀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