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重要知识点整理考试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中外美术史_名词解释复习考试

中外美术史_名词解释复习考试

中国美术史一、名词解释:1、曹家样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着称,被誉为“曹家样”。

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

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着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着名绘画思想。

传有后人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迁想妙得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

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4、以形写神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即“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5、《画品》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着,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据,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优劣得失。

6、谢赫“六法论”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8、比德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9、吴带曹衣“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

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试圆转,衣服飘举;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中外美术史(整理复习大全)

中外美术史(整理复习大全)

<中国美术简史>的笔记...1.隋唐山水画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初盛唐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到盛唐出现不同的流派,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1)青绿山水画派:<1>展子虔(隋):《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朴拙而真切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

画面取俯瞰式构图,获得“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

艳丽的设色,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能力的提高,开创青绿山水的端绪。

<2> “大小李将军”(唐):李思训:史称“大李将军”,通过致密的描绘,创造动人的意境,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绘画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寄寓的情怀:《江帆楼阁图》追求特定的季节效果,是对青绿山水在艺术上的继续和发展。

李昭道:史称“小李将军”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

《明皇幸蜀图》:表现唐明皇避难入蜀,在崇山峻岭中与其行从路途跋涉的情景。

“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 。

这一细节描绘,对突出画面中心人物及唤起联想有较大的作用。

(2)水墨山水:<1>王维:着名诗人,也是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家,以诗入画,创造简淡抒情的意境。

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

以辋川为题材。

<2>张璪:唐中期画家,以水墨作山水松石。

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2.五代山水画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五代时期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秀丽风光:北方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1)荆浩:长期接触北方宏伟的自然山川,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在唐代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

在其山水画理论着作《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六法论。

中外美术史简明图文_复习资料整合

中外美术史简明图文_复习资料整合

第一章 3原始美术1.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彩陶2.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黄河中上游地区文化遗存的总称。

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

影响较大的是半坡、庙底沟和马家窑类型彩陶。

3.浙江余杭良渚玉器制作精良主要器种玉琮便是与与原始巫术和神袛有关的礼器。

玉琮:外方内圆,中有柱形孔,器身有神人兽面纹图案。

4. 半坡彩陶中的人面鱼纹盆第二章 先秦美术1. 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

2. 礼器是宗庙的祭器,也在当时贵族社会婚丧宴客等重要场合使用。

它是统治者名分的标志,代表着社会地位的合法性。

青铜礼器是“国家重器”。

3.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夏文化:二里头铜爵4. 1974年在郑州杜岭发现一铜器窖藏兽面乳钉纹青铜方鼎——建国以来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兽面纹 饕餮纹5. 司母戊方鼎 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6. 春秋时期 出现清新流畅纤巧华丽的新风格。

代表作:河南郑新 立鹤方壶7. 战国青铜器代表中国青铜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品为主。

描绘人物活动,现实生活场景,日渐世俗化。

8. 三星堆人像:四川广汉三星堆中的一批商代商代晚期大型青铜人像。

最重要的是高达262cm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举起的双手被奇怪的夸大了许多倍。

9. 浮雕类青铜动物雕刻的代表作是湖南宁乡出图的商代四羊方尊。

10. 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布上绘画作品,出土于长沙战国楚国的帛画: 《御龙人物图》 《龙凤人物图》。

第三章 秦汉美术1. 秦汉时期雕刻艺术最发达,是我国雕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2. 秦俑在艺术上以写实为特色,造型严禁,形象特征鲜明,规模大。

3. 说唱俑是西汉后至东汉陶俑的主要类型。

鹳鱼石斧图4. 霍去病墓石刻以马为主体形象5. 飞鸟不是燕子,是隼。

这种鸟大小如鸽,外形如燕,飞行速度极快。

6. 河南洛阳卜千秋西汉墓壁画:表现是中国人未受佛教影响之前,幻想男女墓主人升仙的场面。

天国中有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日月、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奇动物。

中外美术史考试重点

中外美术史考试重点

1.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制陶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2.中国的青铜器发端黄河流域。

7.魏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其最具代表的作品当数作于永和九年的兰亭序9.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营造的昭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

14.南宋缂丝名家有定州沈子蕃、松江_朱克柔等。

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石器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开封的蒿岳寺塔。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秀骨清象”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 张家祥”。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 破墨” 山水,书写文人情怀。

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 泼墨”之法。

9、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唐三彩,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 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 减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马君祥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连环画的表现形式。

14、明代“浙派”的代表画家是戴进和吴伟。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九歌图,其中以屈子行吟图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郑板桥、李鱓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19、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雅俗共赏的新画风。

中外美术史 重要知识点 考试复习整理

中外美术史 重要知识点 考试复习整理

中美史重要知识点中西绘画比较中国古典绘画为代表。

它的艺术特点说明了中国艺术首先是重表现性的。

比较西欧美术的再现性倾向,它更重精神意念的表述,从而改变着客观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因素。

①中国美术重线条造型以及线在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情感。

②重诗书画的联系,诗情画意和音乐效果③重象外之意,基于文学理念之联想。

④主张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要求以形传神,主张似与不似,轻象重意⑤侧重文人意识的发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偏向小农意识心态⑥与儒、佛、道哲学观念相联系与西方美术重体面,重视客观现象本身美的表达,中国美术是艺术处理与认识的升华,是独具特色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现象的一认闪光的东方金字塔。

汉代美术总结:1、表现题材多样化,内容丰富,直接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

2、风格写实,简练而概括。

3、描写平民及动物方面的题材,刻画生动,具体,现实,富于活力,描写贵族方面的刻画较呆板。

4、绘画以勾线为主要表现手法,主题明确。

5、雕刻完整统一,简括有气度,大块大面,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精神。

南北朝石窟、雕塑特点总论:1、早期,域外影响严重。

造像浑圆,不够精确,大体大面的效果。

统一完整,薄衣贴身,衣纹阴线。

中期穿插有汉式长袍衣样,厚重感强。

晚期秀骨清像,长脸,细颈,方肩,衣纹繁复。

秀骨清像,中呈圆润,柔和。

衣褶自然写实,造型细致准确,身体光洁优美,装饰性强。

2、制作规模宏大。

宗教服务于统治阶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愿望的要求。

有宗教来世思想,有现实生活写照。

唐代山水画:①在表现形式上,以李思训为代表,工细巧整,青绿重彩,这种风格,在唐影响较大,画风普遍,不少创作,向这一派发展或靠近这一派。

②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注重线描,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的,既体又一派。

中唐以且有所发展。

③以张躁为主的呈派,以重视墨法巧变、笔色清润为主要手法。

这种画法在唐代虽影响小,但它在唐以且影响逐渐扩大唐代雕塑艺术特点:①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深刻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及社会政治风貌,具有现实主义手法。

中外美术史复习提纲完美版

中外美术史复习提纲完美版

一、中国美术史部分1、《罐鸟鱼斧图》属于什么绘画?(原始)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是什么画?(帛画)3、如何理解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的理论?(形神)4、《送子天王图》是谁的作品?(吴道子)5、《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内容是什么?(游春)6、《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是什么?(北宋都城汴京市俗生活繁荣富庶的景色)7、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一副什么画?(泼墨)8、唐代画家韩幹以画什么题材著称?(马)9、荆浩、关仝的山水属于什么风格?(北方)10、米芾始创了什么山水?(米家山水)11、《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的内容?(引魂升天)12、《洛神赋图》是谁的作品?(顾恺之)13、“曹家样”与“吴家样”指的是谁?(曹仲达、吴道子)14、《捣练图》的内容?(捣练作坊)15、周昉擅长宗教题材的绘画,并创造了什么新样式?(水月观音)16、在中国绘画史上,以戏婴题材作画,最为知名的是哪位?(北宋、苏汉晨)17、唐代的韩滉以画什么题材著名?(牛)18、黄筌、徐熙风格迥异,绘画史上如何称谓?(徐黄异体)19、董源、巨然的山水属于什么风格?(南方)20、马远的山水构图的特点?(边角)21、我国最大的青铜鼎是哪个?(后母戊)22、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在黄河什么地段?(下游)23、原始玉器中的“六瑞”指的是哪些?(圭、璋、璧、琮、琥、璜)24、清初“四王”指的是哪四位?(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25、“扬州八怪”中最擅长画兰竹的是哪位?(郑燮)26、青铜器地位最高的是什么器?(酒器)27、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在长江下游的什么地区?(杭州湾)28、玉琮的造型是什么?(外方内圆)29、清初“四僧”指的是那四位?(弘仁、髡残、朱耷、石涛)30、宋代五大名窑指的是哪些?(官窑、哥窑、钧窑、汝窑、定窑)名词解释:1、花鸟画——中国画的专有名词,指绘画题材以花鸟鱼虫为主的绘画。

在技法上分工笔、写意两大类。

2、米点皴——米家山水多用墨点,称为“米点”。

1.中外美术史整理重点

1.中外美术史整理重点

中国美术史部分重点依次是:文人画史(元明清)、宫廷画史(唐五代两宋)、石窟艺术(南北朝隋唐)、画像石转(秦汉)、文人画史中又以山水画史最为重要,人物画史与花鸟画史次之。

一名词解释(一)史前及先秦美术1、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陶胚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经入窑烧制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

2、黑陶: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密致。

3、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粉碎后的瓷石制坯,烧成温度约1200℃,已经基本烧结,器表多施釉。

商周的青釉器皿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来的瓷器想比,质量较差,还处于原始阶段,古称原始瓷器。

4、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出土,高14cm,口径29cm,底径10cm。

盆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有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三组,每组两边用弧线分割,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无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辨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

5、金有六齐:金指合金青铜,是红铜与锡、铅的合金。

齐是调剂的意思,也就是比例。

锡使青铜质硬,铅使青铜质软,其中主要是铜与锡二者的配比。

6、失蜡法:是一种先进的青铜铸造方法,以蜡做模,用细腻的稀泥讲做好的蜡模糊上,再将范内的蜡模熔化,外范与内范志坚的就是模,再往模内灌注铜液,待冷却后去除器物。

7、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青铜器、出图河南新郑,高126cm,宽54cm,重64.28kg。

全器从造型到装饰充满了灵动的生意,通体满饰纠结的龙螭纹,器耳、器足和扉棱皆设计为生动灵异的怪兽。

镂空的莲瓣围绕的壶顶,中立一昂首展翅欲飞的鹤。

将商代青铜器的神秘威严和西周的理性典雅风格转变为自由舒展、活泼灵动的新风格,充满了清新与活力。

8、岩画: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画在岩壁或岩石上的图画。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中国部分一、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意义:1.中外美术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阐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经典美术风格和重要美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变化规律。

2.美术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记录社会发展的历程,学习中外美术史,不仅了解艺术造型、装饰风格、美术思潮的更迭与变迁,而且是理解中外文化特质的重要媒介。

3.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而这种创造又常常根植于对中外民族文化特质的理解。

只有具备优秀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优秀的设计。

中国美术史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个高峰递次运动的历史: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人物画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主张绘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育功能。

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山水画中国“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了山水画的繁荣。

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花鸟画狭义的花鸟画,指绘画的题材是花鸟。

广义的花鸟画,指绘画的题材不仅包括花鸟,还包括松竹梅兰、鱼虫禽兽、蔬菜瓜果等,即除人物山水之外所有的动植物。

花鸟画的主流是文人写意花鸟,追求崇高品德。

在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中,美术的创作队伍经过了分化,形成了民间画工、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三种美术创作者,与此形成了三个画种:画工画、院体画和文人画。

从目的上说,画工画主张祈福避祸,满足世俗需要;院体画主张成教化、助人伦;文人画主张自我表现,聊以自娱。

从题材上说,画工画主要表现民间世俗生活,代表作有;院体画主要表现宫廷生活,代表作有;文化画主要表现山水花鸟,代表作有;。

从种类上说,画工画主要是画像砖、画像石、敦煌石窟艺术和年画;院体画主要是人物画、工笔花鸟画和青绿山水画;文人画主要是水墨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

大约在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创造了人体装饰品,是中国史前美术初创的标志。

史前美术繁荣的标志是彩陶的产生。

史前美术衰落的标志是玉器的出现。

《玉钩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史重要知识点中西绘画比较中国古典绘画为代表。

它的艺术特点说明了中国艺术首先是重表现性的。

比较西欧美术的再现性倾向,它更重精神意念的表述,从而改变着客观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因素。

①中国美术重线条造型以及线在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情感。

②重诗书画的联系,诗情画意和音乐效果③重象外之意,基于文学理念之联想。

④主张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要求以形传神,主张似与不似,轻象重意⑤侧重文人意识的发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偏向小农意识心态⑥与儒、佛、道哲学观念相联系与西方美术重体面,重视客观现象本身美的表达,中国美术是艺术处理与认识的升华,是独具特色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现象的一认闪光的东方金字塔。

汉代美术总结:1、表现题材多样化,内容丰富,直接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

2、风格写实,简练而概括。

3、描写平民及动物方面的题材,刻画生动,具体,现实,富于活力,描写贵族方面的刻画较呆板。

4、绘画以勾线为主要表现手法,主题明确。

5、雕刻完整统一,简括有气度,大块大面,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精神。

南北朝石窟、雕塑特点总论:1、早期,域外影响严重。

造像浑圆,不够精确,大体大面的效果。

统一完整,薄衣贴身,衣纹阴线。

中期穿插有汉式长袍衣样,厚重感强。

晚期秀骨清像,长脸,细颈,方肩,衣纹繁复。

秀骨清像,中呈圆润,柔和。

衣褶自然写实,造型细致准确,身体光洁优美,装饰性强。

2、制作规模宏大。

宗教服务于统治阶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愿望的要求。

有宗教来世思想,有现实生活写照。

唐代山水画:①在表现形式上,以李思训为代表,工细巧整,青绿重彩,这种风格,在唐影响较大,画风普遍,不少创作,向这一派发展或靠近这一派。

②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注重线描,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的,既体又一派。

中唐以且有所发展。

③以张躁为主的呈派,以重视墨法巧变、笔色清润为主要手法。

这种画法在唐代虽影响小,但它在唐以且影响逐渐扩大唐代雕塑艺术特点:①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深刻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及社会政治风貌,具有现实主义手法。

②世俗性强,突破了佛教的禁欲主义,造型丰满、美丽,以现实美好理想为出发点。

③技法写实,简单朴素,动态优美,生动。

质感表现强,构图和谐,手法与立意,突破性的创造,是在大自然中与人的思维中,能拓展其艺术境界。

唐代美术总结:(关于佛教造像)1、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佛权哲学渗进。

政治和伦理道德。

举君臣父孝之义-------,使好空者恶杀,义勇者殉国。

2、佛本生故事悲惨场景,消退让位于对极乐世界的追求向往。

(幻想美丽的天国等)于是壁画中,举目便是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歌,佛坐莲花中,环绕圣仙,座前乐队钟鼓齐鸣,座后彩云缭绕,飞天散花到处是华贵绚烂的色彩,圆润流畅的律条,丰溢柔和,亲切动人,美丽善良的人物造型,这一切代替了魏晋时代壁画的悲苦场面,瘦削的人物造型,强烈的动感节奏。

此时代求得心灵的安慰和期求,一个时代对欢乐幸福和幻想,以取得心灵的满足。

时代精神,社会背景。

一个是战乱时期的朝不保夕,一个进繁荣昌盛的和平安居乐业。

3、佛教绘画。

一切以歌舞升平的追求享乐的上流生活为理想范本,佛造像也以贵族体态中丰满的理想女性为艺术审美追求。

以盛唐之晚唐突出一点,在美术造型中是由华贵到富丽,由丰富到装饰,线体由圆润到秀美,再到随意自然。

菩萨小了,供养人形象愈来愈大。

壁画愈来愈走向描写讴歌现实。

“大世即天堂”现实生活和事件被直接描写在佛窟内——宗教艺术观念与世俗统一。

(张仪潮统军出行图)“虢国夫人出行图”(绘画亦吴道子,为张萱、周昉所画仕女美人所代替)宴会、外旅、耕作、挤奶、拉纤、阅兵、充实于佛教壁画,对现实对人间生活的肯定。

艺术形象美感超过了宗教教义,似天仙配,回到人间的好。

佛教艺术比较:(风格与魏晋对比)魏晋希望于神明,唐理想更美好的生活。

宋,现实生活与佛理一致,完全中国仙人,飞天由量增长,有分工。

两宋画院艺术特点:画院的艺术特点是,致力于描写和诗意的追求。

随着诗书画美学趣味追求,宋代画院在促进诗情画意,画中有诗的境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宫廷画院在崇向黄荃画风的前期,在有优越闲情逸致中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发展到了顶峰。

孔雀升高必先举左,说明在皇帝本人倡导下,把细节的忠实追求细节真实作风在皇家画院里,及至影响到到上或部分作者的重要趋向。

另一点是极力提倡诗意,以诗情入画唐人即有,但日益占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上过考试题目及最高要求。

可见此南宋画院已颇有选择的取舍。

如马远、夏圭的剩水残山,其中有民族矛盾的心理表现,但它技法上仍刻画精致并超过北宋。

自学抒情,诗情更加浓厚、鲜明。

被称为马一角。

马远小幅山水里,空间感更突出,令人看来广阔无垠,心旷神怡;他们把人们的感受想象、情感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诗意追求和细致描绘当中。

两宋山水、花鸟:两宋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它不只是探索山川自然的奥秘,多数作品与当时的外旅、游乐、探险、山居、访道及渔耕等活动紧密结合,虽然着重于山川自然的描绘,却能反映社会的某种面貌。

宋代山水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在于画家的师法造化观点上的重视,而且能进一步把人的生活感受与自然变化结合起来“含毫运思,具写其真,具写其神”的宗旨。

因而优秀的作品,不仅能表达出自然界的千变万化的各种形态,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的不同处境与生活状态。

这是宋代山水在画史上占重要地位的重要原因。

宋代山水画的另一特点是借物抒情,即作者通过山水画来表叙自己的情感与世界观。

尤其在南宋民族间斗争十分尖锐,人民激起爱国的愤慨,当时所画的剩山残水。

或不堪风雨过江南的之意便能说明这些。

再一个特点就是避世嫉俗,隐居的境界表叙。

画家们常以泉流啸傲题材,这和当时宋代人们热衷道教思想有关。

道教是出世无为的思想,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的明确:“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之一,即在于避尘嚣而亲隐逸。

这些画家自榜清高,意象啸爽,不似俗人,自娱于画。

”因此宋代山水画家十分注重深入山林师法造化,他们提出“欲事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形,莫大饱游饫看。

”《林泉高致》因而宋代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用色,因各人审美不同的要求,宋山水风格多变,有的淡墨轻岚,有的清泉巧整,有的水墨苍劲,有的粘落茄等多种手法,并非偶然。

王蒙、倪瓒、吴镇、黄公望并称为“元四家”。

商周青铜器的用途种类主要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四大类。

汉代霍去病石雕的主题雕塑是《马踏匈奴》宋代文人画的特点:1、主导思想:侧重表述文人知识分子的审美观、艺术观及世界观。

2、创作态度:倡导主观参与,尊重性情的抒发。

尚意趣,博修养。

3、体裁:偏重山水、花鸟4、形式语言:注重写意,追求神似。

强调神韵,惯用水墨,极少设色,讲究笔墨情趣。

5、画面构成:讲究书法入画以及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画面构成。

北宋文人画的提倡者是苏东坡与米芾。

吴道子绘画特点简述。

早年行笔稠密,中年创造出一种波样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描法,被称为“吴带尚风”的笔法风格设色于焦墨痕中,略施徽染,即以线为主,以色为辅,上有高雅的文采。

黄筌与徐熙画风对比分析。

黄筌,淡墨勾勒施以波艳色彩,即双勾傅色,用笔不见墨迹,重视以色感人。

徐熙则淡笔为之,落墨为格,重视墨趣笔意,可谓一个写意一个工笔。

徐渭(1521——1593)号青藤,浙江绍兴山阴人。

他是开大写意的杰出画家,而且是一个很有名的剧作家。

他的杂剧《四声猿》得时人赞许。

作过官,参加过抗倭斗争,但一生潦倒,后因精神失常,误杀其妻,过七年的牢狱生活,53岁才真正开始一生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活动。

73岁卒,20年间创作了一些着名的作品,自己所“几间东倒本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他平生生活狂放,不媚权贵,画风奔放淋漓,追求个性解放,所画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择笔之中,能见笔墨之妙的变化,具有秀逸情趣。

他不愿墨守成规,具有自己的创造精神。

他致力于“不求形似求生韵,要拨皆吾五指栽”的作法,这种做法与倪瓒“不求形似,聊寄胸中逸气”是同一观点。

都是文人画的主要宗旨。

清郑板桥见到他的狂草的纵横驰骋的笔墨画,曾赞叹不已,自刻一章曰:“青藤门下走狗”一印,作为自己书画的闲章。

齐白石见到徐的作品也惊叹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砚纸。

”这些都足以反映了徐渭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①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框架。

②庭院式的群体布局③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A、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B衬托性建筑的运用。

C色彩装饰效果。

④富有诗情画意,注重线条起伏穿插。

⑤实用与思想结合。

中国园林(古典)特点:1、模仿自然,用人工再造可修的自然现实,追求出美丽的山林景色。

有老庄退隐观。

2、封闭式:有围墙,景藏院内。

3、突破空间,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在有限的景色,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分割法借景抒情,互相穿插、形式丰富。

4、欧洲贯用的几何形布局。

5、借景,巧妙的与园林区之景结合,如北京颐和园。

6、诗情画意。

如诗卷,如山水画。

散点透视法,俯仰远近互相呼应。

7、亭台、格阁、廊轩、馆、桥配合以水石花树,构成艺术境界,在园中有点景,外景作用。

廊又起分割作用。

8、景中有景,浓缩空间,小中见大,有外景,变化无穷。

9、重视线条与装饰性色彩的运用。

清末绘画特点:1、文人画从民间美术中吸取了新的成份,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新格局,上海画派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2、借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艺术经验,强调吸收国外艺术成果。

广东岭南画派表现明显。

3、新的阶级力量要求艺术直接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选材形式上都力图变化,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时期最为突出。

上海画派:善于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又从古代刚健雄强的金元艺术中吸取营养。

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大写意水墨技法和当时无用强烈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主要人物有:前期的张熊,任伯年为代表,后期以吴昌硕为代表,广东与岭南画派。

艺术上主张东西结合,重写生,吸收外来的技法,强调表现时代精神,主要人物多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人员,主要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外国美术史重要知识点:欧洲远古洞窟壁画主要洞窟,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及工具阿尔塔米拉洞、拉斯科洞主要内容多为大型动物的描绘表现手法以勾线为主,兼以喷涂.工具使用兽毛及喷管,颜料主要是矿物颜料,调以兽脂兽血.希腊艺术的特点:1、理想美(重视理想美的表达):赞扬生活,对现世生活充满信心。

一切美术造型以最理想的人为准则,肯定人的智慧与力量。

避开死的恐怖。

2、艺术形式单纯、简洁,反对繁琐、浮饰。

具有明朗和谐的艺术特点。

直观性强不晦涩。

3、歌颂公民道德,公民意志。

不歌颂个别人,艺术不为权力所左右。

重心灵完美与肉体健美的揭示。

4、艺术创意讲究典雅,真诚,肃穆,注意和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