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重度磨耗并牙列缺失的咬合重建与修复治疗效果
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患者两种咬合重建治疗的效果比较

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患者两种咬合重建治疗的效果比较蒲萍【摘要】目的探讨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患者两种咬合重建治疗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的老年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30例,接受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重建治疗,B组30例,接受固定义齿重建治疗.半年后针对患者进行复查,复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主观感受、咀嚼效率和颞颌关节功能.结果接受固定义齿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舒适度更高,造成的食物嵌塞情况更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固定义齿患者和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患者在治疗后其咀嚼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且B组患者的咀嚼能力比A组患者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颞颌关节功能提高,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义齿治疗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患者其效果更好,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更高.【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07【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牙列重度磨耗;牙列缺损;老年人;咬合重建【作者】蒲萍【作者单位】北京瑞程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瑞泰口腔医院特诊科,北京1001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在不同年龄阶段,牙齿磨耗程度不同。
牙齿磨耗是指在没有菌斑和龋坏的情况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丧失[1]。
随着年龄的增加,牙齿磨耗的速率、牙齿数、磨耗程度都会增加。
当牙齿硬组织的丧失程度与比年龄快,不成正比,开始有害牙齿健康时,就可认为是牙齿重度磨耗[2]。
这种病理性的牙齿磨耗对于牙周、面部形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加牙齿磨耗必不可免,老年人的牙齿磨耗率达到了100%,达到重度磨耗的有45.4%,另外常有老年患者伴有牙列缺损[3]。
通常情况下,对于这类患者多采用咬合重建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情况,能够减轻其临床症状,提高咀嚼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咬合重建治疗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的老年患者,来探究两种咬合重建治疗模式的效果。
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的疗效分析

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到我院进行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植修复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40例,研究组为40,给予对照组一般常规性修复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修复治疗方法后,研究组的治疗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修复与咬合重建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标签: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咬合重建由于缺乏正确的口腔维护意识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牙齿的完整性逐渐遭受到损害。
一般来说,外伤、牙周病以及发育障碍等等都非常容易导致牙列缺损[1]。
对于该类牙齿疾病来说,临床上一般采用种植修复的治疗方法,而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就是其中的一种。
现本文主要是以80例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患者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分析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的临床治疗疗效,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到我院进行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植修复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40例,研究组为40例。
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例。
男性患者中,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为(45.23±3.7)岁。
女性患者中,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为(44.18±3.1)岁。
两组患者经医护人员对其年龄、体质、病情特征等情况资料对比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经过诊断之后均被确诊为牙齿重度磨损以及牙列缺损,患者颌间距均大于4mm,不存在病变迹象。
②患者神志意识正常清楚,可以进行自主的表达。
同时,经过检查之后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
③对本研究存在知情权,且主动配合,签有知情同意书。
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研究李敏

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研究李敏发布时间:2023-06-15T08:37:44.83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7期作者:李敏[导读] 目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摘要】目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确诊为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疾病的患者合计50例,通过单盲法进行分组,每组均纳入25例,分析组患者实施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六个月;参照组患者实施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治疗六个月,对比组间的咀嚼效率和咬合力。
结果:分析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数据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疾病的患者行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牙齿咀嚼功能,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牙齿重度磨耗;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治疗效果对于现代人们而言,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相对不健康,也会造成口腔疾病频发,威胁人们的口腔健康[1]。
通常情况下,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属于牙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牙列缺损发生会使得患者咀嚼功能下降,还会使得牙齿美观度降低,导致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降低。
为此需对此疾病的治疗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此解除疾病困扰[2]。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至徐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患者合计50例,其均确诊为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疾病,通过单盲法进行分组,为分析组和参照组,分析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在45--65岁,年龄均数(55.00±10.50)岁,均体质量指数范围(17.80±10.35)kg/m2。
参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48--67岁,年龄均数(57.00±10.00)岁,均体质量指数范围(18.00±1040)kg/m2。
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观察

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临床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9-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11例,根据患者口腔健康环境,在适宜的时间先后对其行咬合重建与固定修复,修复6个月,1年,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口颌生理功能,义齿固位,稳定情况,面容,牙齿,牙龈美观情况。
结果:经过咬合重建和固定牙齿修复后,患者牙齿的固位良好,咀嚼,发音功能,牙齿面容美观显著改善,牙周及咀嚼肌群疲劳均有明显好转。
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以及固定牙齿修复治疗后,对改善患者的咀嚼,发音功能,颜面美观以及口颌系统其他功能均有良好疗效,值得进行医疗推广。
【关键词】牙齿磨耗;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修复牙齿重度磨耗主要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咀嚼习惯以及睡眠磨牙时导致的一种病理性牙体硬组织流失,牙冠的咬合面降低的疾病。
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常还伴有牙列缺损的症状,导致患者面下3分之一垂直距离缩短,影响患者面容,出现日常饮食咀嚼功能衰退,发音不清楚,牙周组织病变,由于不正常咬合导致颌创伤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甚至影响患者全身健康的症状。
患者往往由于牙冠短,垂直距离低,咬合不稳定等症状,导致缺失牙修复困难,因此针对该疾病要从恢复牙冠正常高度,重建正常的咬合关系方面下手,方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多数研究表明,采用固定义齿进行咬合重建治疗更具有美观舒适,提高咀嚼效率的作用,本文旨在观察分析本院收治的11例患者,对其进行咬合重建和固定义齿修复后,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过程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拥有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比例适中。
平均年龄(55岁正负5.5),大多数患者是中老年人。
其中先天性牙列不整齐导致的咬合不稳定患者2例,不同程度的颞下颌关节病变患者4例,出现社交心理障碍患者2例,后天性导致咬合不稳定患者3例。
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观察

嘱患者 于永久 性 修 复 3个 月 后 复诊 , 价 患 者 的 评 咀嚼功 能 与颞 下颌 关节 功能 。 I3 1 咀嚼功 能评 价 .. 优 : 嚼 功 能 明显 改善 , 咀 咀 可 嚼大部 分食 物 , 括硬 质 食 物 , 包 同时 偏 侧 咀 嚼 习 惯 纠 正 , 面外形 、 颜 表情 、 发音 功 能 得 以恢 复 ; 能够 咀 嚼 良: 多数食 物 , 患者容 貌 、 音等 得 以明显 改善 ; : 发 差 只能 咀 嚼较 软 的食 物 , 者 容貌 、 患 表情 、 发音 功 能 改 善 不 明 显
患者 合并有 不 同程度 的颞 下颌关 节疾 病 。x线 片 检查
示两 侧颞下 颌 关节前 问 隙变宽 , 间隙变 窄 。 后
1 2 治 疗 方 法 .
1 3 2 颞 下 颌 关 节 (e 0o n i lr on, MJ 功 .. t rmadb a it r ) mp u j
或恶 化 。
(05± . ) 6 . 85 岁。患 者均 存在 牙列 缺 损 , 中 K ney 其 end
I 7例 , 类 Ⅱ类 l 4例 , Ⅲ类 6例 , Ⅳ类 9例 ; 他余 留牙 其 过 度磨 耗 , 均表 现为垂 直 高度 显著 变 短 , 平均 面下 13 /
高度缩 短 , 问 垂 直距 离 缩 短 , 嚼 功 能 不 良。l 颌 咀 9例
13 疗 效 评 定 标 准 .
伴 牙列 缺损 的患者 进 行 咬合 重 建 后 , 行烤 瓷 冠 和 固 再
定 义齿联 合 修 复 , 得 了较 好 的 临 床 效 果 , 报 道 如 取 现
下。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选 取 20 0 9年 1月至 2 1 0 0年 1 2月 间清徐 县 人 民 医院 口腔科 就 诊 的 牙 齿 重度 磨 耗 伴 牙列 缺 损 患 者 3 6 例 , 巾男性 2 其 2例 , 性 1 女 4例 , 龄4 年 7~7 0岁 , 均 平
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

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研究分析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56例,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应用组,每组患者28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应用组患者实施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咀嚼变化、美观度等。
结果两组患者修复后,应用组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两种方法都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而重建固定义齿的修复效果具有美观度高、舒适性强,基牙继发龋发生率较低等众多特点,对患者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和改善咀嚼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的意义非常重要。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severe tooth wear and defect of dentition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ixed denture.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June 2015 to March 2016 for severe tooth wear with dentition defect in patients with 56 cases,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application group,28 cases per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cclusal splint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and the patients in the applic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ixed denture restoration.The masticatory changes and beau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two groups,the improv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fun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e two methods have good repair effect,and the restoration of fixed denture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 high aesthetic,comfortable and low incidence of secondary caries.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patients to improv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function and masticatory function,and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patients.Key words:Teeth;Severe wear;Denture defect;Occlusal reconstruction;Fixed denture repair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口腔牙齿的健康关注度也逐渐上升。
牙列重度磨耗附着体咬合重建修复临床效果分析

T esbe t o ogo p eeal ai e i h i f i eoey I h o t l ru , u jcsw r o a s e h u jcs ft u sw r lst f d wt ter a a rcv r. ntecnr op 7 sbet ee ntstf d w r s i h cl og i i wt h p ern eo er e trs a d 8sbet w r o ai e i h eet no ednue , s u jc i tea p aa c f h i d nue, n u jcs een t t f dwt tertni f h e trs a o7 sbet h t s s i h o t l s
[ sr c]Obe t eT v laeteciia efc f c lsl e a itnwt n patc met np t nso xe s e Ab ta t j ci oe a t h l c l f t o c a rh bto i s a t h n ai t fetni v u n es o u i h a i e v t t erwt e ti eet Meh d h o t l ru a 8sbet fr c ls e a it inwt a a -y e o hw a i d nio d fc. to sT ecnr o ph d3 u jcs o c a rh bla o i jw p d tp o h tn og o ul it h
Cl i a fe to ta h e t i a in s wih e e sv o t a u i g O . i c lef c fa t c m n n p t t t t n i e t o h we r d rn C- n e
牙齿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缺失)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t o o t h we a r wi t h d e n t i t i o n d e f e c t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s t u d i e d , o f wh i c h 3 0 c a s e s w e r e t r e a t e d b y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d e n t u r e r e p a i r me t h o d s f o r t r e a t me n t ,a s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3 0 p a t i e n t s u s i n g i mp l a n t a n d o c a l u s a I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o mb i n e d t r e a t me n t 。 a s t h e o b s e r v a — t i o n g r o u p . C o mp a r i s o n o f t w o ro g u p s o f p a t i e n t s a f t e r t h e o c c u r - r e n c e o f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a n d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o f t e e t h ft a e r r e s t o r a t i o n .Re s u l t s :b y c o mp a r i s o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ro g u p o n
福 建省 肿 瘤 医 院 口腔 科 ( 福建 福 州 3 5 0 0 1 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重度磨耗并牙列缺失的咬合重建与修复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4-06-09T15:24:44.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1期供稿作者:易东花马凤娟
[导读] 并排除了原有的牙齿陡壁锐尖,而且获得最大范围牙尖交错位,使牙周组织受到均匀,减轻咀嚼肌负担,咀嚼功能得到了改善[6],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易东花马凤娟(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839001)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磨耗伴牙列缺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方法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5例重度磨耗伴牙缺失患者,通过咬合重建后采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等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5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失的患者,经修复后临床效果的主观评价为美观15例、咀嚼有力15例、感觉舒适13例。
均无根尖病变、扣痛及松动等现象。
修复满意度达到100%。
结论:重度磨耗伴牙列缺失的患者,咬合重建进行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治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修复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重度磨耗牙列缺失咬合重建烤瓷冠
【中图分类号】R7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1-0105-01 重度磨耗牙列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咀嚼肌肉疼痛不适、牙本质过敏、咀嚼效率低下、食物嵌塞等症状,严重影响进食,还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发育功能,使颌间距离变低,严重者可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等[1]。
合曲线的异常和和平面位置,颌骨升支部位置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机体多功能的影响和组织病理变化。
修复治疗主要是通过修复,完成咬合重建,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外观和功能[2]。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5例重度磨耗伴牙缺失患者,通过咬合重建,进行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等治疗。
在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5例重度磨耗伴牙缺失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3.4±
2.5)岁。
患者均牙列缺损并且伴有重度磨耗,有明显的垂直高度降低,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咀嚼功能降低等症状。
经临床检查及影像检查,患者的咬合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未见骨关节疾病。
1.2治疗方法:
1.2.1修复前准备:修复前进行全口牙周洁治,对龋坏和非龋性牙体缺损作充填治疗,对于根尖和牙髓病变患者,进行根管和牙髓等对症治疗,有效控制其临床症状后,再进行咬合重建。
1.2.2过度义齿的制作:通过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其牙尖交错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再减去2~3mm的正常息止间隙作为垂直距离升高的高度。
取印模,用面弓合叉转移上颌与颞下颌关节位置关系及髁道斜度于可调节式合架上,通过自凝树脂,制作全牙颌垫式义齿。
过渡义齿试戴3~6个月,检查垂直距离调整后的颌位是否合适,以及期间根据患者的佩戴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患者感觉舒适、咀嚼有力、双侧颞颌关节无明显不适时所处颌位作为咬合重建的最适位[3]。
1.2.3永久性修复义齿的设计和制作:测量患者试戴过渡义齿的最终垂直距离和颌位,以此为标准,制作永久性修复体。
使用性能良好的硅橡胶印模材料制取印模,用超硬石膏灌模,作固定烤瓷冠。
前牙区的烤瓷修复应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应建立合理的覆合覆盖关系,后牙以功能恢复为主,应建立良好的牙尖交错关系。
固定修复试戴调合后黏固。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满意:咀嚼功能良好,颞下颌关节症状消失;疾病满意:颞下颌关节症状和咀嚼功能明显改善;不满意:颞下颌关节症状和咀嚼功能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2.1主观评价:15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失的患者,经修复后临床效果的主观评价为美观15例、咀嚼有力15例、感觉舒适12例。
2.2 基牙复查结果:1例患者因有结石出现牙龈红肿,给予局部刮治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正常;
1例早起出现一侧咀嚼肌酸痛,嘱先进软食,逐步增加较硬的食物,2个月后症状逐步减轻,6个月后症状消失。
其余均无根尖病变、叩痛及松动等现象。
3 讨论
牙列重度磨耗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经常规义齿修复效果不十分理想。
牙列严重磨耗常常表现为牙体硬组织解剖形态的破坏、导致牙合曲线和牙合平面位置的异常以及颌骨位置关系的改变[5],使垂直距离降低,咀嚼无力,咀嚼效率是正常牙列的1/3~1/4。
重度牙齿磨耗的咬合重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临床问题,传统的修复方法并不适合每位患者。
因此,对其进行咬合重建时一定要注意确定合适的咬合平面,制作义齿时一定要注意整个牙的咬合曲线,给患者佩戴暂时性临时冠以抬高咬合是十分重要并且必需的。
通过1-2个月过渡期临时冠的应用,进行日常的咀嚼行动,使口颌系统适应新的下颌颌位。
本文采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应用于牙列缺损伴过度磨耗的患者,减少了可摘局部义齿的面积,咀嚼效率接近正常牙列,恢复了正常合曲线性状和平面位置,提高了义齿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并排除了原有的牙齿陡壁锐尖,而且获得最大范围牙尖交错位,使牙周组织受到均匀,减轻咀嚼肌负担,咀嚼功能得到了改善[6],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冲,陈昌晖,汲平.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一次性咬合重建修复.广东牙病防治,2010,18(5):233–236.
[2]杨春敏,陈莹.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11例修复观察[J].中外医疗,2009(23):39-40.
[3]李波,李晓,易新竹,牙列重度磨耗对面高度的影响.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25(3):145-166.
[4]赵育明.老年患者牙列缺损重度颌磨耗的修复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57-1359.
[5]白乐康,张晓燕.牙列重度磨耗重建中的固定修复治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2):107—108.
[6]林云红,汪厚希,李本光.烤瓷修复体修复重度咬合磨耗后的咀嚼效能[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4,5(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