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保路运动

合集下载

关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参考文献

关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参考文献

关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参考文献四川保路运动是指自20世纪初开始,四川省广大人民为保护、修复和维护交通道路秩序而进行的群众自发行动。

保路运动的开展对于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川保路运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在这场运动中,人们主动担起维护交通秩序的责任,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劝导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共同维护道路交通的畅通和有序。

保路运动不仅体现了广大四川人民的意识形态,也展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为了推动这场运动的开展,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力度,加强了交通执法力度,对于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了严格查处,提高了交通违法行为的成本。

另一方面,四川保路运动组织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展示了交通违法行为对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的危害,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四川保路运动的开展,道路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交通违法行为得到了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道路通行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四川保路运动还培养了广大市民的公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四川保路运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交通执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执法力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部分民众尚未完全意识到保护道路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仍然存在一些不守交规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推动四川保路运动的深入发展,我们应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对于交通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

同时,还应加强对于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和弘扬公德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

总之,四川保路运动是广大四川人民积极参与的一项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自发行动,它的开展对于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继续努力,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提高广大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共同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故事

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故事

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故事清末四川人民的爱国运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线。

20世纪初,四川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由四川省留日学生首倡,经四川总督锡良奏请,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公司。

第二年改为官商合办,1907年改为商办有限公司。

采取田亩加赋,抽收租股为主的集股方式,自办川汉铁路。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旋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总额为六百万英镑,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

消息传到四川,川民极为愤慨。

6月17日,成都各团体两千余人在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人士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提出了破约保路的宗旨,发布《保路同志会宣言书》等文告,出版《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四处张贴,宣传保路。

并派会员分路讲演,举代表赴京请愿。

全川各地闻风响应,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重庆保路同志协会和各州、县、乡、镇、街、各团体保路同志分会相继成立,会员众至数十万。

四川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也纷纷加入保路斗争的行列。

教师学生、农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同胞、羌族土司、基督教徒、僧尼道士以各种形式集会演说,呼号奔走,掀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热潮,揭露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清政府卖国卖路的罪恶行径。

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斗争日趋激烈,逐渐冲破立宪派文明争路的束缚。

8月24日,群众性的罢市罢课风潮在成都发端,迅速席卷全川各地。

9月1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通告全川不纳粮税。

抗粮抗捐斗争在全省蓬勃兴起,捣毁各地经征局、厘金局和巡警局。

风潮所播,遍及全川,使清廷陷于窘境。

9月5日,在铁路公司特别股东大会上,出现《川人自保商榷书》的传单,号召川人共图自保,隐含革命独立之意。

川督赵尔丰奉清政府严令。

于9月7日诱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首要人物蒲殿俊、罗纶、颜楷、张澜、邓孝可等人,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运动论文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运动论文

辛亥革命期间四川的情况 (1)一、帝国主义势力的深入 (1)二、保路运动前夕,四川人民自发斗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三、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及其演变 (2)四、波澜壮阔的保路爱国运动 (2)[论文关键词]辛亥革命期间四川的情况[论文摘要]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是《辛丑条约》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所谓“保全”的方式下全面加紧,清王朝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而大肆卖国,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们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空前激化。

在四川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展了收回路权、矿权的斗争。

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后,为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清政府宣布将各省已交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并以借款筑路为名把收归“国有”的铁路拍卖给帝国主义。

“皇族内阁”成立不久,就同英法德美组成的“四国银行团”议定《粤、汉、川铁路借款合同》(简称《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拱手将这两条铁路拍卖给帝国主义。

这种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铁路“国有”政策,理所当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

粤、汉、川铁路是经过粤、湘、鄂、川四省人民长期斗争才改为商办的,四省铁路公司历尽千辛万苦,共集资4000多万两,资金里包含着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血汗!清政府悍然拍卖路权,不仅侵夺了资产阶级利益,也直接危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省人民立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却一意孤行,强行收回这两条铁路,镇压保路运动。

七月十五日(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血腥镇压保路的无辜群众,惨杀数十人,全川人民怒不可遏,全川革命风暴骤起,形成全国革命运动陡起的洪峰——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是近代四川社会基本矛盾的总爆发,是四川各种爱国力量和革命力量的大汇合。

《辛丑条约》签订后,各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同盟会在四川的多次起义,有确切的历史事实证明,这次运动基本动力是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大众。

资产阶级作为这一时代的“主要动力”充当了运动的领导者。

领导保路运动的立宪派绅士,在经济和资本主义企业,尤其是和铁路这在近代化交通运输业有着密切关系,他们既是铁路的股东,又是商办川汉铁路公司的主持者。

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志 军 “ 皆 呼 号 而 起 ” , “ 每 县 数 起 , 每 起
与 清 军 激 战 。 仅 在 十 余 天 内 , 成 都 附 近 州
领 下 , 四 面 围 攻 省 城 , 在 城 郊 红 牌 楼 、 犀
载 赓 、 龙 鸣 剑 、 侯 宝 斋 、 张 捷 先 、 张 达 三
民 为 主 体 的 同 志 军 , 在 同 盟 会 员 和 哥 老 会
“ 厝 皇 基 于 万 世 之 安 ” ; 另 一
“ 竭 尽 赤 诚 , 协 助 政 府 ” ,
隐 晦 的 言 词 , 一 方 面 要 川 人
议 代 表 。 《 商 榷 书 》 以 巧 妙 而
股 东 大 会 时 , 散 发 给 入 场 的 会
日 川 汉 铁 路 公 司 照 例 举 行 特 别
人 自 保 商 榷 书 》 的 传 单 , 于 月
数 十 万 。 从 而 形 成 以 成 都 为 中 枢
各 团 体 保 路 同 志 分 会 相 继 成 立 ,
保 路 同 志 协 会 和 各 州 、 县 、 乡 、
分 会 和 协 会 , 四 川 女 子 保 路 同 志
请 愿 。 全 川 各 地 闻 风 响 应 , 纷 纷
传 保 路 。 并 派 会 员 分 路 讲 演 , 举
罗 纶
“ 破
“ 四
街 铁

川 。
8 2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月 日 , 成 都 开 始 罢 市 罢 课 , 声
, 逐 渐 冲 破 立 宪 派 “ 文 明 争 路 ”
开 川 汉 铁 路 股 东 特 别 大 会 , 斗 争
85
、 有 领 导 的 新 阶 段 。
月 日 ,
帝 爱 国 联 合 阵 线 , 把 保 路 斗 争 推

四川保路运动对辛亥革命的催化

四川保路运动对辛亥革命的催化

四川保路运动对辛亥革命的催化作者: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1年第10期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斗争虽然都失败了,但却引发了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

而最后成为推翻反动腐朽的清政府封建统治催化剂的,是声势浩大的四川保路运动。

▌20世纪初,收回铁路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增长,收回铁路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早在1903年9月,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允准招商局集商股成立铁路、矿务、工艺、农务等公司。

此后,各省的铁路公司陆续成立,商办铁路开始兴建。

1903年,新任四川总督锡良在四川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奏请自办川汉铁路,并于次年成立了"川汉铁路公司"。

随着各省铁路公司的成立,收回路权的斗争也开展起来了。

川汉铁路不借外债,不招外股,其股本来源主要靠“抽租之股”,亦称“租股”。

抽租的办法,一般是随粮征收,值百抽三,带有强制性。

这样,全川人民,无论贫富,都与川汉铁路发生了经济上的联系。

但清政府为了渡过财政难关,不惜出卖路权以换取列强奴役性的贷款。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将粤汉、川汉铁路拱手出卖给帝国主义。

清政府夺路卖路的行径,激起全国公愤。

保路运动首先在湖南兴起,而尤以四川最为壮烈。

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开铁路股东代表大会,会场群情激昂,大骂盛宣怀卖路卖国,决心为争回路权奋斗到底。

会上宣布成立“保路同志会”,推举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

大会还发表宣言,确定了“破约保路”宗旨,并通电全国,痛斥清政府的卖国政策。

会后还派人到全省各地进行广泛宣传,通知各州县成立分会。

由此,全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于保路运动之中,保路同志会的会员不到10天就发展到10万人。

成都保路运动纪念馆介绍

成都保路运动纪念馆介绍

成都保路运动纪念馆介绍成都保路运动纪念馆是一座专门纪念保路运动的纪念馆,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保路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组织的一次重要的地方武装斗争。

保路运动纪念馆通过陈列展示、文献资料收集和研究等方式,向人们展示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成都保路运动纪念馆的展示内容、历史渊源和意义。

保路运动纪念馆的展示内容包括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首先,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向观众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其次,纪念馆展示了保路运动的发展过程,包括组织结构、领导人物、参与人数和重要战役等。

最后,纪念馆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保路运动对四川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抗战的重要影响,包括对日军的有效牵制、对国共合作的促进和对地方武装斗争的影响等。

纪念馆还通过收集、整理和展示大量文献资料,向观众展示了保路运动的历史渊源。

这些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件、个人日记、战地信件、照片、地图等,全面还原了保路运动的历史画卷。

观众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保路运动的发展过程、参与人员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感受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庄严性。

除了陈列展示和文献资料收集,成都保路运动纪念馆还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普及工作。

纪念馆拥有一支由资深历史学家、专家学者和资深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他们致力于对保路运动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和出版专著,推动对保路运动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同时,纪念馆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主题讲座和专题展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促进对保路运动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此外,纪念馆还定期组织学生和社会公众参观活动,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成都保路运动纪念馆作为一座专门纪念保路运动的纪念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通过陈列展示、文献资料收集和学术研究,纪念馆向人们展示了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前经降旨,铁路干路收归国有,并派端方以候补侍郎,充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饬令迅速前往妥筹办理。

自降旨之日起,所有川湘两省租股一律停止。

”朝廷的这份文件,意思就是各省所有集股商办的铁路干线由国家收回,统一投资建设。

这样一个政策是从哪儿来的?它的出台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起义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20世纪初, 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清政府从洋人手里赎回路权,转由民间集资修筑。

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采用征集“民股”的办法,由地方政府在税收项下附加租股、米捐股、盐捐股、房捐股等,来筹集筑路的资金。

也就意味着无论贫富贵贱,与铁路利益攸关。

川汉铁路最初计划从成都起,经内江、重庆、万县、奉节、秭归、宜昌到汉口,全长3000公里。

但是这条线路最终没有能够全部建成,只建成了西段的成渝铁路。

粤汉铁路自广东番禺县起,经湖南到湖北武昌县,全长1095公里。

但是在盛宣怀看来,这两条铁路修建,是办事拖沓、进展缓慢的工程。

他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却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也忽略了这两条铁路途经省市的民众对铁路的财产投入。

盛宣怀,是何许人也?他是官办商人出身,是中国近代优秀的实业家。

1911年5月9日,刚刚上任的清廷内阁邮传大臣,宣布铁路国有化。

1911年5月14日,湖南长沙万人群众集会,甚至连地方官员都站出来反对。

长沙首先开始了万人集会、罢市、罢工、拒交租税等一系列活动表示抗议。

但是盛宣怀对这些完全不为所动。

盛宣怀就代表朝廷,和英法德美四国银行签订了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合同里规定粤汉铁路的总工程师必须是英国人,川汉铁路的总工程师必须是美国和德国人。

而1905年制定的川汉铁路总公司集股章程,第一条,川汉铁路系奏明,自办川省绅民皆自愿筹集股份,恳请不招外股,不借外债是以专集中国人股份,其非中国人股份一概不准入股,并不准将股份授予非中国人。

在用人上,公司章程也作了硬性规定,就是铁路的总工程师必须是中国人。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保路运动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保路运动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

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事件背景:1911年6月1日,为了偿还在上海橡胶股票风暴中向列强的借款。

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和督办大臣端方联名向川督王人文发出“歌电”,告以度支部决定的川汉铁路股款处理办法:对公司已用之款和公司现存之款,由政府一律换发给国家铁路股票,概不退还现款。

如川人定要筹还现款,则必借洋债,并将以川省财政收入作抵。

此电明示,不许川省股东保本退款,而只允换发铁路股票,即政府不但收路,而且夺款。

邓孝可原认为“政府接收路,并非接收款”,至此方知政府款路皆收。

王人文收电后,知此电一宣,全省必大乱,于是竟压下不宣。

盛宣怀、端方又径电川汉铁路公司驻宜昌总理李稷勋,询问是否见到“歌电”,李即致电成都总公司索阅,总公司转询督署。

王人文便只得抄示公司,电文公开,全省舆论大哗。

同时,端方、盛宣怀等又迭催王人文派员清查铁路公司各地帐目,以便接收,查帐员遭拒。

保路运动造成的影响:1、清朝在四川、陕西、湖南南部的影响衰落。

2、辛亥年武昌起义之后湖北、陕西等地的革命军在四川几乎是“兵不血刃,城门自开”,迫使驻守在当地的清朝官吏不是被俘,就是化装连夜潜逃。

3、民国以后的“国有铁路计划”顺利在川、陕、湘推动,成为第一个纳入国家建设的地区,后来在八年抗战的中后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其中又以第二项影响最显著,第三项的影响对未来发生的战争意义非常重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

川汉保路运动的前因后果起因:1、铸铁路风潮首先,我们来谈谈保路运动的起因,甲午战争之后,民智渐开,那时的国人,开始明白修铁路的诸多好处,而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看到了铁路在国防上的战略意义。

因此,在清廷的政策引导下,建设铁路的风潮便开始了。

特别的,清政府为了打通千年蜀道,决定建设川汉铁路。

这条铁路,西起成都,东至汉口,全程3000多公里。

起初的清政府,虽然打算官办官修,但由于资金筹措不利,始终无法将铁路的修建开展起来。

而对于那时的帝国主义者,铁路不仅仅是投资的手段,更是对中国的军事控制和财富掠夺的触角。

因此,帝国主义者对四川铁路的修建工程极为虎视眈眈,希望能够以“属关条构”为起点,先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展开掠夺中国跌路的激烈竞争。

而四川地处西南,入蜀道路艰险,交通不便,帝国主义不能畅通无阻地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因而掠夺铁路的修筑权就成为他们的重要计划。

当英国侵略者强行到川、滇、黔境内勘测铁路时,曾遭到四川人民的阻止和武装袭击,列强对四川铁路的虎视,曾激起四川人民的强烈反抗。

因此,围绕川汉铁路建筑权的斗争,也就成为四川人民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焦点。

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迫于革新改良的压力,为了蒙蔽国人,宣布要改弦更张,实行新政。

在广大人民要求自保利权、自建铁路的呼声下,清政府决定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并且设立了商部衙门,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推行铁路开放政策,《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可禀请开办铁路。

此时,四川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一批川籍留日学生根据政府《章程》规定,首发川人自办铁路的倡议,四川的资产阶级和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绅士也倡导自办铁路。

1903年5月,锡良到四川任总督,在川籍立宪派留日学生的建议和川人的强烈要求下,他于上任途中向清政府上奏,请求自设“川汉铁路公司”,由川人自办铁路,以抵制帝国主义妄图谋取川汉铁路的阴谋。

奏折内容是这样的:“四川天府奥区,物产殷富,祗以艰于转运,百货不能畅通。

外国人士对四川保路运动的即时观察与反应

外国人士对四川保路运动的即时观察与反应

外国人士对四川保路运动的即时观察与反应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疑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这场运动不仅震动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引起了外国人士的密切关注。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立场,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即时的观察和反应。

对于许多外国人士来说,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是出乎意料的。

他们最初对中国的铁路问题了解有限,更多地是从商业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铁路建设。

然而,当保路运动以汹涌之势展开时,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事件。

一些外国记者迅速奔赴四川,试图第一时间获取最真实的信息。

他们眼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是民众情绪的激烈宣泄。

街头巷尾,人们群情激昂,高呼着保路的口号。

集会和游行此起彼伏,展现出了民众对铁路权益被剥夺的极度不满。

在外国传教士的记录中,他们看到了运动背后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使得民怨沸腾。

而铁路权益的出让,成为了压垮民众忍耐底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感慨于民众的团结和坚定,认为这是对不公的有力抗争。

外国商人则更多地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观察这场运动。

他们担心保路运动引发的社会动荡会影响到他们在华的商业活动。

一些在川的外国企业甚至面临着停工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部分外国政治观察家将四川保路运动视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信号。

他们认为,这场运动反映出了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同时,外国驻华使节也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

他们向本国政府汇报情况,分析这场运动可能对中外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些国家试图在这场运动中谋取自身的利益,而另一些国家则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在外国人士的观察中,四川保路运动中的民众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不畏强权,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

这种精神让许多外国人为之动容。

然而,也有一些外国人士对保路运动存在误解和偏见。

他们认为这是一场无序的骚乱,对社会秩序造成了破坏。

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没有深入了解运动的本质和民众的诉求。

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

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

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邵喆泰、雷博文蜿蜒崎岖的宜万铁路于2003年正式动工,它全长377公里,总投资225.7亿元,遍布岩溶、暗河等不良地质,成为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

施工难度如此之大的铁路其实早在1903年修建方案即被提出,它的前身即使著名的川汉铁路。

是什么让这条铁路修了整整100年?1903年7月,一份奏折匆匆从四川送往北京,摆在了光绪皇帝的案头。

这份奏折由四川总督锡良拟就。

在奏折里,锡良奏请朝廷批准川人自筹资金修建川汉铁路。

而它的奏折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赏。

光绪皇帝欣然批准川人自筹资金修建铁路。

1903年12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各省官商只要经过政府批准,都可以修筑铁路。

商办铁路自此成为一条国策。

次年年初,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设立。

其预定路线自成都,经重庆、宜昌,达汉口,全长3000公里。

修建川汉铁路所需大量资金,主要用“田亩加赋”的办法来筹集。

至此全川7000万人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成了川汉铁路的“原始股民”。

然而事情到了1010年却发生了改变。

那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次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

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如今提到保路运动,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辛亥革命。

由此可见,保路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而其意义所在,大致可分为思想和现实两方面。

一.保路运动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经历了清政府长达200多年的封建统治,到了清朝末期,人民思想早已被禁锢,软弱臣服的概念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更无从谈及抗议和反对,只是任劳任怨。

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称“四川保路风潮”是清末四川⼈民维护路权的⽃争运动。

四川⼈民⾃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要将路权收归,四川⼈民奋起反抗。

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亥⾰命⾸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保路运动过程铸铁路风潮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智渐开,“要想富,先修路”,国⼈也渐渐明⽩铁路有很多的好处,⽽清廷则看到了铁路在国防上的战略意义。

随后,在政策的引导下,国内便掀起了建设铁路的⾼潮。

20世纪初,四川⼈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由四川省留⽇学⽣⾸倡,经四川总督锡良奏请,1904年(光绪三⼗年)在成都设⽴“川汉铁路公司”。

第⼆年改为官商合办,1907年改为商办有限公司。

采取“⽥亩加赋”,抽收“租股”为主的集股⽅式,⾃办川汉铁路。

出卖筑路权1911年5⽉(宣统三年四⽉),清政府宣布“铁路⼲线国有政策”,政策规定:宣统三年(1911年)前所有集股商办的⼲线,必须由国家收回。

新上任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起⽤了前不久因照相问题被免职的端⽅为督办⼤⾂,并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旋与美、英、法、德四国银⾏团订⽴借款合同,总额为六百万英镑,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

激起湘、鄂、粤、川⼈民的反对,保路风潮随之兴起,尤以四川最为激烈。

清廷劫夺商办铁路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居四川省咨议局和川汉铁路公司要职的⽴宪派绅商⽴即写⽂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室之实祸”,强烈要求清政府“俯顺民情”,收回成命,维持商办原案。

还恳请护理四川总督王⼈⽂代奏,乞求清政府暂缓接收川汉铁路,并⽤现⾦如数退还川路股款。

清政府对四川绅商的要求置若罔闻,声称对川汉铁路公司已⽤之款和现存之款⼀律换发国家铁路股票,概不退还现款,如川⼈定要筹还现款,朝廷必借外债,并以川省财政收⼊作抵押。

6⽉13⽇,清政府与四国银⾏团签订的“借款合同”寄达成都,清政府夺路、夺款、卖路、卖国的原形毕露。

四川保路运动名词解释

四川保路运动名词解释

四川保路运动名词解释
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收归“国有”,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清廷出卖筑路权的行径激起各地人民反对。

湖南各界群众以铁路公司、咨议局为阵地,积极争路,迫使湘抚杨文鼎奏请清廷收回成命。

上奏遭申斥后,民众相继罢工、罢市、罢课,拒交捐税。

湖北咨议局亦召开大会抗议,疾呼“存路救国”。

在粤督张鸣岐高压下,股东赴香港成立保路会,继续抗争。

保路运动过程简介 保路运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保路运动过程简介 保路运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保路运动过程简介保路运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本文导读:盛大臣卖国13日,四国借款合同寄到成都,罗纶起草文章,逐条批驳,并联合2400余人请求王人文代奏朝廷。

邓孝可也勃然大怒。

他以《卖国邮传部!卖国奴盛宣怀》为题著文,痛骂“盛大臣卖国奴”。

铁路公司举行紧急会议,决定马上组织保路同志会,不能等待特别股东会,连夜即发通知,翌日即宣布成立。

国家存亡成都岳府街上水泄不通。

大会开始后,罗纶、邓孝可、刘声元等相继演说,声泪俱下。

罗纶登坛,向满场一揖,开口便说:“川汉铁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国也完了!”言罢大哭,顿时满场号啕,连在场的警察也在哭。

哭声长达二三十分钟。

随后罗纶一拳砸在桌上,吼道:“我们要誓死反对!我们要组织一个临时的机关,一致反抗,反抗到底!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人抗纳租税!”台下同呼“赞成!”保路同志会就此成立,会长举蒲殿俊,副会长举罗纶。

下分四股办事,为总务股、文书股、交际股、游说股。

大会临时动议,与会人员全体到总督衙门向王人文请愿,要求代奏。

王人文出见群众表示同情,说只要于国计民生有关休戚的事,他无论怎样也应当据理力争。

17日,王人文致电内阁:“本日未前,各团体集公司开会,到者约二千余人,演说合同与国家存亡之关系,哭声动地,有伏案私泣。

”“惟哀痛迫切之状,实异寻常”。

19日,王人文再奏说:“成都各团体集铁路公司大会,到者一千余人,讨论合同及于国家铁路存亡之关系,一时哭声震天,坐次在后者多伏案私泣,臣饬巡警道派兵弹压,巡兵听者亦相顾挥泪。

日来关于铁路合同攻难之文字、演说纷纷四出,禁不胜禁,防不胜防。

”同时上疏严参盛宣怀丧路权、国权,要求治以欺君误国之罪,并请将自己治以“同等之罪”,“以谢盛宣怀”。

27日,他又把罗纶等2400余人签注批驳川汉、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的原件及公呈人全体姓名上奏,并附片自请处分。

清廷申谕严饬,并将王人文革职。

铁路风潮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

李稷勋与四川保路运动

李稷勋与四川保路运动

李稷勋与四川保路运动文I张永久川保路运动,被称作是辛亥革命的催化 四剂和导火索。

1911年5月,清政府在邮传 部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将商办的川汉铁 路收归国有(以便转手卖给外国人),从而激 起了汹涌澎湃的保路浪潮。

保路运动是中国近 代史的一个大事件。

在这一事件中,盛宣怀是 被谈及最多的一个关键人物。

探本溯源,保路 运动中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一李稷勋。

传胪公出任铁路官1904年初,在四川总督锡良的积极支持 下,四川商绅依照商部章程,在成都设立川汉 铁路总公司,铁路设计路线自成都出发,经重 庆、宜昌到达汉口,全长1980公里。

为了方便 管理,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宜昌和北京各 设一个总理,具体管理与修铁路相关的各项事 务。

北京总理统领全局,成都总理负责筹措谋 划,宜昌总理管理实地勘测和施工,宜(昌)夔(州)段是川汉铁路全线唯一开工的项目,因此实权最大,也为各方利益集团所看重。

头两任宜昌总理费道纯、王秉恩,任期 均极短。

第三任是乔树枬,四川华阳人,曾任 刑部主事、监察御史等,为人练达,足智多 谋。

此人有维新思想,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 光第私谊深厚。

传说刘光第遇难后,乔树枬不 避罪谴,趋哭棺殓,一时传为佳话。

实际上,乔树枬并未到宜昌就职。

川汉 铁路公司成立以后,传统的管理模式骤然进人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国人诸多不适应,“窝里 斗”是表现形式之一。

四川地方官绅对手握铁 路大权的乔树枬心存芥蒂,在一次赴宜昌查账 的活动中,借口账目繁杂、簿册凌乱等,矛头 对准乔树枬,说他“欲绞尽七千万四川人之膏 血,而填少数豺狼贪吏之欲壑”。

在被川籍同 乡屡屡攻击的情况下,乔树枬心存愤懑。

查账 隐含着权力之争,铁路公司账目混乱有多种原 因,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也有官场腐败及其他原因,把这些账统统都算 在他一个人身上,有点不公平。

乔树枬愤懑之35余,只想找个替手溜之大吉。

危急之时,他找 到的人选就是李稷勋。

李稷勋,原名李稽勋,字瑶琴,四川秀 山人。

武昌起义前奏四川保路运动的真相

武昌起义前奏四川保路运动的真相

武昌起义前奏四川保路运动的真相:贪污犯闹革命核心提示:上下联的结尾两字分别为“树”和“青”,正是烈士名字(青清古通),做得很费心。

下联的“甘老奴、宋老奴”分别指两位川籍京官甘大璋和宋育仁,他们早就察觉到有人侵蚀路款,故而支持国有政策,要求川路公司将一切已收、已支、现存和未解的款项结账报清,准备国家接收,同时将市面上已无甚价值的商办铁路股票全部换成有望保本赢利的国家铁路股票。

这一提议点到了保路会头目们的痛处,他们哪里会向国家移交七百多万两银子余款用于筑路?甘、宋体恤民艰,却背了卖国卖路的骂名,被同乡削籍,还受到挖掘祖坟的威胁。

群众性示威运动的主使者为了激化矛盾,抢占道德制高点,经常乐见手下的人伤亡。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郭树清烈士之死就是一个例子。

那年5月9日(农历四月十一日),鉴于各省商办铁路财务混乱,弊端百出,清廷宣布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批准主政邮传部的盛宣怀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约,借款修路,继而又谕令四川立即停止以造路的名义收取“租股”。

这项理应受到川民欢迎的利民政策最终导致政府下台,其原因就是它触犯了蒲殿俊、罗纶等极少数把持四川咨议局与铁路公司的地方绅商的利益。

这个既得利益集团完全明白,川路公司造路无望,但是停收“租股”意味着一条财源断绝。

他们不想放弃特权,更不允许中央政府查账并接管七百多万两银子的未用路款,于是就用邮传部“卖路卖国”等极端情绪化的语言淆惑人心,发起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同志会于6月17日成立时设总务、文牍、讲演和交涉四部,其中文牍部长由《蜀报》主笔兼立宪派头面人物之一邓孝可担任。

文牍部立即投入一场堪称完美的宣传战,营造出热狂的运动氛围。

在一系列面向“群众”、办得有声有色的报刊中,6月26日创刊的《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初为日报,后隔日出版)影响最大。

该报第六号(7月1日)登载了一篇报道,题为《嗟乎郭君竟先死》:树清郭君,资阳人,寓东御河街二十二号庄公馆,闻盛宣怀卖路事,愤极大病。

竹枝词中的四川保路运动

竹枝词中的四川保路运动

成都兴化街 ”的娼妓 ,此时也 川剧 演员也组 织起 “ 伶保路 同志 会” ,参加者有 当 行 动 ;旧时 代红灯 区 “ 优
时川剧旦 角杨素兰 :
伶人学士本 同乡,一个 臭来一个香 。
那些 撤 去的牌 匾 ,要 比科 举 中试 的公 馆牌 匾更 有价 值 ;而 那些 状 元探 花 、大人 先生 ,此 时又 身在 哪 里
署四川总督赵尔丰同意将她们的要求代奏北京 。
9 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 议通告全川不纳粮 月1
状元榜眼浑闲事,何况区区一李娃? 打破传胪金字 匾,烧茶只合 当干柴。
税 ,于 是抗 粮抗 捐 斗争 在全 省蓬 勃 兴起 ,各地 经 征
局 、厘金局和巡 警局或被捣毁 ,风潮遍及 全川 。9 月5
据当时报道 ,自贡 自流井娼妓李 春林和毛黄 氏 , “ 二妓哀求不 已,始允暂存 ,留作将来购股之用”。 刚兴起 的妇女 民主运动使人耳 目一新 。雪珥 《 遍
盗葬 国权甘走狗 ,除名 削籍子孙殃。
词 中所 谓 “ 学士 ” ,是 指 清 廷 内阁 大学 士 甘 大 呢?
璋 。他 与 杨素 兰 都是 遂宁 人 ,可 是 甘 大学 士 却迎 合
价 ,入铁路股 ”。
种突 出表现。
最 先组 织女 子 保路 同志会 的是 李 哲华 ,又 名李
另 一方 面 ,同志 会推 举 刘声 元 等 为代 表 赴京 请
愿 。在 出发之 前 ,幸 自雄 写血书饯 别 ,竹枝词这 样描 毓 ,夫 君是 《 蜀报 》主笔 朱山 。女 同志会 成立于 6 月
8 日,成 都召开 川汉铁 路股 东特 别大 会 。8 月5 月 手 扶娘 右 牵妹 者 ,有蓬 蓬 白发 半折 臂之 媪扶 杖 入场 2 日,成都掀起 罢市罢课风 潮 ,迅速 席卷全 川各地 。 4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

辛亥首义——清末保路运动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

传统观点认为,清政府以铁路国有来出卖铁路主权,欲强行收回本来已允许商办的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因而激起四川爱国的士绅商人与民众纷起反抗,于是以“商路亡,中国亡”为口号,发起“保路运动”。

清政府派当时驻扎在武汉的川汉铁路大臣端方带兵入川镇压,造成武汉防务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由此爆发。

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

”“天下未乱蜀先乱”,保路运动作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和商办铁路大规模地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是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早在十九世纪后期,俄、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就把中国当作铁路投资和贷款的主要目标,随着铁路的延伸,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进一步加深。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列强的政治压力,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其提出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的措施中,清政府于1903年9月7日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里面就包含有《铁路简明章程》。

同年,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清廷,提出“自设川汉铁路公司,以辟利源而保主权”。

1904年官办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1907年又改为商办,1909年宜昌至万县段开工。

锡良(1853—1917),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

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辛亥革命之后在没有出来做官,临终前让儿子向废帝溥仪上表以示忠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保路运动
摘要:保路运动是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

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四川人民奋起反抗。

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起因,历史回顾及结果,成果意义
1、起因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伸进四川,竞相觊觎四川的铁路主权。

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清廷,提出“自设川汉铁路公司,以辟利源而保主权”。

1904年,官办的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成立,1907年改为”商办”,1909年在湖北宜昌举行了开工典礼。

川汉铁路不借外债,不招外股。

其股本来源主要靠“抽租之股”,亦称“租股”。

抽租的办法,一般是随粮征收,值百抽三,带有强制性。

这样,全川人民,无论贫富,都与川汉铁路发生了经济上的联系。

但清政府为了度过财政难关,不惜出卖路权以换取列强奴役性的贷款。

1911-5-9日,清政府宣布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将粤汉、川汉铁路拱手出卖给帝国主义。

清政府夺路卖路的行径,激起全国公愤。

2、历史回顾及结果:
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集股东和各团体开会,一致决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拚死“破约保路”。

接着,各州县纷纷成立保路同志协会或分会,风潮播及全川,声势越来越大。

8月14日,成都开始罢市罢课。

9月1日,发展到抗粮抗捐。

四川保路运动是由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

同盟会虽然没有掌握保路运动的领导权,但他们执行“借保路之名,行革命之实”的策略,暗中联络会党,准备武装起义。

清政府一意孤行,撤了同情保路斗争的护理川督王人文的职务,任命赵尔丰继任四川总督,还一再严令赵尔丰武力弹压保路民众。

9月7日,赵尔丰诱捕了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蒲殿俊、罗纶、颜楷、邓孝可、张澜等人,并下令军警开枪屠杀无辜的请愿民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成都血案”成为同志军武装起义的导火线。

当天,同盟会员用木片制成“水电报”,投入锦江,传警各地。

成都附近十余州县以农民为主体的同志军,在同盟会员和哥老会首领秦载庚、龙鸣剑、侯宝斋、张捷先、张达三等人率领下,四面围攻省城,在城郊红牌楼、犀浦等地与清军激战。

周鸿勋率所部巡防军在邛州反正,与南路同志军占据新津。

罗子舟率雅州、荥泾同志军扼守大相岭,阻击清军。

各州县同志军一呼百应,把守关隘,截阻文报,攻占县城。

大竹李绍伊、犍为胡潭等会党首领揭竿而起,西昌地区□藏同胞攻城逐官,川西北藏羌土司聚众举义。

全川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反清斗争势如燎原,造成四川独立的有利形势。

成都附近的同志军首先揭竿而起,侯宝斋为南路同志军统领(总指挥),周鸿勋为副统领,围攻成都。

各地同志军闻风响应,起义烽火燃遍巴山蜀水。

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相继宣布独立。

11月22日,同盟会发动重庆起义,成立蜀军政府,公推张培爵为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

川东南57州县相继宣布独立,接受蜀军政府的领导。

11月27日,入川鄂军在资州(今资中)起义,捕杀镇压保路斗争的刽子手端方,通电响应武昌起义。

赵尔丰眼见大势已去,被迫释放蒲、罗等人,并与立宪派签订《四川独立条约》30条。

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成立,由蒲殿俊任都督、朱庆澜任副都督。

12月8日,成都发生兵变,蒲、朱仓皇逃遁。

军政府陆军部长、同
盟会员尹昌衡带领新军入城平乱,旋即改组四川军政府,由尹昌衡、罗纶分任正副都督。

11月21日,广安州组成大汉蜀北军政府。

12月22日,尹昌衡派兵逮捕赵尔丰,将其枭首示众。

结果同一天成都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

至此,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覆灭,辛亥革命在四川取得了胜利。

3、成果意义
四川保路运动和同志军大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四川人民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功绩。

他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四川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纷纷加入保路斗争的行列。

教师学生、农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同胞、羌族土司、基督教徒、僧尼道士以各种形式集会演说,呼号奔走,掀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热潮,揭露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清政府卖国卖路的罪恶行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