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并加以分析。
答: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主张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以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为突出特征的。这一理论不但在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解决目前我国的就业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28年至1939年,发生了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在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共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社会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失业的现实,使得传统经济学“供求自动均衡,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现实亟须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提出了需求不足理论,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来摆脱失业带来的萧条。
由于凯恩斯所处时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相似,所以他的有关产生失业原因的分析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和科学地制定应对之策,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凯恩斯的理论是就业理论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凯恩斯通过分析发现,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总能达到充分就业。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实际就业量常常小于充分就业量,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
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相交时,或者说储蓄等于投资时,这时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因此,国民收入的均衡点,不仅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多少,而且决定了社会总就业量的大小。这样,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就业量的决定就是一致的了。
但是,总供给价值与总需求价格一致时的总需求,即处于有效需求时,并不一定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这种有效需求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实现充分就业时的有效需求。同样,均衡的国民收入也并不等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它可能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也可能大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存在过度需求。
当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就存在着“紧缩的缺口”(deflation- arygap)。紧缩的缺口是指实际的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时的有效需求之间的差距。在社会上存在紧缩缺口时,社会上就存在失业。
当实际的有效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时,必然存在一部分过度的需求,即存在着“膨胀的缺口”。膨胀的缺口是指实际的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的差距。在社会上存在膨胀的缺口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凯恩斯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情况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而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造成失业的原因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
所谓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心理上的消费支出增量同他们收入的增量的比率。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用于消费支出的总量虽然也会增加,但其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却是下降的。
所谓心理上的灵活偏好,是指人们手持货币,以便灵活应付各种用途支出的做法。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灵活偏好这一心理法则的重要组成要素,利息是对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灵活偏好的报酬。在一般情况下,当利息率高时,能引起人们储蓄;当利息率低时,则引起人们投资。但利息率的降低有一个最低限度,低于这一点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可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即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利息率也不会降低,从而进入“灵活偏好的陷
阱”(l iquidtytrap)。处于灵活偏好陷阱时,因为利息率不再降低,人们的投资欲望就会受到遏制,就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所谓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就是对利润率的预期。当投资增加以后,对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增大,将会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而使可以预见的未来利润率下降。这就是说,在投资增加以后,虽然利润总金额增大,但由于生产资料涨价,产品价格下降,而使今后的利润率减少。利润率下降的这种趋势,反映在资本家心理上,就会使其减少投资,从而引起投资不足。
凯恩斯所分析的社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又根源于“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三个因素。对此,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 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调节需求使之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而且社会越富足,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下降就越严重,因而经济困难和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政府出面,采取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才能消灭危机和失业。
(2) 扩大消费需求。凯恩斯认为,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需求。其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消费,进而提高就业水平。
(3) 扩大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所以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凯恩斯提出实行“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这种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会化”,即由政府直接承办公共工程,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消除投资者的悲观心理,使经济自动复兴。凯恩斯强调,这种投资是一种能带来一系列相关部分的发展,从而形成国民收入总量翻倍增长和就业翻倍增长的投资,“故只须投资量增加少许,就可达到充分就业。”
(4) 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通过增发货币和压低利息,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但是,在这样情况下,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并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但在凯恩斯看来,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甚至实行赤字财政和有节制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只有这样,才能刺激投资,从而扩大就业。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不但在理论界被誉为“凯恩斯革命”,而且对实际经济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凯恩斯学说一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决策的理论依据。但是需要指出,凯恩斯学说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凯恩斯认为,当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应该为零,只有当经济活动大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滞胀的事实,却无情地否定了这一结论。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作出英明决策,以解决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