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从凯恩斯就业理论出发,看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6从凯恩斯就业理论出发,看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黄鑫浙江工业大学[摘要][关键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市场经济的失灵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的威胁,许多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面对这一新形势,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介入力度,凯恩斯主义重新回到了历史的前台。
本文将秉承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分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凯恩斯就业理论失业有效需求宏观政策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简介三、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应用四、稳定就业形势的几点建议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大难题。
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者总过大、素质不高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总量与供给总量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据统计,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是2.25亿,春节前返乡农民王接近半数,比常年要多出10%左右。
春节以后,大约有80%农民工回到城里,其中已经找到工作的仅有4500万入。
其次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出现大幅下滑,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快速下滑趋势:l0月份是84万,11月份是55万,12月份是38万。
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2%,是近三年来最高的一个水平。
不仅如此,企业岗位流失情况也日益严重,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约有40%的企业出现了岗位净减,越来越多企业裁员“度冬”。
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凯恩斯就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本文所阐述的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指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失业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
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
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
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1)交错调整工资论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
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
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
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
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
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
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
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
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
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
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摘要】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就业理论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影响、启发、应用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包括了有效需求、失业原因和政府干预等内容,对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凯恩斯就业理论启示我们应该注重政府干预、调控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就业理论也存在着局限性,如忽视了供给面的问题。
在当今经济环境中,凯恩斯就业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需要结合其他经济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了一场对经济体系的新思考,对于指导现代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未来发展应该在不断吸收并完善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理论、引言、主要内容、影响、启发、经济环境、应用、局限性、重要性、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凯恩斯及其就业理论简介约束、排版、格式等。
以下是内容:凯恩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就业理论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最著名的著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种与古典经济学相反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在短期内可能存在失业现象,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从而实现全面就业。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在大萧条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认为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法。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在经济衰退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提振需求,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他还提出了“有效需求”、“多重乘数效应”等概念,强调了需求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凯恩斯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随着实践的证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纳他的理论并取得了成功。
2. 正文2.1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1.总需求决定总产出: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总产出取决于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又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决定。
当总需求不足时,会导致失业和经济不景气。
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及政策的演进
二、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凯恩斯主义政策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许多国家实现了 经济增长和相对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一些 问题,如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及政策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要经济学流派。该学派试图将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结合起来,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政府应该同时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并控制通货膨胀。此外,该学派还强调了人力政策在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方面的 重要性,包括职业培训、教育和工作分享计划等。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问题,但 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一流派强 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和限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包括私有化和市场化、削减政府开支、降低税率和放松 管制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 会的创造。
三、就业的调节机制
三、就业的调节机制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就业的调节机制是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价 值规律通过价格波动调节生产,剩余价值规律则调节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而 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就业的调节机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机 制调节生产和消费,通过供求机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第十章 就业理论
菲利浦斯曲线
就业理论
• (2)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或成为 垂直线
安全临界点不断 提高,形成了一 条向右上方倾斜 的菲利浦斯曲线 NN ,在通货膨 胀率提高的过程 中,失业率也不 断提高。这意味 着菲利浦斯曲线 已经完全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能出现“滞 涨”局面,这是 市场经济中最值 得警惕的现象。
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法国政治经济学家 • (2)市场上货物充斥过剩的现象, 由于它的供给超过了需求,供给 所以超过需求,是因为生产过多 或是别的产品生产过少。生产过 剩或生产不足会自行进行调整, 最终供给会创造它的需求。
就业自动均衡论
就业理论
• 2、就业理论的基本要点: • (1)依靠市场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被商品市
(1)一些部门(特别是垄断部门)产品供给异常。导致企业 成本加大,生产萎缩,加大失业率。
(2)政府福利开支巨大。失业者与就业者收入差距过小,失 业者不愿意再就业。
(3)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完善。供求失衡。 2、就业与相关的经济政策主张 (1)大力刺激总需求。鼓励“超前消费”与“财政赤字”。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4)实行收入政策。设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5)实行人力政策。积极具体的就业培训举措等。 (6)其他一些政策。
“总供给价格”——全体雇主雇用一定量的工 人
进行生产的社会产品的最低卖价(至少收回成本
与获得最低利润。)
“总需求价格”—— 全体雇主雇用一定量的工 人
进行生产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有效需求理论
就业理论
D>Z,扩大生产, 增加就业量
• 2、理论要点: • (1)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价格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1. 引言1.1 简介凯恩斯就业理论是20世纪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一套关于经济循环波动和就业问题的理论系统。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
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关注经济循环波动和就业问题,其核心观点是总需求不足将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凯恩斯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对抗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实践启示在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支出、降低利率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凯恩斯就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存在时,政策上的冲突和选择困难。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0字待续】。
2. 正文2.1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观点1. 总需求决定就业: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就业水平取决于总需求的水平。
当总需求不足时,企业会减少生产,导致就业减少;相反,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会增加生产,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 政府干预可以促进就业: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他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
3. 不完全竞争市场:凯恩斯认为,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垄断等问题,导致市场不能自动调节失业问题。
政府需要介入市场,通过管制和公共投资等手段来解决失业问题。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总需求对就业的决定作用,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促进就业,同时对市场失灵和非理性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
这些观点对后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今世界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
就业理论
2. 内容
• ⑴职位有好坏,生产力的提高应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 ⑵各职位之间的工资是不同的,但却是相对固定的,其高低 由技术状况,社会习俗、工会力量、培训费在雇主和雇员之 间分配决定。
• ⑶工人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在劳动力阶梯中的位置,处于阶 梯上端的工人更有机会获得好的职位,从而收入较高,工人 在阶梯中的位置由他们的预期培训成本决定。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 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发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人 力政策》建立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远非 是竞争和统一的,它被分割成为两大块,即主要劳动 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每一块在劳动力配置和工 资决定方面都有其特点,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 有如下特征,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 有保障,权利平等等,工作制度和行政管理上有适当 的程度和规则,并有较多的晋升机会,次要市场的工 作则往往有工资低、条件差,就业变化大。要求苛刻, 晋升机会小等特点。
(一)失业的种类
• 第一,磨擦性失业 • 第二,自愿失业 • 第三,非自愿失业
(二)有效需求原理
• 1. 含义 • 2. 就业量与有效需求的关系 • 3. 内容
1. 含义
• 第一、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 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 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厂商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 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产品总量的最低限度 卖价。
• ⑵低技能工人的供给减少。 • ⑶增加了高技能工人的供给从而使其工资相对下降。
– 职位竞争理论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上。雇主在 雇佣工人时并不能准确地知道职位申请者将来的表现会怎样, 又由于假定工人的专门技能是在工作中学会的,因此雇主只 能借助于决定着一个人培训潜力大小的教育来作为判断工人 未来的表现手段。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提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工资粘性;就业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
它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受到理性预期学派打击之后,吸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斗争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并在与理性预期学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是工资粘性理论,可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1、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隐含合同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等。
(1)隐含合同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险合同交易。
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
(2)内部人-外部人理论。
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把劳动市场上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
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
2、名义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是要说明,在短期内无论是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
(2)长期劳动合同论试图说明,尽管有理性预期的存在,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能影响实际产出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的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并提出了若干就业政策建议:(1)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
(2)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3)促进就业的政策。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凯恩斯就业理论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 有效需求不足”。
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
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
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我国劳动就业的主要特点1、劳动就业人口多,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呈进一步扩大之势, 生产力的扩张赶不上劳动力的扩张。
2 、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社会服务业和建筑业成为就业人员增加的新亮点。
4、至今仍容纳中国劳动力数量三分之二左右的农村, 其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缓慢。
5、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顺畅。
四、对我国就业的一些启示1、在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密集型企业。
在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前提下, 不同产业结构对就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针对目前下岗失业问题突出的情形, 只有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 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就业岗位短缺的问题。
现在, 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相对一般发展中国家而言低了三分之一,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恢复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唯一办法。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工成本,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因此,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缓解劳动力相对过剩的重要途径。
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据测算, 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 倍, 与此同时,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是扩大出口的重要举措, 而且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及其主要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及其主要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在分析中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假设,试图给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当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使市场不能出清,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
这时,即便有理性预期存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有积极作用,也会影响产量和就业。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的主要区别)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主要有:
(一)价格政策
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具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
根据交错调整价格论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制定能诱导厂商实行同步调整价格的政策,减少经济中的交错调整价格,以克服物价总水平的惯性。
根据菜单成本论提出:为了稳定经济、增进社会福利,国家应该推行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较有弹性的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稳定总产量。
(二)就业政策
根据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提出政策建议: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该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
根据交错合同理论则认为,国家应该干预劳动工资合同,货币政策应该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三)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1、货币政策
政府最优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量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
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
2、信贷政策
信贷配给论的政策建议是;政府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应该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是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得到贷款。
西方就业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的综述
为首 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提 出 了“ 结构性 失业 问题 ” , 试 图用 市场结 构 的变化来解释 当时失业和通胀并存 的问题 。该理论是指因市场 结构 的变化 , 劳动力的供求在职业 、 技能 、 产业 、 地区分布等各个方 面不 协调引致 的失业现象 , 结构性 的失 业会产生失 业与工作 岗位 空缺并存 的现象 。
或者, 当政府认为失业率 已经成为经 济不稳定 的主要 因素时, 则 可 以用 提高通货膨胀 率的办法来 降低失业率 ” 。在这 两者 间平衡 , 使 之都 能控制在可以被社会接受的范围内。
( 四) 新 凯 恩 斯 主 义 的 发 展
、
西 方 早 期 就 业 理 论 概 述
1 8 0 3 年,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在《 政治经 济学概论 》 提出 了著 名 的“ 萨伊 定律” , 即“ 供给 自动创造需求” 的理论 。这一理 论 的提 出,
为其后 遗症 之 一 , 更 炙烤 着各 国政 府 。本文从 西方 早期 就业理 论入 手 , 沿 着其发展 历 程进行 梳理 , 并通 过 凯恩 斯主 义 与反 凯 恩 斯主 义两 派理
论 的对 比 , 总结 出就 业理论 的发展 趋 势 。
6 5 0 2 2 1 )
胀” 困境 , 凯恩斯 的理论 受到空前 挑战 。此 时, 以凯 恩斯主 义在美
( 三) 菲利 普 斯 曲 线
【 关键 词】 就 业ຫໍສະໝຸດ 理论 ; 凯恩斯 主义 ; 失业 率
人类 的发展史 , 说 到底 就是 一部劳 动方式 的发展史 。当人类 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 , 发 展到资本 主义 的社会化 大生产阶段时 ,
凯恩斯主义
宏观经济学
2、力图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奠定
微观经济基础。 微观经济基础。
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 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 试图从微观上进行合理的解释, 试图从微观上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 上说明非自愿失业、 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 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
2)交错价格调整论 鲍尔和塞何替从不完全信息出发, 鲍尔和塞何替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提出了 交错价格调整论。他们认为, 交错价格调整论。他们认为,在信息不完 全的条件下, 全的条件下,垄断竞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 的考虑,往往造成价格的交错调整。 的考虑,往往造成价格的交错调整。企业 这种近似理性的价格决策行为使价格总水 平具有了粘性。 平具有了粘性。
宏观经济学
3)投入产出关联论。 投入产出关联论。 企业最佳的行事方式是根据有直接要素供 给关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调整价格。 给关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调整价格。需 求的变化对单个产品的的影响在错综复杂 的投入产出链之间的传递十分缓慢。 的投入产出链之间的传递十分缓慢。
宏观经济学
2、粘性价格下的货币非中性
②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量或变动利率; 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量或变动利率; 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与税收变动; ③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与税收变动; 对外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 ④对外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
宏观经济学
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点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与影响 20世纪 年代初经济滞涨,现代凯恩斯从官方经 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涨 世纪 年代初经济滞涨, 济学的宝座跌落下来。 济学的宝座跌落下来。 20世纪 20世纪70--8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 世纪70--80年代 年代, 红火时期。 界处于 红火时期。 20世纪 年代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 世纪80年代后 世纪 年代后, 又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和非难。 又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和非难。国家干预主义重 又抬头。形成了标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又抬头。形成了标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的一个新学派。 的一个新学派。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
凯恩斯是20世纪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就业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对传统的自由市场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市场机制无法在短期内调整经济波动,政府应该在经济低谷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就业。
他的就业理论被称为总需求理论,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定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总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量,而不是劳动供给。
通过调整总需求量,政府可以影响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经济低迷时,企业和个人减少开支,导致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公共支出,增加政府支出的比重,提高消费者信心,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此外,凯恩斯还提出了“边际效应将导致自由市场失灵”的观点,认为市场的机制并不能自动调节经济,与政府的积极干预相比,市场机制存在的短期经济波动会导致长期经济下滑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从而促进了理论和政策的变革,包括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建设。
通过政府提高公共投资和消费支出,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减少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总起来说,凯恩斯就业理论在当代经济学和政策指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实现了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这一理论为现代经济学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很多的启示,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了研究和改善现有经济状况的思想基础。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
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
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
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
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
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
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对经济学失业提出了新的解释。
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失业并非仅仅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所致,而是受到更广泛的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进行详细分析:一、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所引起的。
其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预期等因素对整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经济周期中,失业率的变化往往与宏观经济政策、产出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缓解失业问题的观点。
二、工资粘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工资并不会立即根据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
相反,工资通常会出现“粘性”,即工资往往并不会迅速下降以适应就业水平的变化。
即使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失衡,也不会立即转化为工资的调整,从而导致了失业率的变化。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工资粘性理论,强调了在短期内工资的“粘性”对失业率的影响。
三、需求不足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需求不足对失业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失业不仅仅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所致,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活动的减缓,从而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下,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整体经济活动的不足,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从而缓解失业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不仅强调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问题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工资粘性理论和需求不足理论等观点,丰富了对失业问题的理解。
通过深入研究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失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为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四、结构性失业理论除了经济周期、工资粘性和需求不足等因素外,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结构性失业对失业问题的影响。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凯恩斯认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
他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同时,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等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增加消费。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
因为富人虽然收入很多,但他们只把一小部分用于消费,把大部分储蓄起来;而穷人会把新增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但他们的新增收入却很有限,这是一个矛盾。
他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进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或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这样既可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资,从而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业的目的。
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
3.政策上
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通过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增加社 会的总需求,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
三、凯恩斯主义学派
(一)新古典综合派
在“混合经济”基础上所提出来的 理论体系,包括收入-支出模型, IS-LM模型,总供求模型,传统微观 经济理论。
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思想, 就是指政府积极采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 策,对社会的总需求进行适时和适度的 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 济增长和国家收支平衡的目标。
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与资 本财产的重置成本; 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偏好状态。
第4章 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
第一节
关于凯恩斯主义
一、凯恩斯革命的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经济 大危机,宣布“萨伊定律”破产。
二、凯恩斯革命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一)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在《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 学关于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均衡的理 论主张,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 国家干预以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 萧条。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后来 的经济学界认为是对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马歇尔等为代 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革命”, 也就是后来西方经济学界所说的“凯恩 斯革命”。
(二)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1.理论上 反对“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 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萨伊定律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 核心思想。凯恩斯把它概括为“供给 总是能够自动创造需求”的原理和教 条。
2.方法上 凯恩斯运用宏观总量分析,克服了 传统经济学的“二分法”,将实物 经济和货币经济合为一体,开辟了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
第二节 对传统理论批判
凯恩斯主义的“挖坑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挖坑理论”凯恩斯有一个“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
挖坑需铁锹,生产铁锹的企业有工开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
工人们发了工资要吃饭,消费也都有了。
这是凯恩斯主义治理经济危机手段的形象比喻,经常被人曲解耻笑!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危机?教科书上的说法是: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以前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一种正常的周期波动,可以消除一些低效率的企业,洗洗更健康,政府不用干预。
但是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危害太大了,美国失业率高达25%,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有了市场!现代经济两大要素,劳动和资本。
由于分配方案偏向于资本造成贫富悬殊,占人口比例很大的穷人没有消费能力,导致资本家的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积压卖不掉,而形成经济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凯恩斯主义的思路是改革分配机制,向劳动倾斜。
1、通过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特别是被称为凯恩斯左派的新剑桥学派,主张实行高额遗产税和累进税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
2、政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是常态,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促使供求平衡。
任何经济理论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可能一劳永逸!70年代,欧美经济遭遇滞涨危机,表面上看是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但凯恩斯主义是内生原因。
凯恩斯主义在分配改革中矫枉过正,偏向劳动,工人福利过高,有人甚至不愿意上班。
这些福利成本全部打进产品成本,推高了物价,造成通货膨胀。
而物价的上涨抑制了需求,资本家也没有了扩大再投资的积极性,造成生产停滞。
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胀!罗纳德·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拨乱反正,放松管制给企业松绑、减税刺激投资、削减福利支出“不养懒汉”,使得劳动和资本的利益得到了平衡,走出了滞涨危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说:政客大抵都是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
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发展成就
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发展成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53111215 左恩臻摘要: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综观中外学者这方面的研究脉络和最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视角,中国学者在就业问题上的研究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相关研究也不断丰富和深化。
关键词:就业理论凯恩斯理论城乡发展一、就业理论概述西方的就业理论奠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之上。
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将劳动力视为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调节必然会实现充分就业,失业只是局部和暂时的现象。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的现实,打破了古典学说市场万能的神话,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理论应运而生。
他认为经济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来自于“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的刚性”,因此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解决经济波动带来的就业问题。
凯恩斯认识到了市场规律的不足,但对就业的本质认识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把劳动力看成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资料和条件,为了避免经济波动,才加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并且只考虑需求总量的变化对就业量的影响,忽视就业的结构性变化。
二、凯恩斯理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和国家干预思想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西方治理失业问题的良方,但对上世纪中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却显得束手无策,其理论受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和“适应性预期”的概念,以反对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理论;以阿瑟·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否定了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论点,转而从供给面寻求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以卢卡斯、穆斯等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将理性预期和自然失业率概念引入经济变量之中,认为劳动力的供给依赖于人们对工资水平的理性预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
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
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
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
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
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
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
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
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
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
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
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
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
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
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
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
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工资粘性,从而导致失业。
因此,政府的就业政策应着眼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
(三)促进就业的政策。
具体包括: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以提高总就业水平,同时引致私人部门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国内外市场竞争者开放市场,降低垄断程度,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以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
(四)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来拉动就业需求。
从我国失业情况来看,有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但主要问题是因劳动力总量大大多于就业岗位总量造成的总量过剩性失业。
因此解决我国失业问题需要扩大投资规模,加速经济增长,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
(五)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张。
我国目前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需求不足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所致。
为此要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
开辟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以此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大。
(六)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但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部分降低摩擦性失业。
为此要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
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提高职业介绍所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李先锋,格日乐其其格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2]陈银娥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J] 经济学动态199904
[3]赵红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就业对策[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05
[4]王诚当前经济增长中的失业及其治理[J] 浙江社会科学200005
[5]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