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详细描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是政府稳定经济周期的重要工具。他们主张通过调整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来 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以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强调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以应对未 来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
货币供应与需求
总结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强调货币供应和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认为货币供应的变化 会影响总体需求和物价水平。
详细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总体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物 价水平。他们强调货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
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
总结词
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
1 2
货币政策操作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主张货币政策应关注短期 总需求,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 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效果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显 著影响,能够刺激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3
政策建议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根据 经济形势预测未来趋势,提前采取措施。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金融 工具、交易方式或服务模式来提 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降低交易
成本的行为。
金融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 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和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和 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确保金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0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货 币金融理论的实践应用
金融风险与监管
金融风险是指因市场不确定性 导致的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包 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
性风险等。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公 共支出、减税等,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全性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并非完全 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摩擦和金融约束等 因素导致市场不完全性,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效 率和资源配置。
政策建议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政策 建议,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等,以应对金融市场的内 在不稳定性。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3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02
跨期不一致性问题 04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的实证 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样本数 据的选取、模型设定和计量方 法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 完善和改进。
金融市场改革与完善
改革金融市场结构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金融市场存在信 息不对称和垄断等问题,应通过改革 推动市场竞争,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 度和效率。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建立完善的金融监 管体系,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降低金融风险。
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货币政策应对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央行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降低利 率、增加流动性等,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
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政策制定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 于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金融监管
实证研究结果揭示了金融市场不完善的负面影响,为金融监管机构 提供了加强监管的依据。
企业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的指导,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环 境和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新凯恩斯主义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中,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肯定回答的 只有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共同特征是
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把失业和经济波动 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 是,他们力图从微观层面上,即从工资、 价格和利率黏性上去寻找劳动市场、商品 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出清以及宏观经济波 动的原因。
NK的财政政策主张
NK接受了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假说 ,比老凯恩斯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他们认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对经济 过度频繁的干预会导致滞胀”的观点,主 张对经济进行“粗调”(“适度”的政府干预 )。
二、 粘性价格理论
粘性价格理论试图说明价格粘性的原 因以及它何以会造成产品市场不能完全出 清。
三、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试图证明为什么在资本(金 融)市场上会出现信贷配给以及利率的自动调 节并不能出清资本市场。
四、协调失灵理论
协调失灵(coordination failures)理论是用经济 当事人之间的市场协调失灵来解释经济衰退和就 业不足均衡的一种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市场机制在协调经济当事人的行为以获得更合意 的宏观经济均衡(例如,充分就业)方面是失灵 的。其原因是,在一个由众多经济当事人构成的 分散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虽然每个人都是追求最大化的理性人, 但是每个人的市场力量都很小,而且每个人都出 于自利动机行事,市场机制无法成功地协调整体 的经济行动,宏观经济将会出现多重均衡( multiple equilibria),并可能陷入就业不足均衡。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特色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提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工资粘性;就业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
它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受到理性预期学派打击之后,吸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斗争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并在与理性预期学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是工资粘性理论,可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1、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隐含合同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等。
(1)隐含合同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险合同交易。
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
(2)内部人-外部人理论。
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把劳动市场上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
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
2、名义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是要说明,在短期内无论是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
(2)长期劳动合同论试图说明,尽管有理性预期的存在,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能影响实际产出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的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并提出了若干就业政策建议:(1)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
(2)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3)促进就业的政策。
第五讲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缺陷:——萨缪尔森、诺德豪 森《经济学》。
工资和价格完全弹性的假设的非现实性。
理性预期假说的非现实性。
许多理论与事实不符。
2、实践上:
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事实说明,政府干预对于经济 复苏具有积极的作用,听任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其后果 是难以预料的,而持续的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是政府和 国民难以接受的。
第二节
名义刚性
索洛曾经从六个方面概述了工资粘性的原因,这六个 原因是: 1、工人反对名义工资的下降,因为这会影响不同行 业的工人在工资结构中的相对地位。 2、厂商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情愿在非市场出清水 平上支付工资,因为这可以迫使工人干活。这就是效率 工资假说。
3、经济以外的社会因素也可能使工人团结一致 抵制工资的降低,即使这可能不符合个别工人和个别 行业的短期利益。 4、工人可能从雇主那里得到默许,以粘性工资率 来补偿不断增加的失业危机,这就是隐含合同理论。 5、工资合同的指数化是不完善的,经常无法跟上 通货膨胀的步伐,这是一个制度方面的事实。
五、两派新凯恩斯主义
分歧在于是名义粘性还是实际粘性
Greenwald & Weiss:以 理性的经济人、灵活的制度、 不完全信息和非完善市场为 核心信息研究方法研究失业 和经济周期波动
曼昆和罗默:认为 名义价格刚性是经济 周期波动最基本的原 因
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 论,价格交错调整论, 弯折的需求曲线理论
3、新凯恩斯主义:
(1)是在原来的凯恩斯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 留了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某些基本假设; (2)从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那里吸取了某些新的论点, 并且它自己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基本假设,引导出某些新 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具有如下方面的特色: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1943)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和新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涉及不完全信息、风险、公司财务结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代理、激励结构、信息甄别、市场效率、效率工资、信贷配合、组织结构、新古典增长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诸多领域。
为了分析的简洁和清晰,本文拟将斯蒂格利茨对上述诸多领域的学术贡献,归结为分析工具(论风险)、理论应用(论委托代理、道德风险、信息甄别和不完全市场)、特定市场(保险、金融和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理论(微观基础与基本特征)四个层次,分别予以简要的评述。
一、论风险问题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与罗斯柴尔德(M.Rothschild)在70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论文《递增风险:定义》(1970)中,首先对风险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定义方法。
他们认为,人们通常用四种定义来说明一个随机变量(Y)较另一个随机变量(X)具有更大的风险(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随机变量Y等于随机变量X加干扰项Z(均值为零的噪音);(2)每一个风险规避者更偏好X,即对一个凹效用函数而言,EU(X)?EU(Y);(3)与随机变量X相比,随机变量Y的概率密度函数在其尾部具有更大的权数;(4)随机变量Y的方差大于X。
通过对随机变量的偏序进行检验,他们指出前三种定义是等价的,而第四种定义则与之不同。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风险的含义,他们还对“更高的风险”给出了一个正规的定义,即如果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是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加上一个“保持均值不变的差”(Mean Preserving Spreads),则该随机变量具有更高的风险。
其,“保持均值不变的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分段函数。
斯蒂格利茨与罗斯柴尔德的这一定义,成为大多数论述风险问题文献的分析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讨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学派的理论不断涌现,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式。
其中,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对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并对其在当代经济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可总结为“政府干预、市场失灵”。
相对于古典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存在失灵的可能性。
他们强调市场经济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刚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经济波动和失业的加剧。
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微观调控等手段,来修正市场的不足。
在货币政策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的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会导致预期通胀水平上升,企业将调高工资和价格,进一步推高通胀率。
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央行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率在合理区间内。
在财政政策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政府支出来刺激需求,减轻经济衰退的冲击。
他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私人投资和消费会减少,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来填补需求缺口。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新凯恩斯主义可以促进就业增长,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并进而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的复苏。
此外,新凯恩斯主义对微观调控也赋予了重要地位。
他们关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企业和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面临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
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应该通过监管、税收和激励政策来引导市场行为,以减轻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在现实经济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采用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支出和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复苏。
这些政策初步缓解了危机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就业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
然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新凯恩斯主义
三、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包括两方面: ①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当中,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 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 ②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例如,一百万的 贷款申请只能贷到五十万)
其原因包括: 信息不对称, 银行厌恶风险,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四、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 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一 、 粘 性 工 资 理 论 1、效率工资理论 2、局内局外人理论 3、隐形合同理论 4、长期合同理论
二、粘性价格理论:
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实现商品价格粘 性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菜单成本 第二:长期合同 第三:风险成本论 第四:成本加成定价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背景 凯恩斯主义难以对西方国家出现的滞涨问 题做出合理解释 凯恩斯主义认为:
增加货币供给
需求
减少货币供给
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 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
在这种形势下,凯恩斯主义者一方面继承凯 恩斯国家干预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新思想,对 自己的传统理论进行改革,力图使凯恩斯主义走 出困境。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流派:新凯恩 斯主义。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帕金于1984年提出的。这 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曼昆
斯蒂格利茨
费尔普斯
伯南克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假设 (1) (2) (3) (4) 工资和价格粘性假设 理性预期假设 最大化原则假设 市场不完全性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即可 能 来自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需求方面。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对经济学失业提出了新的解释。
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失业并非仅仅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所致,而是受到更广泛的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进行详细分析:一、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所引起的。
其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预期等因素对整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经济周期中,失业率的变化往往与宏观经济政策、产出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缓解失业问题的观点。
二、工资粘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工资并不会立即根据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
相反,工资通常会出现“粘性”,即工资往往并不会迅速下降以适应就业水平的变化。
即使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失衡,也不会立即转化为工资的调整,从而导致了失业率的变化。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工资粘性理论,强调了在短期内工资的“粘性”对失业率的影响。
三、需求不足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需求不足对失业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失业不仅仅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所致,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活动的减缓,从而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下,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整体经济活动的不足,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从而缓解失业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不仅强调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问题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工资粘性理论和需求不足理论等观点,丰富了对失业问题的理解。
通过深入研究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失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为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四、结构性失业理论除了经济周期、工资粘性和需求不足等因素外,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结构性失业对失业问题的影响。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厂商 在经济变化时更愿意调整数量而不是价格。因此造 成就业和产量的周期性波动。 • 但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理论:菜单成本之小,微 不足道;数量调整也可能需要成本(遣散费等)。
2.长期合同论
厂商之间存在的长期供货合同使价格不能随着总 需求的调整而及时调整:长期供货合同内含长期的 价格协议,使价格具有粘性。
二、主要代表人物 • 斯蒂格里茨
三、重要理论观点
(一)假设条件与特征
• 除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假定以及理性预期假定 之外,最重要假设是:市场具有不完全性,无法 达到理想的完全竞争状态;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 使经济受到冲击后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非市场出清 状态。 • 特征:否认新古典二分法,认为市场常态是不完 全竞争而非完全竞争,经济长期处于非瓦尔拉斯 均衡中。
(二)粘性工资理论
1. 效率工资理论(劳工市场理论) • 效率工资是一种足以消除工人偷懒的实际工资水平,一般高于与劳动市场充
分就业均衡相适应的工资水平,或者高于劳工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
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为什么? (1)高工资改善其营养状况。 (2)降低工人流动性,激励其留在企业工作,减少新人的培训成本。(劳动转 换模型) (3)支付高工资给能力强的人,以减少雇佣劳动上的“逆向选择”。(逆向选 择模型) (4)提高工人努力程度,减少怠工的可能。(怠工模型“欺骗-威胁模型”) (5)工人积极工作;厂商因劳动效率提高而获利。双赢。(利益互惠模型)
• 其主要理论成果是价格粘性与工资粘性分析——名 义粘性派与实际粘性派。 名义粘性派:把失业和经济波动归结于名义工资和 价格总水平的粘性。经济受冲击时,由于名义工资 和价格总水平具有粘性,不能迅速做出反应,故厂 商只能调整数量(产量和就业量)。因此,即使有 理性预期存在,也无法迅速调整各方面状况以完全 适应宏观政策,这就使宏观政策有效。 实际粘性派:即使名义工资和价格总水平有很大伸 缩性,由于经济中存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 会导致实际粘性,而不是迅速调整。故宏观经济政 策仍然有效。
16--第十六章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
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16.2 真实刚性
对真实工资刚性的不同解释:
不完全竞争
工会力量过于强大 存在劳动力流动成本
局内人——局外人模型
不完全信息
逆选择 道德风险
效率工资模型
16.2 真实刚性
效率工资模型(索洛,1979) 假定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非自愿性失业
真 实 工 资 SL
w*
U
w
DL1 DL2
0
L2
L1
Ls
L
16.3 失业、经济周期与政策建议
失业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NAIRU)
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垄断竞争前提下,通
过工人意愿的真实工资和厂商根据劳动生产率 和成本加成决定的可行真实工资之间相等而获 得。
NAIRU
取决于工人和厂商的力量对比。
16.3 失业、经济周期与政策建议
失业
滞后理论
描述了NAIRU与实际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如下:
U Nt U Nt 1 a(Ut 1 U Nt 1 ),0 a 1
其中,UNt表示第t期的NAIRU,Ut-1表示上期的实际失业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实际失业率的变动将引导NAIRU向同一 方向变动。
名义刚性:
宏观经济中的价格水平或工资水平不能够
进行充分调整的状态。
名义价格刚性
名义工资刚性
名义刚性
名义工资刚性
市场分为固定价格市场和灵活价格市场。固定价格 市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和大多数商品市场;而灵 活市场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和小部分商品市场。在劳 动力市场上,由于不存在拍卖者,频繁调整工资会 提高交易成本,从而不是理性行为人最优的选择。 因此,长期合同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其对失业原因的解释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有所不同。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下,失业并不仅仅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所致,而是受到市场机制、价格调整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一、价格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上存在着价格粘性现象,即价格在短期内无法完全调整到市场均衡的水平,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失业现象。
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调整不是即时的,企业在面临外部冲击或需求下降时,会选择裁员来适应市场变化,而不是通过工资的下降来恢复市场均衡。
二、需求不足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需求不足导致了失业问题的存在。
在宏观经济政策不当或者货币政策松紧不当的情况下,会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劳动市场的就业。
当总需求不足时,企业会减少生产,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造成失业问题。
三、资本市场缺陷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市场的缺陷也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本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会导致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另外,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也会对失业问题产生影响。
四、名义工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的刚性也是导致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面临外部冲击或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时,由于工资的调整不是即时的,会导致企业难以进行生产成本的调整,从而选择通过裁员来应对市场变化。
这种情况下,名义工资刚性会导致了劳动市场的失业问题。
总结来看,新凯恩斯主义相对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来说,对失业原因的解释更加全面和细致。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下,失业不再仅仅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所致,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制定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缓解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理解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劳动市场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对真实工资刚性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真实工资刚性的解释新凯恩斯主义对真实工资刚性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理论:(1)效率工资理论;(2)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由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努力或效率)依赖于厂商支付其的真实工资,如果削减工资损害了生产率,引起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上升,那么,为了保持效率,厂商宁愿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真实工资,而不愿轻易选择降低工资。
索洛(1979)提供了效率工资模型的基本结构,在索洛模型里,由于工资以增进劳动的方式进入了企业的短期生产函数,一个成本最小化的企业将喜欢真实工资刚性;由于削减工资将降低生产率并提高成本,因而工资粘性是符合厂商利益的。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家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解释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和真实工资之间有正的相关性,一般都与选择或激励问题有关,效率工资理论可分为四种:(1)逆向选择模型(韦斯,1980)。
在这个模型中,由于劳动市场存在不对称的信息,提供高工资的企业将吸引最好的工人。
在韦斯(1980)模型中,厂商提供的工资同时影响工作申请者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工人的能力与其保留工资紧密相关,那么高工资将吸引生产率最高的工作申请者,而任何低于效率工资还愿意工作的人将被看作潜在的“次品(lemon)”。
即使在现行工资下存在劳动力的过度供给,厂商也不愿意降低工资,因为这可能导致生产率最高的工人自愿辞职。
其结果就出现了一个就业不足均衡。
(2)劳动力流失模型(萨洛普,1979),这个模型把企业可能提供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效率工资的原因,归结为减少劳动力流失的成本。
(3)偷懒模型(C。
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1984)。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多数职业中劳动合同不完善或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工人可以自行决定其努力程度或产生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因此高于均衡工资的效率工资的支付,可能提供一种防止工人偷懒的激励。
在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中,效率工资的支付成为偷懒的负激励,而均衡状态下的非自愿失业是监督不完全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所造成的,“在不完全监督和充分就业下,工人将选择偷懒”。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
16.1 名义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特征:
采纳了新古典方法中的“理性预期” 假设,致力于构建一 个将工资和价格刚性理性化的模型。
在的一个解释。
非自愿性失业
真
实 工
SL
资
U w*
w
DL1
DL2
0
L2
L1
Ls
L
16.3 失业、经济周期与政策建议
失业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NAIRU) 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垄断竞争前提下,通 过工人意愿的真实工资和厂商根据劳动生产率 和成本加成决定的可行真实工资之间相等而获 得。 NAIRU 取决于工人和厂商的力量对比。
16.2 真实刚性:不完全信息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 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 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 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 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市场 交易一方参与人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动或当观 察(监督)成本太高时,一方行为的变化导致 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第 15 章
40 30 20 10
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 经济理论
主要内容
名义刚性
名义价格刚性 名义工资刚性
真实刚性
真实价格刚性 真实工资刚性
失业、经济周期与政策建议
16.1 名义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的起源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简介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方面。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扩展和深化,旨在解释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斯蒂格利茨的背景和他推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斯蒂格利茨的背景斯蒂格利茨出生于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和研究员。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
斯蒂格利茨因其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面对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时遭遇了挑战。
尤其是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下,难以解释失业率过高的现象,需要重新评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适用性。
斯蒂格利茨及其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观点1.市场失灵的存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
例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产生扭曲和不公平结果。
2.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积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
3.福利经济学视角: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强调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性。
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政策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还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的提升。
4.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对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更加深入。
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择优选择、道德风险等概念,解释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
5.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斯蒂格利茨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六章 新凯恩斯主义
2、推导(1)
假设开始工人与厂商就劳动合同进行谈判确定货币工 资W。谈判时,工人不知道未来的实际价格水平,故 只能根据他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Pe确定的W/ Pe决定 劳动的供给Ns( W/ Pe )。而在合同期间,实际价格 变动时,厂商到时可以按实际价格水平确定的W/ P决 定对劳动的需求Nd(W/P)。 设谈判时的实际价格水平为P0,二者谈判定下来的货 币工资W0恰能实现充分就业,即 Ns( W/ Pe ) = Nd(W/P),充分就业的就业量NF能生产YF。 ( P0 , YF )可得到一点A。
第四节 信贷配给理论(2)
原因:信贷市场的供给者(银行)的期望收益不仅取决于 贷款利率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借款人还款的概率。因此银 行不仅关心利率水平,而且更关心贷款的风险。如果贷款 风险与利率水平不相关,在需求大于供给时,银行可以通 过提高利率水平增加自己的收益,不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 然而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借款人正是那些预期还贷可能性 低的借款人。由于银行和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利率 将使风险低的贷款人退出市场——逆向选择。结果利率的 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提高银行的预期收益,所以银行宁愿 选择在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而不 愿选择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要求,信贷 配给就出现了。
2、长期合同论或交错调整论
该理论认为,价格之所以不随AD下降而及时下降,是 因为厂商之间存在长期的供货合同,这种合同可保证买 主在合同期内按照合同签订时的价格购买到所需要的产 品。 虽然合同到期,价格可以随成本的变化进行调整,但长 期合同不是同时签订的而是交错进行的,因此,厂商只 能在合同到期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间断地调价,这使产 品市场的价格变化缓慢。 另外,厂商为了能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也 不希望经常调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
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
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
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1)交错调整工资论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
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
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
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
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
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
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
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
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
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
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
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
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
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
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
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
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这样一来,国家稳定工资水平或者理性预期要求稳定工资时,必然要求货币政策与总工资的增加相对应,其结果是出现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与工资水平相关度高,超额需求波动剧烈,产出会下降,对劳动的引致需求也会减少,失业增加。
所以,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
交错调整价格论给短期动态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稍胜于理性预期学派之处。
理性预期学派只是根据自然率假定建立了一个描述通货膨胀过程的模型,说明经济的长期特征。
但是,他们忽视了短期的经济动态分析,不能说明通货膨胀为何与失业并存。
(2)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者斯坦利.费希尔用一个长期劳动合同模型说明,尽管有理性预期存在,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能影响实际产出。
他从单期合同、交错合同和指数化合同分别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a.单期合同和理性预期所有的长期合同都在某个时期中签订,经济中就盛行单期合同。
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调整工资,工资水平与某一时期以前的所有的信息相关。
就业水平由引致需求决定。
当生产中需要的劳动力增加,其工资也提高时,影响总产出水平的只是随机扰动。
如果货币是中性的,那么,在充分就业时调整工资,货币对产出就没有影响。
因为人们在任何时期都会知道下个时期的货币供应量,在工资合同调整时,名义工资能反映期望价格水平,以维持工人得到的实际工资为常数。
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影响产出,却能影响价格水平。
所以,货币政策能够调整价格总水平,使价格总水平保持均衡,以减少厂商经常调整结构所付出的代价,增进社会福利。
就理性预期下的单期合同而言,货币政策不能影响总产出,但可以影响价格总水平,并进而影响社会福利。
所以,即使存在理想预期,经济政策还是有效的,应构建和推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b.交错合同和货币政策交错合同指厂商和工人在不同的时期交替地签订长期合同。
交替长期合同使名义工资有了刚性。
在货币供给量为厂商和个人所知晓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仍然会影响产出水平。
其原因为:当政府在调整货币供给量时,总有些厂商的劳动合同未到期,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影响这些劳动合同。
与这些劳动合同有关的工人的名义工资不变。
只有合同已经到期的那些工人的名义工资可以调整。
政府针对经济中的扰动所制定的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影响合同已经到期的那些工人的实际工资,却能影响那些合同未到期的工人的实际工资,进而导致产出水平发生变动。
当经济中存在某种特定的指数合同时,货币政策无效。
然而,在实际经济中,这种特定的合同通常不存在。
所以,一般地说,即使存在指数化合同,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仍然有影响。
特定的劳动合同指工资与价格完全指数化的劳动合同。
确定这样的合同需要忽略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规模经济效应等许多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对厂商确定劳动合同是十分重要的。
如厂商经常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技术水平的变化来调整工人工资。
因此,完全指数化的合同在经济中很难找到。
不论单期劳动合同还是长期交替合同,都难以按照精心构造的特定的劳动合同去调整工资。
所以,货币政策总是有效的,总能影响实际产出。
长期劳动合同论指出,在理性预期存在时,货币政策仍能影响实际产量。
这既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能稳定经济的主张,又局部地修正了理性预期学派关于政府政策无效的结论,说明政府政策不必通过愚弄经济人来发挥作用。
在货币政策已被人们知晓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经济仍有以下作用:第一,对只有单期劳动合同的经济来说,货币政策虽不能影响实际产出,但能影响物价,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
第二,在流行交错合同的经济中,货币政策不因经济人的理性预期而失效。
它能影响合同未到期雇员的实际工资,从而影响产出和就业。
第三,在交错合同指数化经济中,连续几个时期货币存量的变动直接影响产出,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动。
2.实际工资粘性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隐含合同论、局内-局外人理论、效率工资论。
(1)隐含合同论隐含合同是指风险中性的厂商与风险厌恶的工人之间存在的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协议。
隐含合同论正是以这种隐含合同来阐明工资与非自愿失业的关系。
80年代末,隐含合同论的出现,标志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学家从微观经济角度出发理解工资粘性与失业的经验规则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成效。
凯恩斯本人以一个复杂的货币幻觉来解释名义工资刚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担心自己的工资相对低于其他工人,他们抵制削减名义工资,所以工资有刚性。
按照这种工资理论,工资结构的“公正”是计量劳动供给决策的要素。
但是,“公正”本身并没有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可操作的定义。
这种观点没有微观经济基础,是缺乏说服力的。
隐含合同论从劳务和企业提供的保险合同来说明工资粘性,具有微观经济基础,弥补了凯恩斯工资论的不足。
阿克洛夫和霍尔(Robert E Hall)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研究发现,在美国,普通工人从事一项工作的时间平均约为10年。
这说明在劳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是某种工资制度安排,而不是瓦尔拉斯拍卖人。
那么,什么样的“经济胶水”将工人和厂商长期结合在一起呢?隐性合同理论(implicit contract theory)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
这种隐性合同理论最初是由贝利(M.N.Bailey,1974)、戈登(Gordon,1974)和阿扎里亚迪斯(C. Azariadis,1975)提出来的。
隐性合同理论认为,实际工资粘性是因为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非正式的合同所造成的;这种非正式合同是由许多企业与工人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隐含的默契。
之所以要形成这种默契,是因为它符合厂商和工人的双方利益:厂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力图保持雇员对他的忠心,而工人为了获得稳定的收入流和消费流也需要在各种情形下保证稳定的工作关系,于是厂商和工人都发现有必要在他们之间达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实际上是劳资双方的“看不见的握手”。
在这种隐性合同关系中,雇主愿意给工人支付稳定的并且较高的工资,这种较高的工资不仅是代表了对劳动服务的报酬,而且还是对各种冲击下收入变动风险的一种保险,同时也作为雇主根据企业需要解雇工人的交换条件。
隐性合同理论假定:(1)就业者宁愿选择有失业风险的高工资而不愿意选择低工资但是稳定的工作。
而失业者不愿意通过降低工资标准来获得就业机会,他们宁愿等待高工资就业机会的到来。
(2)雇主和雇员都是风险厌恶者,但是雇主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要低于雇员。
因为工人的收入是有限的,他们要每月支付房租和为汽车等大件商品分期付款,所以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工资收入经常发生波动。
而且,工人虽然希望为经济困难时期保险,但是他们进入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途径是有限的,他们的人力资本不容易被多样化。
而雇主通常是富人,他们融资或调节收入的余地很大。
在存在隐性合同的场合,工人得到的工资实际上包含两部分:“市场”工资(或平均工资)和保险费。
前一部分是工人在任何企业或行业都可以获得的工资收入,后者可以看作是一种失业保险或稳定工作的保险。
当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工资时,工人获得正数的差额,这个差额可以看作是一种失业保险;当实际工资低于市场工资时,工人获得负数的差额,这个差额可以看作是工人为工作稳定支付的保险费。
隐性合同模型可以用图6—2来表示。
在图6—2中,企业由三个部门构成:生产部门——它向工人购买劳务,并把每个工人生产的边际收益产品(MRPL)记入这个工人的名下;保险部门——它提供公平的保险政策,并且根据自然状况,把有净保险赔偿(NH)的工人记入贷方,把有净保险费收入的工人记入借方;会计部门——它为每个工人支付工资仙,w =MRPL十NH。
在隐性合同模型中,工人工资不再由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决定,工人工资通常高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这种工资决定机制和工资粘性会导致失业。
因为当总需求减少时,工资不能迅速下降,对劳动的引致需求会减少,从而引起失业。
(2)“失业滞后论”与“局内人-局外人”模型失业滞后论提出了一个与传统经济学观念相反的观点:长期均衡就业与实际就业率的滞后量相关。
失业滞后论研究了劳动市场中的失业和工资的相关性,通过局内人-局外人模型阐明:工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工人,而且,长期失业者对工资调整几乎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