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
2024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2024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教案一:《秋天的雨》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秋天景色的变化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引导学生运用优美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1.词语的运用和积累。
2.感悟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1.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2.词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秋天元素,如落叶、秋天的画作等。
二、课文阅读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
三、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五彩缤纷”“清凉”“金黄”等。
2.讨论课文中的秋天景色,如“枫叶红了,菊花开了”等。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景色。
四、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秋天有哪些有趣的活动?2.分享自己的秋天故事,互相交流。
3.用课文中的词语编写一段关于秋天的日记。
2.拓展活动:让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的诗句、词语,进行分享。
教案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和资源。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宝岛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词语描绘西沙群岛的美。
教学重点:1.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词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知道它在哪里吗?2.展示西沙群岛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
二、课文阅读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
三、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富饶”“瑰丽”“碧绿”等。
2.讨论课文中的西沙群岛景色,如“海水碧绿,珊瑚五彩斑斓”等。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西沙群岛的美。
四、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西沙群岛有哪些值得开发的资源?2.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互相交流。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第一章:课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句子的朗读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描绘画面,体会秋天的美好。
2. 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秋天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
2.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讲解: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义。
4. 朗读: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6.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秋天的美好。
六、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写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第二章:课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句子的朗读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认识自己,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2. 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自我介绍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自己。
2.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讲解: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义。
4. 朗读: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第一章:Unit 1 My Classroom1.1 Lesson 1: Hello, Classroom!教学目标:1. 能听懂、会说、会读“classroom, desk, chr, window, door”等单词。
2.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用“This is ”介绍物品。
3. 能用“Yes, it is. / No, it isn't.”回答是否定疑问句。
教学内容:1. 单词:classroom, desk, chr, window, door2. 句型:This is / That is3. 否定疑问句:Is this ? No, it isn't. / Yes, it is.1.2 Lesson 2: My Desk and Chr教学目标:1. 能听懂、会说、会读“desk, chr, schoolbag, pen, pencil”等单词。
2.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用“It's ”描述物品的特征。
3. 能用“I have ”表达自己拥有的事物。
教学内容:1. 单词:desk, chr, schoolbag, pen, pencil2. 句型:It's / They are3. 表达自己拥有的事物:I have第二章:Unit 2 My Body2.1 Lesson 3: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教学目标:1. 能听懂、会说、会读“head, shoulders, knees, toes”等单词。
2.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用“Can you ?”询问对方能否做某事。
3. 能用“I can ”表达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教学内容:1. 单词:head, shoulders, knees, toes2. 句型:Can you ? / I can2.2 Lesson 4: My Face教学目标:1. 能听懂、会说、会读“eye, nose, mouth, ear”等单词。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标题: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小石头十字街》和《蚂蚁的家》,了解小事物中所蕴含的美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激之心,培养学生对小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3.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小事物中所蕴含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小事物的关注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小石头十字街》和《蚂蚁的家》。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件制作。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美丽的自然景色的视频。
2.围绕视频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丽。
二、呈现与讨论(15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小石头十字街》的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小石头所看到的美好事物。
2.引导学生讨论,小石头为什么会感觉到开心呢?学生可以从小石头看到的美丽景物、亲人们的笑脸以及陪伴自己的小动物等方面进行讨论。
三、理解与体会(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理解的课文内容,并以小石头的视角感受小事物中所蕴含的美好。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美好事物,鼓励学生踏实观察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四、拓展与运用(25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小事物,例如蚂蚁、小花等。
2.学生分组将所观察到的小事物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出是什么事物,并表达对这些小事物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物的关注和热爱的重要性。
2.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观察和思考方面的不足之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自己家或学校周围的小事物,并写一篇文章,记录并描述其中蕴含的美好。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积累与运用六西师大版2014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积累与运用六西师大版2014教学要求1.巩固复习认读过的生字,正确地区别平舌音与卷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积累词语。
2.进行用字组词,用词语造句的练习,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读一读,猜一猜,知道蜻蜓的特点及其本领和对人类的益处。
4.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巩固对公鸡本领及对人类益处的了解。
5.读一读,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短文并理解短文的内容。
6.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识字量。
7.通过猜一猜,古诗的诵读,短文的阅读,再次感知各种动物的本领及对人类的贡献,教育孩子保护动物。
重点难点1.巩固复习会认、会写字词,积累词语。
2.读中了解常见的动物的本领及对人类的益处,教育孩子保护动物。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认读过的生字,正确地区别平舌与卷舌音节、前鼻音和后鼻音、n和l,积累词语。
教具准备相关的词句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又到了和《积累与运用》见面的日子了,今天我们要复习哪些字词,锻炼哪些本领呢?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看看课文的内容安排。
2.教师介绍每题的大概内容,学生从中感知本组积累与运用的要求。
3.教师导入:高楼大厦平地起,现在咱们从基础的字词练起。
二、读一读,比一比1.出示文中的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其他学生评议。
3.全班齐读。
4.指名回答:你们读了这几组词语后,有什么发现呢?5.教师总结强调,指导读好这些音节。
6.学生再次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7.检查读。
三、巩固生字的认读,积累词语1.出示,文中的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同桌互相指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调节课堂,活跃气氛,开火车认读,看看哪个小组认读得又快又好。
5.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全班再次巩固认读。
四、用字组词,用词造句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读一读,明确题目的要求。
2.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
3.指名反馈,教师对学生组的词语,造的句子,进行适当的点评。
三年级西师版语文教案
三年级西师版语文教案三班级西师版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读本课中的8个认读字以及所带的词语;2.学生能够通过填表格式学习方式归纳、概括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方式3.学生能够巩固“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树立布局谋篇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品读和搜集资料感受“金丝猴为什么成为国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金丝猴以及其它动物的的可爱、珍贵,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金丝猴为什么称之为“国宝”。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阅读训练,学生能够提高用简练的语句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提出质疑。
2、开展小调查:你们去动物园的时候最爱看什么动物?为什么?3、指名沟通,抓住说喜欢猴子的同学出示金丝猴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对猴金丝猴的了解。
4、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5、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6、结合课题质疑,问题归类。
二、新课学习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丢字,把句子读流利。
,画出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如有不懂的词,请借助字典理解。
(2)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读一读。
比较金丝猴面颊腹部乳白色缕缕金丝披散赠送设立耀眼夺目高雅华贵惧怕酷暑忍耐拒绝率领机构猛禽逃之夭夭机警大肆砍伐濒临灭绝珍稀动物(2)指个别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大家评议,纠正字音。
(3)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第1自然段:写金丝猴外形漂亮。
第2自然段:写金丝猴的生活方式:活动、吃实物。
第3自然段:写金丝猴的生活的方式。
第4自然段:写金丝猴是我国的珍稀动物,要加以保护。
(4)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光彩夺目:课文中写金丝猴的什么光彩夺目。
严寒酷暑:金丝猴在严寒酷暑中的表现怎么样。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区分反问句和陈述句,并能将反文句变成陈述句。
体会每组两句话说法不同,但意思相同,表达方法的不同
2、能主动积累名人警句、成语故事。
3、能主动积极地发现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交流。
4、能读懂故事,明白写通知的要求。
5、能读懂短文,明白短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由读两组句子,体会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试一试,学着书上的样子,各写两组句子。
结合旧知识,谈自己的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句子,体会意思。
2、读一读,记一记。
3、比一比,谁能记得又好又快。
按要求完成,提高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
比赛激趣。
三、点击成语
1.自由读一读,看看“揠苗助长”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揠苗助长”的意思是什么?
3.这个成语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4.你能说出别的成语故事吗?
自由读,加深认识。
拓展游戏:抢反义词。
交流,评价。
注意仪态。
评价时注意语气。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第一章:Unit 1 Our School教学目标:1. 能听懂、会说、会读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 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生词:学校、教室、学生、老师、操场、图书馆等。
2. 句子:这是我们学校./ 这是我们的教室./ 他是我们的老师./ 他们在操场上玩耍等。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学校,引导学生说出学校的各个部分。
2. 引入新课:展示学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学校的各个部分。
3. 学习生词:教授生词,让学生听懂、会说、会读。
4. 学习句子:教授句子,让学生听懂、会说、会读。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所学生词和句子进行交流。
第二章:Unit 2 My Family教学目标:1. 能听懂、会说、会读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 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生词:家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祖父母等。
2. 句子:这是我的父亲./ 这是我的母亲./ 她是我的姐姐./ 他们是我的兄弟等。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人,引导学生说出家人的名称。
2. 引入新课:展示家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家人的名称。
3. 学习生词:教授生词,让学生听懂、会说、会读。
4. 学习句子:教授句子,让学生听懂、会说、会读。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所学生词和句子进行交流。
第三章:Unit 3 In the Park教学目标:1. 能听懂、会说、会读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 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生词:公园、树木、花、鸟、鱼等。
2. 句子:这是公园./ 这是树木./ 这些是花./ 那些是鸟等。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公园或大自然中的事物,引导学生说出相关的词汇。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雪儿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雪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该教材为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包含6个单元,分别为:1.探秘童话世界2.语文之美3.小草的渴望4.文化背景的绘制5.童话里的世界6.我的家庭本教案重点关注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雪儿》。
1.2 课文简介《雪儿》是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郑渊洁。
全文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雪儿和她一家人的生活。
文章通过对雪儿的描写,寓意生命的可贵和人类情感的神圣。
该文章既温暖又感人,读者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之间的深刻情感联系。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熟悉《雪儿》课文的内容;2.掌握新词汇的释义;3.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寓意;4.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2.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2.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情感触觉和审美能力。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2.关注家庭和谐,传递亲情理念;3.让学生领略诗意生活,感受人类情感的无穷魅力。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文章;2.朗读法:通过模仿、演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语感;3.影像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1.几分钟的口胡时间,给学生至少三次表演机会;2.用图片轮廓展示与故事相关的实物。
3.2.2 新课讲解1.分组阅读:学生自行分组后阅读及讨论;2.朗读训练:通过老师示范和仿读,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感。
3.2.3 词汇练习1.理解生词:学生自行查找不认识的生词并着重理解;2.练习语汇:搭配练习,并完成一定的口头翻译,以理解含义。
3.2.4 主题阅读1.分段阅读:通过小组分工,学生分段朗读;2.主题引导:导师引导学生,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3.2.5 情感体验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谈论文章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2.课堂展示:每组学生进行展示;3.3 课堂小结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带领学生认识新词,领略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五篇
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五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翠鸟》教学目的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师述: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1.(鹦鹉):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
2.(鸿雁):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它是春的使者。
3.(黄鹂):它的歌声清脆悦耳。
4.(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二.揭示课题过渡: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齐读课题)用自身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三.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1.读音:有“赤、衬、衫”(翘舌音)、“秆、衬、衫、泛、翁”(前四者为前鼻音,最后一个为后鼻音)。
2.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秆、绣、褐”,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衬、衫”等。
“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到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有“羽”“禾”的部件。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鼠狐猴非常有趣,深受游人喜爱。
你们想不想了解鼠狐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去认识认识它--鼠狐猴。
一起看看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查阅!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才”的不同意思及句意。
能从“观赏”“无可奈何”“活泼可爱”3个词语种选择两个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鼠狐猴的小巧玲珑,灵活无比,非常有趣的特点,以及他的生活习性,激起观察动物的兴趣。
5、展开想象,说出怎样才能让游人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鼠狐猴活泼可爱的样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了解鼠狐猴的形体特征、行动特点、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是能展开想象,说出怎样才能让游人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鼠狐猴活泼可爱的样子。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课文,对鼠狐猴有所了解。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鼠狐猴。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北京动物园的动物家族中,生活着世界上最小的猴--鼠狐猴(出示图片)。
你能根据图上出示的鼠狐猴的样子,说一说吗?鼠狐猴非常有趣,深受游人喜爱。
你们想不想了解鼠狐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去认识认识它--鼠狐猴。
(出示课题)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把课文读正确。
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课后生字表和查字典知道字音。
2、反馈生字词。
无可奈何:毫无办法可想。
无精打采:采,神采。
只没有精神。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把课文读流利。
三、学习生字词注意字音的字是泼pō和逮dǎi指导字形的字有鼠、逮、泼、赏结合课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四、朗读评比五、小结: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了解鼠狐猴小巧玲珑,灵活无比,非常有趣的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产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4、掌握课后习题,理解“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了解鼠狐猴的形体特征、行动特点、生活习性。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藏高原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藏高原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藏高原的地理和自然特征,树立对西藏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多样化民族地区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归纳文章内容。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西藏高原的了解与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西藏高原的地理和自然特征,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和人文历史。
2.难点:学生的思维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神奇的高原》1. 教学内容1.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西藏高原的好奇心和兴趣。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高原”,介绍西藏高原地理位置、面积、地形特征等基本情况。
3.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联系,简单介绍西藏的气候和水资源状况。
4.引导学生从大局观念和小细节入手,了解西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可爱的动物资源。
2. 教学安排1.前置任务:学生先查读相关地理知识。
2.步骤安排–介绍高原,图文展示西藏高原地理,和班级内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介绍西藏高原的气候,探究气候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西藏高原上的生态环境,自然奇观,人文景色。
–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总结文中的关键知识点,组织论述。
第二课:《神圣的拉萨》1. 教学内容1.美丽的拉萨城让我们寻找到西藏高原的文化魅力。
2.让学生知道拉萨是西藏的首府,介绍拉萨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宗教文化。
3.介绍《阿米巴万岁》反映的故事背景。
4.让学生探究西藏宗教文化,介绍西藏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崇拜方式,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差异。
2. 教学安排1.前置任务:学生查找了解拉萨相关信息。
2.步骤安排–向学生介绍拉萨的位置及文化特征。
–介绍拉萨的历史以及宗教背景。
–学生茶余饭后,阅读《阿米巴万岁》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西藏话、西藏文化的神韵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形式展示拉萨的宗教文化。
第三课:《小河流》1. 教学内容1.学生通过小河流的前世今生,了解了沙漠化对西藏高原的威胁。
2019年新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 我们的学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工具书和生活见闻理解“坐落”“浓密”“晨曦”“掩蔽”“絮语”“茁壮”“拔地而起”等词语,欣赏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山里学校环境的美和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进一步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朗读带、教学挂图或课件。
2.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情况。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听读激趣1.谈话:同学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从山里学校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来,打个招呼。
(出示教学挂图或打开课件)你们想知道关于他们的什么呢?——学生提问。
2.来,听听山里的伙伴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学校的。
(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哪些情况?然后自由发言。
(二)自读感知过渡:山里的孩子为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幸福,特别写了这篇文章,叫《我们的学校》。
来,我们一起学一学。
1.读课文题目:比较去掉“我们的”前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出自豪感。
2.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讨论词义,老师巡视。
4.检查学习情况,相机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词语。
(三)品读欣赏1.同学们,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的环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根据插图和课文的描述,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用彩色笔画出学校的草图。
2.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山里的孩子们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根据学生对重点句的欣赏,老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归纳:(1)快乐游戏。
(2)与大自然交朋友。
(3)认真学习。
3.这么美的环境,这么难得的学习条件,山里的孩子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1)自读第5~9段,展示自己读得好的句子。
西师大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西师大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西师大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13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发”和“几” )及新词,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3、能正确地搭配词语。
4、能从指定的词语中任选2个造句。
5、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要深刻认识“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于表现的鲜活元素。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爱心”。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3、通过朗读感受山区孩子上学的欢乐,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4、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互相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上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我们都认识帽子,那么你认为帽子都有什么用?(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帽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 9 帽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同桌互查生字,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字和词语。
2、出示字词:不幸肿瘤化疗乌黑发亮新奇帽子熟悉意外五花八门轻松似乎谁知道“肿瘤”和“化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寻找答案)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1、边默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困)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浅显问题互相解答,较难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大家评议的方法解答。
三年级上册语文西师大教案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西师大教案5篇三年级上册语文西师大教案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新加坡街头见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新加坡城市交通管理得好。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读后填空。
一天清晨,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街头没有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可小女孩任凭大雨把衣衫打湿,也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3.生肯定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女孩模范遵守交通法规,是个高度文明的人;二是认为小女孩太傻了。
三、展开辩论“小女孩究竟是傻,还是一个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文明的人?”从而深刻了解课文所讲明的意义。
1.正反双方,马上要展开辩论了,为了更好地说服对方,你们要从课文中找依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做简单的批注。
2.同样意见的人自愿结组讨论。
3.辩论开始。
在学生辩论时,教师适时点播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其表达的含义。
一个穿着普通的小女孩,正站在路口斑马线的红灯前,一动也不动地等待着,此刻周围既没有交通警察,也没有汽车行驶。
而她只打了一把很小的雨伞,任凭大雨把衣服打湿打透,直到红灯灭,绿灯这亮起来,才慢慢地沿着斑马线穿过路口。
(1)生可能抓住既没有……也没有……来说女孩傻,也可能抓住这句话说小女孩是个文明的人。
(2)在辩论中师小结:没有警察说明没人看管,没有车辆通过,说明没有危险,在没人看客又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仍等到绿灯亮才走,说明她就是一个高度自觉的人。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小女孩仅仅是新加坡千百万个城市市民中的一个,你认为其他的人也会像她这样吗?请你读书找出根据。
5.生读书批注。
6.交流。
理解下面两句话:“既然红灯亮着,怎么可以跑过路口去呢?”这句话什么意思,把它变成句号说一说。
课文中为什么用“?”呢?你觉得哪个标点好。
(“?”加强了语气)指导朗读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我们的学校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 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理解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快乐成长,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1. 生字卡片;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
2. 城市学生可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山里孩子通信、交流,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设计一、揭题质疑1. 读题。
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自豪的情感。
2. 质疑。
我们的学校在哪里?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学生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
说说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教师个别辅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 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三、深入感悟,指导朗读1. 读第一、二段。
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
(方位、环境等)3. 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4. 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有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5.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过渡: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学习,学生们有什么收获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6. 自由读第三、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7. 交流,从中体会孩子们学习的快乐。
点拨: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8. 练读第三、四段。
过渡:学好了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9.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五到第九段。
展示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相机指导朗读。
10. 结合全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
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四、总结全文,练习背诵1.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自主练习背诵。
五、拓展练习,激发情感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
六、识字用字,运用语言1. 学生练习写字抄词。
介绍自己书写成功的经验。
2. 练习用课后第3题的词语造句。
老师、学生进行评议。
第二课:雪儿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雪儿给“我”带来快乐的关键词句,从而体会“我”和雪儿和谐相处、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 课文插图或课件(“我”和爸爸为雪儿疗伤;“我”和雪儿友好相处;放飞雪儿)。
2. 生字卡片。
教材简析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雪儿》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
“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做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
“我”放飞了雪儿。
《雪儿》这篇文章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在反复朗读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魅力,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鸟情深的感情。
难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这一段是文章的高潮,在雪儿飞回阳台的转圈直叫中,在“我” 与雪儿的祝福对望中,人鸟情深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
*课文最后一段写明了“我”放飞“雪儿”后的愉悦心情,唤起了人们保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意识。
*注意“鸽”、“激”的韵母的读法和方音不同。
“脏”是多音字,要注意在文中的读法。
“脏”、“阻”是平舌音,“熟”是翘舌音。
“弧”的声母是“h”,不要读成“f”。
结合生字的字形,鼓励学生识字,首先让学生自主识字,然后启发学生想办法记忆自己认为易错的字。
*课后第1题:这是读懂课文和积累语言的练习。
应贯穿于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做到分层落实,逐步达标*课后第2题:运用写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换词理解。
哀伤—悲哀,忠实—忠诚,美丽—美好,感激—感谢,快慰—欣慰,本领—本事。
要鼓励学生多选词语造句。
*课后第3题:(1)体现了“我”对雪儿的呵护和雪儿对我的感激之情。
(2)表达了“我”看着伤愈重返蓝天的雪儿,心里的喜悦和宽慰。
教学设计参考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鸽子吗?谁来介绍介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鸽子有关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雪儿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1. 学生自读。
要求:(1)读准字音,读文做到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按要求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 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雪儿和“我”情谊深厚?2. 围绕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想象。
(1)“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 让学生质疑,想想:雪儿还会怎么做?体会雪儿飞得多么轻巧,多么自在!雪儿是多么高兴!(2)“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出括号中的词语表现出“我”和雪儿情意深厚。
(3)学习最后两段,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之后,让学生充分想象:①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咕咕直叫,它在说什么呢?②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
它会祝福我什么呢?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会默默地说着什么呢?从而体会人鸟情深。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 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 (选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去找一找吧。
第三课:小萝卜头教学目标1. 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摘抄描写小虫子好看的句子。
3. 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盼望解放的情感。
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1. 让学生搜集有关小萝卜头和白公馆、渣滓洞的资料。
2.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放大的插图以及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材简析小小年纪,只有8个月大,就随爸爸妈妈关进了监狱。
这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40年代)重庆白公馆渣滓洞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的真实名字叫宋振中。
小萝卜头,倒在血泊之中时只有9岁。
短短的一生中,只有8个月是最自由最幸福的日子,还在吃奶时就成了终身的囚徒。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小萝卜头在狱中的生活吧!这篇课文写了小萝卜头狱中的生活。
记叙了一天他在走廊上发现小虫、捕捉小虫、放飞小虫的事,表达了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谴责和血泪控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小飞虫的,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他向往自由的情感。
借助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狱中处处受禁锢的情形。
教学前,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岩》影片或由教师给学生讲《红岩》的故事。
建议1~2课时完成。
*从课文开头到“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在干什么。
能让我们感觉到小萝卜头对“家”的渴望。
通过第二段中对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白公馆”又名“香山别墅”,在重庆歌乐山下,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者的地方。
*“新事物”指小萝卜头发现了自己从没看见过的小虫。
“追”、“跑”、“挥”、“叫”这些动词,表现出小萝卜头对“新事物”的出现的兴奋。
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多漂亮的飞虫啊!抓住头上薄壳的特点,小眼睛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让人一读,便生喜爱之情。
蝉翼:蝉的翅膀。
*可以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教学。
重点写了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那只小虫子的。
抓住了他的动作:(轻轻)捧、(重新)打开、拍手、叫。
神态:瞥见、若有所思。
语言:“飞吧,你飞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表达了小萝卜头对小生命的同情、怜惜、关爱的感情。
让学生能练习朗读,好好体会小萝卜头当时的心情。
瞥见:很快地看见。
*若有所思:若,好像;思,思考,想。
好像在想什么。
*可以配合动作朗读好这一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缓缓:慢慢。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小萝卜头身边随时有特务跟着,刘思扬被关在监牢里,空火柴盒只能通过铁窗丢给小萝卜头。
说明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特务控制,没有丝毫自由。
这方面内容还可以由查阅的资料中得知。
第二,小萝卜头对远方的家非常向往,这里所说的“家”代表着自由、温暖和幸福。
课文的开头,小萝卜头看墙外群山的动作以及他说的话就说明了这一切。
第三,看见小虫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时,小萝卜头想到了自己,放飞小虫,实际上是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梦想,他盼望着早点解放,盼望着自己也能和小虫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大地上自由歌唱。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廊”、“馆”、“栏”是形声字。
注意:“廊”的“广”字头要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郎”。
“馆”、“刘”、“栏”、“缓”、“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另外,要注意区分形近字,避免写错。
如:“郎”的左边不是“良”,“馆”的右边和“宫”不一样,“缓”的右边也不是“爱”,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区别。
*课后第1题:提示了学习本课的重点,要结合课文进行学习。
课文中能找到相关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
*课后第2题:训练学生体会带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抓住”“踮起”“看”表达了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若有所思”“停”表现出小萝卜头对失去自由的不解。
*课后第3题:引导性的积累语言。
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后,安排时间摘抄,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课文链接”为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简略介绍了长篇小说《红岩》。
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借阅,交流阅读收获。
教学设计参考一、介绍人物,引入学习1. 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小萝卜头。
2. 说说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初读课文,只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 检测生字认识情况,读生字卡片。
3. 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4. 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 齐读第二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