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精编版

合集下载

油藏地质学课程设计

油藏地质学课程设计

油藏地质学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油藏地质学是石油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石油地质
和油藏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本门课程是探究油田采收率和寿命的关键课程之一,也是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难度较大、重要性比较高的一门课程。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石油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设计了本次油藏地质学课程设计。

二、设计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三:
1.提高学生对油藏地质和特征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加强对其应用
的掌握;
2.强调实践应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应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增长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三、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油藏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
–理论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油藏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等;
–实践操作: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样本、岩心的采集、分析、取样,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2.油藏物理特征分析
–理论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油藏物理特征分析的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等,掌握油藏的物理特性参数的测定方法;
1。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北京)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油矿地质课程设计院系名称:地球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地质工程13-1班学生姓名:王可心学号: 2013010578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2016年 8月20日目录前言油田地质概况第一章油层划分与对比第二章断裂及构造特征描述第三章沉积微相分析第四章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研究第五章储层流体分布特征分析第六章地质储量计算前言油田地质概况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在扬子准地台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白垩系—古近系断陷盆地,也是我国陆相盆地中典型的含盐含油气盆地。

研究区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全盆地中基底最深,沉降速度最快的凹陷,也是江汉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成岩中心,更是江汉盆地最主要的生油凹陷。

潜江凹陷的面积约为2500km²,目前发现16个油田。

图1-1本次综合训练的研究区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XY区块。

该区古近系潜江组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油页岩、泥灰岩,鲕粒灰岩等,构造为轴向北东的断鼻。

经分析,潜四段沉积时期该区开始形成背斜的雏形,在荆河镇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切割,形成了现今的断鼻型态。

潜江组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四段,自上而下分别为潜一段,潜二段,潜三段和潜四段。

潜四下以泥岩为主,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

XY区主要含油层为潜四上E3q42油组。

该组砂体发育,属于滨浅湖,滩坝沉积,储层物性好,孔渗率高。

潜四上二油组厚度大约在80m左右,纵向上分为上中下三个砂组,八个小层,其中1-3小层属于上砂组,4-5小层属于中砂组,6-8小层为下砂组。

各砂组之间均以较厚的泥岩隔层分隔,反映了三个水退水进的中期旋回。

第一章油层划分与对比利用本区特殊岩性和电性标志层、稳定湖泛泥岩标志层、沉积旋回等依据,参考标准井地层划分方案开展精细对比,确定各砂组、各小层、各单层的顶底界线(深度)。

地层对比成果表见附表1。

在确定各井地层界线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成果表判断砂体的归属,完成单井砂体数据表(W02-W15)。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石油地质、石油开发、油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该课程,我们进行了课程设计,旨在掌握油藏工程理论知识,并提升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设计报告所包含的内容。

二、课程设计背景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的基础必修课程,其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石油工程的核心在于油藏工程,因此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次课程设计的背景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油藏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三、课程设计目标该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油藏工程理论知识水平,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油藏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2、掌握油藏评价、油藏描述、储层特征描述等相关知识;3、熟悉石油地质学、勘探技术和油藏开发等方面的知识;4、灵活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储量评估。

四、课程设计方案1、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野外实践和数据处理分析。

野外实践包括地质调查、储层描述、井筒测量和生产测试等实际操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具体流程。

数据处理分析包括采集的各种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其中包括储量估算、储层建模、分析地质特征等内容。

2、教学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会先讲授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并熟悉各种软件,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让学生对油藏工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3、课程评估本次课程设计需要学生最终提交一份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野外实践报告,包括地质调查报告、储层描述报告、井筒测量报告和生产测试报告。

2)数据处理分析报告,包括储量估算报告、储层建模报告和地质特征分析报告。

3)所学知识及实践技能总结,包括从课程中收获的经验和感悟,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对该课程的意见建议等方面。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嘿,大家好,今天我来聊聊采油工程的那些事儿。

说实话,采油这个行业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其实里面的故事可多了,真是个神奇的世界。

想象一下,深埋在地底下的石油,像一位沉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它。

这些黑色的液体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贝啊,不信你看看身边的汽车、塑料、甚至是一些药品,离了石油可都是没法运转的。

说起采油,首先得提到钻井。

这可是个高科技活儿。

想象一下,钻头在地底下咕噜咕噜转,像是在开派对,越钻越深,越钻越兴奋。

哎,你知道吗?钻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意外”,比如突然碰到岩石,钻头顿时就像被人踩了刹车,整个人都懵了。

不过没关系,工程师们可是聪明得很,他们会调整策略,用不同的钻头来应对这些挑战,真是智慧与勇气并存。

然后就是油井的建设。

哇,那可是个大工程啊,像是在盖一座“油楼”。

想想看,施工现场满是机械轰鸣声,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时不时还会传来几声大笑,真是热闹。

油井建好了,就像是点燃了一个火把,油从地下冒出来,哇,那种感觉就像是中了彩票,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这可不是终点,接下来还有一连串的挑战等着我们。

说到采油技术,这可真是一门学问。

有人说,采油就像是在打麻将,有时候牌运不佳,油流得慢,心里那个急啊,恨不得去摇一摇。

但是运气来了,油流得特别顺,心里那个乐啊,恨不得给自己来个庆祝派对。

采油工程师们也有自己的“秘诀”,通过注水、注气等方式,提高采油率。

就像是给油井“打鸡血”,让它更有劲。

采油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比如水、气等,这些“外来人口”可是会影响油的品质和产量。

就像是你在聚会上,突然来了个“蹭饭”的朋友,让你不得不分心。

不过没关系,我们有应对的办法。

通过分离、处理,把这些“外来人口”赶走,让油井恢复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是重中之重。

你想啊,工地上机器轰鸣,人来人往,稍不留神就可能出事。

工程师们可是时刻保持警惕,就像在打仗,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安全帽、护目镜一个都不能少,工人们就像是现代版的骑士,英勇无畏,保卫着油井的安全。

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鄂尔多斯盆地

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鄂尔多斯盆地

前言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西部,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中新代沉积盆地。

是我国最老的油区,北方最大的天然气勘探生产基地,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天然气气源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

盆地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

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

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

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盆地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

此外,还含有水资源、地热、岩盐、水泥灰岩、天然碱、铝土矿、油页岩、褐铁矿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资源分布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

盆地内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陕西占总储量78.7%,甘肃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

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

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量达到2.4万亿吨。

盆地内分布7个含煤区,隶属的5个省区均有分布。

在煤层埋深20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埋深15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8万亿立方米。

铀矿预测资源量约86万吨,中国已探明的铀矿床即在此。

一、盆地构造地史上,鄂尔多斯盆地处于中国东部稳定区与西部活动地带之间的结合部位,具有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多沉积旋回的构造沉积演化特点,是多旋回克拉通矩形坳陷叠加盆地。

石油地质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课程设计

实习一生油岩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及成烃阶段划分一、实习目的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随着被埋藏深度和温度的不断增加,其有机质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变化,并逐步向油气转化。

由于不同埋深范围内促使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的营力不同,致使其转化的反应过程和主要产物有显著区别,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生油岩有机质演化曲线的编制和成烃阶段的划分对含油气盆地油气成因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对指导油气勘探,计算生油量和评价区域含油气远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习要求通过某盆地某一生油气层不同埋深所取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运用学过的理论和方法,编制生油岩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并进行成烃阶段的划分。

二、实习步骤及要求(1)在课前复习好有关有机质成烃演化以及烃源岩研究方法等章节的内容。

准备好实习用的坐标纸、三角板、铅笔和橡皮。

(2)阅读表1-1所提供的资料,初步了解某一生油气层各地球化学指标随埋藏深度或(温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规律。

(3)在坐标纸上以深度为纵坐标,各地球化学指标为横坐标编绘关系曲线(图1-1),比例尺:纵坐标:1:20000(深度);横坐标:1cm=0.01[氯仿抽提物(g)/有机碳(g) ],1cm=0.01[烃(g)/有机碳(g)],1cm=0.2,1cm=0.1%(有机碳,%),1cm =10℃(古地温)。

注:CPI-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称为正烷烃奇偶优势比。

CPI 值<2.1,表示奇数正烷烃略占优势,说明岩石中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否则,当CPI值>2.1,说明奇数正烷烃有明显优势,说明岩石中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低(参考教科书第二章有关内容)。

在深度轴上标明有机质各重要演化阶段的镜煤反射率(R0%)和古温度(℃)的分界值。

(4) 根据图1-1的关系曲线,划分有机质成烃的演化阶段(未成熟、成熟、过成熟阶段)。

对各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加以简单的小结,并填入表学实1-2中。

三、实习作业:1.在坐标纸上按照要求完成图1-1;2.完成表1-2内容.注:已知地表平均温度10.5℃,古地温梯度为3.8℃/100m。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书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书

第一节构造背景与区域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我国沉积盆地分布的中带,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图1)。

构造格局上兼受其东滨太平洋构造域和西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地壳运动的影响,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叠合盆地。

一、盆地整体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①整体升降、平起平落;②地层水平,少见背斜;③沉积盖层薄,岩浆活动弱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

盆地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

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 图1 鄂尔多斯盆地位置图~10000米。

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就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

鄂尔多斯盆地部,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以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为主,几乎不见角度不整合,加里东早期运动使下寒武统和下奥统缺失,加里东晚期使上奥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缺失,如此规模的构造运动只是形成了平行不整合。

后期的构造运动其强度要小于加里东运动,如海西期构造运动使下石炭统缺失。

印支期的构造运动,使三叠系顶部形成侵蚀和地貌起伏。

燕山期的构造运动是华北地区较强的构造运动,也只是形成了侏罗系和白垩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之间小规模的平行不整合,轻微的角度不整合仅仅见于盆地的边部。

鄂尔多斯盆地的这种构造特征与盆地基底的岩石圈类型密切相关,鄂尔多斯是典型的克拉通岩石圈(邱瑞照,2004),于晚太古宙一早元古宙最终形成以后,一直保持至今,其间经历了中新生代地台“活化”和“改造”。

燕山一太行山是华北东部地区新生代发育裂谷作用后残留的造山型岩石圈。

二、地层结构1、盆地基底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岩系具有明显的镶嵌结构。

一类是由变粒岩岩相(麻粒岩、浅粒岩、混合花岗岩及片麻状花岗岩等)组成的放射线年龄大于25亿年的太古界;另一类是由绿岩岩性组成为主(绿片岩、千枚岩、岩和变质的火山岩)的年龄大于17亿年的中下元古界。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矿地质学这门学科显得越发重要。

油矿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地质规律和勘探开发技术的学科,它涉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针对这门学科的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油矿地质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油矿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具备分析和解决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地质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油气的成因地质学2. 油田勘探地质学3. 油田地质工程学4. 油气储藏地质学5. 油气勘探地球物理学6. 油藏开发地质学7. 油气地球化学8. 油田环境地质学以上八个方面是油矿地质学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油田勘探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在油矿地质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文献阅读、试验、观摩等。

其中,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试验和观摩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油矿地质学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例如PPT演示、视频教学、电子白板、实物模型、三维动画等。

这些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才能真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油矿地质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评价方法,例如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实验报告、论文等,同时也可以评选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总之,油矿地质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未来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油矿地质实习报告

油矿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地质专业人才,提高我国油矿地质勘探水平,我们一行人在2023年暑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油矿地质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深入油田现场,实地了解了油矿地质勘探的全过程,掌握了油矿地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油矿地质勘探的基本流程,了解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和开采原理。

2. 掌握油矿地质勘探的常用方法和设备,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油矿地质概况在实习初期,我们参观了油田展览馆,了解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油田分布和勘探成果。

随后,我们学习了油矿地质的基本知识,包括油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等。

2. 野外实地考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深入油田现场,对油气藏进行实地考察。

主要内容包括:(1)地层岩性分析:观察地层岩性,分析油气藏形成条件。

(2)地质构造分析:识别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了解油气藏分布规律。

(3)测井解释:学习测井曲线解释方法,了解油气藏储层特征。

(4)钻井工艺:了解钻井工艺流程,掌握钻井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室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实验室,学习了样品分析、岩心观察等实验技术。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油气藏评价的基本方法。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油矿地质勘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了野外实际操作能力。

2. 深入了解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增强了爱国情怀。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

五、实习体会通过这次油矿地质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地质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要严谨认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团队合作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这次油矿地质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前言石油地质学是矿产资源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地质学更加受到关注。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储量评价、勘探开发和管理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围绕着石油地质学展开课程设计,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份详实的课程设计参考。

一、设计目的石油地质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需要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展现其研究成果。

通过设计本课程,旨在让师生更充分地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科研现状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研究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石油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时间与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古地理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测井技术2.油气藏勘探与评价–搜索策略与方法–勘探技术和资源评价–分析与评价石油地质资料3.油气藏开发与管理–石油地质工程概述–采油采气工艺技术–油田开发和油气管理–油田环境保护与建设4.石油地质学前沿–油气勘探新技术和新领域–油气藏研究新方向和新成果–石油地质学与能源转型三、教学方法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导、实践为主线、探究为核心、营造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讲授式教学,打好课程的基础知识;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3.网络化教学,利用网络手段扩大教学范围和广度;4.研讨式学习,通过研讨课题加深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5.实践性学习,通过实验、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保障为方便石油地质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需要保障以下措施:1.教学场地。

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场地,用于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

2.教学资源。

图书、多媒体设施、地质标本、模型、仪器设备等都是必要的教学资源。

3.师资力量。

要求石油地质学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够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4.实践支持。

实习、实训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体验。

采矿学课程设计实践报告(2篇)

采矿学课程设计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采矿学是一门研究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的科学,涉及地质、工程、经济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对采矿学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掌握,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模拟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深化采矿学知识。

以下为本次课程设计的实践报告。

二、设计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采矿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等因素,采矿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以下目的实现:1. 培养学生掌握采矿学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

2. 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设计内容与过程本次课程设计选取了一个典型的露天采矿工程案例,包括地质勘察、采矿设计、矿山施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1. 地质勘察阶段首先,收集该露天采矿工程的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等。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矿山地质情况,分析矿产资源分布及开采条件。

2. 采矿设计阶段根据地质勘察结果,进行采矿工程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采矿方法:根据矿产资源特点、地质条件、开采深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如崩落采矿法、充填采矿法等。

(2)设计开采顺序:合理规划开采顺序,确保资源利用率最高,降低生产成本。

(3)编制矿山平面布置图:根据采矿方法,绘制矿山平面布置图,包括开采区、运输区、排土区等。

(4)计算矿山生产能力:根据设计参数,计算矿山生产能力,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3. 矿山施工阶段根据采矿设计,进行矿山施工。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方案、施工顺序、施工工艺等。

(2)施工进度安排:制定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3)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

4. 环境保护阶段在采矿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石油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孤岛油田

石油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孤岛油田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开发调整方案石油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前言孤岛采油厂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

是中石化产量最高的采油厂,隶属于中石化集团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孤岛采油厂隶属于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是以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为主的二级骨干企业。

孤岛油田是一个典型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1971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细分层系、加密井网、强化提液、低品位储量动用、扩大聚合物驱和稠油热采等开发阶段,自1983年以来,年产油量已在400×104t以上连续稳产了20年。

随着油田的深度开发,长期水驱造成油藏储层物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均质性增强,主要表现在高渗透带窜流严重,水驱油效率降低,油井高含水增多,原有的堵水工艺适应性变差;聚合物驱造成地层细砂和粘土大量运移,至使部分注聚井注入困难,油井近井地带和防砂工具堵塞严重,导致油井液量降低或不供液;稠油热采井受边底水影响,多轮次吞吐后含水升高,效果变差。

本文将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提出在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措施方案调整。

孤岛油田开发现状分析孤岛油田为大型整装稠油油藏,自1971年11月投入开发以来,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并实施了相应的开发政策和措施。

20世纪70年代,针对天然能量弱的特点,实施了早期面积注水、周期性注采凋配措施,使油田采收率由弹性溶解气驱的5%提高到19.4%。

在中高含水期,针对层间干扰日趋严重,实施了细分层系和强化完善注采系统等调整技术,使油田水驱采收率达到29.6%。

20世纪90年代,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针对采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J,加快了油田驱替方式的转变,强化储层精细描述,使油田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到2008年12月,整体采收率达到了37.5%,其中主体化学驱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稳产期比预测值延长了8~9a。

地质1201-03《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10-30

地质1201-03《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10-30
(m)
砂岩厚度(m)
油层有效厚度(m)
孔隙度
(%)
含水饱和度(%)
渗透率(mD)
s1
96959
80130
157.18
23.1
5.7
15
48.3
7
s11
96030
80990
167.71
24.6
6.7
14.2
50
5.7
s12
96356
81050
162.84
22.4
8.7
14.8
47.9
11.3
s12-1
s-17
1225.16
14.6
57.2
18.2
2.2
s-79
1234.84
29.2
15.2
16.2
39.3
s-18
1225.32
9.5
60.5
17.5
2.4
s-80
1235.02
19.3
22.7
17.1
39.5
s-19
1225.46
19.6
49.5
17.5
7.2
s-81
1235.19
5.5
37.3
15.7
96236
81290
170.94
27.7
13.9
15.9
38.6
s13
96011
81480
175.05
30.7
19.4
15.7
38.4
16.2
s13-2
95761
81490
173.25
17.1
16.1
47.4
s14-1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松辽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综合分析前言本课程设计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新开设的一门实践教学必修课。

开设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石油地质学”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油气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部署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基本工作方法,学会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所需的基本图件的编制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为将来参加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 (4)1、地理位置 (4)2、区域构造位置 (4)3、勘探历程 (4)二、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6)1、盆地基本构造特征 (6)2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 (6)三、松辽盆地的性质决定了其油气资源丰富 (9)1、地质时代有利 (9)2、盆地类型决定其油气丰度高 (9)3、盆地所处板块位置有利于高丰度油气形成 (10)4、高丰度的油气资源为大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10)四、烃源岩(生烃条件) (10)五、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13)1、优质的烃源岩 (13)2、有利的油气储集条件 (14)3、良好的盖层分布 (14)4、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14)四、盆地地层及岩性描述 (15)五、油气藏研究(以大庆油田为例) (19)1、大庆油田简介 (19)2、原油性质 (20)3、构造形成史 (20)4、主要排烃史 (21)5、油气运移聚集 (21)6、油气成藏期 (22)6、油气藏成藏模式 (23)7、大庆油田石油地质特征 (24)六、含油气综合分析 (25)1、开展多目的层的勘探 (25)2、重视非背斜圈闭的勘探 (26)3、逐步开展外围盆地的石油普查勘探 (26)总结 (27)参考文献 (27)一、区域地质概况1、地理位置图1中国主要盆地分布跨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四省。

《铀矿地质学》油矿地质大作业报告最终版

《铀矿地质学》油矿地质大作业报告最终版

潜江凹陷习一井区潜四2油组油矿地质大作业总结报告作业内容地层对比(30分)油藏剖面(20分)含油范围(30分)储量计算(10分)总结报告(10分)总分得分专业年级:地质工程05 级指导教师:李海燕分组号:第7组组员:姓名学号谢世海2005081320王轩2005081103孙婷2005012108贺娜2005044103陈加松2005054118宋金鑫2005013122董建秋20050132162008年11月14日目录潜江凹陷习一井区潜四2油组 0油矿地质大作业总结报告 0目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研究目的及要求 (2)1.1研究目的 (2)1.2作业要求 (2)2.研究区地质概况 (2)3.油层精细对比与砂体分布特征 (2)5.油水分布特征 (5)6.储量计算 (6)7.油层评价 (6)图6-3 油藏剖面 (8)附表: (9)习1井区6-6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9)习1井区7-5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0)习1井区7-6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1)习1井区8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2)习1井区8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3)习1井区9-4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4)习1井区9-5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5)习1井区10-2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6)习1井区10-3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7)习1井区10-4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8)习1井区11-1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19)习1井区11-2 井潜四2油组小层数据表 (20)1.研究目的及要求1.1研究目的油田地质研究包括油层对比、构造解释、油砂体分布、储量计算及油层评价等内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二、圈闭评价与井位部署
3.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根据圈闭排队结果, 选一圈闭部署1口预探井, 简要说
设明部计署思的路依据:
圈闭综合评价排队选出最优圈闭 预探井部署原则 预计含油气的关键部位,如高点 ;
第一口井占高点, 部署在可能出油的 关键部位;
第二口井, 在一号井获得成果后, 部 署在能够控制圈闭的关键部位, 确定 是否整体含油;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3.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设计成果: 二级构造单元: 单元8—梁寨洼槽: FII-8, FII-6, FI-5, FI-7, FIII-7, FII-7及工区边界限定。 单元13—延津洼槽: FI-5, FII-7, FIII-7, FI-7限定。 单元11—白沙断裂构造带: FII-12, FIII-3, FII-4, FII-5, FI-1限定。 单元12—太平镇断裂构造带: FII-9, FI- 8, FIII-9, FII-8, FIII-10, F111-3限定。 单元14—鲁岗断裂构造带: FI-6, FI-3 限定。
3. 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4. 为对圈闭进行地质评价,需确定圈闭的相关参数。请根据所给条件,读取不同圈闭的
相关参数填写到表4-1,其同圈闭配套条件的参数相同并已给出。之后,根据下式计算 不同圈闭的含油气概率,参数标准见表4-2。
5. 设计思路: 6. 依次次为每一个圈闭依据给分标准进行打分(geomap图件) 7. 作业一的圈闭图件 8. 3.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3. 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4. 根据构造单元划分结果,结合整个渤海湾盆地的含油气层系分布特点,以及该区的钻
探情况,预测有利的油气远带
5. 设计思路: 6. 渤海湾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7. 渤海湾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8. 研究区的油气远景区带

油气田勘探勘探课设报告模板

油气田勘探勘探课设报告模板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报告姓名邓金龙班级资工10706班学号8序号 5指导老师赵明跃熊平日期2011-1-10一、前言(1) 课程设计任务、目的、要求等1、设计任务主要任务如下:1)作岩石成份三角图1人2)读取22口井的累计砂体厚度、渗透砂体厚度数据1人3)画储层对比图〔两个纵剖面(A40-A28-A39 、A20-A8-A19-A10-A17)、一个横剖面(A28-A16-A9-A10)〕3人4)绘制平面等值线图(包括累计砂体厚度、渗透砂体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水饱和度)4人5)绘制孔隙演化图1人6)绘制油藏剖面图2人7)列表分区块进行储层综合评价1人8)提交储层描述报告,附各种图表(包括剖面图、平面图、孔隙演化图等)2、设计目的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加强油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尽快熟悉现场生产工作,及时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要求1)、每个人必须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对本组完成的内容要非常熟练,对其他组的内容应当会做。

2)、每个人必须上交一份完整的文字报告,并附有全部(全组)的图表。

并注明自己作了哪一部分,不注明者作不及格论处。

3)、最后全部完成任务后,分组由老师逐个同学进行当面抽考,内容以本组为主,其他组内容为副。

4、必备工具计算机、数字化桌、打印机、扫描仪、透明纸、方格纸、直尺、铅笔、透图台等、相应绘图软件(平面等值线图、剖面图)(2) 本组研究内容、人员分工情况、个人负责部分本组研究内容涉及储集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研究、油藏剖面的分析与绘制。

说明:以下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研究目的层均为长61油层组。

组内成员:邓金龙程雅琳陈彩云丁柯文冯旭邓晓娟郭烛郭启梅李文超组长:邓金龙各成员任务:邓金龙:(1)作岩石成分三角图;程雅琳:(2)读取22口井的累计砂体厚度,渗透砂体厚度数据邓金龙陈彩云冯旭:(3)画储层对比图(两个纵剖面,一个横剖面)陈彩云丁柯文郭烛郭启梅:(4)绘制平面等值线图丁柯文:(5)绘制孔隙演化图邓晓娟:(6)列表分区块进行储层综合评价冯旭李文超:(7)绘制两幅油藏剖面图我主要负责绘制岩石成分三角图和横剖面A28-A16-A19-A25连井砂层对比图.(3) 时间安排1、第1~7天:具体分析、地质综合研究、编程。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老师:专业:班级:姓名:年月日课程设计内容一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一、目的和要求有机质演化曲线和反射率等值线是反映盆地内某一油气源层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基本图件,对认识有机质成烃的演化阶段,油气资源的远景评价和定量计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设计要求完成某一成油气层的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和镜煤反射率(Ro%)等值线图的编制,并作简要说明,以便加深对有机质成烃模式及其演化阶段的认识,培养利用煤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镜煤反射率,对生油气层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的能力。

二、步骤(1) 在课下复习好有关有机质成烃演化以及煤岩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等章节的内容。

(2) 阅读附表1所提供的资料,掌握某一生油气层的氯仿抽提物(g)/有机碳(g)的比值、烃(g)/有机碳(g)的比值、C24-C30正烷烃CPI值和镜质体反射率(Ro%)等随埋藏深度或(温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规律。

(3) 在坐标纸上确定纵坐标(深度)和横坐标氯仿抽提物(g)/有机碳(g),烃(g)/有机碳(g)和CPl 的比例尺。

比例尺选择以能清楚表达曲线图为准。

(4) 根据附表1上提供的数据作出氯仿抽提物(g)/ 有机碳(g)的比值,烃(g)/有机碳(g)的比值和C24—C30正烷烃CPI值同深度的关系曲线。

在镜煤反射率散点图(图1)上以,,勾出反射率的等值线。

(5) 根据上述关系曲线,划分有机质成烃的演化阶段(未成熟、成熟、过成熟阶段)。

对各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加以简单的小结。

(6)根据反射率等值线图以,,为界线用不同线条或不同颜色划分出有机质演化和成熟程度的不同区域(未成熟、成熟、过成熟区)。

阐明各不同成熟区的主要产物,及其对指导找油气工作的实际意义。

三、内容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未成熟阶段)①范围:Ro<0.5% 温度:10~60℃深度:0~1500m②机理:生物化学作用③产物:生物甲烷气、CO2、H2O,干酪根少量高分子液态烃——未熟油.未熟-低熟油的特点:①密度总体偏高,但也有轻质油②富含高分子量饱和烃③正烷烃具有奇数碳优势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①范围:Ro=0.5%~1.2% 温度:60℃~180℃②机理:热催化作用③产物:液态石油为主,包括一部分湿气④正烷烃主峰碳数减小,奇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减少3.热裂解生湿气阶段(高成熟阶段)①范围:Ro=1.2%~2.0% 温度:180℃~250℃②机理:热裂解作用,C-C键的断裂。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油矿地质是石油工业领域中的一个关键学科,它涵盖了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地质类专业中,油矿地质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的重点发展学科之一,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之一。

然而,由于课程设计缺失多样性,影响到学生对油矿地质学科的全面了解和工作实践能力提高,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加强多元化的设计。

课程目标设计方面,油矿地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石油勘探、储存、开采和生产等附属技能,以满足油工业的发展和需求。

在这个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到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石油储存和开采工艺等相关技能和知识。

而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还应融合实践教学,强调实际问题和应用技术。

比如,设计油层压力计算和井下测量等实践课程,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石油勘探和开发模拟工作中,从而更好的了解油矿地质学科的应用实践。

同时,还可以加入现代技术方法和软件的实际应用,如SEI Shroeder等石油勘探领域的软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能获得一定的技术和工作经验。

另外,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效,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个性化评价。

在课程设计的评价环节,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考试、论文和报告评价外,也可以采用实践成果评价、项目评价等方法。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那么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对于实施该项课程的建议,应重视油矿地质学科教师的梯队建设和授课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及时了解石油勘探和开采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加强与油田企业、石油勘探单位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走向。

同时,加强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油矿地质学科人才,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油矿地质师资队伍。

总之,多元化的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对该学科的全面认识和实践技能,为国家油田工业高技术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北京)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油矿地质课程设计院系名称:地球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地质工程13-1班学生姓名:王可心学号: 782016年 8月20日目录前言油田地质概况第一章油层划分与对比第二章断裂及构造特征描述第三章沉积微相分析第四章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研究第五章储层流体分布特征分析第六章地质储量计算前言油田地质概况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在扬子准地台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白垩系—古近系断陷盆地,也是我国陆相盆地中典型的含盐含油气盆地。

研究区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全盆地中基底最深,沉降速度最快的凹陷,也是江汉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成岩中心,更是江汉盆地最主要的生油凹陷。

潜江凹陷的面积约为2500km2,目前发现16个油田。

图1-1本次综合训练的研究区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XY区块。

该区古近系潜江组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油页岩、泥灰岩,鲕粒灰岩等,构造为轴向北东的断鼻。

经分析,潜四段沉积时期该区开始形成背斜的雏形,在荆河镇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切割,形成了现今的断鼻型态。

潜江组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四段,自上而下分别为潜一段,潜二段,潜三段和潜四段。

潜四下以泥岩为主,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

XY区主要含油层为潜四上E3q42油组。

该组砂体发育,属于滨浅湖,滩坝沉积,储层物性好,孔渗率高。

潜四上二油组厚度大约在80m左右,纵向上分为上中下三个砂组,八个小层,其中1-3小层属于上砂组,4-5小层属于中砂组,6-8小层为下砂组。

各砂组之间均以较厚的泥岩隔层分隔,反映了三个水退水进的中期旋回。

第一章油层划分与对比利用本区特殊岩性和电性标志层、稳定湖泛泥岩标志层、沉积旋回等依据,参考标准井地层划分方案开展精细对比,确定各砂组、各小层、各单层的顶底界线(深度)。

地层对比成果表见附表1。

在确定各井地层界线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成果表判断砂体的归属,完成单井砂体数据表(W02-W15)。

见附表2。

第二章断裂及构造特征描述一、利用油层精细对比成果,在地下井位校正和海拔深度校正的基础上,编制4小层和6小层的顶面构造平面图。

图2-1 6小层顶面构造平面图图2-2 4小层顶面构造平面图二、4-2、8-1单层砂体顶面微构造图编绘井斜校正:表3-14-2、8-1砂体顶深井斜校正海拔校正:斜井的井斜角较小,且潜四上二油组厚度有限,顶深差值为1m左右分析:由上图可知4-2单层砂体沿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

由于W03、W05、W07井无砂体分布,将区域划分为两部分砂体,中间部分尖灭,砂体连续性差。

而8-1单层砂体沿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砂体在全区域内分布稳定,厚度变化较为均匀,连续性好,呈背斜构造。

第三章沉积微相分析根据已知的沉积学背景及岩性特征分析,研究区潜四上二油组主要发育滨浅湖、坝砂、滨浅湖泥三种沉积微相类型。

滩砂厚度一般小于1m,坝砂厚度一般在1m以上。

根据单砂层厚度及测井曲线特征(电性特征),开展单井剖面于连井剖面的沉积微相分析,编制过W02,W03,W05,W09,W12,W15井沉积微相剖面图。

成果图见附图1。

由附图1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坝砂厚度明显大于滩砂,而且在区域内连续分布,厚度稳定,其中3-2,8-1单层特征尤为明显。

而滩砂厚度薄,数量多,仅在局部分布且不连续。

通过分析4-2和8-1单层砂体沉积微相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4-2以较薄的不连续坝砂沉积为主,而8-1以厚层连续沉积为主,这一特征与两个单层砂体顶面的特征一致,很好的解释了这两个砂体的顶面构造平面图的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研究一、测井物性解释模型的建立利用W16井的岩心资料、储层物性分析资料以及所读取的声波时差测井值,建立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模型,孔隙度与渗透率模型分别见图4-1,4-2。

表4-1 W16井岩心物性分析成果表图4-1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模型图4-2渗透率解释模型公式二、测井储层物性参数解释读取所给的W02-W15的每一段砂体的声波时差,取均值,利用所建立的声波时差-孔隙度模型,孔隙度-渗透率模型,计算每一段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W16井所在地理位置以及W16井物性参数获取条件与各井不同,因此模型存在一定的误差,整体上来说,由模型计算得到的物性参数普遍低于各井的已知物性参数值。

基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适当地根据各井的已知物性参数,以及试油和录井结果进行调整以便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

见附表2。

三、储层物性非均质研究利用测井解释结果,编制4-2和8-1单层砂体厚度平面等值线图、孔隙度平面等值线图和渗透率平面等值线图,分别分析两个单层砂体的物性特征。

图5-4 5-5 5-6由上图可知4-2单层的砂体厚度不稳定,分布不连续,下部砂体很小,上部的砂体分布较广,向北东方向厚度逐渐增大;砂体孔隙度等值线图以及渗透率等值线图趋势相近,总体上东北部存在两个孔隙度渗透率高峰,称之为上峰和下峰,其他地区孔渗率为0,上下峰孔隙度均较高,达到极好的指标,上峰渗透率在100-500mD之间,属于中孔渗储层,而下峰渗透率在50-100mD之间,物性相对较差,属于较差的储集层。

由图可知8-1单层砂体厚度较稳定,分布连续,物源方向为西北—东南向,分别以W08和W03为厚度中心向远离断层的方向减薄,孔隙度等值线图与砂体厚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孔隙度变化均匀,多在24%到27%之间,就孔隙度而言,属于极好的储集层。

渗透率等值线图与砂体孔隙度趋势基本一致,全区渗透率在100mD到600mD之间,物性好,属于中高孔渗储层,且由西南到东北方向渗透率逐渐增高。

此外,结合沉积微相剖面图我们也可以对2,3,5,9,12,15井砂体分布和厚度进行检验。

总体来说,无论从砂体厚度,孔隙度还是渗透率角度评价,8-1单层的物性都是明显好于4-2单层的。

通过计算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参数评价各砂组层间非均质特征。

选取W12井单层渗透率数据,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各小层渗透率(表5-1),求得渗透率的非均质参数。

7 245 881 21082表5-1计算结论:W12井所在区域的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强一、油水系统分析结合录井油气显示与射孔试油结果,测井解释成果,按照不同小层进行油层底部深度和水层顶部顶部进行投点分析,然后根据井斜校正和海拔校正后的结果绘制井号-深度散点图。

通过散点图中油底和水顶的分布情况确定各小层油水界面可能的位置,再将不同小层整合分析,适当调整,确定区域内油水界面的位置。

表6-1单独打印表6-3图6-1由图可知全区共有3个油水系统,含3个油水界面,深度分别为-1170m,-1195m和-1225m,分别对应上砂组,中砂组和下砂组。

另外4-2单层和7小层为单独的油水系统,仅在局部分布,独立于三个区域性油水系统。

二、油藏剖面图编制以沉积微相剖面图为基础,编制连井油藏剖面图。

见附图2。

三、油藏特征分析由油藏剖面图可知,油藏的各个油层由连续的隔层断开,且含油高度大于储集层厚度,同一油水系统由多层油层组合而成,均为边水。

因此当天然驱动能量不足时,宜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开发时应注意垂向上边水锥进,以及平面上层间差异与层内差异。

第七章地质储量计算一、含油面积确定以4-2,8-1单层的砂体顶面构造平面图为基础,确定各单层的含油面积。

图7-1图7-2二、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通过容积法计算4-2,8-1单层的石油地质储量,有效厚度和油层孔隙度取算术平均值,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取65%,石油原始体积系数,地面原油密度为m3。

表7-1通过加权平均法求得各单井孔隙度(表7-1,7-2),再对4-2,8-1单层的单井孔隙度求算数平均值,并通过算数平均法求得砂岩有效厚度均值。

将表7-3数据带入公式,求得地质储量。

表7-3结论:4-2单层的地质储量为×104 t8-1单层的地质储量为×104 t通过计算发现,8-1单层的地质储量明显高于4-2单层,这一结论与之前两单层储层物性的分析评价一致。

结束语本次油矿地质学大作业中,我完成了26幅图件和27张表格的绘制(部分数据与地质12-4班李青霖共同使用),通过录井,试油,测井等数据,结合沉积学,构造学和油矿地质学等知识,对江汉盆地XY区域潜四上二油组的油藏地质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初步掌握了油藏开发地质综合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步骤,对于这一学科以致这一行业和领域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相比于知识,我在思想和理念上的收获更加丰富。

①对某一区域油藏的地质分析是需要结合多种手段和多门分支学科的,每一种勘探开发方法都各有利弊;②地下构造的解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只有在多方面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较为合理,并且接近于实际情况的结论;③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原先的数据会无法合理解释新的问题,因此必然需要一次次地对于之前内容重新分析确认已得到更好的结论。

我认为这些思路对于学习地质,特别是研究开发地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想在此对于这一课程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这一课程的时长可以再延续两天,个人认为不断返工核对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时间可以延长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二是希望老师不要硬性规定哪些表格或图件是一定要画的,可以多给学生留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最后,感谢四位老师在炎热的夏日里辛勤的付出,也很感谢老师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帮助和指导,让我在技能和思想上都有了快速的提升。

同时,与各位同学的交流合作也让我取长补短,更好地提升了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