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5).doc

合集下载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 含答案解析

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2.(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届高考语文复习之古代文学常识训练附详细答案与详解

届高考语文复习之古代文学常识训练附详细答案与详解
问卷调查: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对训练的满意度和收获
课堂表现:观察学员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员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员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员对训练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 能力
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理解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运用古代文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评估方法:考试成绩、作品评价、教师观察等 评估内容: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表达能力等 评估标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 评估结果:学生成绩分布、问题分析等
评估方法:考试成绩、作品评价、教师观察等
评估内容: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等
评估结果: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
改进建议:针对不同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 阅读理解能力等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01 添 加 目 录 文 本
02 古 代 文 学 常 识 概 述
古代文学常识训练 03 方 法
古代文学常识训练 04 内 容
古代文学常识训练 05 详 解
古代文学常识训练 06 效 果 评 估
单击添加文档标题
古代文学常识概述
传承文化:古代文学常识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这些知识有助 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汇报人:XX
《诗经》:中国最 早的诗歌总集,收 录了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的诗歌。
《楚辞》:战国时期 屈原创作的诗歌,是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 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唐诗》:唐代诗人创 作的诗歌,是中国文学 史上的瑰宝,分为古诗 、律诗和绝句等。
《宋词》:宋代诗人 创作的诗歌,形式多 样,风格各异,代表 人物有苏轼、李清照 等。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doc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doc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2017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

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

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7.“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点拨“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也指委任官职;“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

48.“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点拨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有时有贬官之意,“入”专指调入京师。

49.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的制度。

“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点拨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

加官,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职。

50.“罢、免、解、黜、夺、放、贬、谪、左迁”都是指官员的降级免职,其中“罢、免、解、黜、夺”指解除职务,“贬、谪、左迁”指降级。

(√)点拨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

“罢、免、解、黜、夺”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

“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

褫夺chǐ duó:剥夺衣冠,革除功名。

5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

(×)点拨“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1. 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通过殿试录为三甲的,都称进士。

B.“漕运”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

C.“献俘”是一种军礼,军队凯旋,向皇帝敬献战俘,以示战功。

D.“檄”是一种重要文书,其用途主要是任命各级官员、征召晓谕或声讨揭发罪行。

2. 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

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

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知制诰,官名。

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

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D.迁秩,官员晋升品阶。

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

3.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又称《书》,是“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五经”、“六艺”中都包含这部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 郊祀,中国古代君王举行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君王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C. 枢密,即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其行政掌管为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

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 太傅,皇帝或皇储的老师,在古代品级很高,常为“三公”之一。

西周开始设置,在各个朝代权柄大小不同,有时甚至为虚衔。

4.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古代武官官职名称,汉朝时已有此官,其职位仅次于将军。

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 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附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  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附答案)

专题五古文化常识题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作业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附解析

2019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训练题附答案分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训练题附答案分析Ⅰ3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身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 “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出,指京官外任; 除,指贬职或免除官职。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31.C( “除”,委任官职。

)3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贞观”是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本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从,以后成为与帝王当面应付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换、升贬的常用词语。

第 1页一般状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离职,意为恳求使骸骨归葬故土,近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32.C( 左迁是贬官。

)33. 以下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经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能够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委任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好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与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逝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必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敬行为,表示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拜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教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论语》不是“六经”。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最新教育文档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最新教育文档

2019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 “秦伯”皆是用爵称。

C. 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 “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
题答案解析(5)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5)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

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天文部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法。

(2)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 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 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望
8、纪时法。

日出5-7
食时7-9
隅中9-11
日中11-13
日昃13-15
晡时15-17
日入17-19
黄昏19-21
人定21-23
夜半23-1
鸡鸣1-3
平旦3-5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习题附答案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