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浅谈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838393f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c.png)
2013-04课改论坛可插入“探索地球外的生命”等故事。
这些故事用时不多,却有助于适当地拓展和加深教材内容,且内容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助于记忆。
2.顺口溜记忆法。
如学习血液循环系统时,总结了下面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心脏的结构:“上方下室上下通,左右房室不相同。
房连静脉室连动,静房室动不倒流”。
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理解和记忆。
教育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于它对学生关注程度的高低。
只要心灵舒展了,每个孩子都有不可低估的能量。
“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就让我们用充满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们创造之火吧!(作者单位河北省涿州市双塔中学)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浅谈文/刘旭红摘要: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坚持主体性和合作性原则,强调过程和方法,循序渐进,冲破课内外限制,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原则;开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切实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并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本人依据新课程精神并结合探究性学习实践过程归结出几个基本原则,具体如下:一、坚持主体性和合作性原则,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诗两首》时,老师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借纸船和金色花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应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得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再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可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
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9a3ff88ec3a87c24028c4b9.png)
提高 。语 文探 索性 学 习 的成 果 不 一 定是 “ 具 体 ” 有形 的制 作 “ 成果” , 它 可 以是 自己的一 种 见解 、一 种认 识 ,甚 至 可 以是一 种 由此及 彼 的联
想 。这 一 学 习过程 不在 于学 生 观 点
知识 的 运用 ,要 求 学 生掌 握 解决 问 题 的实 际能 力 。 本文 以初 中语文 教
初 中 语 文探 索 性 学 习 重 在 过
程 、思 维方 法 的学 习和思 维 水 平 的
五. 鼓 励 质疑 ,激 活思 维
学起 于 思 ,思 源 于疑 ,疑则 激 活思 维 ,通 过探 索挖 掘教 材 的 内涵 和外 延 ,从 而 去 发现 问题 拓 展 知识 层面 和 想象 的空 间 。科 学 的发 明 与 创造 往 往 是从 质 疑开 始 的 ,从 解 疑
课 前 多 搜 集 材 料 ,夯 实 基
础
的 。因此 ,在进 行 完课 堂讨 论 或 课 堂辩 论后 ,我往 往 要求 学 生 把他 们 讨 论 、辩 论 的 结果 、心得 写成 小 论
文 或 读 后 感 , 或 就 课 文 的思 想 内 容 、写作 特 点 的某 一 点写 出 自己 的 认识 。有 时还 要求 学 生 对课 文进 行
主 ,成 文 即可 ,不做 过 高要 求 ,以
此来 培 养他 们 的研 究 意 识和 写 作 能 力 。在 小 论 文 的写作 中 ,我要 求 他 们 做到 行 文规 范 ,所 引 用材 料 都 必
须 标 明 出处 ,在 文 后注 释 ;另外 要
大 胆 质 疑 , 积 极 鼓 励 学 生 大 胆 质 疑 ,并 启迪 学 生 思 索探 讨 ,逐 步 解 疑 ,在探 索 中有 所 发现 和 创新 ,才 能 激 活课 堂教 学 并 把它 推 向一 个 新
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d6d9a5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6.png)
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在进行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是一门文化科目,学生通常对它缺乏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有趣的话题和材料,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创新。
同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现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和探究的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设置启发性问题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学生的探究必须有一个起点。
设置启发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通过搜索、阅读、实践等方式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发现。
三、提供资源支持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包括:基础知识、参考资料、文献图书、实验设备、软件工具等等。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和质量的高低将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和要求。
四、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了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适时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布置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开展实践操作等。
不过,这种指导要适度,不能过于指导,否则就失去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
五、总结与评价探究性学习成果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和评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指示和反馈。
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赞扬和肯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动力。
总之,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创新的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实践探究性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采取合适的策略,灵活把握教学节奏,推进学生成长发展。
刍议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刍议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3ea0555804d2b160b4ec0c8.png)
刍议语文教 学 中探 究性学改变 学 生 的学 习力‘ 。即从传统 的学 ‘ 式 转 向 现 代 学 习 力 。探 究 性 学 式 习 . 调将学 内容 以问题 的形 式 强 呈 现 给 学 生 . 学 生 成 为学 的 主 让 动 者 、 现 者 、 究 者 。 谓 语 义 探 发 探 所
3 控 探 究 过 程 . 调 探 究 性 学 足 充 分 体 现 学 生
所 以 教 师 还 应 该 指 导 学 生 总 结 在 活 动 过 程 巾 获 得 的 内 心 体验 和收 获 . . 如 良好 爿 惯 的 养 成 、 学 法 的 得 、 强 意 志 和 科 坚 毅 力的培养 、 人际交往 的和谐 融洽 等 为此 . 教师耍热情鼓励学 生撰 写 符 种 形 式 的 心得 体 会 . 学 生 在 让 成 功 巾享 受 “ 感 ” 快 。
顺应 D 要求 . , HE 必将改变教师单 ‘ 面控 制j 堂 的预设武教 学现状 . : 5 l : 代 之 以 学 生 自主 参 . 、 生 平 等 对 话 师 的 自然 情 境 教 学 . 助 于 培 养 学 生 有 的 自主 意 识 . 益 于 在 实 践 巾 培 养 有 学 生 的创 新 精 神 和 研 究 能力 。教 师 应 利 用 一 切 n能 的 机会 与 条 件 . 提 供 并创 造一 个有 利于 学生 创新 和 实践的土壤 以及 良好的氛罔 . 让学 生 的各种潜z "l H - 以充分开发 .  ̄q B= 使学 生加深对学 习价值 的认识 . 思想 在 情感 意识 、 神境界 、 精 人生态 或 采访 记 录等原 始资 料要 妥善 保 意识 、 存 指 导学 生正 确 找与 整理 资 度 诸 面得 到 升 华 料. 学会运用科学 法筛选资料 ( 者单 位 : 作 江苏省 淮安 市 第 () 文 :即撰 写 研 究 报 告 . 3撰 包 中学 ) 括 小论 文或 调 查 报 告 等 l于 探 究 I i 学 习重视结果 .更 重视过程体验 ,
初中语文探究学习指导策略
![初中语文探究学习指导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0f062ccaa00b52acfc7ca4e.png)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学习指导策略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
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所看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要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并逐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已逐步进入课堂,但不少教师对探究性学习认识较为模糊,在实践中也存在种种偏差。
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和探究。
笔者想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营造探究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但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处于一种压抑、紧张的状态,是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易于启迪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宽广的胸怀,应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发表见解的权利。
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才能从熟知的材料中通过探究发现出来,问题的答案才能在教师的激励中由自己探索出来。
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对开展探究性学习十分有利,我们应予以保护和引导。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积极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爱莲说》,我提出“你最喜爱什么花”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时,一位同学发言说喜爱牡丹,另一同学随即引用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语句进行反驳。
我想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好时机,当即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后开展辩论。
辩论中,讨厌一方谈到唐朝牡丹价值数万,谈到达官贵人势利冷酷,还引用不少诗词,将讨厌的理由讲得无可辩驳;喜爱一方从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谈到盐城便仓枯枝牡丹名闻遐迩,还引用了“牡丹敢于公开违抗武则天的淫威,被贬洛阳”的传说,辩驳理由令人耳目一新。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d0248b3ba32d7375a4178017.png)
,
浅谈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感动
范静岩 . (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 中学
感动 是一 种深 化 了的情 感体 验 ,是一种 较 为强 烈的 心动 感觉 。语 文课 堂是文本、教师、学生多向合作的主阵地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成“ 人” 教育 的大 舞 台。如 果文 本与 教师 和学 生 的生活 体验 撞击 出火 花 ,就会 获得 很 多 感动 。拥 有感 动 的语文 课堂 是生 动活 泼 的,拥 有感 动 的语文 教学 .是 极富 效率 的 。教学过 程 中 ,教 师应 该重视 文 本中 感动情 感 的开发 。
河北
保定
0 7 1 1 0 0)
首先,我们需要乐于思考的教师,富有激情的教师。他们能够以自己 生活的广泛和学习的深度,带领学生学会思考,用 自己的对生命的热情感 染着学生。其实,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往往不在于教师命令学生做 了什 么 ,而在 于 教师 本身 是什 么样 的人 。其 实,面 对 经典文 本 ,老师 不必 花太 多 的技 巧 ,只要 把学 生带 进文 本的 世界 ,他们 就 会被 吸 引,就会 产 生 多种奇妙的阅读快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似乎少了我们最最原始的阅读。 多 读 ,一遍 一遍 的读 ,慢 慢从 中领 悟精 髓 ,然后 教师 稍加 点拨 即可 。人 与 人之 间微妙 的心 灵相 通 ,是超 越语 言 的。 同样 ,教育 对心 灵 的滋 养 ,也 是 超越 技 巧的— — 太 多的技 巧 是教育 大打 折 扣的“ 根源 ” 。直接 的 带领学 生 去 读 伟大 的作 品 ,让他 们 自己直 接去 经历 最美 好 的事物 ,这 是教 育所 能给 予 学生的一种最美妙的“ 高峰体验” 。 请 设想 一下 ,如 果你 是学 生 , 当你 发现 面前 的老 师还 是一 位诗 人 的时 候 ,你 会作 何感 想 ?你 也许和 老 师之 间默默 地发 生 了心灵 的交 流吧 ,沉 眠 于 你心 底 的那 点对文 学 的热爱 的种 子也 许被 催醒 了吧 。总之 ,你或 许突 然 觉得,自己与老师、与语文 ( 文学)建立了某种令人激动的精神联系。 我们需要这样的老师 ,他的举手投足,只言片语 ,都是文学,文化的 魅力在 自然流淌,因而对学生产生了不可抗拒的教育磁力。“ 腹有诗书气 自 华” ,这是 一个 语文 老师恒 久不 衰 的精神 吸 引力 ,也是 一个语 文老师 所 能拥 有 的最 好 的教育 气质 。 其次 ,我们 需 要创 设一 个环 境 。即通过 一些 能激 发 学生 兴趣 的活 动 , 让 学 生真 正 的焕 发 生命 的灵气 和 人性 的活 力 ,从 而 真正 的激起 学 生思 维 的
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6ee8b24453610661ed9f4d2.png)
岳 清 泉
( 仙游 县 龙 华 中 心小 学 , 福建 仙 游 苏霍 姆 林 斯 基 曾 说 : 人 的 心 灵 深处 .总 有 一 种把 自己 当 “ 作 发 现 者 、 究者 、 索 者 的 固有 需 要 , 种 需 要 在 小 学 生 精 研 探 这 神 世界 尤 为 重 要 。 ” 认 知 心 理 学 角 度 来 看 , 文 探究 性 教 学 从 语 策 略是 顺 应 人性 中那 与 生 俱来 的探 究 本 能 ,不 断 激励 学 生保 持 旺盛 的探 究 意识 、 新 求 变 的 渴 望 和 刨 根 问 底 的 热 情 , 是 求 这 实 施 探 究 学 习 的最 根 本 策 略 .也 是 切 实 发展 学 生 语 言 探 究 能 力 的最 佳 途 径 。具 体 说 来 , 是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 就 为 他 们 精 心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探 索 、 历 语 文 发 现 的 过 程 , 进 在 经 促 学 生 把 新知 识 、 方 法纳 入 自己 已 有 的认 知结 构 , 进 和 建 构 新 促 “ 意义 学 习 ” 有 。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引导 自主 探 究 的 策 略 1强化 自主 。 学生 营 造发 现 问题 的探 究 时 空。语 文 探 究 . 为 性 教学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的 全 部 心 理 活 动 的 基 础 』 ,爱 护 学 生 二 的好奇心 、 知欲 . 分激 发学生 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 , 求 充 把 学 习 的 内容 巧 妙 地转 化 为 问题 情 境 ,使 其 产 生 积 极 探 究 和 解 决 问题 的强 大 动 力 。 教 师应 以平 等 的身 份参 与学 生 的探 究 活 动 . 察整 个 探 究 活 动 。 在 探 究 较 困难 的 问 题 时 , 师 有 时也 观 教 应 提 醒 学 生换 一 换 思 路 。积 极 地 引 导 学 生 把 F 已 的 问题 和 理 j 解 、 奇和 厌 恶 、 爱 和 痛 恨 、 知 和 想 象 、 好 热 认 困顿 和 顿 悟 等 通 过 对 话 尽 情地 表 达 出来 。 阅 读 教 学 中 , 师 应 引 导 学生 自读 课 在 教 文 . 后 交 流 读 懂 了什 么 . 让 学 生 找 出 关 键 句 段 进 行 分 析 , 然 再 自主 提 出 问题 。自主学 习并 不 意 味 着 排 斥合 作 , 于探 究 教 学 由 是 围绕 问题 的解 决 活 动 来 开 展 的 ,这 些 问题 往 往 是 综 合 性 的 复 杂 问题 , 此 , 师 要 鼓 励 学 生 相 互 交 流 问题 , 判 性 地 倾 因 教 批 听 他人 对 问题 的 分 析 和 理 解 , 提 出质 疑 , 产 生 合 作 的 心 理 并 在 需 要 时再 引 导 他 们 利用 集 体 的力 量 进 行 探 究 。 2尊 重 需要 . 学 生 营造 发 现 问题 的 情 感 基础 。教 师 应 与 . 为 学 生建 立 一 种 平等 民 主 、 切 和 谐 的 关 系 , 亲 使学 生 身 心处 于最 佳 活跃 状 态 , 情 舒 畅 地 投 入 课 堂 。语 文 是 人 文 学 科 , 诉 诸 心 是 丰 富情 感 的 一 门功 课 , 师 要 重 视 学 生 的 需 要 , 视 积极 的情 教 重 感 态 度 , 学 生 的 探 究 、 现 做好 准备 。可 通 过 喜 闻乐 见 的故 为 发 事 或 者 惟 妙惟 肖 的表 演 紧 紧抓 住 学 生 的心 ,或 者 是 一 个 精 心 设 置 的 悬 念 乃 至 一个 动 感 好 玩 的游 戏 ,甚 至巧 妙 地 把 辩 论 赛 引进课堂 , 学生边读边体会 边交流 , 好地创设 问题情境 。 让 很 通 过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生 能 调 动 思 维 , 成 认 知 矛 盾 和 冲 突 , 学 造 激 发 学 习 的需 求 、 望 和 兴 趣 , 动 投 入 到 探究 活动 中 。 愿 主 二 、 展探 究空 间 。 励 参 与 体 验 的 策 略 拓 鼓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82b7f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2.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一、教师角度的策略分析1. 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多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大胆探索,并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独特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际案例演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2. 设计引导性问题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问题不应该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选择题,而应该是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提供资源支持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需要提供支持性资源,包括书籍、文献、多媒体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型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参观实地实践等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获取和构建。
教师也要及时纠偏和辅导,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促进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应用。
4. 鼓励小组合作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资源、讨论问题、交流经验,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激励彼此思考和学习。
小组合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注重反思总结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完成后进行反思总结。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刻的思考,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经验、找出问题、反思改进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性学习策略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性学习策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bdf0295901020207409c8f.png)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策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
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要改革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要把“乐于探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出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探究”。
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人将对此作一定的论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干活艘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
其实,教学改革并不神秘,它的宗旨是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一)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策略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628c746e518964bcf847cd3.png)
与 台 作 相 辅 相 成 、 向 互 动 , 更 多 的强 调 学 生 间 的台 作 交 双 但
、
重 主体 探 究 , 发 情趣 激
流 。如 在 “ 划栗 访 校 园先进 人 物 ” 一 语文 活动时 , 策 这 要对所
探 究 过 程 的 独 立 性 越 强 . 究 价 值 的 体 现 越 充 分 , 究 策 划 的 主题 进 行 讨 论 和分 析 ,并 写 出简 单 的活 动计 划 和 总 探 探 的 成 果 就 越 明 显 。 因 此 , 生 应 成 为 活 动 的 主 体 、探 究 的 主 结 策 划 小 组 将 对 成 员 进 行 分 工 , 者 、 辑 、 料 员 等 一 应 学 记 编 材 体 、 展 的 主 体 。 小 学 生 来 讲 , 要 挠 掌 握 最 初 步 的 擐 究 问 惧 全 ,局 部 对 整 体 的 贡 献 及 局 部 对 整 体 的 影 响 显 而 易 见 , 发 对 只 题 的 方 法 和 技 能 就 可 以 。 重 过 程 不 重 结 果 .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正 是这 种氰 围 体 现 了小 组成员 的责 任 感 。 激 动 力 , 教 师 要 着重 把握 的 。 是
法 ” 探 究 性 学 习 关 注 的 三 千 目标 。 与 传 统 的 接 受 性 学 习 和 立探 讨 与台 作研 究 两 种形式 。 是 独立 探讨 指学生 十体 的学 习研 训 练 性 学 习 相 比 , 究 性 学 习 具 有 更 强 的 问 题 性 、 践 性 和 讨 ; 作 研 究 指 学 生 间 、 生 间 的 台 作 研 究 、 同学 习 独 立 探 实 台 师 共 开放 性 ;它 具体 实 施 的 主要策 略 :
中 。从 狭 义理 解 , 是 指 学生 在 教 师指 导下 , 自然 现象 、 它 从 社 操 作表 演类 ; 调 查 访 问类 ; 组织 策 划粪 。 ② ③ 会现 象 和 自我 生 活 中选 择 和确 定研 究 专题 , 类 做科 学研 究 的方式 去 获取 知 识 、 用 知识 和 解决 问 题 , 而 让学 生体 验 、 应 从 理 解 和应用 方 法 , 养 学 生 的创 新精 神 和实 践 能力 。 培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583801e866fb84ae45c8dfa.png)
体 做 法是 : ①课 文 的词 汇 教 学 , 局 限 于 照 本 宣 章 , 是 结 合 英 语 的构 文 体及 要 求 。这 里 的“ 是 说书 面表 达训 练过 程要 先 口头 训 练 , 笔头 不 而 领” 后 词 , 义反 义 比较 , 同 名词 的 可数 与不 可数词 义 的 区另 , 强 学生 对 英语 词 训练 , 穿始 终 4加 贯 形 变 化 的理解 , 充 他们 的词 汇量 , 励他 们 口笔 头造 句 , 此 培 养学 生 扩 鼓 借 以考 纲加大 纲要 求 的各 种书 面表 达形式 为顺 序 , 高 三 英语 总 复 习 在 用 完 整句 子表 意 的能力 。②课文 教 学的 过程 读 、 、 、 交 替 。一般 听 的过程 中分别进 行 专 门 的 写作 训 练 指 导 , 写 听 说 目的 明 确 , 于 安 排 ; 对 性 便 针 说 在 先 , 写在后 。针 对 写作 训 练 的 听 、 、 、 读 说 读 写耍 注 意 材料 内容 的 语 强 , 容易 归纳 总结 。每个 专 项 , 合 文 体 , 行 先 口头 , 笔 头 的 写作 训 结 进 后 言形 式和课 文 内容 的语 言 形式 要 有适 当 的变 化 和 整 体 的 系统 性 。③ 指 练 , 以使 学 生相互 交 流 , 长补短 , 可 取 集思 广益 , 更好 地掌 握 同 一话 题 , 文 导 学生 就课 文 内容 进行 长句 短 写 , 句详 写 的 口笔 头练 习 , 助学 生 熟 体 的 多种表 达形 式 和不 同 的连 贯 组合 。也 有利 于 增 强学 生书 面 表 达 的 短 帮 练 掌握 英语 中常用 动词 句 子 的结 构 变 化 , 句 和 复 句 的异 同关 键所 在 。 自信心 和 准确性 , 单 减少 不必 要 的 简单 错 误 , 实际 上 等 于一 种 话 题 和 文体 ④ 有 时结 合课 文 , 时另外 补 充材 料 , 有 采用 各 种形 式指 导 学生 改 写 、 写 进 行两 次 以上语 篇 表达训 练 , 形 中起到 巩 固强化 作用 。 缩 无 或 连 词完成 短 文或 填词 完成 短文 。 综 上所 述 , 针对 学 生书 面表 达的难 点 错误 , 把平 时课 堂 教 学 , 泛 阅 广 然而 英语 课文 教学 中所 进 行 的 以上 写 作 训 练 指导 并 不 解决 英语 书 读 训练 和分 类专 门写 作相 结 合 进行 英 语 写 作训 练 指 导 , 点有 面 , 有 循序 面 表达 的全 部 , 一 过程 主要 抓 住 英语 动 词 和 单 复句 的变 化 。 而精 地 渐 进 。“ 这 少 天下 难事 , 作 于易 ; 下 大事 , 必 天 必作 于 细 ; 始 如终 ” 事情 就 慎 则 进 行英 语 书 面表达 的基 础训 练 。 培养 学生 扎实 的语 言 书 面表 达 能力 还 会 “ 为 水到 渠成 ” 。 需 要 广泛 的多 而杂 的英 文 阅读 。
“趣”字当头,探究有“道”——浅谈探究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趣”字当头,探究有“道”——浅谈探究性教学的几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385d770168884868762d6a3.png)
“ " 字 趣
堡
当 头 , 探
施 金 泉
( 至 县 至德 小 学 , 徽 东 至 东 安
.
究
有
“ " 道
浅谈探 究性教 学的 几 点策略
27 5 ) 4 2 0
摘
要 : 文 对 语 文 教 学 中探 究 性 教 学 的 几 点 策 略 本
空 间 , 他 们 自 己 去 探 究 , 发 现 , 尝 试 , 成 长 。 下 面 让 去 去 去 是 我 积 极尝 试 并取 得 明 显成 效 的关 于 语 文课 堂 中探究 性 教 学 的几 点 策 略 。
预 设 的 策 略 、 习活 动 的过 程 、 果 的评 定 及 课 后 反 思 。 学 结 同时 隐 含 着 设 计 者 的设 计 理 念 、 学分 析 、 计 思 路 、 教 设 教
学 准 备 等 基 本 构 建 。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中 有 适 当 的 学 情 预 测 和 某 一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说 明 ,这 样 的 教 学 设 计 才 具 有 更 强 的 实 效 性 和 可 操 作 性 ,才 能 更 好 地 体 现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的本 质 。
是 达 成 这 目的 的关 键 。任 何 一 位 从 事 课 堂 教 学 的教 师 . 都 务 必 做 到 两 项 最 基 本 的工 作 — —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和 组 织 教 学 活 动 。从 一 定 意义 上 讲 , 者 比后 者 更 为 重 前 要 。 为 高 质 量 的 教 学设 计 是 高 效 率 课 堂 教学 活 动 的基 因 础 和 前 提 。 个 完整 的课 程 教 学 活 动设 计 应 包 括 学 习 目 一 标 的 设 定 、 习 内容 的选 择 、 动 组 织 的 方 法 、 堂 实 施 学 活 课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9f8fbd933d4b14e8524687e.png)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长期以来,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的危害是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实施新课程,探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具有问题意识。
接受学习重在接受、吸收、积累。
探究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
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主动探寻事物的究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具有实践能力。
接受学习常要求学生抄写课文中的语句,倾听教师的讲解,背诵固定的答案。
探究性学习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等能力。
从语文实践中学会语文。
③具有开放的视野。
接受学习往往过分强调标准答案,探究学习则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可见探究学习要求具有开放的视野,即使是正确的答案也不当做唯一的经典,而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寻求更多的答案。
要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一、善于捕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时机一个学生的质疑,可以引发全班同学的共同思考,教师对学生质疑的重视和赞赏,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例如苏教版第五册第2课《学会查“无字词典”》,课始,揭题后,学生对“无字词典”尚不明白,但“有字词典”学生不但见过,而且已会运用。
学生马上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便有学生问道:“我见过字典,但无字词典是什么?”这一问切入了学生的经验思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二、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当学生提出了质疑,教师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
第一步: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马上说:“你们想一想,他说得有道理吗?”将一个学生的质疑化为较多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更多的同学投入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碰撞。
浅谈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d61f9f14fad6195f312ba6f7.png)
浅谈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摘要: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要目标具体、方法切实可行、时间充足,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目标;方法;时间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新型课程探究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从课堂、教材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得亲身参加,实践认知能力的体验。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尝试。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这三类目标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
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
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一位教师上《西门豹》一课,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
有时,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
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亲人?有时,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成为探究目标。
如《草船借箭》一课,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神机妙算”。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具有探究价值?”“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7f092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6.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启发性教学为主要教学策略,即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启发性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开展。
一、提供启发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把问题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学诗歌?”“诗歌有哪些韵律和格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能唤起学生的思考,使其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究。
二、提供探究性任务探究性任务是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探究性任务来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探究性任务的要求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留下寻找诗歌中的意象,表情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任务,让学生通过样例分析来认知模特的特征和特性。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建立自助式学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学习、与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意识。
建立自助式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制定相关指导说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比如整理好相关的问题、准备好相关的文献资料等。
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强交流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互相协作与互相交流,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交流、合作和探究中不断提高课程掌握水平和独立思考水平。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和研究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7aca6d5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9.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和自主实践,主动构建和积累知识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益于学生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倾听、相互讨论,通过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探究性学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创新,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1.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可以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图书、文献、实物、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实践等多种方式,获取新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指导五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指导五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c88db6e9b6648d7c1c74667.png)
2体现作者思想感情 的旬段。 .
写 文 童 总 有 一 个 中心 , 褒 或 贬 , 能 体 现 文 章 或 最
中 心 的就 是 文 中 作 者 真 情 流 露 的 句 子 ,抓 住 这 些 句
子 , 好 品 味 , 能 把 握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 作 者 产 好 就 与
中, 学生 兴趣 黯 然 地 上 网 查 询 、 阅 文 献 、 访 身 边 的 翻 走
习 ,进 而 培 养 和 提 高 他 们 的 探 究 能 力
呢?
没 时 间时 就 吃 快 餐 , 时 间 时 吃 营 养 大 餐 , 岂不 是 有 浙 江常 山县天马镇湖东 小学 一 这
两 全 其美 ? 那 么 , 堂 上 哪 些 内 容 该 品读 呢 ? 我认 为 以下 几 课 种 情况 该 品 读 : 1文笔 优 美 的 旬段 。 . 优美的句段人人爱读 , 样读才能入情入 境呢? 怎 可 抓 关 键 的 词 , 细 品 读 , 解 、 味 作 者 用 这 些 词 细 理 品 的 真 正 内涵 ; 抓 运 用 了修 辞 手 法 的 句 子 , 美 地 读 可 美 来 , 会 作 者 内 心 的 情 感 世 界 ; 可 以 抓 运 用 了 一 连 体 还 串动词的句子 , 做 动作边读 , 边 与作 者 描 写 的 境 界 融 为 一体 。
大人 … …通 过 多 种 途 径 了 解 了环 境 对 人 类生 活 的 巨大 影 响 。 后 在 教 师 和家 长 的 帮 助 下 , 生 利 用 课余 时间 然 学 为 小 池 “ 了容 ” 使 它 恢 复 了原 来 的 清 新 秀 丽 。最 后 , 整 , 学 生 又 根 据 探 究学 习过 程 中所 收 集 的 大 量 资 料 ,撰 写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f8d88df95727a5e9846a615e.png)
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进行探究学习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将相和》一课时,课文写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在此,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进行学习,把“理直气壮”改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把“撞”换成“碰”行吗?通过让学生比较探究,体会文中所用的词更能体现出蔺相如勇敢无畏的高尚品质和他的过人才智。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学习 比较辨析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很多一线教师针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思考与实践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一、从课题入手进行探究学习
文章的题目往往会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质疑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圆时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指着课题问:“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于是提出:“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时园?”“圆明园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圆明园现在怎样?”听了学生的提问,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的提问以赞扬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去深入探索。
二、从文中关键词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探究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善于 培 养 学生 的 问题 意 识 样 ?设 身 处 地 地 体 会 感 悟 , 无 疑 会 增 ( )挖 掘定 势 点 创新 五 思 维 定 势 是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得 以 形 成 的潜 在 障 碍 。在 探 反 向 思 考 , 拓 展 空 间 ,引 发 创 造 。 如 学 习 《 花 源 记 》 , 桃 就 可 以 引 导 学 生 对 课 文 “ 女 衣 着 ,悉 如 外 人 ” 一 句 中 男
鼓 励 自主 阅 读 、 自由表 达 ,充 分 激 发 他 们 的 问 题 意 识 和 进 掘 的 空 白点 ,尽 情 发 挥 想 象 , 拓 展 延 伸 ,是 寻 找 探 究 之 路
取 精神 ,关 注个 体 差异 和 不 同的学 习 需求 ,积 极倡 导 自
主 、合 作 探 究 的学 习 方 式 。 ” 由 此 可 见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备
j 溺
浅谈 语 文探 究性 学 习的 策略
◎庄 亚 芳
最新修 订的 《 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0 1 版 )》 义 2 1年 心 发 展 和 语 文 学 习 的特 点 ,爱 护 学 生 的好 奇 心 、 求 知 欲 ,
这 里 是 不 是 做 了 艺 术 省 略 或 高 度 缩 写 ? 能不 能 补 充 出省 略
习惯 。
教 师 要 巧 妙 点 拨 ,相 机 诱 导 ,从 问题 入 手 , 教 给 学 生 自 究 性 学 习 中 ,要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挖 掘 教 材 中 的 思 维 定 势 点 ,
“ 外人 ”的注释 ,即桃花源 以外 的人,进行质疑 :既然桃
源 人 为 了 “ 秦 时乱 ” 来 此 “ 境 ” , “ 复 出 焉 ” , 他 避 绝 不 行 探 究 , 可 以使 学 生进 一 步 理 解 陶 渊 明 虚 构 桃 花 源 的 用 意 所 在 — — 与 黑 暗 的现 实相 对 照 。换 ~ 个 角 度 来 阅 读 分 析 课 问题 意 识 就 是 一 种 怀 疑 精 神 , 就 是 一 种 探 索 意 识 。 没 有 问题 意 识 就 没 有 创 新 精 神 。笔 者 在 教 学 经 典 名 篇 —— 《 后 一 课 》 时 ,在 课 堂 上 让 学 生 挖 掘 问题 , 自主 探 究 。 最
和 体 会 。笔 者 在 教 学 中 引导 学 生 学 课 文 时 着 力 用 比较 法 来 路 上 的所 见 所 感 ,有 的把 课 文 和 郑 振 铎 的 《 后 一 课 》进 最
理解 体会 ,即将 课文和其他 同题 材作 品进 行 比较 ,看有 哪 行 比较 ,有 的 设 想 了铃 响 时 刻 韩 麦 尔 先 生 的 心 理 ,有 的探
在 “ 程 基 本 理 念 ” 中 指 出 : “ 文 课 程 必 须 根 据 学 生 身 的情 节 或 详 细 说 出 当 时 的情 景 ? 这 里 是 不 是 最 终 的 结 局 ? 课 语
它 后来的发展 究竟会怎么样 ?捕捉这些 启人深思、促人挖
的最 好 门 径 。 ( )结 合共 鸣点 换位 四 课 文 是 作 者 对 客 观 事 物 认 识 的 产 物 和 思 想 轨 迹 。课 文 是例 子 ,课 文 是 经 验 。 阅读 课 文 有 时会 引起 读 者 与 作 者 情 的共 鸣 点 进 行 换 位 思 考 :我 有 类 似 的 经 验 体 会 吗 ? 我 处 在
( )扣 住 比较 点质 疑 二
比 较 是 认 识 事 物 的 基 础 。 语 文 学 习 中 词 语 、句 子 、 篇 在 这 种 方 法 的 指 引下 , 学 生 每 读 一 遍 课 文 ,就 有 问题 源 源
章 都可用来 比较 ,操作 时可通 过删、添 、换等形式来领 悟 不 断 地 冒 出 。 有 的 学 生 描 述 小 弗 郎士 在 上 完 最 后 一 课 回 家
教学 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 的选 择 以及评价 方式 的设计 都
应 有 助 于这 种 学 习方 式 的形 成 。
习呢?
一
那 么 , 如 何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引 导 学 生 开 展 探 究 性 学 感 的 共 鸣 。学 习 时 不 妨 抓 住 自己 感 兴 趣 的地 方 , 抓 住 情 感
要 探 究 , 必 须 要 有 问 题 。 程 颐 说 “学 者 先 要 会 强 自己探 究 的 能力 。 疑 ” , 张 载 说 “ 则 须 疑 ” 。 因 而 培 养 问题 意 识 , 学 会 学
发现 问题 ,对于 探究 性 学 习尤 为重要 。在教 学过 程 中 ,
主探 究的方法 。 ( ) 围绕 根 源 处设 问 一 在 教学 中要 引 导学 生用 探 究性 的眼光 来 阅读 课 文 , 要 引 导 学 生 时 时 注 意 提 出 这 样 的疑 问 : “ 什 么 意 思 ” 、 是 问 题 ,学 生 谈 看 法 、找 根据 ;也 可 以 是 设 置 争 论 性 问题 , 激 起 学 生认 知 冲 突 ;还 可 以是 学 生提 问题 ,学 生 谈 看 法 、 性 , 又 培 养 了 学 生 寻 根 究 底 、 追 根 溯 源 的 思 维 能力 和 探 究
“ 什 么 根 据 ”、 “ 么 会 这 样 ” 。 教 学 中可 以 是 教 师 提 们 的 “ 着 ”为 什 么 会 “ 如 外 人 ” ? 打 破 思维 的 定 式 进 有 怎 衣 悉
找 根 据 。这 样 的 训 练 , 既调 动 了学 生 深 入 阅 读 课 文 的 积 极 文 , 自主 探 究 的 能力 会 高 人 一 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