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审美经验[精]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对美感的感受和体验,涵盖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领域。
文学解释学则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的内在意义及作者的意图。
审美经验和文学解释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审美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而文学解释学则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深化了读者的审美经验,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情感表达。
同时,读者的审美经验也为文学解释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反馈,推动着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当我们对生活的美产生了怀疑时,当我们对平庸的人生和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感到厌倦时,我们就会产生出许多幻想。
这种幻想,就是文学创作。
文学中最富有情趣的就是童话了,因为它永远以浪漫的想象,瑰丽的意境,展示着自己奇异的色彩,散发着天真烂漫、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
文学艺术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其间闪烁的不只是哲学家们智慧的光芒,而且还有科学家们那求实的精神和美好的理想;但是,文学艺术同时又是十分丰富的矿藏,它深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等待着人们的挖掘。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文学修养的人,一个没有发现和创造力的人,竟然可以写出那么多动人的篇章。
阅读优秀的作品,可以提高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念。
一个没有受过文学熏陶的人,他的生活是贫乏的,思想是苍白的,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是冷漠的,他缺乏基本的美学观点,也就谈不上有什么鉴别力。
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肤浅的。
而读书多了,见识广了,认识深刻了,目光远大了,就容易产生美的情趣,具有美的鉴赏力。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你要能够欣赏高山的风景,也必须能容忍低洼的存在,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圣地。
”不错,美丑相杂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
比如,丑陋的西施就比娇媚的杨贵妃[gPARAGRAPH3]得多。
所以古今中外凡是美女总是被毁谤的,她们大多命运悲惨。
再如,蒋介石不就常常骂宋美龄是“黄脸婆”吗?这些并非蒋介石本人的看法,而是他人心中的“罪证”。
再比如,孔乙己知道酒要好,但买不起,不敢去喝,就只好偷偷地把茴香豆用油炸熟吃,哪管他满口臭气呢?只要你心里坦荡,你完全可以说孔乙己“偷”了点东西。
可以这么说,把美丑摆在天平上衡量一下,哪个更重些,就是艺术标准。
文学是审美的,对于丑的东西我们也需要,而且应该接受,因为丑的事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美。
如果你整天生活在美的虚幻中,久而久之,你就不愿再看到真实的丑了。
这样你就很难成为一个健康的美的观察者。
艺术总是给人以启迪的。
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看不惯或感到厌恶,可是他们并不想从事改革社会的活动,也不想做文学家和科学家,而希望过安稳舒适的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观点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观点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观点,这些价值与观点不仅体现了作家对于现实的思考与表达,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解与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对于人性的深刻描绘。
作家通过对于人物的塑造与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对于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批判。
作家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揭示与思考,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多元的社会画卷。
他们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关注社会中的美好与希望。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对于语言的独特运用。
作家通过对于语言的创新与实验,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与表现力。
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观点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注重以人为本的审美观。
作家通过对于人物的塑造与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与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以人为本的审美观点强调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注重以现实为基础的审美观。
作家通过对于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创作出真实而有力的作品。
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审美观点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思考当代社会与人性问题。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审美观。
作家通过对于个体的关注与表达,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与审美特点。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审美观点强调了作家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观点不仅体现了作家对于现实的思考与表达,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解与追求。
这些价值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与创作风格。
2021文学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及精神指向价值范文3
2021文学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及精神指向价值范文 在评价当下中国文学的价值时,上世纪80年代总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出现,许多文学经典都诞生于80年代;当下堪称顶尖的中国作家,也几乎无一例外是起步于80年代或者深受80年代文学影响的。
而今当我们回顾历史,冷静思考八十年代的“文学热”,会发现它早已超越了文学自身的特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政治的因素,另一方面亦受当时时代的影响。
可以说那种“文学热”不是文学的“常态”,是外力给文学披上了华丽的衣服,而当文学还没来得及思考自身的处境时,其华丽的外衣已失去了色彩,再也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但无可否认,每个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文学的记忆都是甜美的。
查建英回忆说:“还记得那时候,我上大一大二的时候,北大书店经常有赶印出来的中国和外国书,印的质量都很差,但都是经典,什么‘三言二拍’、巴尔扎克、狄更斯,一来书同学之间就互相通报,马上全卖光。
当时还没有开架书,图书馆里的外国小说阅览室里就永远坐满人。
”[1] 这种读书的热情,在当今时代难以再现,它显示文学在八十年代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整个八十年代,人文学者以其睿智的思想主导着社会的话语权,他们试图借助这套社会话语,左右社会的形式。
当今时代,文学作为“政治工具”、“时代晴雨表”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潮流,浸染给文学过多世俗化、功利化色彩,出现了“拜物主义”、“拜金主义”、“商业主义”等社会文化现象,诚然,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如果视这些东西为圭臬、为上帝、为神明,人就被会这些东西所主宰,人的精神就会被侵蚀。
人类无节制地发展物质一维、精神失去了根基,就容易困惑、浮躁。
在这个时候,文学就是一剂良药,我们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来帮助我们追问和解答超越文学作品本身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的反思。
一.文学的实用价值 文学作为人类有意识创造的产物,正如学者罗崇敏所言:“蕴涵着丰富的内在实用价值,这种实用价值的释放不但形成对人及其生活的影响,还形成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影响。
文学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与培养
文学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与培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它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情感的渲染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够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个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
文学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的阅读,而是广泛地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对于大众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与培养作用。
首先,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导人们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戏剧,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都引人入胜,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美、善、真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古希腊的史诗《奥德赛》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英雄奥德修斯的传奇冒险故事,使人们对于勇敢、智慧和忠诚等美德产生崇敬之情。
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悲剧的结局,让人们对于爱情的深切体会与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呈现出的情感魅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趣味得到培养和引导。
其次,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描述生活的方式,为人们开阔视野,增加审美经验。
文学作品中经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
这种体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培养宽容与包容的心态。
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李白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豁达,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由与奔放的审美,激发了大众寻求自我的欲望。
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则深情地描绘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让人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敬意。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细节,丰富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感知和对于美的领悟,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水平。
再者,文学作品对于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也具有重要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思想的探索,关注的是人性、道德、责任等核心议题。
作家通过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透彻洞察,呈现出独特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世界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通过以伊丽莎白·班内特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价值观的转变。
文学艺术的审美观点
文学艺术的审美观点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学科,它探索人类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
在文学艺术领域,审美观点是指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的主观看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点,这反映了个体的独特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因素。
一、主观美与客观美主观美观点认为美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取决于个人的情感、心理和经验。
在文学作品中,主观美观点认为美是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来实现的,重视作品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共鸣。
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的审美评价是独特而个性化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与之相对,客观美观点认为美存在于作品本身,是一种客观的属性。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美和艺术规律,关注艺术技法和结构的完美性,认为有一些客观的标准可以用来评价艺术作品的美。
客观美观点追求普适性和规范性,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可以被共享和认同。
二、传统美与现代美传统美观点是指对于古典艺术和文学传统的欣赏和推崇。
传统美强调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传统艺术形式和传统审美标准。
它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文化内涵以及对于历史传承的尊重。
传统美观点认为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是经过长期时间验证的艺术经典。
现代美观点则更加注重对于当代艺术的认可和理解。
现代美关注时代特征、社会问题和个体经验的表达,它对于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现代美观点认为艺术应该与时俱进,不应受到过于束缚的传统规范,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
三、哲学美与实用美哲学美观点关注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思想,强调作品对于人生、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启示。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该通过表达真理、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思考来实现审美价值。
相对而言,实用美观点更加注重作品对于生活的实用性和娱乐性。
实用美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应该给人带来快乐、放松和享受,更关注作品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四、多元美的共存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点多元而复杂。
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个人经验造就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同时,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流派也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其作品以精细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审美特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包括意境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人性的揭示以及艺术的追求。
一、意境的表达中国古代文学善于通过细腻描写来传达独特的意境。
比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雄鹰的赞美之情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又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对江南风景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中,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些作品通过精心的描写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到美的愉悦。
二、情感的抒发中国古代文学以其情感的深沉和真挚而闻名。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复杂情感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元代作家关汉卿的《汉宫秋》中,通过对王昭君与匈奴的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无限追求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些情感的细腻描绘不仅能够打动读者,更能引发人们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三、人性的揭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明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才情出众却深陷情感困扰;又如元代杂剧《西华山》中的小华,表面强硬却内心痛苦。
这些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多样化和普遍性,使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从而对人类思想和行为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艺术的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古诗还是古文,其语言都经过精心的修饰和雕琢。
古代文人通常注重音韵美、意象美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达到表达方式的美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意境的塑造,通过诗人的感慨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艺术追求的表现使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观点
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观点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通过文字来传达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
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观点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将从内容、技巧和情感等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观点。
一、内容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评价其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
一个精彩的文学作品需要有深度和张力的故事情节,能够真实地展现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作品的主题也必须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相关,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文学作品还应该具备思想性和观点的引导,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为读者提供思考和启发。
二、技巧文学作品的技巧是评价其艺术性的重要标准。
文学作品需要通过恰如其分的描写和刻画,塑造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实可信。
同时,作品的结构和篇章组织也需要足够合理和巧妙,使整个作品具备引人入胜的效果。
此外,作者需要巧妙地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情感文学作品的情感是评价其感染力的重要标准。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引起读者的情感激荡和思考。
作者需要通过情感表达的真实和细腻,将作品中的情感情绪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并产生情感共鸣。
同时,作品中的情感还应该是多样化的,既有激情澎湃的情感,也有温情脉脉的情感,以及忧伤、喜悦等多种情感的表达和描绘。
四、审美观点审美观点是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是指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艺术的认识。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经验会对审美观点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评价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时,需要考虑作品所表达的审美观点与读者的个人审美观点之间的契合程度。
一个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点是否独特、深刻,是否能够引导读者产生新的审美体验,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观点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内容、技巧和情感等角度去评价和欣赏文学作品,而作为作者,则需要通过对内容和技巧的努力,去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并传递给读者。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个性化与创新性的。
艺术家和作家通过他们独到的视角和感知力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思想,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而创新则是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他们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打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其次,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与情感和情绪紧密相关的。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和共鸣,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共同体验。
艺术作品通过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在观众或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使其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最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展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趋势和倾向,也有不同的艺术流派和样式。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作品,还是现代的先锋艺术,都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和风格。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也会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深远影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创设主题情境,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
创设主题情境,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
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于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尝试审美创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内涵理解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1、“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内涵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新概念,但并非新事物。
传统小学语文中的文学教学,从价值定位看,文学审美存在着文以载道等偏离“审美”的价值取向;从学习内容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常常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从教学方式看,其仍然重视对文本的分析和对知识的传授。
新课标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对既往小学语文文学教学的纠偏与完善。
从价值定位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是“审美”,指向核心素养内涵中的“审美创造”。
该学习任务群应关注“感知、鉴赏、表达”三个完整的文学学习过程,围绕“审美经验、审美品位、审美表达、审美观念”四个方面来整体设计。
审美经验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感知过程,这个感知过程是积极的,需要结合一定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审美品位便要从感知、经验上升到知觉、理解的层面,文学的知觉过程离不开欣赏评价,是对文学阅读和审美经验深度加工的过程。
审美表达不仅体现在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审美体验,还体现在能主动追求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
审美观念便要求学生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文学的学习起点在于整体感知、获得审美体验,发展是要提高审美品位,终点是要进行表达创作、实现审美创造、形成审美观念。
试述文学经典的审美特质
试述文学经典的审美特质作者:王波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期何谓经典?刘勰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种文学作品。
童庆炳先生认为其有着独特的审美特质:“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诚然,“人性心理结构”在其有时空的超越性和文化的传承性,“共同美”在其有审美的体悟性。
一、时空的超越性文学经典一经形成,超越时空,其间蕴含着一种无法名状的价值理性,有着权威地位和恒久魅力。
(一)权威的地位。
这是文学经典的外部选择。
文学经典的形成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认同和推动。
第一,认同,时间洗礼。
文学经典即权威作品,意味着榜样的力量,其意义持久、价值深远、政治正确、品味纯正等,必然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
经典,流行是一个先决条件,如王之涣诗、柳永词等。
文学经典的形成也有一个“排座次”、“上皇榜”和“人教材”的进程,经典需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文学经典大多“入教材”,成为影响读书人的必读书目,蒙学、经学、文选、诗选教材,皆历择而定。
经典成为一种示范和效用,“引经据典”也被用来证明经典的权威性。
第二,推动,空间垂范。
文学经典既要维系传统的意向,又要保持鼎新的冲动。
经典即“过去活在当下”.文学经典起着表达、阐明和弘扬的作用。
《诗经》地位确立,孔子主张“小子不学诗无以言”,证明其在广泛的空间意义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之涣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传唱甚广;柳永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流行极火。
文学经典体现的一种规范意识和基本价值,并不在于某一时某一地的盛行,而在于最广大的空间笼罩,弥漫着“一种经典意义的所在”。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古诗文选编人中小学教材一直纷扰,但经典诗文必须存垂范空间。
文学经典要地位确立,权威树立。
(二)恒久的魅力。
这是文学经典的内部积淀。
文学经典有着文本内在的对话性和审美的丰富性,在不断的激活中生成。
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
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涌现出许多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展现了青春的多元面貌和时代的变迁。
这些作品呈现出一系列审美特点,既与传统文学相承又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
一、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常常关注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和现实的挑战。
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冲突。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社会背景,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描绘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真实的表达和饱满的情感呈现,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
作家们对青春期的恋爱、友情、家庭关系等主题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现代青年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困惑。
这些作品常常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通过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并促使读者思考自我身份认同和情感价值。
三、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尝试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展示出极大的创新意识和多样性。
作家们突破传统文学的框架,采用多元的文体和叙述方式,如书信体、网络日志、短篇小说等形式,为作品注入了更加生动鲜活的特点。
这种创新性的尝试使作品更加贴近青年读者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折射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折射。
作家们通过对就业压力、教育制度、城乡差异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描绘和探讨,呼应了青年群体面临的社会困境,引发了对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些作品承载了深刻的社会关怀与责任感,为青年读者提供了反思和启迪。
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拓展。
作家们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传统和哲学智慧的引用和再创造,构建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意象,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价值内涵。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理解古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审美
汇报人:XX 20XX-01-23
目 录
• 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概述 • 古代文学中的艺术审美表现 • 古代文学审美观念与艺术审美的关系 • 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 • 古代文学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 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承
01
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概述
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定义
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是指古代人们对于 文学作品所持有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念,包括对文学作品的题材、形式、 风格、语言等方面的要求和评价。
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特点和要 求,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特点
1 2 3
重视情感和意境
审美体验与感受的个体差异
文化背景
个人经历
审美能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古代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存 在差异,如对同一部作品的理 解和评价可能因文化背景的不 同而有所差异。
读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经历也 会影响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 美体验和感受,如对作品中人 物命运的共鸣程度可能因个人 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古代文学中的审美体验
情感共鸣
古代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读者的情 感共鸣,使读者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愉悦。
意境营造
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 情感等方式,使读者沉浸于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
韵律美感
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歌赋等韵文作品,通过押韵、 平仄、对仗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韵律美感,使读者在朗 读或吟诵时感受到音乐般的愉悦。
创新发展
在古代文学审美观念与艺术审美的互动关系中,双方不断推动彼此的创新发展。新的文学创作手法和艺 术表现形式不断涌现,丰富了审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审美交流以及审美诠释活动?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审美
交流以及审美诠释活动?
理解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审美交流和审美诠释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审美体验: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即通过阅读和感受
文学作品,在感官和情感上产生愉悦、启发或共鸣的体验。
这种体验涉及到作品的美感、艺术形式、情感表达以及语
言的韵律和意象等方面。
2.审美认识:文学接受也是一种审美认识的过程,即通过文
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获得对美学价值、艺术表现以及文
学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魅力和意义的分析与把握。
3.审美交流: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的活动,读者通过阅
读和欣赏作品,与作品进行对话和互动。
这种交流可以是
内心的私人体验,也可以是与他人分享和讨论的社会活动,从中获得与其他读者的情感共鸣和认同。
4.审美诠释:文学接受还涉及到一种审美诠释的过程,即对
作品的解读、诠释和赋予意义的活动。
读者通过自己的经
验、知识和背景对作品进行解读,并赋予作品个人的主观
理解和意义,从而与作品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综上所述,理解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审美交流和审美诠释活动,意味着将阅读文学作品视为一种艺术体
验,通过感官、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与作品发生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审美认识和诠释,与作品以及其他读者共同构建审美经验和文学意义。
它不仅是个体的审美体验,也是与他人的情感共鸣、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
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智慧,更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了大量的情感、哲理和历史信息。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在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方面的特点与意义。
一、审美标准的体现1. 崇尚自然与天人合一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种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诗经》中的“采薇”一篇,通过对春天采采薇草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2. 追求美的平衡与和谐古代文学对美的追求注重平衡与和谐。
这种审美标准常表现在诗歌的韵律、对仪态之美的描绘等方面。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中,描绘了秋夜的美景,其用字恰到好处、行文顺畅,给人以平和、和谐的美感。
3. 重视情感的真挚与纯粹古代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多以真挚、纯粹为主。
古人认为,情感应当真实地表达,不做虚情假意的伪装。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表白,表达了纯粹的爱意,无数读者被这种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二、价值观的体现1. 忠诚与忍耐的价值观古代文学中强调忠诚和忍耐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对君主的忠诚、家庭之爱、友情之重等方面。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取经途中,对师父唐僧忠心耿耿,不计个人得失,忍受了各种艰苦和困难。
2. 孝敬与家庭观念古代文学对孝敬和家庭观念的重视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化中,孝敬是一种优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
《孟子》中的“七步成诗”故事,表达了孝子报答父母的伟大情感。
3. 仁爱与人道主义古代文学中还强调了仁爱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出对他人疾苦的同情和关怀,以及对社会正义与和平的渴望。
《水浒传》中的宋江带领好汉们对抗贪官污吏,保护百姓,体现了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
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对后世文人墨客的启迪和熏陶。
审美经验:文学人类学的伤痛与承诺——文学研究人类学范式的审美之维
的 理 论 视 野 。后 理 论 时 代 , 文 学 理 论 重 建 “ 学 焦 点 ” 学 科 诉 求 中 , 由 审 美 经 验 的 引领 文 在 文 的 经
学 人 类 学 将 会 返 回 文 学 家 园。 关 键 词 中 国 语 境 文 学 人 类 学 审 美 经 验
王 大 桥 , 京 大 学 文 学 院 博 士 后 南
言说 还 会 在 文 学 研 究 的 理 论 话语 中 徘徊 ,关 于文 学 “ 的研 究 ” “ 学 的研 究 ” 然 会相 互 启 发 和 竞 争 , 与 文 依 文 学 人 类 学 却 因此 获 得 了理 论 反 思 的机 会 :文 学 人 类
学 研 究 范 式 中 曾被 有 意 无 意 忽 视 的 审美 维 度 能 否 敞
训诂 、 订 等 结 合 起来 , 造 了具有 中 国本 土特 色 的 考 创
表着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兴起 、发展与繁盛 的三个
重要 阶段 , 理 论 思想 通 过 欧 洲 和 日本 传 人 中 国 , 其 万 物 有 灵 论 、 留物 说 、 理 共 同说 、 式 与 图腾 崇拜 遗 心 仪 等 核 心观 点 在 神话 与文 学 的关 系研 究 中有 着 深 远 的 影 响 。对 欧 洲 神话 理 论 产 生兴 趣 的 学人 相 当一 部分 是 文学 家 ,以文 学 家 的 眼光 从 文 学 的角 度 去 认识 神
文学 比较 范型。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 母题及其主题 学方法 、历史 , 董作宾的“ 看见她 ” 主题研究
和顾 颉 刚 的 “ 姜 女 故 事 ” 孟 研究 昭示 了 “ 比较 ” 型在 范 实 践 中 的可 能性 。歌谣 作 为弱 化形 态 的文 学 , 比较 在 研 究 的视 野 中 ,通 过母 题 把 所 需 的材 料 加 以排 列 组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与审美一、名词解释1.审美经验[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
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
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形式美答: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从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
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如诗歌中的节奏美、韵律美、诗行排列美等,在小说、戏剧文学及散文方面,结构上讲究对比、完整与风格上讲究多样、变化、统一等就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传统诗论中的“点铁成金”?[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点铁成金”的出处“点铁成金”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点铁成金”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
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2)“点铁成金”的基本含义①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化;②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化腐朽为神奇。
以中外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对文学审美意趣的理解
以中外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对文学审美意趣的理解文学审美意趣是指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兴趣。
它是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感受到的美感、情感和思考的过程。
对于中外文学作品来说,人们的审美意趣会因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个人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文学审美意趣的一些理解:1.情感体验和共鸣: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激发读者的共情能力和情感体验。
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情节,文学作品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情感,并使其体验到喜怒哀乐等情感。
2.美学享受和审美愉悦:文学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美感,给予读者审美享受和心灵愉悦。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富有诗意、音乐感和视觉美,能够使读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的饱满。
3.思辨和思考: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思辨性质,通过对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探索和反思,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自省。
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唤起读者对世界的思考,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艺术表达和语言魅力:文学作品通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展示了语言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通过精细的描写和叙事,文学作品能够在读者心中勾起画面感和声音感,带来强烈的感知体验。
5.文化体验与跨越时空:中外文学作品可以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和文化边界,感受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故事。
通过文学,读者可以体验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视野和思维。
每个人对文学审美意趣的理解可能因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而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不同的读者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产生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趣,并通过阅读来丰富个人生活和心灵世界。
文学的审美接受
文学的审美接受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审美接受是基于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复杂性,是对人类生活的深入思考和体验的反映。
而人们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会受到个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决定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喜好和审美感受。
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与人的情感体验密不可分。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达来传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精神生活的。
当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受到作品中情感的感染与共鸣。
例如,在《红楼梦》中,读者可以深入感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感受到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这种情感共鸣会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反思,从而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也与人的文化背景有关。
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同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孝”、“忠”等传统美德的追求和弘扬,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赞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这种价值观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因此,文化背景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具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的生活经验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
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会有不同的经历和遭遇,这些经历和遭遇会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曾经历过战争的读者会更能深刻地理解作品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和批判,从而对作品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的情感体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等。
因此,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我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开放的心态,以更加深入、全面地感知和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内涵,从而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 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 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
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 越是美。(罗丹:《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
应注意:审美愉悦具有丰富内涵。
能引起集中、明确、强烈的审美愉悦的事物,是 美的事物,人们概括这些事物的基本特征,以之 为美的范型。历史形成的、被广泛接受的美的范 型即审美理想。
应注意:审美理想的作用和复杂性。
二、文学的审美客体
文学客体——文学写什么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这是最为流行的化丑为美的写法。
真实的性格表现为美
如罗丹所言:“在艺术中,有‘性格’的 作品,才算是美的。”
丑陋的阿Q
各类事物的审美特性
对事物的审美观照不能理解为只是观照 “美”(美丽,beauty)的事物。
构成社会生活整体的各种事物具有不同的 审美特性,如美丽、优雅、和谐、宏伟、 丑陋、笨拙、卑劣、俗气等。
能直接给人以精神愉悦的是优美的事物。 崇高、悲壮的事物给人以崇高感,是蕴含 理性内容的精神愉悦。
美的本质
哲学的意义上的“美”,则指向美 的本质。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各种美的现 象,但美的本质却是很难定义的。
因为人的审美对象不仅仅是优美的
对象,还包括具有崇高、滑稽、丑
等特性的对象。因此我们有时还会
说残缺美、崇高美等 。
东汉说书俑—— 并非优美的造型
审美与文学的审美经验
“审美”是人的某种性质的意识活动,所指的是人 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不能理解为有一种客观实体 化的“美”,然后由人来“审”,“审美”不是 也不能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因此所谓“审 丑”“审智”等一类动宾结构的说法也是不成立 的。“审美”这个词稍嫌笼统,严格说应该区分 审美经验、审美对象、审美知觉等,总称为审美 活动。
1978年版,第25页,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第270页)
三、文学的审美创造
审美理想的功能
以审美理想为标准、 范型观照各类事物, 展现它们的审美价值。
引导人们创造具有审 美价值的作品和人生。
如李白、王维的诗歌, 英雄传说、才子佳人小 说等。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审美活动是人以非功利的态度对待事物,无偏见 地直观事物本身,由此让事物得以本真呈现,从 而获得情感愉悦的活动。
文学的审美经验
从文学主体的角度讨论审美需求、审美态 度、审美理想、审美愉悦等。
从文学客体的角度讨论审美对象的审美属 性。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讨论人的审美创造活动 及其产品的审美价值。
注意美丑的辩证关系
由于美丑的标准可能变化,美丑关系具有 相对性、复杂性,美丑内涵的不同阐释, 所以也产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如:“丑到极处即美到极处”之类。 罗丹的“在自然中人以为丑的东西在艺术中可
以变成极美”的说法,要在罗丹的语境中才能 正确理解。
罗丹雕塑作品
老娼妓
思
罗丹论美丑内涵
主 文学化 体
客 体 (社会生活)
人化的自然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作为文学客体的整体社会生活
存在的整体性,美丑、善恶、真伪相随相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先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审美观照的对象是社会生活的整体。因此,文学 艺术不能回避对丑恶的描写和表现。
以超功利的态度对待艺术、自然,使之成为审美客体。 力求进入一种超越自身欲望、情感制约的自由状态。 专注于对象本身的观照,以超越各种概念化偏见的态
度观照事物感性形象及其本质。
以审美态度对待客体,由此产生的愉悦是审美愉 悦。
审美愉悦与审美理想
在非功利、非概念的观赏中产生的情感愉悦是审 美愉悦。是人的感性、理性力量和谐运作的结果。
“丑”是否具有审美价值?
这是讨论审美愉悦的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说美是表现正面审美价值的词,丑则
是表现负面审美价值或审美反面价值的词。 人有审美理想,追求审美价值,那为什么
文学艺术作品还要描写“丑”?
“艺术家可以对丑的对象进行美的描绘,藉此 用丑来强化整体的审美价值。”(《西方哲学英 汉对照辞典》,第1033页)
古典艺术之美
描写美的事物、 事物美的部分, 回避或弱化不 美的内容。
如古希腊雕塑 《拉奥孔》
(1506年在罗马发掘的 一座雕像)
形式消灭内容的可能性
艺术创造上流一个说法:化丑为美。 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以美的形式描写
任何内容。
——这是唯美的主张,只有形式美。
描写丑陋外形之中精神的崇高与灵魂的高 贵。
文学的审美经验
导言:什么是美与美学
“美”这个词的使用
日常话语中的“美”,一般是指优美的对 象和美感。
在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凡是好看、好听, 让人直接感受到心情、情感、精神愉悦的东西, 我们不自觉地称之为美,如美文、美景、美食、 美人等,有时也扩大至思想美、心灵美、行为 美、环境美等。
优美的画作 [清]任伯年《花鸟册页》
一、感受文学之美
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审美特征
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审美。
西方“历史上一直把美学作为艺术理论的名 称”。(卡勒:《文学理论入门》,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8年版,第34页)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 审美意识形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
程》,第72页)
审美需求
人肯定有审美需求。
认识过程从感性开始,需要有一种尽可能无偏见的开 端。
人对世界除了理性判断之外还有情感评价。 在纷繁的世界中,美丑、生死、明暗、善恶、真伪并
存,人有真善美的追求。审美需求体现的就是人的美 丽的向往。
审美需求,导致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
人审视艺术、自然、社会的一种特殊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