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
《杨柳青》教案及教学反思
《杨柳青》教案及教学反思《杨柳青》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歌活泼风趣。
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教唱时,要让学生听几首扬州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初步感受扬州民歌风格特点。
歌曲可用领唱与齐唱或女声表演唱的形式演唱。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2、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3、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播放课前音乐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古诗师:同学们,伴随着美妙的江苏扬州音乐《拔根芦柴花》,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提起江苏扬州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好多诗人曾经在作品中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风光师:扬州确实有着令人神往的美景!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游览扬州的美景吧。
(播放《杨柳青》的音乐,出示扬州风光图,让学生欣赏画面。
)【寓教于乐】1、感受歌曲师:扬州不但山美水美,扬州的民歌更美呢。
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江苏扬州的民歌《杨柳青》。
(1)初听:这首歌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轻松,活泼)(2)再听:这首歌唱的什么?歌曲的名字与内容的关系?劳动人民下田干活的情景,你觉得几拍子比较合适?(了解歌词内容,歌名与内容的关系,体会几拍子的)(3)再听:从歌词上看它更是与众不同,你发现了吗?(了解衬词的作用)师: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
扬州民歌演唱中的方言运用及其研究
扬州民歌演唱中的方言运用及其研究
邵萍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本文通过对扬州方言的地域特征、扬州民歌的音乐风格、扬州民歌中字与衬词的处理、扬州民歌润腔行腔的语言韵味等方面的研究,论述了扬州民歌演唱中扬州方言的运用,以及对扬州民歌演唱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总页数】7页(P119-125)
【作者】邵萍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6
【相关文献】
1.方言传承在地方民歌传承中的作用研究——以扬州方言及扬州民歌为例 [J], 孙菲昳
2.论句式配价在方言研究中的运用——兼评《湘方言动词句式的配价研究——以隆回方言为例》 [J], 彭晓辉
3.湖南炎陵客家民歌演唱中的方言运用研究 [J], 邝淑芳
4.扬州评话中的方言词的翻译与研究——以《皮五辣子》为例 [J], 钱蓉蓉
5.扬州评话中的方言词的翻译与研究——以《皮五辣子》为例 [J], 钱蓉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州民歌教学——声情并茂
114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扬州民歌教学——声情并茂廉 蕾(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中心小学,江苏 扬州 225109)【摘要】扬州民歌教学在培养当代学生音乐素养和民族自豪感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通过“声”与“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相结合进行音乐教学,提高学生民歌演唱的技巧和丰富演唱情感,使得扬州民歌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得以继续传承。
【关键词】扬州民歌教学;声情并茂【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8-0114-02【本文著录格式】廉蕾.扬州民歌教学——声情并茂[J].北方音乐,2020,09(18):114-115.当下,流行音乐十分受到人们的喜欢,尤其是一些青少年。
走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流行音乐,包括在校园里,许多少年儿童都在模仿一些明星演唱流行歌曲。
对于中国新一代的孩子,音乐课上每次问道:“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优秀的民族歌曲?”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民族的即世界的。
”远的不说,就自己家乡的民歌——扬州民歌,拥有千年的文化历史。
如何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使学生接受和热爱民歌,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重任。
一、声(一)吐字引起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演唱歌曲,势必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增添学生的自豪感。
同时,作为民歌的独特魅力,方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项。
扬州方言特点,发音几乎没有卷舌音,声音放在舌尖上。
比如在扬州民歌《杨柳青》歌词中“晨”的发音要变翘舌“chen”为平舌音“cen”;“水”的发音要变翘舌“shui”为平舌“sui”。
在这首歌中,除了将翘舌音变平舌,还有些字要变音发声,比如“麦”读作“mo”;“哥”读作“guo”。
加入方言的演唱,使得民歌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使得学生对民歌的学唱非常感兴趣。
歌曲《杨柳青》谱例(二)衬词衬词是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他没有任何实际含义,确是区分各个地方民歌的一个标志,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本文以《拨根芦柴花》为例,从扬州民歌演唱的方言特点、演唱技巧、情感处理,发音处理,文化传承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歌及民族独特的艺术。
本首歌的情绪欢快、激昂,同时又有含蓄,羞涩,扬州的地区优势,使得扬州民歌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特色,既有南方方言的优美柔情同时也具有北方方言的豪放爽朗,因而在江苏民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民歌风格各异,江苏民歌极具个性、明快又优美的旋律、淳朴的歌词、具有特色的方言是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尤为突出的是扬州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本首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扬州民歌;演唱方法;文化传承一、江苏扬州民歌演唱中方言的特点(一)发声方法,语言特色江苏扬州所在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区。
扬州属于江苏中部地区,方言特色有着苏南方言的轻柔圆润,同时也有苏北方言的干练豪爽,有着地方优势的扬州,方言极具特色,扬州传统的方言特色和地方民歌婉转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得扬州民歌存有不一样的风韵,画龙点睛。
扬州方言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通常区分不开“n”和“l”两个声母,前后鼻音没有区别,如“牛”,“刘”不分;“你”,“里”不分;“凝”,“林”不分等;平仄不分:如“早”,“找”不分;“cong”和“chong”,如“丛”,“重”不分等;扬州方言有许多的合音字,如“忙”是“马上”的合音,我忙来就是我马上来的意思;“供”就是“告诉”的合音,我供你就是我告诉你的意思等。
扬州方言的韵母特点,双元音变成单元音。
扬州方言也不区分尖音与团音(二)方言特征,地方色彩民歌通俗易懂就是人民的歌曲,它是从生活中创作的。
以各地方言为语言基础,从而有不同的韵味,通过方言的声调、语调的不同,形成优美的旋律。
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泥土气息,它的创作是即兴的,传播是口头的,内容是生活中而来。
扬州百姓地道的方言演唱更是为其地域性增加风韵。
中国地方民歌对提升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以江苏扬州《茉莉花》为例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8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中国地方民歌对提升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以江苏扬州《茉莉花》为例文/庞小连摘要:民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
江苏扬州的《茉莉花》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流传甚广,深受人民喜爱,大学生学习和欣赏《茉莉花》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地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当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国地方民歌;江苏扬州《茉莉花》;音乐审美1 中国地方民歌在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民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早的民间音乐样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最广、最受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
民歌在人民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经过长期的口传心承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加工提炼、不断变异的艺术特点。
它源于生活,与人民的生活有直接、紧密的联系,广泛深入人民的生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心理素质、气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
民歌的历史悠久,流传面广,传唱中的情况比较复杂,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的地方会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词曲产生变化,使用地方语言演唱,融入地方曲调特点和语言特点。
因此民歌具有“地方性”的艺术特征。
民歌所唱的歌词,大多是“乡侬俚语”,人们用较单纯的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地方色彩。
如江苏扬州《茉莉花》、云南弥渡《绣荷包》、湖北恩施《龙船调》、河北中部《小白菜》、江苏苏州《孟姜女》等地方性民歌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世代流传并极具代表性。
以地方民歌为例,大学生通过学习及欣赏各民歌领略各地方音乐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旋律曲调之美,江苏扬州《茉莉花》曲调抒情柔美,委婉曲折;云南弥渡《绣荷包》表现古代女子的爱情生活,让我们看到古代男女对爱情的信念和向往;湖北恩施《龙船调》的音乐生动活泼,节奏欢快鲜明,小姑娘和艄公的对唱俏皮欢乐,歌曲中融入有趣的方言对白,塑造了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形象;河北中部《小白菜》把失去亲娘的孩子比作小白菜,旋律凄婉,令人泪下;江苏苏州《孟姜女》讲述了古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春季唱到冬季,体现了“孟姜女”一年四季的心路过程,音乐表现了一种哀怨之情。
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作者:葛灵月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4期【摘要】2015年9月1日我院研究组在邵萍副院长、李向阳书记、戈弘老师、袁野副教授等老师的带领下下乡去高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进行了采风活动。
本次采风活动是以座谈会的形式邀请了高邮民歌的第二代传承人王兰英第三代传承人曹德怀等相关人员。
本次采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使得高邮民歌的传承更具专业性与推广性。
【关键字】高邮民歌;王兰英;曹德怀;传承发展扬州是中国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
扬州是一座历史久远的文化古城,水美、人美、歌更美。
千百年来,扬州民歌就如扬州柔情的水一般,不仅滋润着扬州人的心田,也让很多的异乡异客流连忘返。
而在众多扬州荟萃之中,高邮民歌则是其中的一株奇异之花,它源远流长,芳香四溢,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007年10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高邮中国民歌之乡荣誉称号,高邮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歌之乡”。
2008年6月14日,高邮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高邮民歌的传承高邮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不了传承人的代代相传。
然而当今社会传承人日渐稀少,许多民歌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对高邮民歌当代的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高邮民歌的传承人1、高邮民歌第二代传承人王兰英王兰英1937年出生,现79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她将江苏扬州高邮民歌《数鸭蛋》唱到了北京。
王兰英老师讲述了这首高邮民歌《数鸭蛋》的形成过程。
在王老师小时候祖母总是在她睡觉前给她唱这首歌曲,当初并没有完整的歌词,也没有成型的曲调,只是在睡前作为哼唱的摇篮曲。
大约在王老师十几岁时在武安乡的春节文娱活动中开始演唱民歌小调。
慢慢便开始成立了业余文工团,县里搞活动,王老师等人便会一起去表演节目。
扬州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黄钟大吕58扬州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葛灵月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摘 要〕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
扬州民歌作为地方民间生活文明的缩影和智慧,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扬州地方音乐有着丰富内涵和内容,扬州民歌正是表现扬州民间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本文以扬州经典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为例,从音乐本体出发,结合扬州江都的地理文化背景对扬州地方音乐进行研究。
〔关键词〕扬州;江都;民间音乐;《一根丝线牵过河》;作品研究一、《一根丝线牵过河》的背景地方音乐的自发性使民间音乐从业者并不重视对相关资料的记载和保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根丝线牵过河》在扬州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诞生了。
《一根丝线牵过河》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扬州民歌,流传于江苏扬州江都周围一带,歌词朗朗上口,曲调优美。
在中国民歌中,“丝线”是一个较为经典的主题。
丝线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在古代象征着月老的红线,牵连着一对男女的姻缘。
这里的民歌借丝线反映出古时劳动人民淳朴、热情、大方的生活场景。
扬州古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
经济繁华,储蓄了汉代吴越、燕赵的文化精髓,使得扬州文化充满生机,文化底蕴深厚。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看,扬州地方文明受历史、环境、地理等方面的影响,使其音乐文化在方言、旋律、调式调性等方面产生具有扬州特色的因素。
笔者拟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结合音乐学分析手法,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文化地理学研究视角结合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对扬州地区的江都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进行研究。
二、《一根丝线牵过河》的艺术分析 《一根丝线牵过河》是一首扬州江都民歌,是江都真武、邵伯一带农民在栽秧时打的号子,通常称为《撒趟子撩在外》,又名《十根丝线》。
20世纪50年代初,在江苏省音协组织的采风活动中被挖掘,由江都邵伯民歌手黄凤英、施登英演唱,费克记谱。
对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的思考
对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的思考摘要: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面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试图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双重视角,来探讨学校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有计划地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文化部门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民间音乐;传承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中曲折前进的。
从西学东渐到学堂乐歌。
西式音乐教育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
1927年,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院,从而掀开了中国音教史新的一页,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
作为一种异质艺术文化,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
现如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300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
然而,由此又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以西方欧洲音乐为中心论、中国音乐落后论、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游走在教学大纲之外。
我们这些“科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二、民间音乐不能在不经意间灭亡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外来文化,不少人开始追求新鲜艺术时尚的潮流,而疏忽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
表面上看民间音乐还在静静地流传繁衍,然而它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已经慢慢丢失。
以电子音像产品为主的新时期音乐传播文化使大众的音乐欣赏渠道变得无比广阔,口传心授的民间音乐已经逐渐写入了教科书。
如果意识不到这些问题,那么可贵的民间音乐遗产就会在不经意间消散。
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中国的昆曲被列为世界首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到2009年,我国已经有古琴、南音、侗族大歌、粤剧、藏戏、花儿、呼麦等29个项目列入该名录,中国成了世界上列入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幼儿园教师小课题研究参考选题
幼儿园教师小课题研究参考选题1.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纸艺特色活动的研究2.通过体验教育促进幼儿班级共同生活的实践研究3.深化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以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合作的研究5.军营文化渗透于幼儿园领域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6.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7.幼儿园中国画教学活动主题化的实践研究8.基于儿童生命完整的幼儿整合教育研究9.本土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10.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11.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2.幼儿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发展研究13.童画童说 --通过儿童画解析幼儿的内心世界14.教幼儿折纸的实践研究15.从材料入手探索提高小班娃娃家游戏水平的方法16.家园共有有效互助 --在教学实施中共享家长资源研究17.幼儿数学智能在区域活动中的开发18.对小班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探索19.家园共育助教活动的研究20.动画片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影响探索21.城乡互动-促进乡镇园保教质量的实践与探究22.中班幼儿晨间体育活动区材料投放及指导的实践23.幼儿绘画和语言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24.浅析影响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因素及对策25.中班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26.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27.大班早期阅读指导策略28.中大班个别幼儿行为研究29."化人式 "园本课程研究30.开展传统文学经典阅读构建儿童本位的“和美”文化研究31.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32.幼儿园绘本阅读与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的比较研究33.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的有效性研究34.幼儿绿色生活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35.农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36.特殊家庭幼儿教育的个案研究37.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38.幼儿园礼仪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39.幼儿园大班版画材料挖掘及表现形式开发的实践研究40.3--6 岁幼儿在阅读中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41.在手工制作中培养农村幼儿创新能力的研究42.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实践研究43.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初步探索44.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特色活动的研究45.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46.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有效性的研究47.幼儿园开展乒乓活动的实践研究48.幼儿园节日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49.融合民间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研究50.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扬州民歌实践研究51.家园合作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研究52.优秀民俗文化在早期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53.优秀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传承教育研究54.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55.名画欣赏中幼儿审美力与创造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56.幼儿水粉画教学的研究57.农村幼儿园晨间户外活动实践与研究58.对农村幼儿园特色美术活动的探究59.构建幼儿园适宜性人生教育课程60.幼儿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教育的研究61.通过刺绣活动培养幼儿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62.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园本化探索与实践研究6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64.园本课程建设中田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65.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研究66.幼儿经典图画书阅读的指导策略67.学前儿童生活礼仪课程的开发与研究68.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实践研究69.教师眼中的法律世界70.绘本阅读教学中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利用研究71.园本课程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72.依托地方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策略的研究73.在幼儿园“主题教学”背景下的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研究74.乡镇留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75.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76.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研究77.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78.家园合作拓宽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79.农村幼儿园教师艺术技能培训的研究80.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81.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82.大班留守儿童口语交际障碍的成因及对策83.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的问题与对策84.故事对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85.幼儿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86.在添画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87.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与研究88.利用农村教学资源引导幼儿玩数学游戏的行动研究89.利用游戏活动促进大班幼儿体商的实践与研究90.启蒙冶情快乐成长培养幼儿 "童心素养 "的实践研究91.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潜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92.地方教育资源在幼儿园中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93.幼儿园安全工作实效性研究94.幼儿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95.幼儿彩泥画特色活动的实践研究96.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与教学方式研究97.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研究98.幼儿园版画教学的实践研究99.心理调适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100.民间童谣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101.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102.利用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幼儿优良品质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103.优秀民俗文化在早期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104.幼儿园大班音乐综合活动课教学105.协同农村的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的经验106.农村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107.电视广告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利与弊108.探析 0-3 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环境109.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110.浅谈小年龄段幼儿的安全意识-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111.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112.托班幼儿入园适应集体生活的探讨113.家园合作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探究114.如何通过幼儿看图说话来增强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115.探究优化幼儿-日生活活动细节的过渡116.0-3 岁婴幼儿教育机构环境的融合与优化117.如何加强区域性体育游戏情境化的研究118.早期阅读促进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119.创造数学区促进幼儿操作能力发展的研究120.托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实践研究121.如何培养幼儿提出问题的能力122.实施科学的早期阅读培养,让孩子自主快乐成长123.幼儿礼仪园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124.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125.家庭礼仪教育的培养与研究126.公共礼仪教育的培养与研究127.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128.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研究129.小班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130.中班行为规范的培养与研究131.大班文明礼仪的培养与研究132.家长良好礼仪习惯对幼儿的影响与研究133.教师良好礼仪习惯对幼儿的影响与研究134.尊重平等理念下家园联系制度对幼儿礼仪教育的研究135.幼儿品格园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136.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研究137.如何培养幼儿责任感的研究138.如何培养孩子诚信品格的研究139.如何培养幼儿节俭品格的研究140.3—6 岁幼儿尊重他人品格培养的研究141.感恩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与运用的研究142.在民间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研究143.艺术教育中张扬幼儿个性,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研究144.幼儿角色游戏交往缺失的研究145.教师良好品格对幼儿影响的研究146.家长良好品格对幼儿影响的研究147.家庭教育中对幼儿情感溺爱表现的方式、成因的研究148.培养幼儿学习主动性的研究149.培养幼儿创造潜能的研究150.构建陶艺园本课程,陶冶幼儿个性品格研究151.探究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与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152.礼仪、品格、素质一体化育人方法的研究153.礼仪、品格、素质多元智能训练的研究154.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155.美育对幼儿人格形成培养的研究156.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157.幼儿园“趣智”教育的案例研究158.培育童谣文化,促进幼儿快乐成长的研究159.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与幼儿能力发展的研究160.民间文学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161.开发利用农村活教材,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研究162.传统文化节日与幼儿道德教育的研究163.音乐、美术感受力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164.蒙台梭利教育对幼儿人格形成的研究165.“诗画”对提升幼儿素质的实践与研究166.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研究167.现代传媒手段对幼儿德育影响的研究168.城乡幼儿发展水平差异性的研究169.中、西方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差异性的研究170.提高保育员素质的研究171.反思型教师个性特征的研究172.幼儿园礼仪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173.幼儿园品格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174.幼儿园师幼发展评价工具和策略的研究以上选题不一定符合实际,不一定非常可惜合理,仅供老师们选题时参考,请您根据本园、本班、本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自拟课题名称,自选课题研究内容。
扬州民歌《黄黄子》传承口述史与价值研究
扬州民歌《黄黄子》传承口述史与价值研究作者:冯凌燕季雨茜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1期摘要:民歌交流与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参与式进行,除了传承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广大民众基础。
当下,民歌的传承主体日渐萎缩是一个不争事实,如何唤起民众对传统民歌的认知和喜爱,增添民歌传承的内在动力,是传承人和研究者一直以来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扬州民歌《黄黄子》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整理,立足代表作品,挖掘传承人在特定时代传承民歌方式的真实经历:一方面,梳理扬州民歌的传承脉络,窥探当下民歌传承的地域现状,总结传承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口述民歌传承的鲜活历史,聚焦传承人的“集体记忆”,拓展地域民歌研究视野,唤起更多民众对民歌的了解与价值认知,为当下传承注入动力因素。
关键词:扬州民歌; ;《黄黄子》; ;口述史; ;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12-04民歌不仅是由音符构成的艺术,它融合了劳动人们认识世界的哲学观,是民族意识的集体反映。
民歌的传承一方面关乎传统文脉的保护与延伸,传统文脉为城市文化的孕育提供底蕴与积淀,从某种层面而言,民歌可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具体支撑,因此,民歌传承除了开展在“非遗”保护名录下的具体教唱、展演活动,在当下新时代,需要人们进一步思考民歌等传统音乐文化和城市文化构建发展之潜在关系。
本文以扬州民歌《黄黄子》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传承主体、传承方式的变迁等进行口述史探究,意在梳理民歌传承与民众对民歌价值认知、城市文化构建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化民众的民歌传承意识,增加传承民歌的内在动力。
一、扬州民歌《黄黄子》的传承主体研究扬州民歌的传承事项,首先离不开对传承人的关注。
民歌最初的传唱人并非声名鹊起的名人或政要,而是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会影响民歌的生成与传播,如歌词的文学创编、腔调、音色、力度和角色塑造等。
扬州民间舞蹈“花香鼓”的传承与发展
DANCE FASHION 2021观点DANCE FASHION 1.前言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
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文化的不断挖掘,一系列反映地方独特人文资源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人们眼前。
笔者以扬州“花香鼓”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当前传承状况、转化形式和路径,为更好地理解与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一般经验与借鉴。
2.“花香鼓”的基本概况“花香鼓”出自民间祭祀活动“春供秋祭”,盛行于清代的香火会。
一般由1人(男扮女装)表演,表演者是被称作“神覡门童子”或“香火先生”的民间巫。
“花香鼓”在香火会中还有“跳娘娘”“凤舞”之称。
1988年,邗江文化馆张力挖掘整理完成了4万多字的稿本,其中包括绘图64幅、谱乐19章、名为《花香鼓舞》,被编入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下)。
3.“花香鼓”的传承现状调查与分析3.1民间自发保护传承宗法制下,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依靠血缘、亲缘为纽带来进行构建,民俗活动是这种构建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
香火会作为村民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也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
随着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村民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从事民俗活动。
目前,活跃在扬州地区村落的“香火班子”是“花香鼓”的主要传承主体,每一个班子人数约为6人,主要负责班子所在地附近区域的会事。
班子与班子之间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基本不存在竞争关系。
香火先生的职业传授一般以口授的方式进行,或世代相传,或师徒相传。
例如,民间艺人丁久高,丁宝珊之子,1920年生,邗江县黄珏庙庆竹塘村人。
每当正月十五,本坊段(即神门所分的方域)的信士户学均来他家香火堂焚香敬神;秋闲之季,那些远近异姓坊段的神门香火也经常登门求学和聘赴其他坊段做客师。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茉莉花》教案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茉莉花》教案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茉莉花》教案《茉莉花》是一首旋律优美、触人心弦、广为传唱的中国民歌。
它自然、平缓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人充满花香的茉莉花王国,让我们感受到带有浓郁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在此活动中,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经验的积累是整个活动设计的重点。
幼儿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聆听《茉莉花》,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茉莉花》,他们的整个身心是放松和愉悦的。
活动中把赋予茉莉花丰富的情感作为幼儿感受和创作的线索,当孩子们尝试把自己变成一朵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茉莉花时,你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充满生机的情境。
【活动目标】1.能够主动参与赏花活动,体验与花相伴的愉快情绪。
2.通过观赏、体验,了解茉莉花的颜色、花瓣层次和错落造型。
3.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情和造型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活动准备】1.实物盆栽茉莉花、茉莉花茶、茉莉花串成的花环若干、《茉莉花》音乐等。
2.呼拉圈若干个、麻绳2~3根。
【活动过程】1.简单认识茉莉花,重点观察茉莉花瓣的姿态、花束的层次、花朵之间的错落造型,了解花朵、花叶和土壤的关系。
(1)师:每一朵花长得一样吗?花瓣的姿态是怎样的?有的已经开了,有的已经枯萎,有的是含苞欲放,有的花瓣快脱落了……(2)师:你觉得这朵茉莉花的心情怎么样?(赋予茉莉花生命和情感。
)这朵茉莉花很高兴,这朵茉莉花有点害羞……(3)制作茉莉花茶,简单了解茉莉花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扬洲版本的《茉莉花》。
)2.扮演游戏:我是一朵茉莉花。
幼儿讨论:怎样让自己变成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幼儿制作茉莉花花环、茉莉花叶、茉莉花裙。
(音乐伴随幼儿的制作过程。
)幼儿自由感受茉莉花香,观看茉莉花图片,欣赏自己制作的茉莉花环。
3.师生分享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感受。
用分享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自然聆听《茉莉花》乐曲:(1)小时候,去到扬州,闻到花香,听到歌声……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子边唱歌边给茉莉花浇水。
《杨柳青》教学设计(优秀4篇)
《杨柳青》教学设计(优秀4篇)《杨柳青》教学设计篇一《杨柳青》是江苏扬州的一首民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美丽的春天,柳枝换上了绿衣裳,在春风中轻轻飘舞,大燕子,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蓝蓝的池塘里,鸭子嘎嘎叫,大鱼小鱼快活地游来游去”。
《杨柳青》还是一节打击乐活动,节奏鲜明,乐曲是2/4拍,节奏特点是强弱,第一拍强,第二拍弱,乐曲旋律优美,幼儿能很容易的找到节奏。
根据主题活动《我找到了春天》的进展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开展了本次音乐教学活动。
首先是让幼儿欣赏乐曲,利用课前折来几枝发芽的柳枝让幼儿观察,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思;然后提供乐谱和不同的的动作来让幼儿感受不同快慢的节奏,通过游戏首先让幼儿自己找节奏,用拍手的方式将节奏拍出来;最后,提供三种小乐器:铃鼓、响板、串铃让幼儿尝试演奏,我也尽量让每个幼儿玩到不同的乐器,在演奏的过程中进行交换,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演奏的快乐!尤其是在打击乐活动中我进行了有效尝试:情境图谱的共同编制。
图谱是打击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它能将音乐作品形象化、简单化,并在节奏练习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节奏意识。
在《杨柳青》活动中,我一改以往图谱绘制及呈现方式,在充分分析音乐形象、结构性质的基础上,以“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节奏,可调皮的节奏们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躲进了春天的美景中”游戏口吻,边带领幼儿再次欣赏乐曲边根据音乐在春天背景图上有节奏的画出柳叶生长、小草发芽、花儿开放的情景,同时引导幼儿将刚才创编的几个节奏型与情景进行匹配(孩子们能从教师的画画节奏及柳叶、小草等形态上很好地感受几个节奏型,所以能进行有效匹配),从而串联、编制成一张情境图谱。
因为情境图谱有效地反映了音乐形象和音乐结构性质,同时,图谱中的节奏型又来自于幼儿,所以他们能更有目的、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打击乐活动中。
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感到中班的孩子在打击乐方面的不足方面:比如:乐器的正确使用常规、演奏时手眼耳的协调、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等都需要我们平时的进一步培养,再次我们也应该提升教师自身对音乐方面的修养需求。
扬州文化┃扬州童谣,生命里的诗意天籁
扬州⽂化┃扬州童谣,⽣命⾥的诗意天籁Nursery Rhymes As the Songs of Nature扬州童谣,⽣命⾥的诗意天籁⽂/紫苏A nursery rhyme is a traditional poem or song for young children. The oldest children's songs of which we have records are lullabies, intended to help a child sleep. Lullabies can be found in every human culture.The English term lullaby is thought to come from “lu, lu” or “la la” sound made by mothers or nurses to calm children, and “by by” or “bye bye”, either another lulling sound, or a term for good nightMany nursery rhymes have been argued to have hidden meanings and origins. And it is also assumed that children's songs were a peculiar form of coded historical narrative, propaganda or covert protest, and rarely considered that they could have been written simply for entertainment. The nursery rhymes propably sound like the song of nature while being said or sung by familiar native dialect, what's more, nursery rhymes can also express and reflect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扬州传统民俗⽂化中充满了诸多有趣的因素,童谣便是其中之⼀。
民间歌曲在民族声乐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拔根芦柴花》《咕噜山歌》为例
2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民间歌曲在民族声乐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拔根芦柴花》《咕噜山歌》为例谢文娟/方潇梅摘 要:民间歌曲歌词通俗,曲调优美,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各地的民间音乐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风格、题材、曲调、演唱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
本文主要以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及贵州民歌《咕噜山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在教学中的演唱体会,从多方位视角审视民间歌曲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并为演唱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见解。
关键词:民间歌曲;民族声乐;传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谢文娟(1988-),女,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助教;方潇梅(1985-),女,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民间歌曲在民族声乐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拔根芦柴花>、<咕噜山歌>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YXS2018007)。
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56个民族文化、地域、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我国民歌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民间歌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歌词通俗、曲调优美,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族民间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历史变迁、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民族语言的不同,各地的民间音乐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其风格、题材、曲调、演唱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
一、传承(一)民间歌曲的创作背景民间歌曲《拔根芦柴花》出自江苏扬州,这是当地劳动人民为缓解疲劳,提高生产效率,在水田中劳作时即兴编唱的“秧歌号子”。
秧田歌流传于江淮一带,在地貌上介于黄河长江之间,受到南北方文化的影响,其音乐风格既有北方民歌的豪爽、奔放,又有南方民歌的委婉、细腻。
关于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的比较研究_31
关于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的比较研究[真诚为您服务](论文关键词)扬州传统民歌新民歌比较研究[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比较法对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从题材、音乐形态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因同源而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分析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改善,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又存在着各自独特的艺术内涵。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历史上一直是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了全国水陆交通枢纽,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促使扬州自古以来便成为歌舞胜地。
明清以来,扬州民歌经过民间艺人的实践创造和文人士大夫的加工锤炼,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民歌小调,如著名小调《茉莉花》、《八段景》、《杨柳青》、《撒趟子撂在外》等,由于这些小调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以至于多少年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名扬全国。
本文所指的扬州新民歌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由民间艺人、专业文艺工作者新创作或经过专业人员改编的扬州民歌,这一类民歌对于扬州民歌的传承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试从题材、音乐形态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对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进行比较研究,阐述异同,探索扬州民歌的继承发展方向。
一、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的题材比较任何民歌的题材总具有本地区的时代特色、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传统扬州民歌与扬州新民歌的题材也具有以上特点。
所以,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既有相同的题材,又有不同的题材,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两类民歌范例中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经济继唐朝的空前繁荣后再一次兴盛,特别是清统治者在占领扬州后,为了稳定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积极推行垦荒政策,大力整治淮河、运河,以便利农业灌溉;同时随着手工业、运输业,特别是盐业的发展,很快使扬州地区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经济的变化必然要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在传统的扬州民歌中便出现了与新民歌相同的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对生产劳动的表述、对大自然的赞美、对风俗人情的描述等题材。
传古韵、扬新声——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弘扬
传古韵、扬新声——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弘扬内容摘要 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弘扬。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内容要有鲜明的民族性,小学音乐教育将丰富多彩的民歌作为教学资源对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歌具有重大的文化传承价值。
鉴于此,本文以小学音乐教育中中国民歌等传承与弘扬为题,从价值、现状、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中国民歌;传承;弘扬1 中国民歌的教育价值1.1 中国民歌教学的情感价值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华夏儿女的精神文化寄托,它源远流长,有着丰硕瑰丽的繁花硕果,独具一格的色彩风貌,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小学阶段,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将学习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如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蒙古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动人的歌曲向学生展示了华夏大地的幅员辽阔,体现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精神风姿,就像是一幅幅生动迷人的中华人文生活图景。
通过学习这些民歌,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出发,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2 中国民歌教学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国民歌,用其独有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生活,学生在欣赏民歌的旋律美、歌词美的同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感知。
中国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时口头创作的诗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多年广泛的口口相传,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有对真善美的讴歌,有对假恶丑的批判,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爱与憎,分辨忠与奸。
如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是苏北人民在插秧时演唱的一首歌曲,向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人民勤劳肯干的劳动风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音乐艺术的灵魂,中国民歌要想经久不衰,就需要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教学技术紧密相连。
1.3 中国民歌教学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中国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为了展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创作的。
扬州民歌的文化特征研究
州 民歌 同真正吴侬软语的江南名歌有着很大 的 别,扬州民歌有着 “ 融汇南北,刚柔并济”的特征。本文从扬州民歌的艺术 特征风格 、演唱特征风格 以及文化价值三方面分析 了扬州 民歌 的别样风情。
【 关键词 】扬州 民歌
演唱特征 艺术特征 文化价值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4 8 1 0( 2 0 1 5) 1 2 — 0 1 9 5 —0 2
2 .扬 州 民歌 在 演唱 中衬词 的运 用
【 中图分类号 】 G 6 0 7
扬州是一座历史久远的文化古城 , 水美 、 人美 、 歌更美。 扬州民歌的音乐 , 不仅旋律优美动人 、 流畅清晰、 结构精巧 ,
而且其调式和调性也非常丰富、 变化 自然, 具有扬州本地的
地方音乐色彩。它不仅有大江的汹涌澎湃, 还有运河的深沉 静谧 ; 既展示 了苏北平原的辽阔悠扬 , 也渗透着江南水乡的 钟灵 秀美。千百年来 , 扬州民歌就如扬州柔情的水一般 , 不 仅滋润着扬州人 的心 田, 也让很多的异乡异客流连忘返 。 扬 州民歌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它并不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 它 包括 了扬泰地区流传的劳动号子、 休 闲小调、生活音调以及 宗教歌曲等。我们要充分地 了解扬州 民歌 的文化特征 , 必须 全方位地去了解研究 。 本文从扬州民歌的艺术特征 、 演唱特 征以及扬州民歌的文化价值三方面来全面地分析扬州民歌 , 让更多的人在品赏扬州民歌 的过程中由表及里、 由点及面地 体验扬州 民歌别样 的风情。
扬 州 民歌 的演 唱特征 1 .扬 州方 言 的地方 色彩
一
扬州处在长江三角洲的杨子江北岸 , 这里属于江淮方言
中国不 同地域的民歌都会使用极具特色的衬词来为 自 己地区的民歌增添地域色彩。扬州民歌也不例外 , 所以在演
论扬州民歌的艺术特征——以《拔根芦柴花》为例
2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句7-10小节;第三乐句11-12小节;第四乐句13-16小节。
很容易可以看出《拔根芦柴花》的曲式结构并不具有良好的方整性,这也是与许多民歌相区别的。
比如说著名的《茉莉花》、《孟姜女》等都是每四小节一句的常规的方整性结构。
中国的音乐作品有多种旋律发展手法,常见的有像《金蛇狂舞》的螺丝结顶的发展手法、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
其中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用的最为普遍,《拔根芦柴花》亦是用这种手法来发展全曲。
“起”的是动机,是全曲要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承”是“起”的延续,既有首句的音乐动机,又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达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情感和叙述上使之更加饱满;“转”是创新,是全曲中最能表现特殊情感的地方;“合”就是把三者音乐元素结合,作情绪、逻辑、意义上的升华。
由费克先生改编后的《拔根芦柴花》,在原来的基础上特地在“承”和“转”之间加了8小节,用扩展动机的创作手法使“转”的内容更加充实,其旋律发展更加不稳定,刺激了“合”句的发展,结束全曲,直截了当,大快人心。
既达到了结构的平衡,又充实了作品的内涵。
(三)旋律的细腻优美“扬州民歌除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烙印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她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她优美的音乐旋律,让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
”①《拔根芦柴花》的节拍为拍,体现了强弱的节拍规律,节奏欢快明朗。
全曲为典型的C 宫民族五声调式,以宫音1为起音,进行了大三度的跳进,构成了全曲的动机。
第二小节重复了动机,使人印象深刻。
一般的江南民歌的开头都使用级进音,而这首民歌为跳进,使具有北方民歌的豪爽风格,并且这种大三度的音程贯穿其中,这就是北方的刚硬直爽。
再往下研究,《拔根芦柴花》的旋律基本遵循了南方民歌的旋律发展手法,音与音之间跨度不大,使作品更具有温婉细腻的一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添加的“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这一段,巧妙地运用小三度进行重复,形象的体现出江南女子娇羞、含蓄的心情,把南方姑娘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幼儿园童谣教学案例:传统儿歌传承与创新
幼儿园童谣教学案例:传统儿歌传承与创新一、导言在幼儿园教学中,童谣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童谣的传唱和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传统儿歌一直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如何在传承传统儿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成为了幼儿园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传统儿歌传承传统儿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以简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传统儿歌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传统儿歌的传唱和教学,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传统儿歌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在幼儿园童谣教学中,传统儿歌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
三、创新教学实践在传承传统儿歌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教学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挖掘传统儿歌中的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作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儿歌,让传统儿歌与当代儿童生活相结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总结与展望幼儿园童谣教学是一项既有传统又需要创新的工作。
传承传统儿歌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创新教学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幼儿园童谣教学中,需要既重视传统儿歌的传承,又注重创新教学的实践,让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传唱童谣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幼儿园教学中,童谣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音乐感知能力,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儿歌的传承和创新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综合考虑传统文化、幼儿的成长特点和教学实际,全面发挥传统儿歌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欢乐中学习,感受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
邗江经济开发区(汊河)幼儿园2011.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实践价值
民歌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樊祖荫先生呼吁:“中国的民歌文化财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可见,发展民歌文化刻不容缓。
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这就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乡土资源走进幼儿的视野,融入幼儿的生活,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性的发展。
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韵,而扬州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歌的传承教育和研究,是一件及具意义的探究性工作。
我们让幼儿学习歌唱、表演扬州地方民歌,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充满趣味性的扬州民歌,让幼儿从小接受扬州地方歌曲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歌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扬州民歌的审美和热爱情趣。
从而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的就会得到提升,发展、传承民歌就有希望。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课题界定:
民歌:民歌是指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它是广大群众在口头传唱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它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的感受。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扬州民歌:扬州民歌是产生于江苏扬州地区的民间传统歌曲。
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
从调性上说扬州民歌大多数以五声音阶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调式亦能见到。
它具有独特的方言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人文气质和生活情趣的结合也赋予了扬州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
旋律刚柔结合,衬词衬腔恰当的运用、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等都是扬州民歌的音乐特点。
扬州小调:扬州小调被称之为“小曲”,是中国民歌的一种。
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或“起、承、转、合”式的单乐段。
有流畅的旋律,规整的结构,极具艺术感染力。
小调的内容大多数是歌唱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才子佳人的离愁别恨,赞美扬州地方的风土人情,更多是描写爱情故事的。
曲调优美、委婉、流畅,结构严谨整齐。
其代表作有《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四季歌》、《数鸭蛋》、《撒趟撩在外》等等。
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
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
号子有以衬词命名的、有以句式命名的、有以唱词字数命名的、还有以曲牌命名的。
“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是指把适合于幼儿学习的扬州民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选择符合本园发展和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途径,充分挖掘扬州民歌传统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幼儿特点、地方特点的“幼儿扬州民歌”特色活动课程。
2、理论依据:
(1)、早期开发理论。
科学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高峰期,是智能敏感期,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
另外,幼儿期右脑发育先于左脑发育,而实施扬州民歌教学活动是一种灵活的开放的创造性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右脑的发展,使幼儿的空间位置、形状、音乐、情感及创造方面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并有效促进左脑发展,使幼儿的言语和抽象思维的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幼儿大脑得到整体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脑的潜能,提高幼儿整体素质。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
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
扬州民歌传承教育特色活动课程的开展能适应幼儿智能的多元倾向,能使每个孩子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孩子八种智能中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和观察智能,尤其是对音乐智能的发展更为突出,这样便能较好地为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整合教育理论。
所谓整合就是“整体”和“分合”相结合,即考虑幼儿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确定培养“完整儿童”的新概念。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在目标、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方面有一个通贯设计考虑,同时,继承原有课程模式中合理有效的部分,兼容整合、相互渗透。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施扬州民歌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幼儿化、系列化、层次化的扬州民歌教学活动方案。
2、以扬州民歌为载体,创编相应的适合幼儿歌唱、表演的儿歌、小戏等。
3、通过唱、念、画、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幼儿对扬州小调艺术风格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幼儿对民歌艺术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通过课题研究,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5、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关注扬州小调艺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感受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
2.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目标内容体系的研究。
3. 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
4. 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以文献资料、经验总结法等,在前期制定方案、实践总结、中期成果汇报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观察记录及案例进行研究,如:活动案例、幼儿个案。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11、9——2012、1)
a、收集有关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课题方案报科研主管部门审批。
b、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c、邀请扬州曲艺名人来园讲座、向艺术名人学习扬州民歌内容。
e、制定各年龄段发展目标。
(2)、实施阶段(2012、2——2013、2)
a、确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探索性的初步研究。
b、积累过程研究资料,建立“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研究”的资料库。
c、创设体现扬州民歌特色的幼儿园教育环境。
d、课题中期阶段性总结。
e、全园教师认真拟写专题总结,交流经验。
(3)、验证阶段(2013、2——2013、6)
a、请教科室领导来园指导科研方面的具体工作。
b、进一步深化课题实施方案。
c、整理前一阶段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请专家指导,推进实验研究,使教师、幼儿
的素质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d、修改、完善扬州民歌教育活动活动方案。
e、修改、调整各年龄段目标。
(5)、结题阶段(2013、9——2013、12)
a、各年级组汇报成果
b、出专题、论文集。
c、完成课题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报告,圆满结题。
d、整理资料,汇编成册。
e、出一套《扬州民歌教学活动研究》活动方案集。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形成“扬州民歌教学研究”具体目标与内容体系。
2、“扬州民歌教学研究”目标评价体系。
3、“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活动方案集。
4、课题实施工作报告
5、课题研究报告。
7、“扬州民歌教学研究”论文集。
8、环境创设图片集、教学活动摄像专辑等。
六、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领导重视,管理到位。
成立“扬州民歌教学活动研究”课题组,由园长到科研负责人再到年级组长及教师参与,下设课题挑选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现代教育观念、甘于奉献、敢于创造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2、计划与制度保证。
幼儿园制订总体计划,各级段制订相应的子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课题开题、阶段展示、研讨活动等,不断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3、队伍培训。
幼儿园将采取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聘请教科室领导对课题组人员及教师作有关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讲座,使教师明白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每周继续请老专家陈老师来园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同时,还利用园本培训的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功底,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4、实施与经费。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幼儿园根据实际需要添置必要的设施、资料;争取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活动;聘请有关专家来园指导,为课题实施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