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护理学基础》授课计划

《护理学基础》授课计划

《护理学基础》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包括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护理技能两部分,其中护理学基础理论包括护理学概述、人体结构与功能、护理伦理、护患沟通等;护理技能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常见疾病的护理、急救与危重症的监护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2.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3. 具备分析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4.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周:护理学概述、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1. 护理学的定义、发展史和现状;2. 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知识;3. 护理工作的基本范畴和要求。

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讲授+PPT展示;2. 实验教学:参观医院或模拟实验室,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

第二周:护理伦理与护患沟通教学内容:1. 护理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2. 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3. 患者的权利和护士的职业责任。

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讲授+案例分析;2. 实践教学:模拟练习护患沟通技巧。

第三周:基础护理技术(一)教学内容:1. 生命体征监测;2. 饮食与排泄护理;3. 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PPT展示+示范;2. 实验教学: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第四周:常见疾病的护理(一)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2.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3.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教学安排:1. 分组学习: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讨论和学习;2. 教师总结:对重点和难点进。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集护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人文精神于一体,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的衔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

是护士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为满足个体、家庭和社区基本需要所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护士执业考试四个考试单元(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考试项目。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础,贯穿于护理对象对健康需求的始终。

课程内容按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条件,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进行训练,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每项技能中强调职业素养的养成,重点培养学生关爱和照顾护理对象的综合能力。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作为一名护士的自身价值,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专业态度,发展护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与技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为学习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各临床护理课程,及日后走上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应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促进病人健康打下坚实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

(一)知识能力1.描述基础护理技术中的主要概念。

2.解释各项护理基本技能的原理。

3.能阐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护理基本知识,联系实际,应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中。

4.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查对制度、节力原则、限度隔离制度。

(二)职业能力1.熟练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各种铺床法、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各种注射法及药物过敏试验、静脉输液、导尿术、心肺复苏等操作。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模块,十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医院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病人的护理需求。

、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2•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

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规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2•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三)素质目标1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总学108学时。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刖言 (一)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 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线,将 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模块,十 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医院实际工 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 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 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 病人的护理需求。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 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

2.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

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规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2.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三)素质目标1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总学108学时。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护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护理实践的基础。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和统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保证护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系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基础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包括护理学的定义、范畴、发展历程、理论基础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健康评估与护理诊断。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健康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健康史采集、健康风险评估等内容,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

三、基础护理技能。

包括基本护理技能、常见疾病护理技能、急救技能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基础护理技能,如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安全转移、卧床护理等。

四、药物知识和药物管理。

学生需要学习常见药物的分类、作用、不良反应、使用方法等知识,以及药物的计算、给药途径、药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五、感染控制。

学生需要学习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隔离原则、洗手消毒等内容,以及掌握感染控制的基本技能。

六、伦理与法律。

学生需要学习护理伦理、护理法律、患者权利保护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七、心理护理。

学生需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评估、心理支持、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以及掌握基本的心理护理技能。

八、护理信息管理。

学生需要学习护理记录的原则和方法、护理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护理信息管理能力。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和统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保证护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系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学校和教师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学生应认真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背景和目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其护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掌握护理过程、护理技术和护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 护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护理学的定义、范畴和基本原则,讲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2. 护理过程:介绍护理过程的基本概念、步骤和内容,培养学生进行系统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和评价护理效果的能力。

3. 护理技术:介绍常见的基础护理技术,包括体温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复苏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4. 护理管理:介绍护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人员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培养学生具备组织、协调和领导护理团队的能力。

5. 护理伦理学:介绍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护理伦理规范,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模拟和临床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的能力。

3.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与护理学相关的论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

四、考核方式和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

4. 通过该课程的要求:平时成绩需达到60分以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需达到60分以上。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护理学基础》(第三版),作者:李晓红。

《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2024

《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2024

引言: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护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安全、有效地开展护理工作。

本教学大纲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通过系统地介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概述:《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人体结构与功能、生命过程与异常、基础护理理论与实践、护理沟通与教育、护理研究与实践基础。

每个大点下分5-9个小点进行详细阐述,以确保学生全面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人体结构与功能1. 细胞结构与功能a. 细胞的组成与特点b.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c. 细胞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 组织结构与功能a. 上皮组织的特点与功能b. 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c. 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功能d. 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3. 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a.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c.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d.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e.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生命过程与异常1. 生命的定义与特点2. 正常生理过程a. 呼吸过程与生理性呼吸形式b. 循环过程与心血管功能c. 消化过程与消化功能d. 泌尿过程与排泄功能3. 生理改变与生活适应a. 正常老化过程和常见老年疾病b. 妊娠与分娩的生理变化c. 儿童生长发育及常见问题三、基础护理理论与实践1. 基础护理概述a. 基础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b. 基础护理的技术要求和流程c. 基础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2. 常见护理技术与操作规范a. 体温测量与记录b. 血压测量与监测c. 心电图技术与解读d. 注射技术与注意事项3. 基础护理中的病情观察与评估a. 体征观察与监测b. 病情评估工具的使用与应用c. 危重病人的护理要点四、护理沟通与教育1. 护理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2. 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方法a. 倾听与表达技巧b. 非暴力沟通方法c. 情感沟通与支持3. 护理教育的原理与方法a. 预教与课堂教学b. 实践指导与技能训练c. 患者健康教育与促进五、护理研究与实践基础1. 护理研究的重要性与目的2. 护理研究方法与设计a. 定量研究方法与设计b. 定性研究方法与设计c. 混合研究方法与设计3. 护理实践的质量评价与提升a.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b. 护理质量提升策略与实施c. 护理实践中的安全与风险管理总结:《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的设置涵盖了护理学基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2020年整理).pptx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2020年整理).pptx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该门课程总学108学时。
序 工作任务

学海无 涯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建议
参考 课时
课程内容:
·掌握:①医院门诊、急诊的护理工作;
②病区的环境管理;③各种铺床法。
· 熟悉:①医院的任务;②各种铺床法的 ·讲授,多媒体展示
1 铺备用床、暂 目的和要求;③病区环境。
(二)设计思路
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 质 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 的养 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 线,将 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 模块,十 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 医院实际工 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 质的提高,采
·图表展示
8
空床、麻醉床 · 了解:①医院的概念、性质、分类与分 ·观看视频
级;②医院的组织结构;③门诊、急诊科、病 ·在实训室参观仿真
区的设置与布局。
医院
教学要求:
·示范操作、训练及指
· 能为门诊病人进行预检分诊、安排候诊 导
与就诊;
·用 云 平 台 进 行 评 价
· 能为住院病人提供安全、舒适、整洁的 及考核
学海无涯 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 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 病人的护理需求。
二、课程目标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护理实践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围绕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展开讨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课程。

首先,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为护理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因此,学生在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应该注重对这些学科的深入理解,建立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

其次,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课、临床实习等方式,掌握护理实践所需的基本技能,如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给药,换药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

因此,学生在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勤加练习,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再次,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

护理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细心、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学生才能胜任未来的护理工作。

最后,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意识。

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学生在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学生才能适应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涵盖了丰富的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临床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以及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护理能力,为将来的护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模块,十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医院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病人的护理需求。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

2.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

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规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2.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三)素质目标1.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总学 108学时。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二〇一二年九月《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的性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非师范类)专业必修课,它包含护理学导论部分与基础护理学部分,该课程是一门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2. 课程定位本课程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课程。

在护理学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链接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的桥梁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其前导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其后续课程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

3. 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技能,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在课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运用整体护理观和护理基本理论,评判性分析临床基础护理有关问题和患者的身心需要,学会运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基础护理技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实现护理学“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最终目标。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能充分认识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意义,具有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能系统全面地描述护理专业的独特理论体系及模式;3.具有较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防护意识与知识;4.全面掌握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5.了解国内外护理学最新发展状况及有关知识获取途径。

能力目标1. 能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对操作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2. 能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提供适合患者身心需要的整体护理;3. 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心理护理的能力;4.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具备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能力;5. 运用所学知识,发展独立思考、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基础护理学所属系部:护理学院课程类型:护理专业课适用专业:护理本科学(四年制)课程学时:162学时(理论学时:81,实践学时:81)二、课程描述《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能充分认识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意义,具有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能系统全面地描述护理专业的独特理论体系及模式;3.具有较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防护意识与知识;4.全面掌握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5.了解国内外护理学最新发展状况及有关知识获取途径。

能力目标1. 能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对操作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2. 能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提供适合患者身心需要的整体护理;3. 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心理护理的能力;4.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具备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能力;5. 运用所学知识,发展独立思考、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1. 确立积极的专业态度、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级职业情感;2.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吃苦耐劳、严谨慎独的系统性思维能力;3. 培养较高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素养及良好的护士职业礼仪;4. 树立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与同情心,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5. 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奉献精神;6. 具备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理念。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考核本课程过程考核(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阶段测验、案例讨论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而成)占总成绩的20%,实践考核(采用技能操作考核形成,依据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根据试题的参考答案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50%。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模块,十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医院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病人的护理需求。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护理学基础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模块,十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护理专业总学时:108学时;理论学时:54学时,实践学时:54学时一、课程地位《护理学基础》是高等职业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护士素质与角色、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以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确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使之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掌握护士素质与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熟悉护理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护理的基本理论,确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能应用护理程序理论指导实践;熟悉护理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护理法律意识;了解护理学的形成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的观念,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的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修养。

三、学习内容项目一:绪论项目二:护士素质与角色项目三:护理学的基本概念项目四:护理相关理论项目五:护理程序项目六:护理安全与防护项目七:医院与住院环境项目八:病人入院和出院的护理项目九:病人卧位与安全的护理项目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项目十一:病人清洁的护理项目十二: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项项目十三:饮食与营养项目十四:排泄护理项目十五:药物疗法项目十六:静脉输液与输血法项目十七:冷热疗技术项目十八:标本采集项目十九: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项目二十:临终护理项目二十一:护理相关文件记录四、教学评价课程考核标准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试卷成绩占60%。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学时:164学分: 10开课学期:第二、三、四学期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性质与地位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生化、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为基础,其后续课程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是衔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课程的设计思路基础护理学课程设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结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础护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强化应用、注重实用,渗透人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

1.素质培养贯穿课程始终:良好的护士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因此,应从培养护士素质入手,将现代护理学的专业理念、职业宗旨、素质要求、伦理道德、法律法规通过教学和训练内化为护生自觉的职业仪表、情感和行为,并体现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前沿理论引导、注重实践训练:基础护理学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应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能在护理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操作规范、引导灵活运用:基础护理学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生命和健康,因此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

对初始接触基本护理技能的护生应按正确的操作规范进行严格训练和要求。

同时,为避免学习过程中护生的思维禁锢和僵化,应促进护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4.科学合理评价、促进融会贯通:基础护理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学生们打好护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提高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具备扎实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

首先,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应当全面、系统地覆盖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方法与技能、护理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要求符合护理学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其次,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质量应当得到重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教学质量的评价要求全面客观,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教学手段要求多样化,教学手段要求符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求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方法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教学方法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提高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具备扎实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护理学教育的发展需求,适应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适应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需求。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推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提高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护理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护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技能,包括观察病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等;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素质目标: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护理学基本理论: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护理学基本概念等。

2. 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

3. 护理技能操作:包括基础护理技能,如生命体征监测、给药、输液、输血等;以及专科护理技能,如手术前后的护理、分娩室护理、新生儿护理等。

4. 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评估方式:通过课堂表现、操作考核、理论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评估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熟练程度和素质表现等方面。

五、教学条件与支持1. 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护理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2. 实验设备:学校应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

3. 教材选用: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

《基础护理学》人卫版课程标准sqyz

《基础护理学》人卫版课程标准sqyz

《基础护理学》人卫版课程标准sqyz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及代码中文名称:《基础护理学》英文名称:《Basic Nursing》课程代码:630201 (二)学时及适用对象课程总计 136 学时,其中理论课 56 学时,实验课 80 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三年制护理专业。

(三)课程的地位及性质基础护理学(basic nursing)是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研究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现代护理教育中一门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护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确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学会用护理程序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导护理实践,并能运用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卫生保健指导和各项护理操作中,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基础、技术操作,并贯穿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增强护理工作中的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职业修养及初步的沟通能力。

(四)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教学根据《基础护理学》的特点及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基本原则包括:1.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技术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行为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技术等;了解护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2. 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包括注射、输液、吸氧、吸痰等;具备初步的急救和观察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行为等;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护理学基本理论:包括护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要求学生对护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 护理操作技能:包括注射、输液、吸氧、吸痰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 急救和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和观察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4. 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行为等职业素养,要求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注重职业形象,尊重患者隐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指导,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实践基地: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理论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对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学基础》(2012)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非师范类)专业必修课,它包含护理学导论部分与基础护理学部分,该课程是一门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2. 课程定位
本课程在第3、4学期开设,是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课程。

在护理学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链接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的桥梁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其前导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其后续课程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

3. 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技能,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在课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运用整体护理观和护理基本理论,评判性分析临床基础护理有关问题和患者的身心需要,学会运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基础护理技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实现护理学“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最终目标。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充分认识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意义,具有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2.能系统全面地描述护理专业的独特理论体系及模式;
3.具有较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防护意识与知识;
4.全面掌握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5.了解国内外护理学最新发展状况及有关知识获取途径。

能力目标
1. 能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对操作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2. 能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提供适合患者身心需要的整体护理;
3. 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心理护理的能力;
4.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具备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发展独立思考、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1. 确立积极的专业态度、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级职业情感;
2.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吃苦耐劳、严谨慎独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3. 培养较高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素养及良好的护士职业礼仪;
4. 树立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与同情心,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
5. 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奉献精神;
6. 具备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
1. 课程结构
模块一:总论部分(即护理学导论),建议理论讲授33h,见习及病案讨论3h。

模块二:个论部分(即基础护理学),建议理论讲授67h,实践77h。

2.具体内容和要求
模块一:总论部分(即护理学导论)
四、教学条件
1.教学设备
2.教学师资
3.教材与参考资料
2013年教材:
李小妹主编.《护理学导论》(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参考资料:
[1]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2] 崔焱主编.《护理学基础》(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3] 李小萍主编.《护理学基础》(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4] 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5] 王维利主编.《护理学导论》(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6] 尚少梅主编.《护理学基础》(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教学资源
国内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精品课程网站;模拟病房、示教室、操作练习室、多媒体课件,VCD光盘;见习医院;实习基地;护理专业参考用书、专业报刊等。

五、考核评价
本课程为护理学专业的考试课。

本课程过程考核(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阶段测验、案例讨论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而成)占总成绩的20%,实践考核(采用技能操作考核形成,依据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根据试题的参考答案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50%。

其中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护理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本课程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以综合考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掌握及素质情况,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目标的掌握程度。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