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参考文献
西厢记文献综述
《西厢记》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
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厢记》;文献综述;人物形象记及心理;成就与地位;主题思想,同类比较正文诚如大家熟知,《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剧本所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传达出的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主题思想为历代人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西厢记》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近二十年来不同学者对《西厢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人物形象分析《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
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
1、对崔莺莺的研究郭慧对剧中人物形象崔莺莺的研究中,对莺莺的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
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
岳上铧以莺莺之美为出发点,认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 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
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
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此“美”有曲词之美, 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西厢记》作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曾致力于对该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以高校为代表的高等院校科研力量在研究方面更是硕果累累。
不过由于学术的不同派别与不同研究视角,有些问题还没能得到共识,亟待解决。
因此,笔者从“文献综述”这个角度对学界关于《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以下是关于《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综述。
(1)简单地介绍一下理论界关于文献整理、文献研究以及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并阐明理论研究与具体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加以说明。
理论界关于文献整理的概念主要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
其中前两种属于文献信息的整理,后两种则是在前两种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版本学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考证学、史料学、辞书学、版本鉴定、版本比较等。
其中前四种属于文献信息的整理,而版本鉴定与版本比较则属于文献学的范畴。
至于考证学则属于史料学的范畴。
通过版本学,文献信息被整合为文本形态,又被还原为信息形态,也就是具有了意义,使信息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化、秩序化、条理化。
总的来说,版本学就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恢复文献的本来面貌,揭示出文献的原始文字所蕴含的真实意义,使文献信息重新转变为可用的知识。
文献信息的整合和还原过程就是信息的解释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只能通过“破坏”和“建设”的辩证关系才能完成。
(二)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研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献研究指对文献本身进行研究;而广义的文献研究是指对有关文献进行的全方位的、立体的研究。
目前,国内文献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1、文献著作。
2、文献编纂。
3、文献档案。
4、文献期刊。
5、文献图书馆事业。
6、文献人物。
7、文献社会。
8、文献事件。
9、文献现象。
10、文献工程。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西厢记是元代戏剧作品,作者是明代王实甫。
该剧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素材,讲述了宫廷仕宦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经历。
西厢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唯美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戏曲艺术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西厢记进行赏析。
故事情节西厢记以杨贵妃风月宫为背景,讲述了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开始,张生等待多时的李漫漫终于找到了他。
接着,张生通过千方百计与李漫漫私会,二人相识相爱。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未持久,张生因担任官职必须离开李漫漫,二人分离。
后来,张生被封为秀才,回到了杨贵妃的宫廷。
在宫中,张生偶遇了李漫漫,通过曲子和詞双方表白了相思,但是却无法再次私会。
最终,经过几番波折和阻挠,张生和李漫漫在蓬莱阁上重逢,他们的爱情终于得到了圆满。
整个剧情刻画了张生和李漫漫爱情的曲折与坎坷,也揭示了宫廷中贵妃与普通人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戏曲艺术西厢记在戏曲艺术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它采用了对白与唱词的结合,以及以白描代白写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得西厢记有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形象展示。
其次,西厢记采用了唱词折子选取的方式,使得唱词具有独立的完整性,可作为独立的诗词欣赏。
此外,该剧注重唱腔的抑扬顿挫和音律的变化,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体味到音乐的美妙。
主题思想西厢记主要刻画了爱情与宫廷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张生和李漫漫的爱情因为宫廷的限制而备受阻挠,无法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杨贵妃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张生和李漫漫之间的差距变得无法逾越,这使得爱情的美丽与残酷在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此外,西厢记还揭示了爱情与理想之间的选择。
张生在蓬莱阁上面临着离开宫廷与李漫漫私奔的选择,他最终选择了留下,维护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通过这一选择,西厢记表达了对于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与思考。
总结西厢记是一部深情描绘了爱情和宫廷之间纷繁复杂的作品。
它通过唯美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的爱情和宫廷世界的冲突与矛盾。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作者:黄启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
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
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
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
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
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厢记》原文及鉴赏【导语】:【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
王实甫元杂剧
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背景材料(仅供参考)一、《西厢记》作品年代概况: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最早成于元代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最晚成于元代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
如按最晚的时间算,2007年是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诞生700年。
(王季思、黄天骥《四大名剧》岳麓出版社)二、王实甫生平概况:《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为北京人,“名德信,大都人”。
(钟嗣成《录鬼簿》)王实甫准确出生年月已不可考,但略晚于关汉卿的观点得到史学界承认。
三、《西厢记》的演变:《西厢记》的文学源头为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形成最早为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年至804年),距今大约1200年。
《莺莺传》并不是唐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作品。
有“今世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指崔张故事)以为美谈”之说。
《莺莺传》中的基本矛盾是张生与莺莺的矛盾,是爱情与负心的矛盾,结局是悲剧性的。
金代(公元1189年至1208年),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史称“董西厢”。
在“董西厢”中,人物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张生与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幸福而与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爱情与礼教的矛盾,结局是喜剧性的,“董西厢”用崔、张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爱情的动人故事,取代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
到了元代,《西厢记》终于定型,主题逐渐从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发展成“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爱情理想宣言,形式上也从说唱文学过渡到元杂剧。
王实甫的《西厢记》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个性化;艺术上更加精美成熟,;结构严谨完整,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紧密相关;语言华美、富有个性化。
王实甫以赞扬的笔调,细腻的笔触,充分描写了莺莺和张生作为初恋的少男少女的真实而强烈的感情,而不再认为这是一种罪过,也不再考虑是否会误国误身。
简而言之,杂剧中的莺莺,不再是妖孽、不再是尤物,而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寻求爱情幸福的纯情少女。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l堂鲞壁窒团《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粱素芳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我国古典戏剧“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二人虽然都具有为追求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大胆叛逆的精神,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二人的爱情经历、过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色彩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该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尤其是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1598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完成了一部伟大传奇作品《牡丹亭》。
该剧演绎了贵族小姐杜丽娘为了追求“至情“的理想天地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为情多”的凄美哀婉爱情故事。
据说,此剧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众多士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纷纷予以褒贬,无数女性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莫不为之倾倒,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因二者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
尽管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两部作品在爱情描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一、创作主题不同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本质是有情,的,而人类的社会存在秩序又是不能无理的。
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法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始终无从避免,情、理、礼的斗争也始终伴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使人的身心失去自由,感情受到压抑,人性遭到扭曲,而《西厢记》和《牡丹亭》则分别表现了“以情战礼”和“以情战理”的不同主题。
西厢记鉴赏期末论文
赏析《西厢记》摘要:《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关键字:起源爱情现实主义反封建有情人终成眷属文辞华美杰出的戏曲《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
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
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张 生 : 坚 贞 不 渝 的 情 人
红 娘 : “ 心 不 存 学 海 文 林 , 梦 不 离 柳 影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
( 3/4 )
张 生 : “ 自 古 人 云 : ‘ 痴 心 女 子 负 心 汉。’今日反其事了。” ( 3/4 )
一见钟情 : 爱情的发生
3)
恋情 :“ 合礼”与“合 理”
老 夫 人 赖 婚 的 缘 由
出 于 宗 教 的 考 虑
出 于 现 实 的 考 虑
出 于 道 德 的 考 虑
老 夫 人 的 失 策 与 性 格
红 娘 : “ 既 然 不 肯 成 其 事 , 只 合 酬 之 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 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 视”( 4/2 )。
三、王实甫与《西厢 记》
参考书目
王 季 思 : 《 从 莺 莺 传 到 西 厢 记 》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
戴 不 凡 : 《 论 崔 莺 莺 》 , 上 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 。
霍 松 林 : 《 西 厢 述 评 》 , 西 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 。
吟诗抚琴 : 恋爱的方式
听琴( 2/5 )
莺 莺 : “ 他 那 里 思 不 穷 , 我 这 里 意 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 ,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 :尽在不言中。”
莺 莺 : “ 这 的 是 令 他 人 耳 聪 , 诉 自 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 断肠悲痛。……别恨离愁,变成一 弄。张生呵,越教人知重。”
厢》)
崔莺莺画像比较
普救寺地图(暖红室刻本《西厢记》卷首)
山西蒲县普救寺
山西蒲 县普救 寺
西厢记(古代文学论文)
王实甫《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现实主义杰作” ,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古代婚姻信息,本文试从择偶范围、婚姻方法和婚姻成立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
一、择偶范围封建社会的择偶范围“实以族系、阶级两标准为著,且能概括一切” 。
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宗法制度贯穿其始终,成为了维护封建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辈分大小、长幼次序、男女尊卑来衡量人们地位的高下,封建大家长有着操纵家族一切的生杀大权,其中包括亲生子女的婚姻问题。
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里“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中国的宗法社会里,封建家长们也常以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儿女们的婚事,在门第观念依然浓重的唐朝,“当时朝贵,尤重其门第,引与为婚” ,甚至一时出现了“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 的现象,高门族系间世亲择婚的方式十分普遍。
《西厢记》中崔夫人在开场自报家世时说:“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
”由此可知莺莺在父母之命下所许配的是她舅舅家的表兄,属中表婚姻关系,倘使莺莺果真与郑恒完婚的话,那么崔郑两家便是亲上加亲了。
在封建宗族婚姻里,宗族的利益观念第一,为了维护宗族的利益,保持几大家族盘根错节的权势网,儿女婚姻选择对象的本身素质并不重要。
在《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中,我们看到了家族为莺莺择选的夫婿郑恒的形象。
他是个“倚父兄仗势欺人”的纨绔子弟,粗话连篇,叫红娘为“小妮子”,称普救寺的僧人们为“长老秃驴弟子孩儿”,如此这般还自称是“仁者能仁、身里出身”,难怪红娘将其与张生相比时说:“你值一分,他值百分,萤火焉能比月轮?”并骂他是个“‘木寸’‘马户’‘尸巾’”了。
其后郑恒到崔夫人处的言语更是将造谣生事、恶毒诽谤的郑恒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崔夫人对于自己侄子的品行是不会不知道的,连一个侍女红娘都将郑恒看得如此透彻,“即即世世”、“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崔夫人又岂能不知?但是崔夫人仍然要把莺莺嫁给郑恒。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作者:薛斯元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西厢记》作了简介,具体分析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色。
即: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以及形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读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赏析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这也造就了我国诸多部闻名于中外的文化典籍。
王实甫撰写的著名元杂剧《西厢记》运用含蓄蕴藉、清丽色彩以及较为伤感的情调语言特色,深入细致地描写了相国小姐莺莺和书剑飘零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和爱情故事。
作者王实甫的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艺术特色,始终为古人和今人所赞美,比如:明代朱权在撰写的《太和正音谱》中描述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再如:集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等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这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
而从文学角度而言,元杂剧《西厢记》的语言独具特点和魅力,其不仅是剧的语言,还是诗的语言,兼具戏剧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从诗的角度出发而言,其语言具有含蓄蕴藉,辞藻优美,典雅凝练,运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居多;从剧曲的角度而言,多为直接描写或者直陈胸臆,其语言极其富有形象性、动作性、性格化,优雅大方,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这既保持了元剧曲的基础特点,又很好地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从而有效地将诗和曲在境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
这也与作者王实甫本人行文注重的“花间美人”的风格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因此成为一部为后代学者重视并相继效仿的优秀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后人反复传唱。
一、《西厢记》简介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共有五本,《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这种冲突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悲伤依恋的心情体现出来的。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东京文学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任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
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之作。
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
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人,生平事迹不详。
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
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正如鲁迅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
固亦可观,惟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对《莺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流传与演变过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
西厢记(完美版)
孙 飞 虎
其他人物:
—欢郎
一个小厮儿(夫人儿,莺莺弟),唤做欢郎。
—法本和尚
法本长老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 [末云]是好一个和尚呵! [迎仙客]我则见他头似雪,鬓如霜,面如童,少年得 内养;貌堂堂,声朗朗,头直上只少个圆光。却便 是捏塑来的僧伽像。
“西厢”故事的演变(1)
• 唐·元稹《莺莺传》 •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 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 君之惠也。” •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 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 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 情。”
问红
[红出科][末迎红娘祗揖科] 小娘子拜揖![红云]先生 万 福![末云]小娘子莫非莺 莺小姐的侍妾么?[红云] 我便是,何劳先生动问? [末云]小生姓张,名珙, 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 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 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 妻......。[红云] 谁问你来?[末云]敢问小 姐常出来么?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 (一)、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 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 者的矛盾; • (二)、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 的性格冲突。
•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 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普救寺
玩不 来 青 院 日 小 。瞻 北 霄 , 普 二 仰往,盖救云 ;,舍造寺 俺 则三利非, 这 除教塔俗是 里 那九直:则 有 里流侵琉天 座 可,云璃皇 寺 以过汉殿后 , 君者。相香 名 子无南近火 ] [
退 兵 之 策
二.求救
小子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号为白马将军, 现统十万大兵,镇守着蒲关。一封书去,此 人必来救我。(杜确:蒲关上有一故人,姓 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 八拜之交。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 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
《西厢记》:封建社会中自由爱情的成功尝试的论文
《西厢记》:封建社会中自由爱情的成功尝试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崔、张二人的形象及性格特点综观王实甫笔下张生这个人物,不难发现,他代表的是一种反封建的精神。
他不在乎“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把美好的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和封建卫道士老夫人据理斗争。
这在当时来说,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体现了民主性的精华。
但我认为,由于时代和作者本人的局限性,张生的“反封建”始终是不彻底的,作者只能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当然这已经极为可贵了。
但他却无法想出一种更合适的社会方式,只能用美好的幻想和憧憬爱在黑暗中寻求解脱。
莺莺整体给人的感觉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美”字。
其美貌用倾城倾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美到极至的词形容毫不为过。
作者在写其美上着实花了一阵工夫,用最美好的事物来比喻莺莺的美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莺莺的美丽,通过各种人物的眼睛来反映莺莺的美丽……二、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的封建意识及与封建意识、封建礼教的冲突和超越张生因目睹莺莺的美貌而相思,但不知莺莺心意如何,于是作诗相试。
莺莺听完大赞:“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
莺莺的才华初露锋芒,也更进一步吸引张生,致使张生对莺莺由赏到爱。
在落花水流红的暮春时节,才子和佳人的相遇不免会演绎出动人的爱情故事。
如若没有张生作诗试探。
纵使莺莺多么喜欢张生,她也不会有所举动。
作为相国之女,她得保持固有的矜持与内敛。
当老夫人赖婚致使张生陷入相思之苦以后。
莺莺自是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
于是她让红娘探望,一来表示慰问张生,二来对张生于己的感情也好有个揣度。
此时莺莺行为的主动性逐渐外显。
当红娘带来张生的书信放在妆盒上后,莺莺则是“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足见莺莺难掩内心对张生的爱意。
然而。
她顾及自己的表现太过外显,于是,她态度突变。
喝斥红娘、痛骂张生,可实际上又差红娘送柬与张生相约花前月下,莺莺行为的主动性一步步增强。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西厢记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天祥创作的古典文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历经无数年,多位翻译家利用其翻译技巧,将这部经典作品以及其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信息转译给后世。
其中,许渊冲的西厢记译本被认为是最佳的译本,被认为是中国译文的奠基者,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
许渊冲(1563-1641)是明清两代知名文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和翻译家,在西厢记译本方面也拥有卓越的表现。
他提出了“忠实翻译”的原则,即不仅要翻译准确,还要使阅读者感受到原著的精髓,这也成为今日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在翻译西厢记这部小说时,许渊冲突破了传统的翻译技巧,用一种神秘的、优美的语言,突出了西厢记的幻想性和充满诗意的语言,使人可以在阅读中体验到文天祥原本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文学作品。
他将诗歌、歌谣、流行文学、新闻传报、评论、叙事等等都融汇在一起,构成小说的主题,可以说许渊冲的译本让西厢记这部文学作品被表达得更加生动活泼。
在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以既有的研究为基础,揭示出许渊冲翻译西厢记的精华,特别是他在文学风格上的创新突破。
研究者从文本的语言特征,结构与主题等方面深入论述了许渊冲翻译西厢记的专业技巧,从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出发,探讨他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学技巧。
同时,这项研究也表明,许渊冲的译文对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翻译技巧使西厢记这部文学经典得以传承。
他一方面坚持“忠实翻译”的原则,另一方面探索出一种新的翻译方法,这种新的翻译方法更加关注原文的内容和精神,从而让读者有更深入的体验。
总而言之,许渊冲的西厢记译本研究不仅对我们认识这部文学作品及其翻译历史和文学风格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今日文学翻译活动的有益启示,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文学翻译理论依据。
因此,许渊冲的西厢记翻译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西厢记这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为后世提供更多翻译理论参考。
西厢记赏析(5篇范文)
西厢记赏析(5篇范文)第一篇:西厢记赏析《西厢记》赏析一个精彩的故事需要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来演绎,同样形象鲜明的人物也需要情节丰满的故事来提供展示的舞台,只有这两者达到一个统一,才能成就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西厢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可以说是阐述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作品。
《西厢记》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批判了由家长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表现了“佳人配才子”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思想和感情。
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塑造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对男主人公张生的塑造,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
张生个性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
《西厢记》
《西厢记· 琴心》
• 《寺警》(孙飞虎事件) 老夫人被迫同意:退贼兵者以莺莺为妻; 张生修书白马将军杜确,退了贼兵; 莺莺张生爱情有望; 红娘钦佩张生,支持崔张爱情。 • 《赖婚》第一个高潮
老夫人赖婚,要张生莺莺“以兄妹相称”;矛盾的激化。 张崔始料不及,束手无策; 红娘倒向张崔,决意鼎力相助。 • 《琴心》《前候》《闹简》《赖简》《后候》《酬简》: 矛盾冲突转向莺莺、张生、红娘三青年之间。以《赖简》 为高潮;以《酬简》告胜利。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明· 贾仲明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大 都人。生卒年不详。有杂剧存 目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还有 《破窑记》《丽春堂》两种及 《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 一折 。
1.题材演变与故事创新
• 唐· 元稹 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肯定 张生“非礼不可入”“始乱终弃”的行径;贬斥莺莺为“尤 物”“祸 水”。鲁迅称其“遂堕恶趣”。 • 宋· 秦观、毛滂《调笑令· 莺莺》,赵德麟有《商调蝶恋花》 鼓子词十二首,摒弃“女人祸水”论和对张生“始乱终弃” 的称 扬;故事成为文人创作和民间说唱的热门题材。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改变了 《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充 满 青春活力,珍惜爱情的书生形 象。塑造了老夫人,红娘的形 象。矛盾冲突也由崔张矛盾转 蒲州普救寺 为老夫人与青年男女的矛盾;单
• 艺术上突破了杂剧创作的规矩,吸取借鉴院本、 南戏的形式进行创造: 变一本四折为五本二 十一折演完一剧; 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 的通例,变一人唱为多 人唱。 《西厢记》 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 组矛盾,双线并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 化。
近百年《西厢记》研究
近百年《西厢记》研究张人和同世界上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一样,《西厢记》的研究历程也是波澜起伏的。
自从这部古典名剧问世以来,七百年间其刊刻、评论及演出,曾出现两次高潮。
一次是元末明初,一次是明中叶至清代初年。
元末明初,杂剧虽然趋于衰微,但《西厢记》的影响却伴随南戏的复兴与日俱增,获得人们越来越高的赞誉。
这一时期存留的文献资料虽然不多,但从朱权“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贾仲明“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等言简意赅的评价里,不难想见《西厢记》及其作者在当时所受到的尊崇和在文坛曲苑中的至高地位。
明代前期,由于统治者对戏曲的偏爱与控制,把它作为粉饰太平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工具,使戏曲创作成为封建政治的图解,充满伦理道德的说教,扼杀了戏曲发展的生机,明传奇陷于僵化萎靡的境地,《西厢记》的流传和影响也受到抑制,翻刻和演出皆处于沉寂的局面。
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直至康熙初年,随着经济领域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意识形态领域“反传统”思潮的出现,戏曲小说的繁荣,《西厢记》的研究也进入新的高潮。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戏曲家都竞相参予《西厢记》的评价与论争,许多名人校注本和批评本,各种各样的翻刻本不断涌现,形成传播评论《西厢记》的热潮。
清代中叶,封建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大兴文字狱,不少文人遭到迫害,许多书籍遭到禁毁。
乾隆十八年(1753)皇帝亲自下令将《西厢记》、《水浒传》作为“秽恶之书”,以“使人阅看,诱以为恶”,“满洲等习俗之偷”,“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书之所致”的罪名,加以禁止。
此后,诬蔑《西厢记》为“淫书”的种种谬说,又死灰复燃,甚嚣尘上,禁止出版、演出的舆论和法令,纷纷出笼。
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曾通饬查禁“淫词”小说,《西厢记》首当其冲。
在统治者高压政策的淫威和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的阴影笼罩下,《西厢记》的研究也和整个戏曲创作一样陷入低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②霍松林:《西厢汇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说明:本文有关崔张故事文献原文引用,凡未特别注明者皆引自此书,。
③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21—178页。
④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
⑤转引自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⑥左东岭:《元代文化与元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l期,第54—60页。
⑦段启明:《西厢沦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⑧转引自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⑨寒声、贺新辉、范彪:《西厢记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⑩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
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98页。
⑩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2页。
⑩王利器:《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禁毁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⑩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0页。
⑩隗芾、吴敏华:《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190页。
⑩《成始宫绘像第七才子书》卷之一,《前贤评语》引,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第342页。
⑩乇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净,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
⑩⑩⑩参见郭英德著《元明清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216.
朱恒夫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5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